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浅基础设计

合集下载

天然地基上浅基础设计内容提要地基基础是建筑物的重要根基

天然地基上浅基础设计内容提要地基基础是建筑物的重要根基

第8章天然地基上浅基础设计内容提要:地基基础是建筑物的重要根基,若地基基础不稳固,将危及整个建筑物的安全。

本章主要介绍根据基础的受力特性及构造特点划分的浅基础的类型、浅基础的设计计算、浅基础设计方法、减小地基不均匀沉降危害的主要措施及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共同作用的设计理念。

第一节浅基础的类型当建筑场地土质均匀、坚实,性质良好,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 >120kPa时,对于一般多层建筑,可将基础直接做在浅层天然地基上,称为天然地基上浅基础。

根据天然地基上浅基础的受力特性及构造特点可将浅基础类型分为两大类:刚性基础和柔性基础。

一、刚性基础刚性基础的材料都具有较好的抗压性能,但抗拉、抗剪强度却不高。

8.1.2柔性基础柔性基础的材料为钢筋混凝土,故亦称为钢筋混凝土基础,其抗弯和抗剪性能良好,可在竖向荷载较大、地基承载力不高以及承受水平力和力矩荷载等情况下使用。

这类基础的高度不受台阶宽高比的限制。

因此,当刚性基础尺寸不能同时满足地基承载力和基础埋深的要求时,则需选择柔性基础。

柔性基础同样可用扩大基础底面积的办法来满足地基承载力的要求,但不必增加基础的埋深。

1.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这种基础主要是柱下基础,其构造形式如图8-1所示,轴心受压柱下基础的底面形状为正方形。

而偏心受压柱下基础的底面图8-1 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形状为矩形。

(a)台阶形基础;(b)锥形基础;(c)杯口形基础 2.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1)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其横截面根据受力条件可以分为不带肋和带肋两种。

若地基不均匀,为了加强基础的整体性和抗弯能力,可以采用有肋的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肋部配置足够的纵向钢筋和箍筋。

(2)柱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当地基承载力较低且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的底面积不能承受上部结构荷载的作用,常将若干柱基连成一条构成柱下条形基础(图8-4)。

图8-2不带肋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图8 -3 带肋墙下钢筋混凝上条形基础 (3)交叉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当单向条形基础的底面仍不能承受上部结构荷载的作用,可以将纵横柱基础均连在—起,成为十字交叉条形基础(图8-5)。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第八章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第八章

4、特殊性地基,如湿陷性黄土、季节性冻土,要求采用 桩基础将荷载传到深层稳定的土层; 5、河床冲刷较大,河道不稳定或冲刷深度不易计算正确, 如果采用浅基础施工困难或不能保证基础安全时;
6、当施工水位或地下水位较高时,采用桩基础可减小施 工困难和避免水下施工;
7、地震区,在可液化地基中,采用桩基础可增加结构物 的抗震能力,桩基础穿越可液化土层并伸入下部密实稳定 土层,可消除或减轻地震对结构物的危害。
8.3.2 单桩竖向静载荷试验 静载荷试验是评价单桩承载力最为直观和可靠的方法,它 除了考虑地基的支承能力外,也计入了桩身材料对承载力 的影响。 对于灌注桩,应在桩身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后方能进行静载 荷试验。对于预制桩,由于沉桩扰动强度下降有待恢复, 因此在砂土中沉桩7天后,粘性土中沉桩15天后,饱和软粘 土中沉桩25天后才能进行静载试验。 静载荷试验时,加荷分级不应小于8级,每级加载量宜为预 估限荷载的1/8~1/10。 测读桩沉降量的间隔时间为:每级加载后,第5、10、 15min时各测读一次,以后每15min测读一次,累计一小时 后每隔半小时测读一次。 在每级荷载作用下,桩的沉降量连续两次在每小时内小于 0.1mm时可视为稳定,稳定后即可加下一级荷载。
Quk Qsk Qpk u qsik li q pk Ap
二、 根据土的物理指标与承载力参数之间的经验关系,确定大直 径桩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时,可按下式计算:
8.2桩的类型
1、按承台位臵分:高桩承台基础和低桩承台基础 2 按承载性状分类: 摩擦型桩;端承型桩;
3 按成桩方法分类:非挤土桩;部分挤土桩;挤土桩;
4 按桩径(设计直径d)大小分类:小直径桩:d ≤250mm; 中等直径桩: 250mm< d <800mm;大直径桩: d ≥800mm 5、按桩身材料分:木桩,钢筋混凝土桩和钢桩 6、按施工方法分:预制桩;灌注桩

第八章天然地基上的浅基础设计

第八章天然地基上的浅基础设计
1、建筑物的性质;2、地基的地质情况。
二、天然地基上的浅基础:
做在天然地基上,埋置深度小于5米的一般基础(柱基或墙 基)以及埋置深度虽超过5米,但小于基础宽度的大尺寸基础 (如箱形基础),在计算中基础的侧面摩擦力不必考虑,统 称为天然地基上的浅基础。
8.1 概 述
地基基础设计的基本原则
1.防止地基土发生剪切破坏和丧失稳定性,应具有足 够的安全度;
dmi nz0 t dfr (GBJ7-89)
z —标准冻深; 0
—采下允许残留冻土层的厚度。
d z h min d
max
(GB50007-2019)
zd —设计冻深;
h max—基底下允许残留冻土层的最大厚度。
8.3 基础埋置深度的选择
zd z0. zs . zw . ze
对距形基础,当台阶高宽比 tan2.5且荷载偏心距
eb/6 时,任意截面及的弯距按下式计算:
M 1 1a 2 1 22lappmaxpp
M 4 1l8 a 22 b b p pm ap xpmin
(5)构造: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 C15,底板受力钢筋不小于8 mm, ≤200mm,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有垫 层时不小于35mm,无垫层时不小 于70mm。
2.控制地基的变形量,使之不超过建筑物的地基特征 变形允许值;
3.基础本身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耐久性。 三、地基基础方案
1.天然地基上的浅基础; 2.人工地基上的浅基础; 3.天然地基上的深基础、桩基础。
8.1 概 述
人工地基:加固上部土层,提高土层的承载力,再把基础做 在这种经过人工加固后的土层上。这种地基叫做人工地基。
短期承载力设计值: fv q43.14cu
(三)几点说明

完整版)《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完整版)《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完整版)《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上的建筑物,应按变形控制设计原则,满足使用功能要求。

第5章“地基基础设计的计算方法”之强制性条文:第5.2.1条:地基基础设计中,应根据地基土和岩石的性质和特点,选择合适的承载力计算方法和参数,确保设计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第6章“地基基础设计的变形计算”之强制性条文:第6.2.1条:地基基础设计中,应根据地基土和岩石的变形特点,选择合适的变形计算方法和参数,确保设计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第7章“地基基础设计的稳定性计算”之强制性条文:第7.2.1条:地基基础设计中,应根据地基土和岩石的稳定性特点,选择合适的稳定性计算方法和参数,确保设计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第8章“地基基础设计的施工及验收”之强制性条文:第8.2.1条:地基基础施工前,应进行地基土和岩石的勘察和试验,确定地基的性质和特点,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和验收标准。

第9章“地基基础设计的监测与检测”之强制性条文:第9.2.1条:地基基础施工后,应进行地基的监测和检测,及时发现和解决地基问题,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

第10章“特殊地基基础设计”之强制性条文:第10.2.1条:特殊地基基础设计中,应根据地基的特殊性质和特点,选择合适的设计方法和参数,确保设计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新规范于2002年4月1日开始实施,取代了原规范(GBJ7-89)。

新规范共有27条强制性条文,分别分配在第3章至第10章中。

新规范明确了地基基础设计中承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使用范围和计算方法,并强调按变形控制设计的原则,满足建筑物使用功能的要求。

同时,对岩石分类和地基土的冻胀分类进行了细化,并增加了有限压缩层地基变形和回弹变形计算方法、岩石边坡支护设计方法、复合地基设计方法、基坑工程设计方法、地基基础检测与监测内容。

取消了壳体基础设计的规定。

新规范第1.0.2条明确规定了地基基础设计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原则,精心设计。

第08章 基础

第08章 基础

第8章基础【教学目的】本章主要讲授基础的作用及其与地基的关系;基础的埋置深度;基础的类型。

学生主要学习什么。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主要:1.掌握地基﹑基础﹑基础埋置深度的基本概念;2.掌握常见基础的分类,了解基础的一般构造。

【重点难点】本章学习的重点基础与地基的关系;基础类型及其构造形式。

【知识要点】本章学习的主要知识点:基础作用及其与地基的关系;基础类型及其构造形式。

8.1 基础的作用及其与地基的关系在建筑工程上,把建筑物与土壤直接接触的部分称为基础。

把支承建筑物重量的土层叫地基。

基础是建筑物的组成部分。

它承受着建筑物的上部荷裁,井将这些荷载传给地基。

地基不是建筑物的组成部分。

地基可分为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两类。

凡天然土层本身具有足够的强度,能直接承受建筑物荷载的地基被称为天然地基。

凡天然土层本身的承载能力弱,或建筑物上部荷载较大,须预先对土壤层进行人工加工或加固处理后才能承受建筑物荷载的地基称人工地基。

人工加固地基通常采用压实法、换土法、打桩法以及化学加固法等。

8.2 基础的埋置深度从室外设计地面至基础底面的垂直距离标基础的埋置深度,简称基础的埋深,如图8-2-1所示。

建筑物上部荷裁的大小、地基土质的好坏、地下水位的高低、土的冰冻的深度以及新旧建筑物的相邻交接关系等,都将影响着基础的埋深。

根据基础埋置深度的不同,基础有深基础、浅基础和不埋基础之分。

当埋置深度大于4m的称深基础;当埋置深度小于4m 的称浅基础;当基础直接做在地表面上的称不埋基础。

对于冬天地表土会结冰的地区,将结冰的土层厚度处称为冰冻线。

为了防止冻融时土内所含的水的体积发生变化会对基础造成不良影响,基础底面应埋在冰冻线以下200mm。

图4—5—LI 基础的埋深8.3 基础的类型基础的类型较多,按基础所采用材料和受力特点分,有刚性基础和非刚性基础;依构造形式分,有条形基础、独立基础、筏形基础、桩基础、箱形基础等。

8.3.1按所用材料及受力特点分类1.刚性基础由刚性材料制作的基础称为刚性基础。

土力学及地基基础学习指导书

土力学及地基基础学习指导书

现代远程教育《土力学及地基基础》课程学习指导书作者:刘忠玉第一章 绪论(一)本章学习目标1.理解地基基础的概念、地基与基础设计必须满足的基本条件(二)本章重点、要点地基基础的概念(三)本章练习题或思考题:1.名词解释:基础、浅基础、深基础、天然地基、人工地基2.简答题:地基基础设计必须满足的基本条件是什么?第二章 土的性质及工程分类(一)本章学习目标1.理解土的三相组成及土的结构,土的渗流规律,土的压实原理2.熟练掌握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无粘性土和粘性土的物理性质3.学会渗透力与渗透破坏4.能运用土的工程分类(二)本章重点、要点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无粘性土和粘性土的物理性质,土的工程分类(三)本章练习题或思考题:1.名词解释:粒组、颗粒级配、不均匀系数、曲率系数、结合水、自由水、重度、密度、比重、含水量、干密度、饱和度、孔隙比、孔隙率、饱和度、有效重度、砂土的相对密实度、界限含水量、塑性指数、液性指数、灵敏度、触变性、渗透系数、流砂、管涌、渗流力、临界水头梯度、最优含水量、压实系数、砂土液化、碎石土、粉土、粘性土、淤泥、淤泥质土2.填空:1)__________是指粒径大于0.075mm 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50%,且塑性指数小于或等于10的土。

2)省去%号后的液限和塑限的差值称为 。

3)土的结构一般分为单粒结构、蜂窝结构和 。

4)红粘土的液限一般大于 。

5)一基坑底地层产生自下向上的竖直渗流,已知水力梯度为i ,土的饱和重度为sat γ,水的重度为w γ,那么产生流砂的临界条件为sat γ= 。

6)小于某粒径的土粒质量占土总质量10%的粒径,称为 。

7)通常根据 的大小将细砂、粉砂等土划分为稍湿、很湿和饱和三种状态。

8)当液性指数 时,土体处于流塑状态。

3.单项选择题:1)当粘性土中含有较多哪种类型的水时,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 )A .强结合水B .弱结合水C .毛细水D .重力水2)在实验室中测定土试样含水量时,常采用 ( )A .烘干法B .比重瓶法C .环刀法D .直剪法3)当含水量发生变化时,粘性土的指标将发生变化的是 ( )A .液限B .塑限C .塑性指数D .液性指数4)不能反映无粘性土密实度的指标是 ( )A .孔隙比eB .土粒相对密度d sC .标准贯入试验的锤击数 ND .干密度d ρ5)假定某土样中,土粒的体积1=s V ,含水量为w ,土粒相对密度为s d ,水的密度为w ρ,孔隙比为e ,则土样的总质量m 为 ( )A .w s d ρB .w s d w ρ)1(+C .1+eD .e6)以下土样的液性指数L I 均为0.25,其中属于粘土的是 ( )A .w =35%,%30P =wB .w =30%,%5.26P =wC .w =25%,%22P =wD .w =35%,%33P =w7)细砂层中,两点的水头差为0.4m ,渗流长度为20m , 测得平均渗流速度为mm/s 1013-⨯,则渗透系数为 ( )A .mm/s 1024-⨯B . mm/s 1023-⨯C .mm/s 1014-⨯D .mm/s 1052-⨯8)如果土样A 的不均匀系数比土样B 的小,则 ( )A .土样A 比土样B 易于压实 B .土样A 的颗粒比土样B 均匀C .土样A 的颗粒级配曲线比土样B 平缓D .土样A 的压缩性比土样B 要高4.多项选择题:1)土中水的下列类型中属于自由水的包括 ( )A .强结合水B .弱结合水C .重力水D .固态水E .毛细水2)塑性指数I p 大于10的土包括 ( )A .碎石土B .粉土C .粘土D .粉质粘土E .砂土3)土粒粒组的界限粒径包括 ( )A .200mmB .20mmC .2mmD .0.075mmE .0.005mm4)淤泥质土的特点是 ( )A .在静水或缓慢的流水环境中沉积B .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C .一般处于流塑状态D .天然孔隙比在1~1.5之间E .天然孔隙比大于1.55)流砂产生的必要条件有 ( )A .渗流自下而上B .渗流自上而下C .动水力大于土的有效重度D .水头梯度小于0.5E .细砂、粉砂或粉土地基6)下列三相比例指标中,可由试验直接测定的是 ( )A .孔隙比B .密度C .土粒相对密度D .含水量E .饱和度5.简答题:1)土中水分哪几类?对土的工程性质各有什么影响?2)如何从土的颗粒级配曲线形态上、不均匀系数及曲率系数数值上评价土的工程性质?3)说明土的天然重度、饱和重度、有效重度和干重度的物理概念和相互关系。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

答:Cu 反映了大小不同粒组的分布情况,曲率系数Cc 描述了级配曲线分布的整体形态,表示是否有某粒组缺失的情况。

(1) 对于级配连续的Cu>5,级配良好;反之,Cu<5,级配不良。

(2)对于级配不连续的土,级配曲线上呈台阶状,采用单一指标Cu 难以全面有效地判断土的级配好坏,则需同时满足Cu>5 和Cc=1-3 两个条件时,才为级配良好,反之则级配不良。

答:影响砂、卵石等无粘性土工程性质的主要因素是密实度。

答:土层发生冻胀的原因是水分的迁移和积聚所致发生冻胀的条件是土的因素、水的因素、温度的因素也是图层发生冻胀的三个必要条件。

答:毛细水是受到水与空气交壤面处表面张力的作用、存在于地下水位以上的透水层中自由水。

在粉细砂和粉土,则毛细水高度大,而且上升速度也快,即毛细现象严重。

答:在一定的压实功能下使土最容易压实,并能达到最大密实度时的含水量称为土的最优含水量。

影响击实效果的主要因素最重要的是含水量、击实功能、土的性质。

答:土体在自重作用下只能产生竖向变形,而无侧向位移及剪切变形存在。

一 般土层形成地质年代较长,在自重作用下变形早已稳定,故自重压力再也不引起 建造物基础沉降,但对于近期沉积或者堆积的土层以及地下水位升降等情况,尚 应考虑自重应力作用下的变形, 这是因为地下水位 ide 变动, 引起土的重度改变 的结果。

答:因为受地基容许承载力的限制、加之基础还有一定的埋置深度,其基底压 力呈马鞍形分布,而且其发展趋向于均匀,故可近似简化为基底反力均匀分布; 此外根据弹性理论中圣维南原理可以证明,在基础底面下一定深度所引起的地 基附加应力与基底荷载分布形态无关,而只与合力的大小和作用点位置有关。

中心荷载作用时 P=(F+G)/A.偏心荷载作用时 Pmax=(F+G)/A ±M/WMin答: (1)附加应力σ 自基底起算,随深度呈曲线衰减;(2) σ 具有一定的扩散性。

浅基础设计ppt课件

浅基础设计ppt课件

9 浅基础设计
土的冻胀性
• 衡量指标
平均冻胀率: h
h
• 冻胀性分类
不冻胀 1% 弱冻胀 1% < 3.5% 冻胀 3.5% < 6% 强冻胀 6% < 12% 特强冻胀 >12%
注意:碎石、砂等中 粒径小于0.075mm的 颗粒含量太高也会导 致冻胀
规范附录G
9 浅基础设计
考虑冻胀的基础埋深
承载力 f 的确定办法:
我国规范中取:
fa=Mbb+Md md+Mcck
以临界荷载P1/4 为理论基础
fa:承载力特征值(设计值) Mb、Md、Mc:承载力系数,与内摩擦角k 有关
k :基底下一倍短边宽深度内土的内摩擦角标准值
b:基底宽度,大于6m按6m取值,对于砂土小于3m按3m取值
ck:基底下一倍短边宽深度内土的粘聚力标准值
Pcr Pu P
1 比 例 界 限
临 塑 荷 载
2
极 限3 荷 载
P~S曲线
9 浅基础设计
进行深度和宽度修正:
fa=fak+b(b-3)+dm(d-0.5)
fa :深宽修正后的承载力特征值(设计值) fak :公式计算或载荷试验等确定的承载力特征值(标准值)
b、d :宽度和深度修正系数 :基底下土的重度,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
9 浅基础设计
2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 尽量在地下水位以上,否则开挖降水,费用大 • 有承压水时,防止承压水顶破基底
基坑
9 浅基础设计
• 根据土层分布情况确定
I
好土
在满足其 他要求下 尽量浅埋
II
III
软土 h1 好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柔性基础 (b) 柔性基础的抗弯刚度很小。
它好比放在地上的柔软薄膜,可 以随着地基的变形而任意弯曲。 基础上任意一点的荷载传递到基 底时不可能向旁边扩散分布,象 直接作用在地基上一样。基底反 力分布与作用于基础上的荷载分 布完全一致,均布荷载下柔性基
第8章浅基础设计
础的基底沉降是中部大、边沿小。
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相互作用的概念
其实,地基、基础和上部结构三者是相互联系成 整体来承担荷载而发生变形的。这时,三部分都将按 各自的刚度对变形产生相互制约的作用,从而使整个 体系的内力(包括柱脚和基底的反力)和变形(包括 基础沉降)发生变化。显然,当地基软弱、结构物对 不均匀沉降敏感时,上述常规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的 差别就愈大。
由此可见,合理的分析方法,原则上应该以地基、 基础、上部结构之间必须同时满足静力平衡和变形协 调两个条件为前提。只有这样,才能揭示它们在外荷 作作用下相互制约、彼此影响的内在联系,从而达到 安全、经济的设计目的。
第8章浅基础设计
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相互作用的概念
二、地基和基础的相互作用
(a)
(一)基础刚度对基底压力的影 响
第8章浅基础设计
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相互作用的概念
一、基本概念
常规设计法是把上部 结构、基础与地基三者作 为彼此离散的独立结构单 元进行力学分析(如图61)。
不难看出常规设计法 有不合理之处,因为地基、
基础和上部结构沿接触面分离后,虽然满足静力平衡 但却完全忽略了三者之间受荷前后的变形连续性。
第8章浅基础设计
常用浅基础体型不大、结构简单,在计算单个基础时,一 般既不遵循上部结构与基础的变形协调条件,也不考虑地基与 基础的相互作用。这种简化法也经常用于其它复杂基础的初步 设计,称为常规设计。
第8章浅基础设计
8.1 概 述
五、浅基础设计内容及步骤
1.了解拟建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合理选择基础类型、 平面布置及埋深; 2.按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底面尺寸; 3.进行必要的地基稳定性和变形验算; 4.基础结构的内力分析和截面设计,并绘制施工图。
8.1 概 述
地基基础设计的基本原则 1.防止地基土发生剪切破坏和丧失稳定性,应具有足 够的安全度; 2.控制地基的变形量,使之不超过建筑物的地基特征 变形允许值; 3.基础本身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耐久性。 三、地基基础方案 1.天然地基上的浅基础; 2.人工地基上的浅基础; 3.天然地基上的深基础、第8章桩浅基基础设础计 。
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相互作用的概念
2.刚性基础
刚性基础具有非常
大的抗弯刚度,受荷后
基础不挠曲,因此,原
来是平面的基底,沉降
后仍然保持平面(如图6-
3)。此处把刚性基础能
跨越基底中部,将所承
担的荷载相对集中地传
至基底边缘的现象叫做
基础的“架越作用”。 第8章浅基础设计
6-3
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相互作用的概念
第八章 天然地基上的 浅基础设计
第8章浅基础设计
8.1 概述 8.2 浅基础类型 8.3 基础埋置深度的选择 8.4 地基承载力的确定 8.5 基础底面尺寸的确定 8.6 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设计 8.7 减轻建筑物不均匀沉降的措施
第8章浅基础设计
8.1 概 述
地基基础设计必须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安全等级、平面布置和 上部结构类型,充分考虑建筑场地和地基岩土条件,结合施工条件 以及工期、造价等各方面要求,合理选择地基基础方案,因地制宜、 精心设计,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相互作用的概念
(二)敏感性结构
最常见的砖石砌体承重结构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 构,对基础不均匀沉降的反应都很灵敏,故称之为敏 感性结构。此类这类的高耸结构物之下
整体配置的独立基础与上部结构浑然一体,使整个体
系具有很大的刚度,当地基不均匀时,基础转动倾斜,
8.1 概 述
人工地基:加固上部土层,提高土层的承载力,再把基础做 在这种经过人工加固后的土层上。这种地基叫做人工地基。
桩基础:在地基中打桩,把建筑物支撑在桩台上,建筑物的荷 载由桩传到地基深处较为坚实的土层。这种基础叫做桩基础。 深基础:把基础做在地基深处承载力较高的土层上。埋置深度 大于5m或大于基础宽度。在计算基础时应该考虑基础侧壁摩 擦力的影响。这类基础叫做深基础。 四、常规设计:
灰土干重度≥14.5~15.5KN/m3 ,容许承载力可达250~300KPa。 应:捏紧成团,落地开花。
图6-9
第8章浅基础设计
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相互作用的概念
三、上部结构刚度的影响
上部结构刚度:整个上部结构对基础不均匀沉降或 挠曲的抵抗能力,或称整体刚度。
(一)柔性结构
如排架结构等,由于屋架铰 接于柱顶,整个承重体系对基础 的不均匀沉降有很大的顺从性, 故基础的沉降差不会引起主体结 构的附加应力,传给基础的柱荷 载也不因此而有所变动。结构与 地基变形之间并不存在彼此制约、 相互作用的关系。这类结构最适 合按常规方法设计。 第8章浅基础设计
一、选择地基基础类型,主要考虑两方面因素:
1、建筑物的性质;2、地基的地质情况。
二、天然地基上的浅基础:
做在天然地基上,埋置深度小于5米的一般基础(柱基或墙 基)以及埋置深度虽超过5米,但小于基础宽度的大尺寸基础 (如箱形基础),在计算中基础的侧面摩擦力不必考虑,统 称为天然地基上的浅基础。
第8章浅基础设计
但几乎不会发生相对挠曲。这类结构也可采用常规设
计。
第8章浅基础设计
8.2 浅基础的类型
可按照基础材料、构造类型、受力特点分类。 一、按材料分:
1、砖基础: 大放角基础。两皮一收或两皮一收与一皮一收相间。注意对 材料的最底要求。
2、毛石基础: 毛石:未经加工整平的石料。注意其构造要求及台阶高宽比要 求。 3、灰土基础: 依体积比分为3:7灰土、2:8灰土,
3.基础相对刚度的影响
载基大结 分底,论 布压架: 越力越基 不分作础 一布用相 致与越对 。上明刚
部显度 荷,越
6-6
6-7
第8章浅基础设计
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相互作用的概念
(二)地基非均质性的影响 1.地基压缩性不均匀的影响
6-8
第8章浅基础设计
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相互作用的概念
2.不均匀地基上荷载分布不同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