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电化学研究方法
电化学分析方法简介

电化学分析方法简介化学分析方法是现代化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电化学分析是一种重要的方法之一。
本文旨在简要介绍电化学分析的基本原理、分类和应用。
一、基本原理电化学分析是利用电化学反应的性质对样品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电化学反应是指化学反应中涉及到电子的转移,包括氧化还原反应、离子迁移反应等。
对于这些反应,可以通过测量其产生的电流或电势来推断反应体系中的各种化学成分。
电化学分析中主要利用电位和电流等性质进行测量和分析,因此需要具备一定的电化学基础知识。
二、分类电化学分析可以分为电位法、电流法、阻抗法等几种不同的方法。
这些方法的本质是不同的,具体适用范围也有所不同。
1. 电位法电位法是通过测量反应体系在电极表面所产生的电势差来推断反应体系中产生的化学反应。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测定氧化还原电位、 pH 等参数。
2. 电流法电流法是通过测量反应体系中的电流来推断反应效应。
这种方法可以用于测量未知的化合物浓度、离子迁移率等参数。
3. 阻抗法阻抗法主要是利用反应电阻的变化来推断反应结果。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分析电极、膜等材料的电学性质。
三、应用电化学分析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包括生化分析、环境分析等多个方面。
1. 生化分析电化学方法在生物领域应用广泛。
例如,通过将酶与电极表面固定化,可以利用电势或电流等参数测量酶催化的反应。
这种方法可以用于测量血糖、胆固醇等化学成分。
此外,电化学分析还可以用于研究细胞的生物电学性质等。
2. 环境分析电化学方法可以用于环境领域的分析。
例如,通过测量水体中的电导率、 pH 等参数可以推断水体中的离子浓度和酸碱度,这对于水体污染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电化学分析还可以用于空气中的污染物测量等。
综上,电化学分析方法是一种基于电化学反应的分析方法。
其原理简单、可靠性高,适用于多个领域的分析。
同时,电化学分析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根据具体实验情况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
电化学催化反应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电化学催化反应动力学的研究方法电化学催化反应动力学是研究化学反应在电化学条件下进行的一门学科。
它通过测量电流、电势和时间等参数,研究催化反应的速率和机理。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电化学催化反应动力学研究方法。
一、循环伏安法循环伏安法是一种常用的电化学催化反应动力学研究方法。
它通过在电极上施加周期性的电压波形,测量电流和电势的变化,从而得到反应的动力学参数。
循环伏安法可以用来研究电化学反应的速率常数、转化率、电荷转移系数等参数。
二、交流阻抗法交流阻抗法是一种用来研究电化学反应动力学的非破坏性方法。
它通过施加交流电压信号,测量电流和电势的响应,从而得到反应的动力学参数。
交流阻抗法可以用来研究电化学反应的电荷传输过程、界面反应速率等参数。
三、计时电流法计时电流法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电化学催化反应动力学研究方法。
它通过在电极上施加恒定的电压,测量电流的变化,从而得到反应的动力学参数。
计时电流法可以用来研究电化学反应的速率常数、转化率等参数。
四、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扫描电子显微镜是一种常用的表面形貌观察方法。
它通过扫描电子束和样品表面的相互作用,得到样品表面的形貌信息。
在电化学催化反应动力学研究中,SEM可以用来观察电极表面的形貌变化,从而了解反应过程中的电极结构和催化剂分布情况。
五、拉曼光谱拉曼光谱是一种非破坏性的表征方法。
它通过测量样品散射光的频移,得到样品的分子振动信息。
在电化学催化反应动力学研究中,拉曼光谱可以用来研究反应物和产物的结构变化,从而了解催化反应的机理和动力学过程。
六、原子力显微镜(AFM)原子力显微镜是一种常用的表面形貌观察方法。
它通过测量样品表面的原子力相互作用,得到样品表面的形貌信息。
在电化学催化反应动力学研究中,AFM可以用来观察电极表面的形貌变化,从而了解反应过程中的电极结构和催化剂分布情况。
总结起来,电化学催化反应动力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循环伏安法、交流阻抗法、计时电流法、扫描电子显微镜、拉曼光谱和原子力显微镜等。
电化学原理和方法

电化学原理和方法电化学是研究电荷在电化学界面上转移和反应的学科,是物理化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通过电化学实验和研究,可以揭示物质的电化学性质,并应用于电池、电解池、电解制备和分析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电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的实验方法。
一、电化学基本原理1. 电解学和电池学电解学研究的是电解液中电荷的转移现象,它关注电离和非电离物质在电解液中的电化学行为。
电池学则研究的是电池的性质和工作原理,包括原电池、电解池和燃料电池等。
2. 电化学反应电化学反应可以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电荷由氧化物传递给还原物,形成氧化物和还原物之间的电荷转移反应。
在非氧化还原反应中,电荷转移到非氧化还原剂和氧化剂之间,但没有氧化或还原的过程。
3. 电化学方程式电化学方程式是描述电化学反应的方程式,它将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电荷转移过程表示为化学方程式。
在方程式中,电子传递通常用电子符号“e-”表示,离子迁移则用相应的离子符号表示。
4. 电极和电动势电极是电化学反应发生的场所,分为阳极和阴极。
阳极是发生氧化反应的地方,而阴极则是发生还原反应的地方。
电动势是衡量电化学反应自发性的物理量,通过比较不同半反应的电动势可以判断反应的进行方向。
二、常用电化学实验方法1. 极化曲线法极化曲线法是一种常见的电化学实验方法,用于研究电化学界面上的电荷转移和反应过程。
它通过改变外加电势的大小,并测量电流的变化,绘制电流对电势的曲线图,从而得到电化学反应的特征。
2. 循环伏安法循环伏安法是研究电化学反应动力学过程的重要实验方法。
它通过不断改变电势,使电化学反应在阳极和阴极之间来回进行,然后测量反应的电流响应,从而得到电化学反应的动力学参数。
3. 旋转圆盘电极法旋转圆盘电极法是一种用于研究电化学反应速率的实验方法。
它通过将电极固定在旋转的圆盘上,使电解液与电极之间产生强制对流,从而提高反应速率,并测量反应的电流响应,得到反应速率的信息。
化学检验工常见电化学分析方法

化学检验工常见电化学分析方法电化学分析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分析方法,利用电化学原理和电化学仪器设备对物质进行分析和检测。
在化学检验工作中,电化学分析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如环境监测、食品安全、医药检测等。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电化学分析方法。
一、直接电流法直接电流法是最常用的电化学分析方法之一。
它通过测量电化学电流的强度来分析物质的数量。
常见的直接电流法包括阳极极谱法、阴极极谱法和电沉积法。
阳极极谱法通过浸泡样品在阳极上并测量其阳极电流,通过电流的变化可以确定样品中的某种成分。
阴极极谱法与阳极极谱法类似,不同之处在于样品浸泡在阴极上。
通过测量阴极电流的强度,可以分析样品中的某种成分。
电沉积法是一种通过在电极上电沉积物质来分析其成分和含量的方法。
电流的强度和时间可以确定沉积物质的质量,从而进行分析。
二、电势滴定法电势滴定法是一种基于测量电势变化的电化学分析方法。
它通常用于测量溶液中的物质浓度。
常见的电势滴定方法包括极化电势滴定法和恒电位滴定法。
极化电势滴定法通过在电极表面施加一定的电势,测量电势的变化来确定物质的浓度。
这种方法适用于分析硝酸盐、硫酸盐等物质。
恒电位滴定法是一种通过维持电极电位恒定来进行滴定的方法。
在滴定过程中,滴定剂会自动添加到溶液中,直到电势达到预定的值。
这种方法适用于测量氯离子、溴离子等物质的浓度。
三、交流电势法交流电势法是一种利用电极在交变电场中的电势响应来分析物质的方法。
它通常用于测量溶液中的电导率和电极过程的动力学特性。
常见的交流电势法包括电阻抗谱法和循环伏安法。
电阻抗谱法通过测量电极在不同频率下的交流电阻来研究电极过程的特性。
这种方法适用于分析液体中的离子浓度、阻抗和电荷传递反应。
循环伏安法是一种通过在电极上施加交变电压并测量电流的变化来研究电极反应的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测定电极的催化活性、电极的稳定性以及物质的氧化还原反应过程。
总结:电化学分析方法在化学检验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电化学研究方法

电化学研究方法
电化学研究方法是一种研究电化学反应和电子传导机制的实验测量方法,它结合了物理学和电化学,广泛应用在催化、电解、传感、海洋、环境和材料等领域。
电化学研究的主要仪器包括电化学工作站、电位计、极化仪、脉冲电位法和生物电位仪等仪器。
其功能是监测和测量电化学反应过程中电位,极化形式、极化效应和极化时间等参数,从而预测未来的电化学过程。
电化学研究方法还包括电化学电子显微镜(TEM)、恒流部分电位曲线等测量手段,TEM可以在不影响原材料性质的情况下使用,可以清晰形象地显示原材料面,从而对原材料的表面化学反应和电子传导机制有更深的了解。
恒流部分电位曲线是利用恒流依次加入试剂,回收电流测量,并根据回收电流绘制的PMC(Partial Potential Curve),从而探寻电化学反应机制。
电化学研究方法还可以结合计算机技术,使用计算机软件对电化学数据进行分析,利用电子传导机制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电化学反应动力学及电子传导机制等,从而获得更深入的了解。
电化学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研究过程,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有效的实验策略和技术来深入研究电化学反应机制,这就要求研究者需具备较为丰富的实验技能和理论功底,有能力将实验结果正确理解,为进一步开展研究提供有效的方向和建议。
电化学研究方法

2. 循环伏安法
b
a
a
t i
在很低的扫描速度下,当
电极反应可逆时,
Ep
(1)相对应的峰电流相等, 反应电量相等; (2)Ep = 2.3RT/nF
循环伏安法的应用 1. 研究电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尤其是二次电池的 反应可逆性和循环稳定性;
2. 研究多电子反应,求出反应电子数;
3. 与恒电流法配合,研究电极反应的相变化,例 如,金属Sn, 石墨碳的多种含锂化合物(LiC18, LiC12, LiC6)。
3. 交流阻抗法 电池和电解池的等效电路
Cd Rl
Zf
实际的电化学系统中,法拉第阻抗包括反应电阻Rr和 浓差极化引起的Warburg阻抗Zw.
Cd Rl
Rw = -0.5 Cw = -0.5 /
Zf
Rw Cw
= RT/ [n2F2Co(2Do)0.5]
Z''
B
Cd = 1/BRr
Levich通过解稳态条件下的流体力学方程: 在非极限情况下:I = 0.62nFAD2/3-1/61/2(Co-Cs) 在极限条件下: IL = 0.62nFAD2/3-1/61/2Co 其中, 为介质的动力粘度, = 粘度/密度
i
IL 1/2
D,
四、电化学研究方法
1、稳态极化曲线测量:
一般采用三电极体系,采用慢速动电流扫描或慢速动电位扫 描法。若有电流极大值,则必须用动电位扫描。
曲线类型:i ~ E, i ~ , i ~ log 慢扫描近稳态条件下的测试可以防止电流或电位的迟后效应, 也能避免双电层充电电流的影响。
为了提高电位的测试精度,需要消除研究电极与参比电极之 间的欧姆电位降,主要的方法有:
化学实验中的电化学方法

化学实验中的电化学方法电化学是研究电和化学反应之间关系的学科,它在化学实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电化学方法及其应用。
一、电解法电解法是利用电能引发化学反应的方法。
在电解池中,通常有两个电极:阳极和阴极。
阴极是电流的负极,它引发还原反应;阳极是电流的正极,它引发氧化反应。
电流经过电解质溶液时,会使质子或离子在电解质溶液中的传导,从而引发化学反应。
电解法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广泛,其中一个重要的应用是电镀。
通过控制电流,可以在材料表面上制备出具有特殊功能的金属或合金镀层,提高其耐腐蚀性能或美观度。
二、电沉积法电沉积法是利用电流沉积金属或合金在电极表面的方法。
在电沉积实验中,电解质溶液中含有金属离子或合金离子,通过在电沉积电池中施加电流,金属或合金离子可以还原为金属沉积在电极表面。
电沉积法在制备纳米材料和合金材料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调控电流密度和电沉积时间,可以制备出各种形状和尺寸的金属或合金纳米颗粒或薄膜。
三、电化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是利用电化学测定技术进行化学分析的方法。
它基于电化学反应的特性,通过测量电流或电势变化来确定物质的浓度或质量。
电化学分析法在环境分析、生化分析和药物分析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通过测定电流或电势变化来确定某种药物的含量,或者测定水体中某种金属离子的浓度。
四、电化学合成法电化学合成法是利用电流引发化学反应来制备化合物的方法。
在电化学合成实验中,常用的方法包括电解法和电沉积法。
电化学合成法在有机合成、无机合成和材料合成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调控电流密度和反应条件,可以实现对化合物的选择性合成,得到所需的产物。
结论电化学方法在化学实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电解法、电沉积法、电化学分析法和电化学合成法等方法,我们可以实现对化学反应的控制和调控,制备出多种具有特殊功能的材料,深化对电化学原理和反应机理的理解。
在进一步研究和应用中,我们相信电化学方法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
电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电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研究方法电化学反应动力学是指在电化学过程中反应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反应发生的速率,它是电化学基本研究内容之一。
在现代工业界,电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研究应用非常广泛,涵盖了电化学新能源、材料、生命科学、化学分析等诸多领域。
而为彻底理解电化学反应的动力学机制,需要考虑诸多因素,比如反应介质、电极性质、温度、酸碱度等。
本文将介绍一些电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1. 单电极实验法单电极实验法是一种常用的研究电化学反应动力学的方法。
它通过在溶液中调节电极电位来引发电化学反应,并实时测量电流和电位的变化情况。
通过测量得到的电位—时间、电流—时间曲线数据可以反映出电极表面的动力学行为,比如反应速率、化学计量比、电荷转移系数等信息。
在实验过程中,正确地选择电极、电化学反应模型和实验条件对获得可靠的动力学资料非常重要。
单电极实验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实验精度高,但是仅适用于简单的电化学反应。
2. 循环伏安法循环伏安法是一种综合了电位扫描、计时测量和电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的实验方法。
该方法通过在电极上施加一定电势,在电极表面的活性位点发生化学变化,来测量电势随时间的变化。
在电极电势加剧的同时,也会影响到电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机理,因此循环伏安法可以提供反应速率、电解过程中的主要功能过程,以及电极与溶液间的界面反应速率常数等信息。
当然,循环伏安法也存在着实验数据噪声大、数据分析困难等问题,所以需要合适的模型和计算方法来进行研究。
3. 稳态方法稳态方法是研究电化学体系动力学的一种有效实验方法,它可通过量化反应速率和反应级数,来研究电化学反应质量传递过程的基本机理。
该方法的实验基本步骤是先连接电化学池与定量混合器,使电解液流入电极容器,然后测量反应速率和电压变化情况,再通过计算和模拟得到电化学反应动力学信息。
稳态方法的优点是容易获得稳定的反应速率数据,评估化学反应动力学行为的简单性以及理论计算和实验分析是否一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篇Techniques Used for The Study of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Elecrode/Solution InterfaceIn Situ methods:1. Transmission Through Optically Transparent Electrodes;2. Ultraviolet-Visible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 Ellipsometry as a spectroscopic tool;3. Infrared Vibrational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4. Raman Vibrational Spectroscopy;5. Photoelectrochemistry or Photocurrent Spectroscopy; Acoustoelectrochemical methods (Photoacoustic Spectroscopy;6.Ultrasonic Vibration Potentials);7. Electron Spin Resonance (ESR);8. Mössbauer Spectroscopy;9. Scanning Probe Microscope (SPM) e.g. Scanning Tunneling Spectroscope (STM),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AFM);10. EXAFS, X-ray diffraction (X-ray Spectroscopy);11. Nonlinear Optical Techniques (SHG, SFG, SEHRS);12. Neutron Diffraction13. EQCM;Promising in situ Methods:14. X-ray Induced X-ray Fluorescence;15. FT-NMR (high resolution);16. Positron Annihilation17. Scanning Near-field Optical Microscope (SNOM), Photon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 (PSTM); 18. Near-field Spectroscope;Ex situ Methods:1.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2. Ultraviolet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UPS);3. Auger Spectroscopy;4. Electron Energy Loss Spectroscopy (EELS);5. Low Energy Electron Diffraction (LEED);6. Reflection High Energy Electron Diffraction (RHEED);7. Scan Electron Microscope (SEM);Energy Dispersion of X-ray (EDX);8. Transmission Electron Diffraction Microscope;9. Inelastic Electron Tunneling;10. Ion Scattering Spectroscopy;11. Secondary Ion Mass Spectroscopy (SIMS);透射方法OTTLE 和电解池OTE 电解池o901≈φ电解池壳体(圆柱形): 材料――全玻璃;塑料Lucite ;玻璃陶瓷Macor ;Teflon(1)φo’M O /M R 《φo’E O /E R (2)φo’M O /M R 》φo’E O /E R (3)φM O /M R 《≈φE O /E ROTTLE:MV 2++e=MV +.□o’MV/MV□< □o’(i),(ii),(iii)溶液: (i)MV □+cyt.CE(O 1)= MV 2++ cyt.CE(R 1) □o’(i)>0.29V(ii)MV □+cyt.C(O)= MV 2++ cyt.C(R) □o’(ii)=0.25V(iii)MV □+cyt.CE(O 2)= MV 2++ cyt.CE(R 2) □o’(iii)<0.25V反射界面(两相)电场分布(驻波场)红外区:<E 12>/<E 12,i n > λ2.5~25μ,n 1=1.0,n 3=3.0,k 3=30.0,Φ1=45°<E 12>/<E 12i n >UV/V 光区λ200-800nm ,n 1=1.333,n 3=2.0,k 3=4.0,Φ1=45°><E 12>/<E 12i nλ2.5~25μ<E 12>/<E 12i n >λ0.2~0.8μ差示谱1. 无峰(峰强,峰位,峰形相同)2. 单极峰(峰强不同,峰位,峰形相同3-2电化学调制UV/V 反射光谱仪M 单色器 C 光斩波器 P 偏振器PMT 光电倍增管 CF 电流跟随器 RM 比例器DVC 打拉极电源 WG 波形发生器 POT 恒电位仪 LIA 锁定放大器 REC 记录仪n-CdSe, NaOH/S =/S=1:1:1 φ(vs NaOH/S =/S 电极),Δφ0.2VΔVsc=0, ΔV H =ΔVapp ΔVsc=ΔVapp,ΔV H =0V H 平V SC 平n-GaAs, 0.1N H 2SO 4,调制电位:平带0→600mV(SCE)(a) 机械抛光 (b) 机械抛光+刻蚀无苯胺乙醇五种实验技术:1.电化学调制红外反射光谱法EMIRS (Electrochemically Modulated Infrared Spectroscopy) A.Bewick2.差示归一化界面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SNIFTIRS (Subtractively Normalized Interfacial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S. Pons 3.偏振调制或反射吸收红外光谱法PMIRS or IRRAS (Polarization Modulated Infrared Spectroscopy or Infrared Reflection-Absorption Spectroscopy)4.线性电位扫描红外光谱法LPSIRS (Linear Potential Scan Infrared Spectroscopy)K.Kunimatsu5.傅立叶变换――反射吸收红外光谱法FT-IRRASRR Δ 若环面垂直1或4端吸附:A 1表面IR 活性,B RRΔ1非表面IR 活性(2)2040:达一定正电位后恒定 2114:达一定正电位0.3v 后减弱2092:达一定正电位后增强d υ/d φ=-100cm -1/V [Fe(CN)3]ad 中CN 2061:(CN -)adSNIFTIRS,Pt,K 4Fe(CN)6+0.5M K 2SO 42040:Fe(CN)64-中C ≡N 伸缩2114: Fe(CN)63-中C ≡N 伸缩 电位到达0.3V 后2040,2114下降 方波调制Fe(CN)64-2040(3)四氰基乙烯(TCNE)在Pt电极上还原为TCNE阴离子自由基(乙腈溶液)0V峰:阴离子自由基-0.75V或-1.0V峰:双阴离子自由基vs1100 ClO41420:1185:1456:2145:SNIFTIRS, 1μm 液层TBAF结论:(1)TBAF中第一还原峰后有TCNE阴离子自由基溶于溶液,也部分吸附在电极,阻碍双阴离子自由基的生成(2)类π吸附,电极给吸附分子电子(3)平卧吸附时,C≡N,C=C,C-C非表面IR活性,TCNE分子容易极化在界面电场诱导下,具有表面IR活性(2),(3)→电化学Stark效应TBAF(Bu4BF4): 2185,2145:溶液TCNB 阴离子自由基和二聚阴离子的C≡N伸缩振动2080:吸附阴离子自由基的C ≡N对称伸缩υ1(A g),dυ/dφ=15cm-1/V1475:吸附阴离子自由基的C=C对称伸缩υ2(A g),dυ/dφ=30cm-1/V1325:吸附阴离子自由基的C-Cυ16(B2u)反对称伸缩, dυ/dφ=-10cm-1/V(4)电催化过程的吸附1. Pt/1M H2SO 4 +0.5M CH 3OH, EMIRS, 8.5Hz气/固:直线型桥式 三配位 ~2100 ~1900 ~18502100:d υ/d φ>0 ↗断O-H 键 (-CHO)ad 活性中间物,产物CO 2CH 3OH↘断C -H 键 (CO)ad 毒性中间物,出现比活性中间物负的电位,产物CO 22. Pt/0.5M H 2ClO 4 +0.1M HCHO(a)250-550mV:无H ad 形成,也无(CO)ad 形成,CO 2还原要靠H ad(b)150-550mV:H ad 形成,有(CO)ad 形成,直线型~2100,三配位1850UPD Pb 阻止三配位(CO)ad 形成,使直线型(CO)ad 减少§1. SERS(1) Ag/0.1M KCl+0.01M Py (SERS~t)(2) Ag/0.1M KCl+0.01M Py ORC 后(SERS~φ)φ,V(SCE) pzc=-1.2V(SCE)1593,1219:分别为吡啶环伸缩,CH 变形 Py 取向: -0.2V →-0.4V → -0.6V →-1.1V平躺 取向开始变化 斜插 垂直N 端§2.其它方法Fe/1,10-邻啡啰啉(5×10-3M)硼酸盐缓冲溶液(PH8.4)Ni/NaOH, 0.6V (Hg/HgO)Ni/NaOH, 0.6VNi 2O 3·2H 2O(标准品)充电Ni 电极(β-氧化镍)φ work function, E A(χ) electron affinity I ionization energy光电化学动力学过程:(少子动力学过程)溶液:传质Helmholtz层界面:传荷;表面态、近表面态:复合空间电荷层(两种模型):光生,扩散,电迁移,复合(体相、复合中心)准中性区:光生,扩散,复合(体相、复合中心)半导体体相:载流子传输稳态i ph~φ曲线:n-型传荷快速,传质、载流子传输快速耗尽层模型下的解析解:I’:实验曲线(理想半导体-无复合中心,无表面态):L(光生,体相复合,扩散),W(光生,扩散,电迁移,体相复合)I: L(光生,体相复合,扩散),W(光生)I:(Gatner):|φ-φfb|足够大,ω足够大,即光电流接近饱和光电流(或光电压小时) II: L(光生,复合(体相和复合中心),扩散),W(光生,复合)III:L(光生,体相复合,扩散),W(光生),界面(表面态复合)带光下暂态光电流――n 型无表面态 表面态带光(h υ≥Eg)激发① 1+3+3’② 1+3+3’; 2+2’和1’ ③ 2+4+5; 1’④ 2,4,1’等所有过程均停止1:光生分离电子和空穴1’:体相复合2和2’:电子和空穴掉进表面态并在表面态复合3:电化学复合,产生正向光电流(阳极)3’:光生电子朝体相迁移到外电路产生正向光电流(与3配对) 4:电化学复合,产生反向光电流(阴极) 5:空穴朝体相扩散 多次循环后,光生和复合达平衡,△i ph →恒定亚带光下暂态光电流――n 型1:亚带光激发电子从价带→表面态(在价带留下光生空穴,并补充表面态中电子)1’:电子从表面态掉进价带光生空穴(复合)2:亚带光激发,电子从表面态→导带(在表面态留下光生空穴)2’:电子从导带掉进表面态空穴(复合) 3:体相复合4:价带产生正向光电流(阳极) 4”’:表面态产生正向光电流(阳极)4”:电子朝体相迁移(与4,4”’配对)到外电路4’:导带产生反向光电流(阴极)5:空穴朝体相扩散(与4’匹配)*多次循环后,光生与复合趋平衡后△i ph →恒定 ① 1+2+4+4”’+4” ② 2’,1’,3 1+2+4+4”’+4” ③ 4’+5; 2’, 1’ ,3 ④ 2’,4’,5,1’,3等各过程均停止(a):1. 导带、价带无定域态尾巴;2. E F一般不在能隙中央(除本征外)(b): 1.导带、价带均有定域态尾巴,尾巴可重叠,也可不重叠;2. E F钉着在能隙中央;3. T=0K,能隙中迁移率将等于0,所以也称迁移率隙,光跃迁隙M/Film/Sol能带图n-半导电氧化膜(a) 晶态半导体(n-半导电膜) L f≤W, Film/Sol控制(b) 无定形半导体(Mott-CFO)直接跃迁能带图间接跃迁能带图(例如GaAs, CdS, ZnO) (例如Si, Ge, TiO2)E i始态E f终态 Ep声子能量(Ep<0.01eV)6-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