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教学导案:第一单元第课《湘夫人》导学案

合集下载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讲义:第一单元 第2课湘夫人 Word版含答案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讲义:第一单元 第2课湘夫人 Word版含答案

第2课湘夫人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诗歌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也渗透了诗人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愫。

品读屈原“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你的品行如美玉一般高洁,不受世间一切污浊之物的沾染,相信拥有如此高风亮节的你,必然会向往恬适淡定的生活。

你也许愿意与白云清风为伴,临潭而立,去聆听山涧清泉;你也许向往与小桥流水同行,居衡门之下,去静品丝竹清音;你也许更希望自己可以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当一个人陷入绝望的境地,最通常的选择便是归隐山林,做世外闲人。

然而,心系国家、百姓的你,却没有做出这样的决定。

你拥有陶渊明超脱于世的情怀,却不会像他一样一味隐藏在自己精神的桃花源里,独享清闲;你具有林和靖“梅妻鹤子”的高洁品格,却不会像他一样沉迷于“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山园小景中,虚度此生。

战国时代,到处都是号角嘶鸣,黄沙漫天,你在风雨飘摇中举步维艰,步履蹒跚,却始终没有倒下。

你用瘦削却又坚强的肩膀承担起了保卫国家的大任。

怎奈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混乱不堪的楚国已是岌岌可危,而昏庸的楚王却听信谗言,对你的竭忠尽智视而不见。

你消瘦羸弱的身躯已渐渐不堪重负,在这个时刻,又有谁能搀扶你一把?最终,你只得披发行吟于江畔,挥洒着热泪,发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哀绝叹息。

有人劝你与世推移,随波逐流,你却用“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维护了你高洁的志向。

厚德1.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乾卦》赏读:像大地敞开广阔的胸怀一样,君子把一切可以接纳、包容的东西都吸收进来。

2.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周易·系辞下传》赏读:(如果一个人)德行很差但地位很高,智略很少却谋虑很大,力量很小却担负很重的任务,那就很少能办成事情了。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2课《湘夫人》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2课《湘夫人》教案

《湘夫人》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语,并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描写的用意。

3.情感目标:对在不断彷徨迷惘中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歌颂,透出对生命的执着追求,和追求不得的忧伤怀疑。

抒发了诗人人生失路、孤独凄凉的心情。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重点】体会男女水神在生死契阔后欢会难聚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把握景物描写中反映水神的情绪。

【教学步骤】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据传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水的配偶神。

湘君就是传说中尧、舜、禹中的舜。

他到九嶷山惩戒恶龙,死在苍梧,他的妃子是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到南方寻找舜,走到洞庭湖附近,听说舜已死,二人抱头痛哭起来,一直哭了九天九夜,眼睛流干了,哭出血泪来,。

最后也死在了舜帝的旁边。

娥皇和女英的眼泪,洒在了九嶷山的竹子山,竹竿上便呈现出点点泪斑,有紫色的,有雪白的,还有血红血红的,这便是“湘妃竹”。

竹子上有的像印有指纹,传说是二妃在竹子上抹眼泪印上的;有的竹子上有鲜红鲜红的血斑,那是两位妃子眼中流出来的血泪染成的。

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就叫这种竹子为湘妃竹。

可以说,这个名称,这种竹子形象化了一段凄迷的叫人生死相许的爱情。

这段爱情神话,在民间广为流传,屈原以此为题材,写成了诗歌:《湘君》《湘夫人》。

通常认为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水的配偶神,他们彼此深深地眷恋,却不知什么原因,总是爱而无因,见而不得,只能互相幻想着对方,无望地追寻、失望。

在他们之间,永恒地隔着迷惘的水域。

二、结合注释,诵读课文1、字音渚(zhǔ) 眇(miǎo)薠(fán) 罾(zēng) 蘋(pín)芷(zhǐ) 澧(lǐ) 澨(shì) 潺湲(chányuán)葺(qì) 荪(sūn) 楣薜荔(bì lì)擗(pǐ) 櫋(mián)庑(wǔ) 嶷(yí)袂(mèi) 遗(wèi) 褋(dié)搴(qiān) 汀(tīng) 橑(lǎo)2、诗歌的主人公是谁?湘君3、诗歌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写湘君约见湘夫人但最终未得见面。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2课《湘夫人》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2课《湘夫人》教学设计

《湘夫人》教学设计知识与技能:1、了解屈原的生平创作、思想人格及楚辞的特点2、通过对诗歌景物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痴情不移、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感,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3、学习和掌握屈原作品“香草美人以譬君子”的比兴写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背诵理解内容、感受意境、体会情感。

2、知人论世,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生平境遇思想人格与创作的关系3、延伸探究,体会湘君与屈原“爱”的伟大。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中对真挚爱情的歌咏及诗人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并为之坚贞不渝地奋斗的精神品质。

重难点1、学习和掌握屈原作品“香草美人以譬君子”的比兴写法。

2、延伸探究,体会湘君与屈原“爱”的伟大。

3、体会诗中对真挚爱情的歌咏及诗人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并为之坚贞不渝地奋斗的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作为凄美爱情的代言,林黛玉住在“潇湘馆”中,又得宝玉赋予一个恰当的别号“潇湘妃子”,于是竹影摇曳的潇湘馆中,美丽女子那哀伤的容颜、哭泣的声音便深深印在人们心中。

其实潇湘妃子乃两人,一为娥皇,一为女英。

传说舜帝南巡,死于苍梧,于是二妃伤心哭泣,泪洒绿竹——“斑竹一支千滴泪”,尤其自屈原的《湘君》《湘夫人》之后,“湘夫人”就成为中华民族寄托情感的理想对象。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追寻湘君和湘夫人的爱情足迹吧。

二、了解作家作品1、学生交流展示预习成果2、教师强调(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屈原一生经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在楚怀王时期。

他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积极主张联齐抗秦。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湘夫人》教案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湘夫人》教案

《湘夫人》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部分字词的读音,注意几个意思为第三段“水边”的字2、能力目标: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描写的用意理解楚辞中语言独特的“兮”式结构3、情感目标:把握男女水神悲欢离合之情【教学重点】1、体会男女水神在生死契阔后欢会难聚的心情变化2、把握文中浪漫主义和“比兴”手法的运用【教学难点】景物描写中反映水神的情绪【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师:大家知道“斑竹”(板书)是怎么来的吗?我们今天还称之为湘妃竹?师:是的,斑竹就源自于这个神话故事。

传说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

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

屈原根据这个美丽的传说写作了一首诗歌《湘夫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湘夫人》。

(板书题目,作者)二、相关背景知识介绍(一)关于屈原1 、屈原生活的时代简介:屈原(约前340至约前278)出生于楚国贵族,与楚王同姓。

祖先屈瑕,为楚武王熊通之子,被封于“屈”之地,后代以“屈”为氏。

始祖为传说中的古帝颛顼高阳氏。

“帝高阳之苗裔合,朕皇考曰伯庸。

”(《离骚》)一生经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在楚怀王时期。

他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积极主张联齐抗秦。

后因小人诬陷,被怀王疏远,并两次遭放逐。

第一次在怀王时期,被流放到汉北;第二次在顷襄王时期,被流放到沅、湘一带。

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的情怀。

这天正是五月初五。

屈原家乡为湖北秭归县。

贵族出身,使他有机会接受教育。

学识渊博,同时由于他和楚王同姓,所以培养出较浓厚的宗国感情。

屈原生活的时代在战国中期,七大国之间连年征战。

当时最有条件统一中国的是秦国和楚国,但秦国占优势,因为经过商鞅变法后秦国更加强大起来,而楚国在吴起变法失败后越加腐败,所以楚国必须和齐国结盟共同对抗秦国。

《湘夫人》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湘夫人》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湘夫人》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湘夫人》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在人教版高一选修课程中,有一本名为《湘夫人》的读本。

这本读本的教学内容比较丰富,包含了中国古代文学、史学等方面的知识。

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是每位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篇文章将分别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以及评估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教材分析《湘夫人》这本读本是一部以史料为依据,用小说的形式来表现明代名人刘克庄夫人刘氏的生平事迹的作品。

该作品通过对刘氏的家族史、婚姻史、事业史以及文学成就等方面的描述,反映了“女性自强不息,生命价值和文化智慧”的主题。

同时,该作品还涉及了中国古代文学、史学等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湘夫人》这本读本,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学等方面的知识。

2. 理解并掌握“女性自强不息,生命价值和文化智慧”的主题。

3.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语言能力的能力。

4.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湘夫人》这本读本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学等方面的知识;掌握小说的主题;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考虑到该读本对一些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可能会构成一定的挑战,本次教学重点将放在如何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上。

四、教学过程本次教学过程将按照课程教学的进度,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 在阅读教材前,通过对文本的全盘梳理,提供整体的知识结构,以期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2. 在阅读教材时,将重点放在如何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通过针对性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根本。

3.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写读后感、朗读等方式,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把握。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在阅读教材前,可以通过讲解故事的相关背景,为学生提供整体的知识结构。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湘夫人》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湘夫人》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湘夫人》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诵全诗,疏通诗歌大意。

2、通过分析意象和景物特点,把握作品情感。

3、通过不同视角的抉择、探究,懂得诗歌解读的多重性。

4、通过学生自读,教师答疑的方式理解文本,以师生对话,合作探究的方式解读情感、理解主旨,学习执着追求人生目标,虽屡遭打击也不轻言放弃的精神。

学习重点:通过分析意象和景物特点,把握作品情感。

学习难点:通过学生自读,教师答疑的方式理解文本,以师生对话,合作探究的方式解读情感、理解主旨,学习执着追求人生目标,虽屡遭打击也不轻言放弃的精神。

问题一:作者介绍:屈原:名平,字原。

战国末期楚国人,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诗人,诗人的杰出代表,开创了新诗体——,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表现力。

1953年,被列为世界“”之一。

问题二:文体介绍: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创造的一种诗体。

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

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并且是我国第一部。

问题三:《湘夫人》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问题四:这个故事的感情基调是怎样?问题五:译诗问题六:解析文本问题七:你从文中看到了屈原的影子吗?拓展延伸:主题思想问题一答案:第一位爱国浪漫主义楚辞四大文化名人问题二答案:屈原山川人物历史风情《楚辞》浪漫主义诗歌问题三答案:湘君和湘夫人的神恋故事,写湘君约湘夫人相聚但最终未得见面的悲剧。

问题四答案:幽怨、哀婉问题五答案:第一段译文:湘夫人将要降临北洲上,放眼远眺呵使我分外惆怅。

秋风阵阵,柔弱细长,洞庭波涌,落叶飘扬。

登上长满白薠的高地放眼望。

我与佳人约会,一直忙得月昏黄。

鸟儿啊为何聚集在苹草边?鱼网啊为何挂到树枝上?第二段译文:沅水有白芷,澧水有幽兰,怀念湘君啊无法讲。

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一单元第1课《湘夫人》导学和答案

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一单元第1课《湘夫人》导学和答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2.《湘夫人》导学与答案第一课时导学一、预习检测1.作者简介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诗人。

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字。

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

忧国忧民的屈原在长沙附近汩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

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中国诗歌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

他创造的“ ”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并称“ ”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积极影响。

2.写作背景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

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 ”之名即由此而来。

屈原根据这个美丽的传说写作了一首诗歌《湘夫人》。

3.关于“楚辞”你知道多少关于“楚辞”名称的由来“楚辞”在诗歌体制方面的创新“楚辞”的地位:三、诵读训练1.请1-2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给予订正。

2.出示投影,学生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渚( ) 眇()薠( ) 罾( ) 蘋()芷( ) 澧( ) 澨()潺湲( ) 葺( ì) 荪( )橑( ) 楣()薜荔()擗()櫋( ) 庑( ) 嶷()袂( ) 遗( i) 褋( ) 搴( ) 汀( )3.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读,学生听读正音。

4.学生自由诵读。

四、熟读全诗,初步感知学生认知朗读全诗后感知诗歌大致内容1.《湘夫人》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2.诗歌涉及的主要人物形象有几个?抒情主人公是谁?3.这个故事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五、讲解第一节(一)赏析第一节1. 第一段重点词句九歌:帝子:眇眇(miǎo):愁予:袅袅(niǎo):波:下:薠(fán):骋望:佳:期:张:萃:罾(zēng):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2课《湘夫人》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2课《湘夫人》教案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有关屈原、《楚辞》的知识2、读懂文意,训练学生用散文化语言转译诗歌的能力3、把握故事、情感4、体会屈原在文中的寄寓,了解“香草美人”意象。

二、过程与方法:1、诵读2、质疑和讨论三、情感态度价值感:学习屈原执着于理想、忠贞、爱国的品格。

教学步骤及内容一、导入1、我们上学期学过屈原的《离骚》节选,回顾其中名句(师说上句,生接下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从中感受到屈原什么精神?追求理想、执着、坚守品性……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诗歌《湘夫人》。

2、注释补充(幻灯片投影):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

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竹上生斑,“斑竹”之名(也称“潇湘竹”或“湘妃竹”)由此而来。

据说娥皇、女英在痛哭之后,投湘江自尽。

屈原根据这个美丽的传说写作了诗歌《湘夫人》。

自秦汉时起,湘江之神湘君与湘夫人的爱情神话,被演变成舜与娥皇、女英的传说。

后世因称二女为“湘夫人”。

提问填空:红楼梦》中大观园里林黛玉的住所根据这个典故命名为“潇湘馆”,门外“有千竿翠竹遮映”。

林黛玉的别号就叫“潇湘妃子”,她常常流泪。

有人推测曹雪芹原意是让黛玉最终投水而死——质本洁来还洁去,像娥皇、女英一样。

二、预习检测:1、学生齐读,教师正音2、预习题:利用注释,用散文化的语言翻译《湘夫人》的故事,标记有疑问的字词、诗句。

3、学生互相传看,推荐译文,读两篇。

4、提问:根据自己的翻译和同学的译文,你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注意文中叙事语句的提示,湘君和湘夫人要干什么?结果呢?)“与佳期兮夕张”、“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两人约会、湘君筑室,最后女子未来。

三、内容分析讲解(一)幻灯片展示老师选择的译文,点拨词句,提问第一节:(1)“帝子降兮北渚”翻译时可以理解为“帝子将北渚”(2)从中感受到湘君怎样的感情?“愁”,“目眇眇”、“登白薠兮骋望”——焦急、迫切地盼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楚辞,指楚地的歌辞,由屈原创建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产于楚地,用楚方言,歌楚之音,记楚之物”。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祝的宗教活动,楚地的乐曲和民歌(《越人歌》)。“信鬼好巫”是荆楚文化中突出的特征。二、预习检测
1读课文,注字音。
薠 罾 沅澧葺荪椒擗芷嶷袂
2解释词语
眇眇骋望荒忽
潺湲腾驾骤遗
答:“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渲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教案:第一单元第课《湘夫人》导学案
———————————————————————————————— 作者:
———————————————————————————————— 日期:

《湘夫人》导学案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比兴手法的运用
3、大家注意数数第三段一共选取了多少种植物?用到了那些建筑的术语?再思考一下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内容?表达了主人公什么样的情感?
答:流光异彩华丽眩目的外部环境,主要用来烘托和反映人物内心的欢乐与幸福。
4、诗歌是如何表现这个幽怨、哀婉的苦恋故事的?
(1)融情入景,以景染情。ﻫ思考:这是典型的情景交融的诗作,读第一段,看看诗人是怎样“融情入景,以景染情”的?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2、如何理解:“鸟何”、“麋何”、“罾何”、“蛟何”四句?手法?
答:主人公在极度懊丧的心情下出现的假象——扭曲了的景象。“荒忽兮远望”正说明他精神恍惚,因而产生与现实景物完全颠倒的幻象。这种现象的发生,既是复杂的心理现象,又是合理的心理流程。
以自然现象的错位、颠倒,比诗中主人公的爱情的不顺利,愿望得不到实现的现实。
一、常识介绍
(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3.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来把握诗人情感、理解诗歌主旨课前预习
【激趣导入】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屈原根据这个美丽的传说写作了一首诗歌《湘夫人》,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答:幽怨哀婉。诗言志,诗人借讲述这个哀婉、动人的苦恋故事,来表达他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幽怨,借湘君对爱情的坚贞不渝来表达他对理想执着追求的情愫。
(4).“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为什么要写这么多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为什么要采香草送给姑娘?
答:对爱情坚贞不渝,对理想执着追求。
(5).你认为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答: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诗歌反应了当时人民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也渗透了诗人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愫的幽怨,借湘君对爱情的坚贞不渝来表达他对理想执着追求的情愫。
二、思考与探究ﻫ(1).诗歌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形象有几个?抒情主人公是谁?
答:湘君和湘夫人,这首诗题目虽然是《湘夫人》,但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却是湘君。
(2).诗歌为我们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答:讲的是湘君和湘夫人的神恋故事,是由一次约会在时间上的误差而引出的悲剧。ﻫ(3).这个故事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为什么会用这样的情感讲述这个苦恋故事?(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来把握诗人情感、理解诗歌主旨)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ﻫ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三.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作用是什么?
答:借秋景来渲染、扩散和深化这相约未见的愁情。主人公不见心爱的佳人到来,白极想会见至没有会见,中间的心理落差非常之大,有一种沉重的失落感。主人公的情绪体验染上了某种色彩,于是构成一种审美心境。这时,在湘君的眼中,尽是令人黯然神伤的凄凉景色:秋风瑟瑟,似乎凉意渗透心间;落叶纷纷,犹如一颗沉重的心渐渐下沉;微波荡漾,犹若“心波”起伏。湘君面对这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心事茫然,愁绪四溢。情与景,水乳交融,把读者带入一个美妙的意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