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信息部3月30日发布:纵观中国的海外并购

合集下载

跨国并购对中国企业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影响

跨国并购对中国企业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影响

跨国并购对中国企业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影响1.获取境外市场份额中国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可以快速进入境外市场,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拓展国际贸易业务。

在全球化经济背景下,占领国际市场地位非常重要,跨国并购可以帮助中国企业快速提升国际市场份额,增加国际贸易规模,提高国际贸易竞争力。

2.获取核心技术和管理经验跨国并购可以帮助中国企业获取境外企业的核心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自身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这对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提高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跨国并购获得外国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可以提升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使其在国际贸易中更具竞争优势。

3.实现产业链全球化布局通过跨国并购,中国企业可以实现产业链在全球范围内的布局,进行跨国产能布局和资源整合。

这有助于提升中国企业的全球价值链地位,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

通过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布局,中国企业能够更好地应对国际贸易风险和市场波动,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1.面临文化差异和管理挑战跨国并购使中国企业面临文化差异和管理挑战。

在海外市场,中国企业要适应当地的文化和管理体系,要求企业具备更强的跨文化管理和国际化经营能力。

不少企业在跨国并购后,由于文化差异和管理不善,导致合并失败,影响到企业国际贸易竞争力。

2.增加金融负担和管理复杂度跨国并购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和金融支持,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企业需要面临资金周转的问题,增加了金融负担。

跨国并购涉及到多元文化环境和法律体系,要求企业在金融和法务方面具备国际化的管理水平,增加了管理的复杂度。

3.风险管理的挑战跨国并购带来了更多的风险,包括市场风险、政治风险、汇率风险等。

中国企业在进行跨国并购时,需要在风险管理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和规划,否则将对企业的国际贸易竞争力造成影响。

跨国并购中也可能面临到合规和法律风险,需要企业在国际法律合规和风险管控方面加强。

三、结论与建议跨国并购对中国企业国际贸易竞争力有着积极的影响,可以帮助企业扩大市场份额,获取核心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全球产业链布局,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原因是什么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原因是什么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原因是什么1、为了海外上市,需要海外架构。

2、国内市场饱和,需要拓展海外市场。

3、参与国际竞争,需要通过并购消灭竞争对手。

4、为避免反倾销、反补贴诉讼的原因,将产品产地进行转移。

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以成为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企业进行海外并购,然而,事物的发展具有两面性,海外并购虽然成为一种趋势,但并不是每个进行海外并购的企业都会取得成功,那么这些中国企业还这么热衷于海外并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关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原因,小编为您整理如下。

▲一、▲进入2007年以来,世界经济出现了新的特点总体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尤其是2007年下半年美国出现了次贷危机,其他主要工业国家几乎全部受累。

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增长强劲,全球经济引擎作用明显。

这使得中国企业可以择机“走出去”。

经济全球化的推动,经济全球化浪潮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产业结构全球性转移和调整,因而极大促进了世界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在全球经济化过程中,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的形成就是全球化的产物,中国企业要利用全球化的机会,利用其低成本制造技术、质量控制等巧妙的进入跨国公司全球生产体系,透过跨国并购寻求更加有利的投资区位和资源优势。

全球并购浪潮的带动,跨国并购浪潮的兴起也迫使我国企业适应浪潮,更充分更积极的开展对外直接投资。

▲二、▲节约交易费用,按照科斯的观点,企业的性质是处于降低交易费用的考虑。

企业边界大小,即某一生产环节是个应保留在企业内部,取决于交易费用的计算。

如果扩张边界所降低的交易费用与增加的企业内部组织成本相当,企业的边界就稳定下来,反之就会出现并购。

获取战略性资产,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长达20多年的技术落后条件下高资源消耗型的高速增长,造成经济发展的种种困难。

而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技术水平的差距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瓶颈。

克服这一瓶颈的途径之一就是进行海外并购,通过并购获取国外先进企业的核心技术成为我国许多企业的必然选择。

中国海外并购的驱动力与挑战

中国海外并购的驱动力与挑战

中国海外并购的驱动力与挑战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在加速国际化进程。

其中,海外并购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手段来获取资源、技术、品牌等,加强中国与世界的深度融合。

然而,在海外并购的过程中,中国企业也面临着种种挑战。

本文将探讨中国海外并购的驱动力与挑战。

一、驱动力1.资源寻求中国一直处于经济转型阶段,需要大量资源供应来维持经济增长。

由于中国国内资源匮乏,海外之路便成为了寻找基础设施、能源、原材料等优质资源的重要途径。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原油进口国,而境内尚未开采的稀有金属矿物也是海外企业竞相争夺的目标。

2.技术引进中国企业需要更新技术以保持竞争力。

在技术升级的过程中,海外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加强技术交流和合作,通过技术转移提高中国企业在生产、研发等方面的水平。

例如,中国太阳能电池生产商去年在美国收购了一家太阳能电池研发公司,短短几个月内,中国公司的技术水平得到了飞跃,成为了全球技术领先企业。

3.市场扩展对于依赖进口的中国市场而言,海外市场被认为是中国企业的新商机。

通过海外并购,中国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品牌知名度。

例如,联想在收购IBM PC业务前的20年内从一家小型商业实体成长为全球最大的个人电脑制造商之一。

4.国际竞争力提升中国企业需要扩大国际经济和贸易领域中的影响力。

通过海外并购,中国企业进一步走向国际并与国外企业展开竞争,进一步积累人才、资源及经验等方面的优势。

在这一方面,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在资源、政策和人脉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二、挑战1.文化融合中国企业在海外经营,虽然相比于国内有了更多沟通的机会,但同时也会面对更复杂的文化问题。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会影响到企业在本地区的市场化,同时企业与客户的沟通及合作也会受到影响。

2.政策障碍当中国企业涉及到政治问题时,将面临政治障碍。

例如,在美国收购一家微电子企业时,很可能面临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反对,因为微电子技术被认为是国家安全的敏感信息。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政治风险识别研究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政治风险识别研究
作者简介 : 钞 鹏( 9 5一) 男 , 南南阳人 , 士 , 师, 17 , 河 博 讲 主要 就 是 中 国 已 经 拥 有 了 全 球 超 过 9 % 的稀 土 资 源 0 从 事 民族地 区的对外开放 问题研 究.
( 其广 泛应 用 于各 种 技术 设 备 的生 产 制造 ) 以及 澳
文章编号 :17 5 3 (0 2 0 0 3 64— 05 2 1 )2— 0 7—0 6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面临的政治风险 因 素
生 银行 是否受 到 “ 足够 的监 管 ” 有 疑 虑 。2 1 00年 , 中国天 津鑫茂 集 团试 图收购全 球第 三大 电缆 巨头德 拉卡 、中国吉利 收购瑞 典沃尔 沃 、中远 集 团获 得希 腊 比雷 埃夫斯 港 3 5年 特许 经 营权 等 针 对 欧洲 敏 感
Ap .2 1 r 02
21 0 2年 4月
中 国企 业对 外 投 资 的政 治 风 险 识别 研 究
钞 鹏
( 中南民族大学 公共管理 学院 ,湖北 武汉 4 07 ) 3 04

要 :东道 国的政 治风 险严 重影响 了中国跨 国企业的投 资活动 ,按 照风 险管理逻 辑对 东道 国的政 治风险进行
中国和 塔吉 克 斯 坦 两 国政 府 签 署 协议 ,塔 国将 0 公 由于受 西方 国家 长期 负 面宣传 的影 响 , “ 国 200 顷土 地 租 给 中 国农 民 种植 水 稻 ,水 稻 将 在 中 塔 国 内出售 。一些 对 中 国怀 有戒 心 的 民众 就 认 为 , 威 胁论 ” 不管在 西方 国家还是 在发 展 中国家仍 然存 在 。20 05年 中 海 油 竞 购 美 国优 尼 科 石 油 公 司 时 , 这是 中国 的一 种 和平 扩 张手段 。 美 国国家 广 播 公 司 的 民 意测 验 显 示 . 7 % 的美 .有 3

中国海外并购的动因与效应分析

中国海外并购的动因与效应分析

中国海外并购的动因与效应分析近年来,中国对外并购的规模不断扩大,其动因与效应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中国海外并购的发展历程、动因、效应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

1. 发展历程中国海外并购的起步较为早期,上世纪80年代即开始尝试。

但直到21世纪初,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海外并购才逐渐成为中国企业的主流战略之一。

2005年,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交易量达到了16亿美元;2015年,这一数字已经上升到了1559亿美元,增长了98倍。

2. 动因2.1 市场需求中国海外并购的首要动因是市场需求。

中国的市场已经趋于饱和,企业需要海外市场来寻找新的增长点。

此外,借助海外并购,企业还可以进一步加深在国际市场的布局,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品牌认知度。

2.2 资源获取另一方面,中国海外并购的另一重要动因是资源获取。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资源瓶颈问题,包括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等。

海外并购可以帮助中国企业获取外部对自身经济发展有益的资源,包括原材料、技术和品牌等。

3. 效应3.1 产业升级通过并购,中国企业可以获取到外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这有助于企业实现产业升级。

此外,对于“产能过剩”的行业,企业可以通过并购来摆脱过剩产能,提高行业整体水平。

3.2 中国品牌影响力提升中国海外并购还可以帮助中国品牌加强影响力,提升国家的整体形象和品牌认知度。

此外,通过优秀的品牌和技术,中国企业可以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提高竞争力。

4. 影响因素4.1 政策环境政策环境是中国海外并购的重要影响因素。

政府在税收、外汇和监管等方面的管控对于并购的顺利推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国家对于重点行业的引导和扶持也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成功的重要因素。

4.2 文化和商业环境文化和商业环境是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中需面对的重要挑战。

不同国家的商业模式、文化背景以及法律法规等差异,对于企业的并购合作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和制约。

因此,企业需要在并购之前充分了解目标国家的商务和文化背景,以便更好地适应当地环境。

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策略

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策略

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策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寻求海外并购机会,以实现更广阔的市场、更先进的技术和更优质的资源。

但是,在海外并购过程中,由于语言、文化、法律等方面的差异,还存在一系列挑战和风险。

因此,为了确保海外并购的成功,中国企业需要制定合适的海外并购策略。

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海外并购的动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机通常分为三种:1.开拓海外市场。

随着国内市场的逐渐饱和,部分中国企业开始寻求更广阔的海外市场,以实现更大的增长空间。

例如,海尔集团通过收购美国卡尔文特鲁恩(CTR)公司,在美国市场获得了更广泛的渠道和更稳定的销售渠道。

2.获取先进技术和知识产权。

中国企业在发展中仍面临技术落后的瓶颈,通过海外并购,可以获得更先进的技术和更广泛的知识产权,推动企业创新升级。

例如,上海汽车集团通过收购通用汽车的股份,获得其零部件和新能源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推出了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车。

3.获取资源和产业链优势。

通过海外并购,中国企业可以获取更广泛的资源和产业链优势,实现生产和供应链的优化。

例如,中国化工集团通过收购意大利轮胎制造商倍耐力(Pirelli),获得了其高端轮胎技术和全球最大的轮胎生产基地,实现了全球领先的轮胎供应链优势。

二、海外并购的选择海外并购的选择应考虑以下因素:1.市场规模和增长潜力。

选择市场规模巨大、增长潜力强劲的国家和地区,以实现更大的发展空间。

2.技术和产业链先进程度。

选择技术和产业链更加先进的国家和地区,以获取先进的技术和资源优势。

3.政策环境和法律法规。

选择法律和政策环境稳定、法律法规规范的国家和地区,以减少不必要的风险和争议。

4.文化和语言适应性。

选择文化和语言较为接近的国家和地区,以降低传统文化和语言差异带来的沟通和管理难度。

5.品牌和市场认知度。

选择知名度和品牌认知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以便于品牌推广和市场营销。

三、海外并购的风险控制海外并购的风险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市场风险。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思考与对策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思考与对策
0≥
当代论坛
【 摘要 】 随着 中国经济的持 续增 长, 尤其是世界金 融危机
后 , 国 企 业 的 海 外 并 购 活 动 日趋 活跃 . 呈 现 出 新 的 特 点 和 中 并 趋 势 。 与此 同时 , 治 壁 垒 、 政 法律 体 系欠 缺 完善 和 企 业 自身 的 风 险都 使 海 外 并 购 行 为 充 满 了挑 战 和 风 险 . 使 更 多 的企 业走 出 为 国 门 , 军海 外 市场 , 国 企 业 海 外 并 购 应 以政 府 为 主 导 . 业 进 中 企 为 主 体 , 方 位 出 击 。 高 海 外 并购 的 成 功 率 。 全 提
类投资累计 15 7 亿美 元, 占同期投资总额的 4 . 成 为主要 的 04 %,

统计 ,09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下降 3 %的背景下 ,中国并购 20 0

额则占海外并购交易总额 的 9 %以上 。 0
伸出合作 的橄榄枝 ,希望 借助 中国金融业 的资金迅 速走 出低
第二 , 大型民营企业 异军突起 , 外并购 的历史 舞台上 在海
第三 , 的 目 企业的分布呈多元化特 点 , 中采矿业 、 并购 标 其 制造业 、 批发零售业 、 商务服务业等行 业分布情况比较集中。表 海外投资方式 。从 五矿收购 OZ矿业 , 中铝注资力拓 , 四川腾 中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其一 , 矿产 资源 、 石油天然气等 能源产 业是 收购悍马 , 中海油事件 , 直到今年 3月, 吉利汽车与瑞典沃尔 沃 投 资的重点 , 未来相 当一段 时间 内将 保持热 点关注 , 尤其被 国 签订收购协议 , 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 的浪 潮推上了顶峰 。不难 有企业青睐 。据统计 , 仅在 2 0 到 2 0 0 8 0 9年 7月, 目标企业为矿 发现 , 海外并购 已经成 为中 国企 业谋 求外部 扩张 、 国际化道 产资源 类企 业和传统能源 类企业 的交易金额达 149亿美元 , 走 7. 路 的重要方式 。由于 中国企业 , 尤其是民营企业 实施 “ 出去” 走 占国有企业全部交易金额 的 9 . 28 %。随着 中国工业 化的加速发 战略的时 间不长 , 乏对外直接投 资的经验 , 缺 如何 在 当前的经 展 , 国内对资源高消耗高 需求 的时代已经来临 。我 国的人均 自 济形势下 , 把握时代契 机 , 范并购风 险 , 高整合 率 , 而获 然资源 不足 , 防 提 从 造成 很大程度 上依 赖进 口 , 因此在 国际资源价格 得 良好的经济效 益 , 实现协 同效应 , 中国企业在 海外扩 张的 波 动很 大的前提下 , 是 为保证价格合理 , 来源稳定 的资源供给 , 政 过程 中应该深入思考 的问题。 府加大政策 导向力度 ,引导企业尤其是大型 国有企业 向石 油、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 的特征 液化天然气等海外能源领域 的投资 , 以此来满足国家经济持续 第一 , 国有企业经营规模 大 , 资金 力量雄厚 , 已经成 为海 外 发展 的需要 。其二 , 科技含量高 的加 工制造业是大型民营企业 并购 的主要力量 。我国国有企业在海外扩 张的过 程中 , 由于起 海 外并购 的首选 , 这一类的交易案例频繁 出现 。通过获得 目标 步早 , 实力强 , 获得国家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经 济扶 持 , 日渐成 为 企业 的资产所有权和管理控制权 , 从而掌握 目标 企业全部的先 海外并购交易中的中坚力量。英 国经济学人信息部在北京发 布 进技术 、 设备 、 品牌 , 这些因素也是 中国企业 眼下需要亟待提升 《 勇闯新天地 : 纵观中 国的海外 并购 》 报告显示 , 通过对 2 0 年 的瓶颈 。但 是困扰 此类收购 的主要 问题在 于收购 后的整合 问 04 到 20 年 的海 外并购案例 分析 , 0 万美 元以上 的中国海外 题 , 果解 决不好 , 09 5 0 0 如 那么必然会造成消化 不良 , 而使 并购 走向 从 并购案 8% 1 是由国有企业进行的 , 占据着“ 压倒性” 优势 。其中 , 失败。 其三 , 中国金融业的海外并购有升温的趋势。 金融危机使 2 0 年 大型 国有企业 的海外交易量 占完成总数的 6 %, 09 0 交易金 许多欧美国家的金融机 构损失惨重 。为弥补 损失 , 他们便 主动

必读并购尽职调查应如何进行

必读并购尽职调查应如何进行

必读!并购尽职调查应如何进行?事件概述在中国并购如火如荼的浪潮中,中国金融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除了大型金融机构和财务顾问,有极大多数的投行人员已经沦为“倒票贩子”,哪里火向哪里凑,什么稀缺找什么,哪类标的贵找哪类标的。

其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对于并购重组过程中“尽职调查”职责和专业素养的缺失。

这也是海外高大上投行人,回归国内后,除了高就大机构外,在“金融圈”市场里打拼的或自立门户的,会发现自己“手无缚鸡之力”,觉得为什么中国投行是一个“卖方市场”,要么花精力找到好标的结果找不到买方,要么找到服务的买方找标的的价值观被不屑一顾。

这是“中国本土投行人堕落”的悲哀。

并购志,今日为各位读者精心整理了“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和“摩根史丹利”的尽职调查操作指引,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二者的共性在于对并购标的尽职调查的流程规范性和完备性,二者的差异在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和财务顾问服务意识形态的差异。

“人间正道是沧桑,世道轮回,因果循环屡试不爽,中国资本市场只会朝着越来越规范且投行人群也会越来越专业的方向发展,勿蹉跎岁月,千金散尽还复来!专业、专注、用心、尽职!慎之于始,慎之于终,与君共勉!”--并购志一、中金的并购尽职调查(1)尽职调查概述财务顾问开展尽职调查工作的依据财务顾问尽职调查的主要对象财务顾问尽职调查的目的和主要领域财务顾问尽职调查的关注要点财务顾问尽职调查的关注要点(续)财务顾问尽职调查的方式财务顾问尽职调查的方式(续)全面尽职调查团队的组成(2)财务顾问尽职调查的限制因素限制因素一:保密的要求限制因素二: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要求限制因素三:被调查对象的开放程度限制因素四:时间的要求财务顾问尽职的衡量标准案例一案例二案例三(3)在并购项目中的风险因素及控制财务顾问在并购项目中的风险因素财务顾问处理风险的主要原则财务顾问处理风险的主要原则(续)一些操作经验及建议二、Morgan Stanley的并购尽职调查(1)尽职调查的范围尽职调查是买方认知卖方的过程,虽然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尽职调查工作比较繁重,但其实尽职调查工作贯穿于整个并购交易的始末示意性的并购交易流程图买方和卖方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买方所获得的信息也是不完备的,尽职调查可以减少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尽可能地降低买方的收购风险;尽职调查的结果和买方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可能决定了并购是否能继续往前推进;尽职调查的结果也是买卖双方估值讨论的基础;尽职调查也是买卖双方知己知彼从而编制合并后合作业务计划书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2010
3
勇闖新天地 縱觀中國的海外併購
編者按

多迹象顯示中國經濟實力呈持續增長態勢,其中一個現象就是尋求在海外收購資產的 中國公司數量急劇增長。2009年,當發達經濟體仍然在全球金融危機的泥沼中舉步維
艱時,中國公司進行跨國收購的數量卻創下了新的歷史記錄,總數約298宗。許多中國投資都 深受資金短缺的西方企業歡迎,因為如果沒有中國的投資,它們將面臨嚴峻的生存危機。然 而,中國的大肆收購卻引發了諸多憂慮,尤其當有中國國有企業參與海外競購時,這種擔憂 便愈發強烈。與此前的西方同行一樣,中國企業逐漸意識到要順利完成併購絕非易事,進行 跨國併購尤為如此。 在《勇闖新天地:縱觀中國的海外併購》(A brave new world: The climate for Chinese M&A abroad)報告中,我們試圖瞭解這些計劃進行海外資產收購的中國企業的擔憂與期望,並試圖 為這些企業提供一個視角,讓它們能夠瞭解潛在併購對象和國外監管機構所存在的關切。 以下是我們調查研究得出的一些重要結論:
• 調整思路,下調收購股權。過去中國競購企業總是尋求對其收購對象的完全控股,或至少
在管理上對其實施掌控。我們對2004年至2009年的5,000萬美元以上的交易進行分析,其中 半數交易涉及收購對象50%-100%的股權,另外13%的交易涉及收購對象25%-50%的股權(中 方企業雖為少數股東,但仍占相當股份)。但是諸多迹象表明,中國競購企業已經意識到由 於種種原因,這種收購思路也許並非最佳,特別是因為它可能引起外國公眾和監管機構的警 惕。在表示確定進行或很有可能進行海外投資的受訪者中,47%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傾向於成立 合資企業(占29%)或企業聯盟(占18%),只有27%的人表示他們會採取收購的方式。
• 金融危機帶來諸多良機。全球金融危機使得外國、尤其是美國、加拿大和歐洲對中國投資
者的態度發生了巨大轉變。事實上,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的數據顯示,面對近幾十 年來最為惡劣的全球商業環境,2009年中國經濟實體依然以298宗的歷史記錄創下了跨境併 購數量的新高。儘管外國對這些投資表示歡迎,中國企業要順利完成競購,仍需周密計劃、 謹慎實施。此外,對某些領域的投資,例如對自然資源和某些技術的投資仍然非常敏感。
形成的緊張氣氛,也對由此導致的商務環境深表擔憂。從華盛頓到堪培拉,接受我們採訪的 投資顧問和收購交易對手都指出,中國投資者應當採取比較開放和程序化方式看待投資,他 們應從全局出發——提供商業和經濟方面的理論依據,也應就收購成功後的打算制定明確的 計劃;此外,他們還需針對自身身份以及中國政府有否參與企業決策作出介紹。即便交易無 需接受監管機構的審查,中國投資者也應當做好充分準備,向所有的利益相關者——政客、 媒體、社團和員工——解釋這一切。
• 國有企業依然是主力軍。我們對2004年至2009年的5,000萬美元以上的交易所進行的分析顯
示,絕大多數的中國海外併購交易(占總量的81%)是由國有t Intelligence Unit 2010
勇闖新天地 縱觀中國的海外併購
的一個原因,不單因為很多交易涉及自然資源的控制,也因為國家所有權對被收購企業有不 公平的優勢。
©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2010
5
勇闖新天地 縱觀中國的海外併購
前言
危機的泥沼中舉步維艱時,2009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幅高達8.7%,並將保持強勁 增長勢頭,在世界GDP排名中,僅稍稍落後於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日本。一些專家因此認為全球 已進入由中美組成的兩國集團(G2)操控的新地緣政治時代。在這一背景下,全球工商界正 努力適應中國實力上升這一現實對各國經濟和各行業所產生的影響,就不足為奇了。 由已故的鄧小平先生於1978年啟動的中國經濟改革,是以敞開國門與世界其它國家開展商 貿往來為基礎的,而在過去的30年,中國的出口行業也的確極大地推動了其經濟增長。然 而,和出口同樣重要的是,大量流入的外國投資為中國工業發展提供了極需的資金。中國向 外國直接投資者張開了懷抱,給予它們極大的政策扶持,准許其開發利用這個超過10億人口的 巨大市場(及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全球各地的企業對此作出了同樣熱烈的回應,將數百億 美元資金投進中國的各行各業——那些生產出口產品的企業獲得了其中大部分投資。 如今,這場游戲已經發生了變化。中國已不再依賴外國資金。相反,懷揣着2萬億美元的 外匯儲備,中國開始在全球範圍內掀起投資浪潮,在這股方興未艾的投資熱潮中,最令世 人矚目的恐怕是搜尋海外資產。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促使越來越多中國企業高管向海外拓 展他們的事業。全球金融危機為許多中國企業提供了一大良機,從此逐步崛起成為與知名 跨國公司平起平坐的企業。世人也逐漸認識到了這一點。同時,他們也感受到中國企業資 金之雄厚,這促使許多外國人開始以更為積極的眼光看待中國的投資。我們已經目睹了幾 乎破產的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是如何迅速決定將旗下的悍馬品牌出售給四川騰中重 工(但此項收購已被中國監管當局否決了),福特汽車(Ford Motor)又是如何將公司旗下 主要品牌之一的沃爾沃(Volvo)出售給吉利(該項收購極有可能被批准)。 金融危機不僅為中國投資者以低廉價格從遭受重創的西方經濟體收購優質資產創造了難 得的機遇;同時促使中國的決策者意識到,將大量的外匯儲備用於購買債臺高築的西方國家 的債券,並不能給勤勞的中國人民帶來最豐厚的回報。更重要的是,如果中國想要成為真正 的世界一流經濟體的話,它仍極需大量的外國原材料、技術和管理經驗。所有這些似乎都表 明,未來幾年,包括併購在內的中國海外投資將出現爆發式增長。 然而,中國企業目前所處的海外商業環境卻充滿了高度不確定性,對於那些尋求收購外國 企業的公司而言更是如此。儘管中國的企業高管認為,他們日益上升的國際形象是中國經濟 全球化程度提高的一個自然結果,但許多外國人對中國企業的意圖和目的卻心存警惕,即便 他們對中國資金的流入持以歡迎態度。 當2009年中國鋁業股份公司試圖增持英澳礦業巨頭力拓(Rio Tinto)的股份未果後(中國鋁 業在2008年與美國鋁業(Alcoa)購入力拓12%股份),輿論對此事件鋪天蓋地的報道,將外 國人對中國企業的這種憂慮表現得淋漓盡致。當中國政府隨後以商業間諜和行賄罪名逮捕了
• 對等開放是關鍵所在。儘管外國投資進入中國已有多年,中國也已加入世貿組織,但許多
外國跨國公司卻抱怨進入中國市場遠非一片坦途。中國對西方的保護主義,尤其是對貿易領 域的保護主義傾向,也頗有微詞。當西方國家的眾多產業仍在緩慢的經濟增長或經濟衰退環 境下掙扎,它們不禁要質問政府,如果它們的開放不能得到回報,為什麼要讓中國的企業進 入它們的市場?
©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2010
1
勇闖新天地 縱觀中國的海外併購
© 2010 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information in this report is verified to the best of the author’s and the publisher’s ability. However, 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does not accept responsibility for any loss arising from reliance on it. Neither this publication nor any part of it may be reproduced, stored in a retrieval system, or transmitted in any form or by any means, electronic, mechanical, photocopying, recording or otherwise, without the prior permission of 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2
©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2010
勇闖新天地 縱觀中國的海外併購
序言
《勇闖新天地:縱觀中國的海外併購》(A brave new world: The climate for Chinese M&A abroad) 是由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埃森哲(Accenture)和高偉紳律師事務所(Clifford Chance)贊 助,經濟學人信息部撰寫的調查報告。經濟學人信息部全權負責本報告。經濟學人信息部編 輯團隊搜集資料,進行訪問和在線調查以及撰寫此報告。報告結論和觀點不代表贊助方的立 場。 報告作者是Charles Lee,編輯是Laurel West。另有不少人士提供聯繫資料和專業知識以及協 助采訪。特別感謝Xu Sitao, Wu Chen, Lina Xu, Abe De Ramos, Elizabeth Fry, Madelaine Drohan, Matt Eiden, Christopher Wilson和Gavin Jaunky的協助。並感謝Yang Xiaodong, Dora Wong, Elizabeth Cheng 和Connie Mak協助編制此報告中文版。 封面圖案由David Simonds設計,Gaddi Tam負責報告的版面設計。 我們謹向于百忙之中接受采訪並分享他們的看法的受訪者表示感謝。此報告部分受訪者要 求不具名,我們尊重他們的意願。
勇闖新天地
縱觀中國的海外併購
經濟學人信息部調查簡報
贊助商: 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埃森哲公司及高偉紳律師事務所
勇闖新天地 縱觀中國的海外併購
目錄
序言 編者按 前言 第一章:中國企業向世界進發 政府推動海外投資 併購過程充滿荊棘 第二章:見機行事 達成整合共識 發揮優勢互補 目標一致 觀點相近 學習企業的最佳實踐 初涉跨國收購宜循序漸進 出價過高成隱憂 聯想IBM 仍處磨合期 第三章:中國投資亦喜亦憂 開放透明 疏通關係 比審查更重要 中加關係逐步回暖 收購科技產業面臨更大挑戰 澳大利亞——投資樂土? 第四章:展望 買家是誰?收購對象又是誰?投資目的地和動機何在? 融資環境改善 並購競爭加劇 累積經驗 加深認識 附錄:調查結果 3 4 6 8 13 13 15 15 17 18 20 21 22 23 24 25 26 28 31 32 32 35 37 3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