思乡怀人诗词ppt课件

合集下载

古诗ppt课件

古诗ppt课件
答案:这两句诗纯用名词组成,勾画了一幅乡村破晓清冷的风景画,把 “早行”写得生动而又逼真,真切地反映了出门在外的旅人辛劳的情状 和清苦的心境。
17
(三)语序的变换: 在诗词中,语序的变换,有时是为适应声律的要求。
王维:“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苏轼:“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语序的变换还有积极的意义,那就是增加诗味,使句子成为诗的语言。 杜甫《秋兴》(第八首):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13
“情真而不觉音之繁词之复也。” ——(清) 沈德潜
14
(二)不完全句: 诗词是最精炼的语言,要在短短的几十个字中,表现出尺幅千里的画面,所以有 许多句子的结构就非压缩不可。 所谓不完全句,一般指没有谓语,或谓语不全的句 子。最明显的不完全句是所谓名词句。一个名词性的词组,就算一句话。
15
1、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中两联: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问: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王冕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 纯洁的情操。
22
2.常见技法: 渲染、象征、白描、 比兴、 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结合.
23

(二)关于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夸张、对比、反问 排比、反复、对偶、衬托、 借代。
24
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 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4
行香子 (苏轼·北宋)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 酒斟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休苦劳神。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 且陶陶,乐尽天真。 不如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思乡怀人诗赏析PPT课件

思乡怀人诗赏析PPT课件

人生之中有太多的不得已,而不得已离家、离亲人,则是
最常见的现象,因此早在《诗经》时代,思乡怀人便成为
诗人表现的重要主题!可记得《采薇》:“昔我往矣,杨
柳依依;今来兮,雨雪霏霏。”不正是写的思乡怀人的复
杂吗?
.
1
思乡怀人诗,是古代诗人作诗的一个重要主题, 主人公为生计、前途、理想、抱负而转徙各地。 敏感的诗人身在他乡,无处不起思乡之情;而 家中的亲人、闺中之女子也常常对远在天涯的 游子和戍守边疆的的征人产生怀念之情。我们
念对方,诗人却不进行直接的描述,而是从对方
着笔。本诗就是就运用了这种手法来抒发思乡之
情,试简析。
.
6
• 答:这首词上片写行者的离愁,下片写行 者的遥想即思妇的别恨。
• 游子想象闺中人凭高望远而不见所思之人 的情景:展现楼前的,是一片杂草繁茂的 原野,原野的尽头是隐隐春山,所思念的 行人,更远春山之外,渺不可寻。
• 例如,月亮,容易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 子归,即杜鹃,为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 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 为杜鹃而回,因而有了“思归”之意;
• 鸿雁,它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 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 柳,表示思念之情;
.
10
• 掌握这些思乡意象,有利于我们快速把握诗 歌的主题。
把表达这种情感的诗叫做思乡怀人类诗歌。
.
2
• 这种诗歌在传达感情上有以下特点:
• 1、触景生情。诗人在行旅之中,碰到触发 思乡之情的景物,自然而生乡愁。见柳而 生“留”意,见月而生“圆”情,见水而 觉绵绵,听钟而感凄凄,闻笛而变戚戚, 对于浪迹天涯的游子,万物皆有情,万物 皆能寄托乡思。

羁旅思乡诗——思乡怀人高三语文精品课件

羁旅思乡诗——思乡怀人高三语文精品课件

羁 旅 思 乡 诗 ——思 乡怀人 高三语 文精品 课件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意象组合 (白描)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羁 旅 思 乡 诗 ——思 乡怀人 高三语 文精品 课件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 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 图,让天涯游子骑一 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 凉的背景上,抒发了 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 在秋天思念故乡、倦 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 情。
羁 旅 思 乡 诗 ——思 乡怀人 高三语 文精品 课件
触景生情,秋山
夜雨寄北
夜雨,总是唤起
君问归期未有期, 离人的愁思,诗
巴山夜雨涨秋池。 人用这个寄人离
何当共剪西窗烛, 思的景物来表了
却话巴山夜雨时。 他对妻子的无限
思念。后两句设
想来日重逢谈心
的欢悦,反衬今
夜的孤寂,是虚
写。
羁 旅 思 乡 诗 ——思 乡怀人 高三语 文精品 课件
羁 旅 思 乡 诗 ——思 乡怀人 高三语 文精品 课件
渴 望 早 日 买 票 回 家 的 眼 神
羁 旅 思 乡 诗 ——思 乡怀人 高三语 文精品 课件
费 尽 周 折 也 要 回 到 自 己 的 家
何人不起故园情
鉴赏—羁—旅羁旅行行役役诗类诗歌鉴赏
(思。乡怀人)
学习目标:
1、了解羁旅思乡类诗歌的 常见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 2、掌握鉴赏羁旅思乡类诗 歌的鉴赏方法。
羁旅行役诗多是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由眼前 景(眼中所见,耳中所听,心中所感)触发了对
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以及流露 出行旅途中的艰辛与痛苦,以及其他一些主客观 因素的影响,常常情不自禁地抒发自己的羁旅愁 绪、乡情乡思来表达自己的孤独寂寞或对亲人的

诗歌鉴赏专题解析一思乡怀人

诗歌鉴赏专题解析一思乡怀人

一思乡怀人:思乡,指旅居在外的人想念家乡,想念亲人;怀人,指异地的亲友挚友,这是古典诗词最常有的主题之一。

“思乡怀人诗”一般与以下几类人有关:飘泊在外的游客、、贬谪异地的官员、常年征战的将士、独守闺中的女子独有的一些意象:大雁、燕子、月亮、柳树触发游子思乡情怀的原由:眼前的光景(借景抒怀、触景生情、以乐景衬哀情)女的捣衣声、笛声)唤起游子的乡思;季节天气的变化让游子感触时间流逝之快,之久。

常有鉴赏答案:首联交代时间、地址、环境特色、事件、人物身份;衬着氛围、确立全诗感情基调;借景抒怀;以乐景衬哀情;想象;虚实联合。

1 望江东黄庭坚;声响(妇流浪流浪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

思索只有梦往来。

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仍是、秋将暮。

【注】①阑:隔断;阻截。

②直饶:纵使。

分付:交托。

(1)简析“隔”字的两重意蕴。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剖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参照答案:(1)隔,间隔、隔断之意( 1 分)。

一语双关( 1),诗人身处江西,眼光被树隔断而难看见江东。

( 1 分)同时,也是诗人自己被隔断,而回不到江东。

(1分),表达对江东的迷恋不舍和现实中没法回去的无奈。

(2分)(2)上片:实写诗人身在江边,眼光被树隔断而难看见江东( 1 分);虚写梦中回到江东(1分) 。

虚实联合( 1 分),表达对江东的迷恋不舍和现实中没法回去的无奈( 2 分)。

下片: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 1 分),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想念,倒是节令已过。

(1分)虚实联合( 1 分),表达对江东的迷恋不舍和现实中没法回去的无奈。

(2分)2阅读下边这首宋词鹧鸪天(南宋)史达祖雁足无书古塞幽。

一程烟草一程愁。

帽檐尘重风吹野,帐角香销月满楼。

情思乱,梦魂浮。

缃裙多忆敞轺裘。

官河水静阑干暖,徙倚夕阳怨晚秋。

[ 注 ] ①缃:浅黄色。

②官河:运河。

(1)上阕描绘了一个如何的词人形象请简要剖析。

(5 分)(2)请联合全词,对“官河水静阑干暖,徙倚夕阳怨晚秋”两句进行赏析。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羁旅思乡诗+课件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羁旅思乡诗+课件

羁旅思乡
一:羁旅思乡诗
何人不起故园情
概念
诗人因长期 __客__居__在_外___,__滞_留__他__乡___,_漂__泊__异_地____等, 对所见所闻有所感,借以抒发 __对__家_乡__亲__人__的_无__尽__思__念____,_人__生__感__叹___,_漂__泊__愁_苦___。 或借景抒情,或因梦寄情。
①胜槃:亦作“胜概”。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1.“C 多"与“无边”相呼应,说明塞上胜景无限, 并由此解引析发:“了消诗除人了的”感有慨误。。眼前无如鲍叔牙这 B.颔联样“可鸟以道举”荐一自词己表的现知了己蜀好道友的,险军峻中,诸与多李将白《蜀道 难》中领“有鸟也道只”是作廉用颇相一似类。的老将,“消除了” C.“鲍太叔绝”对之。典说明诗人此时无知己好友相伴,对句“ 有廉颇”则消除了这种伤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拓展阅读 ---体会对写法
对写法又谓主客移位或悬想,也是侧面落 笔、对面落笔。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特 殊的表现手法。
简单说就是自己思念对方,却说对方不忘 自己。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一句抒发感情的方法 奇特,为后人所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答案:
4、 飘 零惆怅叹
因羁旅而产生的孤独、寂寞。
感念亲情之深,表达了久居在外对亲人的思念。 思念亲友、征人思乡、闺中怀人。
抒发了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幽怨 愤慨。
表达了人生漂泊不定的感慨,流露出年华易逝 的苦闷。
练习1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羁旅思乡诗鉴赏教学课件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羁旅思乡诗鉴赏教学课件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认识羁旅诗
什么是羁旅诗?
≈ 羁旅 北漂
羁旅诗思乡是中国古代诗歌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古人由于道路崎
真题汇总
2010全国Ⅱ卷 2011重庆卷 2012年四川卷 2012年山东卷 2013年广东卷 2017北京高考真题
《梦中作》 《渡 江》 《子 规》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鹧鸪天》 《晓行巴峡》
赏析羁旅诗
抓关键词语
羁旅类诗词中有一些关键的字词,如:“孤”、“悲”、“无情”、 “怜”、“空”、“独”、“故园”和“相思”等,这是鉴赏的切入点。 2013年广东卷阅读张炎的《鹧鸪天》诗文中的“玉笛”、“人千里”、 “故乡”和“折柳”等都是解读诗歌的钥匙。
此诗描写了冬至夜晚作者在邯郸驿舍的所思所感,表达了作者的孤寂之感 和思家之情。
认识羁旅诗
3、节日思亲
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与自己的孤 独之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 将士乡情的诗作, 从多角度描绘了戍 边将士(包括吹笛 人)浓烈的乡思和 满心的哀愁之情。
认识羁旅诗
4、久戍思归 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关山月》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羁旅思乡类诗歌鉴ppt课件

羁旅思乡类诗歌鉴ppt课件
上说,梧桐能知秋,“梧桐一叶落,天下皆知秋”。 诗人体察梧桐叶落的飘零景象,咏叹身世的孤苦凄 凉,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 昏,点点滴滴。” 杜鹃:又叫杜宇、子规,叫声凄切哀伤,声如“不 如归去”。口角鲜红,故有“杜娟啼血” 之说。常 与哀怨、思归有关,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 归啼夜月,愁空山。” 猿啼:常象征漂泊之人的悲苦之情,如杜甫《登 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沙鸥:往往喻指漂泊不定,孤苦伶仃的形象。 6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鹖(hé)冠:传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题交代写作时间与地点。“舟中”一语双关,真实反映了 杜甫晚年的漂泊处境,同时隐喻天下百姓像自己一样流离失所。
B.首句承题,写诗人强打精神,饮酒过节。“强饮”两字意蕴 丰富,折射出诗人不欲饮酒、应节当饮、以饮浇愁的复杂心绪。
其他如寒山、烟、暝色、高楼、宿鸟、烟、日暮等。 特别是暝色、日暮时分,妻独守空房,当会思念远方 的游子;漂泊的旅人停泊休憩,羁旅愁思也会蓦然而 生。与日暮、暝色相近的意象还有暮霭、落日、夕阳 也可表现游子思乡。
7
重点留心四种意象:
羁旅诗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意象有: “望月怀远”,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鸿雁传书”,如韦应物《闻雁》和赵嘏的《寒塘》; “折柳送别”,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杜鹃啼血”,如晏几道的《鹧鸪天》等。
二、羁旅思乡诗的特点
1. 字词方面 羁旅类诗词中有一些关键的字词,如
“孤”“悲”“无 情”“怜”“空”“独”“故园”“相思”等。 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冬至、除 夕、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 人的思乡怀人之情。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 思家》、高适的《除夜作》等写于唐朝两个重 要的节日。

思乡怀人诗

思乡怀人诗

思乡怀人诗(羁旅思乡诗)古代文人可因在外做官,或游学赶考,或征战在外等原因,长久寄居他乡,加之交通、通信极其不便及其他的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常常情不自禁地抒发自己的羁旅愁绪、乡情乡思来表达自己的孤独寂寞或对亲人的思念,我们统统称之为思乡怀人诗。

一.思乡(亲)缘由:内在原因:战乱频仍,久戍不归,宦游失意,仕途坎坷,友遭不幸(孤寂落寞);外在原因:感时触景——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孤灯,暮春残秋,日暮鸟归,子规夜啼,杨柳青青,花开花落。

二.情感类型:(一)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1.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

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2.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

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3.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如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4.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二)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三)边关思乡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四)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三.常见意象及特定内涵: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

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千古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诗的第一句用了“独”、“异”两个字,分量下得很足。诗人对亲人 的思念,对他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 为异客”,不过是说在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 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 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诗人离开多年生 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他自己是漂浮在异 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 种感受。
诗词鉴赏
思兄弟 思夫妻
.
有关相思的名句:
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 2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佚名《诗经邶风击鼓》 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4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三五七言》 5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佚名《凤求凰琴歌》 6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司马光《西江月》 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 《折桂令》 8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箇安排处。-李冠《蝶恋花》 9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苏轼《江城子》 10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佚名《诗经唐风绸缪》 11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12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13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卜算子》
.
14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苏武《结发为夫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①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有登高、插茱萸、饮 菊花酒等 习俗。
②忆:想念。 ③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④异乡:他乡。 ⑤倍:加倍,更加。 ⑥遥知:远远的想到。 ⑦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 ⑧茱萸(zhū yú):又名越椒,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传说重阳节扎 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
这首诗注重感受和细节的典型性,“每逢佳 节倍思亲”的感受,既是诗人日常感受的升华, 又是长期客居异乡的游子节日感受的概括和总 结,有相当的普遍性和代表性。登高插茱萸的 细节,体现了节日兄弟聚首的欢悦,同时也具 有浓厚的时代和地方色彩。正因为这首诗注重 感受、细节、时间、环境诸方面的典型选择, 因而就形象逼真地表达了诗人具有典型意义的 感情。因此千百年来屡经传诵。
作者: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这种体验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 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 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相关名句:“但将酩酊酬佳节”,“重. 阳独酌杯中酒”。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 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由自己思亲,想到亲人节日必然 也在想念自己,从而更加深了诗人珍视兄弟手足之情、思念家乡亲人的 情思。古时有重阳节佩茱萸登高饮菊花酒可以消灾避邪之说。这里,诗 人巧妙地通过兄弟重阳佳节佩茱萸囊登高这一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细节 来使兄弟思己之情具体化、形象化,用兄弟对登高行列缺了一人的遗憾 心情来反射出诗人思亲的心曲,更使. 人感到诗情真挚:委婉动人。
.
写作背景: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是王维十七岁时所作。王 维少年时就与胞弟王缙离开家乡蒲州到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客 游。在诗歌创作方面的久负盛名,使他成为王公、驸马、达官 贵人的座上清客,这使他有机会大量接触上层社会的生活,对 世态炎凉和统治阶级的腐败生活有了深刻认识,并且产生了深 深的厌倦。久而久之,思乡怀亲之感不断袭扰他。特别是在他 十七岁那年的“九·九”重阳佳节之日,达官贵人们都以家宴 自娱,胞弟王缙也回蒲州去了,一种难以排遣的孤独感和思乡 之情突然在举目无亲的诗人心中爆发,遂作《九月九日忆山东 兄弟》了。
又表明了平日思亲之经常。这两句诗着重在写诗人节日的感受,由于诗 题已经点明时值重阳佳节,埋下了热闹欢愉的节日场面的伏笔,因而就 愈使人感到身“在异乡为异客”的孤寂的游子形象,更加鲜明。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 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 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 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 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 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 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 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 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 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描写就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抒发 身在异乡的游子适逢佳节对故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反映出人 们的心声,引起人们的共鸣。全诗朴素无华,蕴藉深厚,用词精 练,曲折有致,堪称千古绝唱。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首句写身在异乡的 诗人每到佳节倍加思念故乡的兄弟亲人。
起句一个“独”字,造境突兀,既刻划出了诗人举目无亲、 孑然孤单的形象,又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寂寞凄凉的心境。两个 “异”字迭用,更加强了诗人的孤独之感,为诗的画面增添了凄 楚的色彩。第二句是全诗的诗眼和感情主线。这里的“每逢”二 字,突破了“九月九日”这一特定时间的局限,使人体会到诗中 之情酝酿日久,今年九月九日的爆. 发只不过是碰到了重阳佳节这 一导火索罢了,一个“倍”字,既渲染了今日思亲之情的强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