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考点知识清单

合集下载

必修1文言实词知识归纳(完整版)

必修1文言实词知识归纳(完整版)

必修1第二单元文言实词归纳四.《烛之武退秦师》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古:从属二主,动词;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重要词语的含义1.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2. 若不阙.秦(阙:quē侵损,削减)3. 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4. 晋军.函陵(军:驻军)5.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若:假如)6.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犹:尚且)7.夜缒.而出(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8.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既:已经)四.一词多义1.鄙①越国以鄙远(边邑,这里用作动词)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庸俗,鄙陋)③孔子鄙其小器(看不起,轻视)2.许①许君焦、暇(答应,允许)②杂然相许《愚公移山》(赞同)③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约数)④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表处所)3.微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②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含蓄,深奥)③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小,微小)④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寸的百万分之一,常喻指细小的事情)⑤见微知著(成语)(隐蔽,不显露)4.封①既东封郑(疆界,这里用作动词)②又欲肆其西封(疆界,名词)③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匣子)④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封存,动词)五.《荆轲刺秦王》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yuè)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5.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6.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7.卒起不意(“卒”通“猝”)二、古今异义1、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

文言文高频实词汇总打印

文言文高频实词汇总打印

文言文高频实词汇总打印一、名词。

1. 君(jūn)- 封建时代指帝王、诸侯等:君主。

君子(a.旧指贵族、统治者及其代言人;b.指品行好的人,如“正人君君”)。

君王。

君上。

国君。

君权。

君临。

君侧。

- 古代的封号:商君。

平原君。

信陵君。

长安君。

- 对对方的尊称:张君。

诸君。

2. 臣(chén)- 君主时代的官吏,有时亦包括百姓:臣僚。

臣子。

臣服。

君臣。

- 官吏对君主的自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 古人谦称自己。

3. 民(mín)- 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人民。

民主。

民国。

民法。

公民。

国民。

- 指人或人群:居民。

民族。

- 劳动大众的,非官方的:民间。

民歌。

民谚。

民俗。

民风。

4. 国(guó)- 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国家。

国土。

国体(a.国家的性质;b.国家的体面)。

国号。

国度(指国家)。

国策。

国情。

国法。

国力。

国防。

国威。

国宝(a.国家的宝物;b.喻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人)。

国格。

国魂。

国是(国家大计,如“共商国国”)。

- 特指中国的:国产。

国货。

国粹。

国乐(yuè)。

国药。

5. 山(shān)- 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土山。

山崖。

山峦。

山川。

山路。

山头。

山明水秀。

山雨欲来风满楼(喻冲突或战争爆发之前的紧张气氛)。

- 形状像山的:山墙(人字形房屋两侧的墙壁。

亦称“房山”)。

- 形容大声:山响。

山呼万岁。

6. 水(shuǐ)- 一种无色、无臭、透明的液体:水稻。

水滴石穿。

水泄不通。

- 河流:汉水。

湘水。

- 江河湖海的通称。

水库。

水利。

水到渠成(喻条件成熟,事情就会顺利完成)。

水可载舟。

跋山涉水。

依山傍水。

- 液汁:水笔。

墨水。

- 指附加的费用或额外的收入:贴水。

外水。

肥水。

二、动词。

1. 行(xíng/háng)- 读xíng时:- 走:行走。

步行。

旅行。

行踪。

行百里者半九十。

行云流水(喻自然不拘泥)。

文言实词考点知识清单

文言实词考点知识清单

文言实词考点知识清单一、解题方法点拨(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方法:1.注意词的古今义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

这两类词都可以不去管它,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实词上。

如“食已与与如也”的“已”今作“已经”,这里是“罢”“完”的意思;如“偷”,古义有苟且、马虎、刻薄等意,今为偷窃。

理解时不能不辨古今差别而随便地以今义释古义。

2.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汉语以双音词居多。

不要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误判白话文中的双音词,如“妻子”、“地方”、“指示”等。

3.注意通假现象古代汉语常有通假字。

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能“才”,“禽”通“擒”,“卒”通“猝”;二是形近通假,如“说”能“悦”,“谕”通“喻“。

因此,理解时不要误把通假字作为本字。

如“以身徇国”,“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中的“徇”通“殉”,看不出来,就会解错。

4.注意偏义复词现象所谓偏义复词,京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的词,其中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只作陪衬,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公姥”只有“姥”的意义,“父兄”只有“兄”的意义。

如果不解依据上下文看出它们是“偏义”,就会理解错误。

5.要注意一词多义一词多义,在文言中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应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

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中的“举”是“全”的意思(与“独”相对);“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中的“举”,根据前后文,应解释“攻取”。

(二)推断实词意义的方法1.利用音形的分析来推导如觐,从“见”旁可以推出“拜见”;“造”,“辶”与走有关,解为“到”“去”。

又如,“甲兵顿敝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中的“顿”可以推断为“钝”义,因为古人用同音字替代的情况较多。

2.利用语法结构推导,例:①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解先入关破泰②视之,弄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③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怎样理解其中的四个“意”呢?句①的“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句②的“意”作主语,为名词,句④的“意”用法与此相同,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句③的“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

2024年初中升学考试专题12 文言实词用法及例句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清单(统编版)

2024年初中升学考试专题12  文言实词用法及例句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清单(统编版)

文言实词用法及例句(二)(按音序排列)39.或:①有时(一食或尽粟一石/或王命急宣)②有的人(或以为死或以为亡)③或许(或异二者之为)40.极:①尽头、穷尽(此乐何极)②尽、到(南极潇湘)③非常、最(初极狭)41.寂:①平静(视端容寂)②寂静(寂寥无人)42.加:①更加(而山不加增)②好处(万钟于我何加焉)③虚夸,以少报多(弗敢加也)43.间:①参与(又何间焉)②中间(颓然乎其间者)③期间(奉命于危难之间)④间隔,隔开(遂与外人间隔)⑤暗暗地(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⑥量词(宫阙万间都做了土)⑦间或、偶然(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44.见:①了解(见往事耳)②同“现”表现(才美不外见)③看见(明灭可见/不见曦月)④拜见(归来见天子/于是入朝见威王) ⑤同“现”,出现(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45.将:①将领,名词(将以下骑送迎)②率领(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③将要(公将战)④搀扶(出郭相扶将)⑤无实义(宫使驱将惜不得)46.借:①借(每假借于人)②依靠(愿借子杀之)③即使(借第令毋斩)47居:①居住(面山而居)②经过(居无何,上至)③住宅(居天下之广居.)④停留(不可久居)⑤处在(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48.举:①传扬(死即举大名耳)②发动(举大计亦死)③被选拔、任用(管夷吾举于市)④全(举国欢庆/举世无双)49.具:①同“俱”,全、都(具答之)②具有(各具情态)50.绝:①隔绝、隔断(沿溯阻绝)②极点(以为妙绝)③停止,消失(哀转久绝/湖中人鸟声俱绝)④极高的(绝山献多生怪柏)51.开:①消散(曰出而林霏开)②放晴(连月不开)③打开(旁开小窗)52.可:①大约(高可二黍许/潭中鱼可百许头)②可以(珠可历历数也/可计日而待也)53.苦:①苦于(苦秦久矣)②使……苦(苦其心志)③愁(何苦而不平)54.乐:①以……为乐(太守之乐其乐)②使……快乐(钟鼓乐之)③乐趣(而不知人之乐)④欢乐、快乐(游人去而禽鸟乐也)55.类:①类似(绝类弥勒)②同类(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56.利:①有利(天时不如地利)②锐利(兵革非不坚利)57.良:①真,实在(良多趣味)②善良(此皆良实)58.临:①面对、对着、当着(执策而临之/把酒临风)②来到,在(临溪而渔)③靠近(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④将要(故临崩寄臣以大事)59.令:①命令。

高考常考的文言40个实词虚词

高考常考的文言40个实词虚词

高考常考的文言40个实词虚词
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常考的40个实词和虚词是考生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点。

这些实词和虚词在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掌握它们有助于考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和结构。

以下是高考常考的40个实词和虚词的总结:
实词:
安:安定、安宁;
奉:侍奉、供奉;
间:间隔、缝隙;
就:完成、实现;
视:看、注视;
出:出现、露出;
生:生命、生存;
坐:坐着、受罚;
鄙:轻视、鄙视;
操:节操、操守;
信:诚信、信任;
之:的、助词;
以:用、因为;
薄:轻视、不厚道;
恶:厌恶、不好;
病:疾病、痛苦;
顾:顾虑、考虑;
策:计策、策略;
独:独自、特立独行;
伐:进攻、讨伐;
盖:遮盖、覆盖;
故:所以、因此;
好:喜好、喜欢;
劳:劳力、勤劳;
就:完成、实现。

虚词:
以、于、则、而、若、所、之、焉、也、乃。

这些实词和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可能会有所不同,考生需要在具体语境中加以理解和记忆。

同时,考生还需要注意一些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的情况,这些都需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和理解。

高三 文言实词知识点

高三 文言实词知识点

高三文言实词知识点文言实词是指在文言文中常用的具体事物名称或表示实际动作的动词,是文言文中最基本的词类之一。

它们在文言文的表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介绍一些高三学生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需要掌握的文言实词知识点。

一、名词类1. 人物名称:如皇帝、臣子、儿子、朋友等。

它们在文言文中常用来描述不同的人物身份、称谓以及关系。

例句:朋友之间应互相帮助。

(互相:互相之间)2. 地点名称:如山川、宫殿、湖泊、城市等。

这些名词常用于描写故事情节中的环境背景。

例句:湖泊边的柳树摇曳着。

(摇曳:轻轻摆动)3. 物体名称:如书籍、衣物、器具、食物等。

它们常用来描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物质文明。

例句:古人用竹制品代替塑料制品。

(代替:替换)二、动词类1. 描写动作:如行走、吃饭、睡觉、工作等。

这些动词常用来描述人们的动作状态和行为方式。

例句:学子们正在认真读书。

(认真:专注、用心)2. 表示变化:如增加、减少、改变、发展等。

这些动词常用来描述事物的变化过程和发展趋势。

例句: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不断发展。

(随着:跟随)3. 表示情感:如喜欢、憎恶、感动、羡慕等。

这些动词用于描述人们的情感和态度。

例句:他羡慕着别人的成就。

(羡慕:嫉妒、仰慕)三、其他实词1. 数词:如一、二、三、十等,用于表示数量。

例句:这个项目需要四个人合作完成。

(合作:共同努力)2. 代词:如我、你、他等,用于指代人或物。

例句:我已经完成了作业。

(完成:完毕)3. 副词:如很、非常、快速等,用于修饰动词或形容词。

例句:他很快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解决:处理)总结:文言实词是高三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掌握这些实词的常见用法对于理解和翻译文言文非常重要。

通过学习名词类、动词类以及其他实词,可以提升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并且能够更好地应对文言文阅读和写作的任务。

希望以上的知识点对你有所帮助。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清单及方法指导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清单及方法指导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清单及方法指导考查点一、考查形式多以选择、简答的形式考查。

一般考查实词、虚词、文言断句、古代文化常识、筛选概括信息、翻译等。

二、知识讲解(一)五类常考实词1.通假字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

它的分类如下:(1)通用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

例:《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不知”的“知”就是“智”的意思,“知”和“智”这两个字在古代是通用的,现代一般认为“知”通“智”。

(2)假借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也可以借代。

例:《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蚤”,本义是跳蚤,因为它和“早”的读音相同,被借用了“早”的意义。

“早”是本字,“蚤”是假借义,“蚤”是“早”的假借字,“蚤”通“早”。

(3)古今字: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

例:《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受”字是古字,“授”是今字。

2.一词多义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

如“道”的本义是“路途、道路”。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

如“道”的引申义为“方向、方法、道理”。

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

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现在属贬义词。

3.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是指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和用法不同的词语。

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大致包括词意扩大、词意缩小、词意转移、词意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几种。

(1)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

如“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今义指“整个中国”。

(2)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

小学文言文必备重点词汇(实词、虚词常考精编)①

小学文言文必备重点词汇(实词、虚词常考精编)①

小学文言文必备重点词汇(常考)①(共五份)1.安: 本义: 安稳、平安、安定、平静。

①怎么。

例句: 安求其能千里也?翻译: 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②安逸。

例句:然后知, 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这样, 就知道忧愁足以使人生存, 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2.卑: 本义: 低劣、卑微。

例: 卑鄙①(智力)低下。

例句: 非天质之卑。

翻译: 不是因为天资低下。

②身份卑微。

例句: 先帝不以臣卑鄙。

翻译: 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

3.备: 本义: 准备①详尽。

例句: 前人之述备矣。

翻译: 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

②具备。

例句: 一时齐发, 众妙毕备。

翻译: 同时响起, 各种绝妙的效果都具备了。

4、被: 本义: 被子。

①通假字, 同“披”, 穿。

例句:皆被绮绣。

翻译:都穿着华丽的绸缎。

5.鄙: 本义: 粗俗、浅薄①边境。

例句: 蜀之鄙有二僧。

翻译: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

②鄙陋、目光短浅。

例句:肉食者鄙。

翻译:大官们眼光短浅, 不能深谋远虑。

③出身鄙野。

例句:先帝不以臣卑鄙。

翻译: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 出身鄙野。

6.毕: 本义: 完成、终结。

例: 毕业①全部。

例句: 群响毕绝。

翻译: 各种声响全部消失了。

7、薄: 本义: 厚度小。

①贫瘠。

例: 薄田: 贫瘠的土地。

②轻视。

例句: 不宜妄自菲薄(bo二声)。

翻译: 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

8、策: 本义: 计策、计谋①马鞭。

例句: 执策而临之。

翻译: 拿着鞭子面对它。

②鞭打、驱使。

例句: 策之不以其道。

翻译: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

③记录。

例句: 策勋十二传。

翻译: 给木兰记了很大的功勋。

④计谋。

例句:束手无策。

翻译:形容就像捆住了手, 没有一点办法。

9、长:本义:尺寸长, 与短相对。

头领、领导, 如:班长。

①永远。

例句: 死者长已矣。

翻译: 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②zhǎng, 排行最大。

例句:木兰无长兄。

翻译:木兰没有兄长10、称: 本义: 称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实词考点知识清单一、解题方法点拨(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方法:1.注意词的古今义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

这两类词都可以不去管它,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实词上。

如“食已与与如也”的“已”今作“已经”,这里是“罢”“完”的意思;如“偷”,古义有苟且、马虎、刻薄等意,今为偷窃。

理解时不能不辨古今差别而随便地以今义释古义。

2.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汉语以双音词居多。

不要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误判白话文中的双音词,如“妻子”、“地方”、“指示”等。

3.注意通假现象古代汉语常有通假字。

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能“才”,“禽”通“擒”,“卒”通“猝”;二是形近通假,如“说”能“悦”,“谕”通“喻“。

因此,理解时不要误把通假字作为本字。

如“以身徇国”,“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中的“徇”通“殉”,看不出来,就会解错。

4.注意偏义复词现象所谓偏义复词,京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的词,其中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只作陪衬,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公姥”只有“姥”的意义,“父兄”只有“兄”的意义。

如果不解依据上下文看出它们是“偏义”,就会理解错误。

5.要注意一词多义一词多义,在文言中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应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

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中的“举”是“全”的意思(与“独”相对);“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中的“举”,根据前后文,应解释“攻取”。

(二)推断实词意义的方法1.利用音形的分析来推导如觐,从“见”旁可以推出“拜见”;“造”,“辶”与走有关,解为“到”“去”。

又如,“甲兵顿敝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中的“顿”可以推断为“钝”义,因为古人用同音字替代的情况较多。

2.利用语法结构推导,例:①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解先入关破泰②视之,弄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③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怎样理解其中的四个“意”呢?句①的“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句②的“意”作主语,为名词,句④的“意”用法与此相同,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句③的“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

3.利用联想的方法推导,平时我们学过不少文言文和成语,在解题时,利用学过的知识并迁移过来,也是不难解决的。

例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不速之客)。

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

4.利用组词来推导,文言文词语都是单音节的,现代汉语是双音节的。

将单音节的文言词语,作为语素组成双音节的现代汉语词组,然后根据实际去选择一个最恰当的。

组词的方法有两种:a.辐射式引申节约节节省b.链条式引申朝:朝见—朝拜—朝廷—朝代5..根据前后述说的内容作推断例:①又以適去,意不自得②(郭)永以书抵幕府句①的“適”是什么意思,根据“意不自得”可以推知“適”同“谪”,“又以適去”,是“又因为被贬而离开”。

句②的“抵”是多义词,这里是什么意思?前文说,太原地方长官总是任用名望很高的人,每次宴请耗费千金,这些钱都是从各县搜刮来的,对大谷县征敛尤为紧迫,于是“永以书抵幕府”,意思是:郭永写信送到太原帅幕府。

抵,送达。

理解文言实词的基本原则是依据语境,即上下文。

上列三点,只是把这“语境”具体化。

三、知识清单(一)常见古今异义词1.行李:古,出使的人,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今,行装。

2.夫人:古,那个人,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今,人的妻子。

3.师徒:古,军队士兵,如“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今,师傅与徒弟。

4.左右:古,动词,调遣,如“惟君左右之”;今,名词,表示大约,不确定。

5.致死:古,效死命,如“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今,导致死亡。

6.丈夫:古,男子,如“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今,妻子的配偶。

7.其次:古,进驻,如“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越君其次也”;今,次一等的。

8.行政:古,施行政令,如“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今,国家机关的管理工作。

9.象人:古,模仿人的形象,如“为其象人而用之也”;今,很象人的样子。

10.地方:古,土地方圆,如“地方百里而可以王”;今,某一区域。

11.东面:古,脸朝东,如“东面而视”,今,东边。

12.面目:古,面部,如“于是河伯始旋其面目”;今,面貌。

13.至于:古,到了,达到,如“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到……结局,如“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到……时候,如“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今,表示另提一事。

14.大方:古,专家、学者,内行的人,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今,对财物不计较言谈举止自然。

15以致:古,两个词,而招致,有动词性,如“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今,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16山东:古,崤山以东,如“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今,山东省。

17非常:古,意外的变故,如“以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不寻常,作形容词,如“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今,程度副词。

18细说:古,小人的谗言,如“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今,详细说明。

19足下:古,对人的尊称,如“再拜奉大将军足下”;今,脚下面。

20幼稚:古,小孩子,如“幼稚盈室,并无储粟”;今,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

21人事:古,做官,如“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今,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

22扶老:古,竹制手杖,如“策扶老以流憩”;今,搀扶老人。

23怀抱:古思想抱负,如“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今,怀里抱着。

24纵情:古,骄傲,如“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今,尽情。

25见机:古,看到细微的预兆,如“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今,看机会,看形势,如“见机行事”。

26猖狂:古,狂放,不拘礼法,不含贬义,如“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今,肆无忌惮。

27学者:古,求学的人,如“古之学者必有师”;今,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8从而:古,两个词,“从”是“跟从”的意思,“而”是连词,如“吾从而师之”;今,连词,表示目的或结果。

29众人:古,一般人,如“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今,大家,很多人。

30不必:古,不一定,如“弟子不必不如师”;今,不需要。

31气候:古,天气,如“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今,一定地区内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候情况,或比喻动向、情势等。

32经营:古,收藏,名词,如“韩魏之经营”;今,动词,计划或管理。

33可怜:古,可惜,如“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今,对他人的不幸表示感谢怜悯。

34从事:随从人员,名词,如“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今,干某项事业。

35其实:古,它的真相,如“自以为得其实”;今,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36方丈:古,一丈见方,如“室仅方丈,可容一人”;今,寺院的主持。

37往往:古,到处,如“墙往往而是”;今,相当于“每每”“常常”。

38颜色:古,脸色,如“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今,色彩。

39不行:古,不能走路,如“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今,不可以。

40成立:古,成人自立,如“零丁孤苦,至于成立”;今,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41洗马:古,太子的侍从官,如“寻蒙国恩,除臣子洗马”;今,给马洗身。

42上报:古,报答皇恩,如“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今,向上级报告。

43告诉:古,申诉苦衷,如“则告诉不许”;今,说给人听,使人知道。

44区区:古,拳拳之情,如“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今,数量少,不重要。

45辛苦:古,辛酸斯苦楚,如“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今,身心劳苦。

46侥幸:古,幸运,如“庶刘侥幸,保卒余年”;今,企求非分,意外获得成功。

47成家:古,安家,如“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今,娶妻。

48少年:古,青年,如“吾与当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今,少年儿童。

49志气:古,心志和气力,如“毛血日益衷,志气日益微”;今,做成某事的决心和勇气。

50强者:古,身体强壮的人,如“少而强者不可保”;今,多指精神意志方面强的人。

51错置:古,相互交错,如“嘉木异石错置”;今,放错了地方。

52牢笼:古,包罗,如“漱涤万物,牢笼百态”;今,关住鸟兽的东西。

53同归:古,一样的归宿,如“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今,一同回去。

54形容:古,形体容貌,名词,如“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今,动词,描述。

55风流:古,风韵,如“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今,风采特异,业绩突出。

56态度:古,言行举止所表现出的神态,如“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今,对某事的观点和做法。

57风骚:古,姿容俏丽,如“身量苗条,体格风骚”;今,指妇女举止轻佻放荡。

58偏僻:古,偏激,不端正,如“行为偏僻性乖张”;今,远离人口集中居住的地区或远离交通要道。

59落后:古,行动落在后面,如“其实热了行不动,因此落后”;今,思想不进步。

60尴尬:古,容易出麻烦,如“如今正是尴尬去处”;今,处于两难境地无法摆脱。

61吹嘘:古,嘴里嘘气,如“那十一个禁军雨汗通流,都叹气吹嘘”;今,夸张地宣扬或编造优点、长处等。

62左右:古,反正,如“你左右将到村里去卖”;今,左边和右边。

63细作:古,侦察军事情报的人,名词,如“孔明急唤细作问之”;今,小气,吝啬,形容词。

64轻易:古,动词,贸然行事,如“凡事商议停当而行,不可轻易”;今,毫不费力,轻而易举,形容词。

65理会:古,办法,名词,如“忽见高翔兵到,二人共说魏兵不知何处,正没理会,又不见王平兵到”;今,关心,在意,动词。

66约束:古,准备,如“同郎君远去,囊箧萧条,曾无约束”;今,限制使不超出范围。

67萧条:古,空虚,如“同郎君远去,囊箧萧条”;今,寂寞冷落,毫无生气。

68整顿:古,整理,如“暂往柳监生寓中整顿行装”;今,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

69曲意:古,委婉,如“十娘亦曲意抚慰”;今,违反自己的本心。

70同志:古,形容意见相同,如“郎君言及,足见同志耳”;今,为共同的理想,事业而共同奋斗的人,或人们惯用的彼此之间的称呼。

71方面:古,独当一面,如“尊大人位居方面,必严帷薄之意”;今,事情或事物的一面。

72野马:古,春天林泽间的雾气,如“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今,野生动物的一种。

73果然:古,饱的样子,如“适莽苍者,三而反,腹犹果然”;今,与事实相符。

74春秋:古,一年,如“蟪蛄不知春秋”;今,春天与秋天。

75羊角:古,旋风,如“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今,羊的触角。

76虽然:古,虽然这样,如“虽然,犹有未树也”;今,连词。

77无功:古,忘记立功,心无作为,如“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今,没有功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