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辰翁《永遇乐》宋词注释翻译及原文赏析
《永遇乐》的翻译及赏析

《永遇乐》的翻译及赏析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译文] 不如掩在窗帘儿底下,听听别人家的欢声笑语。
[出自] 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注释:落日熔金:落日的颜色好像熔化的黄金。
合璧:像璧玉一样合成一块。
吹梅笛怨:指笛子吹出《梅花落》曲幽怨的声音。
次第:接着,转眼。
中州:这里指北宋汴京。
三五:指元宵节。
铺翠冠儿:饰有翠羽的女式帽子。
捻金雪柳:元宵节女子头上的装饰。
簇带:妆扮之意。
译文1:落日仿佛熔化的金子一样灿烂,傍晚的云彩在太阳的余辉照耀下飘荡在空中,也像玉璧一样光彩夺目。
新生的柳叶如绿烟点染,《梅花落》的笛曲中传出声声幽怨。
春天的气息已露倪端。
但在这元宵佳节融和的天气,又怎能知道不会有风雨出现?那些酒朋诗友驾着华丽的车马前来相召,我只能报以婉言,因为我心中愁闷焦烦。
记得汴京繁盛的岁月,闺中有许多闲暇,特别看重这正月十五。
帽子镶嵌着翡翠宝珠,身上带着金捻成的雪柳,个个打扮得俊丽翘楚。
如今容颜憔悴,头发蓬松也无心梳理,更怕在夜间出去。
不如从帘儿的底下,听一听别人的欢声。
译文2:落日的余晖流金般灿烂耀眼,暮云浮动如玉璧相合,恍惚间竟不知自己身在何处。
染绿的柳树上烟云朦胧,笛声中的《梅花落》曲调哀怨,人间的春色刚刚显露。
元宵佳节虽然暖日融融,谁能说转眼之间不会来一场风雨?那些乘着香车宝马的诗朋酒友邀我出游,我一一婉言谢绝,不愿出去。
还记得当年汴京繁盛的年月,我有的是闲暇游乐时间,那时最偏重正月十五元宵节。
我和闺中同伴都带着翠羽的帽子,插着捻金的雪柳,一个个穿戴打扮得整整齐齐欢笑蜂拥地去参加游乐。
可是如今呢?我已是一个憔悴满容、蓬头乱发、鬓发斑白的衰老妇人,更怕夜间出去。
《永遇乐·落日熔金》古诗词鉴赏

《永遇乐·落日熔金》古诗词鉴赏《永遇乐·落日熔金》古诗词鉴赏古诗简介《永遇乐·落日熔金》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为作者晚年伤今追昔之作。
此词以对比手法,写了北宋京城汴京和南宋京城临安元宵节的情景,借以抒发自己的故国之思,并含蓄地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不满。
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下片着重用作者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来同当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
全词用语极为平易,化俗为雅,未言哀但哀情溢于言表,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心中的大悲大痛,堪称词坛大手笔。
译文落日金光灿灿,像熔化的金水一般,暮云色彩波蓝,仿佛碧玉一样晶莹鲜艳。
景致如此美好,可我如今又置身于何地哪边?新生的柳叶如绿烟点染,《梅花落》的笛曲中传出声声幽怨。
春天的气息已露倪端。
但在这元宵佳节融和的天气,又怎能知道不会有风雨出现?那些酒朋诗友驾着华丽的车马前来相召,我只能报以婉言,因为我心中愁闷焦烦。
记得汴京繁盛的岁月,闺中有许多闲暇,特别看重这正月十五。
帽子镶嵌着翡翠宝珠,身上带着金捻成的雪柳,个个打扮得俊丽翘楚。
如今容颜憔悴,头发蓬松也无心梳理,更怕在夜间出去。
不如从帘儿的底下,听一听别人的欢声笑语。
注释⑴吹梅笛怨:梅,指乐曲《梅花落》,用笛子吹奏此曲,其声哀怨。
⑵次第:这里是转眼的意思。
⑶香车宝马:这里指贵族妇女所乘坐的、雕镂工致装饰华美的车驾。
⑷中州:即中土、中原。
这里指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
⑸三五:十五日。
此处指元宵节。
⑹铺翠冠儿:以翠羽装饰的帽子。
雪柳:雪白如柳叶之头饰;以素绢和银纸做成的头饰(参见《岁时广记》卷十一)。
此二句所列举约均为北宋元宵节妇女时髦的妆饰品。
⑺簇带:簇,聚集之意。
带即戴,加在头上谓之戴。
济楚:美好、端整、漂亮。
簇带、济楚均为宋时方言,意谓头上所插戴的各种饰物。
赏析/鉴赏上片写今年元宵节的情景。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着力描绘元夕绚丽的暮景,写的是落日的光辉,像熔解的金子,一片赤红璀璨;傍晚的云彩,围合着璧玉一样的圆月。
《永遇乐》诗词鉴赏

《永遇乐》诗词鉴赏《永遇乐》诗词鉴赏《永遇乐》诗词鉴赏1原文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注释】:①作于开禧元年(1205),时在镇江知府任上。
按:嘉泰四年(1204)正月,稼轩在会稽奉诏晋京,随即改调镇江知府。
稼轩于三月到任后,立即投入紧张的备战工作。
京口:即今江苏镇江。
北固亭:在镇江城北北固山上。
北固山下临长江,回岭绝壁,形势险固。
晋蔡谟筑楼山上,名北固楼,亦称北固亭。
此词起笔颇似东坡《大江东去》。
然坡词慷慨其外,超旷其内,犹诗人之词;辛词则临战请缨,全然沉郁悲壮,确乎英雄之词。
词虽通篇用事,然不惟本地风光人物,用来贴切,且善将故实融于生动的描叙之中,更手法多变:或从无觅处立意,或从有迹处落笔,或明用,或暗用,或插入,或自况,故读来浑不觉枯涩乏味。
②“千古”三句:谓千古江山依旧,但英雄如孙仲谋辈已无处寻觅。
孙仲谋:三国时吴国国主孙权字仲谋。
他承父兄基业,曾建都于京口,后迁都建康,仍以京口为重镇,称霸江东,北拒曹操,为一代风流人物。
③“舞榭”三句:谓昔日种种歌舞豪华和英雄业绩,俱被历史的风雨吹洗一尽。
舞榭歌台:即歌舞楼台。
榭(xiè谢):建在高台上的敞屋。
风流:指孙权创业时的雄风壮采。
④“斜阳”三句:人谓斜阳照处,这平凡而荒凉之地,当年刘裕曾经住过。
寻常巷陌:普通的'小街小巷。
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字寄奴。
刘裕先祖随晋室南渡,世居京口。
刘裕即于京口起事,率兵北伐,一度收复中原大片国土,又削平内战,取晋而称帝,成就一代霸业。
⑤“想当年”三句:言刘裕当年两度挥戈,北伐南燕、后秦时,有气吞万里之势。
⑥“元嘉”三句:言刘义隆草率北伐,意侥幸一战成功,结果大败而回。
永遇乐古诗词翻译及赏析

永遇乐古诗词翻译及赏析永遇乐①苏轼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如三鼓②,铿然一叶③,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夜景④,为余浩叹。
[注释]①永遇乐:词牌名。
又名《消息》。
②紞(dǎn):象声词,击鼓声。
③铿:象声词,金石声。
此状叶落之声。
④黄楼:在徐州城东门,苏轼守徐州时建。
【译文】明月如霜般洁白,好风就如同清水一样清凉,清新静谧的夜景真是怡人。
弯弯的水渠中,鱼儿跳出水面,圆圆的荷叶上,露珠随风落下。
但夜深人静,这样好的美景却无人欣赏。
三更鼓声,声声在夜空有力,响彻夜空,一片树叶悄悄落到地上,轻音竟惊断了我的梦。
夜色茫茫,再也见不到黄昏时的景色,醒后我寻遍了小园,处处都无痕。
那长期在外地的游子,看那山中的归路,苦苦地思念着故乡家园。
燕子楼空空荡荡,佳人已经不在,空留着那双燕子在楼中的画堂。
古今万事皆成空,还有几人能从梦中醒来,只有些怀念旧日情感,不禁惆怅长叹。
【译文二】明亮的月光皎洁如霜,清凉的`晚风温柔如水,秋天的景色清幽无限。
弯弯的小河鱼儿在跳,圆圆的荷叶上露珠晶莹,景致虽美却寂寞无人看见。
三更的鼓声轰响,屋外的落叶声铿锵,把我的好梦截然惊断。
夜色茫茫,美梦再难寻找,醒来后把小园四处走遍。
浪迹天涯的游子早已疲倦,归隐山林的路在哪里?故乡千里让我望眼欲穿。
看如今燕子楼空空如也,佳人盼盼不知何去?楼中空有呢喃双燕。
从古至今人生如梦,世上何曾有梦醒之人,有的只是难了的旧欢新怨。
后世有人,面对这黄楼夜色,定会为我深深浩叹。
【评点】本篇为词人夜宿燕子楼感梦抒怀之作。
上片以倒叙笔法写惊梦游园,描写了燕子楼小园的无限清幽的“清景”,词人以景生发,融情入景。
“明月如霜”、“圆荷泻露”的清幽秋夜是梦断后游园所见,抒写了词人平和澄澈的心境。
下片抒写凭吊燕子楼,词人登高远眺,直抒感慨,一个“倦”字写出其内心无限的迷茫与苦闷。
永遇乐翻译及赏析

永遇乐翻译及赏析永遇乐〔南宋〕李清照落日镕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
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词语注释】①落日熔金:落日的颜色好象熔化的黄金。
②合璧:象璧玉一样合成一块。
③吹梅笛怨:指笛子吹出《梅花落》曲幽怨的声音。
④次第:接着,转眼。
⑤中州:这里指北宋汴京。
⑥三五:指元宵节。
⑦铺翠冠儿:饰有翠羽的女式帽子。
⑧捻金雪柳:元宵节女子头上的装饰。
⑨簇带:妆扮之意。
【词意概略】这首词通过南渡前后过元宵节两种情景的对比,抒写离乱之后,愁苦寂寞的情怀。
上片从眼前景物抒写心境。
下片从今昔对比中抒发国破家亡的感慨,表达沉痛悲苦的心情。
全词情景交融,跌宕有致。
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形成今昔盛衰的鲜明对比。
感情深沉、真挚。
语言于朴素中见清新,平淡中见工致。
【古人集评】张端义《贵耳集》:易安居士李氏,赵明诚之妻。
《金石录》亦笔削其间。
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云:“落日熔金,暮云合璧。
”已自工致。
至于“染柳烟轻,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气象更好。
后段云“于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皆以寻常语度入音律。
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调者难。
王士祯《花草蒙拾》:张南湖论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
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皆吾济南人,难乎为继矣!刘辰翁《须溪词》《永遇乐·璧月初晴》小序:“余自辛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
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李调元《雨村词话》: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
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直参片玉班,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作品赏析】《永遇乐》是李清照晚年避难江南时的作品,写她在一次元宵节时的感受。
《永遇乐·落日熔金》鉴赏及赏析

《永遇乐·落日熔金》鉴赏及赏析《永遇乐·落日熔金》宋代:李清照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熔金一作:镕金)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永遇乐·落日熔金》译文落日金光灿灿,像熔化的金水一般,暮云色彩波蓝,仿佛碧玉一样晶莹鲜艳。
景致如此美好,可我如今又置身于何地哪边?新生的柳叶如绿烟点染,《梅花落》的笛曲中传出声声幽怨。
春天的气息已露倪端。
但在这元宵佳节融和的天气,又怎能知道不会有风雨出现?那些酒朋诗友驾着华丽的车马前来相召,我只能报以婉言,因为我心中愁闷焦烦。
记得汴京繁盛的岁月,闺中有许多闲暇,特别看重这正月十五。
帽子镶嵌着翡翠宝珠,身上带着金捻成的雪柳,个个打扮得俊丽翘楚。
如今容颜憔悴,头发蓬松也无心梳理,更怕在夜间出去。
不如从帘儿的底下,听一听别人的欢声笑语。
《永遇乐·落日熔金》注释吹梅笛怨:梅,指乐曲《梅花落》,用笛子吹奏此曲,其声哀怨。
次第:这里是转眼的意思。
香车宝马:这里指贵族妇女所乘坐的、雕镂工致装饰华美的车驾。
中州:即中土、中原。
这里指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
三五:十五日。
此处指元宵节。
铺翠冠儿:以翠羽装饰的帽子。
雪柳:以素绢和银纸做成的头饰(详见《岁时广记》卷十一)。
此二句所列举约均为北宋元宵节妇女时髦的妆饰品。
簇带:簇,聚集之意。
带即戴,加在头上谓之戴。
济楚:整齐、漂亮。
簇带、济楚均为宋时方言,意谓头上所插戴的各种饰物。
《永遇乐·落日熔金》赏析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避难江南时的作品,写她在一次元宵节时的感受。
词的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
起始二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写晚晴,正是度节日的`好天气,意境开阔,色彩绚丽。
刘辰翁《永遇乐·璧月初晴》诗词赏析

庐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人。
南宋末年的爱国诗人。
景定三年 1262 登进士第。
他一生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为后人留下了可贵 的丰厚文化遗产,遗著由子刘将孙编为《须溪先生全集》,《宋史·艺 文志》著录为一百卷,已佚。
下面是 永遇乐·璧月初晴 宋代刘辰翁 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
今三年矣。
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
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璧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谁主。
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
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
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
缃帙流离,风鬓三五,能赋词最苦。
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
空相对,残红无寐,满村社鼓。
译文暮雨初晴,如璧的明月东升。
云色如黛,淡淡飘荡在远空。
这美好的春景,到底属于何人?故宫禁苑中一片微寒,西湖的堤 岸倦慵暖温。
前度刘郎如今又来这里,想不到变得如此冷寂岑岑。
记得从前的元夜,车水马龙攘攘纷纷,凝香弥漫的尘土将道路遮 暗。
五光十色的花灯,把暗夜照得如白昼一样明灿。
我总是没有什么心情,和人们携手同去赏灯观看。
谁知道,上元夜也会禁止宵行,人稀烟断,满城凄风苦雨,愁云 惨淡。
犹记宣和旧日,直到南渡临安,上元夜依旧热闹繁盛如故。
而今辛苦收藏的金石书画,几乎散失尽净。
元宵佳节也无心打扮,任凭鬓发纷乱飞舞。
写下感时伤乱的词章,最令人感到凄苦。
如今江南也无路可走,我到处漂泊无寄处。
就想起被叛军困在长安的杜甫,月夜里思念鄜州的亲人,这种凄 苦的心境如今又有谁知否?空自对着昏暗不明的一盏残灯,长夜无眠, 外面又传来满村的社鼓。
注释 乙亥宋恭帝德祐元年 1275。
李易安即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璧月初晴暮雨初晴,璧月上升。
璧月,以圆形的玉比喻圆月。
黛云青绿色像眉似的薄云。
禁苑娇寒皇帝苑园不许宫外人游玩,故称禁苑。
宋代-刘辰翁《永遇乐 璧月初晴》原文、译文及注释

宋代-刘辰翁《永遇乐璧月初晴》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这首词,从词的前面序文里推知是作于公元1278年。
因乙亥为宋德祐元年(1275年)。
“今三年矣”,实为1278年,宋亡于1276年,这时已亡国二年了。
易安南奔,犹存半壁。
辰翁作词,国无寸土。
说“虽辞情不及”,是谦词,“而悲苦过之”,是实情。
原文:永遇乐·璧月初晴宋代-刘辰翁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
今三年矣。
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
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璧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谁主。
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
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
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
缃帙流离,风鬓三五,能赋词最苦。
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
空相对,残釭无寐,满村社鼓。
翻译: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
我在德祐元年上元节诵读李清照的《永遇乐》,为之痛哭流涕。
今三年矣。
到现在已经三年了。
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
每次读到这首词,自己内心就不能忍受,于是就按照易安所表达地感情,用李词之调、依李词之声。
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虽辞情不及李易安所写的,但悲苦之情却绰绰有余。
璧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谁主。
暮雨初晴,如璧的明月东升,云色如黛,淡淡飘荡在远空,这美好的春景,到底属于何人?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
故宫禁苑中一片微寒,西湖的堤岸倦慵暖温,前度刘郎如今又来这里,想不到变得如此冷寂岑岑。
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
记得从前的元夜,车水马龙攘攘纷纷,凝香弥漫的尘土将道路遮暗,五光十色的花灯,把暗夜照得如白昼一样明灿,我总是没有什么心情,和人们携手同去赏灯观看。
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谁知道,上元夜也会禁止宵行,人稀烟断,满城凄风苦雨,愁云惨淡。
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
犹记宣和旧日,直到南渡临安,上元夜依旧热闹繁盛如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辰翁《永遇乐》宋词注释翻译及原文赏析
永遇乐
刘辰翁
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
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
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
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壁月初晴①,黛云远淡②,春事谁主?禁苑娇寒③,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
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
谁知道,断烟禁夜④,满城似愁风雨。
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
缃帙流离⑤,风鬟三五⑥,能赋词最苦。
江南无路,鄜州今夜⑦,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釭无寐⑧,满村社鼓⑨。
[注释]
①璧月:像璧的圆月。
②黛云:青绿色的云。
③禁苑:供皇帝游玩,打猎的林园。
禁止外人入内,故名。
娇寒:轻寒。
④断烟:本指寒食节禁火,此指元宵无灯火。
⑤缃帙:(xiāng zhì)浅黄色书衣,代指书卷。
指李清照藏书散失。
⑥三五:元夕十五日。
用李清照词意。
⑦鄜(fū)州:在今陕西省中部县南。
这里借指妻子所在的地方。
⑧残釭:残灯。
⑨社鼓:指春天村社祭祀时的鼓声。
【译文】
圆璧般的明月在初晴的天空高悬,青云向远处越飘越淡,谁来主宰春天的景观?宫廷园林里残留着早春的轻寒,西湖堤上天长日暖令人困倦,前度曾游,至今日重返竟发生如此的巨变。
脂香弥漫的尘埃将道路遮暗,华灯放彩照耀得夜幕如白昼一样明灿,情绪懒散总是不愿携手同去观看。
谁料想今日元宵节竟断绝炊烟、禁止夜行,满城似风雨飘摇,愁云惨淡。
回想旧日繁华的宣和年间,直到南渡临安,那院校美景犹自依然。
珍贵的书籍遗失流散,正月十五院校,风吹得馒头鬓发蓬乱,能抒写出情怀最苦的词篇?流落江南无路可返,就像杜甫咏叹着:”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月夜》),有谁明白我对故园亲人的苦恋?空自与残灯相对不能入眠,知道满村的社鼓咚咚的响成一片。
【译文】
雨过天晴碧玉般的明月升起,青黛色的云层向远处越飘越淡,一年的春事究竟是谁在作主?宫廷林苑内透出早春的轻寒,而西湖长堤已暖得让人困倦,谁知今昔变化竟这样悬殊。
那时香尘弥漫遮暗了道路,华灯明灿照得夜幕如白昼,但我却懒在家中不愿出去。
谁知道今年灯夜竟禁绝烟火,满城愁云惨淡一片凄风苦雨。
回想旧日宣和盛世,乃至以后南渡临安,那元宵的美景仍依然如故。
可我却漂泊流离,珍贵书籍全丢失,元宵之夜风吹得鬓发蓬乱,只能偷偷填写苦词愁曲。
如今流落江南已无路可走,鄜州今夜闺中人
独看明月,这种苦痛又能向谁倾吐?空自对着残灯不能入眠,听满村响起咚咚社鼓。
【评点】
临安沦陷后,词人为抒发对故国的思念,在旅途中写下此词。
上片首两句写景,点明时间。
“璧月”指圆月,点明时间是在一个月圆之夜,“黛云远淡”写此时天空暗青,此为元宵夜景。
第三句点出主题,在这样一个美妙的春夜,那个创造这一切的人究竟是谁呢?词人并没有给出解答,而是留给读者自己去揣摩。
“禁苑”三句是对前事的慨叹。
“禁苑”和“湖堤”均指南宋都城临安,想此时,临安城内也是一片春意盎然。
“前度”一句点明世事变化之快。
临安早已沦丧,恐怕再没机会去欣赏临安春景了,悲痛之情尽显。
“香尘”三句进一步写对往昔游临安的追忆。
最后三句点明主题,抒发亡国之痛。
下片中词人以李清照自况。
词人想起李清照当年南渡后常忆宣和年间旧事,不知旧地芳景是否依然如旧。
词人在遭逢亡国之痛后,一切心事俱被悲伤占据,如今的他与当年的李清照一样,“能赋词最苦”。
“江南”三句写因为江南至今仍在混战,无法回家看望家人,故而思家,常常夜不能寐。
“空相对”三句,用“满村社鼓”作比,突出词人的孤独落寞。
“每逢佳节倍思亲”,听着锣鼓喧嚣,词人孤对一盏残灯,辗转难眠。
怪道词人说,相较与李之《永遇乐》,“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可见毫不夸张。
[赏析]
本词即表现思念故国的愁苦。
“春事谁主”写出了江山易主的悲
愤。
接下三句写重到临安,那里已成为元人领地。
将昔日与今夕元宵节情形对比描写,表现出深愁无恨。
下阕追叙由北宋末到南渡初一直至今日的痛史。
“缃帙”、“风鬟”三句写李清照在北宋亡后书卷遗失,与序中内容呼应。
结尾进一步发抒国破家亡后的惨痛之情。
表达了临安沦陷后“江南无路”的悲苦之情。
从词序里推知是作于公元1278年。
因乙亥为宋德祐元年(1275)。
“今三年矣”,实为1278年,宋亡于1276,这时已亡国二年了。
易安南奔,犹存半壁。
辰翁作词,国无寸土。
说“虽辞情不及”,是谦词,“而悲苦过之”,是实情。
此词抒发了作者眷念故国故都的情怀。
写于宋德宗景炎三年,即帝昺祥光元年。
此时临安已沦陷,南宋政权也濒临灭亡,这首词是作者在旅途中写成。
“璧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谁主?”起首用景语渲染气氛,并点明词中景物所处的时日,着重之处在于“春事谁主”这个主题。
“璧月”,有“满月如璧”句(宋何偃《月赋》),月如玉璧之洁白、晶莹、圆满,以璧玉咏元宵之月,极为生动传神;月明则云淡,天青云色一体难分,故曰“黛云”,炼字亦考究。
这些都是元宵节时常见的景象,也是春夜里惹人爱怜的事物。
但如今谁是这美好春天事物的主人呢?发此一问,字字千钧直截了当地楔入词的主题;紧接着“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从“禁苑”、“湖堤”二词看,可知写的是南宋都城临安;从“前度”(源出刘禹锡“前度刘郎今又来”之典)一词看,可判断词人在故都沦亡后还重来过。
“娇寒”、“倦暖”,词人主观感受的写照;似乎“禁苑”、“湖堤”
在词人看来都只觉有娇弱、倦乏之感。
“遽如许”三字,好像从词人心底喷涌而出,字字玑珠,表示了事态变化之速,词人每想到此便心情异常沉重,从字里行间可见词人自哀痛之情。
写到这里,词人突然宕开一笔,追忆起都城临安往昔的繁华:“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
”此处描绘出昔日上元之繁华,如今却总是懒于与友人携手同游。
“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谁料今日上元,元军宵禁,想游也不可得。
“风雨”两字前加一“愁”字表明担心其夕有风雨,尚未即有风雨也;再加“似”字,则竟是本无风雨,而灯夕却冷落不堪,是由于人事所致。
今非昔比,主题进一步得到深化。
接下去,又叙起李清照当年情事:“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
缃帙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
”写李清照南渡后,常忆起宣和年间的汴京旧事,每生物是人非,家国不在的感慨。
她因国破、家亡、夫死而倦于梳妆,即使是逢元宵节,也是“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只能以哀愁的小词自慰,这是人间最苦之事。
刘辰翁时而写李清照,时而写自己,时而又叙起李清照当年。
作者词中用清照身份、情事、心绪说明的正是他自己,“赋词最苦”,一语双绾,二人皆然。
词的结尾,刘辰翁又写到自己:“江南无路,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釭无寐,满村社鼓。
”当时,抗元战争仍在江南一带进行,词人家在庐陵,欲归不得。
他怀念家中的亲人,不免要像杜甫身陷长安时那样低吟“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一类诗句,以抒郁闷之情,但不知亲人们是否知道?词人无法入睡,只好
对着残灯发愁,此时满村传来社祭的鼓声。
元宵夜之社鼓,是农村于新春祈求丰年举行的常例仪式。
感慨良多!
作者可以说是辛派词中的佼佼者。
在这首词中作者融汇了种种复杂的感情,笔锋达间,情感真切,因此可以称之为宋词有力量的殿后之作。
虽当时有人刘辰翁过分赞美,但总起来讲作者仍不失为一名宋词的佼佼者。
全词每小段都是先景后情,情景交织,疏密相间。
两片末尾,均是大力铺写当时情景,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上片以此来勾起下片,下片末尾以景抒情,给人以无限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