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肿瘤

合集下载

胃肠道间质瘤分级标准

胃肠道间质瘤分级标准

胃肠道间质瘤分级标准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起源于胃肠道间质细胞的恶性肿瘤,通常在胃、小肠、结肠和直肠等部位发生。

GIST的分级标准对于肿瘤的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主要采用的分级标准是根据肿瘤的大小、分化程度和核分裂计数来进行评估。

首先,肿瘤的大小是评估GIST分级的重要指标之一。

根据肿瘤的直径大小,将GIST分为小于或等于2厘米、2-5厘米和大于5厘米三个不同的分级。

一般来说,肿瘤越大,其对周围组织的浸润和转移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肿瘤的大小对于GIST的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肿瘤的分化程度也是评估GIST分级的重要指标之一。

分化程度通常通过肿瘤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状态来进行评估,分为高度分化、中度分化和低度分化。

分化程度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到肿瘤的侵袭性和复发转移的风险,因此对于GIST的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评估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最后,核分裂计数是评估GIST分级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核分裂计数是指在肿瘤组织中每个核分裂的数量,通常以每50个高倍视野(HPF)来进行计数。

根据核分裂计数的不同,将GIST分为低风险、中风险和高风险三个不同的分级。

核分裂计数的增加往往代表着肿瘤的侵袭性和恶性程度的增加,因此对于GIST的治疗和预后评估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的指标,可以对GIST进行较为全面的分级评估,从而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准确的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评估依据。

此外,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发展,一些新的生物标志物和分子靶向治疗药物也逐渐应用于GIST的临床治疗中,为GIST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总之,胃肠道间质瘤的分级标准对于肿瘤的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肿瘤大小、分化程度和核分裂计数等指标的综合评估,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估肿瘤的恶性程度和预后风险,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评估依据。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GIST的治疗水平和预后质量会有进一步的提高。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及预后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及预后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及预后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是起源于胃肠道间质细胞的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胃肠道的壁层,约占所有胃肠道肿瘤的1-3%。

该种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一直是临床上的难题,但随着对GIST的认识和治疗手段的不断改进,其预后得到了明显改善。

GIST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症状包括腹痛、消化道出血、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还会出现贫血、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

诊断GIST的关键是通过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和病理组织学检查来明确肿瘤的部位、大小、浸润程度以及组织学类型等重要信息。

免疫组化染色对诊断GIST也有一定的帮助,特别是CD117(c-kit)和CD34阳性可以确诊GIST。

治疗GIST的首选方法是手术切除,目的是完全切除肿瘤。

术前会根据影像学和病理检查结果评估肿瘤的浸润深度和周围器官的受累情况,以决定是否需要行根治性手术或姑息手术。

如果肿瘤不能完全切除或术后复发、转移,则需要采取其他治疗手段,如放疗、靶向药物治疗(如Imatinib)和化疗等,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和提高生活质量。

近年来,靶向治疗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GIST的治疗策略和预后。

C-kit基因突变是GIST发生的主要分子机制,而Imatinib正是一种靶向C-kit突变的药物。

目前,Imatinib 被广泛应用于GIST的治疗。

通过Imatinib治疗,可以显著延长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于无法耐受或反应不佳的患者,还可以考虑使用其他靶向药物,如Sunitinib和Regorafenib等。

GIST的预后主要取决于肿瘤的分期、大小、浸润深度和遗传学特征等因素。

与其他消化道恶性肿瘤相比,GIST的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达到70-80%。

对于早期发现的小肿瘤,手术切除后预后较好;而对于晚期病例,靶向药物治疗可以明显延长生存时间。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及预后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及预后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及预后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的肿瘤,多数来源于肠壁内的间质细胞或胃肠道的基质细胞,属于少见的肿瘤。

其发病机制主要与胃肠道的免疫状态相关,包括胃肠道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干细胞以及肌纤维细胞等。

GIST的临床特征包括肿瘤的生长依赖于酪氨酸激酶(KIT)或结肠癌激酶(PDGFRA)突变,在影像学检查中呈现为实质性肿块,血液学检查中可以检测到贫血、低白细胞和低血小板等表现。

病理学检查可通过组织学、免疫组织学和分子遗传学等方法对GIST进行确诊,目前的肿瘤标记物如C-肽、胃泌素、胃动力素等并不适用于GIST的诊断。

GIST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切除和药物治疗。

手术切除是治疗GIST的首选方法,但对于大侵犯型或转移性肿瘤患者,还需要辅助使用靶向药物治疗。

目前,GIST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Imatinib(格列卫)和Sunitinib(舒尼替尼)等。

其中,Imatinib是一种靶向激酶抑制剂,能够抑制KIT和PDGFRA突变的表现,已成为GIST治疗的标准药物。

Sunitinib是一种多靶点抑制剂,对于不能耐受Imatinib或肿瘤进展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

对于GIST的预后评估,国际上主要使用梅里克评分法(Miettinen criteria)和AFIP 评分法(National Institute of Child H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Armed Forces Institute of Pathology)。

其中,梅里克评分法主要是根据肿瘤的大小、部位、分级和性质等因素进行评分,得分越高,预后越差。

AFIP评分法,则是根据GIST的组织学类型和细胞形态等进行评分,得分越高,预后越差。

除此之外,目前还有许多其他预后评估方法,如求生曲线、生存率和复发率等。

总之,GIST是一种少见的肿瘤,在临床上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病理学和分子遗传学等方法,治疗则主要以手术切除和药物治疗为主。

胃肠道间质瘤名词解释

胃肠道间质瘤名词解释

胃肠道间质瘤名词解释
《胃肠道间质瘤》名词解释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简称GIST)是一种起源于胃肠道间质细胞的
肿瘤。

它是目前广泛研究和讨论的一种罕见病。

胃肠道间质瘤可以发生在胃、小肠、结肠等消化道的任何部位,也有少数发生在食管和直肠等胃肠道之外的位置。

胃肠道间质瘤起源于胃肠道的间质细胞,这些细胞主要负责组织支持和调控肌肉运动。

间质细胞在正常情况下是稳定的,在肿瘤中发生了异常增生和变异。

胃肠道间质瘤的形成和发展与
KIT基因突变和PDGFRA基因突变有关,这些基因突变可以导致细胞增殖的过程中出现失控。

胃肠道间质瘤的症状和表现各有差异,取决于肿瘤的位置和大小。

一些患者可能出现腹部不适、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等症状,而另一些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

诊断胃肠道间质瘤通常通过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组织活检和分子遗传学检测来确定。

目前,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和靶向治疗。

手术切除通常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尤其适用于早期诊断的患者。

对于进展期或复发的患者,靶向治疗药物(如Imatinib)已经显示出显著的治疗效果。

此外,放射治疗和化疗也可以用于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但效果较为有限。

总的来说,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罕见的消化系统肿瘤,发生原因与基因突变有关。

对于患者来说,早期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因为它可以显著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存率。

同时,相关研究和临床试验的进行也有助于提高我们对这种罕见病的认识并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胃肠间质瘤

胃肠间质瘤

3.2 C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检查:
GIST多呈圆形或类圆形.
良性肿瘤多小于5cm ,密度均匀,边缘锐利,极少 侵犯邻近器官,可以有钙化表现。
恶性肿瘤多大于6cm,边界不清,与邻近器官粘连, 可呈分叶状,密度不均匀,中央极易出现坏死、囊变 和出血, 肿瘤可出现高、低密度混杂, 钙化很少见.
3.3 X线钡餐:示边缘整齐、园形充盈缺损,中央 可有“脐样”溃疡龛影,或表现为受压、移位。
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3%,发病高峰在50-70岁 之间,40岁以下患者少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 异。 大部分发生于胃(50~70%)和小肠(20~30%), 结直肠约占10~20%,食道占0~6%,肠系膜、 网膜及腹腔后罕见。
GIST基础研究
GIST的概念: 肿瘤位于胃肠道,组织学形态有梭形细胞上皮样 细胞或多形性细胞。免疫组化表达KIT蛋白 (CD117)阳性。遗传上存在频发性c-kit基因突 变。 肿瘤还可发生于腹腔软组织如网膜、肠系膜或腹 膜后,均具有与GIST形态学、免疫表达及分子遗 传学的相同特征。
大体形态特征:
肿瘤大小不等(0.8cm~20cm),可单发或多发,呈 结节状或分叶状。
多位于胃肠粘膜下层(60%),浆膜下层(30%)和 肌壁层(10%)。 境界清楚,无包膜,向腔内生长呈息肉样肿块常 伴发溃疡形成,向浆膜外生长形成浆膜下肿块。 临床上消化道出血与触及肿块是常见病征。位于 腹腔内的间质瘤,肿块体积常较大。
组织形态特征: 分梭形细胞型(60%~80%)、上皮样细胞型 (10%~30%)和两种细胞混合型(最少)。不 同细胞类型与肿瘤恶性程度无相关关系
临床症状
1、病程可短至数天长至20年,恶性GIST病程较 短,多在数月以内,良性或早期者无症状。

28例晚期胃肠道恶性肿瘤临床治疗体会

28例晚期胃肠道恶性肿瘤临床治疗体会

利铂 当 日及 其后 2~3天 内忌冷 食 、 冷饮
及接触冷物 体。每周期前后查血常 规 、 肝 肾功能 、 电 图。化 疗 2周 期后 评 价 疗 心
效 , 效 病 例 4周 后 进 行 疗 效 确 认 。 有
期 胃肠 道 恶性 肿 瘤 临床 疗 效 及 其 不 良反
应 。方 法 :8例 晚 期 胃 肠 道 恶 性 肿 瘤 患 2 者 采 取 X LX 方 案 化 疗, —O P EO L H
胃肠道恶性肿 瘤以手术切除为 主, 对 不可手术及 术后 复发 转移 的晚 期 胃肠 道 肿 瘤 患 者 , 疗 是 其 主 要 的治 疗 手 段。 化
20 0 8年 2月 ~ 00年 8月 , 用 X L X 21 采 EO
药更为有效 , 合用 药均有 相 加作 用 , 联 且
对 5一F 敏 感和 耐药 的细 胞系 均有抗 肿 u 瘤活性 。口服 后 卡培他 滨迅 速和 完全 地 转化为最初两种代 谢物 5 ’一D C F R和 5 ’
例 , 效 率 为 5 .% ; 有 3 3 胃癌 1 3例 , R 1 C 例 , R4例 , 效率 为 3 . % ; P 有 8 1 总有 效率
为 4 . % 。 不 良 反 应 主 要 为 胃肠 道 反 64
能 以完整药 物经 肠黏 膜进 入 肝脏 。在 肝 脏经羧基酯酶转化 为无活性 中间体 5 ’一 D C 接着在肝 脏 和肿瘤 组 织胞 苷脱 氨 F R, 酶作用下 , 生 最终 中 间 5’一D U 最 产 F R、 后经胸腺 嘧 啶磷 酸化 酶 ( P 催 化 , 化 T) 转 为 5一F 起作 用。给予卡培他滨后 , u 与正
D A复合 体 构 成 和抗 癌谱 上 都 大 不 相 N

导致胃肠道肿瘤发病的原因有哪些?

导致胃肠道肿瘤发病的原因有哪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导致胃肠道肿瘤发病的原因有哪些?
导语:肿瘤疾病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癌症,它的病种有很多,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胃肠道肿瘤疾病,这种疾病在临床上可分为肠道肿瘤与胃肿瘤两种类型,
肿瘤疾病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癌症,它的病种有很多,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胃肠道肿瘤疾病,这种疾病在临床上可分为肠道肿瘤与胃肿瘤两种类型,由于发病的部位不同,所以造成的影响也不同,那么导致胃肠道肿瘤发病的原因具体有哪些呢?
一、遗传因素,肿瘤发生都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

如果家中有人曾患肿瘤,那么直系亲属患肿瘤的风险比一般人大。

有血缘关系的亲属最好都到医院进行全面检查,肿瘤的早期诊断非常重要,及早治疗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二、饮食习惯,不好的饮食习惯会导致胃癌发生风险加大。

长期食用腌制的高盐食物或常吃过烫食物,会增加胃肠道发生癌变的机会。

霉菌污染的食物,含硝酸盐、亚硝酸盐,具有很强的致癌性。

平时不爱吃蔬菜水果,导致体内维生素缺乏,也是胃肠道恶性肿瘤高发的危险因素。

三、不良生活习惯,有调查显示,吸烟者的胃癌发病几率增大。

每日吸烟支数越多、吸烟年限越长,吸烟者死亡的危险度就越大,而且被动吸烟者的胃癌发生风险也要远高于常人。

而缺乏适度的体力活动与结肠癌有一定关系。

四、环境因素,环境污染是肿瘤发生的危险因素。

污染严重的空气、废水废渣中含有大量致癌物质,会污染饮用水源和土地,进而污染蔬菜、水果、粮食。

一些癌症高发地区的共同特点就是环境严重污染。

五、胃肠道疾病,很多慢性胃肠道疾病,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生活常识分享。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起源于胃肠道的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胃肠道的间质细胞中。

本文将就GIST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并探讨其在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意义。

一、临床病理表现GIST的临床病理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腹痛、腹胀、消化道出血等。

在组织学检查中,GIST可出现不同类型的细胞形态,如上皮样、梭形细胞、纤维母细胞等。

此外,核分裂象是GIST判定恶性程度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核分裂象越多代表肿瘤的恶性程度越高。

二、分子生物学特征GIST主要是由于KIT基因或PDGFRA基因的突变引起的。

这两种基因是编码酪氨酸激酶受体的基因,它们的突变会导致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促进细胞的不受控制增殖。

因此,在GIST的临床病理检查中,对KIT和PDGFRA的免疫组化检测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检测到这些基因的突变,可以选择靶向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三、免疫组化检测免疫组化检测是一种通过标记特定抗原来检测组织切片中蛋白质表达情况的方法。

在GIST的免疫组化检测中,主要是针对KIT和PDGFRA进行检测。

免疫组化染色会将目标抗原标记为不同颜色,并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结果。

正常情况下,KIT和PDGFRA在胃肠道的间质细胞中表达正常,而在GIST中则会出现阳性染色反应。

免疫组化检测不仅对GIST的诊断有重要的帮助,还能为治疗选择提供依据。

在免疫组化检测中,如果发现GIST中KIT和PDGFRA的表达水平高,那么可以选择使用相关的靶向药物治疗。

例如,Imatinib是一种靶向KIT和PDGFRA的药物,对于表达高水平的患者可以有效抑制肿瘤的生长。

四、临床意义和未来展望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分析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通过对GIST的病理形态特征、分子生物学特征和免疫组化检测的综合分析,可以准确定位肿瘤的类型、恶性程度和预后情况,为患者的治疗方案提供准确的依据。

未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的进一步发展,对GIST的病理分析还有更深入的研究空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科治疗原则
分期 CT扫描±EUS判断病灶范围 腹腔镜有助于部分患者的分期
不能根治性切除标准 局部进展期:3/4站淋巴结转移, 大血管受侵或被包绕 远处转移或腹膜种植(包括腹腔脱落细胞学阳性)
可切除肿瘤 T1者在有经验者可采用内镜下胃粘膜切除 T1-T3合适的,肿瘤切缘≥4 cm, 镜下阴性 胃切除术应D1及D2淋巴结清扫, 应至少检查15个淋巴结 T4应切除受累部位 不做常规脾切除, 除非脾脏受累或脾门受侵 可考虑留置空肠营养管
44.80%
8%
35%
23.10%
7%
17%
10.80%
28%
61.4%
40%
Cancer 2000, 88:921-32
病理诊断原则
§ 胃癌组织学类型
Lanren分类(1965):肠型;弥漫型
JRSGC分类(1981): 乳头状型 管状型
适合于所有胃癌胃切除标本 原发性胃癌胃切除标本的检查
低分化型
➢ 全球高发:在全身肿瘤中,发病率位列第4 ,死亡率 位列第2
➢ 全球每年新发 >100万,死亡> 80万, 总体5年生存率 20%
➢ 胃癌的发病率,全球差异很大;
➢ 发病率最高的地区:东亚(日本、中国、朝鲜韩国、 蒙古)
➢ 发病率较高的还有:东欧、玻利尼西亚和南美国家;
➢ 发病率最低的地区:西非和北非
肿瘤的恶性程度(分级)ξ 浸润的深度 淋巴结的部位、数目及阳性数 远端及近端外科切缘状况
其它
ξ 胃腺癌组织学分级: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未分化
病理学分期(pTNM)
病理学分期与胃癌预后极其90%。建议使用AJCC/UICC分类,在病理报
告中N分期可增加标注JRSGC要求的淋巴结部位。
日本 108,297 3) 香港 1,070 7)
中国台湾 3,869 4) 菲律宾 1,426 5)
新加坡 2,243 6)
我国胃癌的临床特点
➢ “三高三低”: *发病率高,且有年轻化趋势;
* 手术后复发转移率高; * 死亡率高。 * 早期诊断率低(≤10%); * 手术切除率低(<70%); * 5年生存率低(40%±)。
胃癌的综合治疗
• 胃癌的综合治疗包括手术、化疗、放疗及中医药疗法 等,其中手术是首选疗法,由于起病隐匿,初期症状不 典型,胃癌早诊困难,确诊时大多数患者已达中晚期,根 治性切除率低或无法手术,术后复发转移率高。 • 近些年来,新的化疗药和新方案给胃癌患者带来了一 线曙光,但是总体疗效仍然很差,生存获益有限。因此, 胃癌依然是全球性难题和严峻挑战,亟待开发新的治疗 手段和药物。
胃肠道肿瘤药物治疗新进展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白玉贤
流行病学
胃癌是源自胃粘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病理类型约 95%为腺癌,分为肠型或弥漫型,后者较常见;确诊时, 常已达晚期,预后差,生存期短,治疗目的主要是改善 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
全球性常见病,年发病率17.6/10万,东亚、南美和北 欧发病率高,而北美和澳洲较低;发病年龄高峰50~60 岁。我国胃癌人口调整死亡率,男性:40.8/10万,女性: 18.6/10万,分别是欧美发达国家的4.2-7.9倍和3.8-8.0倍。
NCCN证据和共识分类
➢ 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肿瘤学临床实践指南是美国肿 瘤领域临床决策的指导性标准,目前已成为全球临床肿瘤医师参 考最广泛的指南之一。该指南每年均进行更新。
1类:基于高水平的证据,NCCN达成共识,认为该建议是合适的。 2A类:基于包括临床试验在内的低水平证据, NCCN达成共识,
认为该建议是合适的。 2B类:基于包括临床试验在内的低水平证据, NCCN对该建议的
适宜性意见不一致,但无较大分歧。 3类: NCCN对该建议的适宜性存在较大分歧。 除非特别指出,NCCN对所有建议均达成2A类共识。
内容
➢ 辅助化疗 ➢ 新辅助化疗 ➢ 围手术期放化疗 ➢ 复发转移性胃癌的姑息化疗
姑息手术 除非存在症状,否则不应当进行姑息性胃切除术。 胃造口术和/或放置空肠营养管。
胃癌术后5年生存率
AJCC stage IA IB II IIIA IIIB IV
Overall
U.S.
Japan
China
78%
95%
93.70%
58%
86%
80.20%
34%
71%
65.70%
20%
59%
中国的胃癌位居全球之首
中国 大陆1) 763,548
韩国 23,630 2)
泰国 2,300 8)
Source: 1) Globocan 2002,WHO 2) 2002-2007 annual report of the NHIC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Corporation) 3) Japanese cancer statistic; provided by Chugai 4) World J. Surg Vol 27. Nov 2 Feb 2003: 5) Phils.Cancer facts and estimate 2005, Synovate research 2007 6) Singapore cancer registry interim report; provided by Roche affiliate 7) Hong Kong new patients registration; provided by Roche affiliate 8) Globocan 2002,WHO
原发性肿瘤*
粘液型
外科切缘评估†
印戒细胞型 WHO分类(2000)
腺癌 肠型 弥漫型
乳头状腺癌
淋巴结评估‡ 原发性胃癌的组织学类型§ Lauren分类,1965 日本胃癌研究协会(JRSGC)分类, 1981
管状腺癌
WHO分类,2000
粘液腺癌
病理学分期(pTNM)应包括下列参数:
印戒细胞癌 腺鳞癌 鳞状细胞癌 小细胞癌 未分化癌
注释 •胃癌原发肿瘤检查应包括:肿瘤在胃 粘膜确切位置及肿瘤范围;肿瘤距近 端和远端外科切缘的距离;肿瘤大体 形态,包括肿瘤大小、早期胃癌的形 态类型;肿瘤切面,浸润胃壁情况。
•† 外科切缘评估:胃切除标本有远端 及近端切缘:部分切除标本,远端切 缘是十二指肠,近端切缘是胃体;全 胃切除标本,远端切缘是十二指肠, 近端切缘是食管。外科切缘有3种情况: R0:外科切缘干净;R1:外科切缘镜 下阳性;R2:外科切缘肉眼阳性。建 议切除的近端切缘应距肿瘤边缘5cm, 同时应常规术中切缘冰冻检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