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化混凝土配合比研究与设计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若干方面思考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若干方面思考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被应用的比较广泛,在施工过程中,对施工过程的控制也是保证工程质量的有效途径,进行科学合理的施工控制在施工过程中非常重要。
文章中笔者通过对混凝土配合比的实际分析,具体研究了施工过程中对于混凝土配合比要求以及施工控制。
一、混凝土原材料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对于混凝土的应用较为普遍,混凝土主要是由砂石、水与水泥等材料进行配合而成,为了保障施工工程的质量,施工人员要对混凝土进行合理配比。
(一)水泥选择工程施工中所用水泥主要以物理性能与化学性能为主要指标,其物理性能主要体现为水泥的型号以及水泥的强度等级;水泥的化学性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其一,混凝土中水泥分量过高,那么会影响水泥的坍落度,导致其工作性能下降;其二,水泥本身能够吸附外加剂,从而降低外加剂的使用效果,降低外加剂的适应性能;其三,水泥容易导致混凝土的内部形成裂缝,影响混凝土路面的强度[1]。
本项目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水泥,采用了标号为PO42.5R 的普通硅酸岩水泥,其28天抗折强度达到7.6Mpa。
完全满足规范要求。
(二)粗集料选择粗集料最大粒径能够对混凝土的强度以及抗裂性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粗集料的粒径较大,那么不会对混凝土的性能产生较大的影响,却能够影响混凝土的强度,经试验,当粗集料的粒径为76mm,但是粗集料的粘结强度只达到了13mm粒径的1/10。
如果粗集料的最大粒径由20mm增加到63mm,那么这时混凝土的抗折强度则会下降30%左右。
粗集料的最大粒径如果大于60mm,那么这时混凝土的抗裂性则会下降,同时混凝土的干缩性能加强。
通常情况下在进行路面施工时,预拌混凝土选择粗集料的最大粒径大约在16mm 到32mm之间,针对不同的粒径进行实践操作。
(三)细集料选择混凝土中细集料的选择会在其工作性能、抗折性能以及抗裂性等方面造成一定的影响,通常情况下选择细集料主要以持久、干净为主,一般在选择时多选天然砂,并且将所选砂的细度模数掌控在2.6到3.0之间[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范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范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包括: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混凝土配合比的试配、混凝土配合比的调整与确定、特殊要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1、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及一般构筑物所采用的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以及其拌合物性能 (稠度、容重)试验。
2、执行标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1 《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GB/T50080—20023、混凝土配合比设计3.1配合比计算步骤3.1.1计算出要求的试配强度f cu ,0; 3.1.2按f cu ,0计算出所要求的水灰比值;3.1.3选取每立方体混凝土的用水量,并计算出混凝土的单位水泥用量; 3.1.4选取合理的砂率值;3.1.5计算出粗、细骨料的用量,提供出试配用的混凝土配合比。
3.2混凝土试配强度3.2.1混凝土配制强度按下式计算:0.cu f ≥k cu f .+1.645σ式中:0.cu f ——混凝土配制强度(MPa );k cu f .——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MPa );σ——混凝土强度标准差(MPa )。
3.2.2混凝土强度标准差的确定(1) 混凝土强度标准差采用公式进行计算,确定该值的强度试件组数不应少于30组。
(2) 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大于C30的混凝土,其强度标准差计算值小于3.0MPa 时,标准差应取用3.0MPa ,当强度等级大于C30且小于C60的混凝土,其强度标准差计算值低于4.0MPa 时,标准差应取用4.0MPa 。
3 当无统计资料和经验时,可参考下表取值。
表3.2.2 标准差取值表3.3 计算水胶比按下列公式计算要求的水胶比值:W/B =bcu bf ab f af 0.式中 W/B ——混凝土所要求的水灰比值;a 、b ——回归系数;当不具备试验资料时,对碎石混凝土可取a =0.53,b =0.20; 对卵石混凝土可取a =0.49,b =0.13。
b f —胶凝材料28d 天胶砂抗压强度(MPa ),可实测,也可根据下式计算: b f =ce s f f r r式中f r 、s r ——粉煤灰和矿渣粉的影响系数ce f ——水泥28天胶砂抗压强度,可实测,也可根据下表取值计算 粉煤灰和矿渣粉的影响系数按下表取值:3.4 用水量选定3.4.1水灰比在0.4~0.8范围内,按骨料品种、规格及施工要求的塌落度值选择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m ω0)按表3.4.1选用。
路面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解读

• 2、用做路面和桥面混凝土的粗集料不得使用不分 级的统料,应按最大公称粒径的不同采用2~4个 粒级的集料进行掺配,并应符合下表合成级配的 要求。卵石最大公称粒径不宜大于19.0mm;碎卵 石最大公称粒径不宜大于26.5mm;碎石最大公称 粒径不应大于31.5mm。贫混凝土基层粗集料最大 公称粒径不应大于31.5mm;钢纤维混凝土与碾压 混凝土粗集料最大公称粒径不宜大于19.0mm。碎 卵石或碎石中粒径小于75μm的石粉含量不宜大于 1%。
安定性①雷氏夹 或蒸煮法检验必 须合格蒸煮法检 验必须合格
安定性①雷氏夹 或蒸煮法检验必 须合格蒸煮法检 验必须合格
安定性①雷氏夹 或蒸煮法检验必 须合格蒸煮法检 验必须合格
标准稠度需水量 标准稠度需水量 标准稠度需水量 不宜>28%不宜 不宜>28%不宜 不宜>28%不宜 >30% >30% >30%
路面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2009年4月5日
• 一、路面水泥混凝土原材料的基本要求 • 混凝土混合料由水泥、粗集料、细集料、水与 外加剂等原材料组成。下面重点讲一下这些材料 基本要求及其主要指标的试验方法。 • ㈠水泥 • 1、特重、重交通路面宜采用旋窑道路硅酸盐水泥, 也可采用旋窑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中、 轻交通的路面可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低温天气 施工或有快通要求的路段可采用R型水泥,此外宜 采用普通型水泥。各交通等级路面水泥抗折强度、 抗压强度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 3、路面和桥面混凝土所使用的机制砂除应符合上 述两表规定外,还应检验砂浆磨光值,其值宜大 于35,不宜使用抗磨性较差的泥岩、页岩、板岩 等水成岩类母岩品种生产机制砂。配制机制砂混 凝土应同时掺引气高效减水剂。 • 4、在河砂资源紧缺的沿海地区,二级及二级以下 公路混凝土路面和基层可使用淡化海砂,缩缝设 传力杆混凝土路面不宜使用淡化海砂;钢筋混凝 土及钢纤维混凝土路面和桥面不得使用淡化海砂。 淡化海砂除应符合上述两表要求外,尚应符合下 述规定: • ⑴淡化海砂带人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的含盐量不应 大于1.0kg。 • ⑵淡化海砂中碎贝壳等甲壳类动物残留物含量不 应大于1.0%。
《植生混凝土的配合比优化及植生试验研究》范文

《植生混凝土的配合比优化及植生试验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筑行业对环境的影响逐渐凸显。
植生混凝土作为一种新型绿色建筑材料,具有优良的环保性能和景观效果,被广泛应用于城市绿化建设中。
本文旨在研究植生混凝土的配合比优化及植生试验,以提高其性能和推广应用。
二、植生混凝土概述植生混凝土是一种具有生长植物能力的混凝土,其核心在于添加了一定比例的生物质材料和生长介质。
通过特殊的配合比设计和施工工艺,使混凝土表面形成一定厚度的土壤层,从而为植物生长提供必要的条件。
植生混凝土的出现,为城市绿化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三、配合比优化研究3.1 原料选择植生混凝土的原料主要包括水泥、骨料、生物质材料等。
水泥宜选择低碱、高强度的水泥;骨料应选用粒径适中、级配良好的骨料;生物质材料则应选择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稳定性的材料。
3.2 配合比设计在确定原料后,需进行配合比设计。
根据相关研究和实践经验,采用不同的水泥、骨料和生物质材料比例,通过试配和强度试验,确定最优的配合比。
在保证混凝土强度的基础上,应尽量提高生物质材料的比例,以增强混凝土的生物相容性和生长介质的厚度。
3.3 优化方法为进一步提高植生混凝土的性能,可采用以下优化方法:一是通过掺入适量的矿物掺合料,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和工作性能;二是采用高效减水剂、引气剂等外加剂,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和施工性能;三是通过控制水灰比、骨料级配等因素,保证混凝土的质量稳定性。
四、植生试验研究4.1 试验方法植生试验主要采用室内盆栽法和现场试验法。
室内盆栽法主要用于初步筛选适宜生长的植物种类和生长介质;现场试验法则用于验证植生混凝土在实际环境中的生长效果和稳定性。
4.2 试验过程在室内盆栽法中,首先制备植生混凝土,并在其表面铺设一定厚度的土壤层。
然后选择适宜的植物种子进行播种,定期浇水、施肥、除草等管理。
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筛选出适宜生长的植物种类和生长介质。
绿化混凝土配合比研究与设计.

绿化混凝土配合比研究和设计我国由于近年来城市建设加快,城区被大量的建筑物和混凝土的道路所覆盖,绿色面积明显减少。
随着人们对环境和生态平衡的重视,混凝土结构的美化、绿化、人造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协调成为了行业的一个重要课题,对绿化混凝土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所谓绿化混凝土是指能够适应绿色植物生长、进行绿色植被的混凝土及其制品。
20世纪90年代,日本学者开始开发研究绿化混凝土,主要针对大型土木工程,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绿化混凝土用于城市的道路两侧及中央隔离带,水边护坡、楼顶、停车场等部位,可以增加城市的绿色空间,调节人们的生活情趣,同时能吸收噪音和粉尘,对城市气候的生态平衡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本文通过对多孔混凝土的研究,设计出一种适合于植物生长的绿化混凝土。
1 原材料和试验方法1.1原材料水泥:亚东水泥厂生产的PO42.5水泥。
粉煤灰:信阳I级粉煤灰。
矿粉:本公司粉磨站生产的矿粉石头:普通石灰石碎石,粒径为19~26.5mm。
外加剂:公司外加剂厂生产的高效萘系减水剂,固含量为32%。
1.2试验方法1.2.1设计参数确定①孔隙率适合于植物生长的多孔混凝土为了便于植物生根,胶凝材料的连通孔隙率一般在25%~ 30%。
研究显示:不仅孔隙率大小对植物正常生长有影响,而且孔隙容积对植物生长也有比较大的影响,同是25%孔隙率的多孔混凝土,粒径小的骨料配制的多孔混凝土孔隙数量多,但每个孔隙的容积小,这样单个孔蓄含的水分和营养成分相对就少,如果少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危害植物的生长。
因此,多孔植被混凝土的最小孔隙率应大于25%,且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选择粒径大的集料配制混凝土。
考虑到配制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如可能存在少许胶结材堵塞孔隙,养护期孔隙被杂物填充等,设计多孔混凝土的孔隙率为30%。
②强度用于生长植物的多孔混凝土主要应用护坡、河堤、公路中间绿化带等地方,所需强度不是很高,只要承受防护结构作用即可,本实验设计强度不小于10MPa。
景观常用混凝土配比大全

混凝土配比大全混凝土简称为“砼(tóng)”:是指由胶凝材料将骨料胶结成整体的工程复合材料的统称。
通常讲的混凝土一词是指用水泥作胶凝材料,砂、石作骨料;与水(可含外加剂和掺合料)按一定比例配合,经搅拌而得的水泥混凝土,也称普通混凝土,它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
混凝土具有原料丰富,价格低廉,生产工艺简单的特点,因而使其用量越来越大。
同时混凝土还具有抗压强度高,耐久性好,强度等级范围宽等特点。
小编今天主要来讲解一些混凝土配合比的知识。
混凝土配合比:是指混凝土中各组成材料之间的比例关系。
混凝土配合比通常用每立方米混凝土中各种材料的质量来表示,或以各种材料用料量的比例表示(水泥的质量为1)。
1设计混凝土配合比的基本要求1)满足混凝土设计的强度等级。
2)满足施工要求的混凝土和易性。
3)满足混凝土使用要求的耐久性。
4)满足上述条件下做到节约水泥和降低混凝土成本。
从表面上看,混凝土配合比计算只是水泥、砂子、石子、水这四种组成材料的用量。
实质上是根据组成材料的情况,确定满足上述四项基本要求的三大参数:水灰比、单位用水量和砂率。
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混凝土按强度分成若干强度等级,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是按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fcuk划分的。
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是立方抗压强度总体分布中的一个值,强度低于该值得百分率不超过5%,即有95%的保证率。
混凝土的强度分为C7.5、C10、C15、C20、C25、C30、C35、C40、C45、C50、C55、C60等十二个等级。
混凝土配合比混凝土配合比是指混凝土中各组成材料(水泥、水、砂、石)之间的比例关系。
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以1立方米混凝土中各种材料用量,如水泥300千克,水180千克,砂690千克,石子1260千克;另一种是用单位质量的水泥与各种材料用量的比值及混凝土的水灰比来表示,例如前例可写成:C:S:G=1:2.3:4.2W/C=0.6。
常用等级01 C20水:175kg 水泥:343kg 砂:621kg 石子:1261kg配合比为:0.51:1:1.81:3.6802 C25水:175kg 水泥:398kg 砂:566kg 石子:1261kg配合比为:0.44:1:1.42:3.1703 C30水:175kg 水泥:461kg 砂:512kg 石子:1252kg配合比为:0.38:1:1.11:2.72混凝土强度及其标准值符号的改变在以标号表达混凝土强度分级的原有体系中,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用“R”来表达。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该考虑哪些因素?(一)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满足四个基本要求。
设计要求的强度等级,施工要求的工作性,使用环境要求的耐久性以及经济性。
其中,使新拌混凝土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使硬化混凝土具有一定的强度,相对比较容易,但赋予具有一定流动性的新拌混凝土良好的黏聚性和保水性以确保混凝土的匀质性,赋予具有一定强度的硬化混凝土体积稳定性以确保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这才是配合比设计的关键。
因此,配合比设计的原则是:新拌混凝土的流动性可大可小,满足施工要求即可,但黏聚性和保水性必须保证;硬化混凝土的强度可高可低,满足设计要求的强度等级即可,但体积稳定性必须良好。
(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过程了解原材料的品质,根据设计和合同对新拌混凝土及硬化混凝土的技术要求,在协调混凝土各种性能并使之最大限度地达到统一的基础上,选择四个关键参数,即水胶比、胶凝材料组成、砂率和浆骨比(胶凝材料浆体体积与骨料体积比),以骨料饱和面干的含水状态作为基准,以绝对体积法计算混凝土各组成材料的用量,得到初步配合比;按照初步配合比进行试拌调整,确定满足要求的基准配合比;根据现场砂、石含水状况将基准配合比调整为施工配合比,并注意在由基准配合比调整到施工配合比时,应保持已确定的水胶比不变和浆骨比最小。
(三)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1)原材料品质与波动水泥、矿渣粉和粉煤灰、外加剂应满足相应的标准或根据工程的特殊要求;胶凝材料与外加剂的相容性是问题的关键;矿渣粉并非越细越好,比表面积宜控制在450m2/kg以下;建议有条件的单位采用三组分胶凝材料,即水泥、磨细矿渣粉和粉煤灰,在矿物掺和料总量中,粉煤灰占30%~40%是比较恰当的;细骨料可以采用天然砂,也可以采用机制砂,抑或是天然砂和机制砂按照一定比例混合使用,控制细骨料的平均颗粒细度和级配是非常重要的,一般建议细度模数2.4~2.8,级配必须良好;控制粗骨料的粒形和级配比控制粗骨料强度和含泥量更为重要,接近等粒径的粒形是理想的,同时粗骨料的松堆空隙率应不大于45%,最好不大于43%,越小对降低混凝土用水量(胶凝材料用量)越有利。
探究绿色生态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

探究绿色生态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摘要:当前我国逐渐重视绿色生态混凝土,其中绿色生态混凝土作为人类和自然相互协调、生态平衡的调节以及提升环境景观整体美观性的混凝土材料。
基于此,本文将以绿色生态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作为切入点,根据实际情况优化掺量、水胶比等相关因素,有助于充分展现出绿色生态混凝土自身价值以及性能。
关键词:优化设计;配合比;绿色生态混凝土绿色生态混凝土作为复合型材料,同时对于强度、碱度以及孔隙率等都有着严格的标准和要求。
对于绿色生态混凝土的自身性能,通常是根据原材料的含量和性质决定,因此需要做好完善的优化配合比工作,确保绿色生态混凝土配合比更具合理性。
但是,当前我国绿色生态混凝土仍处于起步阶段,并没有构建统一绿色生态混凝土设计方法,同时在绿色生态混凝土制备技术的配合比设计理论体系、施工工艺、基本理论、混凝土和植被的匹配、相容性等规程、实验方法等存在着空白情况。
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充分重视优化设计绿色生态混凝土配合比深入研究绿色生态混凝土相关制备技术,有利于充分发挥出自身价值。
此外,需要合理运用计算机技术,构建完善的绿色生态混凝土自身性能和原材料之间关系,对于优化配合比设计工作合理转化成数学问题,可以确保优化设计配合比更具可行性。
1分析绿色生态混凝土的原材料对于绿色生态混凝土通常采用胶凝材料胶结粗骨料,能够形成连续孔隙结构,可以有效提高绿色生态混凝土连续孔隙率以及整体强度,因此需要综合分析原材料,并根据原材料做好相应的配合比优化设计。
首先,针对胶凝材料。
在进行优化设计绿色生态混凝土配合比过程中,胶凝材料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具备包含了有机类以及无机类。
对于有机类凝胶材料具体可以分成高分子树脂以及沥青。
在和无机类胶凝材料进行比较时,对于有机类胶凝材料自身来讲有着一定缺陷,与绿色生态混凝土需求存在着不相符情况。
在选择原材料时,一般选择无机胶凝材料。
其次,原材料中的粗集料。
针对绿色生态混凝土一般情况下,会选择较大粒径不同级配或单一级配根据一定比例做好粗集料的混合工作,可以实际符合对于生产作业有关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绿化混凝土配合比研究和设计
我国由于近年来城市建设加快,城区被大量的建筑物和混凝土的道路所覆盖,绿色面积明显减少。
随着人们对环境和生态平衡的重视,混凝土结构的美化、绿化、人造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协调成为了行业的一个重要课题,对绿化混凝土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所谓绿化混凝土是指能够适应绿色植物生长、进行绿色植被的混凝土及其制品。
20世纪90年代,日本学者开始开发研究绿化混凝土,主要针对大型土木工程,目
前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绿化混凝土用于城市的道路两侧及中央隔离带,水边护坡、楼顶、
停车场等部位,可以增加城市的绿色空间,调节人们的生活情趣,同时能吸收噪音和粉尘,
对城市气候的生态平衡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本文通过对多孔混凝土的研究,设计出一种适合于植物生长的绿化混凝土。
1 原材料和试验方法
1.1原材料
水泥:亚东水泥厂生产的PO42.5水泥。
粉煤灰:信阳I级粉煤灰。
矿粉:本公司粉磨站生产的矿粉
石头:普通石灰石碎石,粒径为19~26.5mm。
外加剂:公司外加剂厂生产的高效萘系减水剂,固含量为32%。
1.2试验方法
1.2.1设计参数确定
①孔隙率
适合于植物生长的多孔混凝土为了便于植物生根,胶凝材料的连通孔隙率一般在25%~30%。
研究显示:不仅孔隙率大小对植物正常生长有影响,而且孔隙容积对植物生长也有比
较大的影响,同是25%孔隙率的多孔混凝土,粒径小的骨料配制的多孔混凝土孔隙数量多,
但每个孔隙的容积小,这样单个孔蓄含的水分和营养成分相对就少,如果少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危害植物的生长。
因此,多孔植被混凝土的最小孔隙率应大于25%,且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选择粒径大的集料配制混凝土。
考虑到配制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如可能存在少许胶结材堵塞孔隙,养护期孔隙被杂物填充等,设计多孔混凝土的孔隙率为30%。
②强度
用于生长植物的多孔混凝土主要应用护坡、河堤、公路中间绿化带等地方,所需强度不是很高,只要承受防护结构作用即可,本实验设计强度不小于10MPa。
1.2.2绿化混凝土的制备工艺
先将胶凝材料和50%的粗骨料混合搅拌30s,加入50%的水搅拌30s,把剩余的50%的粗骨料加入继续搅拌30s,最后把外加剂和50%的水加入接着搅拌90s。
1.2.3试件的成型与养护
将各种原料按照制备工艺搅拌,采用压制成型方法,根据新拌多孔混凝土的实际情况选
择合理的成型工艺。
由于多孔混凝土拌合物属于骨架结构,没有使用细骨料,其胶结材料用量不能完全填充粗骨料的孔隙,属于干硬性混凝土,不用做流动度和坍落度实验,拌合物表面具有光泽即可。
在常温下养护24h后拆模,放入养护室中标准养护直至龄期。
将新拌混凝土分三层装入模具,每层用铁棒插捣25次,主要是针对角落插捣,因为粗
骨料很容易在角落处卡住,留下较大的空隙,影响成型。
然后在振动台上分别振动0~60s,标准条件养护,相应龄期时测试多孔混凝土强度和孔隙率。
1.2.4孔隙率的测试方法
试验时首先用游标卡尺测量试件的尺寸,计算试件的体积0V,把试件用吊索固定好,
然后放入准备好的水中,水满过试件上表面后浸泡24h,称取在水中的质量m2,然后称取其饱和面干状态的质量m1。
2 植被种植的试验研究
2.1多孔植被混凝土孔隙中碱环境的改善
多孔混凝土是由胶结材料填充包裹在粗集料周围而形成的多孔结构体。
因此,多孔混凝土的内外表面是凝结硬化后的胶结材料,由普通硅酸盐水泥、矿粉及粉煤灰等组成,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主要由胶结材料引起的。
胶结材料水化后会释放出大量碱性物质,使多孔混凝土内部PH值高达13左右,然而微生物和动植物生长的环境要求的PH一般在7以下,因此研究改造多孔混凝土的空隙间碱性环境是解决其生态安全性的关键。
试验中通过在掺入大量
掺合料的基础上,配合FeSO4溶液降低混凝土孔隙内碱度的方法。
即隔段时间在浇水的时候
适当掺入一定量的FeSO4,消耗水泥水化产物氢氧化钙达到降低碱度的目的。
2.2植物的选择
选择草本植物首先要考虑其用途,如用于护坡水土保持的草种,要求根系发达,能快速覆盖地面,以防止水土流失,同时还要粗放管理。
其次要考虑当地气候条件对于植物选型的
约束,除去气候因素外,植物的根系状况、地上部高度及其对环境的抗性则是选择护坡植物
的关键因素。
最后要根据多孔混凝土自身结构特点即孔隙的大小、内部环境pH值构件结构形式等条件进一步筛选种植植物,这个过程是双方面互动的,力求在功能性及生态性中找到平衡点。
在本实验中我们采用比较适合于本地气候放入草种――高羊茅,其根系比较发达,
抗旱性能比较好。
2.3种植试验
植被种植试验的目的是研究所选植物能否在多孔混凝土上正常生长,以及植物根系在多孔混凝土孔隙中的生长情况试验中采用的配合比如表1,试验结果见表2。
测的绿化混凝土的28d强度为10.5MPa,满足设计要求。
从图1可以看到植被在多孔植被混凝土中的生长情况,植被已完全覆盖住多孔混凝土,呈现一片绿色,这说明多孔植被混凝土在绿化功能方面是完全有效的。
3 结论
通过对绿化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试验和种植试验表明:绿化混凝土的28天强度达到10MPa,满足设计要求;植被能够在绿化混凝土中正常生长,经过3个月的观察,长势非常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