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压强教育教学设计
初二物理压强教案

初二物理压强教案【篇一:初中物理压强教案】《压强》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2、知道压强的意义、定义、公式和单位3、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4、知道增大和减少压强的方法5、会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增大和减小压强的事例二、过程与方法:1、学习观察压力的作用效果2、探究压力作用效果的有关因素3、学习用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研究问题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经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活动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3、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用压强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教学重点】压强概念的理解【教学难点】有效组织好探究活动归纳出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真正理解压强的概念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答有关问题。
【教学方法】一、直观演示法:通过实验直接呈现,让学生直接观察压力的作用效果,给学生产生对压强的直接的感受,及引起他们的兴趣二、讨论法: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并发表观点,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三、讲授法: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容易控制教学进程,能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四、强化方法:介绍公式后,通过在课中强化练习和课后作业来加强学生对压强的理解和公式的运用【课时设置】一个课时【教学设计思路】在设计活动和组织教学时,本着贴近生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出探究问题的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培养参与的意识,提高参与能力;通过准备教具,亲历探究的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及时的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巩固提高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保持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准备】(教师)软毛巾一块,木盒一个,钥匙串,一个三角尺,一支铅笔。
(学生)课前认真进行预习。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教师提问:1.大家都知道,在雪地里行走,脚很容易陷入积雪中;有了宽宽的滑雪板,运动员的脚不但不会陷进雪里,而且还能在雪地上滑行,这是为什么?2.同学们观察过自己的书包带子吗?觉得宽带子好,还是细带子好,为什么?3.请大家拿出你们的三角板,没三角板的用铅笔代替,按书中图的方法做一做.感受有什么不同,知道是为什么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道理。
最新初二物理大气压强教案5篇

最新初二物理大气压强教案5篇初二物理大气压强教案(精选篇1)一、地位和作用:是压强概念的巩固和延伸,也为下一章学习“气体浮力”作必要的准备。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比较熟练掌握了压强,液体的压强的基础上进行的,为某些知识的转移和类比作了铺垫。
本章内容的编排是在认识大气压强存在的基础上,步步深入,循序渐进的,因此符合初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二、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特点和大纲要求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大气压强,能说出几个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
2.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3.会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
4.知道大气压强的值是托里拆利实验测定,记住大气压强的值约为105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从实验研究思考获得知识的能力。
思想目标:让学生掌握由实验探讨物理知识的认识过程,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材重点和难点处理:1.大气压强的存在是重难点。
依据:教学目的和其在教材中的作用,学生基础和思维水平。
处理:做好演示实验,使学生通过直观现象感知大气压的存在。
2.托里拆利实验及原理是难点。
依据:教材只要求像课本中那样简单说明大气压强支持着玻璃管内的水银柱就行,而学生难于理解和接受。
处理:利用演示实验与水柱类比突破此难点。
四、教材的看法:课本以马德堡半球实验引入新课,尽管故事很吸引人,但是由于文中已解释原因,对部分预习过的学生来说,已经失去神秘感,没有了悬念。
如果教师以此实验引入,这部分学生满足于已有的答案,不能最大限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因此我采用取硬币的思考题,由于学生没见过,因此每个同学都积极思考,却又得不出正确答案,因此好奇心更大,观察实验更仔细、认真。
五、教学方法: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多媒体、启发式引导等多种教学法。
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双边活动,每一个结论都让学生参与探索,教师因势利导。
八年级物理压强教案12篇

八年级物理压强教案12篇八年级物理压强教案1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压强》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压强的概念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__内容的主线,是对前面学习力的作用效果的延续,又为后面学习液体压强奠定基础知识。
学情分析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初中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奠定一些认知基础。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组织一定的探究实验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和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等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知道压强的概念以及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的方式,学习控制变量法,提高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并且乐于把理论联系生活实际。
教学重难点根据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确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而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压强的概念以及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是探求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教学教法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本身特点,本堂课中主要采用讲授法、分组练习法、练习题法等多种方法教学教学过程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讲解主线”的原则,设计以下四个教学环节【导入新课】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利用幻灯片展示一组图片,通过设置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从课下到课上身心快速转换,从而使学生可以更快地进入角色,进而对本节课课堂知识进行学习。
八年级物理压强教案范文5篇

八年级物理压强教案范文5篇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物理压强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八年级物理压强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道压力的概念;懂得压力垂直于受力面。
(2)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帕斯卡;能应用压强知识进行有关的计算,解释简单的现象和解决简单的问题。
(3)知道压强增大和减小的途径。
重点、难点重点:压强的概念难点: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学准备实验器材:教师用:砖二块、泡沫塑料,学生用:图钉(每人一个)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一、感受压力的效果组织学生用食指和大拇指轻轻夹着图钉(或一只一头削尖的短铅笔),两个手指的感觉怎样呢?问:为什么感觉不相同呢?引导学生观看图11-2滑雪图,问:为什么雪地行走,脚容易陷入雪中,而且能够在雪上滑行呢?讲述:事实上,图钉对手指、滑雪板对雪地都有力的作用。
物理学中将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强调压力的方向,分析压力与重力的区别。
安排两名学生完成图11-3所示的实验。
问:实验结论是什么?学生回答学生思考、回答学生听讲、思考分析压力与重力的区别、联系学生观察、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明确压力不一定都是重力产生的明确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有两个二、压强的计算讲述:物理学中,把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大小叫做压强。
公式:P=F/S,F表示压力,单位是牛顿,S表示受力面积,单位是米2,P的单位是N/m2称为帕斯卡,符号为Pa。
讲述:1Pa的压强很小,相当于把3粒芝麻压成粉,均匀地分布在1cm 2的面积上所产生的压强。
讲述:请同学们利用公式计算课本24页例题讲评、指正。
讲述:请同学们估算自已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并思考怎样增大对地面的压强。
学生听讲、记忆学生思考、记忆学生思考、记忆学生利用公式计算形象地理解Pa的大小培养学生利用公式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压强的增大与减小问:从压强的.公式看,我们怎样增大压强?问:从压强的公式看,我们怎样减小压强?问:课本图11-8、11-9、11-10、11-10、11-11是怎样增大或减小压强的?问:你还能举出生活中有哪些增大或减小压强的例子?小结:组织学生小结学生回答:当F一定时减小S,当S一定时增大F。
初二物理压强教学设计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以及总结概括的能力
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迁移,让学生体会到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而不是各自独立的。
对学到的知识进行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知道“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2min
1min
12min
5min
10min
1.说出含义:一名中学生站在地上,对地面有1×104Pa的压强?
2.控制压力大小不变,改变物体的受力面积,比较作用效果
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
提问: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什么关系?
验证有什么关系,需要做三次实验。
做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总结实验结论
1.保持压力不变,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2.保持受力面积不变,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获得对压强的感性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好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知道压力、压强概念;会应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压力作用效果影响因素。
整理课上的四道练习题在作业本上
学生进行练习
口头回答问题
学生在本上作答
学生进行总结
学生做练习
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点
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检验学生学习成果
巩固知识
8min
2min
教学特色与反思
特色:1.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的思维介入,参与探究过程,这样才能体现出其主体地位的落实。在教师适当引导下,学生进一步体会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利用自制的实验器材,参与实验设计。
初中物理压强教学设计(通用13篇)

初中物理压强教学设计初中物理压强教学设计(通用1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物理压强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物理压强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压强是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压强是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
压强是力学中的重要内容,学生对与压强相关的物理现象较为熟悉,但压强的概念学生还比较陌生。
本节教材主要建立在学生学习了力的初步知识基础上,和学习了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和力的关系后对力的另一类作用效果的具体分析。
压强是全章的基础,也是学生学好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的重要保证。
因此,搞好压强的教学是抓好本章教学的关键。
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知识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压力及其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
②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应用压强公式进行有关计算,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
③知道压强增大和减小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乐于探索、勇于探究物理的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压强的概念。
压强的概念统领全章、贯穿全章,因此压强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压强概念的建立。
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如何通过概括实验结论得出压强概念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关键:实验的成功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探究影响压力效果的因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而且增强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所以做好感受压力效果的实验就显得特别重要。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拿出一海绵,把瓶子放在其上面,用力向下压,提问: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投影展示图片:步行人和滑雪者对地面的压力差不多,但步行人去深陷入雪中,可滑雪者却陷入不多,两者产生的效果不同,压力作用效果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压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回顾:瓶子放在海绵上使物体发生形变,力还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八年级物理《压强》教案

八年级物理《压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计算方法。
2. 使学生掌握压强的影响因素,能够分析生活中有关增大和减小压强的问题。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压强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压强的影响因素。
三、教学难点:1. 压强公式的运用。
2. 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压强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 利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学会运用压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内容:1. 压强的概念:介绍压强的定义,解释压强公式。
2. 压强的计算:讲解如何根据公式计算压强,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3. 压强的影响因素:探讨压力和受力面积对压强的影响,分析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4. 实例分析:运用压强知识分析生活中有关增大和减小压强的问题。
5. 总结与反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收集学生反馈,为后续教学做好准备。
教学进程: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压强的概念。
2. 讲解压强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压强公式。
3. 分析压强的影响因素,引导学生理解压力和受力面积对压强的作用。
4. 讲解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5. 练习与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实例,运用压强知识解决问题。
6. 总结与反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收集学生反馈。
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学生对压强概念、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的理解程度。
2. 实例分析:评价学生运用压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本节课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为改进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实例分析:展示生活中有关增大和减小压强的实例,让学生运用压强知识进行分析。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实例,探讨如何运用压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八年级物理压强教案

八年级物理压强教案八年级物理压强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现代教育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方式,从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中获得社会生活中声音利用方面的知识。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声音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现代教育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难点:掌握声在社会中的应用。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启动课堂知识回顾:复习噪声的产生、等级以及控制过程。
进入新授课:1.声音的利用在人类生活中是非常广泛的。
让学生展示课前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搜集有关声音利用的资料。
2.请同学们列举所搜集到的有关声音利用的资料。
要求在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仔细听,不要对同学的发言作评价。
3.对学生的回答给与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并将学生搜集到的有关声音利用的例子分为两类:“声与信息”和“声与能量”。
(一)声在医疗上的应用1.中医诊病通过“望、闻、问、切”四个途径,其中“闻”就是听,这是利用声音诊病的最早例子。
2.利用B超或彩超可以更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医生向病人体内发射超声波,同时接收体内脏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所携带的信息通过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超声探查对人体没有伤害,可以利用超声波为孕妇作常规检查,从而确定胎儿发育状况。
3.药液雾化器对于咽喉炎、气管炎等疾病,药力很难达到患病的部位.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将药液破碎成小雾滴,让病人吸入,能够增进疗效。
4.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可将人体内的结石击碎成细小的粉末,从而可以顺畅地排出体外。
(二)超声波在工业上的应用1.利用超声波对钢铁、陶瓷、宝石、金刚石等坚硬物体进行钻孔和切削加工,这种加工的精度和光洁度很高。
2.在工业生产中常常运用超声波透射法对产品进行无损探测.超声波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能够透过被检测的样品,被对面的接收器所接收.如果样品内部有缺陷,超声波就会在缺陷处发生反射,这时对面的接收器便收不到或者不能全部收到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信号.这样就可以在不损伤被检测样品的前提下,检测出样品内部有无缺陷,这种方法叫做超声波探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四个力有什么共同特点?
ﻫ引出压力定义: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作压力。
作用点:受力物体表面
方向:垂直于受力表面,指向受力物体。
提问:压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等于施力物体的重力吗?
教师展示ppt上几种物体受力
1.盒子放在水平面上
2..将物体放在斜面上
3老师将手指压在黑板上
4.手托物体压房顶
由生活实际入手,引发学生思考。
3min
提问1:同学们看图:人在雪地上走,人对雪地有力吗?力的作用点?方向?跟雪面有什么关系?
提问2:人坐在沙发上,人对沙发有力吗?作用点?方向?与椅子面有什么关系?
提问3:钉钉子时,钉子对墙壁的力的作用点?方向?
实践4:同学们拿出一支笔和一把尺子,模仿跳水运动员。感受人压跳板时人对跳板的力的作用点和方向?
对比速度概念的建立,对于压力的作用效果,用一个新的物理量:压强来表示。
压强是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的物理量。作用效果明显,压强大。字母P表示。
压力相同,比受力面积;受力面积相同,比压力。那么如果压力和受力面积都不同时怎么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1.定义:作用在物体上的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比值定义法
2.公式:P=F/S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获得对压强的感性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好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知道压力、压强概念;会应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压力作用效果影响因素。
学生实验
学生回答问题:作用点?方向?
学生听讲并积极思考什么是压力
学生回答问题
压力等于重力
压力由重力提供
压力还由重力提供吗?
学生画压力的示意图,几名学生来黑板画
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感受压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进行猜想并根据所给器材制定实验步骤
学生观察实验
学生总结实验结论
学生进行猜想,并设计实验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总结实验结论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学习对象是八年级的初中学生。考虑到学生在上一章中已经学习过怎样用力的示意图来表示一些力,因此在活动中对于作图不用费心,主要是为压力概念的形成提供场景,通过分析教科书图片的共同点来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在活动的探究与体验的过程中,根据初二年级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探究水平,通过教师引导和提示,然后由学生按控制变量的思想来自主完成实验、交流合作、评价,得出结论。
3.单位:(由公式推导)N/m2
帕斯卡,简称帕,用Pa表示
1N/m2=1Pa
4.1Pa大概有多大?读书94页第二段
5.1Pa的含义:先换算成1N/m2
每平方米的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为1N。
6.生活中常见增大、减小压强的办法
切蛋器上装有很细的钢丝
铁轨上铺枕木
压路机上沉重的碾子
学生回答问题:力的作用点在雪面上,方向垂直于雪面,指向雪面内部
展示开始上课时的雪地和跳水图片,
提问:这些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发生形变
拿出一支笔,用两只手顶住笔的两端看两只手有什么不同。
手指的形变程度不同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
猜想:受力面积(不是接触面积,演示:接触面不一定有力的作用)
压力的大小
器材:面粉、装水量不同的两矿泉水瓶、
根据学生制定的计划做实验
步骤:1.控制受力面积一定,改变物体的压力大小,比较作用效果。
2.教学难点:理解压强概念,会应用压强式进行计算。
教学方式与策略
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实验、问题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设计
复习引入
一.压力
二.压力作用效果影响因素
三.压强
练习
小结
作业
活动内容
活动意图
时间分配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min
复习提问:
同学们,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学生回答: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控制压力大小不变,改变物体的受力面积,比较作用效果
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
提问: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什么关系?
验证有什么关系,需要做三次实验。
做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总结实验结论
1.保持压力不变,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2.保持受力面积不变,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学生听讲
并记笔记
学生听讲并记录笔记
学生推导公式
学生练习说出1Pa的含义
学生举例生活中增大、减小压强的办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训练学生思考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压力、压力的大小和方向。
(2)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3)理解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计算公式,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及其意义,会进行压强的简单计算。
(4)知道控制变量法在探究“压力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观察生活中各种与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初二物理压强教学设计
———————————————————————————————— 作者:
———————————————————————————————— 日期:
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
压强
学科
物理
年级
初二
时长
1课时
教学背景分析
(一)本课时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共有三个主要内容,分别是“知道什么是压力”“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什么是压强”。“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作为一个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获取相关的知识。在探究活动中允许学生获得多样器材,给学生的探究活动留有较大的空间,以期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同时为压强概念的形成做了很好的铺垫。“什么叫压强”是本节的主要知识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计算能力,设置了应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的例题,这样简化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压强的计算”则是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压强的概念、压强公式的应用,引导学生根据压强公式讨论实例、进行归纳,得出结论。这一节内容又是初中自然科学中有关力学知识的一次较大的综合,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学习科学方法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