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 知识清单复习 必考文言虚词集锦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背虚词归纳总结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背虚词归纳总结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背虚词归纳总结一、之1、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①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③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公将鼓之。

②久之。

③怅恨久之。

2、作代词用。

(可以代人,代事,代物)(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①具答之。

②亲戚畔之。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①渔为甚异之。

(3)作动词用。

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①辍耕之垄上。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语法作用。

(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2)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

如:①马之千里者。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二、乎(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

如:①死国可乎?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是亦不可以已乎!(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类似于“于”的用法。

如:①在乎山水之间也②颓然乎其间者三、者1、结构助词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语气助词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四、以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

如:(1)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凭借(2)虽不能察,必以情。

//策之不以其道。

——根据2、作连词表目的时,可译作“(用)来”,“以便”;表顺接时,相当于“而”;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表原因时,可译作“由于”、“因为”。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和虚词归纳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和虚词归纳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中考复习一、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1.安:(1)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

如: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

如:风雨不动安如山。

(3)疑问代词,怎么。

如:安得广厦千万间。

(4)动词,养。

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把:动词,拿、持。

如:把酒话桑麻。

3.比:(1)动词,挨着,对着。

如:天涯若比邻。

(2)动词,比作。

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3)动词,相比。

如:曹操比于袁绍。

4.兵:(1)士兵、军队。

如:可汗大点兵。

( 2)兵器、武器。

’如:兵革非不坚利也。

5.池:(1)名词,古代护城河。

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2)名词,水池。

如:墨池记。

6.出:(1)动词,出现、露出。

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动词,出去、出来。

如:不复出焉。

(3)动词,拿出。

如:皆出酒食。

(4)动词,产生.如:江山代有才人出。

7.处:(1) chu,名词,地方。

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2) chu,名词,时候、时间。

如:乡书何处达?(3) chu,动词,处在。

如:处江湖之远。

8次:(1)名词,层次。

如:不可计其层次矣。

(2)动词,编次、编排。

如: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3)动词,驻扎、停留。

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9.从:(1)动词,跟从,跟随。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

(2)动词,依从。

如:乃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3)形容词,从前的,以前的。

如:来从楚国游。

(4)形容词,从容。

10.道:(1)动词,说。

如:不足为外人道也。

(2)名词,道路。

如:古道西风瘦马。

(3)名词,道德。

如:伐无道,诛暴秦。

(4)名词,规则、正确的方法。

如:以谘诹善道。

(5)名词,学问。

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6)名词,道义。

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11.得:(1)动词,得到。

如:既出,得其船。

(2)动词,达到。

(3)动词,能够,可以。

如:余因得遍观群书。

(4)通“德”,动词,感激。

部编版中考文言文重点虚词

部编版中考文言文重点虚词

部编版中考文言文重点虚词以下是部编版中考文言文重点虚词,仅供参考:1. 之:表示动作的方向或结果。

常用于名词后面,表示所属关系;也可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动作的结果或效果。

2. 乎:表示疑问、迟疑或反问的语气。

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副词后面,表示询问或强调。

3. 者:表示人或物的身份、特征、属性等。

常用于名词、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某种角色或身份。

4. 以:表示手段、方式或条件。

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副词前面,表示达到某种目的或条件。

5. 不:表示否定、禁止或阻止。

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否定或拒绝的意思。

6. 于:表示地点、时间、范围等。

常用于名词、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具体的位置或时间。

7. 为:表示目的、理由或意愿。

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动作的目的或原因。

8. 也:表示转折、假设或强调。

常用于句首或句中,表示转折或加强语气。

9. 皆:表示全部或共同。

常用于名词、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所有的意思。

10. 乃:表示转折、肯定或强调。

常用于句首或句中,表示转折或加强语气。

11. 若:表示条件、假设或比较。

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条件或比较的意思。

12. 自:表示主观、自发或原因。

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自己的意愿或原因。

13. 而:表示转折、并列或递进。

常用于句中,表示两个相对的概念或者递进的意思。

14. 以:表示目的、方式或条件。

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副词前面,表示达到某种目的或条件。

15. 何:表示疑问、迟疑或反问的语气。

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副词前面,表示询问或强调。

16. 若:表示条件、假设或比较。

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条件或比较的意思。

17. 故:表示原因、结果或解释。

常用于句首或句中,表示原因或解释的意思。

18. 且:表示补充、递进或并列。

常用于句中,表示补充或递进的意思。

19. 其:表示所属关系、代替或引导从句。

常用于名词、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所属关系或被代替的意思。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中考文言文实词与虚词归纳一、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1.___:(1) 形容词,指安定、安逸。

例如: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 形容词,指安稳、稳定。

例如:风雨不动安如山。

(3) 疑问代词,表示“怎么”。

例如:安得广厦千万间。

(4) 动词,指养育。

例如:衣食所安,不敢专横,必须分给人。

2.把:动词,指拿、持。

例如:把酒话桑麻。

3.比:(1) 动词,指挨着、对着。

例如:天涯若比邻。

(2)动词,指比作。

例如:每自比于___、___。

(3) 动词,指相比。

例如:___比于___。

4.兵:(1) 名词,指士兵、军队。

例如:可汗大点兵。

(2)名词,指兵器、武器。

例如:兵革非不坚利也。

5.池:(1) 名词,指古代护城河。

例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2) 名词,指水池。

例如:《墨池记》。

6.出:(1) 动词,指出现、露出。

例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 动词,指出去、出来。

例如:不再出现。

(3) 动词,指拿出。

例如:皆出酒食。

(4) 动词,指产生。

例如:江山代有才人出。

7.处:(1) 名词,指地方。

例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2) 名词,指时候、时间。

例如:乡书何处达?(3) 动词,指处于。

例如:处江湖之远。

8.次:(1) 名词,指层次。

例如:不可计其层次矣。

(2) 动词,指编排。

例如:___、___皆次当行。

(3) 动词,指驻扎、停留。

例如:又间令___之次所旁丛祠中。

9.从:(1) 动词,指跟从、跟随。

例如:择其善者而从之。

(2) 动词,指依从。

例如:乃诈自称公子扶苏、___,从民欲也。

(3) 形容词,指从前的、以前的。

例如:来自楚国的游客。

(4)形容词,指从容。

10.道:(1) 动词,指说。

例如:不足为外人道也。

(2) 名词,指道路。

例如:古道西风瘦马。

(3) 名词,指道德。

例如:伐无道,诛暴秦。

(4) 名词,指规则、正确的方法。

例如:以谘诹善道。

(5) 名词,指学问。

中考文言文必考虚词表格清单

中考文言文必考虚词表格清单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表示假设,即使。
②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表示转折,虽然。

①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连词,和,跟。介词,和,及,跟。
②与臣而将四矣。(《唐雎不辱使命》)
助词,吗。
③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不辱使命》)
语气词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副词,于是,就。
③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连词,因此,于是。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表判断,可译为“就是”。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为学》)
连词,“就”“那么”。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①屠乃奔倚其下。(《狼》)
副词,于是,就。
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用于判断句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是
③乃悟前狼假寐。(《狼》)
表承接关系,才
④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副词,竟然
⑤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代词,你的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连词,况且。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①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
代词,代人、代事,“……的”“……的人”“……的事”。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结构助词,有时不译,有时译为“……的样子”。
③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专题3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三)-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清单

专题3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三)-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清单

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三)(为、所、以、焉、则、乃、何)十二、为1.用作介词(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同”“跟”等。

例句: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向、对例句: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2)表示被动,译作“被”例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例句:山峦为晴雪所洗。

《满井游记》例句:天子为动《周亚夫军细柳》(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例句: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例句:为天下唱。

《陈涉世家》(4)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目的,可译作“为了”。

例句: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

(《鱼我所欲也》)例句: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鱼我所欲也》)2.用作动词(1)判断动词,相当于“是”。

例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出师表》例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2)动词读wéi“做、担任、成为、制作”等。

例句: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例句:吾广为都尉《陈涉世家》3.此外,依据语境的不同,还可以灵活翻译为相应的词语。

例句: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心理活动例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做,当例句: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鱼》——做例句:自以为不如。

《邹忌》——和“以”连用,译为“认为”例句: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第一个是“为了”,第二个译为“接受”)例句:全石以为底。

《小石潭记》——作为例句: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小石潭记》——成为十三、“所”1. 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

例句: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所闻”即“所知道的事情”)(《桃花源记》)2. “所”和“以”连用。

(1)“所以”表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

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2)“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可译为“用……的方法”、“用这些来”。

例句:所以动心忍性。

202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6大常考【文言虚词】+130个【实词】全解析

202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6大常考【文言虚词】+130个【实词】全解析

202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6大常考【文言虚词】+130个【实词】全解析130个文言实词001.安①安能辨我是雄雌?(怎么)②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怎么)④君谓计将安出?(怎么)⑤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怎么)⑥多歧路,今安在?(哪里)⑦子曰“汝安知鱼乐”(哪里、怎样)⑧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安逸)⑨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养)⑩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002.卑①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003.被①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穿)②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004.本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本来)②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③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本来)④庄子曰:“请循其本”(根源)005.比①曹操比与袁绍(相比)②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相比)③其两膝相比者(靠近)④比至陈(等到)006.鄙①先帝不以臣卑鄙(见识短浅)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目光短浅)007.毕①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全、都)②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全、都)③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完毕)④吾与汝毕力平险(用尽)008.别①士别三日(分别)②与世无别(区别)③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告别)④驱之别院(另外)009.兵①兵革非不坚利也(兵器)②上使外将兵(士兵)010.病①未果,寻病终(得病)011.策①执策而临之(鞭子)②策之不以其道(鞭打)③策勋十二转(记录)012.曾①曾不能损魁父之丘(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②曾不吝情去留(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③计其长曾不盈寸(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④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013.尝①未尝识书具(曾经)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曾经)014.长①惟长堤一痕(与“短”相对)②舟首尾长八分有奇(长度)③北山愚公长息曰(长久)④而或长烟一空(大片)⑤幼有所长(成长)⑥以君为长者(敦厚、年长)⑦宋无长木(多余的)015.朝①朝服衣冠(早晨)②山间之朝暮也(早晨)③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④皆朝于齐(朝拜)016.诚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确实)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③帝感其诚(诚心)④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如果)017.出①卷石底以出(露出)②奋袖出臂(露出)③水落而石出者(露出)④不复出焉(出去)⑤皆出酒食(拿出)⑥君谓计将安出(产生)⑦不敢出一言以复(发出)⑧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使出)⑨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国外)⑩方出神(脱离)018.初①初极狭(起初)②初,权谓吕蒙曰(当初)③每至晴初霜旦(刚)④令初下(刚刚)019.辞①未尝稍降辞色(言辞)②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脱)③旦辞爷娘去(告辞)020.从①便舍船,从口入(自)②问所从来(自)③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④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跟从)⑤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跟从)⑥战则请从(跟从)⑦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跟从)⑧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听从)⑨从民欲也(顺从)⑩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向)⑪当余之从师也(跟从,跟……学习)⑫择其善者而从之(学习)⑬从流漂荡(顺、随)⑭鲦鱼出游从容(不急迫)⑮溯洄从之(追寻)。

(完整word版)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大全

(完整word版)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大全

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整理(一)之1.用作代词能够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 "他 "(他们)、"它" (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可以尽其材,鸣之而不可以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 " 天下无马! "(《马说》)2.用作助词(一)构造助词,定语的标记。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 " 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可以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二)构造助词,宾语前置的标记。

用在被提早的宾语以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以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三)构造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 "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撤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例:予偏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四)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端,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3.用作动词可译为 "去、往、到 "。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记忆顺口溜:之字可代人事物 ,命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二)其1.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 "他"(们)、 "她(们) "、"它(们) "。

例:妻跪问其故。

(《乐阳子妻》)2.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 "、 "自己(的) "。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莫非 "、 "怎么 "。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指示代词,相当于 "那 "" 这"之类的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连词,因此,于是。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表判断,可译为“就是”。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为学》)
连词,“就”“那么”。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
副词,于是,就。
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用于判断句中,是
③乃悟前狼假寐。(《狼》)
表承接关系,才
④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副词,竟然
⑤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代词,你的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连词,况且。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
副词,将近。

①谓为信然。(《隆中对》)
代词,这样。
②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出师表》)
连词,表转折,可是,但是,然而。
③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桃花源记》)
用于词尾,助词,……的样子。
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然”和“而”连用,相当于“(虽然)这样,可是……”表转折。
⑤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

③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介词,被(表被动)。
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动词,是。
⑤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为学》)
动词,“做”“干”。
⑥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公输》)
动词,“发明”“制造”“制作”。
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相当于“好像……的样子”“好像……似的”。
⑥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用在形容词后,作为词尾,译作“……地”。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
介词,依照,根据。
②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
副词,于是,就。
③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表示转折,虽然。

①吾与汝毕力平险
(《愚公移山》)
连词,和,跟。
②与臣而将四矣。(《唐雎不辱使命》)
介词,和,及,跟。
③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不辱使命》)
助词,吗。

①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疑问代词,哪里。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曹刿论战》)
句末疑问语气助词,呢。
③忽啼求之。父异焉。
⑤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动词,到,往。
⑥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
结构助词,译为“的”。
⑦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

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口技》)
代人,他(她)的。
②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代物。它的。
③其真无马邪?(《马说》)
⑦以牒为械。(《公输》)
动词,“当作”“作为”。
⑧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小石潭记》)
动词,“成为”“变成”。
⑨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动词,“认为”。
⑩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连词,表因果关系,“因为”。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表示假设,即使。
②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知识清单十二 必考文言虚词集锦
虚词
例 句
意 思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人称代词,他(他们)。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结构助词,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③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④学而时习之。(《〈论语〉十则》)
指示代词,它(它们)或事物名称。
副词,表委婉、估计的语气;难道,还能,怎么,大概。
④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表顺接。然后,就。
②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表转折,却,可是。
③未至,道渴而死。(《夸父逐日》)
表修饰。
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①京中有善口技者。
(《口技》)
代词,代人、代事,“……的”“……的人”“……的事”。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结构助词,有时不译,有时译为“……的样子”。
③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常和“也”连用,构成判断句式,相当于“是”。

①屠乃奔倚其下。(《狼》)
连词,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又”。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介词,表原因,因为。
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连词,表目的,用来。
③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连词,表结果,以致。
④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动词,表意愿,认为。
⑤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相当于“而”,不译。
⑥以残年余力。(《愚公移山》)
(《伤仲永》)
兼词,于之,对之。
④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相当于“从这里”“在那里”。
“凭借”“按照”“依靠”。
⑦屠惧,投以骨。(《狼》)
“把”“拿”“用”。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介词,表动作发生的处所,在,到。
②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表动作的对象,向,对于。
③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表比较,比。
④则其受于人者不Biblioteka 也。(《伤仲永》)表被动,被。
⑤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