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三节 气候及天气景观
七年级地理教案 天气与气候9篇

七年级地理教案天气与气候9篇天气与气候 1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一.天气及其影响1.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来描述天气。
2.天气的特点:⑴天气反映了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他是经常变化的。
⑵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1.卫星云图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雨区。
2.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的主要环节:获取情报→接受信息→制作成图表→得出结论→电视播报3.天气预报的内容: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的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的情况。
a.气温:大气冷热的程度b.降水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
降水概率为100%,表示肯定“有雨”;降水概率为0,表示肯定”无雨“。
c.风向是风的来向。
风力是风的强弱,共13级,次数越大,风力越强,所用符号一杠表示二级。
4.天气图:按照专门规定的数字符号,把收集到的同一地点的气象观测记录填在地图上,这种图叫天气图,天气图是气象工作者预报天气的主要工具。
三.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1.空气质量的高低,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
新鲜的空气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染的空气污染指数大,对人体有害。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一.气温与我们1.气温:我们把大气的温度称为气温。
气温一般用℃表示,读作摄氏度。
2.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要进行4次,一般在8时,14时,20时,2时。
3.测试气温的仪器:放在百叶箱的温度计(百叶箱要离地1.5米)4.日平均气温: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的平均次数就是日平均气温。
日平均气温=一日之内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年平均气温=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月数(12个月)二.气温的变化1.气温的日变化:一天当中气温有时高,有时低,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2.气温的年变化:大陆:一年当中世界陆地上大多数地方的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北半球出现在7月,南半球出现在1月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出现在1月,南半球出现在7月,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海洋:一年当中海洋上北半球最高月气温出现在8月,南半球出现在2月南半球最低气温出现在8月,北半球最低气温出现在2月3.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
《第三章第三节天气系统》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湘教19选择性必修1

《天气系统》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天气系统的基本概念,了解不同天气系统的形成原因及对当地天气的影响。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识别天气图中的主要天气系统,并能根据天气系统的特点分析特定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天气变化趋势。
此外,还着重培养学生利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不同天气系统的特点和相互关系,如冷锋、暖锋、气旋、反气旋等基本气象系统。
难点在于识别并解读天气图,正确判断各类天气系统的移动路径及其对当地天气的影响。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具体的气候现象。
三、教学准备:课前准备包括准备《天气系统》的PPT课件,包括各类天气系统的图文资料及案例分析材料。
同时,准备相关的视频资料,如气象系统形成过程的动画演示等。
教学工具方面,需准备多媒体教室设备以及互动白板等辅助教学工具。
学生需提前预习教材内容,并准备笔记本和笔等学习工具。
通过通过这些辅助教学工具,教师能够更生动、直观地展示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互动白板等工具的引入,使得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互动中,与教师进行实时交流和反馈。
在课程开始前,学生需提前预习教材内容,以便更好地理解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
同时,准备笔记本和笔等学习工具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有助于学生记录课堂上的重点内容,方便日后复习和巩固。
除了教师的讲解和互动白板的演示,学生们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
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总之,通过这些辅助教学工具和学习方式的结合,学生们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知,激发学生兴趣课堂开始时,教师可通过短视频或实时天气播报等形式,引出“天气系统”的主题,引起学生注意。
通过问询学生家中近期的天气情况,引导其关注天气系统对于日常生活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学习笔记 第三章 第三节 课时2 影响气候的因素 气候类型的特殊分布区

课时2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类型的特殊分布区[学习目标] 1.结合相关资料,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
(综合思维)2.结合图表资料及相关视频资料,分析不同地区的特殊气候的类型及特征。
(区域认知)3.联系具体地区的气候资料,说明特殊地区气候的成因。
(地理实践力)目标一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的两大基本要素是气温和降水,气候是通过气温和降水的改变而变化的。
影响气温的因素有太阳辐射、海陆位置、地形、洋流。
影响降水的因素有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洋流。
影响气候的因素包括太阳辐射、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
1.太阳辐射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决定了气候的热量带和气温的高低分布。
气候带最热(或者最冷)月均温热带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5 ℃以上亚热带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 ℃以上温带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 ℃以下(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亚寒带最热月平均气温略高于10 ℃寒带最热月平均气温在10 ℃以下2.海陆位置海洋和大陆具有不同的热力性质,如比热容、导热率等,使海洋与陆地气温变化显著不同,因而海洋和大陆在气候上差异很大。
(1)大陆上的日较差和年较差比海洋大,因而气温的年较差是区分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的重要指标。
(2)海陆的分布使气压带分为若干个高低压活动中心,这些高低压活动中心对于形成世界季风气候有着直接的重要影响。
(3)海陆分布的不同也影响降水,沿海地区降水较多,内陆地区降水较少。
3.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不同的气压带、风带和季风,性质不同,对气候的影响也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
拓展延伸风带对降水的影响不是绝对的,无论是西风带还是信风带,只要是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就有利于降水的形成。
风带对降水的影响,应结合当地的海陆分布状况来分析。
4.地形(1)山地由于地势的影响,形成了周围气温高、中心气温低的分布特点;盆地因地势中间低周围高,形成了周围气温低、中心气温高的分布特点;高大的山地由于海拔的影响,引起水热的垂直分异,从而形成气候的垂直变化。
高中地理第三章天气的成因与气候的形成第3节气候的形成及其对自然地理景观的影响训练中图版选择性必修1

第3节气候的形成及其对自然地理景观的影响【A基础练·等级考测试】时间:20分钟总分:46分[知识点1:气候形成的影响因素。
知识点2: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知识点1]下图示意我国某县年降水量及水系分布图。
读图,完成第1~2题。
1.影响该县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河流B.海陆位置C.季风D.地形2.据图推断,年平均气温( )A.N地>M地B.P地>N地C.Q地>P地D.Q地>M地【答案】1.D 2.B [解析]第1题,依据山峰及河流,可判断图中有一东西向的山脉分布,且年等降水量线在山峰附近密集,说明主要因素是地形。
第2题,四个地点中,P和N 在同一河流沿岸,据河流的干支流的分布形态判断,P在下游,海拔低而气温高;N在上游,海拔高而气温低。
[知识点1]图甲为天津市等高线和古海岸线分布图,图乙为天津市年平均气温和降水分布图。
读图,完成第3~4题。
3.与天津市其他地区相比,北部地区降水较多的原因主要是( )A.锋面过境频繁B.地处迎风坡C.空气对流旺盛D.多气旋活动4.图乙中A地比周边地区气温高的最主要原因是( )A.海拔低B.降水少C.人口密度大D.距海远【答案】3.B 4.C [解析]第3题,根据等高线的数值和走向可以判定,北部为东北—西南走向的山地,天津市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明显,该地地处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
第4题,由图甲可以得出,A地为天津市城区,人口密度大,人类活动强度大,故热岛效应明显。
[知识点2]下图为某地逐月累计降水量曲线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5~6题。
5.下列四幅气候资料统计图中,能反映该地气候状况的是( )6.如果该地位于北半球,则下列有关该地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A.6—8月累计降水量曲线平缓,是受稳定的西风影响的结果B.夏季降水少、光照强,适合亚热带水果的生长C.主要分布在40°N~60°N的大陆西岸D.雨热不同期,是不同季节受不同风带影响的结果【答案】5.D 6.B [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该地6—8月的累计降水量变化很小,说明这段时间降水极少;而10—12月的累计降水量变化较大,即该段时间降水丰富,故该地气候可能为南半球的季风气候或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
初中地理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知识点总结

三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考点 1】天气与气候及其影响1.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变化大同一时刻,不同地方天气可能差别很大.人们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来描述天气。
2.天气的影响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它影响人们的生工农业生产、生活活动、交通、军事战争等。
3.气候:反映长时间的大气状况,时间长较稳定,变化不大【考点 2】风向及风力参见右图【考点 3】天气预报1.天气预报:说明一日内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等方面情况。
2.卫星云图: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区,颜色越白表示云越厚。
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
降水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
3.风向是的风来向。
分力是风的强弱。
一道风尾2级,一面风旗8级。
【考点 4】空气质量预报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用污染指数来表示。
空气污染指数划分:空气质量级别空气污染指数(API)空气质量状况一级 0-50 优二级 51-100 良三级 101-200 轻度污染四级 201-300 中度污染五级 >300 重度污染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考点 1】气温及变化1.气温反映大气冷热的程度。
气温影响人们的饮食习惯。
气温的高低不同,人们的住房建筑特色也不同。
气温影响商业。
1.气温的测量工具是温度计,测量时放在百叶箱里,百叶箱距地面1.5米。
测量单位一般采用摄氏度,记做“℃”。
在8时、14时、20时、2时进行测量。
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的平均数,就是日平均气温。
【考点 2】气温的变化1.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日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就做气温年变化。
2.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
2.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相反)。
4.一年内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做气温年较差。
【考点 3】气温的分布1.等温线:把同一时间气温相同的地点,在地图上用线连接起来,这种气温相同的各点连接起来的平滑曲线,就是等温线。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3章 天气与气候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知识目标1.学会阅读大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和城市天气预报图。
2.识别天气预报中常见的天气符号所表示的大气现象。
3.了解空气质量对人类的影响。
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阅读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和简易的天气预报图的技能。
2.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良好习惯。
德育目标通过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使学生认识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识别不同的天气符号。
2.培养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3.使学生懂得天气的多变性。
4.风向标——风杆、风尾、风旗及风向。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地图教学过程导入材料一:“神六”与天气提问:1.大家知道他们是谁吗?2.同学们知道飞船发射和着陆的时候对天气状况有哪些要求吗?在10月12号发射当天凌晨四点多的时候,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天空还飘着雪花,这对于飞船的发射来说是极其不利的。
而到八点多的时候,大气已经好转,变得有利于飞船的发射。
我们的飞船最终准时飞上了太空。
材料二:日常生活中不同季节的天气变化1.天气是如何预报的呢?2.同学们平时的天气信息是通过哪些渠道得来的呢?同学们每天都会收看电视天气预报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天气预报。
请同学们带着下面的问题去看:1.天气预报节目最初出现的是一幅什么画面?2.天气预报节目包括哪些环节?天气预报可以预报出最近两天的天气,甚至更长的时间,而且还比较准,像国庆节那几天的天气就都预测到了。
这是为什么呢?这还得从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来看。
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观测(采集信息)-接收信息-信息处理-分析判断-发布天气预报一则天气预报的制作是通过许多人的共同努力才完成的。
(展示卫星云图)就算是这么一张小小的天气图也是凝结了许多人的心血和智慧才完成的。
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图吗?提问:图中A、B、C的天气用哪些符号来表示呢?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常用的天气符号。
接下来的活动是“飞来飞去”,比比哪位同学的眼力准、记忆力好。
地理选修一第三章知识点

第三章:大气的运动3.1 常见的天气系统 项目 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概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
冷暖气团势力均等或冷暖锋受地形阻挡而停止不前的锋暖气团运动 被迫抬升 徐徐爬升锋面 组成坡度大较大很小云系 雨区云系狭窄,雨区在锋后宽锋前窄云系宽阔,雨区多在锋前云系十分宽阔,雨区多在暖气团一侧天气特征 过境前 受暖气团控制,气压较低,气温较高,天气晴朗 受冷气团控制,气压较高,气温较低,天气晴朗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过境时 雨雪、大风、降温天气; 阴雨,多连续性降水,降水强度小,伴随升温降水强度小,阴雨连绵的天气过境后 受冷气团控制,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晴 受暖气团控制,雨过天晴,气温升高 ,气压降低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过境前后气压、气温变化我国典型的锋面天气①北方夏季的暴雨;②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或沙尘暴天气;③冬季的寒潮;④一场秋雨一场寒①一场春雨一场暖夏初,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冬天,贵阳多阴雨冷湿天气 天无三日晴2.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中心气压气流状况近地面气流水平运动中心气流垂直运动天气状况过境前后的气压变化低压气旋由四周向中心辐合,北半球按逆时针方向,南半球顺时针方向上升阴雨天气高压反气旋由中心向四周辐散,北半球按顺时针方向,南半球逆时针方向下沉晴朗天气3.南北半球锋面气旋规律①不管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左边是冷锋,右边是暖锋。
②不管冷锋还是暖锋,冷气团一侧降水,暖气团一侧晴朗。
3.2 气压带和风带1:热力环流的几个规律:a.近地面气温高,气压低,空气上升,多阴雨天气(热低压);近地面气温高,反之(冷高压)b.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c.高压低压,均为同一水平面比较d.近地面和高空高低压相反e.气压高的地方等压面向高处凸出---高凸低凹 2:根据等压线图判断风力(风速)在同一幅等压线分布图上,等压线密集的地方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等压线稀疏的地方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
气候及天气景观

2.瞬变性
3.组合性
三、奇特的天气景观
1.云海
形成:水汽在高空大气中凝结形 成云,如果人们的视点提高,从 高处俯看,能看到的波浪起伏的 云层,就是云海。
著名云海:黄山、庐山的云海
多媒体:观看云海相关视频。
2.雾凇
形成:俗称树挂,严寒季节里,空气中 过于饱和的水气遇冷凝结,呈针状或粒状的 小冰粒附着在地面的树枝等一切物体的迎风 面上,这种现象称为雾凇。
“佛光”发生在白天,产生的条件是 太阳光、云雾和特殊的地形。早晨太 阳从东方升起,佛光在西边出现,上 午“佛光”均在西方;下午,太阳移 到西边,佛光则出现在东边;中午, 太阳垂直照射,则没有佛光。
多媒体:观看佛光视频。
5.霞景
形成:日出或日落时天空及云层上因日 光斜射而出现的彩色光象或彩色的云。 分为朝霞和晚霞两种。
第三节 气候及天气景 观
课前回顾
1.泉水的分类有哪些?分别列 举我国的天下第一泉、第二泉 和第三泉。 2.根据瀑布的景观特点,我国 的瀑布大致可分为哪三类? 3.海洋有哪两种景观?
请观察以下图片,说一说图中所表现 的是什么天气?
一、气候环境
气象:用通俗的话来说,它是指发生在 天空中的风、云、雨、雪、霜、露、虹、 雾、闪电、打雷等一切大气的物理现象 以及导致这些现象的一切物理过程。
课后作业: 1.写出气象、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2.写出四季的划分。 3.写出天气景观的一般特点。 4.写出奇特的天气景观包括哪些。
中国四大石窟——龙门石窟 云
冈石窟 敦
煌莫高窟 麦
积山石窟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层中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与其他景观叠加在
一起时,就会形成或美丽、或壮观、或奇特的奇妙现象,
产生独具特色的美感,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气象景观。
气象景观造型美、色彩美、动态美,具有较强的观赏价 值,再加上其瞬息万变、变幻莫测、虚无缥缈的特点,更 增添了几多魅力。沧海日、峨眉雪、洞庭月、潇湘雨、金 顶佛光等都是我国著名的气象景观。
气象在一定地区短时间的具体表现,我们将其 称为天气;一个地区长时间(一般指30年或超过 30年以上)常见和特有的天气状况的综合就是 气候。
第三节 气候及天气景观
候: 气候学上5天为一候,用候均温来划分四季 天象: 天象是指天文现象,即日月星辰等天体在宇宙
间的分布、运行的变化现象。奇特的天象景观 对人们有很强的吸引力。
候的地域分异现象是引发旅游者出游动机的自然基础。
北方游客向往椰风阵阵的海南; 西北内陆的游人更陶醉于烟雨江南; 港澳同胞愿意拥向那白雪皑皑的北国;
江南水乡的游客却愿意领略草原大漠的风情。
第三节 气候及天气景观
康乐气候,是指人体感觉舒适的气候条件,一般指气温在 l0 ℃ ~22 ℃ 。 气候学上用候均温来划分四季:候均温低于10℃为冬季; 高于22℃为夏季;10℃一22℃之间为春秋季,是旅游的 黄金季节。
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漫长而严寒,是观赏冰雪、开展冰上 活动的旅游地。 闽粤南部、海南岛、台湾以及南海诸岛等地,长夏无冬, 春秋相连,终年适于游览。 四季分明的中部地区,春秋最适于旅游活动。内陆干旱地 区,秋季是旅游的最佳季节。
第三节 气候及天气景观
地域特色城市:
山城重庆 冰城哈尔滨 江城武汉
第三节 气候及天气景观
雨凇是小雨滴在物体七冻结起来的透明或半透明的珠层。 当大气上层温度高于0℃的空气中下降的雨滴到下层气温 低于0℃的空气中,便处于过冷却状态。过冷却水一附着 到寒冷的物体表面便立刻冻结成雨凇。雨凇密度小时,为 浑浊无光泽冰层,密度大时则成透明珠层。我国雨凇日数 最多的地方是峨眉山,每年有135天。
水城苏州
泉城济南 沙城敦煌
花城广州
温泉城福州 极光城漠河
春城昆明
椰城海口 林城伊春
瓜果城吐鲁番
第三节 气候及天气景观
二、天气景观 (一)天气景观的一般特点 1、季节性 2、瞬变性 3、组合性 (二)奇特的天气、气象景观 云海、雾凇、烟雨、佛光、霞景、月色等
第三节 气候及天气景观
第三章 自然景观
第三节 气候及天气景观
第三节 气候及天气景观
一、气候景观/环境 二、气象与天气景观
气象、气候是自然地理环境不可缺少的 组成要素,对于旅游开发的意义极大。 气象?天气?气候?
第三节 气候及天气景观
气象
气象是大气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和过程。包围 地球的大气圈每天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物理 现象,它通过风、雨、云、雪、霜、雾、电、 光等形成千变万化的自然景观,并在特定的地 域和时期,与其他构景因素相结合,形成独特 的气象景观。
第三节 气候及天气景观
一、气候环境
气候,是指一定地区多年天气状况的综合。影响气候的因 素复杂 ,同时,又通过一地的水体、土壤、生物等因素, 形成不同的类型。
我国地域辽阔,兼具热带、亚热带、温带、寒温带、寒带 等多种气候,开发各种气候各地气候状况差别很大,气候类型多种多样,这种气
(一)云、雾、雨奇景 在温暖湿润的江南、西南等地,常常出现云、雾、雨相伴 的奇妙景观,有时似薄纱叠加在其他景物上,赋予大自然一 种朦胧的意境美;有时似流云,或变化莫测,如曼妙轻舞,或 气势磅礴,如万马奔腾。我国许多风景名胜山地均有规模不 同的云海景观,其中黄山的云海最为著名。此外,庐山的云 海也是诗人赞美的对象。 “江南烟雨”、“潇湘夜雨”历来备受文人的称道。烟雨、 夜雨多产生细雨霏霏、烟雾缭绕的景象,山水、植被、古建 筑等笼罩在烟雨中,别有一番情趣。烟雨游漓江、雨后游西 湖、雨雾穿三峡,都给人以烟雨迷离,景物朦胧,时隐时现 的感觉,恰似那浓淡相宜的山水画。
蜃景,即人们常提到的“海市蜃楼”。 当阳光穿过上下密度不同的空气层时,下层密度大的空 气像镜子似的把地面景物反射到半空中,于是远处的半空 中就可出现山峦、树木、楼阁等地面景物,称为“海市蜃 楼”。这种景观多出现在春夏之交。北戴河联峰山和山东 蓬莱阁等地都能看到海市蜃楼奇景,其中“蓬莱蜃景”最 为有名。 干旱的沙漠草原地区也有蜃景出现。在烈日当空的旷野, 贴近地面的低层空气密度小,高层密度大,当光线穿过密 度大的空气逐渐向下层密度小的气层折射,并产生全反射 时,半空中会出现前方物体的倒影。
第三节 气候及天气景观
(二)冰、雪、雾凇奇观 北方的冬天“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长城内外,冰雪 覆盖大地的壮美与风景名胜地的雪景都具有较强的观赏性. 沈阳、哈尔滨的冰雕、滑雪、滑冰、冰球赛、雪塑赛等多 项旅游产品和项目的开发,成为冬季旅游的热点地区. 雾凇又名树挂,是在冬季寒冷的雾天,雾冻结在树枝、 电线等物上的晶状冻结物。最著名的雾凇出现在吉林省松 花江两岸,每年10月到次年4月,沿江树上挂满雾凇,姿态 各异真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吉林 省松花江雾凇与桂林山水、路南石林、长江三峡并称为我 国四大自然奇观。此外,峨眉山、五台山等地也有雾凇出 现。
(三)日出和日落景观 日出的壮丽景观是指由于大气的折射作用,在太阳周边 产生红色的、黄色的、硕大的椭圆形影像,以及太阳跃然 而出瞬间的那种动态美的景观。这种景观只有在天地交界 处的地平线或海平线才能看到,因此,最佳的观景点多在 海滨和山巅。著名的日出观景点有泰山的日观峰、黄山东 海的翠屏楼、庐山的汉阳峰和峨眉山的金顶等。 观赏日落和晚霞,以庐山天池亭的景致最佳,还有陕 西临潼的“骊山晚照”、泰山岱顶的“晚霞夕照”也令人 心醉.
(四)佛光和蜃景
佛光,又称宝光,常常出现在水气丰富、山势高峻的地区。 当山间出现层层云海时,人站在山上,光线从背后斜射而来, 阳光照射至浩荡无际的云海上,深层云层把阳光反射回来,经 过浅层云层云滴或雾滴的衍射作用,会在人前面的云幕上出现 带有彩色光环的影像,而且“光环随人动,人影在环中”,好似 佛像头上的彩色光圈,故名佛光. 四川峨眉山金顶,每年12月至次年2月,佛光出现次数较多, 有时一天多达10余次,成为峨眉山四大自然奇观之一。山西五台 山、安徽黄山等地也常出现佛光现象。 由于它虚无缥缈、扑朔迷离,更为这些地方的寺院古刹增 添了许多的神秘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