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学检验
病毒学- 病毒的检验PPT课件

常用的病毒检验方法包括:
一、病毒的分离鉴定 二、病毒感染性的检测 三、病毒颗粒检测 四、病毒的血清学检查 五、病毒的分子(蛋白和核酸)检测
一、病毒的分离鉴定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可为病毒感染提供最为直 接的病原学证据,同时可为进一步的病毒学 研究提供材料。 病毒的分离和鉴定(含义):指从病人、带 毒者、外界环境中采集标本经过适当的处理, 采用一系列物理、化学、生物学等手段,将病 毒从标本中分离出来,并通过有关特异性方法 鉴定属于何种病毒,这一方法称为病毒的分离 与鉴定。
(2)鸡胚培养法
鸡胚对多种病毒敏感。 不同病毒在鸡胚的不同部位的生长特性差异 很大,因此选择适当的接种途径是病毒分离成 功的关键。 一般采用孵化9~14天的鸡胚,根据病毒种类 不同,将病毒标本 接种于鸡胚的不同部位, 最常用的鸡胚接种部位有:尿囊腔、绒毛尿 囊膜、卵黄囊和羊膜腔等。
(3)细胞培养 (cell culture)法或 组织培养法 (tissue culture)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包括:
1病毒的形态学观察→4、 病毒的理化特性测定→5、病毒的血清
学鉴定及病毒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等基本
过程。
(一)标本的采取与送检
病料采集适当与否,直接影响病毒的检测结果。 一般可采集发病或死亡动物的组织病料、分泌 物或粪便等,主要因动物及病毒的种类而异, 例如检测犬细小病毒或轮状病毒,一般应采腹泻 幼犬或犊牛的粪便;
标本处理:
采集样本在接种细胞、鸡胚或动物之前,都需要做适 当的处理,以保证病毒分离的成功几率。 采集的器官或组织样本:如肺脏、脑、肝、脾、淋巴 结等,可取一小块进行充分研磨,加入含青、链霉素的 Hanks液,离心取上清液作为接种物; 鼻液、脓汁、乳汁等分泌物或渗出液、粪便,应加入 高浓度的抗生素,充分混匀后,置4℃冰箱内处理2~4h 或过夜,离心后取上清做接种用; 咽喉拭子在取样后应迅速将其浸泡入含有2%小牛血 清和一定浓度的青、链霉素的Hanks液中,充分刷洗 棉拭子,反复冻融3~5次,离心后取上清液作为接种材料。
病毒学检验重点

病毒得特点:1、形体微小,能通过细菌滤器,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2、无细胞结构,其主要成分就是核酸与蛋白质3、每种病毒只含有一种类型得核酸(RNA或DNA)4、因缺乏完整得酶系统与能源,故只能寄生于活细胞内,依靠宿主细胞得代谢系统合成蛋白质与核酸5、病毒以其基因为模板,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出新得病毒颗粒6、为了在生物界保存其种属,病毒具备从一个宿主转移到另一个宿主得能力,并具有对敏感宿主得侵染性与复制性7、在宿主体外,能以大分子状态存在,并可长期保持其侵染能力8、有些病毒得核酸能整合到宿主细胞得基因组中,并能诱发潜伏感染体外细胞培养得基本条件:1、条件要求高,培养液组分复杂,需要添加血清才能满足生长需要2、避免微生物污染,需要在培养液中加入抗生素。
3、体外细胞培养得基本要求主要包括细胞接种(尽量选择对数期细胞接种)、4、培养液营养成分、5、酸碱度(能耐受得ph范围为6、6-7、8,依靠缓冲系统调节)、6、气体条件(细胞生长需要CO2 ,大规模培养需要有足够得氧气)、7、温度(最适温度为35-37。
C)、8、水得纯度(一般要求去离子水或三蒸水)、9、无菌条件等实验动物得微生物控制分类:1、普通动物,一级动物,要求不携带动物烈性传染病与人兽共患病病原2、清洁动物,二级动物,在一级动物要求上,不携带对动物危害大、对实验干扰大得病原体,外观健康,主要器官不得有组织病理学病变3、无特定病原体动物,三级动物,除普通动物、清洁动物不得携带病原体外,还要求排除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菌得感染4、无菌动物,四级动物,要求在体内外不得检出其它生命体实验动物得遗传学分类1、近交系,指经过连续20代以上全同胞或亲子交配培育得动物品系2、封闭系,不从外界引入新得血缘,非近亲交配方式得实验动物群体3、突变系,由于遗传基因发生突变而具有某些特殊形状得动物4、杂交群动物,由不同品系杂交所产生得后代5、转基因动物,插入外源基因后能正常繁殖得动物大鼠、小鼠得采血方法1、剪尾采血,动物麻醉后,将尾端剪去约5mm,待血液流出采集,小鼠可每次采血0、1ml,大鼠约0、4ml2、眼眶后静脉丛采血,拇指及食指抓住鼠两耳之间得皮肤固定,轻轻压迫颈部两侧,使眼球充分外凸。
病毒学检验第二章鸡胚和动物接种技术

• 打孔
在所标记注射部位用剪刀尖端打孔; 注意用力要稳,恰好使蛋壳打通而不伤及壳膜。
29
病毒学检验
接种部位消毒
30
• 注入病毒材料
病毒学检验
用1mL注射器抽取接种物; 针头垂直刺入注射部位1-1.2cm即达尿囊腔内; 注入待接种的病毒液:接种量为0.1~0.2mL。
气室
尿囊腔 卵黄
卵白
卵壳
壳膜
绒毛尿囊膜 羊膜 鸡胚胎
羊膜腔
9~11日龄鸡胚结构
7
病毒学检验
8
病毒学检验
卵壳与壳膜
卵壳位于最外层的坚硬壳层 壳膜位于卵壳的下层,允许气体和液体分子交换
气室
功能主要是呼吸和调节压力
绒毛尿囊膜
壳膜之下,主要是胚胎的呼吸器官
羊膜
胚胎的最内层包被,含羊水,胚胎在其中。
狂犬病免疫 虫媒传播疾病 蚊传播疟疾
年份
1628 1846
1878 1880 1885 1898 1898
发现人
哈维 玛登
科赫 巴斯德 巴斯德 史密斯等 罗斯
所用动物
蛙、蛇、鱼、蟹、其他 鸟类、其他
牛、羊、其他 鸟类
鸟类、家兔 牛 鸟类
41
病毒学检验
医学科学的重大发现与动物实验的关系
发现 肿瘤的病毒病原
解剖与收获
病毒学检验
收获前鸡胚须置4℃冰箱6h或过夜,但不能放置时间过长( 过长会引起散黄)。如急于收获亦可置-20℃冰箱lh左右。
预冷的目的是,将鸡胚冻死,使血液凝固,避免收获时流 出红细胞,并同尿囊液的病毒发生凝集,造成病毒滴度下 降。
病毒通过胚胎机体后被排泄入尿囊腔,因此当羊水过少时 ,可用同胚少量尿囊液冲洗羊膜腔并吸取该洗液。
病毒学检验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山东第一医科大学

病毒学检验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绪论单元测试1.病毒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参考答案:对2.病毒的种类较多,其中可以感染细菌的病毒我们称之为()。
参考答案:噬菌体3.病毒学检验的一般原则包括()。
参考答案:质量控制原则;足够的硬件设施;生物安全原则;标本的采集原则4.下列属于病毒直接检测方法的是()。
参考答案:细胞病理学检测;病毒蛋白检测;电子显微镜技术;病毒核酸检测5.下列选项中,属于病毒学检验应用范围的是()。
参考答案:病毒性传染病的的检验与检疫;新发病毒性疾病的病原和防治研究;病毒感染和病毒性疾病的诊断;病毒变异的研究6.新发传染病多是动物源性病毒性传染病。
()参考答案:对7.病毒的变异类型包括遗传漂变(genetic drift)和遗传转移(genetic shift)两种类型。
()参考答案:对8.下列因素中能够影响新发传染病发生与传播的有()。
参考答案:病毒变异;国际旅行和商务;气候变化;公共卫生投入不足9.使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新病毒核算室,需要用到非序列依赖性的方法,下列属于上述方法的是()。
参考答案:病毒宏基因组学;随机引物PCR;简并PCR;非序列依赖性单引物扩增技术第一章测试1.在细胞培养系统中,培养一代细胞需要经过四个阶段,下列不属于这这四个阶段的是()参考答案:游离期2.细胞在冻存时要掌握的原则是()参考答案:慢冻快融3.常作为细胞培养液的指示剂是()参考答案:0.4%的酚红溶液4.因为细胞培养液的营养丰富,更易于发生微生物污染,如细菌、真菌、支原体等,加()可控制支原体的污染.参考答案:卡那霉素5.实验室器材的清洗过程正确的是()参考答案:浸泡→刷洗→酸浸→冲洗6.从组织分离的原代细胞是一群对原有组织有较好代表性的细胞,但细胞间存在异质性,即差异性。
()参考答案:对7.用胰蛋白酶做消化液时,浓度越大作用越强,对细胞的培养越有利。
病毒学检验知识点

●病毒学检验的特点●病毒学检验的内容和应用范围●新发传染病病毒检测的特点●选择用于病毒培养的细胞遵循的原则●常见细胞污染的来源,种类及防控措施●细胞培养技术在病毒学检验中的应用第二章●鸡胚接种途径,以新城疫病毒接种为例,请说明接种方法好过程●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的原理,如何判断结果●动物实验遵循的原则●鸡胚和动物实验的主要用途●实验动物按微生物控制分类的目的,如何分类第五章●电子显微镜技术在病毒鉴定方面的优势快速负染技术简单,负染技术操作简单。
准确:电镜检测的结果主要是发现病毒颗粒的存在是证明病毒存在的最直接证据,对具有明显形态特征的病毒即刻可做出准确的判断。
具有同时检测多种病原的潜力,依赖于已知的核酸序列抗原或抗体信息。
●对病毒进行检测的常规电子显微镜技术负染技术,超薄切片制样技术,免疫电子显微镜技术●负染样本制作过程病毒灭活的方法负染色是一种反衬染色,通过重金属盐溶液染色,增加标本外围密度,在生物标本的外围形成均质的电子不透明环境,而电子能够通过主要由碳,氢氧氮等元素组成的密度较低的生物样本。
形成电子透亮的白色,而时生物标本,显示出负的(较透明的)反差,成像后的效果为在黑色背景下低密度的标本(病毒颗粒)呈现白色透亮状态,从而形成负染色成像。
优点。
大大提高了标本的反差和分辨力,既能够清晰显示出病毒的超微结构。
简便易行,不要求高纯度的标本制备技术技通常不需要对样本进行纯化,有杂质也不会影响对病毒形态8的辨别。
染色技术本身不改变生物样本的活性剂,不因染色造成病毒形态的改变。
第六章●流感病毒和腺病毒的核酸检测方法的异同●鼻咽拭子是呼吸道病毒检测常用的标本,采集此类标本是注意事项。
除鼻咽拭子之外,呼吸道病毒感染检测还可以采集哪些标本●举例说明常见呼吸道感染病毒分离培养时使用的敏感细胞系●肠道病毒和引起肠胃炎的腹泻病毒通常包括哪些,其病毒学地位分别是什么,其基因组特征分别是什么?●肠道病毒和腹泻病毒的区别是什么?肠道病毒EV是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新型肠道病毒。
病毒学检验

1. 病毒学检验:是从维护公众健康的角度,以医学病毒学和流行病学为基础,借助免疫学,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其他分析技术,对临床和流行病学现场的标本进行检测,确定感染的病毒种类和数量,追溯病毒来源,检测和预测病毒变迁,为人群中病毒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技术支撑的一门学科。
2. 病毒:是一类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专性细胞内寄生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3. 原代培养期:从供体体内取出组织,将其分散成单个细胞后接种于培养液中为初次培养,从初次培养到第一次传代培养为原代细胞培养期。
4. 传代细胞系:从人类癌细胞或其他组织细胞制备的传代细胞系来自自发转发的原代细胞系。
5. 细胞培养技术:是模拟体内生理环境条件,提供细胞适宜的营养和温度条件,在无菌操作的基础上,使离体组织细胞生长增殖并进行传代的技术。
6. 原代细胞:将动物或人的胎儿组织经剪碎、酶消化、稀释计数、加营养液,37℃培养1~2天后,形成的单层细胞或悬浮细胞。
7. 传代细胞:原代细胞培养过程中,大多数细胞退化时,少数细胞又能长期传下去,这种能在培养容器内连续多次传代培养的细胞叫传代细胞。
8. 细胞系:原代培养物经传代培养获得的一群细胞,包含有多种细胞成分,根据其生存期分为有限细胞系和无限细胞系。
9. 细胞株:从原代培养物或细胞系中获得的遗传、生化特性相同的细胞群,如对某种病毒的敏感性或抗性、具有特殊的抗原性等,这些特性在传代培养中保持不变。
10. 细胞病变效应(CPE)大多数病毒感染敏感细胞,在细胞内增殖并与之相互作用后,会引起受感染细胞发生聚集、脱落、融合,形成包涵体,甚至损伤、死亡,可在低倍镜下直接观察,这些特征的改变称为细胞病变效应。
11. 细胞周期是单个细胞分裂增殖的过程,一个细胞经过前期的物质准备进入分裂期而成为两个新细胞,而两次细胞分裂间隔的时间为一个细胞周期,包括G1期、S期、G2期、M期。
12. 血凝试验(HA)是红细胞凝集试验的简称,可初步测定样品中是否有病毒存在及病毒滴度,分为直接血凝试验和间接血凝试验,常用的血凝试验一般指直接血凝试验。
病毒学及检验

(五)病毒的分类和常见病毒 病毒分类的主要依据:基因特征、形态大小、 结构和对脂溶剂的敏感性等。 (1)1995年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将病毒分为 三类:DNA病毒、RNA病毒和逆转录病毒。 (2)根据感染宿主不同,分为动物病毒、植 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噬菌体)。
(3)根据感染途径和临床特点分类: ①呼吸道病毒——流感V、副粘V、鼻V、冠状V、 腺V、风疹V和呼肠V。 ②肠道病毒——polio V、Cox V、ECHO V、rota V和新肠道型。 ③肝炎病毒——HAV、HBV、HCV、HDV、HEV、 HGV和TTV。 ④虫媒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V。 ⑤疱疹病毒——EBV、CMV、HSV和VZV。 ⑥狂犬V、汉坦V、新疆出血热V、登革V和HIV。
3.病毒的干扰现象 (1)概念:两种病毒同时感染同一细胞,可 出现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的现象。可发生在异 种病毒之间,也可可发生在同种同型不同株病毒之 间(流感病毒的自身干扰)。 (2)产生干扰现象的原因 ①与病毒诱导宿主细胞产生干扰素(interferon,IFN) 有关, IFN能干扰病毒的mRNA的复制;②干扰病 毒的吸附或改变宿主细胞的代谢途径;③缺陷病毒 所引起的干扰。 (3)干扰现象的临床意义 ①可阻止宿主细胞发病,也可中止感染,使疾病痊 愈; ②应用病毒性疫苗时,应防止干扰现象产生。
(四)病毒感染与肿瘤 通过动物实验已证实某些肿瘤的发生与病毒 有关,但对人类的作用尚处于研究阶段。 逆转录病毒C型 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逆转录病毒B型 乳腺癌。 EB病毒(疱疹V-4型) Burkitt淋巴瘤、鼻咽癌、 霍奇金病、白血病、淋巴瘤。 HSV- Ⅱ、人乳头瘤病毒(HPV) 宫颈癌。 HBV 原发性肝癌。 HPV 传染性软疣、尖锐湿疣。
56℃×30’
药物制剂微生物检验

药物制剂微生物检验一、概述药物制剂微生物检验是确保药品质量和安全性的重要环节。
它通过对药品制剂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活性进行检测和分析,确保药品符合相关法规和质量控制标准,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本文将探讨药物制剂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概念、检验方法和实际应用。
二、药物制剂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概念药物制剂微生物检验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的检测。
这些微生物可能对药品质量和公众健康构成威胁。
例如,某些细菌和真菌可能会引起药品污染,而病毒则可能引发感染。
因此,进行药物制剂微生物检验是十分必要的。
三、药物制剂微生物检验的方法1、细菌学检验:通过培养、分离、鉴定细菌,检测细菌种类和数量,评估药品制剂的细菌污染程度。
2、真菌学检验:通过培养、分离、鉴定真菌,检测真菌种类和数量,评估药品制剂的真菌污染程度。
3、病毒学检验:通过检测病毒的核酸、蛋白质等成分,鉴定病毒种类和活性,评估药品制剂的病毒感染风险。
4、生物安全实验室:为了确保药物制剂微生物检验的准确性和安全性,通常需要在生物安全实验室中进行检验。
这些实验室具备特殊设备和条件,可以防止微生物外泄,保障检验人员的安全。
四、药物制剂微生物检验的实际应用1、新药研发:在新药研发过程中,药物制剂微生物检验有助于评估新药的抗菌、抗真菌和抗病毒效果,为新药的研发和优化提供依据。
2、药品质量控制:通过对药品制剂进行微生物检验,可以评估药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情况,确保药品符合相关法规和质量标准。
3、感染预防:通过对药品制剂进行病毒学检验,可以评估药品的抗病毒效果,为预防和治疗病毒感染提供参考。
4、公众健康保障:通过药物制剂微生物检验,可以保障公众使用的药品安全、有效,防止药品污染和病毒感染。
五、结论药物制剂微生物检验是保障药品质量和安全性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药品制剂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活性进行检测和分析,可以确保药品符合相关法规和质量控制标准,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未来,随着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发展和药物制剂研究的深入,药物制剂微生物检验将在新药研发、药品质量控制、感染预防和公众健康保障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毒学检验》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病毒学检验(Experimental Virology)
课程编码:
课程类别: 必修课(专业课)
适用专业: 卫生检验学本科
开课学期: 第七学期
课程学时: 63学时(理论学时27,实验学时36)
课程学分:3.5
先修课程:医学寄生虫学及检验、细菌学检验、临床医学概要等
课程简介:病毒学检验是卫生检验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是卫生检验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卫生检验专业学生必修的考试课程。
本课程通过课堂讲授、实验实习、网络自学等方式进行教学。
注重培养学生综合性思维能力,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学习,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选用教材:李洪源、王志玉主编:《病毒学检验》,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一版,2006年7月。
参考书:
1. 张朝武主编:《现代卫生检验》,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 李影林主编:《中华医学检验全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3. 王秀茹主编:《预防医学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4. 贾文祥主编:《医学微生物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
5. 李凡、刘星晶主编:《医学微生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2008年1月。
二、课程教育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知悉病毒学检验的基本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知悉
常见重要致病病毒。
要求学生掌握病毒的分离培养方法、血清学实验及分子
生物学技术在病毒学检验中的应用;掌握常见重要致病病毒的生物学性状、
检验方法和预防医学意义。
为学生能独立开展各种病毒学检验打下良好基
础。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绪论
(一)学时:0.5
(二)要求
【掌握】病毒的特性;病毒学检验的内容及其应用范围;病毒学检验的一般原则。
【熟悉】病毒学检验的质量控制;病毒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
【了解】病毒学和病毒学检验的发展史。
第一篇病毒学检验技术
第一章细胞培养技术
(一)学时:1.5
(二)要求
【掌握】体外培养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体外细胞培养的条件;组织培养的种类;细胞系和细胞株的概念;细胞培养方法;细胞培养中平衡盐、消化液和血清的作用;细胞检查方法;细胞的冻存。
【熟悉】用于病毒培养的细胞选择、细胞培养操作过程和细胞培养污染与监测。
【了解】细胞培养技术在病毒学研究中的发展;细胞系的鉴定。
第二章鸡胚接种技术
(一)学时:1.5
(二)要求
【掌握】鸡胚的结构;鸡胚的孵育与检查;接种途径与方法及其用途;病毒的检测;鸡胚接种技术的应用。
【熟悉】实验材料、器械与准备。
【了解】鸡胚的解剖与生理。
第三章动物实验技术
(一)学时:1.5
(二)要求
【掌握】实验动物的分类;普通动物、清洁动物、无特定病原体动物、无菌动物、悉生动物;近交系动物、封闭群动物、突变系动物、杂交群动物及其特点;常用实验动物种类及其品系;
实验动物接种法及采血法;动物实验在病毒学检验中的应用。
【熟悉】实验动物的麻醉方法;实验动物脑脊液、尿液的采集;实验动物的处死。
【了解】转基因动物;实验动物的编号及接种后的观察与照料;病毒学动物实验应注意的问题。
第四章病毒滴度的测定
(一)学时:1.5
(二)要求
【掌握】空斑形成单位、50%终点法、血凝试验和干扰滴定的原理及其应用。
【熟悉】空斑形成单位、50%终点法、血凝试验和干扰滴定的注意事项。
【了解】病毒滴度测定的方法步骤及计算。
第五章病毒的纯化与保存
(一)学时:0.5
(二)要求
【掌握】病毒保存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了解】常见病毒纯化的方法;病毒蛋白的分离鉴定。
第六章病毒血清学实验方法
(一)学时:2
(二)要求
【掌握】病毒血清学试验方法类型及其原理、应用。
【了解】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
第十四章病毒分离和鉴定
(一)学时:2
(二)要求
【掌握】标本的采集和处理;病毒的分离、鉴定。
【熟悉】病毒鉴定的方法类型及其原理。
【了解】病毒鉴定的注意事项
第十五章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一)学时:1
(二)要求
【掌握】病毒感染早期诊断的检测内容。
【熟悉】IgM检测的方法类型;病毒特异成分的检测方法。
【了解】电镜与免疫电镜技术
第二篇病毒学检验各论
第十七章疱疹病毒及其检验(一)学时:2
(二)要求
【掌握】单纯疱疹病毒实验诊断技术。
【熟悉】疱疹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特征。
【了解】疱疹病毒性疾病的防治原则。
第十八章乳头瘤病毒及其检验(一)学时:0.5
(二)要求
【掌握】乳头瘤病毒实验诊断技术。
【熟悉】乳头瘤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特征。
【了解】乳头瘤病毒性疾病的防治原则。
第十九章嗜肝DAN病毒及其检验(一)学时:2
(二)要求
【掌握】嗜肝DAN病毒实验诊断技术。
【熟悉】嗜肝DAN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特征。
【了解】嗜肝DAN病毒的防治原则。
第二十章逆转录病毒及其检验(一)学时:1.5
(二)要求
【掌握】逆转录病毒实验诊断技术。
【熟悉】逆转录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特征。
【了解】逆转录病毒的防治原则。
第二十一章呼肠孤病毒及其检验(一)学时:0.5
(二)要求
【掌握】呼肠孤病毒实验诊断技术。
【熟悉】呼肠孤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特征。
【了解】呼肠孤毒的防治原则。
第二十二章小RNA病毒及其检验(一)学时:1.5
(二)要求
【掌握】小RNA病毒实验诊断技术。
【熟悉】小RNA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特征。
【了解】小RNA病毒的防治原则。
第二十三章冠状病毒及其检验(一)学时:0.5
(二)要求
【掌握】冠状病毒实验诊断技术。
【熟悉】冠状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特征。
【了解】冠状病毒的防治原则。
第二十四章披膜病毒及其检验(一)学时:0.5
(二)要求
【掌握】风疹病毒实验诊断技术。
【熟悉】风疹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特征。
【了解】风疹病毒的防治原则。
第二十五章黄病毒及其检验
(一)学时:1.5
(二)要求
【掌握】黄病毒病毒实验诊断技术。
【熟悉】黄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特征。
【了解】黄病毒的防治原则。
第二十六章正粘病毒及其检验
(一)学时:2
(二)要求
【掌握】正粘病毒的实验诊断技术。
【熟悉】正粘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特征。
【了解】正粘病毒的防治原则。
第二十七章副粘病毒及其检验
(一)学时:1
(二)要求
【掌握】副粘病毒的实验诊断技术。
【熟悉】副粘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特征。
【了解】副粘病毒的防治原则。
第二十八章布尼亚病毒及其检验
(一)学时:0.5
(二)要求
【掌握】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和新诺柏病毒的实验诊断技术。
【熟悉】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和新诺柏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特征。
【了解】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和新诺柏病毒的防治原则。
第二十九章弹状病毒及其检验
(一)学时:0.5
(二)要求
【掌握】狂犬病毒的实验诊断技术。
【熟悉】狂犬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特征。
【了解】狂犬病毒的防治原则。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病毒学检验为考试课程。
总成绩包括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和网络课程成绩三部分:总成绩=32%平时成绩+8%网络成绩+60%期末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