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父子的恩恩怨怨
《背影》中父子的冲突及化解

《背影》中父子的冲突及化解《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短篇小说,以父子关系为主线,反映了当时军阀混战时期中国家庭的生活细节和父子之间的关系。
作品通过描述一次父亲为儿子送别的故事,表达了父子之间的冲突和化解。
本文将从父子关系的角度出发,分析小说中父子的冲突及其化解。
首先,文中描绘了父子之间在价值观和人生观方面的差异。
故事发生在一个战乱时期,父亲非常关心家庭的安危,希望儿子能够早日回家,而儿子则认为应该为国家效力,从而表示了自己的浪漫主义情怀。
两者的价值观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也反映出时代背景下不同阶层人物的思想和行动方式的差异。
冲突的核心在于父亲认为家庭的安全比一切都重要,而儿子则认为保家卫国才是最重要的。
这种差异在当时是很常见的,因为社会环境的不同,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会有很大的差异。
其次,父子之间在情感交流上存在着阻碍,并产生了矛盾和冲突。
在小说中,父亲并没有向儿子直言自己的苦衷和心情,而是以别离的方式将情感表达出来。
这种方式不能很好地传达上级与下级、长辈与晚辈之间的感情联系。
相反,儿子则感到父亲有些心虚或不信任自己,因此没有听从父亲的劝告而离家投奔军队,这样的决定更像是一种挑战。
父子之间的沟通不畅、情感表达不足,导致了误解和冲突的产生。
然而,这样的矛盾和冲突也可以让父子之间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察对方的内心情感。
最后,小说通过父子间的一次感性的别离,表达了父子之间的化解,当前父子关系中的冲突得以化解。
故事中,当父亲诉说自己的苦衷和思念之时,儿子终于明白了父亲的心意,并深感父爱的伟大、深厚,从而放弃了原有的担忧,感慨万千地离开了家。
换句话说,父亲最终通过真情实感的表达,打破了两人之间的沉默与不对称,也为显露儿子的成熟和心胸宽广提供了契机。
在这次别离中,父子之间的矛盾和隔阂得到了解决,彼此的感情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和深化。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背影》通过父子关系的塑造,反映了社会环境下不同人物群体之间的思想,价值观和情感之间的冲突和化解。
《背影》背后的故事:朱自清父子冷战10年,妻子被骂得抑郁

《背影》背后的故事:朱自清父子冷战10年,妻子被骂得抑郁现在学校都没开学,大家都在上网课。
偶然听到一初中语文老师正在讲朱自清的《背影》——“你站在这里不要动,我去给你买个橘子。
”因为这一句话,突破了次元壁,红爆网络,成为“我是你爸爸”的替代语。
既温馨又显文化,既含蓄又有态度。
不过语文老师肯定不会告诉你们,文章里絮絮叨叨的温馨,背后却是朱家父子重重的矛盾。
放到现在,都能上狗血家庭调解节目,收视率绝对爆的那种。
01.父亲偷养姨太太,祖母被气死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这3件看似不相干的事,写在一起明显有联系。
朱家是书香门第,朱自清父亲朱鸿钧,是个读书人,能力不错,在江苏、扬州等富饶之地当过官,而他最后一个官职是——徐州榷运局局长。
(朱鸿钧)这个职位相当于现在的烟酒专卖局局长,自古烟酒都是暴利行业,是实打实的肥差。
都说饱暖思淫欲,朱老爷子也没能免俗,在徐州偷偷讨了个姨太太。
当时虽然法律上是一夫一妻制,但娶姨太太的人不在少数,老朱已经有了一个潘姨太太,多一个也不是什么大事。
问题是,他偷偷娶了,根本没告知家里。
(图中坐着的老人就是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身后穿着西装的是朱自清。
)家里的潘姨太气炸了,感觉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胁。
她立即赶往徐州,直接来了个一哭二闹三上吊的精彩戏码。
事情闹得满城皆知,还上了当地报纸《醒徐日报》,头版头条,连日追踪系列报道。
在这样的丑闻下,朱父很快就被革职。
丢了脸,丢了差事,还丢了命。
因为这桩丑事,家里71岁的老太太一时受刺激,没多久就过世了。
《背影》故事的背景,正是朱自清祖母病逝,父亲被革职,17岁的他从北京回家奔丧。
父亲养姨太太,做儿子的管不了,但朱自清打小就跟祖母亲近,心里不由生起怨愤。
一手酿造悲剧的朱父,只干巴巴地安慰了儿子一句: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至此,朱家开始一路走下坡路。
《背影》中父子的冲突及化解

《背影》中父子的冲突及化解《背影》是中国现代小说家朱自清的一篇散文。
散文以“背影”为主题,通过作者对自己父亲的一次离别,表现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厚感情。
在《背影》中,父子之间的冲突和化解是故事的重要情节之一。
下面就来详细探讨一下《背影》中父子的冲突及其化解。
首先是父子之间的冲突。
在故事中,父亲是一个儒雅而坚毅的人,他对儿子的教育严格要求,希望儿子能够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
而儿子却常常不听父亲的教导,甚至对父亲有所怨言。
这种矛盾关系在故事的开头部分就已经展现出来。
比如故事一开始作者在讲述自己的经历时,就详细描述了父亲的言行举止,特别是在教育儿子方面的态度和手段,使读者对父子之间的矛盾有所感知。
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父子之间的冲突表现得更加明显。
父亲对儿子的教导越发严格,儿子对父亲的不满也越发显现。
特别是在父亲因为工作而远行时,儿子对父亲的种种不满和愤怒表露无疑。
父亲的严格要求和儿子的抗拒构成了父子之间冲突的主要内容。
虽然父子之间存在冲突,但故事最终展现了冲突的化解过程。
在父亲临行前的最后一次谈话中,父亲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儿子的深厚关怀和爱护,使儿子深感自己的不懂事和过错。
父亲的临别教诲,使儿子深感歉意和愧疚,决定从此改变自己,接受父亲的教导,努力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
父亲的临别教诲对儿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儿子对父亲的感情更加深厚。
在父亲去世之后,儿子深深怀念父亲,对父亲的深切感情也在文章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父亲在临别时对儿子的关怀和教导,使得父子之间的矛盾得到了化解,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深厚的父子情感。
《背影》中父子的冲突主要表现在父亲严格要求儿子,儿子对父亲的不满和抗拒。
而化解冲突的关键则在于父亲的临别教诲和儿子的觉悟。
父亲的话语让儿子深感自己的不懂事和过错,从而产生了改变自己的决心。
这种化解冲突的方式虽然简单却极具力量,体现了父子之间深厚的亲情和互相包容的优良品质。
从《背影》中父子的冲突及其化解,我们可以看到父子之间的矛盾和磨合是正常的,而化解矛盾的关键在于互相包容和理解。
朱自清与父亲关系变化的理解

企业制定产品标准制定产品标准的目的--(1)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法律的要求。
(2)判定准则——判定产品是否合格的依据。
(3)反映社会需求,作为企业质量管理的目标——本质所在。
这里的"社会需求"包括供方的所有受益者的需要,但主要是顾客的需求,它是满足其他受益者需求的前提,所以通常讲"顾客需求"或"市场需求"。
产品标准,只有它能正确反映市场需求,才能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否则,生产的越多,积压也越多、浪费也越大。
产品标准只有它能正确反映市{场需求时},用它来判定产品是否合格才有意义,否则,即使合格品也毫气无价值,因为它不可能被市场所接受,这同生产废品是等效的。
正确反映市场需求是产品标准’的核心问题—产品标准的灵魂。
产品标准是表达产品要求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些企业在采用GBH 19001-2000标准建立、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时,往往因为忽视适用的产品标准而影响了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和有效性。
一些审核员也往往因为忽视企业适用的产品标准而影响了审核的深度和对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整体评价。
为此,本文对产品标准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作用及产品标准的确定进行探讨,以期引起重视。
产品标准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作用1.产品标准是产品要求的重要体现GB/T 19000—2000族标准明确地将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和产品要求区分开来。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是通用的,适用于所有行业或经济领域;产品要求则是特定要求,|考试大|只适用于特定的产品。
GB/T 19001—2000标准井不实用文档规定产品要求,但它是产品要求的有益补充。
任何企业在采用GB/T 19001—2000 标准时必须同时考虑产品要求;应在所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中体现本企业的产品特点。
产品要求和有关过程的要求可包含在技术规范、产品标准、过程标准、合同协议和法规等要求中。
其中,产品标准是产品要求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企业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背影》背后:父亲贪恋女色,致家道中落,朱自清曾与他水火不容

《背影》背后:父亲贪恋女色,致家道中落,朱自清曾与他水火不容在《背影》中,朱自清见到家中破败境况,簌簌地流泪;看到父亲买橘子的情形,偷偷地流泪;望着父亲消失的背影,默默地流泪;读到父亲的家书,心酸地流泪。
不到1500字的《背影》,朱自清竟然流了4次泪,惹得多人诟病,就连大作家余光中也曾在文章中批评他在这里流的泪“也未免太多了一些”。
在笔者看来,作为一个敏感多情的文人,朱自清和我们普通人的情绪状态本就不同,再联系他和父亲之间分分合合的复杂关系,可以想见,其实,他的这些泪流得其实并不泛滥。
1、朱自清的父亲,因纳妾致家道中落《背影》写于1925年,但写的却是8年前,也即1917年的事情。
那时,朱自清在北京大学读书,父亲朱鸿钧特别爱纳妾养小,在宝应短暂任职期间,娶了好几房姨太太,还把一个淮南籍的潘氏带回了扬州老家。
之后,朱鸿钧被调到徐州任职,依然不改恶习,接连纳了好几房姨太太,嚣张跋扈的潘氏听到这件事,醋劲上来,跑到徐州大闹,弄得大家十分尴尬。
朱鸿钧只好花大价钱把那些姨太太打发掉。
钱财散尽,亏空巨大,朱鸿钧被上司怪罪下来,丢了公职。
而年迈的祖母因为经受不了家庭变故的沉重打击,也撒手人寰了。
朱自清此次回家,主要是为祖母奔丧。
作为一个没有自立,尚需仰仗父亲供养的大学生,朱自清对父亲的所作所为虽心中不满,但终究不敢发作,于是,他看到满院狼藉,想起祖母,簌簌地流下泪来。
这次流泪,除了因为怀念祖母,更多的也是因为心中积压的郁闷情绪太多,只能借助眼泪来发泄。
2、朱自清和父亲水火不容,以至有家不能归经过上述变故,朱鸿钧背上了沉重债务,后来勉强找到差事,也总是入不敷出,家中生活每况愈下。
朱自清则终于熬到了大学毕业,不用再靠家里。
他谋了教职,娶了妻子,本以为可以自立了,没想到,他却仍是连半点经济支配权都没有。
他在扬州一中学担任教职,但因校长和他父亲朱鸿钧是至交,所以他的薪水竟然自己没法领,而是由学校直接统统交给朱鸿钧。
这令朱自清十分恼火。
朱自清和父亲之间的矛盾

2楼朱自清的父亲叫朱鸿钧,字小坡,1869年出生,是个读书人,做过一些小官。
他官职不大,但不时要调职到一个新的地方,曾在江苏东海、高邮、扬州、徐州等地做官。
最后在徐州做到“烟酒公卖局长”。
1917年自徐州失业后,便仕途坎坷、生活渐拙、老境颓唐。
1945年逝世,终年76岁。
朱家是书香门第。
朱自清是家中长子,父亲朱鸿钧对他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希望他将来有朝一日能光宗耀祖。
所以从小就对朱自清既格外宝贝,又严加培养,一方面尽力保证小朱自清的生活无忧,同时对小朱自清学习督教甚严。
朱自清小时候,科举初废,新学刚兴。
父亲对新式学校的教学方法和读书效果很是怀疑,便把他送到秀才或举人那里学习古文和诗词。
放学回来,父亲总要过目小朱自清的作文。
经常是在晚饭时分,小朱自清搬个小板凳坐在父亲身旁,父亲朱鸿钧一边喝着老酒,一边摇头晃脑低吟着小朱自清的作文。
看到先生给予好评,就点头称好,欣然喝酒,顺手奖给儿子几粒花生米或一块豆腐干;看到文章所评不好、字句被删改太多,父亲朱鸿钧就训斥儿子,即使小朱自清泪眼汪汪也不放过,甚至一把火把小朱自清的作业烧掉。
在父亲严格督促下,小朱自清在古诗文和经史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朱自清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这对朱自清以后成为一代散文大家影响巨大。
对于小朱自清,父亲朱鸿钧既有严厉的一面又有慈爱的一面。
朱自清在散文《冬天》里回忆童年和父亲在一起的幸福时光:“冬天的夜晚特别的冷,父亲便起了炉子,煮上白水豆腐。
但‘洋炉子’太高,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进我们的酱油碟里。
我们都喜欢这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寒冷冬天里,父子围炉坐吃,父亲为儿子夹白水豆腐——多么温暖的父子情!然而,父亲朱鸿钧大半生生活在清代,毕竟是封建思想严重的家长。
在我国历史上,“父为子纲”,父亲可以安排儿子一切,儿子必须无条件服从父亲,父子之间尊卑关系是不可侵犯的。
《背影》背后的故事:朱自清为何与父亲闹别扭?

《背影》背后的故事:朱自清为何与父亲闹别扭?作者:吴应海来源:《语数外学习·上旬》2013年第06期朱自清在他的散文《背影》的最后写道: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
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
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透过这段文字,细心的同学不难发现,朱自清和他的父亲之前一定闹过别扭,发生过不小的冲突,否则,朱自清怎么会说:“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那么,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朱自清和父亲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朱自清的父亲叫朱鸿钧,字小坡,是个读书人,做过一些小官,曾在东海、高邮、扬州、徐州等地做官。
朱鸿钧1917年在徐州失业后,便仕途坎坷,生活逐渐困顿,老境颓唐。
1945年逝世,终年76岁。
朱家是书香门第,朱自清是家中长子,父亲朱鸿钧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有朝一日能光宗耀祖,所以对少时的朱自清既格外疼爱又严加教育,在尽力保证儿子生活无忧的同时,对他管教甚严。
但朱鸿钧毕竟是封建式家长,为了维护传统的家庭伦理,捍卫父亲对儿子的绝对权威,他做出了一些令朱自清无法接受的事。
最初是朱自清在1921年回扬州任扬州省立八中教务主任时,朱鸿钧凭借与校长的私交,直接拿走了朱自清当月的全部薪水。
这种专制的家长行为极不尊重人,与朱自清追求自由的个性产生了冲突,使朱自清感到非常不满。
于是,朱自清愤然离开扬州,到宁波、温州等地执教。
1921年冬天,朱自清从老家接出妻儿,在杭州建立了小家庭。
朱鸿钧感到自己好不容易养大的儿子,竟然在翅膀硬了后想抛弃自己和家庭,激愤之下便不肯原谅朱自清,父子从此失和。
朱自清儿女读后感

朱自清儿女读后感《朱自清儿女》是朱自清创作的一篇家庭散文,通过描写他的儿女和对他儿女的关爱,表达了作者对家庭、对子女、对教育的思考和感慨。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受触动。
文章以儿子朱自清小时候的一次意外,儿子损伤了眼睛,导致了朱自清对儿子不仅仅是悲痛和抱怨,更多地是怜悯和内疚。
他一直坚信,儿子的损伤是他和太太的错。
他认为自己误以为两个年幼的孩子没有什么区别,没有重视儿子在产生意外的时候正在玩耍。
这次意外给朱自清带来了很大的打击,他后悔和悔过,并且要给予亲子关系更多的关怀和宽容。
在此后的日子里,尽管朱自清再也没有责备过儿子,他始终牢记这次教训,无论是在教育上还是为儿子的未来铺路上,他都竭尽全力。
作为一位教育家,朱自清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他不是只关注儿子的学习成绩,更加重视对儿子的品德素质的培养。
他一直以身作则,努力为儿子树立正确的榜样,他始终以温和的态度对待儿子的作业,他告诫儿子只有珍视时间,把握每一分每一秒才能有所作为。
他指导儿子创建了诺言基督教堂,引导他做人要有信仰,有责任感。
朱自清对女儿也是充满了爱和关怀。
他描述了女儿的温柔和敏感,对女儿特别的关爱和呵护,无论是安排家庭作业还是考试,他都是细心指导。
他以他自己的青春经验,给了女儿很多指导和帮助。
他希望女儿能够用她的才华去运用,他相信,只要有灵魂的滋养,学业可以知识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文章中的朱自清并不是一个严苛的家长,他以宽松的方式对待孩子的成绩,他相信只要孩子肯努力,能得多少分就是多少分。
他知道受到成才与道德的限制着的人,也会因为成绩的要求而丧失人格的完整,所以他拒绝了“对象”和“霸主”这些控制社会划分人的名词,他不希望孩子在清华水木中苟且而著名。
朱自清的爱对他的子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女儿朱静一生都保持着儿子给她的小瓶子,这是她一生最珍贵的东西之一。
朱自清的儿子带着对父亲深深的怀念和敬意,他说:“我丝毫不感受到时间对待我的蹂躏,感觉离那时(指和父亲一起童年时光)已经不过数天而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自清父子的恩恩怨怨:
1915年,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父子生发矛盾;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
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
朱自清二弟几乎失学。
《背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1921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参加工作,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的紧张私自扣留了他的工资。
父子间发生激烈冲突,朱自清离家出走。
1922年,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亲不予理睬。
父子间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
1925年,朱自清父亲写信给儿子: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
1928年,朱自清父亲读到《背影》。
父子冷战解冻。
1945年,朱自清父亲去世。
我们已经知道朱自清从大学毕业后不久,一直到写《背影》时的1925年,他和父亲有过一段感情的摩擦,父子之间的矛盾有时是很激烈的。
他上北大的第二年(1917年),父亲的差事交卸了,一家大小断了经济来源,从此生计日艰,进而债台高筑。
1920年,他从北大毕业,理所当然,他要负担家庭的经济,但是承担多少,承担有没有限度,他个人有没有独立支配经济的自由。
在这些问题上他和父亲发生了一
次一次龃龉。
1921年暑假,他回到扬州八中任教务主任,父亲凭借与校长的私交,让校长将儿子的每月薪金直接送到家里,而朱自清本人不得支领。
这种专制式的家长统治激怒了朱自清。
一个月后他愤然离去,到外地执教。
父子从此失和,这年冬天他不得不接出妻儿,在杭州组织了小家庭。
1922年暑假,他想主动缓解和父亲的矛盾,带着妻儿回扬州,但父亲先是不准他进家门,后则不予理睬。
过了几天没趣的日子又悻悻而去。
以后父子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深,这就是《毁灭》中所说的“败家的凶残”、“骨肉间的仇恨”。
1923年暑假虽又回家一次,但与父亲的关系仍未好转。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