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外收购案例5篇
中企海外并购10大成功与5大失败案例

中企海外并购10大成功与5大失败案例1.中国化工收购先正达(2024年):中国化工集团公司以430亿美元的价格成功收购瑞士先正达公司,这是中国企业迄今为止最大的海外并购案例之一、这次收购使中国在全球化工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并获得了先进的工艺和技术。
2. 腾讯收购Supercell(2024年):中国互联网巨头腾讯以8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芬兰游戏开发商Supercell。
这次并购使腾讯成为全球游戏产业的领导者之一,并加强了其在海外市场的地位。
3.中国保利集团收购阿根廷大豆逐鹿(2024年):中国保利集团以39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阿根廷最大的农产品加工商逐鹿集团。
这次收购增强了中国在全球大豆市场的话语权,并为中国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4.美的集团收购库卡(2024年):中国家电巨头美的集团以53亿欧元的价格收购了德国工业机器人制造商库卡。
这次并购使美的集团获得了先进的机器人技术和专利,进一步提升了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5.中国恒大收购多特蒙德(2024年):中国房地产开发商恒大集团以4亿欧元的价格收购了德甲足球俱乐部多特蒙德。
这次收购提升了恒大在全球体育产业中的影响力,并为中国企业进一步拓展国际体育市场奠定了基础。
6.中国车企收购沃尔沃(2024年):中国汽车制造商浙江吉利控股集团以1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瑞典汽车制造商沃尔沃。
这次收购使中国汽车企业获得了先进的技术和品牌,有助于提升中国汽车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7.中石油收购加拿大能源公司尼克森(2024年):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19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加拿大能源公司尼克森。
这次并购使中国石油企业进一步扩大了其在全球能源市场的份额,并增强了能源资源供应的稳定性。
8.中国移动收购巴基斯坦PTCL(2024年):中国移动以2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巴基斯坦电信公司PTCL的51%股份。
这次收购帮助中国移动进入巴基斯坦市场,并在国际市场上扩大了其移动通信服务的范围。
中国海外投资经典案例

中国海外投资经典案例1. 阿里巴巴在美国的IPO:2014年,中国电商巨头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首次公开募股(IPO),募得250亿美元。
这次上市使得阿里巴巴的价值超过2000亿美元,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互联网公司之一。
阿里巴巴的成功案例促进了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投资信心,也为中国互联网企业在全球市场竞争打下了基础。
2. 中国企业收购沃尔沃汽车:2010年,中国汽车制造商吉利控股收购了瑞典豪华汽车品牌沃尔沃。
这是中国企业首次收购欧洲著名汽车品牌,也是中国汽车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一次里程碑事件。
吉利控股在接手沃尔沃后,增加了投资和研发力度,推动了沃尔沃品牌的发展和全球市场扩张。
3. 中国企业投资英国的海上风电项目:2019年,中国电力工程咨询集团与阿联酋投资公司共同投资了英国的一个海上风电项目,该项目总投资额为57亿英镑。
这个项目是中国企业在英国投资的最大规模的清洁能源项目之一,为中国企业在英国清洁能源领域的全球合作提供了范例。
4. 中国企业收购铁路运营商:2013年,中国的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通过收购澳大利亚的铁路货运运营商——Aurizon,成功进军澳大利亚铁路领域。
这次收购使得中国企业成为澳大利亚最大的铁路运营商之一,并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在全球铁路运输领域的地位。
5. 中资企业收购印度电力项目:2017年,中国国电集团通过其子公司成功收购了印度的阿德尼电力项目,总投资超过20亿美元。
这个项目是中国企业在印度能源市场上的首个大型投资,加强了中印两国的能源合作,推动了中印经济关系的发展。
以上案例展示了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领域的成功故事,它们不仅为中国企业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提供了经验和启示,也推动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
中国企业赴美并购案例分析

中国企业赴美并购案例分析近年来,中国企业对于海外投资和并购呈现出越来越大的兴趣,其中美国是最为受关注的目的地之一。
下面将分析几个中国企业在美国的并购案例,以期更好地了解这些并购的背景、优势和风险。
1. 酷派收购英特尔手机业务2014年,中国手机制造商酷派收购英特尔手机业务,以加强其在智能手机市场的地位。
虽然这是一笔小额交易,但对于酷派来说却是一个重要的机遇,可以让其增强其手机销售和智能手机的研发水平,进一步扩大其国际业务。
2. 海尔收购通用电器家电业务2016年,中国家电巨头海尔花费53.5亿美元收购了通用电器的家电业务。
这一交易增强了海尔在北美地区销售家电的能力,并为其提供了更多的产品线扩展和市场机会。
它同时还有助于扩大海尔的全球市场,利用通用电器在发达国家的广泛渠道。
3. 阿里巴巴收购美团2015年,中国电商巨头阿里巴巴以1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美国食品配送平台美团。
这是阿里巴巴在美国的首次大型投资交易之一,这笔交易不仅更进一步扩大了阿里巴巴在海外的业务领域,也使其进一步扩展了其食品配送服务和移动支付业务。
4. 乐视收购美国电视品牌Vizio2016年,中国互联网和智能电视制造商乐视以20亿美元收购美国电视品牌Vizio,这是中国企业在美国电视市场的一次雄心勃勃的尝试。
该交易有望扩大乐视在美国的智能电视市场份额,进一步加强乐视在娱乐和互联网内容领域的能力。
在分析这些收购案例时,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中国企业在美国收购的目的都是为了扩大其国际业务并增强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另外,通过收购美国公司,这些中国企业还可以利用其在产品研发、市场开发和渠道建设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和经验,从而进一步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然而,海外并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挑战,例如,文化和管理问题,政治和法律风险,以及公司绩效的不确定性等等。
因此,在进行海外交易时,中国企业需要制定明确的收购目标和计划,并花费相当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来确保交易的成功完成。
中国海外收购成功有哪些案例

中国海外收购成功有哪些案例随着世界脚步的发展,中国企业海外收购事件越来越多,怎么做才能顺利?当下当越来越多的中国资本有意出海时,这个问题显得尤显重要。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国海外收购成功案例,欢迎阅读!中国海外收购成功案例1三一重工(600031)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26.54亿元2012年1月20日2012年1月20日,三一重工拟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公司90%的股权,作价3.24亿欧元。
中信产业投资基金(香港)顾问有限公司收购中信产业投资基金(香港)顾问有限公司10%的股权。
2012年4月17日,三一重工与德国普茨迈斯特公司正式宣布收购完成交割。
机械制造吉恩镍业(600432)收购加拿大GBK6.2888亿元2012年1月30日2012年1月30日,吉恩镍业拟收购加拿大GBK公司100%的股权,作价1亿加元,约人民币6.2888亿元。
2012年3月26日,吉恩镍业发布公告称,公司已获得GBK95.62%普通股股票、99.98%权证。
按照加拿大哥伦比亚省的商业公司法的相关规定,已经满足了强制要约收购的条件,公司将强制收购剩余股东持有的股票。
2012年5月28日,此次收购完成。
能源及矿产国家电网收购葡萄牙国家能源网32亿元2012年2月2日2012年2月2日,国家电网公司宣布,公司出资约3.87亿欧元成功收购葡萄牙国家能源网公司25%股份,并购后将派出高级管理人员参与葡萄牙国家能源网公司的经营管理。
能源及矿产恒立数控收购日本SumiKura254万美元2012年3月12日2012年5月22日,浙江恒立数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完成对日本SumiKura机械株式会社法人更名登记等所有法律收购程序,成功以254万美元的交易价格收购SUMIKURA株式会社100%股权及其商号、商标、技术资料、专利;收购完成后,向SUMIKURA株式会社增资446万美元,用于产品研发、生产。
机械制造大连万达收购AMCTheatres200亿元2012年5月21日2012年5月21日,大连万达集团和美国AMC影院公司签署并购协议,万达出资26亿美元,包括购买AMC100%股权和承担债务两部分。
中国企业并购案例

中国企业并购经典案例大全1.南京新百收购英国老牌百货4月3日,江苏民企三胞集团在伦敦收购英国福来莎百货(House of Fraser)89%的股份,成为这家有165年历史英国最大零售企业之一的连锁百货公司的新主人。
此次收购是民企首次在英国收购零售业品牌,也是中国零售企业在海外最大宗收购。
未来民企利用国外品牌争夺国际市场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关键词:海外收购2.步步高并购南城百货100%股份5月11日,步步高商业连锁股份有限公司宣布收购广西南城百货股份有限公司100%股份,收购资金总额高达15.7亿元,为近年国内零售行业最大的并购重组案。
关键词:做实“西南”3.华润万家成功收购Tesco乐购5月29日,中国最大的零售企业华润万家成功收购外资品牌TESCO乐购,合资双方将组成多元化零售合资公司,TESCO将其中国业务及现金注入合资公司,基于此,华创持有合资公司80%的股份,TESCO持有合资公司20%的股份。
Tesco内地的135家门店统一改为“华润万家”,“乐购”品牌在中国不复存在。
关键词:从此再也无“乐购”4.物美砸14亿收购中国百安居70%股权12月22日,物美集团与英国翠丰集团签署正式协议,物美以1.4亿英镑(约合14亿元)收购中国百安居70%的股权。
收购完成后,翠丰集团仍将持有百安居30%股份。
此次收购事件在零售业内可谓跨度最大,收购完成后,主要外资家居连锁品牌在中国基本“玩完”。
关键词:外资家居纷纷玩完5.永辉第四次增持中百12月18日,永辉超市与中百集团双双发布公告称,永辉超市再度增持中百集团。
第四次增持行动之后,永辉超市持有中百集团的股份比例已达到20%。
未来不排除继续增持中百集团的可能性。
永辉超市继续增持武汉中百的动力,或还来自于其二股东牛奶国际,未来要占领华中市场,联合中百这个强有力的合作伙伴,算明智之选。
关键词:并购整合上的“一进一出”让永辉长袖善舞6.三线房地产开发商佳源集团收购五星电器12月初,百思买正式宣布将五星电器卖给佳源集团,三线房地产开发商——浙江佳源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因收购五星电器一夜成名。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成功案例大全

中企海外并购成功案例大全2004年12月8日,联想用12.5亿美元购入IBM的PC业务,自此,位于全球PC市场排名第九位的联想一跃升至第三位。
这次并购从品牌、技术、管理、产品、战略联盟和运营等各方面对于联想本身都有巨大的提升。
并购后,IBM个人电脑业务的全套研发体系归联想所有,联想的采购和营销成本则由于借助了IBM原有的分销渠道得到大大优化。
点评:联想的经验告诉我们,民族企业尽管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相比国外企业处于低位,但如果敢于抓住时机,取己所需,那么,借助这种品牌并购迅速上位也是未来中国企业迅速扩大海外影响的可取之道。
2005年底,海尔在总裁张瑞敏制定的名牌化战略带领下进入第四个战略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
海尔“走出去”的主要特点是:经营范围——海尔自己的核心产品;发展进程——从创造国内名牌、国际名牌着手,到出口,再到跨国投资,渐进性发展;对外投资方式——以“绿地投资”即新建企业为主;跨国投资效果——成功率高,发展快。
如今的海尔已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员工总数超过6万人,2008年海尔集团实现全球营业额1190亿元。
点评:拥有像海一样宏大目标的海尔,不仅伸开臂膀广纳五湖四海有用之才,更具备了海一样强大的自净能力。
它有清晰的自我定位和战略方向,不断提升的创新能力和对市场的准确把握,是海尔如今不断演绎全球神话的筹码。
吉利汽车:并购沃尔沃吉利在成功实施以自主创新为主的名牌战略之后,开始了以海外收购为主的品牌战略。
2009年4月,吉利汽车收购了全球第二大自动变速器制造企业澳大利亚DSI公司,使其核心竞争力大大增强。
2010年3月28日,吉利汽车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在瑞典哥德堡正式签署收购沃尔沃汽车公司的协议。
点评:吉利作为我国汽车行业海外品牌战略的先行者,如果能安全度过磨合期,在实现技术资产有效转移和与工会达成一致上有所突破,真正掌控国际著名品牌,吸收一流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就可以说中国汽车产业海外并购之路获得成功。
中国企业赴美并购案例分析

中国企业赴美并购案例分析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其中对美国各项投资也不断增多。
中国企业的并购交易种类繁多,有的是为了获取前沿技术,开拓市场,有的则是为了资产重组或投资回报。
本篇文章将通过几个具体案例,探究中国企业在美国的并购策略和挑战。
案例一:华为收购美国企业3Com2007年华为以26亿美元的价值收购美国企业3Com的股权。
此举是华为进军美国市场的一大突破,并帮助公司获取到了一些新的技术。
但是,这一并购交易在美国的国家安全问题上引起了担忧,美国关于华为这一问题的监管持续至今。
案例二:安永收购德勤再保险业务2017年,中国最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安永收购了德勤的再保险业务,交易金额达14亿美元。
此举为安永提供了新的客户资源和增强了其在全球再保险市场的地位。
同时也有利于德勤集中战略,缩减业务范围。
但是,中美贸易关系紧张,这一并购交易引起了美国对中国企业的担忧。
案例三:中国化工收购意大利普拉达化学品公司2017年,中国化工集团公司以7.5亿欧元的价格收购了意大利普拉达化学品公司,其是一家全球领先的高端特种化学品公司。
此次收购可使中国化工集团公司扩大在全球的品牌影响力,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但是,该股权交易因涉及国家安全和技术转移等问题,遭到了欧洲国家的资本和媒体的担忧。
这些案例中,中国企业在美国进行并购交易时,不仅需要考虑到市场前景,也需要考虑到国家安全问题及各国反垄断法规的限制。
并购涉及到的诸多因素,使得很多并购交易失败或遇到重重困难。
为了保障并购交易的成功,企业需要具备以下能力:首先,对被收购企业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
企业需要全面了解被收购企业的法律、财务和商业性质,评估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挑战。
其次,制定清晰的并购战略。
企业需要明确目标和收益,并将其与现有公司文化融合,以实现长期增长战略。
最后,建立对话与沟通渠道。
企业需要面对政策的变化和不确定的环境,并积极与政府部门和各利益相关者进行合作。
近三年上市公司收购案例

近三年上市公司收购案例近三年来,中国上市公司收购案例层出不穷,涉及各个行业。
下面列举了十个典型的案例,以展示中国上市公司的收购实践和经验。
1. 中国平安收购韩国东洋人寿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集团于2017年完成了对韩国东洋人寿保险公司的收购。
这是中国平安在韩国市场的首个海外收购项目,标志着平安进一步扩大其全球业务版图。
2. 中国移动收购巴西电信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在2018年完成了对巴西电信公司的收购。
这是中国移动在拉丁美洲市场的首个海外收购项目,有助于巩固中国移动在全球通信市场的地位。
3. 腾讯收购芬兰游戏公司Supercell腾讯控股于2016年完成了对芬兰游戏公司Supercell的收购。
Supercell是一家知名的移动游戏开发商,这次收购有助于腾讯进一步拓展其在全球游戏市场的影响力。
4. 阿里巴巴收购饿了么阿里巴巴集团在2018年完成了对餐饮外卖平台饿了么的收购。
这次收购有助于阿里巴巴进一步扩大其在中国本土的电商市场份额。
5. 华为收购德国机器人公司KUKA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于2017年完成了对德国机器人公司KUKA的收购。
这次收购有助于华为进一步提升其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技术实力。
6. 中信证券收购爱尔眼科中信证券有限公司于2018年完成了对爱尔眼科医院集团的收购。
这次收购有助于中信证券进一步布局医疗健康产业。
7. 中国石油收购加拿大能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于2016年完成了对加拿大能源公司的收购。
这次收购有助于中国石油进一步扩大其在全球能源市场的影响力。
8. 中国建筑收购澳大利亚物业公司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在2018年完成了对澳大利亚物业公司的收购。
这次收购有助于中国建筑进一步拓展其在海外房地产市场的业务。
9. 百度收购美国无人驾驶技术公司百度公司在2017年完成了对美国无人驾驶技术公司的收购。
这次收购有助于百度进一步提升其在无人驾驶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
10. 中国银行收购澳大利亚银行子公司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于2016年完成了对澳大利亚银行子公司的收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海外收购案例5篇篇一: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案例一览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案例一览字体大小:大中小 2011-04-29 16:17:04 来源:一大把网站2005年,中海油以185亿美元的价格大手笔展开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在与雪铁龙公司拉锯战、美国政府干预等情况下,最后撤回收购。
2007年,华为和美国贝恩资本试图以22亿美元联手收购3Com公司,但因美方担忧国家安全而流产。
2009年,中铝与澳大利亚力拓的195亿美元“世纪大交易”失败。
2010年,腾讯竞购全球即时通讯工具鼻祖ICQ失败。
2010年,中海油联合加纳国家石油公司出价50亿美元,竞购加纳Jubilee油田%股权交易失败。
2010年,中化集团与新加坡淡马锡联手用约500亿美元收购加拿大钾肥的计划失败。
2010年,华为竞购摩托罗拉业务失败,被诺基亚西门子公司以低于华为报价的12亿美元收购成功。
2010年2月25日,通用汽车在底特律总部宣布四川腾中重工未能按期完成对悍马的收购,此项收购交易失败,通用汽车将逐步关闭对悍马的运营。
通用汽车表示,因为四川腾中无法在拟议的交易时间里,获得中国监管部门许可,因此这项交易无法完成。
2011年1月,光明食品集团退出了收购美国维生素零售连锁店健安喜(“GNC”)的谈判。
光明食品与GNC的交易破裂,是因为双方未能就价格和其他条款达成一致。
2011年3月21日,光明食品证实,全球第二大酸奶制造商法国优诺公司已与通用磨坊公司签订了排他协议,其竞购优诺公司的项目以失败告终。
2011年2月11日,华为美国并购受阻,美国国会小组以安全考虑为由,要求中国的华为技术公司剥离已收购美国服务器技术公司3LeafSystems所获得的科技资产。
华为公司曾一度拒绝此项提议,表示退出该交易将会对其品牌和声誉造成“严重损害”,并等待美国总统奥巴马作出最终决定。
不过随后,华为公司宣布接受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建议,撤销对美国三叶公司技术资产的收购,这意味着华为第二次进军北美市场的尝试再次以失败告终。
(综合媒体报道)编辑:张一帆本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一大把”网站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成功案例一览字体大小:大中小成功案例一览: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吉利以18亿美元的“彩礼”成功迎娶了沃尔沃公司,为这场中国最大的海外收购案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中国企业收购安迪苏2006年1月17日,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全资子公司中国蓝星(集团)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蓝星)以4亿欧元完成对法国安迪苏集团的收购,填补了中国蛋氨酸生产的空白。
图为坐落于法国普罗旺斯的安迪苏集团厂房。
中航并购奥地利FACC公司从中航工业收购的首家海外航空制造企业奥地利FACC公司获悉,归于中航工业西飞旗下之后,FACC公司财务状况迅速好转,业务持续稳定增长,不仅实现扭亏,而且再获波音、空客总额3亿美元的续约合同。
中航工业首家海外并购企业平稳度过“磨合期”。
海航收购Allco租赁业2010年1月19日,中国海南航空集团购买澳大利亚allco金融集团飞机租赁业务签字仪式在悉尼举行。
海航集团是中国第四大航空企业,目前已发展成为一个跨领域、多元化、国际化的企业集团。
总部位于悉尼的澳大利亚allco金融集团因受此次金融危机冲击而于2009年破产。
经过谈判,海航集团通过其位于香港的子公司香港升飞公司以亿美元收购了该公司商用飞机租赁业务。
此项目于2009年下半年分别获得中、澳两国政府批准。
温州商人买下英国电视台2009年7月11日,正在葡萄牙参加一个重要经贸洽谈会的温州人叶茂西证实,英国本土一家卫星电视台——PROPELLER(译为螺旋桨)电视台已被他旗下的西京集团有限公司全资收购。
中石化成功收购Addax中石化2009年,以每股加元的价格成功完成对Addax公司的要约收购,交易总金额达亿加元(约合亿美元)。
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公司进行海外资产收购最大一笔成功交易。
(综合媒体报道)编辑:张一帆明来源:“一大把”网站篇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案例报告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案例(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案例案例1:中海油跨国并购优尼科失败的教训和启示中海油公司简介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oration, CNOOC,简称中国海油)是1982年2月15日成立的国家石油公司。
中国海油是中国最大的国家石油公司之一,是中国海上石油和天然气的最大生产者。
注册资本949亿元人民币,总部位于北京,现有员工万人。
依据,负责在中国海域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天然气资源。
公司主要从事油气勘探开发的上游业务、中下游业务、专业技术服务、后勤服务和金融业务。
目前控股或全资拥有一家独立油气勘探生产公司、一家研究中心、一家化学公司、一家油气开发公司、二家专业技术服务公司、五家基地公司、一家财务公司、一家信托投资公司,与壳牌公司合营一家石油化工公司。
近年来,通过改革重组、资本运营、海外并购、上下游一体化等战略的成功实施,企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综合竞争实力不断增强,逐渐树立起精干高效的国际石油公司形象。
2005年全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亿元,利润总额亿元,纳税174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和%。
总资产达到亿元,净资产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
优尼科石油公司简介优尼科(Unocal Corporation)是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在纽约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UCL)。
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优尼科公司在亚洲的印度尼西亚、泰国、孟加拉国等地都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资产和项目。
近年来由于经营不善等原因导致连年亏损,并申请破产,挂牌出售。
其在北美洲的墨西哥湾、得克萨斯,以及亚洲的印度尼西亚、泰国、缅甸和孟加拉国等地都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资产和项目。
业内人士认为,优尼科连年亏损,并曾经向美国政府申请破产,因此处在一个非卖不可的境地。
作为一家小型企业,优尼科也不具有壳牌、BP那样的品牌影响,因此早就被列为收购目标。
而优尼科选在国际油气价格偏高的时候出售油气资产,不失为良机。
同时中海油所看重的无非是优尼科现有油气田的潜能、庞大的国外市场以及有助于完成其在美国的借壳上市。
资料显示,优尼科公司目前已探明石油及天然气储量中约70%位于亚洲和里海地区,优尼科60%的储量是天然气,绝大部分位于亚洲。
中银国际研究部提供的数据表明,截至2003年底,优尼科石油和天然气总储量共计亿桶油当量(石油占到38%左右),其中50%位于远东。
产量方面,远东占到该公司2003年石油和天然气总量的46%,海外其他地区占8%。
该公司还向泰国提供天然气进行发电,并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以及泰国拥有热电厂。
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历程2005年3月,中国三大石油和天然气生产企业之一的中海油开始了与年初挂牌出售的美国优尼科公司的高层接触。
优尼科是一家有一百余年历史的老牌石油企业,在美国石油天然气巨头中排位第九,近两年其市值低于同类公司20%左右。
市值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的主产品天然气市场开拓不够,大量的已探明储量无力开发。
在中海油向优尼科提交了“无约束力报价”后,美国雪佛龙公司提出了180亿美元的报价(包括承担债务)。
由于没有竞争对手,雪佛龙很快与优尼科达成了约束性收购协议。
6月10日,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批准了这个协议。
6月23日中海油宣布以要约价185亿美元收购优尼科石油公司。
这是迄今为止,涉及金额最大的一笔中国企业海外并购。
中海油收购优尼科的理由是,优尼科所拥有的已探明石油天然气资源约70%在亚洲和里海地区。
“优尼科的资源与中海油占有的市场相结合,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根据国际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在完成正式交割前任何竞争方都可以再报价。
雪佛龙公司的收购在完成交割前,还需经过反垄断法的审查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审查。
只有在美国证交会批准之后,优尼科董事会才能向其股东正式发函,30天后再由全体股东表决。
在发函前如果收到新的条件更为优厚的收购方案,仍可重议。
7月2日,中海油向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提交通知书,以便于其展开对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公司提议的审查。
7月20日,优尼科董事会决定接受雪佛龙公司加价之后的报价,并推荐给股东大会。
中海油对此深表遗憾。
据悉,由于雪佛龙提高了报价,优尼科决定维持原来推荐不变。
同日,中海油认为185亿美元的全现金报价仍然具有竞争力,优于雪佛龙现金加股票的出价,对优尼科股东而言,中海油的出价价值确定,溢价明显。
中海油表示:为了维护股东利益,公司无意提高原报价。
2005年8月2日,中海油撤回并购优尼科报价。
中海油跨国并购优尼科失败的原因分析1)目标企业所在国的政治和政策障碍美国、欧盟、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虽然对外资比较开放和自由,但外资并购毕竟不同于本国企业并购,因而这些国家政府对外资并购亦有不同程度的限制,一是对外商投资领域的限制,二是对外商出资比例的限制,三是通过审批制度来规范外资。
中海油竞购优尼科就是典型一例。
这次跨国并购案是中国企业涉及金额最多、影响最大的海外收购大战,其遇到政治压力不可小视。
一桩本来对收购双方双赢的商业收购案,由于夹杂了大量微妙的政治思维和意识形态而被扭曲。
2005年6月30日,美国众议院以333比92票的压倒优势,要求美国政府中止这一收购计划,并以398比15的更大优势,要求美国政府对收购本身进行调查。
7月30日美国参众两院又通过了能源法案新增条款,要求政府在120天内对中国的能源状况进行研究,研究报告出台21天后,才能够批准中海油对优尼科的收购。
这一法案的通过基本排除了中海油竞购成功的可能。
国会担心或反对的理由是:(1)中国对石油的依赖与日俱增,国有控股的中海油如果收购了优尼科。
那么优尼科的石油资源将优先输送给石油饥渴的中国;(2)中海油有l/3的并购资金来自中国政府的低息或无息贷款,相当于政府补贴,属不公平竞争;(3)在优尼科拥有的石油勘探、生产和提炼技术中,有些可用于军事,而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4)中国国有控股的石油公司在伊朗、苏丹这些地方都很活跃,一旦收购完成,这些可用于军事的技术,有可能会出口到这些受美国贸易制裁的国家。
同时,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市场,对于中海油来说。
把石油留在美国,为美国提供更多的石油天然气是一项更为有利的举措。
由此可见,目标企业所在国的政治和政策障碍,是这次中海油公司并购美国优尼科公司失败的最主要原因。
2)企业选择的竞购时机不当中海油很早就开始与优尼科接触,然而到了2005年4月4日,优尼科招标截止时间来临,由于公司内部原因,中海油出人意料地沉默了。
浮出水面的竟是此前一直不被看好的雪佛龙。
这一意外,使中海油陷入一个非常被动的境地。
到2005年6月22日,中海油宣布正式竟购优尼科时,雪佛龙与优尼科的并购已经得到美国政权委员会的批准,这意味着雪佛龙对优尼科的并购计划已经完成最后一道法律监管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