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学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病毒学题库及答案

病毒学题库及答案

病毒学题库及答案一.填空题(10分)1.第一个提出病毒概念的是:贝杰林克(Martinus Beijerink)。

(病毒学之父)2.病毒的特点有:没有细胞结构、仅有一种类型的核酸、特殊的繁殖方式、缺乏完整的酶系统和能量合成系统,也没有核糖体、绝对的细胞内寄生。

3.病毒的对称性有:螺旋对称、二十面体对称、复合对称、复杂对称。

4.病毒的复制过程有:吸附、侵入、脱壳、病毒生物大分子的合成、装配和释放。

5.肝炎病毒有: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

6.昆虫病毒杀虫剂的缺点有:杀虫速度缓慢、病毒特异性强,寄主范围窄。

★7.第一个发现病毒的人是:法国人Adolf Mayer 。

★8.病毒的宿主有:微生物、植物、动物。

★9.病毒的核酸类型有:双链DNA(dsDNA)、单链DNA(ssDNA)、双链RNA(dsRNA)、单链RNA(ssRNA)。

★10.病毒突变体的种类有:条件致死突变体、蚀斑突变体、抗原突变体、共变体、适应新宿主突变体。

★11.人畜共患的病毒有:流感病毒、狂犬病毒、朊病毒。

★12.艾滋病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有:性传播、血液传播、垂直传播。

★13.昆虫病毒杀虫剂的优点有:对人畜(人体、畜禽、鱼虾等)安全无害,不会造成环境污染问题、病毒的宿主特异性高、昆虫病毒使用后效果明显。

二.判断改错题(少了大约11题左右,10对10错,共15分)1.判断(描述)病毒的大小常用的单位是微米。

(×,微米→nm或Å)2.病毒分类系统中“种”作为最小的分类单位。

(√)3.病毒的突变只是指自发突变。

(×,病毒的突变可分为自发突变和诱发突变)4.病毒的非增殖性感染有流产感染,限制性感染和潜伏感染。

(√)5.HIV核心为两条单链DNA构成的双体结构,并含有反转录酶。

(×,DNA→RNA)6.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又称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是一种由冠状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病毒学试卷 B卷答案【考试试卷答案】

病毒学试卷 B卷答案【考试试卷答案】

《病毒学》课程考试试卷(B卷)答案一、名词解释1、减毒:病毒基因组中小的改变导致其毒力下降,而不改变其免疫原性。

2、CD4抗原:CD4蛋白。

是由OKT4单克隆抗体特异识别的T细胞抗原,故亦称T4抗原。

CD4蛋白是细胞表明的糖蛋白。

最初发现CD4蛋白时,只是把它作为区分T 细胞亚群的标志。

近年来的研究证明CD4在T细胞激活中有重要作用。

3、缺陷噬菌体:不能形成噬菌斑的变异株称为缺陷噬菌体。

4、固定病毒:如果江从自然感染的动物中分离出来的狂犬病病毒(街病毒),用实验动物脑内接种连续传代50代以上,可获得脑内感染潜伏期缩短而固定(7天左右)的病毒称为固定病毒。

固定病毒对动物周边感染的毒力减弱,因而可作为生产疫苗用的毒种。

5、病毒中和试验:一种用于测定病毒对应抗体或鉴定病毒的试验。

根据特异性抗体能中和病毒的感染性,通常用组织培养进行,也可以在易感动物或鸡胚体内进行。

二、填空题:1、病毒复制的5个阶段分别为:⑴吸附、⑵侵入、⑶脱壳、⑷病毒大分子的合成、⑸病毒的装配与释放。

2、肿瘤病毒在细胞内存在多样化的形式:⑹完整病毒粒子;⑺仅有病毒核酸,不能合成病毒外壳,需要其他辅助病毒提供外壳,使其产生完整病毒;⑻仅有病毒核酸与细胞整合,不能产生完整病毒。

3、乙型肝炎的抗原包括:⑼核心抗原;⑽e抗原;⑾表面抗原。

4、根据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第七次报告,将所有已知的病毒,根据核酸的类型分为:⑿单股DNA病毒,⒀双股DNA病毒,⒁DNA和RNA逆转录病毒,⒂双股RNA病毒,⒃负链单股RNA病毒,⒄正链单股RNA病毒,⒅裸露RNA病毒,⒆类病毒等八大类群。

此外,还增设⒇亚病毒因子一类。

三、选择题1、HIV感染主要导致下述哪种损害而并发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A.细胞免疫 B. 体液免疫 C. 非特异性免疫D.特异性免疫 E. B淋巴细胞2、在我国现阶段预防艾滋病传播的最主要措施是:()A.打击卖淫嫖娼B.禁止同性恋 C. 避免输血D.应用疫苗 E. 防止静脉吸毒者共用注射器和注射针头3、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有效措施是:()A.禁止HIV感染者结婚B.提倡自然分娩C.鼓励母乳喂养D.替婴儿注射疫苗E.母亲在妊娠期及围产期、婴儿在出生后应用抗HIV药物4、关于人禽流感的描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病原体为甲型流感病毒B、人、禽、畜共患疾病C、人流感病毒毒素与禽流感病毒毒素不同。

病毒学复习题(附答案)

病毒学复习题(附答案)

一、名词解释1. 复制周期2. 顿挫感染3. 缺陷病毒4. 干扰现象5. ts突变株6. CPE7. 包涵体 8. 干扰素 9.抗原性漂移 10.抗原性转变二、简答题1. 病毒有何主要特点?2. 病毒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主要功能是什么?3. 简述ts突变株获得的条件及实际意义?4.病毒复制周期包括哪几个阶段?5. 举例列出5个与医学有关的DNA病毒科名称?6. 举例列出5个与医学有关的RNA病毒科名称?7. 病毒感染常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有哪些?8.简答干扰素抗病毒的作用特点?三、论述题1.试述病毒性疾病特异性预防措施和制剂。

2.举例说明病毒持续性感染的种类及其特点。

3.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是什么?4.试述病毒致病机制与细菌致病机制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复制周期:病毒增殖是复制,必须在活细胞内增殖。

病毒复制一般分为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及装配与释放5个阶段,称为病毒的复制周期,经过复制产生大量的子代病毒。

2.顿挫感染:病毒进入细胞内,细胞不提供酶、能量及必要成分,则不能合成病毒本身成分,或虽能合成部分或全部成分,但不能装配与释放。

3.缺陷病毒: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基因位点改变而不能进行正常增殖的病毒。

如丁型肝炎病毒。

4.干扰现象:两种病毒共同感染同一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称为病毒的干扰现象。

5.ts突变株:就是温度敏感性突变株。

即在28℃~35℃条件下可增殖,而在37℃~40℃条件下则不能增殖。

这是因为ts 变异的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或酶在较高温度下失去功能,故病毒不能增殖。

6.CPE:病毒在细胞内增殖造成细胞破坏死亡的作用称其为杀细胞效应,这种效应在体外组织培养时可观察到细胞变园、聚集、脱落等,称为致细胞病变作用(CPE)。

主要见于无包膜病毒,如肠道病毒等。

7.包涵体:是某些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内,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可见到与正常细胞结构和着色不同的斑块,一般呈园形或椭园形,称为包涵体。

病毒学各论习题有参考答案

病毒学各论习题有参考答案

病毒学各论习题、单选题1. 造成流感大流行的原因是:E. 乙型肝炎病毒无症状携带者是乙型肝炎最危险的传染源 5. 流行性乙型脑炎传播媒介是: A. 蝇B. 虱C. 蚤D. 革螨E. 蚊6. 可在人体CNS 细胞内增殖而引起恐水症的病毒是: A.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B. 脊髓灰质炎病毒 C. 狂犬病病毒D. 森林脑炎病毒E. 登革病毒7. 防治狂犬病的措施错误的是: A. 捕杀病犬 C. 及时隔离病人E. 对可疑患者或严重咬伤者可在作用疫苗前注射抗狂犬病病毒血清A. 核酸B. 膜蛋白C. 核心抗原D. 刺突E. 脂类12. 流行性感冒的病原体是:A. 流感病毒B. 副流感病毒C. 鼻病毒D. 流感嗜血杆菌E. 腺病毒A.流感病毒型别多C. 甲型流感病毒形成了新的亚型 E. 以上均不是2. 脊髓灰质炎病毒侵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是 : A. 沿神经传播 B. 经口感染D. 经淋巴传播E.经皮肤感染3. 甲型肝炎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 A. 昆虫叮咬吸血 B. 呼吸道 D. 粪—口途径 E.经产道感染4. 关于病毒性肝炎的叙述错误的是:A. 甲型肝炎一般不能转为慢性也无慢性带菌者B. 流感病毒对理化因素抵抗力强 D. 流感病毒抗原性不强C. 经呼吸道传播C. 输血—注射B. 各型肝炎病毒均可经血源传播 D. 戊型肝炎患者多数出现黄疸 B. 人被病犬咬伤后及时处理清洁伤口 D. 人被病犬咬伤后及早接种狂犬疫苗8. 引起小儿麻痹症病原体是: A. 脊髓灰质炎病毒 D. 轮状病毒9. 最容易发生变异的流感病毒是: A. 乙型流感病毒 D. 甲乙丙型流感病毒 10. 多次患流感的原因是: A. 甲型流感病毒抗原易变异 C. 病毒抗原性弱 E. 以上均不是11. 甲型流感病毒亚型由哪种物质决定: B. 柯萨奇病毒 E. 新型肠道病毒B. 甲型流感病毒 E. 乙丙型流感病毒C. 埃可病毒C. 丙型流感病毒B. 有不同亚型病毒因子的流行 D. 各型流感病毒之间无交叉免疫13. 新生儿不易患麻疹是因为: A.隐性感染 B.显性感染 C.自然被动免疫D. 人工被动免疫E. 人工自动免疫14. 为了预防麻疹,对半岁以上的儿童均进行: A.注射母亲全血 B.注射丙种球蛋白C.注射麻疹恢复期血清D. 服用中草药预防E. 注射麻疹病毒减毒活疫苗15. 密切接触麻疹患者的儿童可注射: A. 麻疹减毒活疫苗 B. 抗毒素 C. 类毒素E. 输血和注射是主要的传播途径22. 血源中 HBsAg(--) ,但仍发生输血后肝炎,可能为哪种病毒引起:23. HBsAg(+) , HBeAg(+),说明病人为: A.获得了免疫力B.无传染性C.恢复期D.无症状携带者E.具有传染性24. 乙型肝炎病后有免疫性的指标是检出下列哪项: A.抗-HBcB.HBsAgC.抗-HBe + 抗-HBsD. HBsAg+抗-HBsE.HBsAg+HBeAg25. 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感染方式是: A.粪-口途径传播 B.经输血传播C.泌尿道传播D.蚊叮咬传播E. 垂直传播26. 对机体起主要保护作用的 HBV 的抗体是:A.抗-HBcB.抗-HBsC.抗-HBeD. 抗-HBc 和抗-HBsE.以上均不是 27. 关于HBV 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无症状携带者多B.可有肝外损伤 C. 与原发性肝癌有关D. 胎盘球蛋白E. 转移因子16. 关于腮腺炎病毒叙述错误的是: A. 有多个血清型 B. 减毒活疫苗有明显预防作用 D. 免疫力持久E. 多侵犯儿童17. 脊髓灰质炎病人的传染性排泄物是: A. 鼻咽分泌物B. 眼分泌物18. 我国目前特异性预防脊髓灰质炎采用: A. 亚单位疫苗B. 减毒活疫苗 D. 多肽疫苗E. 基因工程疫苗19. 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接种途径:A. 皮下B. 皮内C. 口服20. 以下哪种是消灭脊髓灰质炎的根本措施: A. 隔离患者 B. 消毒患者排泄物 D. 加强饮食卫生E. 疫苗接种21. 下列关于乙型肝炎病毒叙述错误的是: A.是RNA 型病毒C. 完整病毒球型即 Dane 颗粒C. 经呼吸道传播D. 尿液E. 血液C. 灭活疫苗D. 肌肉E. 鼻腔C. 保护水源B.加热100C 10min 可灭活 D. 易转变为慢性肝炎C. 粪便A.HAVB.HBVC.HCVD.HDVE.HEV28. 关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叙述错误的是:29. 下列哪种动物是乙脑最主要的传染源:31. 下列哪项是预防乙脑的关键措施:32. 登革病毒的传播媒介是:34. 能使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受到最严重损害的疾病是:35. 关于肠道病毒共同特征叙述错误的是:36. 青春期患流行性腮腺炎时较常见的并发症是:37. 关于脊髓灰质炎病毒叙述正确的是:D.隐性感染少见E •可引起肢体麻痹38. 关于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特点叙述错误的是:E. 受感染严重的患者可出现肢体松弛性麻痹后遗症A.70%乙醇B.0.5%过氧乙酸C.100 C 10minD.5%次氯酸钠E.3%漂白粉42. 抗一HBe( +)说明: A. 病毒复制血清有传染性 B. 复制速度减慢,但无保护作用C. 有保护作用,预后良好D.HBV 消失,血清无传染性E. 以上均不能确定,需结合其他指标判断 43. 肝细胞内HBV 勺杀灭主要依靠: A.抗—HBs B.抗—HBcC.细胞免疫D.抗—HBeE.补体45.II 型单纯疱疹病毒可能与哪种疾病有关: A. 宫颈癌B. 唇癌C. 皮肤癌D. 肺癌E. 肾癌D.HBV 溶肝细胞能力强E. 转为慢性肝炎者较多A. 通过节肢动物媒介传播B. 可水平感染C. 可垂直感染D. 可为隐性感染E.病后可获得稳定而持久的免疫力A. 马B. 牛C. 鸟D. 羊E. 猪A. 注射干扰素B. 接种丙种球蛋白C. 防鼠灭鼠D. 防蚤灭蚤E. 防蚊灭蚊B. 蝇A. 蚊33.EB 病毒可能与哪种病症有关:C. 蚤D. 虱E. 白蛉A. 肝癌B. 结肠癌C. 肺癌D. 胃癌E. 鼻咽癌A. 水痘B. 带状疱疹C.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D. 艾滋病E. 巨细胞病毒性肝炎A. 病毒体积较小呈球型B. 核心为单体 D. 只引起肠道病变RNA 无包膜 E. 多通过消化道传播在肠细胞中增殖C. 耐酸、耐乙醚A. 心肌炎B. 肺炎C. 肝炎D. 肾炎E. 睾丸炎A. 只有一个血清型B.是DNA 病毒C.不引起病毒血症A. 传播方式主要是经粪-口感染 B .极个别患者可发生延髓麻痹 C. 可形成二次病毒血症D.极少数感染者表现为隐性感染39. 关于甲型肝炎病毒叙述哪些是错误的: A.为单股RNA 型病毒,无包膜 D.加热60 C 30min 可灭活40. 下列哪种因素不能灭活乙型肝炎病毒: B. 经口感染 C. 病毒形态为球形E. 通常可完全恢复,不转为慢性肝炎46. 生殖器疱疹与下列哪些病毒有关:A.EB 病毒B.巨细胞病毒 D. 单纯疱疹病毒 II 型 E.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47. 有关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叙述错误的是: A. 属于病毒的持续性感染C.单纯疱疹病毒I 型B. 儿童期引起水痘C.属于DNA 病毒E. 可通过呼吸道感染 D. 成人期引起带状疱疹 48. 通过性接触或吸毒共用污染注射器传播的病毒是: A.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B.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D. 埃可病毒E. 轮状病毒 49. 流感病毒的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存在部位是: A.抗原 B.衣壳 C.包膜 C. 甲型肝炎病毒D. 壳粒E. 刺突50. 流行性感冒是: A. 急性感染 D. 慢发病毒感染 51. 感染哪种病毒不易获得持久的免疫力: A. 流感病毒 B. 麻疹病毒 52. 以下最易发生变异的病毒是: A. 流感病毒 B. 麻疹病毒 53. 流感病毒最易变的结构是: B. 慢性感染 E. 顿挫感染 C. 乙脑病毒 C. 乙脑病毒 A. 核蛋白 B.M 蛋白 C.RNA 多聚酶 C. 潜伏感染D. 甲肝病毒 D. 甲肝病毒 D. 乙型流感病毒的E. 甲型流感病毒的 HA 54. 预防麻疹流行的最好方法是: A. 注射胎盘球蛋白 B. 注射人血清丙种球蛋白 D. 注射成人全血 E. 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 55. 流感病毒分型的根据是: B. 神经氨酸酶 A. 所致疾病的临床特征E. 腮腺炎病毒E. 腮腺炎病毒HAC. 注射病人恢复期血清C. 血凝素D.核蛋白和M 蛋白的抗原性E. 流行病学特征 56. 未接种麻疹疫苗又与麻疹患者密切接触的人应及早: A.服用抗生素 B.服用中草药 C.注射恢复期血清 57. 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特点不包括: B. 经两次病毒血症 A. 粪-口途径传播 E. 易感者多为 5 岁以下儿童 58. 引起肢体弛缓性麻痹的病毒是: A.肠道病毒70型 B.肠道病毒72型 E. 脊髓灰质炎病毒 60. 脊髓灰质炎病人的传染性排泄物主要是: D. 注射母亲全血 E. 注射麻疹疫苗 C. 造成肢体痉挛性瘫痪 D. 多表现为隐性感染 C. 轮状病毒 D. 埃可病毒 D. 尿液 E. 唾液 A. 鼻咽分泌物 B. 血液 C. 粪便 61. 有关脊髓灰质炎病毒免疫性不正确的描述是: A. 病后对病毒有牢固的免疫B. 抗体主要是 SIgA 、IgG 、IgMC.病后对不同型病毒有牢固的交叉免疫D.中和抗体在体内维持甚久E.6 个月以内的婴儿可从母体获得被动免疫 63. 乙型肝炎病毒的核酸类型是: A.单股RNA B.双股RNA C.双股线状DNAD.双股环状DNAE.单股DNA64. 关于HAV 错误的是: A.是单股正链RNA 病毒 B.能在体外细胞中培养C.隐性感染多见D.对乙醚、氯仿脂溶剂不敏感E. 特异性预防可接种疫苗66. 可抵抗HBV 感染的抗体主要是: A.HBcAbB.HBsAbC.HBeAbD.HBcAb-IgME.HBcAb-IgG67. 血液中不易查到的 HBV 抗原是: A.HBsAgB.HBcAgC.HBeAgD.pre-S1E.pre-S268. 与传播乙型肝炎病毒无关的途径是: A.分娩和哺乳B.共用牙刷、剃须刀等C.输血、血浆及血液制品D.性接触E.粪-口69. 与消化道传播有关的肝炎病毒有: A.HAV 、 HEV B.HBV 、 HCV 、 HDV 、HFV 、 HGV C.HAV 、 HBVD.HBV 、 HDV 、HGV70. 目前可经人工自动免疫方法预防的肝炎病毒有: A.HAV 、 HEV B.HBV 、 HCV 、 HFV 、HGV C.HAV 、 HBV 、 HDVD.HBV 、 HDV 、 HGV72. AIDS 病原体是:A.HTLVB.EBVC.HPVD.HIVE.HAV 73. HIV 侵犯的主要细胞是: A.T 细胞B.CD8+ T 细胞C.CD4 T 细胞D.B 细胞E.CD4「T 细胞74. HIV 的传播方式不包括: A.性接触传播B.输血传播C.垂直传播D.食品传播E.血制品传播75. 临床筛查 AIDS 常用: B. PCR 测定HIV C.ELISA 测定P24 D. CD4+T 细胞培养分离 HIVE. CD4 +T 细胞76. H IV 感染的特点错误的有:A. 潜伏期较长B. 引起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E. 不会通过垂直传播导致胎儿感染 77.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原体是: A.登革病毒B.乙型脑炎病毒C.立可次体D.出血热病毒E.脑膜炎双球菌 78. 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播媒介是: A. 三带喙库蚊B. 蜱C. 白蛉D. 按蚊E. 伊蚊79. 我国乙脑病毒的主要储存宿主是: A.库蚊 B.按蚊C.伊蚊D.幼猪E.家畜80. 经携带病毒的动物咬伤而感染的病毒是: A.狂犬病毒B.脊髓灰质炎病毒C.麻疹病毒D.HIVE.乙肝病毒81. 感染人体后可引起“恐水症”的病毒是: A.乙型脑炎病毒B.狂犬病毒C.汉坦病毒D.登革病毒E.乙肝病毒82. 被狂犬咬伤后最正确的处理方式是:E.HCV 、 HDV 、HEVE.HCV 、 HDV 、A.ELISA 测定HIV 抗体 C. 并发肿瘤D. 易并发机会性感染A. 注射狂犬病病毒免疫血清+抗病毒药物B. 注射大量丙种球蛋白+抗病毒药物C. 清创+注射狂犬病病毒免疫血清+抗病毒药物 D. 清创+注射狂犬病病毒免疫血清 E. 接种疫苗+注射狂犬病病 毒免疫血清 83. 被狂犬咬伤的病人处理措施以下哪项无关: A.用20%勺肥皂水或0.1%的新洁尔灭反复冲洗伤口B.75%的酒精及碘酒涂擦C.高效价抗狂犬病病毒血清作局部浸润注射 D. 注射狂犬病疫苗 E. 注射大量抗生素二、多选题3. 可传播 HIV 的途径有:A.母亲为HBsAg(+)的新生儿C. 手指破损处沾上了 HBsAg 阳性者的血清 E. 医务人员5. 狂犬病防治措施有:7. 流感病毒易发生变异的抗原是:9. 麻疹患者有传染性的时期是:10. 对未接种疫苗而与麻疹患者早期密切接触的儿童可采用何种预防措施:11. 关于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A.为球形RNA 病毒B. 分 I 、 II 、 III 三个血清型C. 只引起一次病毒血症D. 抵抗力强,在污水和粪便中可存活数月1.HBcAg 的特点是:A. 具有免疫原性B. 存在于 Dane 颗粒的核心C. 容易在血循环中检出D. 是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标志 2. 乙型肝炎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哪些:E.能刺激机体产生抗-HBc 常表示乙型肝炎病毒在肝内持续复制A. 粪—口途径B.呼吸道C. 输血—注射D. 皮肤、粘膜E. 产道感染A. 分娩B. 共用牙刷、剃须刀等C.输血、血浆及血液制品D.手术器械E. 皮肤接触4. 下列哪些为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的应用对象:B.输入了 HBsAg 阳性者的血液 D.无症状的HBsAg 携带者A. 捕杀病犬加强家犬管理B. 人被咬伤后应及时处理伤口C. 动物咬伤后应及时接种狂犬病疫苗D. 及时足量注射丙种球蛋白E. 对可疑患者或严重咬伤者在作用疫苗前注射抗狂犬病病毒血清 6. 下列哪种病毒可引起胎儿感染: A. 风疹病毒 B. 乙型肝炎病毒 C. 巨细胞病毒D. 狂犬病病毒E.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A. 血凝素B. 神经氨酸酶C.M 蛋白D. 血浆凝固酶8. 麻疹病毒的致病特点是: E. 核蛋白A. 传染性强B .主要通过飞沫传播C. 无并发症D. 可以形成二次病毒血症E. 患者口腔粘膜可形成柯氏斑A. 潜伏期B. 急性期C. 出疹期D. 恢复期E. 第 1 -2 次病毒血症 A. 接种麻疹疫苗 B. 注射丙种球蛋白C. 使用抗生素D. 使用干扰素E. 注射麻疹病人恢复期血清E.可在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内增殖引起细胞病变,重者可造成肢体弛缓性麻痹 12. 甲型肝炎病毒的特点是: A.具有包膜的 RNA 病毒 B.无包膜的RNA 病毒C.经口感染D. 加热100 C 5min 可灭活E.引起的甲型肝炎易转为慢性肝炎13. 乙型肝炎病毒的特点是: A.为大球形 DNA 病毒 B.为大球形 RNA 病毒C.加热100 C 10min 能灭活 D.通过血源密切接触及母婴垂直传播E. 引起的乙型肝炎易转化为慢性肝炎E. 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具有保护作用 16. 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是:17. 以粪-口途径为主要传播的疾病有:20. 关于腮腺炎病毒叙述正确的是:22. 关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叙述正确的是:C. 传播方式有性接触、血液、母婴垂直传播D. 病变以CD4+T 细胞数目减少和功能异常为特征,细胞免疫功能缺陷E. 能引起艾滋病,晚期合并机会感染,病死率高23.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与抗体检测的实际用途是:B. 筛选供血员C. 测定疫苗接种效果 E. 查找病毒体B.三种颗粒中均有 HBsAg14.HBsAg 存在于: A.Dane 颗粒的表面外壳 B. 小球形颗粒 C •管型颗粒 D. 核心颗粒 E. 异染颗粒15.HBsAg 的特点是: A. 具有抗原性 B. 是人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重要标志 C.为RNA 病毒D. 存在于乙型肝炎患者的细胞核内A. 血源传播B. 经口传播C. 垂直传播D. 经呼吸道传播E. 密切接触传播A. 甲型肝炎B •乙型肝炎C. 脊髓灰质炎D. 丁型肝炎E. 戊型肝炎18. 关于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叙述正确的是:A.为有包膜的RNA 病毒B. 幼猪为主要传染源C. 经蜱叮咬传播D. 经蚊叮咬传播E. 主要侵犯大脑皮层引起大脑炎19. 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的接种对象为: A. 犬B. 猪C.牛D. 人E. 马A.为有包膜RNA 病毒B. 经口感染C.能侵犯腮腺引起腮腺肿大、疼痛D. 主要通过飞沫传播E. 能引起睾丸炎、附睾炎、卵巢炎等并发症21. 关于狂犬病毒叙述正确的是:A.为弹头状有包膜RNA 病毒B. 只有一个血清型C. 具有三个血清型D. 传染源主要为病犬E.可在中枢神经细胞核内形成嗜碱性包涵体A.为球形无包膜DNA 病毒有逆转录酶B. 通过粪-口途径传播A. 研究乙型肝炎流行病学 D. 乙型肝炎的诊断和预后判断 24.关于HBsAg 的叙述不准确的是:A. 是人体感染乙型肝炎的重要标志C. 对再感染有保护作用D.在慢性患者血清中无HBsAgE.在急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持续存在5周〜5个月25. 可传播乙型肝炎病毒的途径有:A.分娩和哺乳B.共用牙刷、剃须刀等C.输血、血浆及血液制品D.性接触E. 经口感染。

病毒学题库(含答案)

病毒学题库(含答案)

病毒学题库(含答案)
问题1:
什么是病毒学?
答案:
病毒学是一门研究病毒的学科,主要关注病毒的结构、功能、复制以及它们对生物体的影响和传播方式。

问题2:
病毒是如何进入宿主细胞的?
答案:
病毒通过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使得病毒能够进入宿主细胞并感染之。

问题3:
病毒的复制过程中的关键步骤是什么?
答案:
病毒的复制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包括病毒感染细胞、病毒基因组
复制和病毒颗粒组装释放。

问题4:
请列举几种常见的病毒传播途径。

答案:
- 空气传播:病毒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例如流感病毒。

- 食物或水源传播:病毒通过受污染的食物或水源传播,例如
诺如病毒。

- 直接接触传播:病毒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体液或皮肤传播,例如乙肝病毒。

- 虫媒介传播:病毒通过昆虫等生物媒介传播,例如登革热病毒。

问题5:
病毒学的研究对于人类健康有何重要性?
答案:
病毒学的研究对于人类健康非常重要。

研究病毒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病毒的传播方式和机制,从而制定预防控制措施。

病毒学研究也对病毒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疫苗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病毒学参考答案

病毒学参考答案

害:病毒危害多种多样:侵害人体,影响人类健康,造成畜、禽等动物的传染疾病;危害农作物使其致病,影响产量和质量。

病毒确实有害,特别是经济全球化,人口城市化,加上气候变暖,环境恶化,更加剧了新兴病毒的发生和原有病毒的传播、危害。

举例:据报道,马铃薯卷叶病毒和马铃薯Y病毒的一些株系,常使块茎的产量减少50-80%。

益:1.对生命科学理论研究的意义:对生命的起源的认识;2.逆转录病毒的发现和对中心法则的补充:RNA肿瘤病毒:发现逆转录酶,证明遗传信息从RNA-DNA的传递,从而修改和补充了中心法则; 3.利用病毒制备疫苗; 4.生物控制:利用昆虫病毒控制害虫具有专一性、高效性、安全性、流行性和持续性,对农林害虫防治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5.环境保护:利用病毒及其制剂开展有害生物的控制,可使环境免受污染;6.花卉增色:郁金香观赏;7.病毒基因元件:启动子、35s。

1.目前国内外植物病毒研究的热点和前沿是什么热点问题:1.病毒基因组及基因功能研究; 2.病毒与寄主植物相互关系研究; 3.生物技术培养抗病品种;4.病毒作为载体及载体元件的研究。

前沿:由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电子显微镜的进步,对植物病毒的形态、结构、生物学特性及理化特性都有深入的研究,近年来对植物病毒的研究已进入分子水平。

2.病毒的发现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在科学实践中,仅仅有了新的发现还是不够的,重要的是敢不敢或能不能面对自己发现的事实,做出客观的分析,提出恰当的新概念、新理论,才对科学发展更为有益。

3.举例说明植物病毒在农业中的地位及其应用前景植物病毒在农业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病毒是农业生产的大敌,揭示病毒的致病本质及其发病的规律,从而得以有效的控制。

例如:烟草蚀纹病毒可抑制天仙子花叶病毒和马铃薯Y病毒对烟草的侵染。

它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随着对自然界的病毒种类及其分布的深入了解,我们就可以更好的兴利除害,为现代农业和科技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生物病毒学试题及答案

生物病毒学试题及答案

生物病毒学试题及答案生物病毒学是研究病毒的结构、功能、分类、遗传、进化及其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科学。

以下是一份生物病毒学试题及答案,供参考。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病毒的遗传物质是什么?A. DNAB. RNAC. 蛋白质D. 脂质答案:AB2. 病毒的复制方式是什么?A. 无性繁殖B. 有性繁殖C. 有丝分裂D. 减数分裂答案:A3. 病毒的分类依据是什么?A. 形态B. 遗传物质类型C. 宿主类型D. 所有上述答案:D4. 病毒的生命周期包括哪些阶段?A. 吸附、注入、组装、释放B. 吸附、注入、复制、释放C. 注入、复制、组装、释放D. 吸附、复制、组装、释放答案:A5. 以下哪个不是病毒的致病机制?A. 直接破坏宿主细胞B. 干扰宿主细胞的正常功能C. 激活宿主免疫系统过度反应D. 促进宿主细胞的增殖答案:D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6. 病毒没有_______结构,因此它们需要宿主细胞来完成复制。

答案:细胞7. 病毒的基因组可以是_______或_______。

答案:单链;双链8. 病毒的_______是病毒识别宿主细胞的关键。

答案:表面蛋白9. 病毒的_______是病毒复制的场所。

答案:宿主细胞10. 病毒的_______是病毒释放的最后阶段。

答案:释放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1. 简述病毒的分类方法。

答案:病毒的分类方法主要包括根据遗传物质的类型(DNA或RNA)、病毒的形状(球形、杆状、螺旋形等)、病毒的大小、病毒的宿主类型(动物、植物、细菌等)以及病毒的致病性等进行分类。

12. 描述病毒如何进入宿主细胞。

答案:病毒通过其表面蛋白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触发细胞膜的内陷,形成内吞泡。

病毒的遗传物质随后通过内吞泡进入细胞质,病毒的遗传物质进入宿主细胞核,利用宿主的机制进行复制和组装,最终导致新病毒的产生和释放。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3. 论述病毒与宿主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

病毒学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海南大学

病毒学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海南大学

病毒学海南大学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第一章测试1.病毒除了会引起人类疾病,还可以进行肿瘤治疗。

()A:对 B:错答案:A2.牛痘接种法预防天花是由()发明的。

A:巴斯德 B:科赫 C:琴纳 D:列文虎克答案:C3.病毒的基本特点有()A:超显微的 B:专性活细胞内寄生 C:酶系完全 D:没有细胞结构答案:ABD4.病毒结构和功能的两重性表现在()A:真病毒与假病毒 B:纯种病毒与杂种病毒 C:标准病毒与缺陷病毒 D:有包膜的病毒和裸露的病毒答案:ABC5.近年新出现或再现病毒的特点有()A:可能由昆虫或节肢动物为中间媒介 B:多数为人畜共患病的病原,可能由动物传给人 C:随交通旅行或工作生活习性改变、环境气候变化而传播 D:所致疾病的诊断需作病原学确证答案:ABCD第二章测试1.病毒壳体的结构类型可以按照对称性可分为()。

A:中心对称 B:螺旋对称 C:二十面体对称 D:复合对称答案:BCD2.病毒的核酸类型可分为()。

A:双链RAN B:单链DNA C:双链DNA D:单链RNA答案:ABCD3.病毒的结构蛋白包括()。

A:存在于毒粒中的酶 B:壳体蛋白 C:包膜蛋白 D:病毒复制过程所需要的酶答案:ABC4.去除脂质成分会破坏某些病毒的侵染性。

()A:错 B:对答案:B第三章测试1.吸附是病毒表面蛋白与细胞受体特异性的结合,导致病毒附着于细胞表面,这是启动病毒感染的第一阶段。

()A:错 B:对答案:B2.T4噬菌体的装配与释放,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自我装配的过程,包括()完全独立的几个亚装配途径。

A:单独装配的尾丝与前已装配好的颗粒相连 B:尾部与头部的自发结合 C:无尾丝的尾部装配 D:头部的装配答案:ABCD3.从某种意义而言,所有的病毒都是缺损的,因为它们都只能寄生于活细胞内进行复制。

()A:对 B:错答案:A第四章测试1.突变包括()。

A:碱基插入 B:碱基置换 C:染色体倒位 D:碱基缺失答案:ABCD2.野生型就是野外分离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病毒学复习题参考答案1.你是怎么认识病毒的害与益的?请举例说明。

害:病毒危害多种多样:侵害人体,影响人类健康,造成畜、禽等动物的传染疾病;危害农作物使其致病,影响产量和质量。

病毒确实有害,特别是经济全球化,人口城市化,加上气候变暖,环境恶化,更加剧了新兴病毒的发生和原有病毒的传播、危害。

举例:据报道,马铃薯卷叶病毒和马铃薯Y病毒的一些株系,常使块茎的产量减少50-80%。

益:1.对生命科学理论研究的意义:对生命的起源的认识;2.逆转录病毒的发现和对中心法则的补充:RNA肿瘤病毒:发现逆转录酶,证明遗传信息从RNA-DNA的传递,从而修改和补充了中心法则; 3.利用病毒制备疫苗; 4.生物控制:利用昆虫病毒控制害虫具有专一性、高效性、安全性、流行性和持续性,对农林害虫防治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5.环境保护:利用病毒及其制剂开展有害生物的控制,可使环境免受污染;6.花卉增色:郁金香观赏;7.病毒基因元件:启动子、35s。

2.目前国内外植物病毒研究的热点和前沿是什么?热点问题:1.病毒基因组及基因功能研究; 2.病毒与寄主植物相互关系研究; 3.生物技术培养抗病品种;4.病毒作为载体及载体元件的研究。

前沿:由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电子显微镜的进步,对植物病毒的形态、结构、生物学特性及理化特性都有深入的研究,近年来对植物病毒的研究已进入分子水平。

3.病毒的发现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在科学实践中,仅仅有了新的发现还是不够的,重要的是敢不敢或能不能面对自己发现的事实,做出客观的分析,提出恰当的新概念、新理论,才对科学发展更为有益。

4.举例说明植物病毒在农业中的地位及其应用前景植物病毒在农业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病毒是农业生产的大敌,揭示病毒的致病本质及其发病的规律,从而得以有效的控制。

例如:烟草蚀纹病毒可抑制天仙子花叶病毒和马铃薯Y病毒对烟草的侵染。

它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随着对自然界的病毒种类及其分布的深入了解,我们就可以更好的兴利除害,为现代农业和科技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5.以TMV为例来论述植物病毒胞间转移和长距离移动分别在病毒系统侵染过程的作用方式。

①植物细胞间的通道是胞间连丝,它在细胞之间起着信息传递,水分及有机物的运输和分配等作用:TMV在细胞内编码运转蛋白30ku蛋白,运转蛋白一方面能够与胞间连丝相互作用,从而使胞间连丝孔径扩大,另一方面能够与病毒作用。

综合作用结果得以使病毒顺利通过胞间连丝进行运转。

②病毒在植物体内的远距离运转,主要靠植物输导组织中得营养主流方向移动,但是病毒也可以随营养等上、下双向移动。

将TMV接种在番茄中部复叶尖端的小叶上,经过1-3天病毒可达整个小叶,经过3-5天病毒已从叶脉、叶柄及茎等维管束转移到番茄植株顶部的生长点和根部组织;经过25天病毒已达全株的所有生长器官。

6.植物病毒的提取过程中,为了浓缩病毒,采取的是聚乙二醇沉淀法,其试述其大致的浓缩原理。

在一定的盐(NaCl)浓度下,Na+中和带负电的病毒核酸分子,减少核酸分子的同性电荷相斥力,易于互相聚合而形成沉淀。

所以聚乙二醇(PEG)可以使病毒沉淀,以分子质量为6000u的PEG效果最好。

7.植物病毒的基因组核酸类型有哪些,并分别列举出其代表性的病毒?同时简述马铃薯Y病毒基因组翻译的多聚蛋白(polyprotein)如何形成10个功能蛋白体?1.(+)ssRNA 烟草花叶病毒(-)ssRNA 马铃薯黄矮病毒dsRNA 水稻赤矮病毒DsDNA 花椰菜花叶病毒ssDNA 香蕉束顶病毒2.多聚蛋白需经过P1.NIa-类似胰蛋白酶氨酸蛋白酶,HC-类似木瓜蛋白酶的半胱氨基酸蛋白酶的切割而成为十个功能蛋白。

8.植物病毒分类的基本依据是什么?1)病毒的粒体特性:1.病毒立体形态特征2.病毒立体物理特性3.病毒基因组特性4.病毒蛋白质特性5.病毒脂类的含量和特性6.病毒糖类的含量和特性2)基因组构与复制:包括基因组结构,核酸复制策略\转录特点\翻译和翻译后的修饰特点,装配位点等3)抗原性质:包括病毒血清学性质及其与抗原的关系。

4)病毒生物学特性:包括病毒寄主范围,致病性及其与病变的关系,组织嗜性\病理学\自然传播方式\传播介体和地理分布9.ICTV第8次分类报告的主要特点有哪些?与以往分类报告比较,新增了哪些科哪些属?ICTV第8次分类报告的主要特点:1)进一步明确了“种”作为病毒分类系统中的最小分类阶元。

2)在每一个确定种下面列出了至少一个、至多几十个不同的分离物以及它们在GenBank上的登录号。

3)增加了许多反映病毒基因序列同源性关系的系统树图。

4)将原子分辨率的粒子三维结构插入到相应的科或属中,使研究者对病毒粒子空间结构有更详细的了解。

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第八次报告中的最新植物病毒分类系统18个科、81个属,以及亚病毒感染因子的类病毒和病毒卫星。

与第七次报告相比新增的3个科、9个属分别是:矮缩病毒科、芜菁黄花叶病毒科、线形病毒科、番茄伪曲顶病毒属、香蕉束顶病毒属、塞尔病毒属、内源RNA病毒属、葡萄斑点病毒属、柑橘病毒属、葡萄卷叶病毒属、温州蜜柑矮缩病毒属、樱桃锉叶病毒属。

10.类病毒的定义。

试述类病毒与植物病毒的异同点。

(提示:基因组结构和病毒粒子的结构特点,以及它们所引起症状等方面论述)。

类病毒的定义是:存在于植物中,分子量为1×105左右的、由246-574个核苷酸组成的单链环状RNA的寄生物。

(1)类病毒不同于病毒的主要特性a.耐热性。

要使类病毒失活需要高于100℃的温度。

b.高度侵染活性。

50~100分子的类病毒可以引起成功的侵染,而病毒需要106个粒体以上。

c.局限的存在部位。

类病毒至今仅仅发现于细胞核中,其核酸在体外翻译体系和寄主体内都没有翻译产物的存在,因为其核酸分子上没有翻译起始密码子。

d.核酸组成的相近性。

G/C比相近,55%~58%;有人对比了3种类病毒的核苷酸序列,发现其在很大程度上的同源性,个别核苷酸或者局部片段发生了变化,成为不同的病原,或者不同的株系。

研究表明几个甚至一个核苷酸的不同,就会导致致病力的明显变化。

e.不显性感染。

植物带有类病毒但不表现症状的现象极为普遍。

经测试36个科的232种植物对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的感病性,发现有11个科的138种植物是感染的,但只有茄科和菊科的12种植物表现症状,即90%以上的寄主都是不显症感染,而且潜育期很长,有的几个月,有的甚至几年。

f.传播方式简单。

类病毒主要通过农具、嫁接刀具等传播,大部分可以通过种子传播(有的可在种子中存活20年);仅仅有危害马铃薯和番茄的二种类病毒被证明有节肢动物介体传播。

(2)相同点:都含有核酸,都是专性寄生物,不能单独进行复制、增殖。

11.略述植物病毒症状学在病毒诊断上的意义意义:1)根据典型症状,排除常规病毒病害。

2)对一些具有特征性症状的病毒病,只要掌握其特有症状,便可以准确做出诊断。

3)对一些不具有特征性症状的病害,可以将病毒的致病反应和非侵染性致病因子加以比较,做出初步的判断。

4)在田间一旦被确认为病毒病,便可以按照病害的主要症状特征结合传染方式加以识别。

5)病毒病虽然没有真菌、细菌病害那样的特征,但往往具有自己的特有的症状,便于直接判别,如明脉、斑驳、花叶、脉肿、耳突、蚀纹、环斑、脉带、条纹、线条和条点等,我们可以进一步根据其形状、大小、色泽加以判断。

6)病毒病的症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同病毒有不同的症状类型,学会区别并准确描述它们,对病害诊断很有用处。

12.植物病毒病的外部症状主要有哪些类型,其对应寄主植物的组织病变分别是?1)花叶类型:明脉,斑驳,花叶,沿脉变色,块斑,条纹,褪绿斑2)环斑类型:环斑,环纹,线纹3)畸形生长:线叶,蕨叶,带花,卷叶,疱斑,皱缩,耳突,畸叶,小叶,丛枝,丛簇,扁枝,肿枝,茎沟,肿胀,花变叶,拐节,矮化,矮缩,畸果,小果4)变色:主要是叶片的局部或者全部颜色改变。

5)坏死与变质:环死斑,坏死环,坏死纹,坏死条纹,沿脉坏死,叶脉坏死,顶尖坏死,星裂。

13.植物病毒病的复杂性体现在哪些方面?1)病毒引起的外部症状类型:花叶,环斑,畸形,变色,坏死,2)外部症状的复杂性:植物受病毒侵染后,所呈现的症状往往有个发展过程,一种病毒病可能观察到几种症状或无症状过程,几种病毒病在同一植物上也可能出现相似的症状。

3)无症带毒:有些病毒侵染寄主后不产生可见的症状。

4)隐症:有些病毒形成症状后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可暂时隐去症状。

5)复合症状:寄主植物被两种以上病毒侵染时,特别是同时侵染时出现复合症状大部分是加重。

14.某地稻田发生大面积黄化,有人说病毒引起,有人说是生理现象,你应根据哪些原则加以判断?(病毒病与生理病的区别)可以根据“五性”原则加以判断a.分散性b.系统性c.传染性d.鲜明性e.特征性15.在诊断植物病毒病的过程中,应如何灵活应用柯赫法则?柯赫法则:病原必须总是和某种病害联系在一起;这种必须从寄主上分离到并进行体外培养;将这种病原纯培养物接种到健康植物上时,能表现出和原来一样的症状;从试验植物上分离到同样的病原。

柯赫法则常用于侵染性病害的诊断和鉴定,特别是新病害的鉴定。

非专性寄生物,如绝大多数植物病原菌物和细菌所引致的病害,可以很方便地应用柯赫法则来进行诊断和鉴定。

在诊断植物病毒病的过程中,在进行人工接种时,直接从病株组织上取,或采用带病毒或菌原体的汁液、枝条、昆虫等进行接种。

但病毒和菌原体的接种需要搞清传播途径。

当接种株发病后,再从该病株上取线,或采用带病毒或菌原体的汁液、枝条、昆虫等,用同样方法再进行接种,当得到同样结果后才可证实该病的病原为这种菌物、或这种病毒。

因此,所有侵染性病害的诊断与病原物的鉴定都必须按照柯赫法则来验证。

16.在田间应如何区分植物病毒病与其他侵染性病害?怎样判断植物病毒病和非侵染性病害?植物病毒病与其它侵染性病害的主要区别是:(1)病毒病害在植物表面绝对没有病征,而区别于线虫虫体、细菌菌脓、真菌的子实体等病症的出现;(2)系统侵染病毒病的症状在新展幼叶上更重,而其他病害则大多在老叶上症状更明显。

植物病毒病与非侵染性病害的区别是:(1)病毒病有发病中心或中心病株,病情有轻有重,早期病株点片分布,而非侵染性病害大多同时大面积发生,病情较一致;(2)发生病毒病的植株多为系统感染,症状分布不均一,新叶新梢上症状最明显,而生理性病害大多比较均一,老叶、老枝更为明显;(3)病毒病有传染性,非传染性病害没有传染扩散的过程;(4)病毒病害症状往往表现为花叶、黄化、矮缩、丛生等,少数有脉带、环斑、耳突、斑驳、蚀纹等特征性症状。

此外,随着气温的变化,特别是在高温条件下,植物病毒病时常发生隐症现象。

(5)生理性病害不具全株性、再现性,环境改善,可以康复;病毒病害分枝发病,全株相同,新芽、新叶再现病症,环境改善不可再恢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