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民族特征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歌剧《白毛女》是中国音乐剧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以描绘陕北农民起义中的真实故事为基础,展现了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中的英勇和坚强。
《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体现在剧本的深刻、音乐的悲壮、舞美的鲜明和表演的感人。
下面就从这几个方面对《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做一些浅析。
歌剧《白毛女》的剧本具有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
剧作家贾樟柯在剧本创作中以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描绘出了白毛女与杨白劳这对阶级冲突中的形象。
剧作家通过对农民起义和封建统治的抨击,展现了革命斗争的伟大和人民的斗争精神。
剧本中的对白和台词,既真实又富有诗意,在展现现实生活的又蕴含着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这种现实主义的精神和人道主义的情怀,为《白毛女》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歌剧《白毛女》的音乐具有悲壮的气息和丰富的民族特色。
作曲家郑律成通过音乐的精湛表现了农民起义的艰难险阻和人民的不屈精神。
音乐中融入了大量的陕北民歌和戏曲音乐元素,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在歌曲中,旋律激昂悲壮,歌词内容真挚感人,通过音乐,让观众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剧情中人民的苦难和斗争。
在配乐和音效上,也采用了大量的民族乐器,使整个音乐更加饱满和生动。
这种悲壮的气息和丰富的民族特色,使得《白毛女》的音乐成为了歌剧中的一大特色。
歌剧《白毛女》在舞美方面也具有鲜明的特点。
舞美设计师充分考虑了剧情的背景和时代的特征,通过布景、服装和道具等,营造出了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舞台效果。
剧中的陕北黄土高原、农民起义的战场以及人民群众的生活场景,都被真实地还原在舞台上。
服装的设计充分考虑了角色的特点和社会地位,使得人物形象更加栩栩如生。
舞美设计师还通过灯光和舞美效果的设置,增加了舞台的戏剧张力和视听的享受。
这种鲜明的舞美特点使得观众在欣赏剧情的也能够享受到舞美带来的视觉盛宴。
歌剧《白毛女》的表演具有感人至深的特点。
演员们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和真挚的情感,将剧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民族歌剧选段《等着我,亲爱的人》艺术特征与声乐教学探究》

《民族歌剧选段《等着我,亲爱的人》艺术特征与声乐教学探究》摘要:本文旨在探究民族歌剧选段《等着我,亲爱的人》的艺术特征以及其在声乐教学中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深入分析该选段的创作背景、音乐结构、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本文旨在为声乐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以促进民族歌剧的传承与发展。
一、引言民族歌剧作为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艺术价值。
《等着我,亲爱的人》作为其中的经典选段,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还蕴含着深厚的情感表达。
本文将对该选段的艺术特征进行深入剖析,并探讨其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二、选段背景及创作特点《等着我,亲爱的人》选自某部民族歌剧,该选段以深情、激昂的旋律和感人的歌词,展现了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
其创作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鲜明的民族性:选段融合了民族音乐元素,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2. 丰富的音乐结构:选段采用多段体结构,通过不同的音乐段落展现情感的变化。
3. 强烈的戏剧性:选段在音乐与剧情的结合上具有强烈的戏剧性,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
三、艺术特征分析1. 音乐特征:该选段在音乐上具有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和独特的节奏感。
通过高低音的巧妙搭配,展现出深情的音乐氛围。
2. 演唱技巧:要求演唱者具备扎实的声乐功底和情感表达力。
在演唱过程中,需要注重音准、节奏、音色和气息的控制。
3. 情感表达:该选段通过歌声传达出深深的思念与期待之情,要求演唱者准确地把握人物内心情感,以达到情感共鸣的效果。
四、声乐教学应用1. 教学内容:将该选段引入声乐教学,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能力。
2. 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结合实践操作,通过示范、讲解、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方法。
3. 教学意义:通过该选段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音乐素养,提高其演唱水平和艺术鉴赏能力,为传承和发展民族歌剧做出贡献。
五、结论《等着我,亲爱的人》作为民族歌剧的经典选段,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和重要的教学价值。
浅谈歌剧选段《等着我,亲爱的人》的艺术特征和演唱处理

135SONG OF YELLOW RIVER 2024/ 04二、歌剧选段《等着我,亲爱的人》艺术特征(一)音乐特征1、曲式结构和旋律特征从曲式结构上来看,作品整体结构是一首不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共由A 、B 、B1 三个乐段组成,调性由降G 大调转为G 大调,节拍为4/4拍。
节奏型中常见等分性和顺分性组合,既加强了音乐的律动性又加强了音乐的歌唱性和抒情性。
该选段的旋律线条有较强的抒情性和叙述性,主歌部分仅出现了一次,副歌部分一共出现了两次,具有较强的层次感。
前奏(1-8小节)的旋律由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改编而来,《沂蒙山小调》是山东的花鼓调,作为该地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民歌之一,其旋律朗朗上口,极具地方特色,将这种小调旋律进行融合创作直接点明了主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A 段(9-17小节)保持在主调上进行陈述,音程多为级进和小跳进行,旋律起伏比较平稳,在线条上总体呈现了一种先上后下的规律。
这种旋律线条与歌词相呼应,推动了音乐的发展。
第一次副歌B 乐段(18-33小节)中采用了卡农的创作手法,使旋律进行了复调的模仿,呈现出你来我往、一唱一和的形式,这也使音乐层层递进,更有张力。
第二次副歌B1乐段(34-49小节)旋律从降G 大调转到了G 大调,此时全曲到达了高潮,旋律虽然没有改变,但是一些音乐材料发生了变化,情绪也是层层递进。
2、伴奏配器和和声走向特征《等着我,亲爱的人》正谱中钢琴伴奏织体较为丰富,加入了柱式和弦、琶音以及分解和弦等织体,而在剧目中该唱段的伴奏配器是由单簧管、竖琴、提琴以及打击乐的西洋管弦乐团组成的。
前半部分的主旋律声部一开始由双簧管与长笛共同演绎,再由竖琴为歌曲铺垫基础和声,随后乐团的小提琴声部再缓慢地演奏,在高音区为歌曲的前奏烘托出引人入胜的画面。
在歌曲的B 乐段,音乐中与之伴随的是弦乐组,其中的小提琴声部的音域逐渐变宽,旋律营造出强烈的画面感,随着音乐演奏的继续,乐队的配置逐渐丰满了起来,乐团和演唱者声部相互摩擦和重叠,使歌曲的内容更加饱满和充实,也和音乐主题相呼应,让人身临其境。
“沂蒙精神”的歌剧化呈现——评民族歌剧《沂蒙山》的创作与表演特色

中国民族歌剧在纷飞的战火中诞生、发展、成熟,最终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魅力和独立品格的舞台艺术形式,曾经取得过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
但进入新时期以后,民族歌剧却一度陷入“一脉单传”的发展困局。
[1]近年来,在歌剧界的共同努力下,又让人依稀看到了一丝希望。
2019年11月1—2日,作为第21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剧目的民族歌剧《沂蒙山》(王晓岭、李文绪编剧,栾凯作曲)在上汽·上海文化广场上演。
这次演出是继2018年12月首演后,经进一步修改打磨而成的定稿版。
该剧由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共临沂市委、山东出版集团联合出品,山东歌舞剧院创排;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沂蒙山革命根据地老百姓和八路军生死相依、同仇敌忾,抗击日军的动人故事,歌颂了沂蒙儿女忠勇报国,舍生取义的家国情怀,诠释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
演出受到广泛关注,成为当前民族歌剧发展低潮中的一抹亮色。
本文将从剧本、音乐创作和歌剧表演等几个方面分析民族歌剧《沂蒙山》的创作与表演特色。
一、人物关系:在两条线索中推动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人物行动是推动戏剧发展的重要因素。
戏剧情节在矛盾中展开,矛盾导致冲突,冲突引发行动。
在舞台上,戏剧冲突从产生、发展到高潮,直至冲突的解决,都是在人物关系的交织变化和演员的舞台行动中完成的。
民族歌剧《沂蒙山》的剧情发展,也依赖于创作者精心设计的人物关系及其表演者在舞台上的呈现。
民族歌剧《沂蒙山》的剧情根据广为流传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来,讲述了沂蒙山腹地崖子庄军民团结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感人故事。
塑造了海棠(女高音,王丽达饰)、林生(抒情男高音,王传亮饰)、孙九龙(男中音,杨小勇饰)、赵团长(戏剧男高音,金郑建饰)、夏荷(女中音,张卓饰)等鲜活的人物形象,揭示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
如果仅从故事情节来看,该剧剧情并没有太多新意。
因为凡是对中华民族抗战史有一定了解的人,对这一类故事应该都不陌生。
中国歌剧《苍原》的民族性音乐风格探微

【 关键词 】 歌剧《 苍原》 民族性 ; 乐风格 ; 音
1歌剧《 . 苍原> 的艺术成就 19 年 1 月, 95 O 辽宁省歌剧 院创 作 、 出的歌剧《 原》黄 演 苍 ( 维若 、 柏铭 编剧 , 占海 、 晖作 曲, 冯 徐 刘 曹其敬导 演)以其 不同 , 凡响 的艺术成就获得辽宁省第三届艺术节金奖 。 该剧展现 的是 2 0 0 多年前 中国土尔扈特 蒙古族 部落 一段 真实 的英雄史实 。 公元 17 年, 7 1 在俄罗斯伏尔加河下游诺盖草 原寄 居了 1 0 年的 中国土尔扈特 蒙古族 部落, 4多 因不堪 沙皇 政府 的残 暴统治, 面临赋税加重 、 在 强令改信 东正教并代 替沙 皇征 战土耳其 的严峻形势下 , 了民族 的生存 、 自由和尊严 , 为 在首 领渥巴锡 的率领下毅 然举族东 归。 他 们历尽 艰难险 阻, 历时 7个月, 行程万余里. 终于 回到祖 国怀抱 1 。 正如英 国作家德 昆赛所说 :从 最早 的历史记 录以来 , “ 没 有一桩伟 大的事业能像上个世纪后半期一个 主要 的民族 ( 指 土尔扈特人 )跨越 亚洲无垠的草原东返祖 国那 样轰动 于世界 和激动人心的了 2 ” 。 土尔扈特人 用 自己的鲜血和生命, 谱写了 首惊世骇俗的悲壮史诗 , 讴歌 了爱 国主义 的崇高主题 。 该剧在 19 9 6年初应文化部邀请晋 京展演,受 到观众 的热烈 欢迎, 在同年 5月, 并 获文化部第六届 文华大 奖。 同时荣 获文华 奖所设 的全部单 项奖。1 9 96年 7月, 参加 由文 化部举办 的“ 全 国歌剧观摩演 出” 活动 中. 再次 以其恢宏 、 阔的史 诗气魄震撼 辽 了全 国歌剧界, 被公 认为是 中国歌剧 艺术 的一束奇 葩, 我国 是 文学艺术创作 中的典范 。几年来 ,苍原》 《 在北 京 、 上海 、 港、 香 澳 门、 台湾等 1 7个省市演出近两百场 , 获得巨大成功 , 均 在国 内外产生重 大影 响。中国歌剧《 苍原》 被誉 为继《 白毛女 》 之后 的又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 2歌剧 《 . 苍原) 音乐创作者 歌剧《 苍原》 的音乐 由作曲家徐 占海和刘 晖共同创作。 徐 占海 , 沈阳音 乐学院作曲系教授 、 士生导师 。先 后获 硕 文 化部 京剧 调演 “ 优秀 音乐 奖 ” 第 2届 、 6届 “ , 第 文华 作 曲 奖” 全 国歌 剧观 摩演出“ , 优秀作 曲奖 ” 中宣部“ 及 五个 一工程” 入选作品奖 。 晖, 阳音乐学院作 曲系教师 。曾有多部管弦 刘 沈 乐、 室内乐作品在国家级及省级 比赛中获奖 。曾获 文化部第 6 届“ 文华作 曲奖 ” 及全 国歌剧观摩演出“ 优秀作 曲奖 ” 。 对于歌剧《 苍原 》 徐 占海教授坦言 , 剧 中的历史剧 最为 , 歌 难写 。难写 的原 因是由于音乐形象和音乐材 料的把握 既要符
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民族特征

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民族特征歌剧表演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部歌剧作品的成败,可以说,表演是对歌剧的二次创作。
歌剧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凝聚了艺术的精华。
对声乐演绎方法和舞台表演形式两大要素的全面把握是歌剧表演艺术的关键点。
歌剧在中国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已经和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形成了紧密的融合,并受到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巨大影响。
在经历了几代中国歌剧艺术家的不断探索和艰苦实践后,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民族特征呈现出愈发浓重的民族特色,并收获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歌剧作为中国表演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具有浓郁民族特征的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研究,对于发展和提升中国歌剧创作和表演艺术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歌剧在中国的民族化进程歌剧起源于欧洲,孕育于独特的历史人文环境。
它是一种汇聚了歌唱、舞蹈和文学的艺术佳品,具有令人震撼的舞台表现力,并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歌剧艺术是在20世纪传入我国的。
近百年间,我国的歌剧艺术家通过不断的创作摸索,形成了独具东方魅力的中国民族歌剧。
《白毛女》《江姐》和《洪湖赤卫队》等作品是我国早期的歌剧作品,它们具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基于民间曲调创作,且以红色故事作为剧本,这主要是受到创作条件限制以及作品受众群体的因素所致。
民间曲调的歌曲曲调朗朗上口,老百姓耳熟能详,易于口耳相传。
而红色的故事剧本则是因为其表演和传播区域主要是在解放区,受到当时特定的社会政治环境所影响。
随着红色政权的发展壮大,直到新中国的成立,这样一种中国歌剧样式在20世纪中叶发展到了一个高潮。
当时的中国歌剧作品以描述反帝反封建和近现代中国艰辛的革命历程为主要内容,经过一遍又一遍的精雕细琢而成的歌剧精品,成为百姓缅怀革命先烈的重要抒情载体,并不断推动着歌剧在中国民族化的发展进程。
二、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对中国歌剧的融合和影响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起源于原始的歌舞,它融合了民间说唱、歌舞以及滑稽戏等多种艺术形式,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舞台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精髓。
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民族特征

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民族特征【摘要】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民族特征体现在多个方面。
其表现形式独特,融合了歌唱、舞蹈、戏剧等元素,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音乐风格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常常运用传统民乐元素,如二胡、琵琶等,为演出增添了韵味。
中国歌剧的服饰和舞台布景充满了民族元素,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绚丽面貌。
中国歌剧传承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舞台表演风格,展示了独特的魅力和精湛的技艺。
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民族特征在发展中保持着独特性,丰富了中国文化传统,为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中国歌剧表演艺术、民族特征、表现形式、音乐风格、服饰、舞台布景、文化传承、舞台表演风格、独特魅力、发展、保持、丰富、传统1. 引言1.1 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民族特征中国歌剧是一种融合了歌唱、舞蹈、表演、音乐、舞台美术和文学元素的综合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民族特征。
中国歌剧表演艺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丰富的国内外文化元素,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特色。
中国歌剧的民族特征主要体现在表现形式的独特性、音乐风格的民族特色、服饰和舞台布景的民族元素、文化内涵的传承和舞台表演风格的独特魅力等方面。
通过对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民族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促进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民族特征保持着独特性,丰富了中国文化传统,展现出中国独特的文化软实力。
2. 正文2.1 表现形式的独特性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民族特征在表现形式上具有独特性,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表演形式上,中国歌剧采用了多样的表演技巧,包括歌唱、舞蹈、音乐等多种艺术元素的结合。
这种多元化的表演形式,使得中国歌剧表演更加生动、富有节奏感,吸引了观众的目光。
中国歌剧表演注重表演者的表情和动作,通过细致的动作和情感表达,使得故事情节更加生动感人,观众更容易被带入剧情之中。
中国歌剧在舞台布景上也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摘要】歌剧《白毛女》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作品,通过对陕北革命斗争的描写,展现了人民群众的斗争精神和革命情感。
本文将从剧情创作、音乐创作、舞台设计、角色刻画和情感表达等方面,分析《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
在剧情上,通过情节的紧凑布局和人物行为的演绎,展现了革命者与反动势力的斗争,凸显了正义与邪恶的对抗。
音乐创作上,运用了大量民族音乐元素,增强了作品的地域感和民族气息。
舞台设计上,通过布景、道具和灯光等手法,营造了恢宏壮丽的氛围。
角色刻画上,突出了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和立体。
情感表达上,通过音乐、唱词和表演等手段,深刻展现了人物内心复杂的情感以及斗争中的挣扎和痛苦。
《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集中体现了其革命题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对当代戏剧创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歌剧《白毛女》,创作艺术特征,背景介绍,意义,剧情创作,音乐创作,舞台设计,角色刻画,情感表达,总结,影响与启示,未来发展。
1. 引言1.1 背景介绍《白毛女》是中国著名的现代歌剧作品,是根据郭沫若同名话剧改编而成。
该剧首演于1945年,由中国著名作曲家丁善庆谱曲,描绘了山西农民在解放战争时期的生活和斗争。
背景介绍可以从剧作的创作背景、历史背景以及社会背景等方面展开讨论。
该歌剧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解放战争胜利在即的时期。
中国农民在战争期间遭受着日寇的压迫和苦难,他们的生活异常艰苦。
《白毛女》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以反映当时农民的斗争生活为主题,展现出农民在战争年代坚强不屈的意志和顽强的生存意识。
从历史背景来看,《白毛女》歌剧的创作与中国革命的历史脉络息息相关。
剧中描绘了农民群众在革命战争中的斗争,反映了农民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歌剧以歌颂农民的英雄主义精神为主题,传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战争在农民中间获得了极大支持和拥护的历史事实。
歌剧《白毛女》在背景介绍中融合了历史、社会和艺术元素,通过对当时历史和社会现实的揭示,展现了中国农民在解放战争时期的艰难生存境遇,以及他们为生存而进行的不屈抗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民族特征
歌剧表演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部歌剧作品的成败,可以说,表演是对歌剧的二次创作。
歌剧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凝聚了艺术的精华。
对声乐演绎方法和舞台表演形式两大要素的全面把握是歌剧表演艺术的关键点。
歌剧在中国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已经和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形成了紧密的融合,并受到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巨大影响。
在经历了几代中国歌剧艺术家的不断探索和艰苦实践后,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民族特征呈现出愈发浓重的民族特色,并收获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歌剧作为中国表演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具有浓郁民族特征的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研究,对于发展和提升中国歌剧创作和表演艺术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歌剧在中国的民族化进程
歌剧起源于欧洲,孕育于独特的历史人文环境。
它是一种汇聚了歌唱、舞蹈和文学的艺术佳品,具有令人震撼的舞台表现力,并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歌剧艺术是在20世纪传入我国的。
近百年间,我国的歌剧艺术家通过不断的创作摸索,形成了独具东方魅力的中国民族歌剧。
《白毛女》《江姐》和《洪湖赤卫队》等作品是我国早期的歌剧作品,它们具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基于民间曲调创作,且以红色故事作为剧本,这主要是受到创作条件限制以及作品受众群体的因素所致。
民间曲调的歌曲曲调朗朗上口,老百姓耳熟能详,易于口耳相传。
而红色的故事剧本则是因为其表演和传播区域主要是在解放区,受到当时特定的社会政治环境所影响。
随着红色政权的发展壮大,直到新中国的成立,这样一种中国歌剧样式在20世纪中叶发展到了一个高潮。
当时的中国歌剧作品以描述反帝反封建和近现代中国艰辛的革命历程为主要内容,经过一遍又一遍的精雕细琢而成的歌剧精品,成为百姓缅怀革命先烈的重要抒情载体,并不断推动着歌剧在中国民族化的发展进程。
二、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对中国歌剧的融合和影响
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起源于原始的歌舞,它融合了民间说唱、歌舞以及滑稽戏等多种艺术形式,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舞台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精髓。
中国歌剧则是在保留西方歌剧剧本的写实风格的前提下,融入西方歌剧音乐、美术和文学的艺术因素,并融合诸多中国传统艺术元素的中国戏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所以,中国歌剧受戏曲的影响很大。
《白毛女》称得上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歌剧作品,其在融合西方歌剧的基础上,受到中国戏曲的影响很大。
在《白毛女》的创作过程中,创作团队顶着巨大的压力先后尝试和探索了多种表现形式。
在确定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表演方法之前,创作团队曾经尝试过传统秧歌剧加戏曲和芭蕾舞电影的形式排练,这两种处于两个不同极端的表演方法效果都不甚理想。
传统的秧歌剧加戏曲的表演方法过于原始,无法刻画出人物形象丰富的内心活动。
而芭蕾舞电影的表演方法又过于注重生活实际,过度强调戏剧表演的合理性与真实性,结果就陷入了自然主义,效果也不理想。
最终,创作团队选用了斯坦尼斯
拉夫斯基体系表演方法,在表演过程中,一方面关注主人公喜儿的内心真实情感变化的演绎,另一方面又将传统戏曲当中的虚拟化表演方式融入进来,使整个《白毛女》的表演效果更为饱含真切情感,又能用虚拟化的表演方式唤起观众的想象,收获了极佳的效果。
在《白毛女》的第三幕中,主人公喜儿得到张嫂的帮助,艰难地逃出黄世仁的魔爪。
她在一路逃亡的路上,被一条河流给挡住了去路。
剧中的女主角就运用传统戏曲的虚拟化表演方式,用肢体语言和表情语言向观众描绘出剧中的场景。
这样一种摆脱实物的虚拟化表演方法,就是中国传统戏曲的常用表演方法。
自此以后,中国歌剧作品在创作和表演过程中,都纷纷借鉴《白毛女》的表演方法,在歌剧演唱的同时,用肢体语言和表情语言将作品的表现力发挥到极致,充分体现出中国戏曲表演艺术所独有的韵味和美感。
三、探索美声唱法民族化,塑造民族特征
美声唱法又称柔声唱法,它起源于意大利,是现代东西方歌剧语言的主要演唱方式。
中国歌剧表演对剧本语言演唱方式的借鉴起源就是意大利的美声唱法。
然而简单的照搬照抄是不行的,这主要是语种的不同导致文字的发声方法不同,另外,中国汉字语言系统结构复杂,简单的照搬照抄会造成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的弱化。
如何恰当地将西方的美声唱法与中国的民族语言以及群众的审美观念融合在一起就成为了歌剧创作者和演唱者们不断尝试和探索的关键点。
语言作为歌剧作品情感抒发的载体,不同的语种选用不同的行腔技巧对于歌剧表演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有着很大的影响。
依字行腔声情并茂以及字正腔圆是中国歌剧艺术家根据中国汉字语言特点研究出来的美声唱法表演原则,这也符合中国传统戏曲的演唱手法,形成中国式的美声唱法,为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民族化道路指明了发展方向。
中国歌剧探索民族化美声唱法的道路是艰辛而漫长的。
坚持走民族化的道理,形成中国歌剧表演更具民族韵味,不可以照搬照抄他国的发展方式与理念。
从事声乐工作的艺术家,要努力创建属于我们中国歌剧的民族学派。
四、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民族特征
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民族特征主要表现在对西方歌剧的借鉴和学习之后,受中国传统戏曲舞台表现手法影响而形成的特有表演方法或技巧。
中国传统戏曲是经历了汉、唐、宋、金近千年历史发展起来的一种比较完整的艺术表现形式,人们对于传统戏曲抱着听故事和看戏的欣赏习惯已经根深蒂固。
中国歌剧虽然借鉴于西方歌剧,但是传统戏曲对中国歌剧的影响巨大。
使得中国歌剧表演艺术在借鉴和保留西方歌剧写实艺术风格的同时,也吸收了一定的中国传统戏曲程式性和虚拟性的舞台表演手法,并形成了中国歌剧表演艺术两个主要民族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