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电大刑法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汇打印版

2020年电大刑法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汇打印版
2020年电大刑法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汇打印版

电大刑法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汇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16分)

1、B

2、C

3、B

4、C

5、C

6、A

7、D8、B

1、一般预防的对象是[]

A、犯罪分子

B、社会上有可能实施犯罪

的不稳定分子

C、人民群众

D、一切人

2、中国刑法分则把犯罪

分为十类的依据是[]

A、犯罪主观方面

B、犯罪客观方面

C、犯罪的同类客体

D、犯罪的一般客体

3、生产、销售伪劣产品

罪和生产、销售假药罪之间,存

在[]关系

A、想象竞合

B、法条竞合

C、牵连

D、吸收

4、某个资公司会计王某涂改帐目,将公司巨额资金据为已有.王某的行为构成[]

A、贪污罪

B、侵占罪

C、职务侵占罪

D、挪用资金罪

5、陈某盗窃数千元现金后,怕被公安机关抓获,在失主发现前,把钱放回原处.陈某的行为属[]

A、犯罪中止

B、犯罪未遂

C、犯罪既遂

D、不负刑事责任

6、一人贩子在拐卖妇女过程中,对该妇女实施了强奸,其行为构成[]

A、拐卖妇女、儿童罪

B、拐卖妇女、儿童罪和强奸罪,实行数罪并罚

C、强奸罪

D、以上都不对

7、中国刑法第12条关于溯及力的规定采取的是[]

A、从旧原则

B、从新原则

C、从新兼从轻原则

D、

从旧兼从轻原则

8、某甲和某乙有仇,遂寻机报复.一天某甲得知某乙一人在家,便身带匕首向乙家走去,半途中突然腹痛,便返回家中.某甲的行为属于[]

A、犯罪中止

B、犯罪预备

C、犯意表示

D、不构成犯罪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刑法的效力范围:即刑法的适用范围,是指刑法在什么时间、什么地域以及对什么人具有效力.

2、刑法的溯及力:是指刑法生效后,对于其生效以前未经审判或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是否适用的

问题.

3、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及

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4、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5、侵占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代为保管的她人财物或她人的遗忘物、埋藏物非法占为已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或拒不交出的行为.

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2分)BCABCBCABCDACBC

1、在下面刑种中,属剥夺自由的刑罚方法有[]

A、管制

B、拘役

C、有期徒刑

D、死刑

2、下面哪些情况属于在中国领域内犯罪[]

A、行为地在中国,但结果地不在中国

B、行为地不在中国,结果地在中国

C、行为地和结果地都在中国

D、行为地和结果地都不在中国

3、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A、盗窃罪

B、抢劫罪

C、贩卖毒品罪

D、

抢夺罪

4、紧急避险所针正确危险的来源包含[]

A、人的犯罪行为

B、

动物的侵害

C、自然灾害

D、人的生理或疾病的原因

5、一般缓刑适用的对象包含[]

A、被判拘役的犯罪分子

B、被判管制的犯罪分子

C、被判3年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D、被判5年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6、周某[22岁]伙同其弟[15岁]共同实施诈骗行为,骗取了大量钱财,则[]

A、二人构成共同犯罪

B、周某单独构成诈骗罪

C、周弟不构成犯罪

D、周弟构成犯罪

四、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简述犯罪的基本特点.

2、简述犯罪示遂的特点.

3、正当防卫的成立应当具备哪些条件?

4、侮辱罪和诽谤罪之间的区别有哪些?

五、案例分析[19分]

被告人任某,男,23岁,工人.

1998年9月20日晚,任某在骑车下班路上,见饭店女职工李某在路旁走,任某将李某的手提包[内装1000元人民币]夺走骑车就跑.李某大声呼喊,群众进行拦截,任某加快车速逃跑.当任某逃到一路口时,被

女民警吕某拦截.任某骑快车向吕某身上猛撞,吕某被撞倒,头部受重伤,经抢救无效死亡.

问:任某的行为构成什么犯罪?并请说明理由.

1.刑法,就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2、依据罪责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刑罚的轻重应当和犯罪分子_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___相适应.

3、中国刑法解决溯及力问题的原则是从旧兼从轻原则

4、犯罪构成,就是中国刑法所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_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5,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直接负责的___主管人员___和其它直接责任人员_判处刑罚.

6、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_的,是犯罪预备.

7、牵连犯,是指行为人实施某种犯罪(本罪),而方法行为或结果行为又触犯其它罪名(她罪)的犯罪形态.

8、刑罚适用的主体是_国家审判机关_、

9、对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__怀孕的妇女___适用死刑.

10、假释的对象是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__的犯罪分子.

1、依据解释的方法划分,刑法解释能够分为文理解释论理解释2,中国刑法解决空间效力的原则是以属地原则为基础,兼采屈人原则保护原则普遍原则的合理因素.

3、中国刑法中规定的犯罪,是指严重危害中国社会、触犯刑法并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4、中国刑法规定的相对负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为已满14周岁

不满16周岁.

5、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

6.防卫过当是指在实行正当防卫过程中,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因而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

7、刑罚的目的在于预防犯罪,包含特殊预防一般预防两个方面.

8,拘役的期限,为一个月以上三个月以下.

9、对和累犯,不能适用缓刑和假释.

10、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裁定减刑之日起计算.

1、依据解释的效力不同,刑法解释能够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学理解释

2、中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罪刑法定原则、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3、中国刑法规定的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三个基本特点.

4、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作为不作为.

5、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须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6、在实行正当防卫过程中,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因而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

7、有期徒刑的期限,一般为六个月以上十五年以下.

8、中国刑法采纳的数罪并罚原则是以限制加重原则为主,以吸收原则并科原则为补充的折衷原则.

9、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

10、追诉期限一般应当从犯

罪之日起计算.

二、选择题(

1刑法和其它部门法相比,其显著特点是(BC)

A、理论性和实践性最强

B、强制性最为严厉

C、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范围更为广泛

D、保护社会关系的手段更为丰富

2、刑法条文中的”但书”表示的是(ABD)

A、对前段的补充

B、对前段的限制

C、对前段的强调

D、对前段的例外

3、中国刑法典修订后的施行时间是(C)

A、1997年3月14日

B、1997年7月1日

C、1997年10月1日

D、1998年1月1日

4.中国刑法典分则”侵犯财产罪”一章规定有12种具体犯罪,这些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属于(B)

A.一般客体B、同类客体

C、直接客体

D、复杂客体

5、构成犯罪的不作为以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特定

义务为前提.这种特定义务来源于(BCD)

A、社会公德的要求

B、职务上或业务上的要求

C、法律的明文规定

D、行为人先行的行为导致的危险状态

6.某甲打猎时,发现一头猎物旁边有个小孩在玩耍,她明知自己枪法不好,但打猎心切,于是开了枪,结果猎物没打着却打死了小孩.某甲行为时的心理态度属于(C)

A、直接故意

B、疏忽大意的过失

C、间接故意

D、过于自信的过失

7、犯罪既遂的类型有(ABCD)

A、行为犯

B、危险犯

C、结果犯

D、举动犯

8、某甲抢劫杀人的行为触犯了两个刑法条文、两个罪名,实际上只构成抢劫罪一个罪.这种情况在刑法理论上称为(A).

A、想象竟合犯B,法规竟合

C、结合犯

D、吸收犯

9、管制的执行机关是(D).

A、人民法院

B、人民检察院

C、劳改机关

D、公安机关

10.吴某因犯故意伤害罪、侵占罪,分别被判处无期徒刑和有期徒刑3年、罚金l万元、决定执行的刑罚时,应当采取(D).

A、吸收原则

B、限制加重原则和并科原则

C、吸收原则和限制加重原则

D、吸收原则和并科原则

1、刑法条文中的”但书”表示的情况有(ACD).

A、对前段的补充

B、对前段的强调

C、对前段的限制

D、对前段的例外

2、中国刑法解决溯及力问题的原则是(C).

A、从旧原则

B、从新原则

C、从旧兼从轻原则

D、从新兼从轻原则

3、按照(B)划分,犯罪客体分为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

A、犯罪行为的多少

B、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的范围

C、犯罪行为侵犯具体社会关系的次数

D、犯罪行为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的多少

4、生理醉酒后犯罪的人属于

(A).

A、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

B、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人

C、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人D.减轻刑事责任能力人

5、某甲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了犯罪,没有造成损害.对某甲应

当(A).

A、免除处罚

B、减轻或免除处罚

C、免除或减轻处罚

D、减轻处罚

6、对于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A)全部罪行处罚.

A、集团所犯的

B、她组织、领导的

C、她参和的

D、她指挥的

7、某甲为迫使某乙还债,将某乙非法拘禁了lo天.某甲的行为属于(C).

A、连续犯

B、牵连犯

C、继续犯

D、结果加重犯

8、判处罚金,应当依据犯罪分子的(B)决定罚金数额.

A、犯罪性质

B、犯罪情节

C、犯罪所得

D、经济状况

9、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墩低为(C).

A、二个月

B、六个月

C、一年

D、二年

10、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的追诉期限为(B).

A、十年

B、十五年

C、二十年

D、二十五年

1、依据属地管辖原则,所谓在中国领域内犯罪,是指(AC).

A、犯罪的行为和结果均发生在中国领域内

B、犯罪人和受害人均在中国领域内有居所

C、犯罪的行为或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国领域内

D、犯罪人或受害人有一方在中国领域内有居所

2、按照(B)划分,犯罪客体分为简单客体和复杂客体.

A、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的范围

B、犯罪行为直接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的单复

C、犯罪行为对具体社会关系的侵犯次数

D、犯罪对象的多少

3、已满14周岁不满l8周岁的

人犯罪,应当(C)处罚.

A、从轻

B、减轻

C、从轻或减轻

D、减轻或免除

4、犯罪既遂是指(D).

A、犯罪结果已经发生

B、犯罪人的目的已经达到

C、犯罪行为已经完成

D、犯罪行为已经具备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三、某乙没有实行某甲教唆的犯罪,对某甲能够(A).

A、从轻或减轻处罚

B、减轻处罚

C、免除处罚

D、不予处罚

6、某甲被判处6年有期徒刑,同时应被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对其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应为(C)o

A、三年以上十年以下

B、一年以上八年以下

C、一年以上五年以下

D、和主刑期相等

7、死刑缓期执行期满,能够减为有期徒刑的条件是(AD).

A、没有故意犯罪

B、确有悔改

C、确有悔改并有立功表现

D、确有重大立功表现

8、某甲被判处无期徒刑,依法假释时,其考验期限为(B).

A、五年

B、十年

C、十五年

D、二十年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犯罪客体:是指中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危害的社会关系.

2.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而未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

3.剥夺政治权利:是指剥夺犯罪分子参加国家管理和政治活动权利的刑罚方法,属于资格刑.

4.数罪并罚:是指人民法院对一行为人在法定时间界限内所犯

数罪分别定罪量刑后,按照法定的并罚原则及刑期计算方法决定其应执行的刑罚的制度.

5.刑罚执行:简称行刑,是指法定的司法机关将生效的刑事裁判所确定的刑罚付诸实施的刑事司法活动.

1、刑事责任年龄(简称责任年龄):是指法律所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

2、犯罪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

3、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4、自首:是指犯罪分子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或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它罪行的行为.

5,时效中断:是指在追诉期限内,因犯罪分子又犯新罪而使前罪所经过的时效期间归于无效的制度.

1、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

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

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2、犯罪预备:是指行为人为实施犯罪而开始创造条件的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

着手犯罪实行行为的犯罪停止形态.

3、刑罚:是刑法中明文规定的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人所

适用的限制或剥夺其某种权益的

最严厉的法律制裁方法.

4·减刑:是指对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

罪分子,依据其在刑罚执行期间的悔改或立功表现,而适当减轻其原

判刑罚的制度.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简述成立正当防卫应当具备的条件.

1、正当防卫的成立,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条件;

(1)起因条件:不法侵害已经产生和存在.(1分)

(2)时间条件:不法侵害正处于已经开始而且尚未结束的进行状态.(2分)

(3)对象条件:只能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行,而不能对没有实施侵害的第三者实行.(2分)

(4)主观条件:必须出于保护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的防卫意图.(1分)

(5)限度条件:防卫行为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2分)

2、简述共同犯罪的概念和成立条件.

共同犯罪,就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2分)

构成共同犯罪,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1)主体要件:必须是二人以上.(2分)

(2)客观要件:各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

(3)主观要件:各共同犯罪人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

3、简述一般自首的概念和成立条件.

3、一般自首,是指犯罪分子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行为.(2分)

一般自首的成立条件是:

(1)自动投案.即犯罪分子在未被采取强制措施之前,出于其本人的意志而向有关机关或个人承认自己实施了犯罪,并自愿置于有关机关或个人的控制之下,等待进一步交代犯罪事实,接受国家的审查和裁判的行为.(3分)

(2)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即犯罪分子按照实际情况彻底供述自己实施并应由本人承担刑事责任的犯罪事实.(3分)

1、简述犯罪构成的概念和特点.

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4分)

中国刑法中的犯罪构成具有如下三个特点:

1)犯罪构成是一系列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2分)

2)犯罪构成是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法律标志.(1分)

3)犯罪构成由刑法加以规定.(1分)

2、简述刑法总则关于适用死刑的限制性规定.

刑法总则对于死刑的适用作了以下限制性规定:

1)死刑适用条件的限制,即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g巳罪分子.这是刑法总则对于适用死刑所作的条件性规定.(2分)

2)死刑适用对象的限制,即对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2分)

3)死刑适用程序的限制,即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都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2分)

4)死刑执行制度的限制,即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假如不是必须马上执行的,能够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二年执行.(2分)

3、简述适用假释应遵守的条件.

依据刑法典的规定,对犯罪分子适用假释,必须遵守下面条件;

1)假释的对象只能是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这

是假释的对象条件,即对假释适用范围的限定.(2分)

2)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已经执行了一定期限的刑罚.这是假释的限制条件,也是前提条件.(2分)

3)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期间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致再危害社会.这是假释的实质条件,也是关键性条件.(2分)

4)犯罪分子不是累犯或因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

暴力性犯罪被判处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罪犯.这是假释的排除性条件,即假释对象条件的例外.

1、什么是刑事责任年龄?中

国刑法是怎样划分刑事责任年龄

阶段的?

刑事责任年龄(简称责任年龄),是指法律所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

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

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4分)

中国刑法典把刑事责任年龄

划分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

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和完全负刑

事责任年龄三个年龄阶段:

1)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即不满l4周岁.(2分)

2)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即已满14周岁不满l6周岁.(2分)(3)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即已满16周岁.(2分)

2.简述共同犯罪的概念和成立条件.

共同犯罪,就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4分)构成共同犯罪,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1)主体要件.必须是二人以

上.(2分),(2)客观要件.各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2分)

3)主观要件.各共同犯罪人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2分)五、案例分析(16分)

五、案例分析(16分)

案情:

徐某某,男,1984年10月21日出生,聋哑人,学生.徐某某是家中的独生子,由于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对学习没有兴趣,常常逃学旷课,甚至和校外一些”混混”建立了关系. 9月17日晚上,徐某某向母亲赵某提出自己明天不想去上学了,赵某见儿子又想逃学,顿时怒火冲天,抬手就打了儿子两个嘴巴.当晚,徐某某趁赵某熟睡之际,将一包鼠药(毒鼠强)放进了赵某每日必喝的中药里,并从赵某的钱包里找到160元钱后到一网吧上网玩游戏.次日早上,赵某喝下掺有鼠药的中药后中毒死亡.徐某某回家得知其母死亡,便向其父承认是自己所为,并在其父带领下到派出所投案,交代了事情的全部情况.

试分析并说明理由:对于徐某某的行为应当怎样认定和处罚?

1、徐某某的行为构成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2分)(判断正确者得分.判断错误则全题不得分)

2、依据刑法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2分)

3、徐某某故意以鼠药毒杀其母,致其死亡,该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显然应当受刑罚处罚,且徐某某时已年满15周岁,已达到刑法规定的相对负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因而其故意杀人的行为构成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4分)

4、徐某某犯罪后主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属于自首,能够从轻或减轻处罚.(3分)

5、徐某某属于聋哑人,能够从轻、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2分)

6、徐某某犯罪时不满18周岁,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且不能适用死刑.(3分)

案情,

王某,男,23岁,某厂工人.

王某于在江某开办的电机厂找了份临时工的差事. 4月中旬,江某以王某偷拿单位东西为由开除

了王某,并拒绝给其发放2至4月份工资.王某不服,几次和江某交涉,均因双方各执一词不欢而散.4月23日,王某再次找江某商谈,结果发生争执,双方扭打起来,人高马大的扛某还打了王某一拳.吃了亏的王某遂起意报复.4月24日中午,王某提着

一桶汽油出现在江某家门前.江某出门时和王某碰个正着,她问王某有什么事,王某说:”还是工资的事儿,今天您得给我个满意的答复,不然没您好果子吃尸王某一边说一

边晃了晃手中的汽油桶.江某一闻到汽油味,马上返身进屋并锁上门,然后打电话给保安员.王某则在门外高声叫骂并将汽油泼在江某的

门口.保安员赶到时,正好听见王某说”您再不出来,我就烧死您!”便马上将王某扑倒在地,并从其手中夺下一只打火机.

请分析并说明理由c王某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应当怎样处理(只答处理原则)?

1、王某的行为属于犯罪未遂.(3分)

2、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着乎实行具体犯罪构成的实行行为,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3分)

3、本案中,王某出于报复心理,事先准备好汽油带到现场而且泼

洒在地,开始着手实施放火行为,但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完

成放火的行为,因此,其行为完全符合刑法关于犯罪未遂的规定,属于犯罪来进而非犯罪预备或中止.(?分)

4、依据刑法规定,对于未遂犯,能够比照既遂犯从轻或减轻处罚.因此,对于王某的行为,能够比照既遂犯从轻或减轻处罚.(3分)

案情:

于某,男,17岁. 9月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缓刑2年.

10月,于某到某烤鸭店打工,和老板黄某(女,40岁)相好后发生了两性关系,并一直保持到 4月初.4月电旬,于某开始和刘某谈恋爱,并向黄某提出分手.黄某不同意,要求于某和自己保持关系,否则就要将此事告诉刘某.5月14E1晚8时许,于某在烤鸭店内再次向黄某提出分手.双方发生激烈争执.黄某恼怒无比,从厨房拿来一把菜刀边骂边向于某猛地砍过来,砍伤了于某的胳膊.于某见势不好,顺手操起一把椅子抵挡并将黄某打倒在地.黄某倒地时菜刀脱手但依然大骂于某,并说要杀死于某.于某便继续用椅子砸打黄某,直至其不再出声才住手.于某发现黄某已死,非常惊慌,遂仓皇逃离现场.

试分析并说明理由:对于某的行为应当怎样认定和处罚(只答处罚原则)?

1、于某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构成间接故意犯罪.(2分)(判断正确者得分.判断错误则全题不得分) 2·于某在受到黄某暴力侵害时用椅子抵挡并将其打倒在地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行为,但在黄某倒地侵害已停止的情况下继续用椅子打击黄某以致其死亡的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了重大损害,因而属于防卫过当,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可是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5分)

3·于某明知用椅子打击黄某可能会致其受伤甚至死亡却放任不论,以致造成黄某死亡的结果发生,但纵观全案于某并无希望致黄某重伤或死亡的故意,故对其防卫过当行为应当以间接故意犯罪论处.(4分)

4·于某犯罪时未满l8周岁,依法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而且不能适用死刑.(2分)

5·于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又犯新罪,应当撤销缓刑,在对其新罪作出判决的基础上,将前罪所判刑罚和新罪所判刑罚合并,决定执行的刑罚.(3分)

刑法学[1]

填空题

1.依据解释的效力不同,

刑法解释能够分为[立法解

释]、[司法解释]和[学理解释].

2.中国刑法规定的基本

原则有[罪行法定原则]、[使用

刑法人人平等原则]和[罪责刑

相适应原则].

3.享有[外交特权]和[豁

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问题,经过外交途径解决.

4.中国刑法解决溯及力

的问题的原则是[从旧兼从轻].

5.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

表现形式是[作为]和[不作为].

6.[已满14周岁,不满16

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不负完全刑事责任;[年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完全刑事责任.

7.犯罪的故意有两种类型,即[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8.有期徒刑的期限,为[6个月]以上[ ]以下.

9.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10.累犯分为[一般累犯]和[特别累犯].

11.刑法学的研究对象是刑法及其所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

12.犯罪的本质特点在于它是[危害社会行为].

13.[同类客体]是刑法对犯罪行为进行科学分类的基本依据.

14.又聋又哑的人或盲人犯罪,能够[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15.依据中国刑法规定,对

于预备犯,能够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16.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教唆者能够[从轻或减轻处罚].

17.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以后,在[5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

18.数罪并罚时,拘役最高不能超过[1年].

19.王某因故意杀人罪、盗窃罪,分别被判处死刑和有期徒刑6年,判处罚金5万元.决定执行刑罚时,应当采取[吸收原则和并科原则].

20.犯罪行为又连续或继续状态的,追诉期限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21.按照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要求,刑罚的轻重应当和[所犯罪行]和[承担刑事责任]相适

应.

22.中国刑法解决空间效

力的原则是以[属地原则]为基础,兼采[熟人原则]、[保护原则]和[普遍原则]的合理因素.

23.中国刑法规定的相对

负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为[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

24.以共同犯罪故意形成

的时间为标准,共同犯罪分为[事前有通谋]和[事前无通谋].

25.拘役的期限,为[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

26.对犯罪分子裁量刑罚时,必须遵循[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27.对于[累犯]不适用缓刑和假释.

28.有期徒刑的假释考验

期限为[没有执行完毕的刑期].

29.在人民检察院、公安

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

逃避侦查或审判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30.刑法第93条规定”本法所称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这种情况属于[立法解释].

31.某甲意图毒死某乙,误将白糖当作砒霜拌入某乙所要吃的食物内,某乙吃后平安无事.在这种情况下,某甲的行为属于[犯罪未遂].

32.一行为触犯数个刑法条文、数个罪名,实际上只构成一罪的情况,在刑法理论上称为[想象竞合犯].

33.死刑不适用于[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审判时怀孕的妇女].

34.对于被判处[死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应当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35.判处罚金应当依据[犯罪性质]决定罚金数额.

36.虽然犯罪分子不具有刑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但依据案件的特殊情况,判处法定最低刑还是过重时,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也能够在法定刑以内判处刑罚.

37.法定最高刑为有期徒刑的犯罪,追诉期限为[ ].

38.在中国,有权对刑法规范的含义进行司法解释的机关是[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

39.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40.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罪、强奸、抢劫、放火……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41.[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间歇期]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42.行为虽然在客观上造

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行为人的[故意]或[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因而不认为是犯罪的情况,刑法理论上成为意外事件.

43.防卫过当是指在实行正当防卫过程中[明显]造成不法侵害人[重大损失],因而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

44.对于教唆犯,应当按照她[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

45.刑罚的目的在于预防犯罪,包含[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

46.中国刑法对数罪并罚基本上是采取限制加重原则,同时兼采[吸收原则]和[并科原则]中的合理因素.

47.对于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

48.管制的最低期限是[3

个月].

49.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无

期徒刑的条件是[没有故意犯

罪].

缓刑不适用于[被判处管制、构成累犯]的犯罪分子.

名词解释:

1.刑法学:是研究刑法及

其反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科学.

2.刑法:是关于犯罪、刑

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3.刑法体系:指刑法的组

成和结构.

4.刑法解释:指对刑法规

范含义的阐明.

5.立法解释:是由立法机

关对刑法的含义所作的解释.

6.学理解释:是由国家宣

传机构、社会组织、教学科研单位或专家学者从学理上对刑法含义所作的解释.

中央电大专科《刑法学(1)》2019年秋期期末考试试题完整版

中央电大专科《刑法学(1)》2019年秋期期末考试试题完整版 说明:试卷号:2107 课程代码:01708 适用专业及学历层次:法学;专科 考试:形考(纸考、比例30%);终考(纸考、比例70%) 一、选择题 1.下列情况中,我国刑法有溯及力的是(AD)。 A.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而刑法不认为是犯罪 B.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而刑法认为是犯罪 C.当时的法律和刑法均认为是犯罪但当时的法律处刑比刑法轻 D.当时的法律和刑法均认为是犯罪但当时的法律处刑比刑法重 2.下列人员中,实施危害行为造成危害结果而不负刑事责任的有(D)。 A.聋哑人和盲人 B.精神正常时的间歇性的精神病人 C.生理醉酒的人 D.故意伤害他人致人轻伤的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 3.在犯罪客观方面的诸多事实特征中,只有(A)才是一切犯罪构成的必备条件。 A.危害行为 B.危害结果 C.犯罪的时间、地点 D.犯罪的方法 4.某甲在行车中不小心将某乙撞伤,为了尽快逃脱,便将流血昏迷的某乙拖入路边树林。某乙失血过多死亡。对于某乙的死亡,某甲的行为属于(B)的犯罪。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的过失 5.犯罪既遂的类型有(ABCD)。 A.行为犯 B.危险犯 C.结果犯 D.举动犯 6.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C)处罚。 A.从轻 B.减轻 C.从轻或者减轻 D.减轻或者免除 7.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的犯罪,经过20年后仍须追诉的,应当(A)。 A.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B.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决定

C.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D.由最高人民法院决定 8.死刑缓期执行期满减为有期徒刑的条件是(BD)。 A.确有悔改B.确有重大立功表现 C.确有悔改并有立功表现 D.没有故意犯罪 二、填空题 9.刑法与其他部门法相比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 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范围更为广泛强制性最为严厉 10.我国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在我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不论该罪的法定最高刑是否为三年有期徒刑,均适用我国刑法。 国家工作人员军人 11.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直接负责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判处刑罚。 主管人员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12.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__________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__________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属于犯罪的间接故意。 可能放任 13.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__________处罚。 免除 14.牵连犯,是指行为人实施某种犯罪(本罪),而__________或__________又触犯其他罪名(他罪)的犯罪形态。 方法行为结果行为 15.无期徒刑是指剥夺犯罪人终身自由,实行__________的刑罚方法。 强迫劳动改造 16.缓刑考验期限应从一____之日起计算。 判决确定 17.以限制加重原则为主,以__________原则和__________原则为补充的折衷原则是我国刑法采用的数罪并罚原则。 吸收(原则)并科(原则) 18.假释的对象是被判处__________、__________的犯罪分子。 有期徒刑无期徒刑 三、名词解释

(2020年整理)电大本科期末考试《刑法学》试题及答案.doc

学海无涯 试卷代号: 8637 座位号 电大分校14-15学年度第二学期6、放火罪的主观方面是过失。 7、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按盗窃罪定罪处罚。 &串通投标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投标人和招标人 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刑法学》试题 题号-一- -二二三四五总分得分 9、故意伤害(致死)罪,行为人在主观上表现为 意伤害(既遂)和故意杀人未遂的区别在于两者的 10、携带凶器抢夺的,构成抢劫罪。 11、渎职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 玩忽职守渎职财产。 伤害故意,对死亡结果过失。故故意的内 容不同。 利用职务方便实施渎职行为和 得分评卷人 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计20分) 1 、犯罪构成 是指依照我国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 所必须的一切主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犯罪构成要件包括犯罪主观方面、客观方面、主体、客体。 2、疏忽大意的过失 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 这种结果的心理状态。 3、行贿罪 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回扣、手续费,情节严重的行为。 4、洗钱罪 一般主体(单位或个人)明知是毒品、走私、黑社会性质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收益,而以各种方法掩饰、隐瞒其收益性质和来源的行为。 得分评卷人 、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20分) 1、犯罪具有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惩罚性。 2、我国刑法在溯及力问题上采用的是从旧兼从轻原则________ 。 3、刑法的基本原则有罪行法定原则、罪行相话应原则、—原则。 4、我国刑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诰条件的,是犯罪预备。 5、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 《※※※※少试题第!语法错误,*页(共4页) 得分评卷人 三、不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计18分) 1、危害行为只能表现为不作为一种形式的犯罪是()。 A遗弃罪B抢劫罪C故意杀人罪D强奸罪 2、下列情况不属于犯罪中止的有()。 A盗窃他人财物之后,又返还财物的。 B犯罪分子认为条件不适合而停止犯罪 C主动停止犯罪预备行为 D客观上有可能将犯罪进行到底,而犯罪人误以为不能进行到底而中断犯罪的。 3、()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A聋人B哑巴人C盲人D醉酒的人 4、甲开车故意将多人撞死的行为构成了()。 A杀人罪B交通肇事罪C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D重大交通事故罪 5、王某在商场见一妇女为购一衣服正欲付款,遂上前一肥抓过该妇女手中的1600元钱, 并骂:“不象活,不和我商量就来买东西。”王某的行为构成()。 A抢劫罪|B抢夺罪C诈骗罪D招摇撞骗罪 6、间谍罪的主体可以是()。 A中国公民B外国公民C无国籍人D反动组织 得分评卷人 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计24分) 1、何为正当防卫?其构成要件如何? 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 行的不法侵害,对不法侵害人所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3分) 构成条件:(1)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不法 侵害;(2)针对不法侵害行为;(3)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实行防卫;(4)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5)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5分) 《※※※※少试题第2页(共4页)

2016年7月国开(中央电大)专科《刑法学2》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6年7月国开(中央电大)专科《刑法学2》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说明:试卷号码:2108; 课程代码:01711; 适用专业及层次:法学专科; 课程考核:形考(30%、纸考)、终考(70%、纸考)。 一、单项选择题 1.王某驾车时不小心将李某撞至马路边沿上,李某当即失血休克。王某怕被人发现,忙驾车逃离。结果李某失血过多死亡。对王某的行为应当以(B)论处。 A.过失致人死亡罪 B.交通肇事罪 C.故意杀人罪 D.重大责任事故罪 2.侵犯著作权罪的行为方式表现为(ABCD)。 A.出版他人享有专有出版权的图书 B.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其文字作品、音乐、电影、电视、录像作品、计算机软件及其他作品 C.未经录音录像制作者许可,复制发行其制作的录音录像 D.制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美术作品 3.过失致人死亡罪与过失致人重伤罪的根本区别在于(C)。 A.实施的危害行为不同 B.使用的手段不同 C.造成的危害结果不同 D.行为人的主观心理态度不同 4.某甲为某车站存包处职员。某乙存包后离去,却将手提公文箱遗忘在存包处,某甲即将该箱藏匿。当某乙返回寻找时某甲拒不承认并拒不交出。某甲的行为构成(D)。 A.贪污罪 B.盗窃罪 C.职务侵占罪 D.侵占罪 5.某仓库被盗时,吴某正与刘某等人一起吃饭,没有作案时间。但当侦查人员向刘某调查时,他却谎称当时吴某并未与自己在一起,以致公安机关将吴某作为重点嫌疑对象进行了长时间的调查。刘某的行为(B)。 A.构成诬告陆害罪 B.构成伪证罪 C.构成妨害作证罪 D.不构成犯罪 6.构成挪用公款罪的行为有(ACD)。 A.个人挪用公款进行非法活动的 B.个人挪用公款进行营利活动的 C.个人挪用公款进行营利活动,数额较大的 D.个人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 7.滥用职权罪的主体通常是指(A)。 A.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B.国家工作人员 C.司法工作人员 D.行政执法人员 二、填空题 8.危害公共安全罪侵犯的客体是社会的公共安全,包括____的生命健康和____安全。 不特定多数人重大公私财产(注:次序错误者不得分) 9.伪造货币并出售或者运输伪造的货币的,应当依照____定罪____处罚。 伪造货币罪从重 10.保险诈骗罪,是指投保人、____、____,以非法获取保险金为目的,违反保险法规,采用各种方法骗取保险金,数额较大的行为。 被保险人受益人 11.犯非法拘禁罪,具有____、____情节的,应当从重处罚。 殴打侮辱 12.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偷盗____的,以绑架罪论处。 婴幼儿 13.转化型抢劫罪行为人使用暴力的目的在于____、____或者毁灭罪证。 1

2014年7月中央电大法学专科《刑法学1》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4年7月中央电大法学专科《刑法学(1)》 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刑法第93条规定“本法所称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这种情况属于()。A.立法解释 2.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在于它是( )。 D .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3.在犯罪客观方面的诸多事实特征中,()是一切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必备要件。A .危害行为 4.某甲已满15周岁不满16周岁,当其犯( )时,应当负刑事责任。 B .抢劫罪 C .放火罪 D .贩卖毒品罪 5.自动放弃犯罪的犯罪中止的特征是( )。 A .时空性 B .自动性 D .彻底性 6.某甲抢劫杀人的行为触犯了两个刑法条文、两个罪名,实际上只构成抢劫罪一个罪。这种情况在刑法理论上称为( )。D .想象竞合犯 7.判处罚金,应当根据犯罪分子的()决定罚金数额。C .犯罪情节 8.被判处二十年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以后,可以假释。B .十年 二、填空题 9.刑法就是规定____、刑事责任和____的法律。 10.我国刑法解决溯及力问题的原则是____。 11.犯罪构成,就是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______及其____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 整体。 12.按照犯罪行为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的多少,我国刑法理论将犯罪客体分为二种,即____ 和____。 13.犯罪主体就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____或____。 14.违反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进行____或者____的情形,在刑法理论上被称为防卫不适时。 15.刑罚的目的在于预防犯罪,具体包括____ 和____两个方面。 16.有期徒刑的期限一般为____以上___以下。 17.缓刑只能适用于被判处____或者____的犯罪分子。 18.被判处十年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____年。 参考答案: 9.犯罪 刑罚 10.从旧兼从轻原则 11.社会危害性 程度 12.单一(简单)客体 复杂客体 13.自然人 单位 14.事先防卫 事后防卫 15.特殊预防 一般预防 16.六个月 十五年 17.拘役 3年以下有期徒刑 18.5(年) 三、名词解释 19.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20.犯罪主观方面,就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的危害社会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它包括罪过(即犯罪的故意或者犯罪的过失)以及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这几种因素。 21. -般累犯,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并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犯罪分子。 22.时效,是指经过一定的期限,对刑事犯罪不得再追诉或者对所判刑罚不得再执行的一项法律制度。 四、筒答题 23.简述犯罪未遂的概念和特征。 参考答案: 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具体犯罪构成的实行行为,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 犯罪未遂具有如下三个特征: (1)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即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刑法分则规范里具体犯罪构成要件中的犯罪行为。 (2)犯罪未完成而停止下来,即犯罪未达既遂形态而停止了下来。 (3)犯罪停止在未完成形态是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 24.简述一般自首的概念和成立条件。 参考答案: -般自首,是指犯罪分子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行为。 一般自首的成立条件是: (1)自动投案。即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未被司法机关发觉,或者虽被发觉但犯罪嫌疑人尚未受到讯问、未被采取强制措施时,主动、直接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投案。 (2)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即犯罪分子按照实际情况彻底供述自己实施并应由本人承担刑事责任的犯罪事实。 五、案例分析 25.案情: 于某,男,27岁,聋哑人。 2012年3月,于某到某饭店打工,女老板黄某(43岁)见其英俊魁梧,很是喜欢,不久就与 其相好同居,并一直保持到2013年2月初。2月

2016年 7 月中央电大专科《刑法学(2)》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6年 7 月中央电大专科《刑法学(2)》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说明:试卷号:2108 课程代码:01711 适用专业及学历层次:法学;专科 考试:形考(纸考、比例30%);终考(纸考、比例70%) 一、选择题 1.王某驾车时不小心将李某撞至马路边沿上,李某当即失血休克。王某怕被人发现,忙驾车逃离。结果李某失血过多死亡。对王某的行为应当以(B)论处。 A.过失致人死亡罪B.交通肇事罪 C.故意杀人罪 D.重大责任事故罪 2.侵犯著作权罪的行为方式表现为(ABCD)。 A.出版他人享有专有出版权的图书 B.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其文字作品、音乐、电影、电视、录像作品、计算机软件及其他作品 C.未经录音录像制作者许可,复制发行其制作的录音录像 D.制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美术作品 3.过失致人死亡罪与过失致人重伤罪的根本区别在于(C)。 A.实施的危害行为不同 B.使用的手段不同 C.造成的危害结果不同 D.行为人的主观心理态度不同 4.某甲为某车站存包处职员。某乙存包后离去,却将手提公文箱遗忘在存包处,某甲即将该箱藏匿。当某乙返回寻找时某甲拒不承认并拒不交出。某甲的行为构成(D)。 A.贪污罪 B.盗窃罪 C.职务侵占罪D.侵占罪 5.某仓库被盗时,吴某正与刘某等人一起吃饭,没有作案时间。。但当侦查人员向刘某调查时,他却谎称当时吴某并未与自己在一起,以致公安机关将吴某作为重点嫌疑对象进行了长时间的调查。刘某的行为(B)。 A.构成诬告陷害罪B.构成伪证罪 C.构成妨害作证罪 D.不构成犯罪 6.构成挪用公款罪的行为有(ACD)。 A.个人挪用公款进行非法活动的 B.个人挪用公款进行营利活动的 1

2020年电大法学专科刑法学期末考试题库

中央电大法学专科《刑法学》期末考试题库 24? 发现后及时拆除。临近芒果收获季节时,因有人数次潜入芒果园偷摘芒果,胡某极为愤怒,便重新安装了电网并通上了电。? ????5月9日晚7时许,××农场职工子弟王某饭后出门散步,途经胡某的芒果地旁边时,不慎触到胡某安装的电网,即刻被电击倒地。刚好路过该地的龙某见状,立即大声呼救,并上拉扯王某,也被电击倒。附近群众闻声赶到现场,切断电源,并将龙某和王某送往医院抢救。王某因伤势过重经抢救无效死亡,龙某半月后痊愈。? ????试分析并说明理由:对于王某的死亡和龙某的受伤,胡某行为时的心理态度是什么?对于胡某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罚?(只答处罚原则)?评分要点:? (1)对于王某的死亡和龙某的受伤,胡某行为时的心理态度属于间接故意,对其行为应当按照(间接)故意犯罪定罪处罚。(2分)? ????(判断正确者得分。判断错误则全题不得分)?????(2)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心理态度。其显著特点表现为行为人对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抱着漠不关心的放任态度,即不希望、不追求结果的发生,但也不反对结果的发生。(4分)? ????(3)胡某明知安装电网后可能致人触电伤亡,但其却臵他人安危于不顾而私自安装电网,以致造成一人死亡一人受伤的严重后果,其行为完全符合

故意犯罪的构成特征,应当按故意犯罪定罪处罚。(4分)? ????(4)胡某私自安装电网的行为,主观上并非希望致人伤亡,而是对于他人伤亡与否采取了听之任之的放任态度,因而其行为时的心理态度属于间接故意而非直接故意。(4分)? ????(5)胡某安装电网后并未采取任何防止他人触电的措施,因而其心理态度不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2分)?25.案情:? ????陈某,男,46岁,某校教师。? ????吴某,男,18岁,陈某的外甥,无业。?????朱某,男,17岁,无业。? ????陈某因在工作中对校长许某某产生不满,蓄意报复,于是便要家在外地的吴某找个人来干掉许某某,并许诺事成之后给每人3000元钱。2009年6月到9月间,陈某带着吴某、朱某数次观察了许某某的办公室方位和工作环境,确认了许某某,并告诉二人如何接近许某某,还另外给吴某1000元作为往返路费。2009年9月22日下午,吴某与朱某进入许某某的办公室。吴某搂住许某某的颈部,朱某用螺纹钢猛击许某某头部数下,吴某又用螺纹钢猛击许某某头部等处,导致许某某重度颅脑损伤死亡。吴某、朱某从陈某处拿到钱后潜逃。? ????请运用刑法总论中的相关理论分析并说明理由:对于陈某、吴某、 朱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和处罚(只答处罚原则)??评分要点:? (1)陈某、吴某、朱某的行为构成共同犯罪。(2分)? ????(判断正确者得分。判断错误则全题不得分)?????(2)

2020年电大刑法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汇打印版

电大刑法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汇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16分) 1、B 2、C 3、B 4、C 5、C 6、A 7、D8、B 1、一般预防的对象是[] A、犯罪分子 B、社会上有可能实施犯罪 的不稳定分子 C、人民群众 D、一切人 2、中国刑法分则把犯罪 分为十类的依据是[] A、犯罪主观方面 B、犯罪客观方面 C、犯罪的同类客体 D、犯罪的一般客体 3、生产、销售伪劣产品 罪和生产、销售假药罪之间,存 在[]关系 A、想象竞合 B、法条竞合 C、牵连 D、吸收 4、某个资公司会计王某涂改帐目,将公司巨额资金据为已有.王某的行为构成[] A、贪污罪 B、侵占罪 C、职务侵占罪 D、挪用资金罪 5、陈某盗窃数千元现金后,怕被公安机关抓获,在失主发现前,把钱放回原处.陈某的行为属[] A、犯罪中止 B、犯罪未遂 C、犯罪既遂 D、不负刑事责任 6、一人贩子在拐卖妇女过程中,对该妇女实施了强奸,其行为构成[] A、拐卖妇女、儿童罪 B、拐卖妇女、儿童罪和强奸罪,实行数罪并罚 C、强奸罪 D、以上都不对 7、中国刑法第12条关于溯及力的规定采取的是[]

A、从旧原则 B、从新原则 C、从新兼从轻原则 D、 从旧兼从轻原则 8、某甲和某乙有仇,遂寻机报复.一天某甲得知某乙一人在家,便身带匕首向乙家走去,半途中突然腹痛,便返回家中.某甲的行为属于[] A、犯罪中止 B、犯罪预备 C、犯意表示 D、不构成犯罪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刑法的效力范围:即刑法的适用范围,是指刑法在什么时间、什么地域以及对什么人具有效力. 2、刑法的溯及力:是指刑法生效后,对于其生效以前未经审判或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是否适用的 问题. 3、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及 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4、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5、侵占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代为保管的她人财物或她人的遗忘物、埋藏物非法占为已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或拒不交出的行为. 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2分)BCABCBCABCDACBC 1、在下面刑种中,属剥夺自由的刑罚方法有[] A、管制 B、拘役 C、有期徒刑 D、死刑 2、下面哪些情况属于在中国领域内犯罪[] A、行为地在中国,但结果地不在中国 B、行为地不在中国,结果地在中国

2020年电大刑法学()考试期末重要知识点

刑法学(1) 填空题 1.根据解释的效力不同,刑法解释可以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学 理解释)。 2.我国刑法规定的基本原则有(罪行法定原则)、(使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3.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问题,通过外交途径 解决。 4.我国刑法解决溯及力的问题的原则是(从旧兼从轻)。 5.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作为)和(不作为)。 6.(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不负完全刑事责任;(年 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完全刑事责任。 7.犯罪的故意有两种类型,即(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8.有期徒刑的期限,为(6个月)以上(15年)以下。 9.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 轻处罚)。 10.累犯分为(一般累犯)和(特别累犯)。 11.刑法学的研究对象是刑法及其所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 12.犯罪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危害社会行为)。 13.(同类客体)是刑法对犯罪行为进行科学分类的基本依据。 14.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15.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 处罚。 16.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教唆者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17.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 (5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 18.数罪并罚时,拘役最高不能超过(1年)。 19.王某因故意杀人罪、盗窃罪,分别被判处死刑和有期徒刑6年,判处罚金 5万元。决定执行刑罚时,应当采取(吸收原则和并科原则)。 20.犯罪行为又连续或继续状态的,追诉期限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21.按照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要求,刑罚的轻重应当与(所犯罪行)和(承担 刑事责任)相适应。 22.我国刑法解决空间效力的原则是以(属地原则)为基础,兼采(熟人原则)、 (保护原则)和(普遍原则)的合理因素。 23.我国刑法规定的相对负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为(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 24.以共同犯罪故意形成的时间为标准,共同犯罪分为(事前有通谋)和(事 前无通谋)。 25.拘役的期限,为(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 26.对犯罪分子裁量刑罚时,必须遵循(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 原则。 27.对于(累犯)不适用缓刑和假释。 28.有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没有执行完毕的刑期)。 29.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者在人民法院(受 理案件)以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30.刑法第93条规定“本法所称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 员”。这种情况属于(立法解释)。 31.某甲意图毒死某乙,误将白糖当作砒霜拌入某乙所要吃的食物内,某乙吃 后平安无事。在这种情况下,某甲的行为属于(犯罪未遂)。 32.一行为触犯数个刑法条文、数个罪名,实际上只构成一罪的情况,在刑法 理论上称为(想象竞合犯)。 33.死刑不适用于(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审判时怀孕的妇女)。 34.对于被判处(死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应当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35.判处罚金应当根据(犯罪性质)决定罚金数额。 36.虽然犯罪分子不具有刑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但根据案件的特殊情况, 判处法定最低刑还是过重时,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也可以在法定刑以内判处刑罚。 37.法定最高刑为10年有期徒刑的犯罪,追诉期限为(15年)。 38.在我国,有权对刑法规范的含义进行司法解释的机关是(最高人民法院) 和(最高人民检察院)。39.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40.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罪、强奸、抢劫、放火…… 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41.(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间歇期)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42.行为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行为人的(故意)或者(过失), 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因而不认为是犯罪的情况,刑法理论上成为意外事件。 43.防卫过当是指在实行正当防卫过程中(明显)造成不法侵害人(重大损失), 因而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 44.对于教唆犯,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18周 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 45.刑罚的目的在于预防犯罪,包括(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 46.我国刑法对数罪并罚基本上是采取限制加重原则,同时兼采(吸收原则)和(并 科原则)中的合理因素。 47.对于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 48.管制的最低期限是(3个月)。 49.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无期徒刑的条件是(没有故意犯罪)。 缓刑不适用于(被判处管制、构成累犯)的犯罪分子。 名词解释: 1.刑法学:是研究刑法及其反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科学。 2.刑法:是关于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3.刑法体系:指刑法的组成和结构。 4.刑法解释:指对刑法规范含义的阐明。 5.立法解释:是由立法机关对刑法的含义所作的解释。 6.学理解释:是由国家宣传机构、社会组织、教学科研单位或专家学者从学理上 对刑法含义所作的解释。 7.司法解释:是由司法机关对刑法的含义所作的解释。 8.罪刑法定原则:行为之定罪处刑,以行为时法律有明文规定者为限。 9.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 相适应。 10.刑法空间效力:指刑法对地域和对人的效力。 11.属地原则:以地域为标准,凡是在本国领域内犯罪,无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 都适用本国刑法,反之,在本国领域犯罪,都不适用本国刑法。 12.属人原则:以人的国籍为标准,凡是本国人犯罪,不论是在本国领域内还是在 本国领域外都适用本国刑法。 13.保护原则:以保护本国利益为标准,凡侵害本国国家或公民利益的,不论犯罪 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也不论犯罪地在本国内还是外,都适用。 14.普遍原则:以保护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为标准,凡发生国际条约所规定的侵害 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犯罪,不论犯罪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也不论犯罪地在本国还是外,都适用本国刑法。 15.刑法溯及力:指刑法生效后,对于其生效以前未经审判或判尚未确定的行为是 否适用的问题。 16.从旧原则:按照行为时的旧法处理,新法没有溯及力。 17.从新原则:按照新法处理,新法有溯及力。 18.从新兼从轻原则:新法原则上有溯及力,但旧法不认为是犯罪或处刑较轻的, 则按旧法处理。 19.从旧兼从轻原则:新法原则上没有溯及力,但新法不认为是犯罪或处刑较轻的, 按新法处理。 20.犯罪构成:指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其程度,而为该待业 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21.犯罪客体:指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危害的社会关系,是行为构成犯 罪的必备要件之一。 22.一般客体: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下社会关系的整体。 23.同类客体:指某一类犯罪行为所共同危害的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某一 部分或某一方面。 24.直接客体:指某一犯罪行为所直接危害的我因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即我国 刑法所保护的某种具体的社会关系。 25.犯罪对象:指犯罪待业所直接作用的具体人或具体物。

电大期末考试 最新备考题库 刑法学(精选)

一、单选 1、我国刑法确立的三项基本原则是( C )。 A、(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2)罪刑相适应原则;(3)有罪推定原则 B、(1)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原则;(2)有罪推定原则;(3)罪刑法定原则 C、(1)罪刑法定原则;(2)罪刑相适应原则;(3)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D、(1)罪刑法定原则;(2)罪刑相适应原则;(3)无罪推定原则 2、我国刑法规定,对任何人犯罪,在( B )上一律平等。 A、定罪量刑 B、适用法律 C、量刑幅度 D、自由裁量 3、“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这句话体现了《刑法》的( A )原则。 A、罪刑法定原则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C、罪刑相适应原则 D、罪责自负原则 4、我国刑法规定,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 C )相适应。 A、所犯罪行 B、承担的刑事责任 C、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 D、危害后果 5、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 A )内犯罪的,也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A、船舶或者航空器 B、船舶 C、航空器 D、船舶或飞机 6、我国刑法规定,凡在我国领域内犯罪的,( B )。 A、一律适用我国刑法 B、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我国刑法 C、我国公民适用我国刑法,外国人不适用 D、我国公民适用我国刑法,外国人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7、犯罪的( C )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就认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 A、行为或者客体 B、主体或者客体 C、行为或者结果 D、行为和管辖 8、施某,男,美国人,系该国政府一职员,2001年5月14日以旅游者的身份来中国旅游,6月3乘坐中国某航空公司航班飞机飞往新加坡途中,因琐事而与邻座一意大利人发生争执,遂用航班上将对方右眼刺伤致失明。关于本案是否可适用我国刑法,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D ) A、本案的犯罪行为人是外国人,受害人亦为外国人,依照属人管辖原则不适用我国刑法

中央电大 本科 期末考试《刑法学》试题及答案(1)

1、犯罪构成 是指依照我国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的一切主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犯罪构成要件包括犯罪主观方面、客观方面、主体、客体。 2、疏忽大意的过失 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状态。 3、行贿罪 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回扣、手续费,情节严重的行为。 4、洗钱罪 一般主体(单位或个人)明知是毒品、走私、黑社会性质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收益,而以各种方法掩饰、隐瞒其收益性质和来源的行为。 1、犯罪具有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惩罚性。 2、我国刑法在溯及力问题上采用的是从旧兼从轻原则。 3、刑法的基本原则有罪行法定原则、罪行相适应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4、我国刑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 5、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 6、放火罪的主观方面是过失。 7、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按盗窃罪定罪处罚。 8、串通投标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投标人和招标人。 9、故意伤害(致死)罪,行为人在主观上表现为伤害故意,对死亡结果过失。故意伤害(既遂)和故意杀人未遂的区别在于两者的故意的内容不同。 10、携带凶器抢夺的,构成抢劫罪。 11、渎职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务方便实施渎职行为和的玩忽职守渎职财产。 1、危害行为只能表现为不作为一种形式的犯罪是()。 A遗弃罪 B 抢劫罪C故意杀人罪D强奸罪 2、下列情况不属于犯罪中止的有()。 A盗窃他人财物之后,又返还财物的。 B 犯罪分子认为条件不适合而停止犯罪 C主动停止犯罪预备行为 D客观上有可能将犯罪进行到底,而犯罪人误以为不能进行到底而中断犯罪的。 3、()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A聋人B哑巴人C盲人D醉酒的人 4、甲开车故意将多人撞死的行为构成了()。 A杀人罪B交通肇事罪C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D重大交通事故罪 5、王某在商场见一妇女为购一衣服正欲付款,遂上前一肥抓过该妇女手中的1600元钱,并骂:“不象活,不和我商量就来买东西。”王某的行为构成()。 A抢劫罪B抢夺罪C诈骗罪D招摇撞骗罪 6、间谍罪的主体可以是()。 A中国公民B外国公民C无国籍人D反动组织 1、何为正当防卫?其构成要件如何? 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对不法侵害人所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3分) 构成条件:(1)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不法侵害;(2)针对不法侵害行为;(3)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实行防卫;(4)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5)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5分) 2、何为累犯?一般累犯的成立条件是什么?累犯应如何处罚? 累犯是指因犯罪受过一定的刑罚处罚的人,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法定期限内又犯一定之罪。(3分) 一般累犯的构成条件有: (1)前罪和后罪都必须是故意犯罪;(2)前罪后罪都必须是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3)后罪必须发生在前罪所判的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5年以内。(3分) 对于累犯应当从重处罚。(2分) 3、抢劫罪与抢夺罪的区别是什么? (1)直接客体不同,后者只侵犯公私财物所有权,前者除财物所有权外,还侵犯公民人身权利。(3分)

电大法学专科《刑法学1》期末考试选择题题库

电大法学专科《刑法学1》期末考试填空题题库1.刑法学:是研究刑法及其反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科学。 2.刑法:是关于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3.刑法体系:指刑法的组成和结构。 4.刑法解释:指对刑法规范含义的阐明。 5.立法解释:是由立法机关对刑法的含义所作的解释。 6.学理解释:是由国家宣传机构、社会组织、教学科研单位或专家学者从学理上对刑法含义所作的解释。 7.司法解释:是由司法机关对刑法的含义所作的解释。 8.罪刑法定原则:行为之定罪处刑,以行为时法律有明文规定者为限。 9.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10.刑法空间效力:指刑法对地域和对人的效力。 11.属地原则:以地域为标准,凡是在本国领域内犯罪,无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都适用本国刑法,反之,在本国领域犯罪,都不适用本国刑法。12.属人原则:以人的国籍为标准,凡是本国人犯罪,不论是在本国领域内还是在本国领域外都适用本国刑法。 13.保护原则:以保护本国利益为标准,凡侵害本国国家或公民利益的,不论犯罪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也不论犯罪地在本国内还是外,都适用。14.普遍原则:以保护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为标准,凡发生国际条约所规定的侵害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犯罪,不论犯罪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也不论犯罪地在本国还是外,都适用本国刑法。 15. 刑法溯及力:指刑法生效后,对于其生效以前未经审判或判尚未确定的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16. 从旧原则:按照行为时的旧法处理,新法没有溯及力。 17. 从新原则:按照新法处理,新法有溯及力。 18. 从新兼从轻原则:新法原则上有溯及力,但旧法不认为是犯罪或处刑较轻的,则按旧法处理。19. 从旧兼从轻原则:新法原则上没有溯及力,但新法不认为是犯罪或处刑较轻的,按新法处理。20. 犯罪构成:指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其程度,而为该待业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21. 犯罪客体:指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危害的社会关系,是行为构成犯罪的必备要件之一。 22. 一般客体: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下社会关系的整体。23. 同类客体:指某一类犯罪行为所共同危害的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 24. 直接客体:指某一犯罪行为所直接危害的我因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即我国刑法所保护的某种具体的社会关系。 25. 犯罪对象:指犯罪待业所直接作用的具体人或具体物。 26. 犯罪客观方面:指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表现。 27. 危害行为:指表现人的意志或意识并且对社会有害的行为。 28.作为:指犯罪人用积极的行为所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即刑法禁止做而去做的情况。 29.不作为:指犯罪人有义务实施并且能够实施某种积极的行为而未实施的行为。 30. 危害结果:有广义和狭义,广义指由被告人的危害行为所引起的一切对社会的损害,包括危害行为的直接结果和间接结果。狭义指用为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也就是对直接客体所造成的损害。31.犯罪主体: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32. 刑事责任能力: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33.刑事责任年龄:指法律所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 34. 犯罪特殊主体:指刑法所规定的影响行为人刑事责任的行为人人身方面特定的资格、地位或状态。 35.单位犯罪:相对于自然人犯罪而言的一个范围。 36. 犯罪主观方面:指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的危害社会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37. 犯罪的故意: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态度。 38. 直接故意: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39.间接故意: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40. 犯罪的过失: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预见,或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 41. 过于自信的过失:指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国开(中央电大)法学专科《刑法学1》期末考试简答题题库

国开(中央电大)法学专科《刑法学1》期末考试简答题题库 说明:内部绝密考试资料,涵盖电大期末纸质考试试卷中95%以上的原题及答案。 简述成立正当防卫应当具备的条件。 答:正当防卫的成立,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条件: (1)起因条件:存在不法侵害。 (2)时间条件:不法侵害正处于已经开始并且尚未结束的进行状态。 (3)对象条件:只能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行,而不能对没有实施侵害的第三者实行。 (4)主观条件:必须出于保护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的防卫意图。 (5)限度条件:防卫行为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简述犯罪未遂的概念和特征。 答: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具体犯罪构成的实行行为,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 犯罪未遂具有如下三个特征:(1)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即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刑法分则规范里具体犯罪构成要件中的犯罪行为。(2)犯罪未完成而停止下来,即犯罪未达既遂形态而停止了下来。(3)犯罪停止在未完成形态是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 简述共同犯罪的概念和成立条件。 答:共同犯罪,就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构成共同犯罪,必须具备如下条件:(1)主体要件。必须是二人以上。(2)客观要件。各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3)主观要件。各共同犯罪人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 简述减刑的概念和条件。 答:减刑,是指对于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其在刑罚执行期间的悔改或者立功表现,而适当减轻其原判刑罚的制度。 根据刑法典的规定,对犯罪分子减刑,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1)减刑的适用对象是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这是减刑的对象条件,即刑法对减刑适用范围的限定。 (2)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期间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或立功表现。这是减刑的实质条件,也是决定性要件。 (3)减刑必须有一定的限度。这是减刑的限度条件。 简述适用假释应遵守的条件。 答:根据刑法典的规定,对犯罪分子适用假释,必须遵守下列条件: (1)假释的对象只能是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这是假释的对象条件,即对假释适用范围的限定。 (2)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已经执行了一定期限的刑罚。这是假释的限制条仟,也是前提条件。 (3)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期间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致再危害社会。这是假释的实质条件,也是关键性条件。 (4)犯罪分子不是累犯或者因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l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罪犯。这是假森的排除性条件,即假释对象条件的例外。 简述我国刑法采用的数罪并罚原则及其基本适用规则。 答:数罪并罚,是对一行为人所犯数罪合并处罚的制度。我国刑法采用的数罪并罚原则是以限制加重原则为主,以吸收原则和并科原则为补充的折衷原则。 根据我国刑法典的规定,数罪并罚时应遵守如下基本适用规则: (1)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中有数个死刑或最重刑为死刑的,采用吸收原则,仅应决定执行一个死刑。 (2)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中有数个无期徒刑或最重刑为无期徒刑的,采用吸收原则,只应决定执行一个无期徒刑。 (3)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为有期自由刑即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的,采取限制加重原则,即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 (4)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采用并科原则,附加刑均须执行。 1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刑法学(1)》期末题库及答案.doc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刑法学(1)》期末题库及答案 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旦每年都在更新。该题库对考生的笈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刑法学(1)》题库及答案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字母填入题目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 均不得分。每小题3分,共24分) 1.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 A.罪刑法定原则 B.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C.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D.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2.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在于它是()。 A.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B.违反法律的行为 C.触犯刑律的行为 D.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3.某甲已满15周岁不满16周岁,当其犯()时,应当负刑事责任。 A.盗窃罪 B.敲诈勒索罪 C.放火罪 D.抢劫罪 4.避险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处罚。 A.减轻或者免除 B.免除或者减轻 C.酌情减轻或者免除 D.酌情免除或者减轻 5.我国刑法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处罚。 A.从轻或者减轻 B.从轻、减轻或者免除 c.减轻D.从轻 6.某甲抢劫杀人的行为触犯了两个刑法条文、两个罪名,实际上只构成抢劫罪一个罪。 这种情况在刑法理论上称为()。 A.想象竞合犯 B.法规竞合 C结合犯D.吸收犯

7.根据刑法规定,对于审判时已满75周岁的人(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不适 用死刑;对于()也不适用死刑。 A.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审判时不满18周岁的人 C犯罪时怀孕的妇女 D.审判时怀孕的妇女 8.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最低为()。 A.三个月&六个月 C.-年 D.二年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9.刑法就是规定犯罪、和的法律。 10.根据属人原则,我国的和在我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不论该罪的法定最 高刑是否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均适用我国刑法。 11.享有和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问题应当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12.按照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的范围不同,我国刑法理论将犯罪客体划分为三种,艮"一般客体、和。 13.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神病人在—或者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 14.犯罪的过失有两种类型,即与 15.刑罚的目的在于预防犯罪,具体包括—和两个方面。 16.拘役的期限,为以上以下。 17.对于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不能适用缓刑。 18.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之日起计算。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9.刑事责任能力 20.犯罪中止 21.犯罪集团 22.没收财产 四、筒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3.简述犯罪构成的概念和特征。 24.简述我国刑法采用的数罪并罚原则及其基本适用规则。 五、案例分析(16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