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氏II类错合的矫治
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的隐形矫治

施洁培.安氏n类错粘畸形的隐形矫治
• 975 •
尽管与固定矫治技术相比,隐形矫治技术对应 的适应证范围有一定限制,其显示出的一些技术优 势却是固定矫治技术所不具有的,包括垂直高度的 控制和精确移动控制。隐形矫治系统能够有效避免 垂直高度的增加,因而对高角病例更加友好。传统 观点认为,因远移上颌磨牙易造成磨牙伸长,增加下 面高⑵,故U类高角患者不宜采用远移磨牙的矫治 方法,以避免高角面型加重。而Ravera等⑶通过头 影测量分析,发现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远移上颌磨 牙前后患者的下颌平面角未见明显改变 。陈琳 等⑷等通过重叠磨牙远移前后的三维数字化模型 , 发现用隐形矫治器远移上颌磨牙后,上颌第一、第二 磨牙均有不同程度的压低。这些研究表明,隐形矫 治器在远移磨牙的同时设计磨牙压低可避免磨牙伸 长,这为无托槽隐形矫治治疗II类高角病例提供了 证据。此外,由于隐形矫治采用计算机辅助3D设 计,牙齿的每一步移动都被精确计算,使得矫治目标 位的设定更为直观,牙列间隙分配也能够被准确地 预估。
近年来,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为 n类错跆畸形的治疗提供了新选择,并显示出其独 特优势。隐形矫治技术使磨牙远移的实现度大幅提 升,为一些拔牙临界病例提供了不拔牙矫治的可行 性。此外,计算机辅助方案设计令矫治过程可视化,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浙江杭州(310000) 通信作者:施洁瑁 E-mail :Sjiejun2013@
矫治目标精准化,在间隙安排和终末咬合关系定位 等方面的预知性增强。
隐形矫治对牙性因素和部分功能性因素导致的 II类错殆畸形能够取得较为确切的疗效,矫治方法 主要包括推磨牙向后、咬合跳跃和拔牙矫治等。本 文将从贴近临床的角度,详细阐述无托槽隐形矫治 系统在治疗II类错胎畸形方面的主要方法及特点, 以期读者对无托槽隐形矫治系统有更全面的认识。
二类错合矫治

பைடு நூலகம்扩弓螺旋器牙弓快速扩大
1. 快速扩弓矫治
应用要点:
上颌6 6与4 4(或Ⅳ Ⅳ)安放带环 了解乳牙根吸收与恒牙根发育情况 保证焊接牢固与螺旋器加力可靠 加力:旋转90度/次,2次/天 及时观察腭中缝打开与后牙颊移情况 扩弓后应固定保持3-6个月
2.常规扩弓矫治
适应症:
7. 下颌唇档
应用要点:
下颌6 6上安放带环(附双颊管) 直径0.9mm不锈钢丝弯制,游离端插入粗圆管(颊部
距前磨牙颊面2mm),弯制调节曲 下颌3-3唇侧唇屏(距切牙唇面2mm,位于下颌切牙龈
1/3至龈缘下2mm处) 全天戴用并及时调节唇挡
8. 翼外肌功能训练
作用机理:
下颌前伸训练→前伸肌肉功能增强 → 下颌向前调位 促进下颌生长
1. 牙型
上下颌骨位置及其与颅面关系正常 上牙弓前突 (上切牙唇倾) 下前牙舌移位 磨牙中性或远中尖对尖关系
2. 功能型
上颌骨及牙弓位置正常 下颌功能性后缩 磨牙远中关系
3. 骨型
上颌骨前突 下颌骨发育不足 上颌前突伴下颌发育不足 磨牙远中关系 前牙中度或重度深覆盖
4.平面导板与斜面导板
作用机理:
压低下前牙,升高后牙 使下颌向前移位 促进下颌长度生长 (髁状突改建) 使下颌顺时针旋转,颏点后移 使下切牙唇倾 配合使用唇弓可内收前牙
4.平面导板与斜面导板
适应症:
替牙期或恒牙初期 下颌后缩(功能型)或发育不足 前牙深覆合(低角型) 上前牙唇倾或下切牙舌倾 牙齿排列较整齐
㈡ 病因
1. 口腔不良习惯
吮拇、咬下唇、添上前牙、口呼吸 2. 替牙或萌牙期局部障碍
安氏II类错合的矫治课件

总结词
协调上下颌关系,恢复咀嚼功能
总结词
引导生长,改善颌骨位置
详细描述
矫治后,上下颌关系得到协调,牙齿排列整齐,咀嚼效率 恢复到正常水平,同时减轻了牙齿磨损和关节负担。
案例二:成年人安氏ii类错合的矫治
总结词
矫形联合治疗,改善面部美观
详细描述
对于成年人安氏ii类错合,矫形联合治疗是常用的方法。 通过正畸和正颌手术的联合治疗,可以有效改善面部美 观和咀嚼功能。
保持时间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矫治目标,制 定保持时间,一般需要长期佩戴保持 器。
注意事项
指导患者在佩戴保持器期间注意口腔 卫生和饮食,定期回诊复查,以便及 时发现问题并处理。
03
矫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患者配合的重要性
患者需按时复诊
矫治过程中,患者需按照医生建议的时间按时复诊,以便 医生及时了解矫治进度和效果,调整矫治方案。
发病原因
遗传因素
家族遗传是安氏ii类错合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父母有安氏ii 类错合的子女发病率较高。
环境因素
不良的口腔习惯、慢性疾病、外伤等因素也可能导致安氏ii类 错合的发生。
临床表现
01
02
03
上下牙弓关系异常
上前牙覆盖在下前牙的前 方,形成深覆盖或超覆盖 。
咀嚼功能障碍
由于上下牙弓关系异常, 患者可能会出现咀嚼效率 低下、牙齿磨损等问题。
患者需遵守医嘱
矫治期间,患者需遵守医生的医嘱,按时佩戴矫治器,保 持口腔卫生,避免吃过硬、过黏、过甜的食物,以免损坏 矫治器和影响矫治效果。
患者需积极配合治疗
矫治过程中,患者需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包括按时复诊 、遵守医嘱、保持口腔卫生等,以便尽快完成矫治并获得 最佳效果。
安氏二类矫正方案

安氏二类矫正方案简介:安氏二类矫正方案是一种针对牙齿二类畸形的矫正方法,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研究,被证明是一种有效、安全且可持续的矫正方案。
本文将详细介绍安氏二类矫正方案的原理、步骤和注意事项。
一、原理:安氏二类矫正方案基于牙齿医学原理,通过矫正器的作用力改变牙齿的位置和关系,从而改善牙齿的咬合和外观。
具体来说,该方案将牙齿分为上颌骨和下颌骨两个部分,通过控制上颌骨和下颌骨的生长发育来调整牙齿的位置关系。
二、步骤:1. 初诊与治疗计划制定:在接受安氏二类矫正方案之前,患者需首先进行初诊,其中包括口腔检查、拍摄X光片以及进行口腔模型的制作等。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牙齿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
2. 固定矫正器的应用:在安氏二类矫正方案中,医生会向患者固定矫正器。
这种矫正器通常由金属托槽和金属线组成,通过施加适当的力量来改变牙齿的位置。
3. 控制上颌骨和下颌骨的生长发育:此方案的关键在于控制上颌骨和下颌骨的生长发育。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调整方法,以达到最佳的矫正效果。
这可能包括通过调整矫正器的力度和方向来实现牙齿的移动。
4. 定期复诊和调整:在矫正过程中,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复诊和调整。
医生会根据牙齿的移动情况,适时调整矫正器的力度和方向,以确保矫正效果的达成。
5. 矫正器的拆除和保持器的使用:当牙齿达到理想的位置和关系时,医生会将矫正器拆除,并为患者制作保持器。
保持器的作用是固定牙齿的新位置,防止其发生移动。
三、注意事项:1. 遵守医生的建议:在接受安氏二类矫正方案之前,患者需要详细了解医生的建议和治疗计划,并遵守医生的指导。
2. 注意口腔卫生:在矫正过程中,患者需要加强口腔卫生,定期刷牙和使用牙线,以保持口腔的清洁和健康。
3. 饮食调节:患者在矫正期间需避免咬硬食物和过于粘性的食物,以免影响牙齿的矫正效果。
4. 定期复诊:患者在接受安氏二类矫正方案后需要定期复诊,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矫正进展进行矫正器的调整。
双期矫治技术在矫治安氏Ⅱ类错颌中的临床应用

双期矫治技术在矫治安氏Ⅱ类错颌中的临床应用目的:探讨双期矫治技术在矫治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错颌畸形中的临床应用。
方法:对25例10~12岁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错颌畸形患者进行双期矫治。
结果:25例患者经双期矫治后均获得满意效果。
结论:双期矫治技术能有效治疗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错颌畸形,促进下颌骨正常发育,改正上下牙齿的咬合关系,改善患者的面型美观。
标签:双期矫治;下颌后缩;安氏Ⅱ类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错颌畸形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错颌畸形之一,其主要表现为磨牙呈远中关系,下颌后缩,严重影响患者的咀嚼能力和面型美观。
笔者在2001~2004年期间采取双期矫治技术治疗下颌后缩畸形25例,取得明显疗效。
1 材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恒牙早期安氏Ⅱ类错颌畸形病例25例,其中男11例,女14例,年龄10~12岁,磨牙远中关系,前牙覆盖大于6 mm,上颌正常,下颌后缩,X片示手腕骨正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或高峰前期,X线头影测量分析为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错颌畸形。
1.2 矫治方法1.2.1 矫治设计25例患者均先采用Twin-block活动矫治器引导下颌向前,约5~8个月后行直丝弓技术矫治,其中拔牙病例8例,非拔牙病例17例。
1.2.2 Twin-block固定矫治器的制作和戴用1.2.2.1 重建咬合记录,制作Twin-block矫治器:训练患者下颌前伸,一般下颌前伸6~10 mm,前牙呈切对切关系,上下前牙间打开咬合约2 mm,第一双尖牙间打开咬合约5 mm;使磨牙区存在约2 mm的间隙,以利后牙萌出,减少前牙深覆合,如患者覆盖超过10 mm,则可分两次导下颌向前,用蜡堤重建咬合记录,送技工室常规制作Twin-block矫治器。
1.2.2.2 Twin-block 的临床戴用:试戴Twin-block矫治器约1周,患者逐渐适应后,医嘱患者24 h戴用;不合作者可将Twin-block黏固在上下牙列上,形成暂时的固定,待适应后取下,每4周复诊一次。
安氏Ⅱ类错(牙合)伴第二磨牙近中阻生的临床矫治

安氏Ⅱ类错(牙合)伴第二磨牙近中阻生的临床矫治目的:研究两种不同方法在直立近中倾斜阻生第二磨牙的临床应用。
材料和方法:选取两例第二磨牙存在近中倾斜阻生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第一例患者,男性,24岁,恒牙(牙合)。
经模型、X线片分析左侧磨牙关系为中性,右侧磨牙关系为远中尖对尖,前牙局部反(牙合),17近中倾斜阻生。
上前牙牙轴直立,下前牙牙轴舌倾,上颌拥挤度为16.5mm,下颌拥挤度为7.5mm,下中线右偏1mm,颏部右偏约1mm。
根据临床检查、诊断,采用减数正畸治疗,拔除14、24、35、45,上颌利用Nance弓减小机械支抗丢失,排齐整平上下牙列,关闭拔牙间隙,在间隙关闭后,于17颊侧粘接颊面管,利用正轴簧,直立该牙,1个月后该牙基本直立,拆除正轴簧后应用NiTi弓丝继续排齐17。
第二例患者,女性,12岁,恒牙(牙合)。
经模型、X线片分析左侧磨牙关系为远中尖对尖,右侧磨牙关系为中性,前牙局部反(牙合),37近中倾斜阻生。
上前牙牙轴直立,下前牙牙轴唇倾,上颌拥挤度为5mm,下颌拥挤度为4.5mm,下中线左偏1mm。
根据临床检查、诊断,采用减数正畸治疗,拔除14、24、34、44,排齐整平上下牙列,关闭拔牙间隙,在左下间隙关闭后,于36、37之间放置分牙簧,一个月后通过曲面断层片观察到37得到有效直立,去除分牙簧。
半年后,该牙已经完全建(牙合)。
两例患者分别于直立第二磨牙前后拍摄曲面断层片与口颌面相,观察第二磨牙的直立效果。
结果:文中第一例患者利用正轴簧法成功直立17,对比治疗前后变化,患者17与16长轴成角从45°减小为18°;17近中牙槽骨高度增加;患者面型维持良好,面下1/3比例正常。
第二例患者利用分牙簧法成功直立37,对比治疗后变化,患者37与36长轴成角从25°减小为6.5°;37近中牙槽骨高度增加;患者面型改善,面下1/3比例正常。
结论:文中两例病例均存在第二磨牙近中倾斜或近中阻生,根据患者不同情况,分别选取正轴辅弓、正轴簧法和分牙圈、分牙簧法,两例患者近中倾斜或近中阻生的第二磨牙均得到有效直立。
安氏II类错颌

安氏II类错颌(下颌后缩),常用功能性矫治器-肌激动器进行矫治,自本篇起,用系列博文介绍肌激动器的详细介绍及临床使用。
安氏II类错颌(下颌后缩),需要在快速生长发育期前进行干预矫治。
正畸引导是否能改变TMJ的结构来影响下颌骨的位置一直是多年来正畸医生的兴趣所在,并存在争议的观点。
1880年Kingsley在下颌后缩病例的治疗中提出了“跳咬合”的概念。
受K ingsley的思想影响了下颌功能矫形的发展。
最早的肌激动器(Activator)由A ndresen使用(1908),带有垂直翼板延伸至下牙的舌面。
用这种方法治疗了成千上万的病例,100年之后的今天,能否获得永久性的下颌前伸位置依然是争论的话题。
Andresen的概念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下前牙不能唇倾,否则则意味着肌激动器治疗的失败。
受Kingsley提出的概念和启发,Andresen发明了一种活动的、固位较松的改良型矫治器,能将肌功能刺激传递给颌骨、牙和支持组织。
Andresen的女儿使用固定矫治器治疗远中错颌结束后在暑假戴用的保持器。
他把这种经过不断改良的保持器成为生物机械作用保持器。
H?upl是一位牙周医师和组织学家,Andresen的功能保持器获得的疗效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发了他探究由此引起的组织学变化的兴趣,他开始确信这种装置在自然力量传递到下颌骨、牙齿和周围组织从而刺激生长。
他认为Roux的骨改建理论是一个有力的临床证据。
由于该装置能激活肌肉的力量因此称之为肌激动器(Activator)。
肌激动器口内观1 Andresen和H?upl设计的原始肌激动器头帽式肌激动器,对于上颌骨的生长控制比较有利2 在导下颌向前的矫治过程中髁突和关节窝发生改建,箭头指示粘弹力的传导方向3.髁突与骨骺的组织学区别4导下颌向前髁突与关节之间的力的传导5 A,使下颌向前的离散的生长矢量;B,肌激动器对关节的作用,使髁突向前下移位;C,髁突的生长改建;D,关节窝的生长改建6 肌激动器矫治原理7 II类1分类深覆合颌板修整-------------------------------------------------------------------跟我一起学习制作肌激动器吧!先取模型取咬合蜡,确定下颌前移的量上颌架:反向上颌架或者右侧位上颌架主要材料准备:1、不锈钢丝 0.9mm直径用于唇弓弯制主动唇弓0.9mm直径被动唇弓0.8mm直径2、不锈钢丝 1.2mm直径用于欧米茄腭弓弯制目的是做连接体减少基托面积3、自凝基托粉液正畸专用或者普通自凝基托用4、分离剂看图学制作吧!下颌前伸位咬合关系转移,可以右侧位上颌架也可以远中位,前后倒置上颌架去除咬合蜡形侧面观下颌模型上颌模型描绘导线下颌模型咬合生长空间蜡型堆筑下颌模型咬合生长空间蜡型堆筑侧面观腭弓不锈钢丝直径弯制唇弓及腭弓弯制唇弓及腭弓围筑基托边缘蜡堤围筑基托边缘蜡堤围筑基托边缘蜡堤后侧面观浸泡模型涂自凝基托树脂涂自凝基托树脂自凝基托凝固后的毛坯打磨抛光后打磨抛光后打磨抛光后------------------------------------------------------------------- 病例示例一覆合覆盖口内正位像戴肌激动器后右侧位口内像戴肌激动器后正位口内像肌激动器矫正5个月的口内像变化肌激动器矫正5个月的侧像变化(尊重患者隐私权,图像已做处理)------------------------------------------------------------------- 病例示例二戴用肌激动器6个月时口内像(正在继续戴用)-------------------------------------------------------------------多言多语肌激动器适合儿童快速生长发育期7-14岁年龄由于个体之间的差异很大,很难通过年龄判断患者是否存有生长发育潜能,医生应该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身高增长情况、手腕片、颈椎片和牙列的发育情况来确定生长发育阶段,而不是患者的年龄,来决定矫正时机。
安氏II类错合的矫治

口 外弓 抑制上颌 向前 拔牙
一般不需要
生长或功能矫治器促 内收上前牙,前
进下颌向前生长
移下后牙
上颌前突
抑制上颌生长
拔牙,
内收上前牙
牙型Ⅱ类(骨型Ⅰ 口 外弓 推上磨牙 向远 拔牙
类)
中
常常需要 不需要
切牙位置异常;
可伴牙槽高度异常;
牙型(牙性II类)
▪ 机制:牙位置或数目异常。
骨型(骨性II类)
诊断 ▪ 多见于混合牙列期及恒牙列期 ▪ X线头侧位片:颌骨大小及位置异常 ▪ ANB角通常大于5◦
骨型(骨性II类)
机制 ▪ 上颌正常,下颌后缩
- (SNB角减小,ANB角增大,Go-Pg减小,S-Pcd增大)
一、遗传、先天因素
2. 上下颌骨发育不调 ▪ 上颌发育过度
二、环境因素
1. 不良习惯
二、环境因素
2. 替牙障碍
萌牙顺序异常
上颌:6→1→2→4→5→3→7 下颌:6→1→2→3→4→5→7
二、环境因素
3. 全身因素 ▪ 局部鼻咽部疾患
二、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因素
3. 全身因素 ▪如佝偻病等 Ca、P代谢异常
▪ 上颌前突,下颌正常
- (SNA角增大,ANB角增大,Ptm-A增大,Ptm-S增大)
▪ 上颌前突,下颌后缩(以上二者特征皆有)
功能型(功能性II类)
诊断 ▪ 多见于乳牙列期及混合牙列期 ▪ X线头侧位片:颌骨大小正常,下颌位置PP位正常,
ICP位后缩
机制 ▪ 异常神经肌肉反射(或合因素)——下颌功能性后
2.牙弓 上长下短,不协调,spee曲线异常
(二)口内
3.合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口内
3.合关系 • 前牙:多为上前牙唇倾,表现为深覆合、深覆盖;部分患者 上前牙舌倾 • 后牙:为轻远中或完全远中
错合机制分类
• 牙型(牙性II类) • 骨型(骨性II类) • 功能型(功能性II类)
鉴别诊断
牙型(牙性II类)
诊断 • 多见于混合牙列后期及恒牙列期 • X线头侧位片:颌骨大小及位置正常;
一般不需要
生长或功能矫治器促 内收上前牙,前
进下颌向前生长
移下后牙
上颌前突
抑制上颌生长
拔牙, 内收上前牙
牙型Ⅱ类(骨型Ⅰ 口 外 弓 推 上 磨 牙 向 远 拔牙
类)
中
常常需要 不需要
案例
案例
案例
案例
骨型
4)严重骨骼异常 • 正畸+正颌外科联合治疗。 • 时机:成年期生长停滞后。
总结
时期
类型 下颌后缩
轻度上颌前突 下颌后缩
早期矫治
生长后期 代偿掩饰性矫治
外科矫治
功 能 矫 治 器 促 进 下 颌 一般不拔牙
向前生长
唇倾下切牙
严重者需要
口 外 弓 抑 制 上 颌 向 前 拔牙
骨型
2)上颌前突:口外弓推上颌骨。 • 远移上颌难度较大。 • 仅能抑制其发育, 利用下颌差异性生长来达到协调颌骨关系。
骨型
3)轻度上颌前突下颌后缩: • 口外弓+功能矫治器 • 固定矫治器,牙代偿治疗 • 矫正切牙长轴+上颌前牙小平面导板, 配合后牙垂直牵引, J钩等改正深覆合,II类牵引改正磨牙关系。
分类
• 第二类,第一分类 (class Ⅱ,division 1) • Angle Ⅱ1 :磨牙为远中关系,上颌前牙唇向倾斜 • 表现为:前牙深覆盖、深覆合
上唇发育不足,开唇露齿
分类
• 第二类,第二分类(class Ⅱ,division 2) • Angle Ⅱ2:磨牙为远中关系
上颌前牙舌向倾斜,表现为内倾型深覆合
一、遗传、先天因素
2. 上下颌骨发育不调 • 上颌发育过度
二、环境因素
1. 不良习惯
二、环境因素
2. 替牙障碍
萌牙顺序异常
上颌:6→1→2→4→5→3→7 下颌:6→1→2→3→4→5→7
二、环境因素
3. 全身因素 • 局部鼻咽部疾患
二、环境因素
3. 全身因素 • 如佝偻病等 Ca、P代谢异常
• 排齐牙列 • 纠正过深的覆合覆盖 • 纠正磨牙远中关系 • 改善患者侧貌外形
治疗原则
• 根据患者错合形成不同机制,按照不同年龄阶段,进行相应矫 治。
早期矫治
• 尽早去除病因,例如破除各种口腔不良习惯,治疗鼻眼部疾患, 去除咽部增殖腺。
• 对于导致前牙深覆盖或内倾的牙齿问题进行处理。 • 生长改建的时机把握。
牙型
A. 拔除上颌多生牙,矫正深覆盖,关闭间隙
间隙
案例
案例
案例
案例
案例
案例
牙型
C. 上颌磨牙前移的推磨牙向后 • 口外弓矫治器、钟摆式矫治器等
案例
案例
案例
案例
案例
治疗前头颅侧位片
治疗后头颅侧位片
牙型
D. 上颌牙弓狭窄的进行扩弓
牙型
E. 牙列拥挤可通过拔牙调整 • 拔除两个或四个双尖牙 • 前移下后牙 • 内收上前牙
案例
案例
案例
案例
案例
注意
• 安氏II类2分类内倾性深覆合患者,先矫治上切牙内倾及深覆 合,再慎重决定是否拔牙。
肌型
A. 去除咬合障碍 B. 治疗鼻咽部疾患 C. 戒除不良唇舌习惯 D. 可采用功能矫治器
肌型
骨型
治疗原则: • 矫形治疗 • 掩饰性治疗 •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
骨型
1)下颌后缩: • 对于尚有生长潜力患者,生长改建,引导下颌向前生长。 • 时机——青春生长迸发期前1-2年。 • 功能矫治器。
病因
• 遗传、先天及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单一或复合影响导致上颌(牙 弓)矢状关系不调,上颌(牙弓)过大或位置靠前;下颌(牙 弓)过大或位置靠后。
一、遗传、先天因素
1. 牙齿大小、数目异常 • 上前牙区多生牙
一、遗传、先天因素
1. 牙齿大小、数目异常 • 下切牙区先天缺牙
一、遗传、先天因素
2. 上下颌骨发育不调 • 下颌发育不足
• (SNA角增大,ANB角增大,Ptm-A增大,Ptm-S增大) • 上颌前突,下颌后缩(以上二者特征皆有)
功能型(功能性II类)
诊断 • 多见于乳牙列期及混合牙列期 • X线头侧位片:颌骨大小正常,下颌位置PP位正常,ICP位后缩
机制 • 异常神经肌肉反射(或合因素)——下颌功能性后缩
治疗目标
引自:Oral Surg Oral Med Oral Pathol Oral Radiol Endod. 2003;95(6):705-9.
临床表现
(一)颜貌
• 正面观:多伴口周肌张力不足,开唇露齿,闭唇颏肌紧张。
(一)颜貌
• 侧面观:凸面型,下颌后缩。
(二)口内
1.牙 上前牙唇倾及牙槽前突,可伴间隙;下牙拥挤或代偿前倾等 2.牙弓 上长下短,不协调,spee曲线异常
分类
• 前牙深覆盖(水平向) 分度:上切牙切端至下前牙唇面的最大水平距离 I度: <5mm II 度:5-8mm III度:8mm以上
• 前牙深覆合(垂直向) 分度:上前牙牙冠覆盖下前牙牙冠唇面1/3以上; 或下前牙切缘咬合于上前牙牙冠舌面切缘1/3以上。 I度:1/3——1/2 II 度:1/2—2/3 III度:2/3以上
安氏II类错合的矫治
定义
• 安氏II类错合——远中错合 • 上下颌骨及牙弓的近远中关系不调,下颌及下牙弓处于远中位
置,磨牙为远中关系;
分类
• 如果下颌后退1/4 个磨牙或半个 前磨牙的距离,即上下第一恒磨 牙的近中颊尖相对时,称为轻度 远中错合关系或开始远中错合;
• 若下颌或下牙弓更加远中关系, 以至于上颌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 尖 咬合与下颌第一恒磨牙与下颌 第二前磨牙之间者,则称为完全 远中错合关系。
切牙位置异常; 可伴牙槽高度异常;
牙型(牙性II类)
• 机制:牙位置或数目异常。
骨型(骨性II类)
诊断 • 多见于混合牙列期及恒牙列期 • X线头侧位片:颌骨大小及位置异常 • ANB角通常大于5◦
骨型(骨性II类)
机制 • 上颌正常,下颌后缩
• (SNB角减小,ANB角增大,Go-Pg减小,S-Pcd增大) • 上颌前突,下颌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