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知识点第五章

合集下载

八年级物理第5章透镜及其运用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第5章透镜及其运用知识点

甲是一束光通过棱镜时的情况,通过棱镜的光向棱镜部偏折。

(填“底”或“顶”)乙是棱镜成像的示意图,棱镜成像(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且像向顶角偏移。

(通过棱镜的光线,向棱镜厚的一端偏折,利用该现象,可解释凸透镜为什么可会聚光,凹透镜为什么使光发散)。

2、两种透镜♥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是指光通过凹透镜后会更散开一些,但是散开不一定不能会聚,如图所示,从左侧来的两束光由于凹透镜的作用没有在S点会聚,而是在S′会聚,它减弱了入射光的会聚程度.补充:一般透镜的两个表面中至少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如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这种透镜就叫做薄透镜。

3、透镜的几个要素(1)光心:透镜的。

凡是通过该点的光,其传播方向,用O表示。

(2)主光轴:通过光心且于透镜平面的直线。

透镜上通过两个球面球心(透镜镜片的两个表面或者至少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直线,简称主轴。

(3)焦点:凸透镜可以使跟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用表示。

(4)焦距:凸透镜的焦点到光心的叫做焦距,用表示。

(5)补充:a.焦距的长短反映了凸透镜会聚作用的,焦距短的会聚作用。

b.凸透镜表面的凸起程度决定了它的焦距的长短:表面越凸,焦距越,每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6)实焦点和虚焦点:对于凸透镜来说,其左侧和右侧都有一个关于光心的焦点,这两个焦点都是焦点,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对于凹透镜来说,平行于凹透镜主光轴的光透过凹透镜后发散,且发散光线的相交于主光轴上一点,其左侧和右侧都有一个焦点,这两个焦点都是焦点,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

知识点2:三条特殊的光线1.平行主光轴的光,过凸透镜后过;通过凹透镜后,反向延长线相交于;2.从焦点出发的光,过凸透镜后主光轴;入射光的延长线相交于焦点,通过凹透镜后,必于主光轴。

3.光过光心,方向。

注:三条光中的任意两条,就可确定物体的。

但应注意:像并不仅由这三条光会聚,而是由物体的很多光经透镜折射后的光(或折射光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

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知识点总结归纳

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知识点总结归纳

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知识点总结归纳第一节光的传播在物理学中,光是一种电磁波,它能够通过传播介质或真空在空间中传播。

光的传播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折射来解释。

光的直线传播:当光通过透明介质(如空气、水、玻璃等)时,它会以直线传播。

光可以沿着一个方向传播,当它遇到障碍物或折射时,会改变传播方向。

光的折射:当光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光线在垂直入射时不发生折射,而在倾斜入射时会发生折射。

折射的主要特征是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的关系,由折射定律决定。

第二节光的反射光的反射是指光遇到光滑表面时,以相同的角度从表面反射出来。

光的反射性质可以用光的反射定律来描述。

光的反射定律: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三者都在同一平面上,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这意味着当光线从一个介质(如空气)射向另一个介质(如玻璃)时,它们沿着同一平面发生反射。

第三节镜的成像镜的成像是指镜面对光线的反射使得光线聚焦或发散,从而形成影像。

常见的镜有平面镜和弧面镜。

平面镜成像:当光线垂直射入平面镜时,光线将保持直线传播。

当光线倾斜入射时,光线会发生反射,并根据反射定律形成镜中的虚像。

虚像与实物的位置关系是左右颠倒的。

弧面镜成像:弧面镜包括凸面镜和凹面镜。

凸面镜的中心厚度较薄,边缘薄,能使平行光线聚焦,形成实像。

凹面镜的中心厚度较厚,边缘薄,能使平行光线发散,形成虚像。

第四节光的色散光的色散是指光在经过折射时,由于不同波长的光速度不同而产生的现象。

不同介质对光的折射率不同,导致光线发生偏折。

色散现象可以通过将光通过三棱镜,使其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线来观察。

彩虹:彩虹是一种自然现象,由太阳光经过水滴折射、反射和内反射形成。

彩虹的颜色在上部是红橙黄绿蓝靛紫,颜色顺序相反。

总结归纳八年级物理第五章主要讲述了光的传播、光的反射、镜的成像和光的色散等知识点。

在光的传播方面,我们了解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折射现象。

光的反射方面,我们学习了光的反射定律,描述了入射角和反射角之间的关系。

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凸透镜和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是凹透镜;中间厚,边缘薄是凸透镜。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焦点和焦距,凸透镜能把跟主光轴平行的光会聚在主光轴的一点,这个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

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f表示焦距,F表示焦点)。

□照相机(构造:凸透镜,暗箱,胶片;工作原理:当u > 2f 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光圈:调节进入镜头光线的多少。

调焦环: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像距。

快门:控制胶片曝光时间。


□投影仪:工作原理:当f < u < 2 f 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构造:实际是一直凸透镜;原理:当u < f 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实像和虚像: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形成的,虚像是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形成的;实像能在光屏上呈现,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实像是倒立的,虚像是正立的。

结论:
(1)焦点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

两倍焦距处是成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

(2)不论实像,虚像,物体离焦点越近所成的像越大,像离透镜也越远。

(3)实像总是倒立的,能呈现在光屏上;而虚像是正立的,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显微镜物镜:凸透镜,f<u<2f,倒立,放大,实像;
目镜:凸透镜,u<2f,正立,放大,虚像。

□望远镜物镜:u>2f,倒立,缩小,实像;
目镜:u<2f,正立,放大,虚像。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第五章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第五章

《第五章机械运动》知识点
1.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 ,国际单位: ,用字母符号表示;
2.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会认:;(2)会选:根据所测物体的长度,选择合适和的刻度尺;(3)会放:把刻度尺刻度线紧贴,不能倾斜;(4)会看:;(5)会读:;(6)会记:测量结果包括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数值和单位)。

3.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累积法、化曲为直法、辅助工具法
5.误差:是指之间的差异。

减小误差的方法有、选用精密测量仪器、改进测量方法。

6.错误是由于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粗心造成的,错误可以,而误差,只能。

7.机械运动:把叫做机械运动。

同一物体的运动还是静止,与选择的有关,如果物体对于参照物的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说物体是运动的;反之物体就是。

所以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具有
8.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2)(3)
9.速度:路程。

路程用字母表示,时间用字母表示速度用字母表示。

速度的公式是:1m/s= km/h。

10、18 m/s表示
11.匀速直线运动: 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

特点:(1)和不变;(2)速度的大小与和无关;
(3)时间与路程图像是一条经过的直线;时间与速度图像是一条与横轴的直线。

12.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用来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

13.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必需的器材:和,其中刻度尺用来测量;秒表用来测量。

初中物理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总结知识点

初中物理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总结知识点

第五章第1节透镜一、凸透镜和凹透镜1、透镜是利用光的折射原理制成的光学元件,由透明物质制成。

2、透镜的两个表面至少一个是球面的一部分。

3、透镜的光心与主光轴。

主光轴:透镜上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叫做主光轴。

光心(O):每个透镜上主光轴上都有一个特殊的点,凡是通过该点的光,其传播方向不改变,这个点叫做光心。

二、透镜对光的作用1、凸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凸透镜又叫做会聚透镜。

2、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焦点(F):平行于主轴的平行光通过凸透镜后会聚于一点。

焦距(f):焦点到光心的距离。

小结:凸透镜有两个实焦点,两侧的两个焦距相等。

小结:凸透镜的焦距越小,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越强。

小结:光路可逆。

小结(特殊光线):焦点处发出的一束光透过凸透镜后可以形成平行光。

小结:凸透镜对所有光都起会聚作用,但会聚后的光线不一定相交。

3、凹透镜对光的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凹透镜又叫做发散透镜。

4、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凹透镜后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于主光轴上,它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叫虚焦点(F)。

小结:凹透镜有两个虚焦点。

小结:光路可逆。

小结(特殊光线):延长线在焦点处的一束光透过凹透镜后可以形成平行光。

小结:凹透镜对所有光都起发散作用,但发散后的光线不一定都散开。

三、透镜的原理通过三棱镜的光线经三棱镜两次折射后向三棱镜底部偏折。

四、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1.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通过焦点,经凹透镜折射后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通过虚焦点。

3.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

对着凹透镜异侧虚焦点入射的光线: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

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一、照相机1、主要构造(1)镜头:相当于凸透镜。

(2)胶片:相当于光屏。

(3)调节控制系统:①取景窗:观察所拍景物;②光圈环:控制进入镜头的光的多少;③快门:控制曝光时间。

④调焦环:调节镜头到胶片间的距离,即像距。

初二物理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初二物理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初二物理第五章知识点总结1、物理学史研究光、热、力、声、电等五花八门物理现象的规矩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2、调查和试验是获取物理常识的重要来历3、长度丈量的东西是刻度尺,长度的世界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

它们之间的换算联系是1km=1 000m lm=l0dm ldm=l0cm lcm=l0mm1mm=1 000μn lμm=1 000nm4、长度丈量成果的记载包含精确值、估计值和单位。

5、差错:丈量值和实在值之间的差别叫差错。

差错发生的原因:①与丈量的人有关;②与丈量的东西有关。

任何丈量成果都有差错,差错只能尽量减小,不能肯定防止;但过错是可以防止的。

减小差错的办法:①选用更精细的丈量东西;②选用更合理的丈量办法;③屡次丈量取平均值。

6、丈量时刻的东西是秒表,时刻的世界基本单位是秒,符号是s;常用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等。

它们之间的换算联系是1h=60min lmin=60s7、科学探求的首要进程是:提出问题、猜测与假定、指定方案与规划试验、进行试验与搜集数据、剖析与证明、评价、沟通与协作初二物理第五章常识点总结:声响与环境1、发生:声响是由物体的振荡发生的,振荡中止,声响就中止;振荡发声的物体叫声源2、传达:声响的传达需求介质,真空不能传达声响。

声响在介质中是以波的方式传达;在不同的介质中传达速度不同,一般在固体中传达最快,气体中传达最慢。

15℃的空气中声响传达速度为340m/s。

3、声响的三个特性:(1)腔调:人耳感觉到声响的凹凸叫腔调;腔调的凹凸跟发声体振荡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腔调越高。

(2)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响的强弱,响度的巨细跟发声体振荡的起伏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跟间隔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音色:又名音品,不同的发声体宣布声响的音色不同。

4、频率的凹凸决议腔调的凹凸;振幅的巨细决议声响的响度。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五章电流和电路1、电荷也叫电,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①电荷只有正、负两种。

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相同的电荷叫正电荷;而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相同的电荷叫负电荷。

②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③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④电荷的多少称为电荷量。

⑤验电器: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是依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工作的。

2、导体和绝缘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等都是是常见的导体。

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橡胶、塑料、玻璃、陶瓷等是常见的绝缘体。

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当条件改变时绝缘体也能变成导体,例如在常温下是很好的绝缘体的玻璃在高温下就变成了导体。

又如常态下,气体中可以自由移动的带电微粒(自由电子和正、负离子)极少,因此气体是很好的绝缘体,但在很强的电场力作用下,或者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由于气体的电离而产生气体放电,这时气体由绝缘体转化为导体。

所以,导体和绝缘体没有绝对界限。

在条件改变时,绝缘体和导体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3、电路是将用电器、电源、开关用导线连接起来的电流通路电路的三种状态:处处连通的电路叫通路也叫闭合电路,此时有电流通过;断开的电路叫断路也叫开路,此时电路中没有电流;用导线把电源两极直接连起来的电路叫短路。

4、电路连接方有:串联电路、并联电路是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

理解:识别电路的基本方法是电流法,即当电流通过电路上各元件时不出现分流现象,这几个元件的连接关系是串联,若出现分流现象,则分别在几个分流支路上的元件之间的连接关系是并联。

5、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形。

第六,七章欧姆定律一: 电压1.电压(U):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条件,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电压的单位是:国际单位是:伏特(V);常用单位是:千伏(KV)、毫伏(mV)、微伏(µV)。

1千伏=103伏=106毫伏=109微伏。

3.测量电压的仪表是:电压表,它的使用规则是: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②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4.实验室中常用的电压表有两个量程:①0~3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1伏;②0~15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5伏。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 知识点 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 知识点 总结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知识点第一节透镜1、透镜分类:2、透镜对光的作用:光经过透镜后总是向较厚的一侧偏折(类比三棱镜折射图)(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不是指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一定会聚到一点,而是折射光线会偏向主光轴;(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是指光线经过凹透镜后,折射光线比原来入射光线更偏离主光轴。

日常生活中,盛水的透明瓶子,注满水的灯泡,以及叶片或玻璃板上水珠都可以等效为凸透镜,它们对光有会聚作用。

3、焦点和焦距:(1)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折射后会聚于主轴上的某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用字母“F”表示;因为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所以也叫实焦点,一个凸透镜有两个实焦点。

(2)凹透镜能使平行于主轴的光线折射后的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交于主轴上的点,没有实际光线交于这点,故为虚焦点。

一个凹透镜有两个虚焦点。

任何一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关于光心对称。

(3)利用太阳光测焦距的方法(平行光聚焦法):取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纸片放在另一侧,来回移动纸片可以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这个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

用刻度尺量出光斑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就是该凸透镜的焦距。

(4)凸透镜焦距长短反映了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强弱,焦距越短,会聚能力越强;凹透镜焦距越短,发散能力越强。

相同口径的凸透镜,表面越凸,焦距越短,会聚作用越强。

说明了凸透镜表面的凸起程度决定了它的焦距的长短;表面越凸,使光线偏折的越多,会聚作用越强,焦距越短.4、三条特殊光路图: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1、照相机主要构造(1)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2)胶片:相当于光屏。

(3)调节控制系统:①取景窗:观察所拍景物;②光圈环:控制进入镜头的光的多少;③调焦环:调节镜头到胶片间的距离,即像距;④快门:控制曝光时间。

成像特点:①倒立缩小的实像;②物距大于像距;③物像位于镜头两侧。

适用规律:物近像远像变大2、投影仪①光源:增加投影片亮度,使投影更清晰②凹面镜:利用其会聚作用反射聚光后射向螺纹镜③螺纹透镜:利用其对光的会聚作用将影片各部分均匀照亮;④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像成在屏幕上成像特点:①倒立放大的实像;②物距小于像距;③物像位于镜头两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物理知识点第五章电流和电路一、电荷1、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2、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二、两种电荷:1、用绸子摩擦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2、把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3、基本性质:同中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三、验电器1、用途: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2、原理:利用异种电荷相互排斥;四、电荷量(电荷)1、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2、电荷的单位:库仑(C)简称库;五、元电荷:1、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组成;2、把最小的电荷叫元电荷(一个电子所带电荷)用e表示;e=1.60×10-19;4、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六、摩擦起电1、原因:不同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2、摩擦起电的实质:摩擦起电并不是创生了电,而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失去电子的带正电。

得到电子的带负电;七、导体和绝缘体1、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2、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塑料等;3、金属导体靠自由电子导电,酸碱盐溶液靠正负离子导电;4、导体和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八、电流1、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2、能够供电的装置叫电源。

干电池的碳棒为正极,锌筒为负极;3、规定: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负电荷定向移动方向和电流方向相反)4、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九、电路:用导线将用电器、开关、用电器连接起来就组成了电路;1、电源:提供持续电流,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化成电能;2、用电器:消耗电能,把电能转化成其它形式的能(电灯、电风扇等)3、导线:输送电能的;4、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十、电路的工作状态1、通路:处处连同的电路;2、开路:某处断开的电路;3、短路:用导线直接将电源的正负极连同;十一、电路图及元件符号:1、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常用的符号如下:画电路图时要注意:整个电路图是长方形;导线要横平竖直;元件不能画在拐角处。

十二、串联和并联1、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叫串联2、特点:电流只有一条路径;各用电器互相影响;3、把电路元件并列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并联电路;4、特点:电流有多条路径;各用电器互不影响,一条支路开路时,其它支路仍可为通路;5、常根据电流的流向判断串、并联:从电源的正极开始,沿电流方向走一圈,回到负极,则为串联,若出现分支则为并联;十三、电路的连接方法1、线路简其捷、不能出现交叉;2、连出的实物图中各元件的顺序一定要与电路图保持一致;3、一般从电源的正极起,顺着电流方向,依次连接,直至回到电源的负极;4、并联电路连接中,先串后并,先支路后干路,连接时找准分支点和汇合点。

5、在连接电路前应将开关断开;十四、电流的强弱1、电流: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符号I2、单位:安培,符号A,还有毫安(mA)、微安(?A)1A=1000mA 1mA =1000?A3、电流强度(I)等于1秒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I=Q/t十五、电流的测量:用电流表;符号A1、电流表的结构:接线柱、量程、示数、分度值2、电流表的使用(1)先要三“看清”:看清量程、指针是否指在临刻度线上,正负接线柱(2)电流表必须和用电器串联;(相当于一根导线)(3)电流表必须和用电器串联;(相当于一根导线)(4)选择合适的量程(如不知道量程,应该选较大的量程,并进行试触。

)注:试触法:先把电路的一线头和电流表的一接线柱固定,再用电路的另一线头迅速试触电流表的另一接线柱,若指针摆动很小(读数不准),需换小量程,若超出量程(电流表会烧坏),则需换更大的量程。

3、电流表的读数(1)明确所选量程(2)明确分度值(每一小格表示的电流值)(3)根据表针向右偏过的格数读出电流值十六、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并联电路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来源:3edu教育网物理:《第五章电流和电路》基础知识点总复习讲义((人教版八年级)一、电荷电荷: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说物体带了电,或带了电荷。

摩擦起电: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摩擦起电的原因:在摩擦过程中,电子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得到电子的物体因有多余的电子带上负电荷,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上等量的正电荷。

两种电荷:1、正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

2、负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电荷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验电器: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1、是看它能否吸引轻小物体,如能则带电;2、是利用验电器,用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如果金属箔张开则带电。

3、用带点的物体靠近,若排斥则带电。

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单位:库仑,符号:C。

元电荷:电子(汤姆生发现)是带有负电最小电荷的粒子,人们把最小电荷叫元元电荷。

e=1.6×10-19 C。

导体;善于导电的物体。

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石墨等。

导体导电原因:导体中有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

(金属中导电的是自由电子)绝缘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

如:橡胶、陶瓷、塑料、干燥的空气、油等。

绝缘体绝缘的原因:电荷几乎都被束缚在原子范围内,不能自由移动。

二、电流和电路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金属导体中发生定向移动的是自由电子)电流方向: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

(金属导体中电流方向跟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电路中电流方向:电路闭合时,在电源外部,电流方向是从电源正极经过用电器流向负极。

电路构成:1、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如:发电机、电池。

2、用电器:消耗电能的装置,把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3、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

4、导线:连接电路输送电能。

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

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发光二极管还可发光)。

三种电路:①通路:接通的电路,电路中有电流,用电器工作。

②断路:某处断开的电路,电路中没有电流,用电器不工作。

③短路:定义:电源两端或用电器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

特征:电源短路,电路中有很大的电流,可能烧坏电源或烧坏导线的绝缘皮,很容易引起火灾三、串联和并联串联:1、连接特点:逐个顺次,首尾相接。

2、电流路径:只有一个。

3、开关作用:能同时控制所有的用电器,开关位置变了控制作用不变。

4、用电器工作:互相影响。

实例:装饰小彩灯、开关和用电器并联:1、连接特点:并列连接,首首尾尾。

2、电流路径:至少2个。

干路:各个支路共用的部分;从电源的正极到电流的分支点,从电流的汇合点到电源负极,都是干路。

支路:某用电器独自使用的部分电路。

3、开关作用:干路:总开关,控制整个电路。

支路:只控制本支路。

4、用电器工作:各支路中的元件独立工作,互不影响。

实例:家庭中各用电器、各盏路灯之间注:通常所说的串联和并联指的是用电器之间的连接。

识别电路串、并联的常用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熟练掌握)①电流分析法:在识别电路时,电流:电源正极→各用电器→电源负极,若途中不分流用电器串联;若电流在某一处分流,每条支路只有一个用电器,这些用电器并联;若每条支路不只一个用电器,这时电路有串有并,叫混联电路②断开法:去掉任意一个用电器,若另一个用电器也不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串联;若另一个用电器不受影响仍然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为并联。

③节点法:在识别电路时,不论导线有多长,只要其间没有用电器或电源,则导线的两端点都可看成同一点,从而找出各用电器的共同点④观察结构法:将用电器接线柱编号,电流流入端为“首”电流流出端为“尾”,观察各用电器,若“首→尾→首→尾”连接为串联;若“首、首”,“尾、尾”相连,为并联。

⑤经验法:对实际看不到连接的电路,如路灯、家庭电路,可根据他们的某些特征判断连接情况。

四、电流的强弱电流:表示电流的强弱。

符号I单位:安培(A)、毫安(mA)、微安(μA);1A=1000mA,1mA=1000μA。

电流表:1、测量电流。

2、两个量程:0---0.6A(大格0.2A,小格0.02A)0---3A(大格1A,小格0.1A)。

使用:1、电流表要串联在被测电路中;2、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

3、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不确定时用大量程试触(不超过较小量程,用较小的量程测量准确)。

4、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把电流表直接接到电源两极上。

五、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

IA=IB=IC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的电流之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