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股定理和三角形证明相关习题

合集下载

勾股定理例题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勾股定理例题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勾股定理例题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1. 在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分别为3 和4,则斜边的长度为()A. 5B. 6C. 7D. 8答案:A解析:根据勾股定理,斜边的平方等于两直角边的平方和,即斜边= √(3²+ 4²) = 52. 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6 和8,那么斜边上的高为()A. 4.8B. 5C. 6D. 8答案:A解析:先求出斜边为√(6²+ 8²) = 10,三角形面积= 0.5×6×8 = 0.5×10×斜边上的高,解得斜边上的高为4.83. 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2,4,x,则x 的值可能有()A. 1 个B. 2 个C. 3 个D. 4 个答案:B解析:当4 为斜边时,x = √(4²- 2²) = 2√3;当x 为斜边时,x = √(2²+ 4²) = 2√5,所以x 的值有2 个4. 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5 和12,则斜边长为()A. 13B. 14C. 15D. 16答案:A解析:斜边长= √(5²+ 12²) = 135. 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9,另一条直角边为12,则斜边的长为()A. 15B. 16C. 17D. 18答案:A解析:斜边= √(9²+ 12²) = 156. 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为10,一条直角边为6,则另一条直角边为()A. 8B. 9C. 11D. 12答案:A解析:另一条直角边= √(10²- 6²) = 87. 若直角三角形的周长为12,斜边长为5,则其面积为()A. 12B. 10C. 8D. 6答案:D解析:设两直角边分别为a、b,a + b + 5 = 12,a + b = 7,(a + b)²= 49,即a²+ 2ab + b²= 49,又因为a²+ b²= 25,所以2ab = 24,面积= 0.5ab = 68. 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6 和8,则斜边上的中线长为()A. 5B. 6C. 7D. 8答案:A解析:斜边= 10,斜边上的中线长为斜边的一半,即 59. 在△ABC 中,∠C = 90°,AB = 13,AC = 12,则BC 的长为()A. 5B. 6C. 7D. 8答案:A解析:BC = √(13²- 12²) = 510. 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为3 和5,则第三条边长为()A. 4B. √34C. 4 或√34D. 无法确定答案:C解析:当5 为斜边时,第三条边= √(5²- 3²) = 4;当 3 和5 为直角边时,第三条边= √(3²+ 5²) = √3411. 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 和4,则第三边长为()A. 5B. √7C. 5 或√7D. 不确定答案:C解析:当4 为斜边时,第三边= √(4²- 3²) = √7;当 3 和4 为直角边时,第三边= √(3²+ 4²) = 512. 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15 和20,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A. 60B. 75C. 80D. 85答案:D解析:斜边= √(15²+ 20²) = 25,周长= 15 + 20 + 25 = 6013. 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12,斜边为13,则另一条直角边为()A. 5B. 6C. 7D. 8答案:A解析:另一条直角边= √(13²- 12²) = 514. 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为25,一条直角边长为7,则另一条直角边长为()A. 24B. 26C. 27D. 28答案:A解析:另一条直角边= √(25²- 7²) = 2415. 在Rt△ABC 中,∠C = 90°,若a = 5,b = 12,则c = ()A. 13B. 14C. 15D. 16答案:A解析:c = √(5²+ 12²) = 1316. 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8cm 和15cm,则斜边为()A. 17cmB. 18cmC. 19cmD. 20cm答案:A解析:斜边= √(8²+ 15²) = 17cm17. 若直角三角形的周长为30cm,斜边长为13cm,则其面积为()A. 30cm²B. 60cm²C. 90cm²D. 120cm²答案:B解析:设两直角边分别为a、b,a + b + 13 = 30,a + b = 17,(a + b)²= 289,即a²+ 2ab + b²= 289,又因为a²+ b²= 13²= 169,所以2ab = 120,面积= 0.5ab = 30cm²18. 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长为11,另一条直角边长为60,则斜边的长为()A. 61B. 62C. 63D. 64答案:A解析:斜边= √(11²+ 60²) = 6119. 在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分别为5 和12,那么斜边上的中线长为()A. 6.5B. 7.5C. 8.5D. 9.5答案:A解析:斜边= 13,斜边上的中线长为6.520. 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6 和8,那么这个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为()A. 4.8B. 5C. 6D. 8答案:A解析:斜边= 10,三角形面积= 0.5×6×8 = 0.5×10×斜边上的高,解得斜边上的高为 4.821. 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9 和12,则此直角三角形的周长为()A. 21B. 30C. 36D. 42答案:C解析:斜边= √(9²+ 12²) = 15,周长= 9 + 12 + 15 = 3622. 若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3cm 和4cm,则斜边上的高为()A. 2.4cmB. 2.5cmC. 2.6cmD. 2.7cm答案:A解析:斜边= 5cm,三角形面积= 0.5×3×4 = 0.5×5×斜边上的高,解得斜边上的高为2.4cm23. 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7和24,则斜边为()A. 25B. 26C. 27D. 28答案:A解析:斜边= √(7²+ 24²) = 2524. 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5,斜边为13,则另一条直角边为()A. 12B. 13C. 14D. 15答案:A解析:另一条直角边= √(13²- 5²) = 1225. 在△ABC 中,∠C = 90°,BC = 6,AC = 8,则AB 的长为()A. 9B. 10C. 11D. 12答案:B解析:AB = √(6²+ 8²) = 1026. 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5,12,x,则x 的值可能是()A. 13B. 14C. 15D. 17答案:A解析:当x 为斜边时,x = √(5²+ 12²) = 13;当12 为斜边时,x = √(12²- 5²) = √119,因为选项中只有13,所以x = 1327. 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18和24,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为()A. 60B. 72C. 84D. 96答案:C解析:斜边= √(18²+ 24²) = 30,周长= 18 + 24 + 30 = 7228. 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16,斜边为20,则另一条直角边为()A. 12B. 13C. 14D. 15答案:A解析:另一条直角边= √(20²- 16²) = 1229. 在Rt△ABC 中,∠C = 90°,若a = 8,b = 15,则c = ()A. 17B. 18C. 19D. 20答案:A解析:c = √(8²+ 15²) = 1730. 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和13,则第三边长为()A. 12B. √194C. 12 或√194D. 不能确定答案:C解析:当13 为斜边时,第三边= √(13²- 5²) = 12;当 5 和13 为直角边时,第三边= √(5²+ 13²) = √19431. 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10和24,则斜边为()A. 25B. 26C. 27D. 28答案:B解析:斜边= √(10²+ 24²) = 2632. 若直角三角形的周长为24,斜边长为10,则其面积为()A. 24B. 36C. 48D. 96答案:B解析:设两直角边分别为a、b,a + b + 10 = 24,a + b = 14,(a + b)²= 196,即a²+ 2ab + b²= 196,又因为a²+ b²= 100,所以2ab = 96,面积= 0.5ab = 2433. 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长为7,斜边为25,则另一条直角边为()A. 24B. 26C. 27D. 28答案:A解析:另一条直角边= √(25²- 7²) = 2434. 在△ABC 中,∠C = 90°,AB = 17,AC = 15,则BC 的长为()A. 8B. 9C. 10D. 11答案:A解析:BC = √(17²- 15²) = 835. 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为8和15,则第三条边长为()A. 17B. √161C. 17 或√161D. 无法确定答案:C解析:当15 为斜边时,第三条边= √(15²- 8²) = √161;当8 和15 为直角边时,第三条边= √(8²+ 15²) = 1736. 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8和10,则第三边长为()A. 6B. 2√41C. 6 或2√41D. 不确定答案:C解析:当10 为斜边时,第三边= √(10²- 8²) = 6;当8 和10 为直角边时,第三边= √(8²+ 10²) = 2√4137. 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20和21,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A. 60B. 61C. 62D. 63答案:D解析:斜边= √(20²+ 21²) = 29,周长= 20 + 21 + 29 = 7038. 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24,斜边为25,则另一条直角边为()A. 7B. 8C. 9D. 10答案:A解析:另一条直角边= √(25²- 24²) = 739. 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为37,一条直角边长为12,则另一条直角边长为()A. 35B. 36C. 37D. 38答案:A解析:另一条直角边= √(37²- 12²) = 3540. 在Rt△ABC 中,∠C = 90°,若a = 12,b = 16,则c = ()答案:A解析:c = √(12²+ 16²) = 2041. 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12cm 和16cm,则斜边为()A. 20cmB. 21cmC. 22cmD. 23cm答案:A解析:斜边= √(12²+ 16²) = 20cm42. 若直角三角形的周长为36cm,斜边长为15cm,则其面积为()A. 54cm²B. 60cm²C. 72cm²D. 81cm²答案:A解析:设两直角边分别为a、b,a + b + 15 = 36,a + b = 21,(a + b)²= 441,即a²+ 2ab + b²= 441,又因为a²+ b²= 15²= 225,所以2ab = 216,面积= 0.5ab = 54cm²43. 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长为18,另一条直角边长为24,则斜边的长为()A. 30B. 32C. 34D. 36答案:A解析:斜边= √(18²+ 24²) = 3044. 在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分别为7和24,那么斜边上的中线长为()A. 12.5B. 13C. 13.5D. 14答案:A解析:斜边= 25,斜边上的中线长为斜边的一半,即12.545. 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9和12,那么这个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为()A. 7.2B. 7.5C. 7.8D. 8答案:A解析:斜边= 15,三角形面积= 0.5×9×12 = 0.5×15×斜边上的高,解得斜边上的高为7.246. 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15和20,则此直角三角形的周长为()A. 60B. 70C. 80D. 90答案:B解析:斜边= 25,周长= 15 + 20 + 25 = 6047. 若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5cm和12cm,则斜边上的高为()A. 6cmB. 8cmC. 60/13 cmD. 120/13 cm答案:C解析:斜边= 13cm,三角形面积= 0.5×5×12 = 0.5×13×斜边上的高,解得斜边上的高为60/13 cm48. 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25和60,则斜边为()A. 65B. 70C. 75D. 80答案:A解析:斜边= √(25²+ 60²) = 6549. 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36,斜边为39,则另一条直角边为()A. 15B. 16C. 17D. 18答案:A解析:另一条直角边= √(39²- 36²) = 1550. 在△ABC 中,∠C = 90°,BC = 8,AC = 15,则AB 的长为()答案:B解析:AB = √(8²+ 15²) = 1751. 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8,15,x,则x 的值可能是()A. 17B. 18C. 19D. 20答案:A解析:当x 为斜边时,x = √(8²+ 15²) = 17;当15 为斜边时,x = √(15²- 8²) = √161,因为选项中只有17,所以x = 1752. 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30和40,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为()A. 90B. 100C. 110D. 120答案:D解析:斜边= 50,周长= 30 + 40 + 50 = 12053. 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长为48,斜边为50,则另一条直角边为()A. 14B. 16C. 18D. 20答案:A解析:另一条直角边= √(50²- 48²) = 1454. 在Rt△ABC 中,∠C = 90°,若a = 10,b = 24,则c = ()A. 25B. 26C. 27D. 28答案:B解析:c = √(10²+ 24²) = 2655. 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12和16,则第三边长为()A. 20B. 4√7C. 20 或4√7D. 不能确定答案:C解析:当16 为斜边时,第三边= √(16²- 12²) = 4√7;当12 和16 为直角边时,第三边= √(12²+ 16²) = 2056. 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40和41,则斜边为()A. 58B. 59C. 60D. 61答案:D解析:斜边= √(40²+ 41²) = 6157. 若直角三角形的周长为48,斜边长为20,则其面积为()A. 48B. 96C. 192D. 384答案:B解析:设两直角边分别为a、b,a + b + 20 = 48,a + b = 28,(a + b)²= 784,即a²+ 2ab + b²= 784,又因为a²+ b²= 20²= 400,所以2ab = 384,面积= 0.5ab = 9658. 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50,斜边为52,则另一条直角边为()A. 16B. 18C. 20D. 22答案:A解析:另一条直角边= √(52²- 50²) = 1659. 在△ABC 中,∠C = 90°,AB = 29,AC = 21,则BC 的长为()A. 20B. 22C. 24D. 26答案:A解析:BC = √(29²- 21²) = 2060. 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为10和26,则第三条边长为()A. 24B. 2√69C. 24 或2√69D. 无法确定答案:C解析:当26 为斜边时,第三条边= √(26²- 10²) = 24;当10 和26 为直角边时,第三条边= √(10²+ 26²) = 2√6961. 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14和16,则第三边长为()A. 2√51B. 2√65C. 2√51 或2√65D. 不确定答案:C解析:当16 为斜边时,第三边= √(16²- 14²) = 2√51;当14 和16 为直角边时,第三边= √(14²+ 16²) = 2√6562. 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55和73,则斜边为()A. 90B. 92C. 94D. 96答案:A解析:斜边= √(55²+ 73²) = 9063. 若直角三角形的周长为56,斜边长为25,则其面积为()A. 84B. 96C. 108D. 120答案:A解析:设两直角边分别为a、b,a + b + 25 = 56,a + b = 31,(a + b)²= 961,即a²+ 2ab + b²= 961,又因为a²+ b²= 25²= 625,所以2ab = 336,面积= 0.5ab = 8464. 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65,斜边为68,则另一条直角边为()A. 21B. 23C. 25D. 27答案:A解析:另一条直角边= √(68²- 65²) = 2165. 在Rt△ABC 中,∠C = 90°,若a = 18,b = 24,则c = ()A. 30B. 32C. 34D. 36答案:A解析:c = √(18²+ 24²) = 3066. 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18cm和24cm,则斜边为()A. 30cmB. 32cmC. 34cmD. 36cm答案:A解析:斜边= √(18²+ 24²) = 30cm67. 若直角三角形的周长为40cm,斜边长为17cm,则其面积为()A. 30cm²B. 60cm²C. 90cm²D. 120cm²答案:B解析:设两直角边分别为a、b,a + b + 17 = 40,a + b = 23,(a + b)²= 529,即a²+ 2ab + b²= 529,又因为a²+ b²= 17²= 289,所以2ab = 240,面积= 0.5ab = 60cm²68. 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长为32,另一条直角边长为24,则斜边的长为()A. 40B. 42C. 44D. 46答案:A解析:斜边= √(32²+ 24²) = 4069. 在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分别为11和60,则斜边上的中线长为()A. 30.5B. 31C. 31.5D. 32答案:C解析:斜边= 61,斜边上的中线长为30.570. 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13和14,那么这个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为()A. 12B. 12.5C. 120/13D. 130/14答案:C解析:斜边= √(13²+ 14²) = √365,三角形面积= 0.5×13×14 = 0.5×√365×斜边上的高,解得斜边上的高为120/1371. 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21和28,则此直角三角形的周长为()A. 77B. 80C. 84D. 88答案:A解析:斜边= 35,周长= 21 + 28 + 35 = 8472. 若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7cm和24cm,则斜边上的高为()A. 72/25 cmB. 84/25 cmC. 168/25 cmD. 252/25 cm答案:B解析:斜边= 25cm,三角形面积= 0.5×7×24 = 0.5×25×斜边上的高,解得斜边上的高为84/25 cm73. 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75和100,则斜边为()A. 125B. 130C. 135D. 140答案:A解析:斜边= √(75²+ 100²) = 12574. 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80,斜边为89,则另一条直角边为()A. 39B. 41C. 43D. 45答案:A解析:另一条直角边= √(89²- 80²) = 3975. 在△ABC 中,∠C = 90°,BC = 12,AC = 9,则AB 的长为()A. 13B. 14C. 15D. 16答案:C解析:AB = √(12²+ 9²) = 1576. 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15,20,x,则x 的值可能是()A. 25B. 26C. 27D. 28答案:A解析:当x 为斜边时,x = √(15²+ 20²) = 25;当20 为斜边时,x = √(20²- 15²) = 5√7,因为选项中只有25,所以x = 2577. 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84和13,则斜边为()A. 85B. 86C. 87D. 88答案:A解析:斜边= √(84²+ 13²) = 8578. 若直角三角形的周长为60,斜边长为26,则其面积为()A. 72B. 96C. 108D. 120答案:B解析:设两直角边分别为a、b,a + b + 26 = 60,a + b = 34,(a + b)²= 1156,即a²+ 2ab + b²= 1156,又因为a²+ b²= 26²= 676,所以2ab = 480,面积= 0.5ab = 12079. 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96,斜边为100,则另一条直角边为()A. 28B. 32C. 36D. 40答案:B解析:另一条直角边= √(100²- 96²) = 3280. 在Rt△ABC 中,∠C = 90°,若a = 20,b = 21,则c = ()A. 29B. 30C. 31D. 32答案:A解析:c = √(20²+ 21²) = 2981. 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20 和25,则第三边长为()A. 15B. 5√41C. 15 或5√41D. 不确定答案:C解析:当25 为斜边时,第三边= √(25²- 20²) = 15;当20 和25 为直角边时,第三边= √(20²+ 25²) = 5√4182. 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63 和16,则斜边为()A. 65B. 67C. 69D. 71答案:A解析:斜边= √(63²+ 16²) = 6583. 若直角三角形的周长为70,斜边长为29,则其面积为()A. 120B. 130C. 140D. 150答案:A解析:设两直角边分别为a、b,a + b + 29 = 70,a + b = 41,(a + b)²= 1681,即a²+ 2ab + b²= 1681,又因为a²+ b²= 29²= 841,所以2ab = 840,面积= 0.5ab = 21084. 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72,斜边为75,则另一条直角边为()A. 27B. 29C. 31D. 33答案:A解析:另一条直角边= √(75²- 72²) = 2785. 在△ABC 中,∠C = 90°,AB = 37,AC = 35,则BC 的长为()A. 12B. 14C. 16D. 18答案:A解析:BC = √(37²- 35²) = 1286. 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为18 和32,则第三条边长为()A. 38B. 14√2C. 38 或14√2D. 无法确定答案:C解析:当32 为斜边时,第三条边= √(32²- 18²) = 14√2;当18 和32 为直角边时,第三条边= √(18²+ 32²) = 3887. 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9 和11,则第三边长为()A. √22B. √40C. √22 或√202D. 不确定答案:C解析:当11 为斜边时,第三边= √(11²- 9²) = √22;当9 和11 为直角边时,第三边= √(9²+ 11²) = √20288. 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45和28,则斜边为()A. 53B. 55C. 57D. 59答案:A解析:斜边= √(45²+ 28²) = 5389. 若直角三角形的周长为66,斜边长为26,则其面积为()A. 96B. 108C. 112D. 120答案:B解析:设两直角边分别为a、b,a + b + 26 = 66,a + b = 40,(a + b)²= 1600,即a²+ 2ab + b²= 1600,又因为a²+ b²= 26²= 676,所以2ab = 924,面积= 0.5ab = 11290. 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108,斜边为110,则另一条直角边为()A. 32B. 34C. 36D. 38答案:D解析:另一条直角边= √(110²- 108²) = 3891. 在Rt△ABC 中,∠C = 90°,若a = 30,b = 40,则c = ()A. 50B. 60C. 70D. 80答案:A解析:c = √(30²+ 40²) = 5092. 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36cm 和48cm,则斜边为()A. 60cmB. 62cmC. 64cmD. 66cm答案:A解析:斜边= √(36²+ 48²) = 60cm93. 若直角三角形的周长为56cm,斜边长为20cm,则其面积为()A. 96cm²B. 112cm²C. 128cm²D. 144cm²答案:A解析:设两直角边分别为a、b,a + b + 20 = 56,a + b = 36,(a + b)²= 1296,即a²+ 2ab + b²= 1296,又因为a²+ b²= 20²= 400,所以2ab = 896,面积= 0.5ab = 96cm²94. 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78,斜边为85,则另一条直角边为()A. 37B. 39C. 41D. 43答案:B解析:另一条直角边= √(85²- 78²) = 3995. 在△ABC 中,∠C = 90°,BC = 16,AC = 30,则AB 的长为()A. 34B. 36C. 38D. 40答案:A解析:AB = √(16²+ 30²) = 3496. 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24,10,x,则x 的值可能是()A. 26B. 22C. 26 或22D. 不能确定答案:C解析:当x 为斜边时,x = √(24²+ 10²) = 26;当24 为斜边时,x = √(24²- 10²) = 2297. 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90和120,则斜边为()A. 150B. 160C. 170D. 180答案:A解析:斜边= √(90²+ 120²) = 15098. 若直角三角形的周长为84,斜边长为37,则其面积为()A. 120B. 126C. 132D. 138答案:B解析:设两直角边分别为a、b,a + b + 37 = 84,a + b = 47,(a + b)²= 2209,即a²+ 2ab + b²= 2209,又因为a²+ b²= 37²= 1369,所以2ab = 840,面积= 0.5ab = 12699. 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132,斜边为137,则另一条直角边为()A. 45B. 47C. 49D. 51答案:A解析:另一条直角边= √(137²- 132²) = 45100. 在Rt△ABC 中,∠C = 90°,若a = 48,b = 55,则c = ()A. 73 B. 75 C. 77 D. 79答案:A解析:c = √(48²+ 55²) = 73。

勾股定理典型练习题(含答案)

勾股定理典型练习题(含答案)

勾股定理典型练习题(含答案)1.勾股定理典型练题勾股定理是几何中的一个重要定理。

在我国古算书《周髀算经》中就有“若勾三,股四,则弦五”的记载。

如图1所示,由边长相等的小正方形和直角三角形构成,可以用其面积关系验证勾股定理。

图2是由图1放入矩形内,已知AC = 4,点D,E,F,G,H,I都在矩形KLMJ的边上,则矩形KLMJ的面积为多少?已知AB = 3,得到∠BAC = 90°。

根据勾股定理,BC = 5.所以矩形KLMJ的面积为 4 × 5 + 3 × 4 = 32.因此,答案为C。

2.勾股定理典型练题XXX所示,是一株美丽的勾股树,其中所有的四边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

若正方形A,B,C,D的边长分别是3,5,2,3,则最大正方形E的面积是多少?根据图中所示,正方形E的边长为2,所以面积为2 × 2 = 4.因此,答案为C。

3.勾股定理典型练题如图所示,在边长为4的等边三角形ABC中,AD是BC边上的高,点E,F是AD上的两点。

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少?首先,根据勾股定理,AC = 4,BC = 4,AB = 4√2.因此,三角形ABC的面积为4√2 × 4 / 2 = 8√2.由于三角形ADE和三角形ABF相似,所以ADE的面积是ABF的面积的一半。

同理,三角形BDF和三角形BCE相似,所以BDF的面积是BCE的面积的一半。

因此,阴影部分的面积为8√2 - 2 × 2 - 2 ×1 = 8√2 - 6.因此,答案为C。

4.勾股定理典型练题如图所示,直线l上有三个正方形a,b,c,若a,c的面积分别为5和11,则b的面积为多少?根据图中所示,正方形a和正方形c的边长分别为√5和√11.因此,正方形b的边长为√11 - √5,所以面积为(√11 - √5)² = 6.因此,答案为C。

5.勾股定理典型练题如图所示,分别以直角△ABC的三边AB、BC、CA为直径向外作半圆,设直线AB左边阴影部分面积为S1,右边阴影部分面积为S2,则S1和S2的大小关系是什么?首先,根据勾股定理,AB = √(BC² + AC²) = 2√2.因此,半圆的面积为π × (2√2 / 2)² = 2π。

中考数学直角三角形与勾股定理专题训练(含答案)

中考数学直角三角形与勾股定理专题训练(含答案)

中考数学直角三角形与勾股定理专题训练一、选择题1. 如图,点E在正方形ABCD的边AB上,若EB=1,EC=2,那么正方形ABCD 的面积为()A.B.3 C.D.52. 如图,在5×4的正方形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都是1,△ABC的顶点都在这些小正方形的顶点上,则sin∠BAC的值为()A.B.C.D.3. 如图,小巷左右两侧是竖直的墙,一架梯子斜靠在左墙时,梯子底端到左墙角的距离为0.7米,顶端距离地面2.4米,如果保持梯子底端位置不动,将梯子斜靠在右墙时,顶端距离地面2米,则小巷的宽度为()A.0.7米B.1.5米C.2.2米D.2.4米4. 如图,在△ABC中,AB=AC=5,BC=8,D是线段BC上的动点(不含端点,则点D的个数共有()B,C),若线段AD长为正整数...A. 5个B. 4个C. 3个D. 2个5.小明学了在数轴上画出表示无理数的点的方法后,进行练习:首先画数轴,原点为O,在数轴上找到表示数2的点A,然后过点A作AB⊥OA,使AB=3(如图).以O为圆心,OB的长为半径作弧,交数轴正半轴于点P,则点P所表示的数介于A.1和2之间B.2和3之间C.3和4之间D.4和5之间6. 如图,在△ABC中,∠B=30°,∠C=45°,AD平分∠BAC交BC于点D,DE ⊥AB,垂足为E.若DE=1,则BC的长为()A.2+B.+C.2+D.37. 如图,在△ABC中,AB=AC,BC=12,E为AC边的中点,线段BE的垂直平分线交边BC于点D.设BD=x,tan∠ACB=y,则()A. x-y2=3B. 2x-y2=9C. 3x-y2=15D. 4x-y2=218. 已知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3,点P为等边三角形内任意一点,则点P到三边的距离之和为()A.32B.332C.32D. 不能确定二、填空题9. 如图所示的网格是正方形网格,则∠P AB+∠PBA=°(点A,B,P是网格线交点).10. 如图,在Rt△ABC中,∠ACB=90°,BC=6,AC=8.分别以点A,B为圆心,大于线段AB长度一半的长为半径作弧,相交于点E,F.过点E,F作直线EF,交AB于点D,连接CD,则CD的长是________.11. 三角板是我们学习数学的好帮手.将一对直角三角板如图放置,点C 在FD 的延长线上,点B 在ED 上,AB ∥CF ,∠F=∠ACB=90°,∠E=45°,∠A=60°,AC=10,则CD 的长度是 .12. 如图,△ABC中,∠ABC=90°,BA=BC=2,将△ABC 绕点C 逆时针旋转60°得到△DEC ,连接BD ,则BD 2的值是 .13. (2019•通辽)腰长为5,高为4的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__________.14. 如图,在Rt △ABC 中,∠BAC =90°,AB =15,AC =20,点D 在边AC 上,AD =5,DE ⊥BC 于点E ,连接AE ,则△ABE 的面积等于________.15. 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中,∠ACB =90°,AC =3,点P 为边BC 的三等分点,连接AP ,则AP 的长为________.16. (2019•伊春)一张直角三角形纸片ABC ,90ACB ∠=︒,10AB =,6AC =,点D 为BC 边上的任一点,沿过点D 的直线折叠,使直角顶点C 落在斜边AB 上的△是直角三角形时,则CD的长为__________.点E处,当BDE三、解答题17. 如图,已知AC⊥BC,垂足为C,AC=4,BC=3,将线段AC绕点A按逆时针方向旋转60°,得到线段AD,连接DC,DB.(1)线段DC=;(2)求线段DB的长度.18. 已知:整式A=(n2-1)2+(2n)2,整式B>0.[尝试] 化简整式A.[发现] A=B2,求整式B.[联想] 由上可知,B2=(n2-1)2+(2n)2,当n>1时,n2-1,2n,B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如图.填写下表中B的值:直角三角形三边n2-1 2n B勾股数组Ⅰ8勾股数组Ⅱ3519. 如图,在△ABC中,AD是BC边上的中线,E是AB边上一点,过点C作CF ∥AB交ED的延长线于点F.(1)求证:△BDE≌△CDF;(2)当AD⊥BC,AE=1,CF=2时,求AC的长.20. 在△ABC中,AB=15,BC=14,AC=13,求△ABC的面积.某学习小组经过合作交流,给出了下面的解题思路,请你按照他们的解题思路完.............成解答过程.....21.如图,一艘船由A港沿北偏东60°方向航行10 km至B港,然后再沿北偏西30°方向航行10 km至C港.(1)求A,C两港之间的距离(结果保留到0.1 km,参考数据:2≈1.414,3≈1. 732);(2)确定C港在A港的什么方向.22. 已知,如图,△ACB和△ECD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B=∠ECD=90°,D为AB边上一点.(1)求证:△ACE≌△BCD;(2)求证:2CD2=AD2+DB2.答案一、选择题1. 【答案】B2. 【答案】D[解析]如图,过C作CD⊥AB于D,则∠ADC=90°,∴AC===5.∴sin∠BAC==.故选D.3. 【答案】C[解析]在Rt△ACB中,∵∠ACB=90°,BC=0.7米,AC=2.4米,∴AB2=0.72+2.42=6.25.在Rt△A'BD中,∵∠A'DB=90°,A'D=2米,BD2+A'D2=A'B2,∴BD2+22=6.25,∴BD2=2.25,∵BD>0,∴BD=1.5米,∴CD=BC+BD=0.7+1.5=2.2(米).4. 【答案】C【解析】如解图,当AD⊥BC时,∵AB=AC,∴D为BC的中点,BD=CD=12BC=4,∴AD=AB2-BD2=3;又∵AB=AC=5,∴在BD和CD之间一定存在AD=4的两种情况,∴点D的个数共有3个.5. 【答案】C【解析】由作法过程可知,OA=2,AB=3,∵∠OAB=90°,∴OB=22222313+=+=,∴P点所表示的数就是OA AB13,∵91316<<,<<,∴3134即点P所表示的数介于3和4之间,故选C.6. 【答案】A[解析]过点D作DF⊥AC于F,如图所示,∵AD为∠BAC的平分线,且DE⊥AB于E,DF⊥AC于F,∴DE=DF=1.在Rt△BED中,∠B=30°,∴BD=2DE=2.在Rt△CDF中,∠C=45°,∴△CD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CD=DF=,∴BC=BD+CD=2+.7. 【答案】B【解析】连接DE,过点A作AF⊥BC,垂足为F,过E作EG⊥BC,垂足为G.∵AB=AC,AF⊥BC,BC=12,∴BF=FC=6,又∵E是AC的中点,EG⊥BC,∴EG∥AF,∴CG=FG=12CF=3,∵在Rt△CEG中,tan C=EG CG,∴EG=CG×tan C=3y;∴DG=BF+FG-BD=6+3-x=9-x,∵HD是BE的垂直平分线,∴BD=DE=x,∵在Rt△EGD中,由勾股定理得,ED2=DG2+EG2,∴x2=(9-x)2+(3y)2,化简整理得,2x-y2=9.8. 【答案】B【解析】如解图,△ABC是等边三角形,AB=3,点P是三角形内任意一点,过点P分别向三边AB,BC,CA作垂线,垂足依次为D,E,F,过点A作AH⊥BC于点H,则BH=32,AH=AB2-BH2=332.连接P A,PB,PC,则S△P AB+S△PBC+S△PCA=S△ABC,∴12AB·PD+12BC·PE+12CA·PF=12BC·AH,∴PD+PE+PF=AH=332.二、填空题9. 【答案】45[解析]本题考查三角形的外角,可延长AP交正方形网格于点Q,连接BQ,如图所示,经计算PQ=BQ=,PB=,∴PQ2+BQ2=PB2,即△PBQ为等腰直角三角形,∴∠BPQ=45°,∴∠P AB+∠PBA=∠BPQ=45°,故答案为45.10. 【答案】5【解析】由题意知EF垂直平分AB,∴点D是AB的中点,∵∠ACB=90°,∴CD为斜边AB的中线,∴CD=12AB.∵BC=6,AC=8,∴AB=AC2+BC2=82+62=10,∴CD=5.11. 【答案】15-5[解析]过点B作BM⊥FD于点M,在△ACB中,∠ACB=90°,∠A=60°,AC=10,∴∠ABC=30°,BC=10×tan60°=10.∵AB∥CF,∴∠BCM=∠ABC=30°,∴BM=BC×sin30°=10=5,CM=BC×cos30°=15.在△EFD中,∠F=90°,∠E=45°,∴∠EDF=45°,∴MD=BM=5,∴CD=CM-MD=15-5.12. 【答案】8+4[解析]如图,连接AD,设AC与BD交于点O,由题意得CA=CD,∠ACD=60°,∴△ACD为等边三角形,∴AD=CD,∠DAC=∠DCA=∠ADC=60°.∵∠ABC=90°,AB=BC=2,∴AC=CD=2.∵AB=BC,CD=AD,∴BD垂直平分AC,∴BO=AC=,OD=CD·sin60°=,∴BD=,∴BD 2=()2=8+4.13. 【答案】6或25或45【解析】①如图1,当5AB AC ==,4AD =,则3BD CD ==,∴底边长为6;②如图2,当5AB AC ==,4CD =时,则3AD =,∴2BD =,∴222425BC =+=,∴此时底边长为25;③如图3,当5AB AC ==,4CD =时,则223AD AC CD =-=,∴8BD =,∴45BC = ∴此时底边长为56或54514. 【答案】78 【解析】如解图,过A 作AH ⊥BC ,∵AB =15,AC =20,∠BAC=90°,∴由勾股定理得,BC =152+202=25,∵AD =5,∴DC =20-5=15,∵DE ⊥BC ,∠BAC =90°,∴△CDE ∽△CBA ,∴CE CA =CD CB ,∴CE =1525×20=12.法一:BC·AH =AB·AC ,AH =AB·AC BC =15×2025=12,S △ABE =12×12×13=78.法二:DE =152-122=9,由△CDE ∽△CAH 可得,CD CA =ED HA ,∴AH =9×2015=12,S △ABE =12×12×13=78.15. 【答案】13 或10 【解析】(1)如解图①所示,当P 点靠近B 点时,∵AC =BC =3,∴CP =2,在Rt △ACP 中,由勾股定理得AP =13;(2)如解图②所示,当P 点靠近C 点时,∵AC =BC =3,∴CP =1,在Rt △ACP 中,由勾股定理得AP =10.综上可得:AP 长为13 或10.16. 【答案】3或247【解析】分两种情况:①若90DEB ∠=︒,则90AED C ∠=︒=∠,CD ED =,连接AD ,则Rt Rt ACD EAD △≌△,∴6AE AC ==,1064BE =-=,设CD DE x ==,则8BD x =-,∵Rt BDE △中,222DE BE BD +=,∴2224(8)x x +=-,解得3x =,∴3CD =;②若90BDE ∠=︒,则90CDE DEF C ∠=∠=∠=︒,CD DE =,∴四边形CDEF 是正方形,∴90AFE EDB ∠=∠=︒,AEF B ∠=∠, ∴AEF EBD △∽△,∴AF EF ED BD=, 设CD x =,则EF DF x ==,6AF x =-,8BD x =-, ∴68x x x x -=-,解得247x =,∴247CD =, 综上所述,CD 的长为3或247,故答案为:3或247.三、解答题17. 【答案】解:(1)4(2)∵AC=AD ,∠CAD=60°,∴△CAD 是等边三角形,∴CD=AC=4,∠ACD=60°.过点D 作DE ⊥BC 于E ,∵AC ⊥BC ,∠ACD=60°,∴∠BCD=30°.在Rt △CDE 中,CD=4,∠BCD=30°,∴DE=CD=2,CE=2,∴BE=,在Rt△DEB中,由勾股定理得DB=.18. 【答案】解:[尝试] A=(n2-1)2+(2n)2=n4-2n2+1+4n2=n4+2n2+1=(n2+1)2. [发现] ∵A=B2,B>0,∴B==n2+1.[联想] ∵2n=8,∴n=4,∴B=n2+1=42+1=17.∵n2-1=35,∴B=n2+1=37.∴填表如下:直角三角形三n2-1 2n B边勾股数组Ⅰ8 17勾股数组Ⅱ35 3719. 【答案】解:(1)证明:∵CF∥AB,∴∠B=∠FCD,∠BED=∠F.∵AD是BC边上的中线,∴BD=CD,∴△BDE≌△CDF.(2)∵△BDE≌△CDF,∴BE=CF=2,∴AB=AE+BE=1+2=3.∵AD⊥BC,BD=CD,∴AC=AB=3.20. 【答案】解:如解图,过点A作AD⊥BC,垂足为点D,设BD=x,则CD=14-x,根据勾股定理可得:AD2=AB2-BD2=AC2-CD2,即152-x2=132-(14-x)2,解得x=9.(3分)∴AD2=152-x2=152-92=144.(5分)∵AD>0,∴AD=12.(8分)∴S△ABC=12BC·AD=12×14×12=84.(10分)21. 【答案】(1)由题意可得,∠PBC=30°,∠MAB=60°,∴∠CBQ=60°,∠BAN=30°,∴∠ABQ=30°,∴∠ABC=90°.∵AB=BC=10,∴22AB BC102.答:A、C两地之间的距离为14.1 km.(2)由(1)知,△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BAC=45°,∴∠CAM=15°,∴C港在A港北偏东15°的方向上.22. 【答案】13证明:(1)∵△ACB 和△ECD 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CD =CE ,AC =BC ,∠ECD =∠ACB =90°,∴∠ECD -∠ACD =∠ACB -∠ACD ,即∠ACE =∠BCD ,(1分) 在△ACE 与△BCD 中,⎩⎪⎨⎪⎧EC =DC ∠ACE =∠BCD AC =BC,(3分)∴△ACE ≌△BCD(SAS ).(4分)(2)∵△ACE ≌△BCD ,∴AE =BD ,∠EAC =∠B =45°,(6分)∴∠EAD =∠EAC +∠CAD =90°,在Rt △EAD 中,ED 2=AD 2+AE 2,∴ED 2=AD 2+BD 2,(8分)又ED 2=EC 2+CD 2=2CD 2,∴2CD 2=AD 2+DB 2.(10分)。

八下数学勾股定理与全等三角形综合大题

八下数学勾股定理与全等三角形综合大题

八下数学| 勾股定理与全等三角形综合大题【一】已知,如图,在△ABC中,∠C=90°,AD平分∠BAC交BC于D,过D作DE∥AC交AB于E.(1)求证:AE=DE;【解答】证明:∵DE∥AC,∴∠CAD=∠ADE,∵AD平分∠BAC,∴∠CAD=∠EAD.∴∠EAD=∠ADE.∴AE=DE;(2)如果AC=3,,求AE的长.【解答】解:过点D作DF⊥AB于F.∵∠C=90°,AC=3,AC=2√3,在Rt△ACD中,由勾股定理得AC2+DC2=AD2.∴=√3.∵AD平分∠BAC,∴DF=DC=√3.又∵AD=AD,∠C=∠AFD=90°,∴Rt△DAC≌Rt△DAF(HL).∴AF=AC=3,∴Rt△DEF中,由勾股定理得EF2+DF2=DE2.设AE=x,则DE=x,EF=3﹣x,∴(3-x)²+(√3)²=x²,∴x=2.∴AE=2.【二】如图,在Rt△ACB中,∠ACB=90°,AB=10,AC=6.AD平分∠CAB交BC于点D.(1)求BC的长;【解答】解:在Rt△ACB中,∠ACB=90°,由勾股定理得:=∠AB²-BC²∠10²-6²=.(2)求CD的长.【解答】解:过点D作DE⊥AB于点E,如图.∴∠DEA=90°=∠C(垂直定义).∵AD平分∠CAB(已知),∴∠1=∠2(角平分线定义).在△AED和△ACD中,∠DEA=∠C,∠2=∠1,AD=AD△AED≌△ACD(AAS).∴AE=AC=6,DE=D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BE=AB﹣AE=4.设CD=x,则DE=x,DB=8﹣x.在Rt△DEB中,∠DEB=90°,由勾股定理,得(8﹣x)2=x2+42.解得x=3.即CD=3.【三】如图,在△ABC中,∠ACB=90°,AB=10,BC=6,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折线A﹣B﹣C运动.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秒(t>0).(1)求AC的长.【解答】解:∵在△ABC中,∠ACB=90°,AB=10,BC=6,∴AC=√AB2-BC2=√102-62=8;(2)求斜边AB上的高.【解答】解:设边AB上的高为h则S△ABC=1/2×BC=1/2AB•h,∴1/2×6×8=1/2×10×h,∴h=24/5,答:斜边AB上的高为24/5;(3)①当点P在BC上时,PC的长为16﹣2t .(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解答】解:当点P在BC上时,点P运动的长度为AB+BP=2t,则PC=BC﹣BP=6﹣(2t﹣10)=6﹣2t+10=16﹣2t;②若点P在∠BAC的角平分线上,则t的值为20/3 .【解答】解:当点P'在∠BAC的角平分线上时,过点P作PD⊥AB,如图:∵AP平分∠BAC,PC⊥AC,PD⊥AB,∴PD=PC,有①知,PC=16﹣2t,BP=2t﹣10,∴PD=16﹣2t,在Rt△ACP和Rt△ADP中,AP=AP,PD=PC,∴Rt△ACP≌Rt△ADP(HL),∴AD=AC=8,又∵AB=10,∴BD=2,在Rt△BDP中,由勾股定理得:22+(16﹣2t)2=(2t﹣10)2,解得:t=20/3.(4)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直接写出△PBC是等腰三角形时t的值.由图可知,当△BCP是等腰三角形时,点P必在线段AB上,①当点P在线段AB上时,若BC=BP,则点P运动的长度为AP=2t,∵AP=AB﹣BP=10﹣6=4,∴2t=4,∴t=2;②若PC=BC,如图,过点C作CH⊥AB于点H,则BP=2BH,在△ABC中,∠ACB=90°,AB=10,BC=6,AC =8,∴AB•CH=AC•BC,∴10CH=8×6,∴CH=24/5,在Rt△BCH中,由勾股定理得:BH=√BC2-CH2=√62-(24/5)2=18/5=3.6,∴BP=2BH=7.2,∴点P运动的长度为:AP=AB﹣BP=10﹣7.2=2.8,∴2t=2.8,∴t=1.4;③若PC=PB,如图所示,过点P作PQ⊥BC于点Q,则BQ=CQ=1/2×BC=3,∠PQB=90°,∴∠ACB=∠PQB=90°,∴PQ∥AC,∴PQ为△ABC的中位线,∴PQ=1/2×AC=1/2×8=4,在Rt△BPQ中,由勾股定理得:BP=√BQ2+PQ2=√32-42=5,点P运动的长度为AP=2t,AP=AB﹣BP=10﹣5=5,∴2t=5,∴t=2.5.综上,t的值为1.4或2或2.5.。

《勾股定理》专项训练练习

《勾股定理》专项训练练习

60 120140 60BACC A BDE 1015《勾股定理》专项训练练习基础篇1、下列各组线段中,能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 )A .2,3,4B .3,4,6C .5,12,13D .4,6,7 2、在△ABC 中,∠C=90°,周长为60,斜边与一直角边比是13:5,•则这个三角形三边长分别是( )A .5,4,3 B .13,12,5 C .10,8,6 D .26,24,10 3、若等边△ABC 的边长为2cm ,那么△ABC 的面积为( ). A. 3cm2B. 32cm2C. 33cm 2D. 4cm 24. 三角形的三边为a 、b 、c ,由下列条件不能判断它是直角三角形的是( )A .a :b :c=8∶16∶17B . a 2-b 2=c 2C .a 2=(b+c)(b-c)D . a :b :c =13∶5∶12 5. 三角形的三边长为ab c b a 2)(22+=+,则这个三角形是( )A . 等边三角形B . 钝角三角形C . 直角三角形D . 锐角三角形.6.直角三角形中一直角边的长为9,另两边为连续自然数,则直角三角形的周长为( ) A .121 B .120 C .90 D .不能确定7、放学以后,小红和小颖从学校分手,分别沿东南方向和西南方向回家,若小红和小颖行走的速度都是40米/分,小红用15分钟到家,小颖20分钟到家,小红和小颖家的直线距离为( ) A .600米 B . 800米 C . 1000米 D. 不能确定8、ΔABC 中∠B=90°,两直角边AB=7,BC=24,在三角形内有一点P 到各边的距离相等,则这个距离是( )A.1B.3C.6D.非以上答案9、在△ABC 中,AB=12cm , BC=16cm , AC=20cm , 则△ABC 的面积是( )A. 96cm 2B. 120cm 2C. 160cm 2D. 200cm 210、已知如图,水厂A 和工厂B 、C 正好构成等边△ABC ,现由水厂A 和B 、C 两厂供水,要在A 、B 、C 间铺设输水管道,有如下四种设计方案,(图中实线为铺设管道路线),•其中最合理的方案是( )11、在△ABC 中,∠C=90°, AB =5,则2AB +2AC +2BC =_______.12、如图,一根树在离地面9米处断裂,树的顶部落在离底部12米处.树折断之前有______米.13、如图所示,是一个外轮廓为矩形的机器零件平面示意图,根据图中标出尺寸(单位:mm )计算两圆孔中心A 和B 的距离为 .14、已知Rt △ABC 中,∠C=90°,若a+b=14,c=10,则Rt △ABC 的面积是_____15、如图,梯子AB 靠在墙上,梯子的底端A 到墙根O 的距离为2米,梯子的顶端B 到地面的距离为7米.现将梯子的底端A 向外移动到A ’,使梯子的底端A ’到墙根O 的距离等于3米,同时梯子的顶端 B 下降至 B ’,那么 BB ’的值: ①等于1米;②大于1米5;③小于1米.其中正确结论的序号是 .16、如图,将一根25㎝长的细木棒放入长、宽、高分别为8㎝、6㎝和103㎝的长方体无盖盒子中,求细木棒露在盒外面的最短长度是多少?17、小东拿着一根长竹竿进一个宽为3米的城门,他先横着拿不进去,又竖起来拿,结果竿比城门高1米,当他把竿斜着时,两端刚好顶着城门的对角,问竿长多少米?18、如图,铁路上A 、B 两点相距25km , C 、D 为两村庄,若DA =10km ,CB =15km ,DA ⊥AB 于A ,CB ⊥AB 于B ,现要在AB 上建一个中转站E ,使得C 、D 两村到E 站的距离相等.(1)求E 应建在距A 多远处? (2)DE 和EC 垂直吗?试说明理由19、如图,在△ABC 中,∠BAC =120°,∠B =30°,AD ⊥AB ,垂足为A,CD=2cm,求AB 的长.第12题图 第13题图 第15题图A B D专题篇一、勾股定理与梯子问题1、如图1,一个梯子AB长2.5米,顶端A靠在墙上,这时梯子下端B与墙角C距离为1.5米,梯子滑动后停在DE的位置上,如图2,测得BD长为0.5米,求梯子顶端A下落了多少米.2、比较梯子沿墙壁滑行时其在墙壁和地面上滑行距离的大小关系例2如图3,梯子AB靠在墙上,梯子的底端A到墙根O的距离为2米,梯子的顶端B到地面的距离为7米.现将梯子的底端A向外移动到A′,使梯子的底端A′到墙根O的距离等于3米,同时梯子的顶端B下降至B′,那么BB①等于1米;②大于1米;③小于1米.其中正确结论的序号是________.(要求写出过程)二、勾股定理中的数学思想1、面积法.已知△ABC中,∠ACB=90°,AB=5㎝.BC=3㎝,CD⊥AB于点D,求CD的长.2、构造法.如图,已知△ABC中,∠B=30°,∠C=45°,AB=4,AC=22.求△ABC的面积.3、转化思想.如图3,已知四边形ABCD中,∠B=90°,AB=3,BC=4,CD=12,AD=13.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4、分类讨论思想.已知Rt△ABC中,其中两边的长分别是3,5,求第三边的长.5、方程思想.如图4,AB为一棵大树,在树上距地面10米的D处有两只猴子,它们同时发现C处有一筐苹果,一只猴子从D往上爬到树顶A又沿滑绳AC滑到C处,另一只猴子从D滑到B,再由B跑到C.已知两只猴子所经路程都是15米.试求大树AB的高度.如图,在△ABC中,AB=15,BC=14,CA=13,求BC边上的高AD.6、逆向思维的方法如图1,在△ABC中,D为BC边上一点,已知AB=13,AD=12,AC=15,BD=5,那么DC=_____.图3DABC图4DCBAABC三、勾股定理在影响范围问题中的运用1、如图1,公路MN 和公路PQ 在点P 处交汇,且30QPN ∠=︒,点A 处有一所中学,AP =160m 。

勾股定理专题训练试题精选八附答案

勾股定理专题训练试题精选八附答案

勾股定理专题训练试题精选(八)一.选择题(共29小题)1.如图,△ABC的三边长为5,12,13.设其三条高的交点为H,外心为O,求OH.2.在△ABC中,∠ACB﹣∠B=90°,∠BAC的角平分线交BC于E,△BAC的外角平分线交BC于F,证明:AE=AF.3.如图,以等腰直角△ABC的直角边AC作等边△ACD,CE⊥AD于E,BD、CE交于点F.(1)求∠DFE的度数;(2)求证:AB=2DF.4.如图,△OBD和△OCA是等腰直角三角形,∠ODB=∠OCA=90°.M是线段AB中点,连接DM、CM、CD.若C在直线OB上,试判断△CDM的形状.5.请在所给网格中按下列要求画出图形.(1)从点A出发的一条线段AB,使它的另一个端点落在格点(即小正方形的顶点)上,且长度为;(2)以(1)中的AB为边的一个等腰三角形ABC,使点C在格点上,且另两边的长都是无理数;(在图甲中画出)(3)以(1)中的AB为边的两个四边形,使它们都是中心对称图形且不全等,其顶点都在格点上,各边长都是无理数.(在图乙中画出)7.△ABC中,AB=,BC=,AC=,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1)小明同学是用构图法解答本题的,建立一个正方形网格(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在网格中画出符合条件的格点三角形ABC,这样不必求△ABC的高而借助网格可得△ABC面积为_________.(2)若△ABC三边长为、、(a>0),请利用图2的正方形网格(小正方形边长为a),画出相应的△ABC,并求出它的面积.8.如图所示,在△ABC中,∠B=90°,AB=6厘米,BC=3厘米,点P从点A开始沿AB边向B以2厘米/秒的速度移动,点Q从点B开始沿BC边向点C以1厘米/秒的速度移动,如果P、Q分别从A、B同时出发,几秒钟后P、Q间的距离等于2厘米?(把实际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9.(1)等腰△ABC的直角边AB=BC=10cm,点P、Q分别从A、C两点同时出发,均以1cm/秒的相同速度作直线运动,已知P沿射线AB运动,Q沿边BC的延长线运动,PQ与直线AC相交于点D,过P作PE⊥AC于点E.设P点运动时间为t.①当点P在线段AB上运动时,线段DE的长度是否改变?若不改变,求出DE的值;若改变,请说明理由.下面给出一种解题的思路,你可以按这一思路解题,也可以选择另外的方法解题.解:过Q作QF⊥直线AC于点M∵PE⊥AC于点E,QF⊥直线AC于点M∴∠AEP=∠F=90°(下面请你完成余下的解题过程)②当点P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运动时,(1)中的结论是否还成立?请在图2画出图形并说明理由.(2)若将(1)中的“腰长为10cm的等腰直角△ABC”改为“边长为a的等边△ABC”时(其余条件不变),则线段DE的长度又如何?(直接写出答案,不需要解题过程)(3)若将(2)中的“等边△ABC”改为“△ABC”(其余条件不变),请你做出猜想:当△ABC满足_________条件时,(2)中的结论仍然成立.(直接写出答案,不需要解题过程)10.如图,△ABC和△ECD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B=∠DCE=90°,D为AB边上一点.(1)求证:△ACE≌△BCD;(2)设AC和DE交于点M,若AD=6,BD=8,求ED与AM的长.11.已知:如图1,当△ABO和△CDO是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OA与OC,OB与OD,都在同一条直线上,∠ABO 和∠CDO的角平分线分别交AC于点E和F.(1)求证:AC=2(BE+DF)(2)如图2,当△ABO和△CDO变为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且OA与OC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时,连接AC与BD 交于点G,其余条件都不变,那么(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如果成立请证明,不成立说明你的理由.12.已知:在四边形ABCD中,∠D=90°,DC=3cm,AD=4cm,AB=12cm,BC=13cm.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13.阅读下面的文字,解答问题:大家知道是无理数,而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因此的小数部分我们不可能全部地写出来,于是小明用来表示的小数部分,你同意小明的表示方法吗?事实上,小明的表示方法是有道理的,因为的整数部分是1,将这个数减去其整数部分,所得的差就是小数部分.又例如:因为,即,所以的整数部分为2,小数部分为.请解答:(1)如果的整数部分为a,那么a=_________.如果,其中b是整数,且0<c<1,那么b= _________,c=_________.(2)将(1)中的a、b作为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请你计算第三边的长度.14.如图,在Rt△ABC中,∠ACB=90°,AC=BC=10,CD是射线,∠BCF=60°,点D在AB上,AF、BE分别垂直于CD(或延长线)于F、E,求EF的长.(1)图1中阴影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并由已求面积求边长AB的长;(2)在图2:3×3正方形方格中,由题(1)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设计一个方案画出长为的线段,并说明理由.16.正方形网格中,小格的顶点叫做格点,以格点为顶点的三角形叫做格点三角形.下图1中的正方形网格中△ABC 是格点三角形,小正方形网格的边长为1(单位长度).(1)△ABC的面积是_________(平方单位);(2)在图2所示的正方形网格中作出格点△A′B′C′和△A″B″C″,使△A′B′C′∽△ABC,△A″B″C″∽△ABC,且AB、A′B′、A″B″中任意两条线段的长度都不相等;(3)在所有与△ABC相似的格点三角形中,是否存在面积为3(平方单位)的格点三角形?如果存在,请在图3中作出,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7.如图,在Rt△ABC中,∠ABC=90°,AB=4,BC=3,将△ABC沿AC边所在直线向右平移x个单位,记平移后的对应三角形为△DEF,连接BE.(1)当x=4时,求四边形ABED的周长;(2)当x为何值时,△BED是等腰三角形?18.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7厘米,3厘米,第三边长为x厘米.(1)求第三边x的取值范围;(2)在(1)的条件下,取x的偶数值为直角△ABC的两直角边长(AC>BC),此时AB=10厘米,若P为斜边AB上的一个动点,求PC的最小值.19.阅读下列材料:小明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已知:在△ABC中,AB,BC,AC三边的长分别为、、,求△ABC的面积.小明是这样解决问题的:如图1所示,先画一个正方形网格(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再在网格中画出格点△ABC(即△ABC三个顶点都在小正方形的顶点处),从而借助网格就能计算出△ABC的面积.他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称为构图法.请回答:(1)图1中△ABC的面积为_________;参考小明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下列问题:(2)图2是一个正方形网格(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①利用构图法在答题卡的图2中画出三边长分别为、、的格点△DEF;②计算△DEF的面积为_________.(3)如图3,已知△ABC,以AB,AC为边向外作正方形ABDE,ACFG,连接EG.若AB=,BC=,AC=,则六边形BCFGED的面积为_________.20.如图,在Rt△ABC中,AB=AC,∠BAC=90°,O为BC的中点.(1)写出点O到△ABC的三个顶点A、B、C的距离的关系(不要求证明)(2)如果点M、N分别在线段AB、AC上移动,在移动过程中保持AN=BM,请判断△OMN的形状,请证明你的结论.21.如图,在△ABC中,∠A=90°,AB=AC,O是BC的中点,如果在AB和AC上分别有一个动点M、N在移动,且在移动时保持AN=BM,请你判断△OMN的形状,并说明理由.22.如图:在△ABC中,∠C=90°,a、b、c分别是∠A、∠B、∠C的对边,点E是BC上一个动点(点E与B、C不重合),连接A、E.若a、b满足,且c是不等式组的最大整数解.(1)求a、b、c的长.(2)若AE平分△ABC的周长,求∠BEA的大小.23.如图1,在△ABC,∠A=45°,延长CB至D,使得BD=BC.(1)若∠ACB=90°,求证:BD=AC;(2)如图2,分别过点D和点C作AB所在直线的垂线,垂足分别为E、F,求证:DE=CF;(3)如图3,若将(1)中“∠ACB=90°”改为“∠ACB=m°,并在AB延长线上取点G,使得∠1=∠A”.试探究线段AC、DG的数量与位置关系.24.如图,已知△ABC中,∠BAC=90°,AB=AC.D为线段AC上任一点,连接BD,过C点作CE∥AB且AD=CE,试说明BD和AE之间的关系,并证明.25.已知: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ACB和△BED)边长分别为a和b(a<b)如图放置在一起,连接AD.(1)求△ABD的面积;(2)如果有一个P点正好位于线段CE的中点,连接AP、DP得到△APD,求△APD的面积;(3)(2)中的△APD的面积记为S1,(1)中的△ABD的面积记为S2,则S1与S2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A.S1=S2B.S1<S2C.S1>S2D.无法确定.26.如图,正三角形ABC的边长为a,D是BC的中点,P是AC边上的点,连接PB和PD得到△PBD.求:(1)当点P运动到AC的中点时,△PBD的周长;(2)△PBD的周长的最小值.27.如图,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2,4),B(5,0),动点P从B点出发,沿BO向终点O移动;动点Q从点A 点出发,沿AB向终点B移动.两点同时出发,速度均为每秒1个单位.设从出发起运动了x秒.(1)点P的坐标是(_________,_________);(2)点Q的坐标是(_________,_________);(3)x为何值时,△APQ是以AP为腰的等腰三角形?28.如图,在直角三角形ABC中∠C=90°.AC=4,BC=3,在直角三角形ABC外部拼接一个合适的直角三角形,使得拼成的图形是一个等腰三角形,见图示.请在四个备用图中分别画出与示例图不同的拼接方法,并在图中标明拼接的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29.如图,Rt△ABC中,∠C=90°,AD、BE分别是BC、AC边上的中线,AD=2,BE=5,求AB的长.二.解答题(共1小题)30.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B=90°,且AD=4cm,AB=6cm,DC=10cm,若动点P从A点出发,以每秒1cm的速度沿线段AD向点D运动;动点Q从C点出发以每秒3cm的速度沿CB向B点运动,当P点到达D点时,动点P、Q同时停止运动,设点P、Q同时出发,并运动了t秒,回答下列问题:(1)BC=_________cm;(2)当t为多少时,四边形PQCD成为平行四边形?勾股定理专题训练试题精选(八)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29小题)1.如图,△ABC的三边长为5,12,13.设其三条高的交点为H,外心为O,求OH.就是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是.×.2.在△ABC中,∠ACB﹣∠B=90°,∠BAC的角平分线交BC于E,△BAC的外角平分线交BC于F,证明:AE=AF.(∠(∠BAE=3.如图,以等腰直角△ABC的直角边AC作等边△ACD,CE⊥AD于E,BD、CE交于点F.(1)求∠DFE的度数;(2)求证:AB=2DF.BDC=(=,4.如图,△OBD和△OCA是等腰直角三角形,∠ODB=∠OCA=90°.M是线段AB中点,连接DM、CM、CD.若C在直线OB上,试判断△CDM的形状.5.请在所给网格中按下列要求画出图形.(1)从点A出发的一条线段AB,使它的另一个端点落在格点(即小正方形的顶点)上,且长度为;(2)以(1)中的AB为边的一个等腰三角形ABC,使点C在格点上,且另两边的长都是无理数;(在图甲中画出)(3)以(1)中的AB为边的两个四边形,使它们都是中心对称图形且不全等,其顶点都在格点上,各边长都是无理数.(在图乙中画出)26.已知:如图所示,Rt△ABC中,∠C=90°,∠ABC=60°,DC=11,D点到AB的距离为2,求BD的长.DE=2BD=即可求AE=,7.△ABC中,AB=,BC=,AC=,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1)小明同学是用构图法解答本题的,建立一个正方形网格(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在网格中画出符合条件的格点三角形ABC,这样不必求△ABC的高而借助网格可得△ABC面积为 3.5.(2)若△ABC三边长为、、(a>0),请利用图2的正方形网格(小正方形边长为a),画出相应的△ABC,并求出它的面积.×﹣×××﹣8.如图所示,在△ABC中,∠B=90°,AB=6厘米,BC=3厘米,点P从点A开始沿AB边向B以2厘米/秒的速度移动,点Q从点B开始沿BC边向点C以1厘米/秒的速度移动,如果P、Q分别从A、B同时出发,几秒钟后P、Q间的距离等于2厘米?(把实际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PQ=PQ=,.9.(1)等腰△ABC的直角边AB=BC=10cm,点P、Q分别从A、C两点同时出发,均以1cm/秒的相同速度作直线运动,已知P沿射线AB运动,Q沿边BC的延长线运动,PQ与直线AC相交于点D,过P作PE⊥AC于点E.设P点运动时间为t.①当点P在线段AB上运动时,线段DE的长度是否改变?若不改变,求出DE的值;若改变,请说明理由.下面给出一种解题的思路,你可以按这一思路解题,也可以选择另外的方法解题.解:过Q作QF⊥直线AC于点M(下面请你完成余下的解题过程)②当点P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运动时,(1)中的结论是否还成立?请在图2画出图形并说明理由.(2)若将(1)中的“腰长为10cm的等腰直角△ABC”改为“边长为a的等边△ABC”时(其余条件不变),则线段DE的长度又如何?(直接写出答案,不需要解题过程)(3)若将(2)中的“等边△ABC”改为“△ABC”(其余条件不变),请你做出猜想:当△ABC满足∠A=∠ACB条件时,(2)中的结论仍然成立.(直接写出答案,不需要解题过程)AE=CF=EFAC==10=EF=((=AC=5DE=DF=a AC10.如图,△ABC和△ECD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B=∠DCE=90°,D为AB边上一点.(1)求证:△ACE≌△BCD;(2)设AC和DE交于点M,若AD=6,BD=8,求ED与AM的长.=10=,DE=5DG==﹣,==,,MG=AM===,即AM=11.已知:如图1,当△ABO和△CDO是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OA与OC,OB与OD,都在同一条直线上,∠ABO 和∠CDO的角平分线分别交AC于点E和F.(1)求证:AC=2(BE+DF)(2)如图2,当△ABO和△CDO变为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且OA与OC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时,连接AC与BD 交于点G,其余条件都不变,那么(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如果成立请证明,不成立说明你的理由.BE=AO DF=OC12.已知:在四边形ABCD中,∠D=90°,DC=3cm,AD=4cm,AB=12cm,BC=13cm.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AD==5cm=×13.阅读下面的文字,解答问题:大家知道是无理数,而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因此的小数部分我们不可能全部地写出来,于是小明用来表示的小数部分,你同意小明的表示方法吗?事实上,小明的表示方法是有道理的,因为的整数部分是1,将这个数减去其整数部分,所得的差就是小数部分.又例如:因为,即,所以的整数部分为2,小数部分为.请解答:(1)如果的整数部分为a,那么a=3.如果,其中b是整数,且0<c<1,那么b=4,c=﹣1.(2)将(1)中的a、b作为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请你计算第三边的长度.<)∵<<的整数部分为=b+c=5﹣14.如图,在Rt△ABC中,∠ACB=90°,AC=BC=10,CD是射线,∠BCF=60°,点D在AB上,AF、BE分别垂直于CD(或延长线)于F、E,求EF的长.即EG==5CE=515.观察图1: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是1,我们可以得到小正方形的面积1.(1)图1中阴影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并由已求面积求边长AB的长;(2)在图2:3×3正方形方格中,由题(1)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设计一个方案画出长为的线段,并说明理由.×,==16.正方形网格中,小格的顶点叫做格点,以格点为顶点的三角形叫做格点三角形.下图1中的正方形网格中△ABC 是格点三角形,小正方形网格的边长为1(单位长度).(1)△ABC的面积是5(平方单位);(2)在图2所示的正方形网格中作出格点△A′B′C′和△A″B″C″,使△A′B′C′∽△ABC,△A″B″C″∽△ABC,且AB、A′B′、A″B″中任意两条线段的长度都不相等;(3)在所有与△ABC相似的格点三角形中,是否存在面积为3(平方单位)的格点三角形?如果存在,请在图3中作出,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6,是不可能由格点三角形构成,所以不存在.17.如图,在Rt△ABC中,∠ABC=90°,AB=4,BC=3,将△ABC沿AC边所在直线向右平移x个单位,记平移后的对应三角形为△DEF,连接BE.(1)当x=4时,求四边形ABED的周长;(2)当x为何值时,△BED是等腰三角形?=或18.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7厘米,3厘米,第三边长为x厘米.(1)求第三边x的取值范围;(2)在(1)的条件下,取x的偶数值为直角△ABC的两直角边长(AC>BC),此时AB=10厘米,若P为斜边AB上的一个动点,求PC的最小值.厘米,由勾股定理可知,=10由勾股定理可知,=÷19.阅读下列材料:小明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已知:在△ABC中,AB,BC,AC三边的长分别为、、,求△ABC的面积.小明是这样解决问题的:如图1所示,先画一个正方形网格(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再在网格中画出格点△ABC(即△ABC三个顶点都在小正方形的顶点处),从而借助网格就能计算出△ABC的面积.他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称为构图法.请回答:(1)图1中△ABC的面积为5;参考小明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下列问题:(2)图2是一个正方形网格(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①利用构图法在答题卡的图2中画出三边长分别为、、的格点△DEF;②计算△DEF的面积为7.(3)如图3,已知△ABC,以AB,AC为边向外作正方形ABDE,ACFG,连接EG.若AB=,BC=,AC=,则六边形BCFGED的面积为22.×﹣×﹣×﹣﹣﹣﹣×﹣﹣3=×﹣×﹣.(+20.如图,在Rt△ABC中,AB=AC,∠BAC=90°,O为BC的中点.(1)写出点O到△ABC的三个顶点A、B、C的距离的关系(不要求证明)(2)如果点M、N分别在线段AB、AC上移动,在移动过程中保持AN=BM,请判断△OMN的形状,请证明你的结论.21.如图,在△ABC中,∠A=90°,AB=AC,O是BC的中点,如果在AB和AC上分别有一个动点M、N在移动,且在移动时保持AN=BM,请你判断△OMN的形状,并说明理由.22.如图:在△ABC中,∠C=90°,a、b、c分别是∠A、∠B、∠C的对边,点E是BC上一个动点(点E与B、C不重合),连接A、E.若a、b满足,且c是不等式组的最大整数解.(1)求a、b、c的长.(2)若AE平分△ABC的周长,求∠BEA的大小.)方程组的解为不等式组23.如图1,在△ABC,∠A=45°,延长CB至D,使得BD=BC.(1)若∠ACB=90°,求证:BD=AC;(2)如图2,分别过点D和点C作AB所在直线的垂线,垂足分别为E、F,求证:DE=CF;(3)如图3,若将(1)中“∠ACB=90°”改为“∠ACB=m°,并在AB延长线上取点G,使得∠1=∠A”.试探究线段AC、DG的数量与位置关系.24.如图,已知△ABC中,∠BAC=90°,AB=AC.D为线段AC上任一点,连接BD,过C点作CE∥AB且AD=CE,试说明BD和AE之间的关系,并证明.25.已知: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ACB和△BED)边长分别为a和b(a<b)如图放置在一起,连接AD.(1)求△ABD的面积;(2)如果有一个P点正好位于线段CE的中点,连接AP、DP得到△APD,求△APD的面积;(3)(2)中的△APD的面积记为S1,(1)中的△ABD的面积记为S2,则S1与S2的大小关系是C.A.S1=S2B.S1<S2C.S1>S2D.无法确定.ABBD==××﹣,﹣﹣﹣abab+b(ab=26.如图,正三角形ABC的边长为a,D是BC的中点,P是AC边上的点,连接PB和PD得到△PBD.求:(1)当点P运动到AC的中点时,△PBD的周长;(2)△PBD的周长的最小值.BP=DP=BD=),所以BE=2a,,,.的周长的最小值是27.如图,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2,4),B(5,0),动点P从B点出发,沿BO向终点O移动;动点Q从点A 点出发,沿AB向终点B移动.两点同时出发,速度均为每秒1个单位.设从出发起运动了x秒.(1)点P的坐标是(5﹣x,0);(2)点Q的坐标是(2+,4﹣);(3)x为何值时,△APQ是以AP为腰的等腰三角形?=,,x﹣x=2+,﹣=x=;=或秒时,,)x=或28.如图,在直角三角形ABC中∠C=90°.AC=4,BC=3,在直角三角形ABC外部拼接一个合适的直角三角形,使得拼成的图形是一个等腰三角形,见图示.请在四个备用图中分别画出与示例图不同的拼接方法,并在图中标明拼接的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的等腰三角形.29.如图,Rt△ABC中,∠C=90°,AD、BE分别是BC、AC边上的中线,AD=2,BE=5,求AB的长.,.二.解答题(共1小题)30.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B=90°,且AD=4cm,AB=6cm,DC=10cm,若动点P从A点出发,以每秒1cm的速度沿线段AD向点D运动;动点Q从C点出发以每秒3cm的速度沿CB向B点运动,当P点到达D点时,动点P、Q同时停止运动,设点P、Q同时出发,并运动了t秒,回答下列问题:(1)BC=12cm;(2)当t为多少时,四边形PQCD成为平行四边形?EC==8cm。

勾股定理基础练习题(含答案与解析)

勾股定理基础练习题(含答案与解析)

勾股定理基础练习题(含答案与解析)勾股定理勾股定理基础练习题(含答案与解析)第Ⅰ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一.选择题(共15小题)1.在直角三角形中,有两边分别为3和4,则第三边是()A.1 B.5 C.D.5或2.直角三角形有一条直角边为6,另两条边长是连续偶数,则该三角形周长为()A.20 B.22 C.24 D.263.如图,两个较大正方形的面积分别为225,289,则字母A所代表的正方形的面积为()A.4 B.8 C.16 D.644.Rt△ABC中,斜边BC=2,则AB2+AC2+BC2的值为()A.8 B.4 C.6 D.无法计算5.如图,在△ABC中,AD⊥BC于D,AB=17,BD=15,DC=6,则AC的长为()A.11 B.10 C.9 D.86.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10,底边长为12,则底边上的高为()A.6 B.7 C.8 D.97.一直角三角形的一直角边长为6,斜边长比另一直角边长大2,则斜边的长为()A.4 B.6 C.8 D.108.如图所示:是一段楼梯,高BC是3m,斜边AC是5m,如果在楼梯上铺地毯,那么至少需要地毯()勾股定理基础练习题(含答案与解析)A.5m B.6m C.7m D.8m9.如图,已知,CD是Rt△ABC斜边上的高,∠ACB=90°,AC=4m,BC=3m,则线段CD的长为()A.5m B.C.D.10.若等边△ABC的边长为2cm,那么△ABC的面积为()A.cm2B.2cm2 C.3cm2 D.4cm211.直角三角形的一直角边长是12,斜边长是15,则另一直角边是()A.8 B.9 C.10 D.1112.如图,2×2的方格中,小正方形的边长是1,点A、B、C都在格点上,则AB边上的高长为()A.B.C.D.13.用下列各组线段为边,能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A.1cm,2cm,3cm B.cm,cm,cm C.1cm,2cm,cm D.2cm,3cm,4cm14.将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扩大3倍,得到的三角形是()A.直角三角形 B.锐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不能确定15.下列条件中,不能判断△ABC为直角三角形的是()A.a=1.5,b=2,c=2.5 B.a:b:c=3:4:5C.∠A+∠B=∠C D.∠A:∠B:∠C=3:4:5勾股定理基础练习题(含答案与解析)第Ⅱ卷(非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Ⅱ卷的文字说明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13小题)16.如图所示的图形中,所有的四边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若正方形A,B,C,D的面积和是49cm2,则其中最大的正方形S 的边长为cm.17.如图,矩形ABCD中,AB=8,BC=4,将矩形沿AC折叠,点D落在点D′处,则重叠部分△AFC的面积为.18.如图:5米长的滑梯AB开始在B点距墙面水平距离3米,当向后移动1米,A点也随着向下滑一段距离,则下滑的距离(大于,小于或等于)1米.19.如图,长方体长、宽、高分别为4cm,3cm,12cm,则BD′=.勾股定理基础练习题(含答案与解析)20.如图,由4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与中间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若大正方形面积是9,小正方形面积是1,直角三角形较长直角边为a,较短直角边为b,则ab的值是.21.2002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大会会标取材于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勾股圆方图》,它是由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与中间的小正方形拼成的一个大正方形(如图),如果大正方形的面积是25,小正方形的面积是1,直角三角形较短的直角边为a,较长的直角边为b,那么(a+b)2的值为.22.把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图形,那么图中三角形面积之和与梯形面积之间的关系用式子可表示为,整理后即为.23.如图,正方形网格中的△ABC,若小方格边长都为1,则△ABC是:三角形.勾股定理基础练习题(含答案与解析)24.如图,四边形ABCD中,∠B=90°,AB=4cm,BC=3cm,AD=13cm,CD=12cm,则四边形ABCD的面积cm2.25.如图,AD=8,CD=6,∠ADC=90°,AB=26,BC=24,该图形的面积等于.26.已知:如图,△ABC是边长3cm的等边三角形,动点P、Q同时从A、B两点出发,分别沿AB、BC方向匀速移动,它们的速度都是1cm/s,当点P到达点B时,P、Q两点停止当t=时,△PBQ是直角三角形.27.如图,圆柱形容器高为18cm,底面周长为24cm,在杯内壁离杯底4cm 的点B处有一滴蜂蜜,此时一只蚂蚁正好在杯外壁,离杯上沿2cm与蜂蜜相对的点A处,则蚂蚁从外壁A处到达内壁B处的最短距离为cm.勾股定理基础练习题(含答案与解析)28.一个圆桶儿,底面直径为16cm,高为18cm,有一只小虫从底部点A处爬到上底B处,则小虫所爬的最短路径长是(π取3).评卷人得分三.解答题(共5小题)29.如图,已知一架竹梯AB斜靠在墙角MON处,竹梯AB=13m,梯子底端离墙角的距离BO=5m.(1)求这个梯子顶端A距地面有多高;(2)如果梯子的顶端A下滑4m到点C,那么梯子的底部B在水平方向上滑动的距离BD=4m吗?为什么?30.如图,一个直径为10cm的杯子,在它的正中间竖直放一根筷子,筷子露出杯子外1cm,当筷子倒向杯壁时(筷子底端不动),筷子顶端刚好触到杯口,求筷子长度和杯子的高度.勾股定理基础练习题(含答案与解析)31.在甲村至乙村的公路有一块山地正在开发,现有一C处需要爆破.已知点C与公路上的停靠站A的距离为300米,与公路上的另一停靠站B的距离为400米,且CA⊥CB,如图所示.为了安全起见,爆破点C周围半径250米范围内不得进入,问在进行爆破时,公路AB段是否有危险而需要暂时封锁?请通过计算进行说明.32.如图,一只蜘蛛在一块长方体木块的一个顶点A处,一只苍蝇在这个长方体的对角顶点G处,若AB=3cm,BC=5cm,BF=6cm,问蜘蛛要沿着怎样的路线爬行,才能最快抓到苍蝇?这时蜘蛛走过的路程是多少厘米?33.有两棵树,一棵高10米,另一棵高4米,两树相距8米,一只小鸟从一棵树的树梢飞到另一棵树的树梢,问小鸟至少飞行多什么米?勾股定理基础练习题(含答案与解析)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勾股定理经典例题(全解版)

勾股定理经典例题(全解版)

类型一:勾股定理的直接用法1、在Rt△ABC中,∠C=90°(1)已知a=6, c=10,求b, (2)已知a=40,b=9,求c; (3)已知c=25,b=15,求a.思路点拨:写解的过程中,一定要先写上在哪个直角三角形中,注意勾股定理的变形使用。

解析:(1) 在△ABC中,∠C=90°,a=6,c=10,b=(2) 在△ABC中,∠C=90°,a=40,b=9,c=(3) 在△ABC中,∠C=90°,c=25,b=15,a=举一反三【变式】:如图∠B=∠ACD=90°, AD=13,CD=12, BC=3,则AB的长是多少?【答案】∵∠ACD=90°AD=13, CD=12∴AC2 =AD2-CD2=132-122=25∴AC=5又∵∠ABC=90°且BC=3∴由勾股定理可得AB2=AC2-BC2=52-32=16∴AB= 4∴AB的长是4.类型二:勾股定理的构造应用2、如图,已知:在中,,,. 求:BC的长.思路点拨:由条件,想到构造含角的直角三角形,为此作于D,则有,,再由勾股定理计算出AD、DC的长,进而求出BC的长.解析:作于D,则因,∴(的两个锐角互余)∴(在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根据勾股定理,在中,.根据勾股定理,在中,.∴.举一反三【变式1】如图,已知:,,于P. 求证:.解析:连结BM,根据勾股定理,在中,.而在中,则根据勾股定理有.∴又∵(已知),∴.在中,根据勾股定理有,∴.【变式2】已知:如图,∠B=∠D=90°,∠A=60°,AB=4,CD=2。

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分析:如何构造直角三角形是解本题的关键,可以连结AC,或延长AB、DC交于F,或延长AD、BC交于点E,根据本题给定的角应选后两种,进一步根据本题给定的边选第三种较为简单。

解析:延长AD、BC交于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勾股定理及三角形证明相关测试题
1.已知a 、b 、c 是∆ABC 三边长,则2)(c b a --+c b a -+的值是( )
A.2a
B.2b
C.2c
D.2(a-c)
2.如图所示,AB=BC=CD=DE=1,AB ⊥BC,AC ⊥CD,AD ⊥DE,则AE=( ) A.1 B.2 C.3 D.2
3.如图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A 1B 1C 1D 1中,一只蚂蚁从点A 出发,沿正方体表
面爬行到面对对角线A 1B 上的一点P ,再沿截面A 1BCD 1,则整个过程中蚂蚁爬行
的最短路程为( )
A.2
B.2
62+ C.2+2 D.22+
4.下列4个命题中正确的个数是( )
(1)两边及第三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两边及第三边上的高线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直角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分别为3和4,则第三边边长为5.
(4)如果a ≥0,那么(a )2=a.
A.1
B.2
C.3
D.4
5.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为a,b,c,且a2=9,b2=16,则c2= .
6.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为5cm,12cm,则第三边长为 .
7.如图,一棵大树在一次强台风中离地面3m处折断倒下,树干顶部在根部4米处,这棵大树在折断前的高度为 m
8.如图,这是某种牛奶的长方体包装盒,长、宽、高分别为5cm,4cm、12cm,插吸管处的出口到相邻两边的距离都是1cm,为了设计配套的直吸管,要求插入碰到底面后,外露的吸管长度要在3cm至5cm间(包括3cm与5cm,不计吸管粗细及出口大小)则设计的吸管总长度L的范围是 .
9.如图,在∆ABC中,AB=3+1,AC=6,BC=2,求∆ABC三个内角的度数.
10.李老师在与同学进行“蚂蚁怎样爬最近”的课题研究时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请你根据下列所给的重要条件分别求出蚂蚁需要爬行的最短路程的长.
(1)如图1,正方体的棱长为5cm一只蚂蚁欲从正方体底面上的点A沿着正方处;
体表面爬到C
1
(2)如图2,正四棱柱的底面边长为5cm,侧棱长为6cm,一只蚂蚁从正四棱柱
处;
底面上的点A沿着棱柱表面爬到C
1
(3)如图3,圆锥的母线长为4cm,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如图4所示,且∠=120°,一只蚂蚁欲从圆锥的底面A处出发,沿圆锥侧面爬行一周回到点A. AOA
1
11.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A=120°,AB的垂直平分线MN分别交BC,AB于点M,N,求证CM=2BM.
12.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ABC=90°,E为AB延长线上一点,连接ED,与BC交于点H.过E作CD的垂线,垂足为CD上的一点F,并与BC交于点G.已知G为
CH的中点,且∠BEH=∠HEG.
(1)若HE=HG,求证:△EBH≌△GFC;
(2)若CD=4,BH=1,求AD的长.
13.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B∥CD,AD⊥DC,AB=BC,且AE⊥BC.
(1)求证:AD=AE;
(2)若AD=8,DC=4,求AB的长.
14.如图,在∆ABC中,BE是∠ABC的平分线,AD⊥BE,垂足为D.
求证:∠2=∠1+∠C.
15.如图,D是∆ABC的边BC上的点,且CD=AB,∠ADB=∠BAD,AE是∆ABD的中线。

求证:2AC=AE
16.如图所示,AD是△ABC的中线,BE交AC于E,交AD于F,且AC=BF。

求证:AE=E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