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到直线距离课件.ppt
合集下载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PPT全文课件

试判断圆C1与圆C2的位置关系. 解法一(几何法):把圆的方程都化成标准形式,为 C 1:(x 1 )2(y4)225 C 2:(x2 )2(y2 )21 0
C 1 的圆心坐标是 (1, ,半4)径长 r1 5 ;
C 2 的圆心坐标是 ( 2 , 2,半) 径长 r2 1 0 ; 所以圆心距 C 1 C 2( 1 2 )2 T名师课件
练 1.圆x +y -2x=0与x +y +4y=0的位置关系是( C )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PPT名师课件
22
22
习 A.相离 B.外切 C.相交 D.内切
2.
B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PPT名师课件
三、两相交圆的公共弦所在的直线方程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PPT名师课件
1.若圆C1:x2+y2+D1x+E1y+F1=0与圆C2:x2+y2+D2x+E2y+F2=0相交,则两圆公共弦所 在直线的方程为(D1-D2)x+(E1-E2)y+F1-F2=0. 2.当两圆相切时,以上方程表示两圆的公切线方程。 3.公共弦长的求法 (1)代数法:将两圆的方程联立,解出两交点的坐标,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出弦长. (2)几何法:求出公共弦所在直线的方程,利用圆的半径、半弦长、弦心距构成的直角三角形, 根据勾股定理求出弦长. 如图,首先求出圆心 O1 点到相交弦所在直线的距离 d,而 AC=21l, ∴14l2=r21-d2,即 l=2 r21-d2,从而得以解决.
人教版·必修2·第四章《圆与方程》
4.2.2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几何方法
代数方法
求圆心坐标及半径r (配方法)
( x a)2 ( y b)2 r 2 Ax By C 0
消去y
C 1 的圆心坐标是 (1, ,半4)径长 r1 5 ;
C 2 的圆心坐标是 ( 2 , 2,半) 径长 r2 1 0 ; 所以圆心距 C 1 C 2( 1 2 )2 T名师课件
练 1.圆x +y -2x=0与x +y +4y=0的位置关系是( C )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PPT名师课件
22
22
习 A.相离 B.外切 C.相交 D.内切
2.
B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PPT名师课件
三、两相交圆的公共弦所在的直线方程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PPT名师课件
1.若圆C1:x2+y2+D1x+E1y+F1=0与圆C2:x2+y2+D2x+E2y+F2=0相交,则两圆公共弦所 在直线的方程为(D1-D2)x+(E1-E2)y+F1-F2=0. 2.当两圆相切时,以上方程表示两圆的公切线方程。 3.公共弦长的求法 (1)代数法:将两圆的方程联立,解出两交点的坐标,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出弦长. (2)几何法:求出公共弦所在直线的方程,利用圆的半径、半弦长、弦心距构成的直角三角形, 根据勾股定理求出弦长. 如图,首先求出圆心 O1 点到相交弦所在直线的距离 d,而 AC=21l, ∴14l2=r21-d2,即 l=2 r21-d2,从而得以解决.
人教版·必修2·第四章《圆与方程》
4.2.2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几何方法
代数方法
求圆心坐标及半径r (配方法)
( x a)2 ( y b)2 r 2 Ax By C 0
消去y
13.2(2)垂线--点到直线的距离PPT课件

问题2:若A处的蚂蚁想爬到
C
棱BC上,你认为它的最佳路线 是什么?
┏N B
问题3:若蚂蚁在点M处,想 爬到棱BC上,请你设计一条最 佳路线。
2021
2021
练习()
• 如图,点 P在∠ABC的内 部,点M在∠ AOB 的外部 ,点Q在射线OB上,利用 三角板按以下要求画图:
• (1)过点P画OA的垂线 ,再画OB 的垂线;
①过点B作三角形ABC的AC边上的高BD,过D点作三角 形ABD的AB边上的高DE。
②点A到直线BC的距离是线段
AB .的长度.
点B到直线AC的距离是线段 .
点D到直线AB的A距离是线段
线段AD的长度是点
.到直线
BD .的长度
DE
BD
. 的长度
.的距离.
2021
G D
M· ·
A
问题1:长方体的顶点A处有 一只蚂蚁想爬到点C处,请你帮 它画出爬行的最佳路线。并说明 理由。
2021
. 1、如图,点A处是一座小屋,A
BC是一条公路,一人在O处。
(1)此人到小屋去,怎样走最近? 为什么?
.
(2)此人要到公路去,怎样走最 近?为什么?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O A D
(A)线段AB叫做点B到直线AC的距离。
C
(B)线段AB的长度叫做点A到直线AC的距离 B
(C)线段BD的长度叫做点D到直线BC的距离
(D)线段BD的长度叫做点B到直202线1 AC的距离
3、如图所示,有两条高速公路l,m, 点P为公路l上的一个出口,现要经过 点P建一连接两高速公路的一段通道, l 欲使距离最短,应怎样施工?
P.
m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点到直线的距离》ppt课件

解:将直线 l1,l2 的方程化为一般式
2 x+y-5=0,3 x-1=0, 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得
|2(1)25|
d1
221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5,
d2
|3(1)1| 3
4. 3
求下列点到直线的距离: (1)O(0,0),l1:3x+4y-5=0; (2)A(2,-3),l2:x+y-1=0.
例 2 求平行线 2 x-7 y+8=0 和 2 x-7 y-6=0 的距离.
y
(3,4) P
4 3
2
l
1
O 1 2 3 4 5x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一般地,求点 P(x0,y0) 到直线 l:Ax+By+C=0 的 距离 d 的公式是
问题 3
d| Ax0 By0 C| A2 B2
若点 P 在直线 l 上,点 P 到 l 的距离是多少? 反之成立吗?
例1 求点 P(-1,2)分别到直线 l1:2 x+y=5, l2:3 x=1 的距离 d1 和 d2 .
直线
圆
圆
直线
点到直线的距离
点到直线的距离
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 叫点到直线的距离.
y A
O B
l D
C x
问题 1
给定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一点的坐标和直线的 方程,如何求点到直线的距离?
问题 2 若 P(3,4),直线 l 的
方程为 x-4=0 ,你能求出 P 点到直线 l 的距离吗? 试一试.
解:在直线 2 x-7 y-6=0 上任取一点,
如取 P(3,0) ,则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就是
点 P(3,0) 到直线2 x-7 y+8=0的距离. y
点到直线的距离PPT教学课件

3、 垂体作用
腺垂体:
A 、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
作用:促进甲状腺激素的生成和分 泌
B 、生长激素:作用于全部组织
作用:刺激蛋白质合成和组织生长; 减少糖的利用增加糖原生成;促进脂 肪分解
细胞增大与数量增多,它 对肌肉的增生和软骨的形成和 钙化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缺少——侏儒症(身材矮小 智力正常) 过多——巨人症
什么是点到直线的距离?
点到直线的距离是指:
过该点(如图所示点P)作直线(图中L)的垂线, 点P与垂足Q之间的线段│PQ│长度.
P
Q
L
问题:已知点P(x。,y。)和直线L:Ax+By+C=0(A•B≠0),
P不在直线L上,试求P点到直线L的距离.
思路一:
y P
L
.Q
o
x
思路二:构造直角三角形。
y
(5)已知点(a,2)(a 0)到直线 l : x y 3 0
a 的距离为1,则 等于( C )
A. 2 B. 2 C. 2 1 D. 2 1
例2:求两条平行直线Ax+By+ C1=0与Ax+By+ C2 =0的
距离.
解:在直线Ax+By+ C1=0上任取一点,如P(x0,y0)
则两平行线的距离就是点P(x0,y0)
二、下丘脑和垂体
1 、垂体:
位置:位于脑下部,脑下垂体 (成人豌豆大) 地位: A 、人和脊椎动物主要内分泌腺, 独立支配性腺、肾上腺、甲状腺
B 、受下丘脑的调节;下 丘脑通过垂体调节影响 其他内分泌腺
激素调节模式
下丘脑
促× ×激素释放激素
垂体
促× ×激素
点到直线的距离PPT教学课件

用于暗反应
水的光解:
2H2O
光 色素
O2+4H++4e-
酶
NADPH的形成: NADP++2e+H+
NADPH
ATP的形成: ADP+Pi + 电能 酶(A活T跃P化学能)
碳反应
二氧化碳还原为糖的一系列反应成为碳 循环,又称卡尔文循环。
(二)碳反应阶段
碳反应总结
场所: 叶绿体的基质中
条件:
多种酶、 [H] 、ATP
)
2ab a 2 b2
A到BC的距离h=( a 2 b2 )
因为|PE|+|PF|=h,所以原命题得证。
点到直线的距离
d Ax0 By0 C A2 B2
1.此公式的作用是求点到直线的距离; 2.此公式是在A、B≠0的前提下推导的; 3.如果A=0或B=0,此公式恰好也成立; 4.如果A=0或B=0,一般不用此公式; 5.用此公式时直线要先化成一般式。
②图中C是[H——] ,它被传递到叶绿体的基——质部位,用于—C—3的。还原
③图中DA是T—P—,在叶绿体中合成D所需的能量来自色—的素—光吸能收 ④图光中反的应H表示——,NAHD为PIH提和供A—T—P
4. 光合作用过程中,产生ADP和消耗ADP的
部位在叶绿体中依次为
(B )
①外膜
②内膜
③基质
能用无机 物制造有
机物
举例 绿色植物 光合细菌
硫细菌 铁细菌 硝化细菌
异养型
摄取的有 机物中储 存的能量
摄取现成 的有机物
人、动物和 营寄生、腐
生的菌类
相同点
都是从外界 摄取物质, 经过极其复 杂的变化, 转变成自身 组成成分, 并且储存能
高中数学必修二《 点到直线的距离》ppt课件

.
新课探究
一、点到直线的距离
过点 P 作直线 l 的
垂线,垂足为 Q 点,线 段 P Q 的长度叫做点 P
到直线 l 的距离.
.
y
Q·
·P
O
x
问题1 当A=0或B=0时,直线为y=y1或 x=x1的形式.如何求点到直线的距离?
y y=y1
o
P (x0,y0)
Q(x0,y1) x
y (x1,y0)
4 (2)点P(-1,2)到直线3y=2的距离是___3 ___.
.
练习2 求原点到下列直线的距离:
(1) 3x+2y-26=0 2 13 (2) y=x 0 练习3 (1)A(-2,3)到直线 9 3x+4y+3=0的距离为_____. 5
(2)B(-3,5)到直线 2y+8=0的距离为
______. 9
=0
所以l1:
Byx-Ay-Bx0+Ay0=0
P0(x0, y0)
B x1-Ay1-Bx0+Ay0=0
太麻烦!
x1
B2x0
AB0yAC A2B2
换y1个A角BA 0度2xBB 思02y考BC !
|P| Q (x 0x 1)2 (y0y 1)2
Q
O
x
l:AxByC0
.
Ax1+By1+C=0
B x1-Ay1-Bx0+Ay0=0
.
[思路二] 构造直角三角形求其高。
y
S Q
O
P(x0,y0)
R
x
L:Ax+By+C=0
.
y
S P(x0,y0)
Q
新课探究
一、点到直线的距离
过点 P 作直线 l 的
垂线,垂足为 Q 点,线 段 P Q 的长度叫做点 P
到直线 l 的距离.
.
y
Q·
·P
O
x
问题1 当A=0或B=0时,直线为y=y1或 x=x1的形式.如何求点到直线的距离?
y y=y1
o
P (x0,y0)
Q(x0,y1) x
y (x1,y0)
4 (2)点P(-1,2)到直线3y=2的距离是___3 ___.
.
练习2 求原点到下列直线的距离:
(1) 3x+2y-26=0 2 13 (2) y=x 0 练习3 (1)A(-2,3)到直线 9 3x+4y+3=0的距离为_____. 5
(2)B(-3,5)到直线 2y+8=0的距离为
______. 9
=0
所以l1:
Byx-Ay-Bx0+Ay0=0
P0(x0, y0)
B x1-Ay1-Bx0+Ay0=0
太麻烦!
x1
B2x0
AB0yAC A2B2
换y1个A角BA 0度2xBB 思02y考BC !
|P| Q (x 0x 1)2 (y0y 1)2
Q
O
x
l:AxByC0
.
Ax1+By1+C=0
B x1-Ay1-Bx0+Ay0=0
.
[思路二] 构造直角三角形求其高。
y
S Q
O
P(x0,y0)
R
x
L:Ax+By+C=0
.
y
S P(x0,y0)
Q
四年级上册数学优秀课件- 点到直线的距离(人教版)(共17张PPT)

人教版 数学 四年级 上册
5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点到直线的距离
课前导入
探究新知
课堂练习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点到直线的距离
课前导入
过直线外一点怎样画垂线呢?
1.边线重合。 2.平移到点。 3.画线标号。
返回
点到直线的距离
探究新知
从直线外一点A,到这条直线画几条线段。
A
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
度,你有什么发现?
返回
四年级上册数学优秀课件- 点到直线的距离(人教版)(共17张PP T)
点到直线的距离
下图中,游泳运动员如果从南岸游到北岸,怎样 游路线最短?为什么?把最短的路线画出来。
四年级上册数学优秀课件- 点到直线的距离(人教版)(共17张PP T)
从A点向北岸引垂线, 这就是最短路线。
返回
四年级上册数学优秀课件- 点到直线的距离(人教版)(共17张PP T)
点到直线的距离
请用在例3中发现的规律,检验下面各组直线a、b是否平行。
平行线间的垂直线段的长度都相等,直线a、b平行。
四年级上册数学优秀课件- 点到直线的距离(人教版)(共17张PP T)
返回
四年级上册数学优秀课件- 点到直线的距离(人教版)(共17张PP T)
点到直线的距离
判断题。(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与同一条直线垂直,那
四年级上册数学优秀课件- 点到直线的距离(人教版)(共17张PP T)
返回
四年级上册数学优秀课件- 点到直线的距离(人教版)(共17张PP T)
点到直线的距离
课后作业
1.从教材课后习题中选取; 2.从课时练中选取。
四年级上册数学优秀课件- 点到直线的距离(人教版)(共17张PP T)
5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点到直线的距离
课前导入
探究新知
课堂练习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点到直线的距离
课前导入
过直线外一点怎样画垂线呢?
1.边线重合。 2.平移到点。 3.画线标号。
返回
点到直线的距离
探究新知
从直线外一点A,到这条直线画几条线段。
A
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
度,你有什么发现?
返回
四年级上册数学优秀课件- 点到直线的距离(人教版)(共17张PP T)
点到直线的距离
下图中,游泳运动员如果从南岸游到北岸,怎样 游路线最短?为什么?把最短的路线画出来。
四年级上册数学优秀课件- 点到直线的距离(人教版)(共17张PP T)
从A点向北岸引垂线, 这就是最短路线。
返回
四年级上册数学优秀课件- 点到直线的距离(人教版)(共17张PP T)
点到直线的距离
请用在例3中发现的规律,检验下面各组直线a、b是否平行。
平行线间的垂直线段的长度都相等,直线a、b平行。
四年级上册数学优秀课件- 点到直线的距离(人教版)(共17张PP T)
返回
四年级上册数学优秀课件- 点到直线的距离(人教版)(共17张PP T)
点到直线的距离
判断题。(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与同一条直线垂直,那
四年级上册数学优秀课件- 点到直线的距离(人教版)(共17张PP T)
返回
四年级上册数学优秀课件- 点到直线的距离(人教版)(共17张PP T)
点到直线的距离
课后作业
1.从教材课后习题中选取; 2.从课时练中选取。
四年级上册数学优秀课件- 点到直线的距离(人教版)(共17张PP T)
4.3《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开课PPT教学课件

Βιβλιοθήκη
点到直线的
距离
想一想:
复习概念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有哪两种? 平行 相交
2、垂直是哪一种位置关系的特殊情况?
特殊在哪里? 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 线互相垂直。
复习画平行线,垂线的方法
画一画:
你会分别画一组平行线和一组 互相垂直的线吗?
从A点向已知直线画一条垂直的线段 和几条不垂直的线段,量一量这些线 段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4、右图是人行横道线。 如果从A点穿过马路, 怎样走路线最短?为什 么?把最短的路线画出 来。
激励学生学习的名言警句 51关于学习或励志的名言警句 1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意思是:时间像江河东流入海,一去不复返;人在年轻时不努力学习,年龄大了一事无成,那就只好悲伤、后悔。出自《汉乐府•长歌行》 2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意思是:人要有所成就,”必须刻苦努力,不可放任自流。出自(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引•朱熹小简》 3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意思是:能把一本书读过百遍,其中的含义自然就领会了。出自《三国志•魏书》。 4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意思是:读书多了,下笔写文章就如有神助。出自(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5 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学不成。 意思是:没有才,宏伟的志向就不能实现;不学习,就不能成大才。出自6(明)郑心材《郑敬中摘语》。 6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意思是:不学习便无法增长才于,没有志向就难于取得学业上的成功。出自《诸葛亮集•诫子书》。 7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意思是;下决心学习,连吃饭也忘记了;有所心得便高兴得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老年就要逼近了。出自《论语•述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P(3,2) l : 3x 4y 25 0 (2)P(2,1) l : 3y 5 0
2.若点P(x,y)在直线x+y-4=0上,O是原点,求OP的最小值。
3. 在直线x+2y=0上求一点P ,使它到原点的距离与到直线x+2y-3=0的 距离相等。
课外作业: (1)试用其他的方法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2)求两条平行直线Ax+By+C1=0与Ax+By+C2=0之 间的距离。(A2+B2≠0)
【二】教学目标
1、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 简单问题; 2、通过运用面积法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 过程,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形结合思想在解决具体问 题中的重要作用; 3、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充分感 受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同时通过此过程, 渗透算法、化归等思想,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 新的精神。
【五】教学反思
1.对于本节内容,有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一种是 让学生理解、记忆公式,直接应用而不讲公式的探 寻过程,这样的处理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 养;二是本课方式,通过强调对公式的探索过程, 提高学生利用代数方法处理几何问题的能力;
2.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含有字母运算,比较抽 象.如果没有整体算法步骤的分析,学生的思路会 缺乏连贯性,所以本课重点分析了推导公式的算法 思想,让学生在明了算法步骤的前提下,再进行有 效的公式推导和自学阅读;
铁路
仓库
①点到直线的距离定义 ②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二)合作探究 深化认识
问题1 求点 P(2,0) 到直线 x y 0 的距离。
问题2 如何求点 P(4,2)到直线 4x 3y 2 0 的距离。
问题3 如何求点P(x , y ) 到直线 Ax By C 0
(其中 A2 B2 0)的距离。
y
y
Q
45
O
Px
Q
O
Px
(二)合作探究 深化认识
问题2 如何求点 P(4,2)到直线 3x 4y 2 0的距离。
方法①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方法② 面积法 方法③ 向量法
y
y
Q
Q
P
P
O
x
O
x
(二)合作探究 深化认识
问题3 如何求点P(x , y )到直线 Ax By C 0
3.学生在练习中的“错误体验”将会有助于加深记忆, 所以我重视在学生应用公式中容易忽略的环节,并在补 充的例题中给予了设置,以期达到强化训练的目的。
(其中AB≠0 ) 的距离。
y
层次一:学生说一说面积法推 R
P
导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思路;
层次二:师生共同用算法框图
的形式把思路写出来;
Q
层次三:师生合作推导点到直
O
线的距离公式的详细过程。
x
S
(二)合作探究 深化认识
点到直线距离公式 点 P(x0, y0 )到直线 Ax By C 0
(AB≠0)的距离为
d Ax0 By0 C A2 B2
(三)应用举例 巩固提高
例1. 求下列点到直线的距离:
(1) A(2,3) l : 3x 4y 3 0 (2) C(1,2) l : 4x 3y 0 (3) D(2,1) l : 2 y 3
①当A=0或B=0时,怎样求点到直线的距离。
y
A(1,3)
D(2, 4)
O
x C(6, 1)
B(3, 2)
(四)归纳总结 拓展延伸
归纳总结:
(1)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2)面积法的算法框图; (3)面积法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过程:
构造 转化
坐标系
(四)归纳总结 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
课堂作业:第1、2题为必做题,第3题为选做题
1.求下列点 P 到直线 l 的距离: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思路; 2、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思路。
【三】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认知特点, 本课采用类比探究式教学模式。从学生熟知的实际 生活背景出发,通过由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 的课堂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探索点到直线的距离的 求法。让学生在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的氛围中,认 识公式的推导过程及知识的运用,进一步提高学生 几何问题代数化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教学流程设计
创 设 情 境 设 疑 激 趣
约3分钟
合 作 探 究 深 化 认 识
约20分钟
应 用 举 例 巩 固 提 高
约17分钟
归 纳 总 结 拓 展 延 伸
约5分钟
(一)创设情境 设疑激趣
如图,在铁路的附近,有一大型仓库.现要修建 一条公路与之连接起来.那么怎样设计能使公 路最短?最短路程又是多少?
y
y
y
Q
P
Q
P
Q
O
P xO
xO
x
(二)合作探究 深化认识
问题1 求点 P(2,0) 到直线 x y 0 的距离。 方法①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方法② 面积法 在Rt△OPR中,OR QP OP PR
方法③ 向量法
y
y
R
Q
O
Px
Q
M
O
Px
(二)合作探究 深化认识
问题1 求点 P(2,0) 到直线 x y 0 的距离。 方法④ 解三角形 方法⑤ 函数的思想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第二章《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运河高等师范学校 许荣良
【一】教材分析
《点到直线的距离》是研究平面元素的位置关 系,由定性到定量的第二节课。它是高中解析几何 课程中最重要、最基础也是最精彩的公式之一,是 解决线线、点面等距离问题的基础,也是研究直线 与圆、圆与圆位置关系的重要工具,同时为后面学 习圆锥曲线作准备。教材试图让学生经历探索点到 直线距离公式并论证这个公式的过程,深刻领会蕴 涵于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如数形结合、算法、 函数等;并让学生享受作为学习主体进行探究、发 现和创造的乐趣。
y
y
O
Qx
Q
P
P
O
x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②当A=0或B=0时,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是否仍成立?
(三)应用举例 巩固提高
例2. (1)已知点A2,3到直线 y ax 1的距
离为1,求 a 的值;
(2)已知点A2,3到直线y x a的距
离为1,求 a 的值。
例3. 如图,试求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
2.若点P(x,y)在直线x+y-4=0上,O是原点,求OP的最小值。
3. 在直线x+2y=0上求一点P ,使它到原点的距离与到直线x+2y-3=0的 距离相等。
课外作业: (1)试用其他的方法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2)求两条平行直线Ax+By+C1=0与Ax+By+C2=0之 间的距离。(A2+B2≠0)
【二】教学目标
1、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 简单问题; 2、通过运用面积法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 过程,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形结合思想在解决具体问 题中的重要作用; 3、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充分感 受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同时通过此过程, 渗透算法、化归等思想,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 新的精神。
【五】教学反思
1.对于本节内容,有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一种是 让学生理解、记忆公式,直接应用而不讲公式的探 寻过程,这样的处理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 养;二是本课方式,通过强调对公式的探索过程, 提高学生利用代数方法处理几何问题的能力;
2.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含有字母运算,比较抽 象.如果没有整体算法步骤的分析,学生的思路会 缺乏连贯性,所以本课重点分析了推导公式的算法 思想,让学生在明了算法步骤的前提下,再进行有 效的公式推导和自学阅读;
铁路
仓库
①点到直线的距离定义 ②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二)合作探究 深化认识
问题1 求点 P(2,0) 到直线 x y 0 的距离。
问题2 如何求点 P(4,2)到直线 4x 3y 2 0 的距离。
问题3 如何求点P(x , y ) 到直线 Ax By C 0
(其中 A2 B2 0)的距离。
y
y
Q
45
O
Px
Q
O
Px
(二)合作探究 深化认识
问题2 如何求点 P(4,2)到直线 3x 4y 2 0的距离。
方法①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方法② 面积法 方法③ 向量法
y
y
Q
Q
P
P
O
x
O
x
(二)合作探究 深化认识
问题3 如何求点P(x , y )到直线 Ax By C 0
3.学生在练习中的“错误体验”将会有助于加深记忆, 所以我重视在学生应用公式中容易忽略的环节,并在补 充的例题中给予了设置,以期达到强化训练的目的。
(其中AB≠0 ) 的距离。
y
层次一:学生说一说面积法推 R
P
导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思路;
层次二:师生共同用算法框图
的形式把思路写出来;
Q
层次三:师生合作推导点到直
O
线的距离公式的详细过程。
x
S
(二)合作探究 深化认识
点到直线距离公式 点 P(x0, y0 )到直线 Ax By C 0
(AB≠0)的距离为
d Ax0 By0 C A2 B2
(三)应用举例 巩固提高
例1. 求下列点到直线的距离:
(1) A(2,3) l : 3x 4y 3 0 (2) C(1,2) l : 4x 3y 0 (3) D(2,1) l : 2 y 3
①当A=0或B=0时,怎样求点到直线的距离。
y
A(1,3)
D(2, 4)
O
x C(6, 1)
B(3, 2)
(四)归纳总结 拓展延伸
归纳总结:
(1)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2)面积法的算法框图; (3)面积法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过程:
构造 转化
坐标系
(四)归纳总结 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
课堂作业:第1、2题为必做题,第3题为选做题
1.求下列点 P 到直线 l 的距离: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思路; 2、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思路。
【三】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认知特点, 本课采用类比探究式教学模式。从学生熟知的实际 生活背景出发,通过由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 的课堂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探索点到直线的距离的 求法。让学生在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的氛围中,认 识公式的推导过程及知识的运用,进一步提高学生 几何问题代数化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教学流程设计
创 设 情 境 设 疑 激 趣
约3分钟
合 作 探 究 深 化 认 识
约20分钟
应 用 举 例 巩 固 提 高
约17分钟
归 纳 总 结 拓 展 延 伸
约5分钟
(一)创设情境 设疑激趣
如图,在铁路的附近,有一大型仓库.现要修建 一条公路与之连接起来.那么怎样设计能使公 路最短?最短路程又是多少?
y
y
y
Q
P
Q
P
Q
O
P xO
xO
x
(二)合作探究 深化认识
问题1 求点 P(2,0) 到直线 x y 0 的距离。 方法①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方法② 面积法 在Rt△OPR中,OR QP OP PR
方法③ 向量法
y
y
R
Q
O
Px
Q
M
O
Px
(二)合作探究 深化认识
问题1 求点 P(2,0) 到直线 x y 0 的距离。 方法④ 解三角形 方法⑤ 函数的思想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第二章《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运河高等师范学校 许荣良
【一】教材分析
《点到直线的距离》是研究平面元素的位置关 系,由定性到定量的第二节课。它是高中解析几何 课程中最重要、最基础也是最精彩的公式之一,是 解决线线、点面等距离问题的基础,也是研究直线 与圆、圆与圆位置关系的重要工具,同时为后面学 习圆锥曲线作准备。教材试图让学生经历探索点到 直线距离公式并论证这个公式的过程,深刻领会蕴 涵于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如数形结合、算法、 函数等;并让学生享受作为学习主体进行探究、发 现和创造的乐趣。
y
y
O
Qx
Q
P
P
O
x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②当A=0或B=0时,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是否仍成立?
(三)应用举例 巩固提高
例2. (1)已知点A2,3到直线 y ax 1的距
离为1,求 a 的值;
(2)已知点A2,3到直线y x a的距
离为1,求 a 的值。
例3. 如图,试求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