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作业
文学概论第一次作业

文学概论第一次作业《文学概论》第一次作业一、判断1、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复制,是人性和人格的投影。
()2、象征,是通过具体事物(象征物)直接地表现思想感情(象征义)的一种语言写作技巧。
()3、艺术构思中的形象,也称为内心形象,与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一致的。
()4、作家的艺术经验在于长期积累,一旦成型就会固定下来,一成不变。
5、作者就是创作某一文学作品的作家本人。
()6、文学艺术在表现人类普遍情感的时候必须以独特的主观态度来表现。
()7、作家笔下的世界是作家对现实生活的独特理解并根据这种理解进行重新创造的结果。
()8、所谓直觉就是整体感知和体验对象所形成的意象。
()9、内心形象的孕育,意味着作家艺术构思使命的完成。
()10、作品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只是故事时间,而叙述时间是隐性的,读者需依靠理性和经验,从故事时间中去体认。
()11、形象是文学意义的中介形式。
()12、“灵感”作为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一种超常的心理状态,在其偶然性的表面现象中,存在着必然的因素。
()13、作家的艺术构思活动终止于艺术表现阶段,艺术构思与艺术表现不存在交错重叠的情况。
()14、在具体的象征中,象征物直接进入作品的结构并推动着作品的发展,它就是一个须臾不可离的道具,作品紧紧围绕着它来展开。
()15、情节是在故事基础上形成的,是对故事组织构造的结果。
()16、文学艺术创作过程自始至终都是用具体个别的形象来反映生活,很少有理性的分析和判断。
()17、艺术想象具有高度的自由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毫无限制。
()18、随着文学创作的不断尝试以及文学观念的逐步变化,情节的内涵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如情节的淡化,内化等。
()19、整体象征并不是以形象来图解某种观念或思想,而是以作品自身的形象体系暗示和隐喻着观念或思想。
()20、从故事发展线索而言,从属事件即使省略了也不会影响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推进。
但从整个叙事而言,它们决不是可有可无的。
()21、斯宾塞认为游戏和艺术都是人的过剩精力的宣泄,是人在无现实功利目的的心态下的一种生命活动。
《文学概论》作业

文学概论考试资料一.单项选择。
1.探索文学必须立足于文学活动的整体,当然相对稳定的是(D )A.世界B.文学阅读C.理论家D.文学作品2.“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的关系:他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这句话的作者是(D)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歌德3.一部文学作品的创作完成,是作家与( B )双重合力作用的结果A.世界B.读者C.理论家D.批评家4.运用散体语言来叙述生活事件、塑造人物形象的文学体裁是( C )A.戏曲B.歌剧C.小说D.词5.文学与政治观念、道德、宗教、哲学等精神领域的联系是( A )A.直接的B.间接的C.永恒的D.平衡的6.将文学作品对读者的开放性表述为一种“召唤结构”理论家是( B )A.姚斯B.伊瑟尔C.马克思D.恩格斯7.文学意象是主观性和(D )性的统一A.自由B.集中C.条件D.客观8.整体文学创作完成的标志是(A )A.文学作品诞生B.文学阅读出现C.文学批评出现D.艺术构思完成9.文学作品最外显的层面是(B )A.形象层B.语言层C.内蕴层D.哲理层10.能使人获得美感的事物,都符合三个条件:特定的感性存在,超越现实功利和(C )A.激发生理本能B.体现世俗意味C.对人有肯定的意义D.否定一切11.音乐的媒介是(C )A.语言B.画面C.乐音D.形体12.文学属于人类社会的( D )A.经济基础B.生产力C.生产关系D.上层建筑13.文学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而且是上层建筑中距离经济基础( A )的部分A.较远的B.较近的C.较低的D.较紧的14.( B ),词的格律定型A.中唐B.晚唐C.元代D.汉代15.剧本外部结构的基本形式是(B )A.情节B.场次C.旁白D.独白16.读者建立在全部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之上的阅读心理定向反应机制被称为(A )A.期待视野B.召唤结构C.自然状态D.文本存在17.(A )初期,近体诗格律定型A.唐代B.宋代C.元代D.汉代18.“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文学概论作业答案

文学概论作业答案作业1- w9 V) t+ p1 g7 o1 d6 {! ~' z, B R2 H1 I4 A1、童庆炳编著的《文学活动的审美维度》一书,是运用审美学的方法对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作了深人探讨,揭示了大学的审美本质、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文学作品的审美结构和文学接受的艺术规律。
' e6 K/ \, m- s( @# A6 E% }6 B }% ?8 [2 B* v(1)在《文学活动的审美维度》中,文学本质论的历史回顾、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文学作品的审美结构方面对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 y, {! ?8 J+ x. Y) g- I谈到文学的本质,文学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使一种艺术生产过程,在文学的外壳形式下展现着内在的作为主体的“人”的情趣和意志。
我认为文学的本质如果泛化的讲是一切文明的本质,再细化精确那么就是人的力量的一种确认。
% k/ `$ s; K) z1 g$ R 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对于规律而言是一切作品的共有的一个特性,对于文学我们通过表现手法、写作手法、体裁样式,以及题材的选择构成了一类作品的本质,掌握这些本质的东西对于我们的感知、阅读是一种促进。
对于我们的创作也是一种无形的提升。
" J$ a! D! J6 y1 A5 p/ Q: m# Q$ r( p+ Q4 V, n. ^3 S o9 v论及文学的结构,在结构主义认为,结构就是自足,结构一旦独立存在就可以给我们造成一种内在的、不变的阅读效果。
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文学的表层结构和文学的深层结构。
对于表层结构我认为应该是我们平常视野(视角)的一种对于文章的结构安排发展,而对于深层结构我们应该看到它的内在因素的联系和导致这一个结构的深层次的文化底蕴。
! O+ J) ^6 W! G9 j$ o2 b(2)在书中涉及的众多文学作品当中,对于《巴黎圣母院》的印象最为深刻。
( K4 j+ S3 C% B- N; I! \7 w# @《巴黎圣母院》(1831)是雨果浪漫主义小说和美丑对比原则的美学主张得到极大发挥的代表之作。
文学概论习题及答案

《文学概论》思考与练习及答案(上)《文学概论》试题(第一到八章)第一章一、填空(10分,每一空1分。
)1、提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文艺家是。
2、目前,国内外文学理论界一般把文艺学分为、、。
3、面对创作—作品-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艺术消费这统一的文学活动系统,把社会学、心理学等多种视角和方法融合在一起的理论是。
4、在西方文论中,有名的“直觉”说是由意大利美学家提出的。
5、美国著名学者、在《文学理论》一书中,对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者进行了区别。
6、诞生于马克思主义为文艺学开辟了新篇章。
7、文学社会学在中国可以上溯到孟子的说。
二、名词解释(30分,每一题6分。
)1、文艺学2、文学理论3、文学批评4、文学史5、文学社会学三、判断(10分,每一题5分。
)1、文学理论作为一门科学,它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2、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有文学活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四、论述题(50分,每一题25分。
)1、阐述文学理论的性质。
2、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有哪些?划分依据是什么?第二章一、填空(10分,每一空1分。
)1、在《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一文中,首次用反映这个词说明了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这篇文章的作者是。
2、完整地提出并论述“审美意识形态”这个概念的是西方和东方信仰的学者。
3、马克思主义的文学反映论把文学看成是主体对于客体的的认识。
4、马克思主义认为,从现代的经济学观念看,文学是一种。
5、宣扬形式对内容的超越,往往用现代语言学来解释文学的本质的是。
6、人本主义的文论把作为文论研究的核心。
7、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以作为理论指南。
8、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要具有,体现时代精神。
9、马克思、恩格斯总结西方19世纪以前的文学实践,批判继承西方古典美学,特别是古典美学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文学理论。
10、20世纪被称为,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建设必须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文学概论形考作业(精选五篇)

文学概论形考作业(精选五篇)第一篇:文学概论形考作业文学概论形考作业1 1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 40 分)1.试论文学风格的特征。
答:(1)、文学风格的独创性。
风格独创性是文学风格最突出的特征,它是与作家鲜明的创作个性和自觉的艺术追求密不可分。
(2)、文学风格的稳定性。
一个作家的风格形成后,往往在很长时间里保持不变,这与作家创作个性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有关,但风格的稳定性是相对的。
(3)、文学风格的多样性。
这是作家创作个性各不相同的反映。
表现对象的广阔无垠,受众审美的各异其趣,也是风格多样化的原因。
风格多样化也可能体现在同一个作家身上。
2.简述文学活动四要素的关系。
答:文学活动的四要素是指文学作品、创作它的作家、阅读它的读者以及作家和读者生活于其中并成为文学作品所反映所表现的大千世界。
文学活动四要素的关系:世界是文学的基础,作家和读者是文学活动的主体,作品是活动的产物。
3.简述文学的社会功能。
答:文学只有通过读者才能实现它的社会作用,而读者又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历史环境之中的。
无论他是否自觉,他的接受活动都会受其社会存在的制约。
因此,要正确认识文学的社会作用,就必须注意到人的社会存在是怎样从根本上规定他对文学作品的把握。
和一切社会意识形式一样,文学对社会生活的作用只能是一种反作用,是第二性的,要以社会存在对自身和读者的决定作用为前提。
就是说,社会存在不仅决定着某种文学艺术能否产生、存在,而且还决定这种文学艺术可能发生多大的社会影响。
当年,一些青年男女可以被汤显祖《牡丹亭》感动得死去活来,有人甚至因此伤心而死;可是今天的读者尽管还会欣赏这部古典名剧,却不会再达到那样的程度的。
究其原因,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因为社会存在的条件已经完全不同了。
普列汉诺夫说过:“相似的社会原因,自然产生相似的精神结果。
”文学对社会生活的作用首先要受社会存在的制约。
强调这一点并不是否认文学自身的价值,文学作品一经作家创作出来,其美学价值便客观地存在于作品之中,是不依赖于文化环境的变迁的。
北语23春《文学概论》作业4-【辅导答案】

北语23春《文学概论》作业4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一、单选题 (共 20 道试题,共 100 分)1.文学鉴赏与文学批评的关系在于()<A>项.它们是同一种活动的两种称谓<B>项.文学批评以文学鉴赏为基础<C>项.文学批评与文学鉴赏是无关联的<D>项.文学鉴赏以文学批评为前提<正确答案>:B2.在创作原则的问题上,浪漫主义特别倚重()。
<A>项.理性<B>项.情感<C>项.直觉<D>项.象征<正确答案>:B3.席勒将诗区分为()<A>项.素朴的诗与理想的诗<B>项.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C>项.古典的诗与感伤的诗<D>项.浪漫的诗与象征的诗<正确答案>:B4.中国古代典籍《礼记·乐记》把艺术生产的流程表述为()<A>项.物→心→乐<B>项.心→物→乐<C>项.物→乐→心<D>项.乐→心→物<正确答案>:A5.当代作家汪曾祺说:“写小说就是写语言。
”这句话是指( )。
<A>项.语言是小说的全部<B>项.语言是小说的本体<C>项.语言是小说的工具<D>项.语言是小说的源泉<正确答案>:B6.在叙事文学作品的题材三要素中,最重要的是()<A>项.素材<B>项.情节<C>项.人物<D>项.环境<正确答案>:C。
《文学概论》作业

《文学概论》作业文学概论是一门探讨文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文学的发展历程、理解文学的内涵和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在这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文学的定义、文学流派和文学理论等内容,并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深入探讨文学与社会、人类生活的关系。
文学是人类的精神财富,是人们用语言高度艺术化地表达情感、思想和价值观的一种艺术形式。
文学作为一种表达方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口头传承时代的史诗、神话,到书面文字的出现和流传,再到印刷术的发明和推广,文学在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中演变出多种流派和文体,如古代的诗歌、散文,以及现代的小说、戏剧等。
不同的文学流派有着各自的特点和风格,代表了不同时代、不同社会背景下的文学形态和表达方式,丰富了人们的文化体验和审美享受。
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和解释的学科,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文学理论包括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等众多学派和观点,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主题、风格等方面,揭示了文学作品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学习文学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文学作品,拓宽我们的思维视野,提高我们的文学欣赏能力。
通过学习文学概论,我对文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我明白了文学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是人类表达自己内心世界和探索外部世界的一种方式。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通过独特的叙事和描写方式,将人们的生活经验变得丰富多彩,充满了想象力和情感共鸣。
文学作品不仅是一种娱乐和消遣的载体,更是一种思考和反思的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理解他人,拓宽我们的眼界和视野。
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了文学与社会、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关系。
文学作为一种反映社会现象和人类命运的艺术形式,承载了人们对社会现实和人生价值的思考和反思。
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体察人性与命运的抉择,感受到生活的美和哀愁。
文学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创作,更是一种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现象的抒发和思考。
《文学概论》作业

文学概论考试资料一.单项选择。
1.探索文学必须立足于文学活动的整体,当然相对稳定的是( D )A.世界B.文学阅读C.理论家D.文学作品2.“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的关系:他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这句话的作者是( D)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歌德3.一部文学作品的创作完成,是作家与( B ) 双重合力作用的结果A.世界B.读者C.理论家D.批评家4.运用散体语言来叙述生活事件、塑造人物形象的文学体裁是( C )A.戏曲B.歌剧C.小说D.词5.文学与政治观念、道德、宗教、哲学等精神领域的联系是( A )A.直接的B.间接的C.永恒的D.平衡的6.将文学作品对读者的开放性表述为一种“召唤结构”理论家是( B )A.姚斯B.伊瑟尔C.马克思D.恩格斯7.文学意象是主观性和(D ) 性的统一A.自由B.集中C.条件D.客观8.整体文学创作完成的标志是(A )A. 文学作品诞生B. 文学阅读出现C. 文学批评出现D. 艺术构思完成9.文学作品最外显的层面是(B )A.形象层B.语言层C.内蕴层D.哲理层10.能使人获得美感的事物,都符合三个条件:特定的感性存在,超越现实功利和(C )A.激发生理本能B.体现世俗意味C.对人有肯定的意义D.否定一切11.音乐的媒介是(C )A.语言B.画面C.乐音D.形体12.文学属于人类社会的( D )A.经济基础B.生产力C.生产关系D.上层建筑13.文学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而且是上层建筑中距离经济基础( A ) 的部分A.较远的B.较近的C.较低的D.较紧的14.( B ) ,词的格律定型A.中唐B.晚唐C.元代D.汉代15.剧本外部结构的基本形式是(B )A.情节B.场次C.旁白D.独白16.读者建立在全部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之上的阅读心理定向反应机制被称为(A )A.期待视野B.召唤结构C.自然状态D.文本存在17.(A ) 初期,近体诗格律定型A.唐代B.宋代C.元代D.汉代18.“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绩:文学概论形成性考核册专业:会计学学号: 1413001250069 姓名:张玲凤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学院(请按照顺序打印,并左侧装订)作业一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文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孔子《论语》中,指(文章)和博学,被列为孔门四科之一。
2、是否运用(语言)来写作并最终形成语言作品,这是文学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最基本特征。
3、中国原初的“观物取象”说,代表了中国人特有的文学(摹仿论)。
4、古罗马时期的(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了后来影响久远的“寓教于乐”说。
5、文学是社会境遇中个体体验的(语言蕴藉)。
6、文学理论是关于文学的普遍问题的(文学)学科。
7、法国后结构主义者认为文学文本是指(文本关联性)。
8、(语言层)是文本的基本层面。
9、(民间文化)文本是体现普通民众的出于传统的自发的通俗趣味的文学文本。
10、(网络媒介)被视为继报纸、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介”。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中国古典文论的“风教”或“教化”说带有“ (B)”倾向。
A 摹仿论B 实用论C体验论D 文化论2、文学理论的当今特征,集中表现为普遍适用性与(C)之间的矛盾。
A 大众性B 排他性C 零散性D 无序性3、美国(D)派认为文学文本是独立自主的语言系统。
A 结构主义B 解构主义C 存在主义D 新批评4、再现型文本是注重客观地和理智地呈现社会事物并讲究细节逼真的文本,它的特征有客观性、(B)、细节逼真性。
A 待解性B 理智性C 说理性D 暗示性5、(C)文本是体现知识分子个个体理性沉思和对社会批判或美学探索旨趣的文学文本。
A 大众文化B 民间文化C 高雅文化D 电影文学6、(D)是最早的一种文学媒介。
A 印刷媒介B 大众媒介C 文字媒介D 口语媒介7、加拿大学者(A)提出“传播的偏斜”理论。
A 伊尼斯B 麦克卢汉C 麦罗维茨D 麦克斯8、文学语言是一种存在于文学文本中的、富有(A)的情感化的语言。
A 文采B 陌生化C 语境D 蕴藉9、文学意象的特征具有(A)、暗示性和朦胧性。
A 指意性B 内涵性C 象征性D 形象性10、诗的基本特征:语词凝练新奇、(B)、形象鲜明生动、情感浓郁强烈。
A 富有文采B 结构跳跃简约C 陌生化D 新颖奇特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文学体验论:认为文学不是对世界的模仿或情感的表现,而是对于个体体验的传达;文学创作的任务不是忠实的记录客观感受或主观情感,而是对独特的人生体验加以阐释,使其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和可传达性;文学作品的价值不在于所传达的体验本身的特异性或神秘性,而在于她的普遍性和可理解性;读者阅读文学作品,主要是理解作者赋予其中的体验。
2、大众媒介:是以旨在复制和传达信息的由机器及编辑组成的传播组织为中介的传播渠道,主要包括机械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两种形态。
3、散文诗:是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诗体。
它感情充沛、想象丰富。
和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但语言接近诗,有内在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营造出诗的意境。
4、喜剧:是以幽默夸张的手法展示美与丑、进步与落后之间的矛盾冲突,通过嘲讽落后丑恶现象来肯定美好事物的戏剧。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简述文学媒介的特点。
(1)涉义性。
涉义性即媒介是影响文学文本的意义及修辞效果的重要因素。
文学媒介的涉义性是指媒介具有关涉文学文本意义的特性,即是说媒介运用直接关涉文学的意义及修辞效果。
可以从两方面理解:其一,特定媒介可能被特定时段的文化语境赋予特定意义。
其二,文学文本在媒介改变的情况下可能出现原有意义变异的情形,或者从原有意义中产生不同的心意义。
(2)物质性。
是指文学的以物质为媒介的特性,如果离开了物质媒介,文学就无法存在。
(3)中介性。
是指文学媒介所具有的在人与人之间居中介绍和联系的特性。
文学媒介总是要使自身成为作者与读者、读者与自我相联系的中介环节。
首先,媒介使作者与读者联系起来,其次,媒介还可以是作者与自我内心活动相联系的中介。
(4)语境依托性。
是指文学媒介往往依托特定的社会文化状况而发生作用,包括社会组织机构、文化出版机制、教育机制、文化价值系/ 人文学科体制等。
2、简述文学语言与普通语言的关系。
联系:一方面,文学语言根源于普通语言,普通语言的生机活力为文学语言输送丰富的营养;另一方面,普通语言也借助于文学语言“立法”,文学语言作为一种规范化的语言形式,往往成为一个民族普通语言的潜在标准。
区别:首先,文学语言以审美为目的,是否合乎审美逻辑成为文学语言的一种内在标准;普通语言以交际、文献等为目的,是否合乎事理逻辑成为一种内在标准。
这意味着,文学语言的基本特性在于审美方面。
其次文学语言总是潜行在历史文化语境之间,成为社会现实意义的文化表述;普通语言则运用于日常交往和知识交流的层面,成为某种事件的实际表述。
这意味着,文学语言蕴藏丰富的文化意蕴,带有文化修辞特性。
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文学语言是立足于特定文化语境中的、蕴藏丰富文化蕴涵的一种审美形态的语言。
3、简述文学阅读的功能。
文学阅读具有消费功能、鉴赏功能和认知功能。
第一,文学阅读具有消费功能,是读者在文学阅读过程中把文学文本当作与其他商品相同的文化物品来消费。
它具有特殊性,文学文本经过了个人的消费却并不能发生损耗、更不会消失,而可以继续其生命。
第二,文学阅读具有鉴赏功能,是指读者在文学阅读中会对文学文本发生审美感动。
文学鉴赏具有鲜明的审美享受性,还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第三,文学阅读具有认知功能,是读者在文学阅读中会对文学文本产生理智性认识和感知。
五、论述题(共30分)举例说明解读文学意象的意义时要注意的的问题。
第一,文学意象具有指意性。
一种意象往往是为了表达特定条件下生成的一种观念或者认识,是受写作者个人意图支配的形象,而不一定要符合现实生活的形象特征。
第二,文学意象具有暗示性。
从意象的表达方式来看,一个意象往往通过隐喻、转义等方式,暗示其内在的意义,这使得我们理解一个意象的时候,不能仅仅查看这个意象本身,更要领悟它暗含的意义。
第三,文学意象具有朦胧性。
从意象的接受效果来看,文学意象往往显得意味多样、景象晦暗,不能最终确定其意义。
作业二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形成于先秦的“诗言志”说,典型地代表了源远流长的(表现观)。
2、中国古代有过两种文本层面说:第一种是言象意三层面说。
第二种是(粗精)两层面说。
3、(暗示性)是象征型文本的核心特征。
4、运用口语媒介的口语文学,往往有如下两种形态:一是歌谣,二是(流言)。
5、文学意象的特征具有指意性、暗示性和(朦胧性)。
6、(诗)在人类的文学活动中是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
7、(游记)是描写记录旅游见闻的散文。
8、在中国,“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
9、按照福斯特的方法,把人物分为“(扁平)”和“圆形”两种。
10、(泰纳)被公认是社会历史批评的重要代表,他运用实证的社会历史方法展开文学批评。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法国(A)者:文学文本是指文本关联性。
A 后结构主义B 结构主义C 现代主义D 解构主义2、(A)文本是注重客观地和理智地呈现社会事物并讲究细节逼真的文本,它的特征有客观性、理智性、细节逼真性。
A 表现型B 再现型C 象征型D 暗示型3、(A)文本是工业化和都市化以来运用大众传播媒介传输的、注重满足普通市民的日常感性愉悦需要的文学文本。
A 大众文化B 民间文化C 精英文化D 高雅文化4、电子媒介是由电磁波或电子技术去复制和传送信息的媒介技术,主要包括(B)、电影和电视三种形态。
A 网络B 广播C 文字D 视频5、语言的字符形体、(A)构成了语言的基本形象。
A 声音韵调B 书面语C 独白D 形象6、(B)提出“境生于象外”。
A 王昌龄B 刘禹锡C 韩愈D 柳宗元7、决定诗的跳跃性结构的内在因素是(C)、想象的跳跃、视野的跳跃和心理时间的跳跃。
A 思想的跳跃B 形象的跳跃C 感情的跳跃D 语词的跳跃8、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词、曲形制,最早都是由(B)发展而来的。
A 诗歌B 民歌C 舞蹈D 唱词9、散文又称“(C)”,其美质是以语言作为载体的。
A 杂文B 小品文C 美文D 随笔10、文学写作过程大致划分为储备、发生、(D)、成文四个阶段。
A 想象B 意识C 拟想D 构思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文学文化论: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出现的懂得十分关注文学的文化属性的诸种文学理论与批评流派,包括解构主义、符号学、后期心理分析、女性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英国“文化研究”、后现代主义、新历史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
文学文化论是一种以语言论为基础但更注重语言的社会文化意义的文化倾向。
在文学文化论看来,文学是作为直接的语言现象存在的,但它是更广泛而又根本的文化现象的显示。
2、文学文本:有待于阅读的剧院有蕴藉性与开放性的语言表意系统,包括诗歌文本、小说文本、散文文本、报告文本、剧本文本等形态。
具有如下特征:语言系统、表意、蕴藉、阅读期待、开放。
3、文学形象:使读者在文本修辞的感染过程中经由想象和联想儿生成的生活图景,主要有文学意象、文学意境和文学典型但中形态。
4、文学阅读:是读者在特定语境中对文学文本的读解过程。
包括四个要素:读者、语境、文学文本和读解。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简述文学意象的演变。
(1)古典文学中的意象。
在古典文学作品中,意象是非常丰富的。
就一部作品而言,既有单象意象、多象意象,也会有组合意象、意象群等。
在意象之间,写作者一般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情志,而是采用“象”来“生”意,实中求虚,意在象外。
(2)现代文学中的意象。
大多和写作者自我的心意体验联系在一起,往往注重开拓文本内部意象的意义空间,而意象又变成较为含混多义。
2、简述文学典型的特征。
第一,从价值形态看,典型是“这一个”具有独创性。
第二,从审美表现看,典型是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写照,具有历史性。
第三,从阅读接受看,典型给人的感受复杂多样,具有多义性。
第四,从修辞效果看,典型形象往往可以激发人的强烈认同感,具有感染性。
3、简述小说的基本特征。
(1)语言包容舒展。
它的语言能够包容各种语体,可以舒展自如的展开叙述。
(2)叙述故事情节。
叙述就是讲故事(通过语言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件),小说通过不同的结构方式和叙述视角,虚构性的叙述故事情节以刻画人物并传达一定的意义。
(3)塑造人物性格。
小说在叙述故事中运用多种手段来刻画人物性格。
(4)建构时空情境。
小说要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就要建构起供故事展开和人物活动的时空情境。
五、论述题(共30分)举例说明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典型。
典型自20世纪初以来曾经长期风行于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学理论领域。
这种风行的原因,正在于中国现代文学的特殊表现性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