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3.10唐诗过后是宋词教案沪教版

合集下载

2015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唐诗过后是宋词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2015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唐诗过后是宋词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Ⅳ-2 唐诗过后是宋词一个缺钙的王朝\盛开一枝文学的花天生的贫血\充满惊艳的凄美壮士扼腕\猛将断弓\关乎进退忧乐一曲《满江红》\湮埋在红绒烂嚼、儿女东风错、错、错、\莫、莫、莫、挼尽梅花\怎一个“愁”字了得■单元说明这个单元学习宋词。

选取的四位作家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都是宋词创作中有代表性的人物。

教学本单元时,不要只局限于对某一篇作品、某一个作家的讲解、分析,而要把他们放在宋词的发展史中观照他们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欣赏作品。

一、词的发展脉络词兴起于隋唐,到了宋代,城市商业经济繁荣,交通发达,勾栏、瓦舍迅速增多,新兴的“胡夷、里巷之曲”颇为流行。

在这样的条件下,逐管弦而歌的曲子词就开始兴盛起来。

起初多是民间艺人为了演唱的需要而自己填词,也有一些下层文人应歌伎之请为她们填写歌词。

很快,文人们在诗、文创作之外,发现了这个可以供他们施展才华的场地。

于是,按谱填词很快地就形成了一种风气。

由于词最初主要是供宴饮娱乐之需,是由歌伎演唱的,所以歌词的内容就要适合她们的身份,语言要符合她们的习惯。

这样的词多写离别相思,风花雪月,格调上多是委婉、柔媚的。

后来的词人在创作上或多或少沿袭了这种风格,写出不少偏于阴柔之美的作品。

在词史上这种作品曾被认为是“正宗”、是“本色当行”的。

但由于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思想、性格、情感和审美趣味有差异,其创作必然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有人把两宋时期的词人和创作,从总体上分成“婉约”和“豪放”两派,说:“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

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

”尽管宋代词人众多,作品丰富,各个时期的情况也很复杂,但在对两宋词史的研究中,这种说法一直被承认。

二、四位词人的贡献这里所选的四位作家中,柳永和苏轼生活在北宋时期,李清照兼跨两宋,辛弃疾则主要是生活于南宋,这些作家的创作时间跨度大约有二百年。

按照传统的提法,柳永、李清照是婉约派的典范;苏轼、辛弃疾则是豪放派的代表。

高中语文沪教版第三册-18_宋词四首_教学设计_教案_2教案

高中语文沪教版第三册-18_宋词四首_教学设计_教案_2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分析词的意境美;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诗歌的诵读技巧,积累诗歌鉴赏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词的魅力,体会词人别离时凄凉、哀伤的感情。

2. 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诵读感受词的感情,提高审美能力。

2、仔细品味词的语言。

3. 教学用具课件4. 标签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千世界,悲欢离合仿佛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离愁别绪也似乎是一种永恒的情怀,古往今来,众多的文人墨客给我们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和感人肺腑的文学作品,透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通过“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我们仿佛看到荆轲离开时的悲壮,“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那又是怎样的凄苦之别。

我们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嗅着浅浅的墨香眼前也仿佛浮现那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那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雨霖铃》,去感受一下柳永笔下那缠绵悱恻的离别深情。

作者二、作者简介柳永,婉约派代表人物。

“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三、朗读词作,初步感知(一)、朗读1.学生范读,读准字音。

2.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词作大意。

补充:(1)对长亭晚: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2)去去:往前走了又走,意思是“去了去了”;(3)楚天:楚地的天空,这里泛指南方天空。

3.配乐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情感。

感受本词的感情基调。

明确:哀婉、悲伤、凄清4.学生展示朗读,学生点评,并指导学生点评。

(语调、节奏、情感表达)5.播放配乐朗读,学生跟读。

再次体会情感。

(二)整体感知再读词作(齐读),思考:1.总结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明确:上片:离别情景,以实写为主;下片:想象别后情景,以虚写为主。

离别前:勾勒环境;离别时:描写情态;离别后:刻画心理。

2.这首词抒发的是怎样的情感?离别时依依惜别之情,浓浓的离愁别绪。

高中语文宋词教案设计模板

高中语文宋词教案设计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宋词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主要流派。

- 掌握宋词的基本格律、韵律及修辞手法。

- 能鉴赏和分析宋词的艺术特色,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宋词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深邃思想。

-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 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3.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引导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宋词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主要流派。

- 宋词的格律、韵律及修辞手法。

- 鉴赏和分析宋词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宋词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深邃思想。

- 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结合宋词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宋词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 提出问题:为什么宋词会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2. 讲授新课- 介绍宋词的基本格律、韵律及修辞手法。

- 分析宋词的艺术特色,如意境、情感、语言等。

- 以具体作品为例,讲解宋词的鉴赏方法。

3. 学生活动- 分组讨论:选取一首宋词,分析其艺术特色。

- 课堂展示: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4.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宋词的重要地位和艺术价值。

- 鼓励学生课后继续学习宋词,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

5. 布置作业- 课后阅读一首宋词,撰写鉴赏文章。

- 搜集有关宋词的资料,了解宋词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

四、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语文》2. 课外读物:《宋词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今译》等3. 多媒体课件:宋词发展历程、著名词人介绍、经典宋词作品赏析等五、教学反思1.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宋词的热爱。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高二语文集备组《唐诗宋词》导学案

高二语文集备组《唐诗宋词》导学案

导学案设计思路一、构想。

《唐诗宋词》第一单元主要是截取了初盛唐时期诗坛上主要的诗人及其诗作。

在进行本单元的学案设计之前,结合教材对本单元教学内容的说明和自己对选修课教学目标的规划与教学重难点的分析,我决定从初盛唐诗歌的风格、流派,诗歌的意象与意境这几个方面入手,将教材内容加以整合,制作成这份学案。

我希望通过学案的引导,让学生在第一单元的学习结束以后,对诗作思想内容,诗作风格、流派特点有一种比较清晰而准确的把握,力求做到以点带面,让学生在学习中对初盛唐诗人、诗作形成一种立体、直观、准确的认识,藉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为后面的学习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

二、体系。

在本单元的学案导学设计中,我主要分了四个大的版块——盛唐浪漫主义诗作翘楚、盛唐现实主义诗作大师、古代诗歌之意象美与意境美、气象恢弘的初盛唐诗歌流派。

每一个版块的学案我又设计为四个环节——课前预习、课上学习、课后复习、拓展研习,使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都有不同的学习目标与内容。

在“课前预习”环节,我主要是让学生多诵读,多理解,在初读的基础上疏通字音,在深读的前提下理解诗意;在“课上学习”环节中我又安排了“阅读感知”和“鉴赏探究”这样两个层次,使学生的学习有一定梯度;在“课后复习”环节我主要给学生设计了与本节课所学内容相关的练习,使学生的课堂所学得到巩固;在“拓展研习”环节我主要安排了一些课堂内容的延伸学习,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后能深入思考所学内容,让学生获得更深层次的感悟。

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第一单元气象恢宏的初盛唐诗歌单元导读从先秦到六朝,经历了漫长的积累和孕育,中国古典诗歌登上了一座空前的高峰。

虽然初唐诗歌的开端仍然弥漫着六朝的靡丽,但当张若虚以“春”“江”“花”“月”“夜”的题材,唱出永恒的宇宙人生主题时,在陈子昂、“初唐四杰”等诸多士人的努力下,“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创作倾向也终见强劲。

盛唐诗歌的帷幕开启,扑面而来的是山水田园诗的清音远韵,是边塞诗的奇丽雄健;是李白的逸兴遄飞,是杜甫的沉郁顿挫。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绝句三首教案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绝句三首教案

《绝句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与比较,了解三首诗的不同风格与表现手法。

2、从品味语言入手,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说明:本课所选的三首绝句,内容浅显易懂,其中《从军行》和《过华清宫绝句》学生在高中以前已经有过接触,大部分同学都可以背诵。

因此,教学本课的三首诗,不能只停留在一般层次的记诵和理解上,还应该引导学生向诗歌鉴赏的更高层次发展,在诵读和比较中品味语言,领会这三首诗的不同风格和表现技巧,感悟诗歌语言含蓄蕴藉的特点,进而掌握一些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基于这样的考虑,可以比较阅读作为教学的切入口,从以下三个方面逐层推进:一是作家不同风格作品的比较(以孟诗为例),二是不同题材诗歌风格的比较(送别诗、边塞诗、咏史诗),三是三首诗不同表现技巧的比较(细节刻划、融情于景、以小见大)。

以比较显差异,以差异促感悟,在比较中加深和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品味词句,感受诗歌意象所包含的丰富思想内容。

2、难点:归纳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说明:文本的解读首先必须立足于语言的感悟和品味,诗歌的阅读尤其如此。

引导学生通过对三首诗的语言的品味,从而使他们获得对鉴赏诗歌的某些理性的认识,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如何才能凸显重点、突破难点?首先要求学生在初步诵读的基础上把三首诗所使用的表情达意的具体意象从诗句中剥离出来(“意象”这一概念学生在高一第一学期的诗歌教学中已有接触,在此直接引入教学的环节中应该是可以的),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品味这些具体的意象中所蕴含的诗人的思想情感,进而明确:诗歌的不同风格,不仅与作者的生活经历、人生价值取向密切相关,而且与其在诗中所选取的意紧密象紧密相关。

对于本课教学难点的突破,可以采用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层层剥笋的方法。

比如,可先由孟浩然的诗入手,通过对诗中意象的分析明确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然后联系以前学过的《春晓》、《过人故人庄》等诗,结合诗人的生活经历,让学生体会诗人的不同风格,最后总结下鉴赏诗歌的一些基本方法。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通用10篇)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通用10篇)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通用10篇)《宋词选读》篇1“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多样化的艺术风貌。

2.能够通过对各专题中意象的梳理、总结,了解诗歌意象的特点、作用。

3.能了解典故的类型以及在诗歌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多样化的艺术风貌。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组织教学言词者必言宋词,宋词成于北宋,精于南宋,到了南宋,宋词的风格就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力图突破北宋的框架而“极其工”、“极其变”了。

二.鉴赏《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1.学生简介李清照2.教师补充李清照(约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是诗、词、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成就最高的还是词。

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在南渡前后,她的词风变化很大。

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怨王孙》两首词,于轻快活泼的画面中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

《醉花阴》中含蓄地述说闺中的寂寞和对爱情的向往。

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

《菩萨蛮》、《念奴娇》、《声声慢》等词表现了词人长期流亡生活的感受。

《永遇乐》在这类词中为代表之作。

元霄佳节,词人远离那些香车宝马之邀,独自品尝战火后的凄清,这首词中,她已从自怜漂零之苦进而担忧现实的隐患了。

到了《渔家傲》一词,虽然还有无所归处的痛苦感慨,但激昂的格调已表达了词人欲摆脱苦闷、追求自由的愿望。

李清照词风婉约,她的艺术特征表现在:⑴善于抒情造境。

她善于把强烈的感情熔铸在艺术形象里,造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她还善于从描绘一段情节、一个思想曲折中,显示出感人的意境来。

⑵造语浅显新奇。

李词语言既浅显自然,又新奇魂丽,富于表现力。

她的词用典不多,却善于运用口语、市井俗语,使词写得明白而家常。

李词的音节和谐,流转如珠,富有音乐美。

唐诗宋词专题授课教案

唐诗宋词专题授课教案

《唐诗宋词专题》授课教案主讲教师刘振娅教授一、教学目的要求1、通过学习,使本科学员系统而有重点地学习并掌握唐诗宋词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唐诗宋词的发展历史、主要作家群体及主要流派的艺术成就;2、通过重要作家作品的学习,培养学员具有阅读、鉴赏、分析、评论唐诗宋词的能力,为从事大中小学语文教学或其他文字工作打下坚实基础;3、通过优秀作品的学习,陶冶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自学与治学能力,用先进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提高教学科研能力。

二、教材和参考书教材: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三卷第四、五编;2、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二册。

并参考以下书目:1、《中国文学史》(二)(三)游国恩等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7月北京第1版2、《中国文学史》(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7月北京第1版3、《中国分体文学史》(诗歌卷)赵义山、李修生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4、《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罗宗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5、《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6、《唐宋词鉴赏辞典》唐圭璋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7、《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4月第1版8、《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三、四卷郁贤皓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9、《中国历代诗歌选》林庚、冯沅君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0月北京第1版10、《中国词学批评史》方智范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7月第1版三、课程内容上编唐诗第一章唐诗的发展状况第一节绪论一、唐诗繁荣的原因(一)客观环境(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士人心态)对文学的影响:1、国力的强大,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环境;2、士人的人生信仰对唐诗的繁荣产生积极的影响;3、唐代文化繁荣的环境对诗歌的积极影响(史学、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对唐诗繁荣的积极影响);(二)唐代士人生活对文学的影响。

高二语文3.10唐诗过后是宋词教案沪教版

高二语文3.10唐诗过后是宋词教案沪教版

文,对关键的语句进 行圈划、品读。 2、佳句朗读,交流感 受、欣赏评价。
导学生细细品味课文形 容描摹文字中感性的形 象美与评价议论文字中 理性的哲理美。 而语言的
并说明喜欢的理由。 此处或可请同学穿插诗文典故的
品味,尤其是诙谐语气的 感受离不开朗读。
阐释,以此帮助深入理解和欣赏。
Hale Waihona Puke 能力迁移片断作文( 2 选 1): 1、 本文作者从文化传承与汲 取精华、创新发展的角度解读流 行歌曲的崛起现象,耐人寻味。
1、学生根据自己的积 累与思考选择题目, 迅速写作。 2、片断作文交流。
片断作文题一启迪学生 以文化传承与汲取精华、 创新发展的视角自主解 读文化现象; 片断作文题
其实,当今许多的文化现象亦可 作如是观, 你能举例说明吗? (可
二鼓励学生拓展思维, 质 疑思辨。 多元化设计意在
以讨论影视圈、文坛、艺术界乃 至于城市建设中的热点现象,也 可以就某些影片、电视剧、作家 作品等等发表意见。) 2、 你是否认同作者对流行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 发学生多方面的学习潜 能。
曲和当代诗歌的看法?请谈谈你 的意见。
将片断作文扩展成 800 字作文, 学生按照要求,完成 在课内交流的基础上留
课后作业 注意语言的润饰(如旁征博引、 作业。
给学生更多的思考、 积累
形象化、幽默化等等)。
与修改、完善的空间,同 时再次强化对文本旁征
1、 速读课文,思 对文题的理解其实就是
考并概括作答。
对本文论题与主旨的理
2、( 1)分小组交流 解,题为“唐诗过后是宋
各自所拟的小标题, 词”,实则议的是 “‘诗’
并说明理由或自我点 的时代是否让位给‘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唐诗过后是宋词
教学目标
1、通过语句品味把握作者对流行歌曲和当代诗歌的认识观点。

2、学习作者以文化传承与汲取精华、创新发展的角度解读文化现象的思维方式。

3、品味、借鉴本文旁征博引、形象诙谐的语言特点。

说明:
葛兆光的《唐诗过后是宋词》以开放的心态平等看待流行歌曲和当代诗歌,对两者的关系与现状有独到的认识和分析。

第三单元的主题是“文化的制约与创造”,而高二下的学生应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素养,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具体的层次分析和语言分析,重点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是如何从历史传承与汲取精华、创新发展的角度来解读社会文化现象的,以提升对同类问题的思辨能力。

此外,本文旁征博引,显示出作者作为著名学者的丰厚底蕴,兼之语言形象、诙谐,容易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在写作手法上也有值得效法之处。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通过语句品味把握作者对流行歌曲和当代诗歌的认识观点;领会作者从文化传承与汲取精华、创新发展的角度解读文化现象的思维方式;品味本文旁征博引、形象诙谐的语言特点。

2、难点:以文化传承与汲取精华、创新发展的视角自主解读文化现象;借鉴本文旁征博引、形象诙谐的语言特点。

说明:
本文看似观点鲜明,但由于大量运用类比和比喻手法,且有旁征博引的特点,因此在某些语句的理解上还存在障碍,需要反复品味。

另外,本文见解独到、旁征博引、形象诙谐等优点十分显著,最大的难点不在欣赏,而在学习与迁移。

教学过程
本文以开放的心态平等看待流行歌曲和当代诗歌,对两者的关系与现状有独到的认识和分析,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

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在课前做一个班级调查,请同学推荐他们喜爱的歌词,唤醒学生已有的情感积累,在课文学习之后再请学生重新审视这些歌词,借鉴作者的评论角度,从主题和风格两个方面来加以评析。

对于本文语言特点的领会和借鉴,可以让学生自主研讨,以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也可根据生情,加强引导,缩小范围,
启发学生抓住文中对比鲜明、生动形象的典型语句细细品味(如第2然段中“腰缠万贯的中产阶级……成了时髦的健美餐”),体会其表达效果,并进行仿写。

练习举隅
1、作者认为,柳永、晏殊、欧阳修、苏轼等都是以文化人的身份参与宋词的创作,从而提升了宋词的文学品格,你认为呢?请举出宋词实例加以说明。

2、文章最后一句写道:“随便怎么都行,只要有让人还能感动的东西,因为我们这个时代已经不太会被什么无关紧要的东西感动了”。

你对句中“让人还能感动的东西”如何理解?
3、如作者所言,流行歌词中也有一些“写得相当不错”,“歌词里有不少意象很美也很有深意”。

你喜欢的歌曲有这样的歌词吗?如果有,请加上你的评语向大家推荐;如果没有,请试着写一两段你理想中的歌词与大家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