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损伤修复重点
护理本科病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组织的适应和损伤及损伤的修复一.名词解释1.萎缩: 发育正常的器官和组织,其实质细胞体积变小或数量减少致器官或组织缩小。
2.化生: 一种已分化的组织转化成另一种相似性质的已分化组织的过程称为化生,如鳞状上皮化生。
3.变性:? 细胞物质代谢障碍引起细胞内外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显著增多。
4.营养不良性钙化: 变性、坏死组织有钙盐沉积。
5.凝固性坏死: 坏死组织结构可见,肉眼呈灰黄,干燥,质地坚硬,多见于肾、脾梗死。
6.干酪样坏死: 坏死组织结构完全消失,肉眼呈淡黄色,松软似奶酪。
多见于结核。
8. 机化: 由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及其他无生命物质(如血栓、血凝块、异物等)的过程,称机化。
9. 凋亡: 基因调控的单个细胞或成团细胞的生理性死亡,细胞膜不破裂,核固缩,胞浆浓缩,细胞不自溶,形成凋亡小体。
10. 肉芽组织: 由新生的毛细血管及成纤维细胞构成,形似鲜嫩的肉芽.二.问答题1. 简述坏死病变特点、分类及各类病变特点、结局病变特点: ①肉眼; ②光镜:A、核固缩; B、核碎裂; C、核溶解分类①凝固性坏死特点②液化性坏死特点③坏疽特点④纤维素样坏死特点结局:①溶解、吸收; ②分离、排出; ③机化; ④包裹和钙化2. 细胞坏死与凋亡在形态学上怎样鉴别?凋亡坏死①细胞固缩肿胀②核、染色质边集絮状或边集③细胞膜及细胞器完整溶解破坏④凋亡小体有无⑤周围反应(炎症反应)无有3. 简述肉芽组织的病变特点、功能和结局。
病变特点:1)肉眼:鲜红、颗粒状`、柔软、形似鲜嫩的肉芽2)镜下:大量由内皮细胞增生形成的实性细胞索及扩张的毛细血管,平行排列与创面垂直生长, 毛细血管间有较多成纤维细胞。
功能:①抗感染保护创面; ②填补创口及其他组织缺损; ③机化或包裹坏死、血栓、炎性渗出物及其他异物。
第二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一.名词解释1.心衰细胞: 左心衰竭时,含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称为心衰细胞。
2 肺褐色硬化: 左心衰竭时,可致慢性肺淤血,红细胞可渗出至肺泡腔内并被巨噬细胞所吞噬,巨噬细胞分解血红蛋白为含铁血黄素成为心衰细胞,肉眼见为散在的褐色颗粒,长期慢性肺淤血可致纤维化,肺质地变硬,该种病变称为肺褐色硬化。
高职高专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案——第二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部徐久元内容提要:笔者以张忠、王化修主编的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第八版教材为蓝本,结合40余年的病理学教学经验,编写了这本《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案。
本教案主要供高职高专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专业教学使用。
本教案学时安排72学时,共十九章。
本章为第二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本教案内容全面、新颖,参考了步宏、李一雷主编的病理学第九版教材及王建枝主编的病理生理学第九版教材。
第二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2. 组织细胞的损伤。
3. 损伤的修复。
(三)任务实施任务一:细胞和组织的适应适应(adaptation)是指细胞、组织、器官和机体对于持续性的内外刺激做出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
通过适应性反应,细胞、组织、器官耐受各种刺激,而避免损伤。
适应在形态上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和化生。
1、萎缩:是指已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
组织、器官的萎缩,主要是由于实质细胞的体积缩小所致,也经常伴有细胞数量减少。
萎缩应与器官发育不全或未发育相区别。
(1)原因和分类萎缩分为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
生理性萎缩是生命过程的正常现象。
如青春期后胸腺的萎缩,更年期后卵巢、子宫萎缩,老年人脑、心、肝等几乎所有器官和组织发生不同程度的萎缩等。
病理性萎缩依发生原因分为以下类型:①营养不良性萎缩:包括全身性和局部性萎缩。
前者常由于蛋白质摄入不足或消耗过多而引起,如饥饿、慢性消耗性疾病和恶性肿瘤所致的萎缩。
后者常由于局部组织的氧和营养物质供给不足引起,如脑动脉硬化时,因慢性缺血导致的脑萎缩。
②压迫性萎缩:器官或组织长期受压亦可发生萎缩。
如尿路梗阻时,因肾盂积水压迫肾实质而引起肾萎缩。
引起压迫性萎缩的压力,不需要过大,而在于持续的时间。
③失用性萎缩:因长期工作负荷减少而发生的萎缩。
例如久病卧床者或骨折后肢体长期固定而不活动导致的肌肉萎缩和骨质疏松。
④去神经性萎缩:因运动神经元或轴突破坏引起所支配器官组织的萎缩。
病理学考试重点笔记(精华)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一、适应的定义适应: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结构、器官,对于内外环境中各种有害因子和刺激作用而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称为适应。
二、适应的类型(一)肥大:1、定义: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2、类型:(1)生理性肥大:代偿性肥大和内分泌性肥大(2)病理性肥大:代偿性肥大—高血压心脏病内分泌性肥大—地方性甲状腺肿大3、后果:(1)适当肥大,功能加强(2)超过代偿性,失代偿(二)增生:1、定义:组织或器官内实质细胞数目增多,称为增生,常导致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
2、类型:(1)生理性增生:代偿性增生、激素性增生(2)病理性增生:内分泌障碍性增生、再生性增生、过再性增生(三)、萎缩:1、定义:萎缩是已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
2、病变特点:体积变小,重量减轻,硬度增加,颜色变浅,功能减退3、类型:(1)生理性萎缩:胸腺青春期萎缩、生殖系统中卵巢子宫及睾丸更年期后萎缩(2)病理性萎缩:①营养不良性萎缩例:长期饥饿、恶性肿瘤—全身性萎缩②压迫性萎缩例:肾盂积水—肾萎缩③失用性萎缩例:四肢骨折后久卧不动—患肢肌肉萎缩和骨质疏松④去神经性萎缩例:脊髓灰质炎—肌肉萎缩⑤内分泌性萎缩例:垂体功能减退—性腺、肾上腺萎缩等(四)化生:1、定义: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称为化生,通常只出现在分裂增殖能力较活跃的细胞类型中2、类型:(1)上皮组织的化生:鳞状上皮化生、肠上皮化生(2)间叶组织的化生损伤的定义:损伤指当机体内外环境改变超过组织和细胞的适应能力后,可引起受损细胞和细胞间质发生物质代谢、组织化学、超微结构乃至光镜和肉眼可见的异常变化一、损伤的原因与机制:1、细胞膜的破坏2、活性氧类物质损伤3、细胞质内高游离钙的损伤4、缺血缺氧的损伤5、化学性损伤6、遗传变异二、损伤的形式和形态变化(一)可逆性损伤1、定义:细胞可逆性损伤,旧称变性,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伤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通常伴有细胞功能低下。
病理学各章节重要资料

.*病理学各章节重点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1,四种适应性改变:萎缩,肥大,增生,化生1.五种病理性萎缩:(失去养分压) 失用性萎缩,去神经性萎缩,营养不良性萎缩,内分泌性萎缩,压迫性萎缩2.化生(常考 名解):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称为化生3.细胞水肿的特点:肉眼观,器官体积增大,包膜紧张;切面隆起,边缘外翻;新鲜标本色淡,浑浊无光泽。
光镜下,弥漫性细胞肿大,胞浆疏松,淡染;轻度为颗粒状物质,重度为气球样变4.肝脂肪变的特点:肉眼观,肝脏体积增大,边缘钝,颜色淡黄,较软,切面油腻感,水中漂浮感; 光镜下,肝细胞体积增大,胞浆中充满大小不等的脂滴空泡。
特染:苏丹3~橘红色,锇酸染色~黑色 5.虎斑心(名解):慢性酒精中毒或缺氧可引起的心肌脂肪变,病变常累及左心室内膜下和乳头肌,肉眼表现为大致横行的黄色条纹与正常心肌的暗红色相间,形成黄红色斑纹,形似虎皮斑纹,故称虎斑心 6.玻璃样变的好发部位(常考):细胞内;纤维结缔组织;细小动脉壁7.坏死的类型和特点:(1)凝固性坏死,多见于心肝脾肾,镜下特点为细胞微细结构消失,而组织结构轮廓仍保存,干酪样坏死,镜下无结构颗粒状红染物,坏死部位原有组织结构残影消失(2)液化性坏死,多见于脑,骨髓等,镜下特点为死亡细胞完全被消化,局部组织快速被溶解(3)纤维素样坏死,是结缔组织和小血管壁常见的坏死形式,病变部位形成细丝状,颗粒状或小条块状无结构物质 8.细胞核的变化是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标志,主要有三种形式(必考):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9.坏疽的类型和特点:(1)干性坏疽,常见于动脉阻塞但静脉回流尚畅通的四肢末端 (2)湿性坏疽,多发于与外界相通的内脏 (3)气性坏疽,是深达肌肉的开放性创伤,合并产气荚膜杆菌等厌氧菌感染 10.坏死的结局(简答/多选):溶解吸收;分离排出;机化与包裹;钙化第二章:损伤与修复1.按再生能力分类的三类细胞(常考):不稳定细胞(表皮细胞):再生能力强;稳定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潜在较强的再生能力;永久性细胞(神经细胞,心肌细胞):再生能力弱或无再生能力,2.肉芽组织(必考名解):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细胞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新鲜的肉芽,故称肉芽组织3.肉芽组织的作用(问答题):抗感染保护创面;填补创口及其他组织损伤;机化和包裹坏死,血栓,炎性渗出物及其他异物4.肉芽组织的结局(问答题):转化为瘢痕组织。
修复的名词解释病理学

修复的名词解释病理学导语:修复在病理学中是一个重要的词汇,它涉及到组织和器官的恢复与再生。
本文将深入探讨修复的概念及其在病理学中的应用。
一、修复的定义1.1 修复的概念修复是指受损组织或器官进行恢复和再生的过程。
当人体组织或器官遭受疾病、外伤或其他因素的损害时,机体会主动启动修复机制,以恢复受损结构的功能和完整性。
1.2 修复的分类根据修复过程中产生的结构和组织类型,修复可以分为两类:再生修复和瘢痕修复。
再生修复(Regeneration)是指在受损区域恢复正常组织结构和功能的过程。
这种修复方式通常发生在能够分裂并具备再生能力的细胞上,如肝脏和皮肤等。
瘢痕修复(Scar formation)则是指受损区域恢复为瘢痕组织的过程。
瘢痕组织与原有组织结构和功能相比具备明显差异,它由胶原纤维组成,通常缺乏原本组织的弹性和功能。
二、修复的机制2.1 细胞增殖细胞增殖是身体修复受损组织的主要方式。
当组织遭受损伤后,机体会释放细胞因子,激活附近细胞的增殖能力,以填补受损处。
2.2 血管新生血管新生是修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血管的重建能够为修复区域提供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并帮助排出废物。
在修复过程中,机体通过诱导血管生成因子(VEGF等)的表达来促进血管新生,从而为修复提供必要的条件。
2.3 细胞外基质沉积修复过程中,由于细胞活动和分裂增多,产生大量细胞外基质,这些基质主要由胶原纤维构成。
胶原纤维的沉积使受损组织逐渐恢复结构和功能。
三、修复在疾病中的应用3.1 心肌梗死修复心肌梗死是心肌缺血或缺氧导致的一种严重心脏疾病。
目前,通过干细胞移植和基因治疗等方法来促进心肌再生和修复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
干细胞可以分化成心肌细胞,恢复受损心脏组织。
3.2 肝脏再生与修复肝脏是人体内重要的代谢器官,具备出色的再生能力。
不过,当肝脏遭受大面积损伤时,其再生能力可能受到限制。
研究人员正在探索干细胞移植、体外培育肝细胞等方法来促进损伤肝脏的修复与再生。
病理学第二章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图示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小肠型)
第一节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
四、化生
2.结缔组织化 生:结缔组织 可化生为骨、 软骨、脂肪等 组织。
图示骨化性肌炎(骨化生)
第二节 组织和细胞的损伤
一、变性
是指由于物质代谢障碍,细胞和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 物质或原有物质异常增多。
(一)细胞水肿 是指细胞内水、钠比正常含量增多。 1.原因及发生机制:缺血、乏氧、感染、中毒等。 2.病理变化:肉眼观察病变器官体积增大,重量增加,
损伤的修复
正常神经 纤维
神经纤维断 离,远端及 近端的一部 分髓鞘及轴 突崩解
神经膜细胞 增生,轴突 生长
神经轴突达末梢, 多余部分消失
第三节 损伤的修复
二、纤维性修复
(一)肉芽组织
是指新生的富含毛细血管的幼稚纤维结締组织。 1.肉芽组织的形态 肉眼:表面呈细颗粒状,鲜红色柔软湿润,触之易出血而无痛觉,形似
第二节 组织和细胞的损伤
三、凋亡
是指机体细胞在发育过程中或某些因素作用下,通过细胞内基因及 其产物的调控而发生的,是一种单个细胞死亡,以凋亡小体形成为 特点,不引起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是依赖能量的细胞内死亡程序 活化的细胞自杀,因此有人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从严格意义上讲 两者有所区别。前者强调形态学改变;程序性死亡是功能性名称。
一、变性
(三)玻璃样变性 2.细动脉壁玻璃样变性:常见于高血压病时的肾、脑、
脾及视网膜的细动脉。
脾中央动脉玻璃样变性
第二节 组织和细胞的损伤
一、变性
(三)玻璃样变性
肾小管上皮细胞玻璃样变性
3.细胞内玻璃样变
性:常见于肾小球
肾炎或伴明显蛋白
尿的疾病,慢性炎
病理学整理

《病理学》学习重点整理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1.适应的形态学改变:萎缩、肥大、增生、化生.2.萎缩:发育正常的器官、组织或细胞的体积缩小,可以伴发细胞数量的减少。
组织、器官的实质细胞萎缩时,常继发其间质增生3.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而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组织的过程。
鳞状上皮化生、肠上皮化生、结缔组织和支持组织化生4.脂肪变性:苏丹Ⅲ染色,脂滴则呈橘红色;锇酸染色,则呈黑色。
病理变化:脂肪变性常见于肝、心、肾等实质脏器,其中以肝最为常见。
肝脂肪变性:槟榔肝→脂肪肝→瘀血性肝硬化心肌脂肪变性:贫血→虎斑心5.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
坏死是组织和细胞最严重的、不可复性变化。
坏死组织代谢完全停止,功能全部丧失。
1)病理变化:(1)细胞核的变化: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2)细胞质的变化(3)间质的变化2)类型:(1)凝固性坏死(干酪样坏死)(2)液化性坏死(脂肪坏死)(3)坏疽:较大面积坏死并伴不同程度腐败菌感染,使坏死组织呈黑褐色者3)结局:(1)溶解吸收(2)分离排出(3)机化(4)纤维包裹、钙化和囊肿形成6.组织的再生能力:按再生能力可将人体细胞分为三类:(1)不稳定细胞:再生能力较强。
如表皮细胞、淋巴细胞、造血细胞、粘膜及腺体的上皮等(2)稳定细胞:只有在遭受损伤或某种刺激情况下才发生再生。
如肝、肾、胰腺、腺、皮肤的汗腺、皮脂腺以及间叶组织细胞(成纤维细胞)(3)永久性细胞:缺乏再生能力,如神经细胞、骨骼肌或心肌细胞7.肉芽组织:旺盛增生的幼稚结缔组织,主要由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构成。
结构:①新生毛细血管②成纤维细胞③炎性细胞作用:①抗感染及保护创面②填补创口和组织缺损③机化坏死组织、凝血块和异物结局:这种纤维化的肉芽组织呈灰白色,质较硬,缺乏弹性,称为瘢痕组织8.一期愈合:见于组织损伤范围小、缺损少、创缘整齐、对合紧密、无切口感染,如皮肤的无菌手术切口二期愈合:见于组织损伤范围及缺损大,创缘不整齐,无法对合,并伴感染、坏死、出血、渗出物多,炎症反应明显的创口9.影响再生修复的因素:(1)全身因素:①年龄:青少年的组织再生能力强,愈合快②营养:在维生素C缺乏时,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障碍,可致创面愈合速度减慢,抗张力强度受损。
病理学说课稿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病理学说课稿说课内容:组织和细胞的适应、损伤和修复说课人:吕晓龙2017年3月组织和细胞的适应、损伤与修复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组织和细胞的适应、损伤与修复》,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情况、教法运用、学法指导、教学工具、教学过程六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众所周知,病理学是一门阐述疾病本质和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学好病理学是学习和掌握疾病诊断、护理与治疗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对于所有医护及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病理学都是必修的核心课程,而《组织和细胞的适应、损伤与修复》是任何一版病理学教材都着重阐述的一章内容,是迈入病理学学习首要掌握的重点知识,它是病理学总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系统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共同规律之一,本章的理论、知识是认识和掌握病理学分论即各系统疾病病理变化的基础,它在整个病理学教材中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2.教学目标3.重点难点二、学生情况授课对象为护理专业中专生,学生普遍存在着基础薄弱、认知能力较差的问题,虽然经过解剖学、生理学等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但由于医学基础知识的枯燥、抽象、逻辑性强导致难以理解和消化,且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其对医学知识的认识还非常有限,这为病理学的教学带来较大困难。
但中专生也存在着可塑性强的优势,且病理学知识较为接近临床、接近实践,因此如何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将医学知识通俗化、用简单易懂的生活语言讲授课程,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教学依从性,成为改善教学效果的关键。
三、教法运用结合本章教学内容及学生情况,本着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的原则,主要采用直观演示法、精讲法、读书指导法、任务驱动法、对比分析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精讲法:对难以理解的概念进行逐字逐词的讲解,把抽象的专业名词通过造句、拆字、组词、找近义词等方法转化到通俗的生活语境中去,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 的
细胞等。
修
复
3.干细胞在组织修复与细胞再生中的
作用
当组织损伤后,骨髓内和组织
内的干细胞都可以进入损伤部位,
进一步分化成熟来修复受损组织的
损 结构和功能。
伤 的 修 复
在临床治疗中,造血干细胞
应用较早,如造血干细胞移植。
可用于治疗白血病、再生障碍性
贫血、地中海贫血、恶性淋巴瘤
等。
损 伤 的 修 复
的 并分泌前胶原蛋白,在细胞周围形成胶
修 复
原纤维,细胞逐渐成熟,成为纤维细胞
损 伤 的 修 复
原始间叶细胞转化为成纤维细胞
三)软骨组织和骨组织的再生
软骨再生起始于软骨膜的增生,这些增
生的幼稚细胞形似成纤维细胞,以后逐渐
变为软骨母细胞,并形成软骨基质,细胞
被埋在软骨陷窝内而变为静止的软骨细胞。
软骨再生能力弱,软骨组织缺损较大时由
损 转化生长因子(TGF)
伤 的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修 复
细胞因子
3、抑素与接触抑制
抑素:抑制细胞增殖的蛋白质。
接触抑制:细胞在生长过程中,增 生融合成片,相互接触,则停止生长 的现象,叫接触抑制。
损 伤 的 修 复
四、干细胞在细胞再生和组织修复中的 作用
干细胞是个体发育过程中产生的具 有无限或较长时间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 能力的一类细胞。根据来源和个体发育 损 过程中出现的先后次序不同,干细胞分 伤 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
的神经细胞仍然存活,则可完全再生,
主要由断端神经残干的神经鞘细胞增
损 生连接。
伤 的 修 复
神
经
纤
维
再
生
断离的两端相隔太远 (›2.5CM),或者有血肿等,或者因
截肢失去远端,再生的神经纤维不
能到达远端,而与增生的结缔组织
缠杂在一起,可发生顽固性疼痛,
损 称创伤性或截肢性神经瘤 (traumatic
损 伤 的 修 复
(6)骨骼肌干细胞
骨骼肌细胞属于永久性细胞,
但损伤的骨骼肌的再生可由干细胞来
完成,后者位于骨骼肌细胞肌膜下,
亦称为肌卫星细胞(muscle
损 satellite cell)。当骨骼肌损伤后
伤 的
干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肌细胞。
修
复
干细胞在促进组织修复和细胞再
生中具有重要作用。利用干细胞修
复
损
伤
的
修 复
骨折愈合过程模式图
三、影响创伤愈合因素
一)全身因素 ➢血供 ➢个体的营养状况
二)局部因素
损
伤
感染与异物
的 修
局部血液循环
复
神经支配
电离辐射
三)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
➢ 骨折断端与时正确的复位;
➢ 骨折断端与时牢固的固定;
➢ 早日进行全身和局部功能锻炼;
损 ➢保持良好的血液供给。
伤 的 修 复
复或替代因疾病、意外事故或遗传
因素所造成的组织、器官残缺已成
为可能。
损
干细胞与其衍生组织器官的应
伤 用在生命科学和医学中前景广阔,
的
修 必将给人类带来全新的医疗理念和
复 医疗手段。
第二节 纤维性修复
主要通过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进行。
损 伤 的 修 复
一、肉芽组织的形态与作用
一)概念与形态:
1、概念: 肉芽组织(granulation
的 修 复
1.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C)
ESC是在人胚胎发育早期——囊胚(受精 后约5-7天)中未分化的细胞。囊胚含有约 140个细胞,外表是一层扁平细胞,称滋养 层,可发育成胚胎的支持组织如胎盘等。
中心的腔称为囊胚腔(blastocyst cavity),
损 伤
伤
维束组成。
的
修
复
损 伤 的 修 复
瘢痕组织:均质红染无结构
3、作用:
有利:
(1)填补创口,使器官组织保持完整;
(2)抗拉力强,使器官组织保持坚固性。
不利:
(1)瘢痕收缩;
损 (2)瘢痕粘连; 伤 (3)瘢痕组织增生过度,形成瘢痕疙瘩 的 (keloid)。
修 复
三、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的形成过程与机制
短不同,在单位时间里可进入细胞周期
进行增殖的细胞数也不相同,因此具有
不同的再生能力。
损 伤 的 修 复
损 伤 的 修 复
二)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潜能
1.不稳定细胞(labile cells) 这类细胞总
在不断地增殖,以代替衰亡或破坏的
细胞。
这类细胞包括被覆上皮细胞(表
损 皮细胞、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生殖
第二章 损伤的修复
修复(repair)的概念:机体对损伤所形成的组
织、细胞缺损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
广义的修复过程包括两种形式:
①再生:由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来修复,称
损 为再生(regeneration);
伤 的
②纤维性修复:由纤维结缔组织来修复,纤
修 维化(fibroplasia)以后形成瘢痕。
复
第一节 再 生
2)间充质干细胞
( Mesenchymal stem cell,MSC)
属于中胚层的一类多能干细胞,
主要存在于结缔组织和器官间质中,
以骨髓组织中含量最为丰富。由于
损 骨髓是其主要来源,因此统称为骨
伤 的
髓间充质干细胞。
修
复
角膜缘干细胞还能阻止结膜 上皮细胞移行至角膜表面,对保持 角膜的透明与正常生理功能有重要 意义。
1)抗感染与保护创面;
2)填补伤口与其他组织缺损;
3)机化或包裹坏死组织、凝血块、炎性渗
损 出物与其它异物。 伤 2、 结局:转化为瘢痕组织。
的 修 复
二、瘢痕组织的形态与作用
1、概念:瘢痕(scar)组织是指肉芽组织 经改建成熟形成的纤维结缔组织。
2、形态:
肉眼: 灰白半透明, 质韧;
损
镜下:大量平行或交错分布的胶原纤
(一)血管生成的过程 (二)纤维化 (三)组织重构
损 伤 的 修 复
第三节 创伤愈合
(wound healing)
组织遭受创伤后进行修复的
过程叫创伤愈合,包括各种组织的再生
和肉芽组织增生、瘢痕形成的复杂组合,
损 伤
表现出各种过程的协同作用。
的
修
复
一、皮肤创伤愈合
一)基本过程:
➢ 伤口早期变化:出血坏死、炎症反应
(healing by second intention)
见于组织缺损较大、创缘不整、 无法整齐对合,或伴有感染的伤口。
损 伤 的 修 复
创
伤
二
期
愈
损 伤
合 模
的
式
修
图
复
二、骨折愈合
骨的连续性中断称骨折(fracture)
(一)基本过程:
➢血肿形成
损 ➢纤维性骨痂形成 伤 ➢骨性骨痂形成
的
修 ➢骨痂改建或重构
伤
的 or amputation neuroma)。
修 复
三、细胞再生的影响因素
目前已知影响细胞再生的因素 可概括为下列三个方面:
❖ 细胞外基质
❖ 生长因子
损 伤
❖ 抑素与接触抑制
的
修
复
1、细胞外基质:
(extracellular matrix,ECM)
概念:
ECM是填充于细胞间的物质,除水、 电解质外,主要含有胶原蛋白、弹力蛋 损 白、粘附性糖蛋白(纤维连接蛋白和层 伤 粘连蛋白)和整合素、基质细胞蛋白、
伤 的
道)、淋巴与造血细胞、间皮细胞等。
修
复
2.稳定细胞(stable cells) 在生理情况
下,这类细胞不增殖,但受到组织损
伤的刺激时,表现出较强的再生能力。
这类细胞包括各种腺体或腺样器
官的实质细胞,如肝、胰、涎腺、内
损 分泌腺、汗腺、皮脂腺、纤维母细胞
伤 的
等。
修
复
3.永久性细胞(permanent cells)
损 伤
3)用来修复甚至替换丧失功能的组织和器官;
的 4)为了基因治疗和防止免疫排斥,还可对胚
修 复
胎干细胞的基因做些修饰。
2.成体干细胞
Adult-derived stem cell(ASC)
机体内多种分化成熟的组织中普
遍存在ASC,如造血干细胞、间充质干
细胞;神经干细胞;表皮干细胞;角
损 膜缘干细胞;肝脏干细胞;骨骼肌干
小测试
1、下列各种细胞再生能力最强的是:
A. 表皮细胞
B. 平滑肌细胞
C. 肾小管上皮细胞
D. 血管内皮细胞
损 伤
E. 软骨母细胞
的
修
复
答案:A
2、肉芽组织转化为瘢痕组织的过程 中不会发生:
A. 网状纤维与胶原纤维增多
B. 炎症细胞消失
C. 玻璃样变
D. 毛细血管闭合、退化
损 E. 纤维母细胞减少
的
修 蛋白多糖和透明质酸等成分。
复
ECM可影响细胞的迁移、增殖 和分化。
细胞外蛋白与细胞表面的受体蛋 白的某些构域相互作用,激活细胞 损 内信号转导通路,从而引起细胞的 伤 迁移、分化。
的 修 复
2、生长因子:常见的类型有: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
表皮生长因子(EGF)
C.无感染故无炎症,表皮再生先于肉芽组织生 长
损 D.无感染,有轻度炎症,肉芽组织生长填平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