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现在嫁娶习俗

合集下载

山西的婚丧嫁娶习俗

山西的婚丧嫁娶习俗

山西的婚丧嫁娶习俗篇一:运城婚俗运城婚俗:抹黑与抹红在运城地区流行着一种奇特的风俗,那就是儿子结婚时,要给父母抹红和抹黑。

在儿子生下小孩以后,也要给小孩的爷爷、奶奶抹红或者抹黑。

这种抹红或者抹黑,带有一种喜庆色彩。

一般抹红或抹黑时,都由同辈人去完成,而不是由下辈、晚辈去给抹。

同辈人抹时,男子给男子的同辈抹,女子给女子的同辈抹。

这种红的或者是黑的颜色,一般都比较随意。

比如黑色,常常是用手在黑烟熏成的黑锅底上抹一把,为了避免被抹者马上洗掉,还常常要在手上沾些油,在黑锅底抹一把,再给同辈的脸上抹上去。

这种抹,常常是对方不太防备的时候进行的。

比方说,张大爷的儿子结婚,李大叔前来贺喜,李大叔对张大爷说:“大哥,添喜了,你们家添人进口,喜事喜事。

”就在说话中间,李大叔已经伸出带着黑的掺了油污的手,给张大爷抹了上去,趁张大爷不防备时已经完成了任务。

无论是抹红和抹黑,都有着开玩笑、添彩、增加喜庆的意味。

这种民情风俗,也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

结婚的时候,少不了要找许多小孩子来当仪仗队。

新娘进门前必须要有专人点上一把柴火绕着转几圈,据说这是为了驱散小鬼,为新人祝福。

中国人的家族观念是世界上各个民族中最强烈的,天大地大祖宗最大,结婚这等人生大事,怎么敢把祖宗忘记了呢。

在当地,人们婚丧嫁娶、红白喜事时如果待客没有“面面儿”那是很没面子的事!放一点儿白色的“面面儿”在锡纸上,卷成一支像香烟一般粗的中空纸筒,随着打火机的来回烘烤,一股白烟被吸进嘴里,整个屋子里都能闻到一股刺鼻的药片味。

面面儿是一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旧时,举凡育子、做寿、成年、婚嫁、升迁、新居落成等喜庆宴集,多有戏剧演出。

有的是主人借演戏铺排场面,酬宾宴客,以示庆贺,有的则是乡邻亲友延请戏班,以之为贺礼。

富豪之家每逢喜庆多有戏剧演出,家境艰难者,有时为习惯所囿,也不得不为近几年,虽然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社会习俗的变化却出现了一些不可思议的现象,—些本已绝迹的旧风俗、旧习惯、旧传统又纷纷卷土重来,一些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活动刹是盛行,尤其是在婚丧嫁娶方面体现尤为明显。

山西大同结婚风俗流程(一)

山西大同结婚风俗流程(一)

山西大同结婚风俗流程(一)山西大同结婚风俗流程引言山西大同地区有着独特而古老的结婚风俗,这些风俗代代相传,世代流传。

本文将详细介绍山西大同结婚的各个流程,帮助读者更加了解这一地区的传统文化。

1. 邀请亲朋好友•新郎一般由他的亲人代表,拜访新娘的家庭,送上请帖邀请他们参加婚礼。

•新娘则会委托她的亲戚和朋友,向新郎的家庭发出请帖。

2. 定婚日期•新郎和新娘的家人会商量婚礼的日期,并举行一个小的仪式以确定日期。

•通常会选择吉祥的日子,避开忌日,比如农历传统节日或农历的吉日。

3. 约定聘礼•新郎和新娘的家庭会商量彩礼的金额和具体细节。

•礼金和礼物的价值通常与双方家庭的经济情况和社会地位有关。

4. 准备婚礼场所•在新郎或新娘的家中或租一处场地,举办婚礼仪式和宴会。

•婚庆公司通常会被聘请来布置场地,提供音响设备和道具等。

5. 新娘嫁妆准备•新娘的家人会准备一些嫁妆,包括金银首饰、衣物、家具等。

•这些嫁妆代表着家族的传承和祝福。

6. 新郎迎娶仪式•在结婚当天,新娘会穿着嫁妆,由亲人陪同,前往新郎家中。

•新郎会在门外迎接新娘,接过她的手,然后一同进入婚礼场地。

7. 主婚仪式•在婚礼仪式开始前,牧师或道士会进行一场宗教仪式。

•双方家长会互换饼干,象征着两个家庭的团聚和祝福。

8. 敬酒仪式•在宴会开始前,新郎和新娘会依次敬酒给亲朋好友,并感谢他们的祝福和支持。

•亲友们也会向新人敬酒,表达对他们婚姻的祝福。

9. 客人拜谢•宴会结束后,新娘和新郎会拜谢每一位亲朋好友前来参加婚礼。

•他们会亲手献上礼物,表示对客人的感激之情。

10. 调整新房•结婚当天,新郎和新娘会进入他们新布置的家庭房间。

•这个过程象征着新婚夫妻正式开始他们的新生活。

结论山西大同的结婚风俗流程独具一格,凝聚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通过参与这些流程,新人和亲朋好友之间可以更加亲近,增强家庭和社会的联系。

这些独特的风俗也让结婚成为了一次难忘的盛大庆典。

山西的结婚礼俗

山西的结婚礼俗

山西的结婚礼俗
山西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省份,其婚礼文化自然也不例外。

在山西,婚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涵盖了许多传统的仪式和习俗。

下面介绍几种山西的结婚礼俗。

1. 订婚仪式
在山西,订婚是结婚前的一个重要环节。

订婚仪式通常在男方家中举行,男方家长要拿出精心准备的茶水和点心,表示对女方家庭的尊重和欢迎。

女方家长则带着女儿前去拜访男方家长,交换礼品,并约定婚礼日期。

2. 迎亲仪式
在山西,迎亲是一项非常喜庆的仪式。

在婚礼当天,新娘会和伴娘一起在自己家中等待新郎的到来。

新郎一般会带着一群兄弟,挑战一些难题,如抬轿子、破红布等,以求得到新娘的“认可”。

当新郎成功通过所有难题后,才能迎娶新娘回到男方家中。

3. 拜堂仪式
拜堂仪式是结婚仪式的重头戏。

在山西,拜堂分为三次拜礼:先是新郎和新娘向天地拜,表示对天地的敬畏和感恩;其次是向双方父母拜,表示对父母的感恩和尊重;最后是向亲友拜,表示对亲友的感激和祝福。

4. 宴席和敬酒
在山西,婚礼宴席是必不可少的。

宴席通常在新郎家中举行,宾客要穿上盛装,品尝各种美食,并参与敬酒仪式。

敬酒是婚礼中的一项重要仪式,新娘和新郎要向所有宾客敬酒,以表示感激和祝福。

总之,山西的婚礼文化丰富多彩,每个环节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意义。

这些传统的婚礼仪式和习俗不仅体现了山西的历史和文化,也彰显了人们对婚姻和家庭的重视和尊重。

- 1 -。

山西晋城婚礼风俗标准

山西晋城婚礼风俗标准

山西晋城婚礼风俗标准一、山西结婚风俗习惯:议婚议婚,又称“议亲”,是商议男女婚姻之事的最初阶段,旧时包括“求婚”“过帖”“相亲”等几道程序,到准备订婚为止。

在这一过程中,往往是由男女双方父母根据对方的门第、家境及品貌等条件决定婚事成否,男女当事人是没有多大发言权的。

“无媒不成婚”,议婚初始,一般是由男方家长委托媒人或托靠亲友、邻里前往女方家中求婚,又叫“提亲”。

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的“纳采”。

如果女方家长答允考虑结亲,男方便再次托人或由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名字和出生日期,以便“开八字”,请阴阳先生“合婚”,审看男女双方的命相是否相合。

山西长治一带称之为“取四柱”,雁北一带称之为“换婚单”。

具体做法就是,把男女双方的生年、月、日、时“四柱”干支写在绢帛或麻纸上,然后请人卜算,看双方相互间命相有无克异。

民间一般认为,男女生肖犯“对冲”的不宜婚配。

所谓犯“对冲”,是指子、午相冲,丑、末相冲,寅、申相冲,巳、亥相冲,辰、戌相冲,卯、酉相冲,共“六冲”。

各地历来都有“白马怕青牛,兔、龙泪交流,猪、狗不到头,蛇、虎如刀错,羊、鼠一旦休”之类的俗语。

这些说法纯属无稽之谈,现在大部分地方都不再讲究了。

这一程序相当了“六礼”中的“问名”。

男女双方“八字”相合后,两家即择吉日传换庚帖,晋北一带叫“送契”,重新写明男女各方的生年、月、日、时等事项。

至此,亲事算初步定下。

按照忻州、长治等地的说法,是女方“有主了”;在晋中一带,则说女方“问出去了”。

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纳吉”的前一部分内容。

由于现在不再时兴合婚,“过帖”这道手续自然而然也就免了。

在具备订婚条件的情况下,男女两家还要“相亲”,又叫“相门户”“看屋里”,即男女两家约定时间见面,最后议定婚事成否。

现在山西各地仍有这种习俗,不过“相亲”的主角已由双方家长变为男女双方当事人,“相亲”的意义已不在于认亲家,而是通过面对面的接触,进一步加深相互了解。

男女双方初次见面时,一般由媒人或介绍人引见,两人对面而坐,互相窥视对方的形貌举止,正所谓“对像”是也。

山西太原婚嫁习俗

山西太原婚嫁习俗

山西太原婚嫁习俗【婚礼前一天】避嫌:婚礼前一天男女双方不能见面;谈判:傍晚男方代表到女方家商量第二天的婚礼安排,并留下水果糕点等礼物。

喜字:小区门口、单元门口、家门口和卧室门口分别贴一对大红喜字,每阶楼梯贴一对小喜字,女方家贴单喜字;嫁妆:一定要有被子、枕套、被套、牙刷牙缸等生活必备品,和新娘从里到外的红色衣服,最重要的就是红色皮箱,要放好陪嫁礼单和压箱底钱。

12点:当晚十二点新娘要吃开心饺子宽心面,饺子的个数为:新娘虚岁+天+地+子孙饺,子孙饺是大饺子包小饺子,包的越多越好,宽心面必须是一根面条。

【婚礼当天】梳妆:新娘早起做发型,穿好婚纱后就不能下床了;挤门:新郎见到新娘要冲破两道门,一道是亲戚们,一道是闺房门。

闺房内必须是伴娘或新娘的女性朋友,不能有任何男性。

接花:新郎要闯过伴娘们的关卡让新娘收下捧花;找鞋:新郎发动伴郎们找到藏好的新娘鞋,为新娘穿好;改口:新郎改称新娘父母爸妈,新娘父母给改口红包,新娘弟妹改称新郎姐夫,新郎给弟妹改口红包。

新郎新娘拜别女方父母。

行礼过程中新娘不能踩地,脚下垫红色手绢;上车:新娘由新郎抱着或背着送上接亲的喜车;手绢:伴娘事先备好红手绢,如果路上碰到其他婚礼车队,要抢先扔出手绢,避免冲喜。

进门:新郎将新娘抱着或背着上楼,新娘要跨进门,不能踩到门槛;换衣:新娘进门后将穿来的衣服鞋全部换掉,不能再穿;开箱:新娘的弟弟或侄子将嫁妆箱打开,读出陪嫁品,摆出压箱钱。

男方父母将压箱底钱翻倍再放入箱中锁起来开箱的人会得到大红包;认亲:女方改口叫男方父母爸妈;酒店:如有别家同时典礼,伴娘也要抢先扔红手绢;典礼:按照婚庆公司流程宣誓、敬酒等;婚礼上会闹伴郎伴娘,请他们做一些搞笑的游戏。

这也是太原婚礼一大特色哦。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山西文水结婚仪式风俗

山西文水结婚仪式风俗
迎娶是结婚仪式中最为隆重的环节之一,整个过程充满了烟花爆竹、锣鼓喧天的喜庆气氛,让整个村庄都为之沸腾。
三、结婚仪式
文水的结婚仪式一般在农历吉日举行,在早上举行婚姻登记,中午时分开始举行传统的结婚仪式。仪式开始前,新郎新娘要进行三鞠躬九叩头,表示对双方父母的敬重和感恩之情。接着,亲朋好友们要围绕着新人祝福,并为他们送上祝福和礼物。之后是交换戒指和吉祥物,寓意着双方将共同走过幸福的人生之旅。
二、迎亲和迎娶
在文水,一般是由男方迎娶女方。迎亲的仪式通常在清晨进行,新娘出嫁前,由女方家人在门口设置关卡,男方必须通过各种关卡才能进入新娘家,这些关卡主要是为了考验男方的诚意和能力。一般来说,男方要献上红包、糖果、糕点等喜庆物品,同时还要答对家人出的难题。最后,男方成功通过所有关卡,才能迎娶到新娘。
七、结婚之后
结婚仪式结束后,新人要开始新的生活和新的工作,也要面对各种新的挑战和困难。在文水,结婚不仅是两个人的婚姻之事,也是两个家庭的结合和融洽。新婚之后,新人要互相扶持,互相关心,克服困难,共同创造幸福和美满的未来。
总之,文水结婚仪式风俗承载着历史文化的沉淀和丰富的传统意义,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在这里,新人们可以感受到温情和亲情,体味到幸福和团聚的真谛。文水的婚礼风俗不仅是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是一种对生活美好向往和情感回归的体现。希望文水的结婚仪式风俗能够永葆传统、传承文化,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和韵味。【结尾】
一、结婚准备
在文水,结婚是一件大事,需要提前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婚事的筹备一般由男方家长负责协调,女方则要做好嫁妆和嫁娶的准备。在结婚前,男方家庭要到女方家庭赠送聘礼,表示娶亲的诚意和决心。聘礼通常包括各种食品、服饰、首饰等,礼品的数量和价值会根据双方的经济实力和家庭地位而有所不同。女方家庭收到聘礼后,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回礼表示接纳,并安排嫁妆的准备工作。

山西晋城婚礼风俗标准

山西晋城婚礼风俗标准

山西晋城婚礼风俗标准山西晋城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地方,婚礼风俗也是其独特的传统之一。

在山西晋城的婚礼中,人们注重传统仪式,礼仪庄重,充满喜庆氛围。

以下是关于山西晋城婚礼风俗的相关参考内容。

一、婚礼前的准备工作1. 结婚准备:在山西晋城,一般由男方家庭主动向女方提亲,经过双方父母商议之后达成婚约。

2. 婚期选择:在山西晋城,人们往往选择在农历传统节日或吉日黄道吉日进行婚礼,以求顺利和吉祥。

3. 婚礼筹备:在婚礼前,男方家庭需要准备礼金、婚车、婚房等婚礼必备物品,还要邀请亲友准备参加婚礼。

二、婚礼仪式及流程1. 迎亲仪式:根据山西晋城的传统,新娘出嫁前,新郎要率领一队迎亲人前往新娘家接亲。

迎亲队伍会由鼓手、吹箫人、穿着婚服的新郎等组成,具有热闹喜庆的氛围。

2. 交杯酒仪式:在山西晋城,新婚夫妻要在婚礼上进行交杯酒仪式,以象征两人相互倾诉爱意、相互扶持的寓意。

3. 敬茶仪式:在婚礼上,新娘要向男方家长敬茶,表示对新家族的尊重和感激,并获得家长的祝福。

4. 燃烛仪式:新婚夫妻一同点燃一对新婚烛,象征着共同度过一生,并举行祈福仪式,祈求新婚夫妻平安幸福。

三、婚宴及婚俗习惯1. 婚宴:在山西晋城的婚宴上,通常会准备各式各样的山西传统美食,如汾阳四宝、糖炖核桃、黄瓜拌粉等,来招待宾客。

2. 酒令:在婚宴上,新郎要和宾客们进行酒令,以增加婚宴的气氛和热闹程度。

3. 新娘抛绣球:在山西晋城,新娘会在婚宴上抛绣球,寓意着传宗接代和家庭幸福。

4. 拜堂:新婚夫妻要在婚宴上进行拜堂仪式,以示对祖先和长辈的尊敬和感恩。

四、婚后习俗1. 迎娘:新娘回到新家后,要进行迎娘仪式,由新郎的家人为新娘敬茶,祝福婚姻幸福美满。

2. 迎接妯娌:新娘的妯娌会在婚后的第二天进行迎接妯娌仪式,以表示家庭和睦与团结。

3. 吃寿面:在新婚夫妻回新家的第一天,会吃寿面来寓意长长久久,好事成双。

4. 过大礼:在过大年时,新婚夫妻要返回女方家中进行过大礼,向女方家庭报答。

山西长治结婚风俗流程

山西长治结婚风俗流程

山西长治结婚风俗流程
山西长治结婚的风俗流程如下:
1. 提亲:男方家长携带礼物去女方家提亲,进行正式的提亲仪式。

女方家可以接受或拒绝提亲。

2. 订婚:双方家长商议好婚事后,进行订婚仪式。

通常男方送给女方礼金、礼物等。

3. 定日子:确定婚期,并进行婚礼筹备。

一般情况下,婚期是在农历的吉日。

4. 迎亲:新郎一般会乘坐花轿或婚车,带着亲友前往新娘的家,进行迎亲仪式。

新郎还要通过门口的一系列“门童”的考验,象征着新郎经历了磨难才得到新娘。

5. 上轿:迎亲后,新娘会坐上花轿或婚车,和新郎一同前往新郎家。

新娘到达新郎家后,家中亲友会进行欢迎和道贺,然后进行下一步的仪式。

6. 敬酒:婚宴开始后,新郎和新娘要先敬拜天地及祖宗,在亲友的祝福下,互相敬酒庆祝。

7. 守夜:新郎新娘在新房守夜,新娘的闺蜜和姐妹们会来捣乱,新郎要经过一系列的考验才能进入房间与新娘团圆。

8. 洞房花烛夜:新郎新娘进入房间后,会准备一些小节目,如
拍砖、游戏等,增加新人之间的亲密感。

之后,新娘换上新衣,夫妻二人在房间享受甜蜜的一夜。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以上流程是一般性的结婚流程,但不同地区、不同家族还可能有一些具体细节上的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现在嫁娶习俗篇一:山西婚礼习俗山西民俗之婚礼习俗董美美﹡摘要:山西的结婚习俗介绍,以及古今的结婚习俗的变迁。

结婚习俗形成的历史渊源,它的每一个步骤象征的美好意义。

关键词:山西婚礼习俗现代意义上的婚礼,也就是今天青年男女们所举行的婚礼,一般是指结婚典礼,也就是结婚当日所举行的仪式、程序、方式。

古代意义上的婚礼则是指包括结婚仪式在内的,从议婚到订婚,直至结婚的全部过程的礼仪程序,无论是古代和现代,结婚当日的典礼无疑是婚礼最重要的内容。

现在,随着社会的变化,婚礼的许多作用已被正式的社会组织,法律机构的注册登记所取代。

在传统社会,婚礼的作用如同现代社会领取结婚证,以取得法律和社会的承认是一样的。

在中国的民俗文化传统中,婚礼的真正意义在于“别男女”。

《大戴礼记·盛世篇》日:“凡淫乱生于男女无别,夫妻无义,婚礼享聘者,所以别男女,明夫妻之道也,故有淫乱之欲,则饰婚礼享聘也。

”在儒家看来,家庭的基础在于夫妇,而夫妻关系的确立在于婚礼。

婚礼即然是人伦之本,风教之始,所以必然要有庄重而严格的程序,严其男女之别,而后才可以使夫妻关系有一个稳固的基础。

正因为婚礼担负着如此重任,所以历代对于婚礼都十分重视,有载于典籍、行于民间的所谓六礼,这就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程序分明,极为隆重。

但由于时间的流逝和各地民情不同,六礼所规定的基本程序虽然人们都还遵守着,但完全意义上的六礼已在民间逐渐变得不完整了。

即便是在山西这样一块不大的范围内,六礼的具体风俗在各地都有一些不大不小的差异,人们把注意力较多地集中到了结婚当天的仪式上,其余的程序渐趋淡化。

一、交杯酒与结发夫妻“合卺”这个词对于现代人而言是陌生的。

然而,新郎与新娘的“交杯酒”却是每一个结过婚或参加过婚礼的人非常熟悉的。

“合卺”就是指新婚夫妻在洞房之内共饮合欢酒。

卺是飘之意,把一个匏瓜剖成两个瓢,新郎新娘各拿一个,用以饮酒,就叫合卺,合卺始于周代,后代相卺用匏,而匏是苦不可食之物,用来盛酒必是苦酒。

所以,夫妻共饮合卺酒,不但象征夫妻合二为一,自此已结永好,而且也含有让新娘新郎同甘共苦的深意。

正如《礼记》所载:“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

”宋代以后,合卺之礼演变为新婚夫妻共饮交杯酒。

《东京梦华录·娶妇》记载:新人“用两盏以彩结连之,互饮一盏,谓之交杯。

饮讫,掷盏并花冠子干床下,盏一仰一合,谷云大吉,则众喜贺,然后掩帐讫。

”这个仪式的象征意义是意味深长的。

用彩绸或彩纸把两个酒杯联接起来,男女相互换名,各饮一杯,象征此后夫妻便连成一体,合体为一。

当然很多情况下,“惟新妇羞涩,不肯染指一尝”。

(民国:《解县志》)饮过之后把杯子掷千床下,以卜合谐与否,如果酒杯恰好一仰一合,它象征男俯女仰,美满交欢,天覆地载,这阴阳合谐之事,显然是大吉大利的了。

民国时期,山西民间结婚,拜天地之后,“导入洞房,婿先进,上床踏四角,新娘继入,坐床后隅,饮交杯酒,是日‘合卺’,合卺之后,尚有谒祖日见勇姑等礼,大抵于结婚之翌日行之”。

(民国:《浮山县志》)今天,山西农村青年的婚礼上,交杯酒是必不可少的,但其形式比古代要简单的多。

男女各自倒酒之后两臂相勾,双目对视,在一片温情和欢乐的笑声中一饮而尽,或者是在洞房或是在举行婚礼的大厅、饭店、酒楼。

按民俗传统,交杯酒是在洞房内举行的,所以都把合卺与入洞房连在一起,但不管此俗的表现方式有何不同,其寓意与心态都是一致的,结永好、不分离的暗示对于新婚夫妻今后长期的婚姻生活都会产生影响。

当人们置身于偏僻山村的婚礼中,不管平常人们的生活多么艰辛,但通过交杯酒所洋溢出的欢笑,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照婚礼习俗,在交杯酒过后,常常还要举行结发之礼。

结发在古代称合髻,取新婚男女之发而结之,新婚夫妻同坐于床,男左女右。

不过,此礼只限于新人首次结婚,再婚者不用。

人们常说的结发夫妻,也就是指原配夫妻,娶妾与续弦等都不能得到结发的尊称。

古代婚俗中,结发含有非常庄重的意义,后来这一习俗逐渐消失,但结发这一名词却保留下来了。

结发夫妻受到人们的尊重,结发向征着夫妻永不分离的美好含义,如同交杯酒一样,在农村仍然得到大多数人的充分肯定和赞许。

在男人们可以娶妾、养姨太太的时代,结发夫妻就显得尤为突出。

以至于不论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新科进士,还是突发横财的商人地主,在攀援富贵、寻花问柳、续纳小妾之时,一般都要对结发夫妻保持一定的尊重。

因为结发意味着“第一次”。

在男女授受不亲,人们一生中深交的异性寥若星辰的情况下,结发,意味着第一次接受了异性的新鲜,第一次发出会心的微笑,第一次品尝了爱的幸福,第一次组建了属于自己的家庭。

所以,无论如何,这个第一次都是弥足珍贵,值得珍惜的。

此外。

结发还具有庄严、神圣、天意、缘份等等得到社会认可的深层含义,在此基础上,婚姻的双方产生了义务和责任感。

二、闹洞房的秘密闹洞房是婚礼的最后程序,也是任何婚礼都不可少的内容,它是婚礼的高潮,也是最热闹最有趣的节目。

新婚之夜,亲戚朋友围坐房中,对新娘百般戏谑,称之为“闹房”、“戏新娘”。

闹的方式各种各样,各地有同有异。

总括起来可分为文闹和武闹两种。

文闹以较文雅的方式,往往都是向新娘出谜语、对对子,请其讲述恋爱经历及平常不见于口的男女之事,山西民间有称“说令子”,妙趣横生,迫使新娘无法对答而大出洋相,借以取乐。

“是夕,好事者多以谈谐语编为词调,强使新妇歌之,名曰‘闹房’。

近则变本加厉,庆贺之忱出以戏谑,抑失礼之甚矣。

”(民国:《翼城县志》)武闹是使用较为粗野的方式,不仅口出秽言,还对新娘动手动脚,颇有恶作剧的性质。

闹洞房时,平辈的、晚辈的、亲戚朋友,同学同事纷纷拥入新房,喜笑逗乐,尤其是新郎的朋友,他们极尽所能,想出种种方式,让新娘当众表演,以逗乐取笑,俗话说“三日没大小”,除了爹妈都能闹。

这期间,人们之间随随便便的关系是礼俗所允许的,很多禁忌都被解除了,颇似西方文化中的狂欢节。

因此,无论如何戏闹,如何难以接受,新娘是万万不能反目生气的。

如若气走了闹洞房的人,将被视为是新娘的任性,人缘不好,日后的光景就不会好过。

闹洞房是对新婚夫妻的一种祝贺方式。

在民俗中,人们认为洞房中常有狐狸,鬼魅作崇,为了趋逐邪灵的阴气,增强人势的阳气,才闹洞房的,所以民间俗语说“人不闹鬼闹”。

闹房在功能上也是对新婚夫妻的考验,包括机智与耐心,原本是一种“关口考验”,但在民间往往行之过分,成为陋俗。

但是闹房可以使双方的亲友们熟悉起来,显示家庭宾朋满座,兴旺发达,增进亲友间的沟通与感情,以及邻里间的和睦。

热闹是中国人生活的美学理想,闹洞房正是臻于此境的手段。

热闹了才能形成喜事喜庆的氛围,闹是一种快乐的场景,是一种欢腾与兴旺发达的象征,只有闹、大闹特闹,喜庆才有市场,财路才可大开,人丁才能兴旺。

三、洞房验贞在中国,性行为是一种受习俗高度制约的行为。

人们不仅对公开的、合法的性关系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且习俗的规范试图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缝隙之中。

在《诗经》中,我们可以谈到许多妇女与情人们私奔的故事,至少在孔子时代,社会上层中,男女之间的性关系之混乱多少有如堕落的罗马时代。

当时离婚很容易,再婚也并不难,少女的贞操还不是人们特别关心的问题。

然而,随着儒学的兴起,特别是宋代的理学泛滥之后,妇女被认为要对社会道德负起责任,理学家们强迫妇女生活在禁闭的世界里,寡妇再嫁是道德上的罪恶,极其珍视妇女的贞洁。

此后,中国人对于妇女贞洁的崇拜也就成了一种心理上的痴迷。

这种痴迷的一个恶劣的例子便是所谓的“洞房验贞”。

这种习俗把新娘子的贞洁与否,变成了一种当场验明并有众人在一旁作证的赤裸裸的处女检验,可悲的是,新郎并不以为这是对自己情感的亵读,新娘也不觉得是对自身人格的侮辱。

习俗已经扭曲了人们的心灵。

洞房验贞的习俗在民间被称作“验红”、“授巾”,古已有之。

一般是在结婚之日,由新娘之母送给女儿或者女婿的白色巾帕,以为初行房事时之用,民间也称“喜帕”。

旧时,历朝定婚礼,都有授巾之礼。

有的地方如广东,授巾之后,新郎新娘关门入室,云雨作爱,而新郎的父母亲友则在门外静候,风流之后,新郎手捧朱盘,盘内放着所授之巾,盖以红帕,其所示新娘为处女新红,众人皆大欢喜,纷纷表示祝贺,并以烧猪送于新娘娘家。

在此之前,娘家人一直揣惴不安,惟恐新娘不见处女红。

由于处女膜是否破裂成为检验贞女的唯一标准,一旦未见其红,新郎与家人便要归因于新娘不贞,至少在心理上要产生很大的猜忌与不和,形成隔膜。

轻者使新娘无言以对,受辱终生,在婆家和丈夫面前无地位,重者由媒人遣送女子返回娘家。

重视处女红,是中国社会的普遍观念。

善于观察的文人们又把其赋予了浪漫的情调。

王实甫的《西厢记》在记述了张生与崔莺莺的幽会之后,特别提及香巾,他写道:“(后庭花)春罗儿莹白,早见红香点嫩色,灯下低睛觑,胸前着肉揣,畅奇哉,浑身通泰,不知春从何处来。

”剧作家汤显祖在其《邯郸梦》那颇具艳丽色彩的对白中曰:“好夫妻进洞房花烛,??大河犯客槎,猛擒拿,无媒织女容招嫁。

休计挂,没嗟呀,多喜檀郎蘸眼惊红乍,美人带笑吹银蜡。

今宵同睡碧窗纱,明朝看取香罗帕。

”陶宗仪的《辍耕录》记载了一个人娶新娘后未见处女红,文人袁可潜赠与如梦令一首“今夜盛排宴筵,准拟灵芳一遍,春已去时,问甚红深红浅,不见,不见,还你一方白绢。

”今天,在山西农村,验红之俗已不多见。

但有些地方常在新婚的第二天早上,把见红的白毛巾放在新房外的明眼处,以示外人表明新娘是处女。

四、婚礼习俗完整的婚礼习俗在古代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

但是明清以来,山西各地完整的六礼已经不复存在,如大量地方志中所载的,“婚礼各处不同,大约六礼之中,仅存其四:问名、纳采、请期、亲迎而已,亦有不亲迎者。

”(乾隆:《平阳府志》)解放以后,在婚礼形式上新旧相间,而新的婚礼形式逐步在取代旧的形式。

新的,较为文明和现代的婚礼形式在民国期间就已在山西各地开始实行,作为一种新的婚礼习俗,我们把它详述如下:“结婚证书,仍用向来红柬,但主婚人、证婚人、介绍人、新郎、新妇,俱署名耳。

其结婚仪式,系就庭前设礼案,奏乐,由司仪人入席面北立,宣唱:“男女宾人席”而北立。

男女族主婚人人席,而南立。

男女族全体人入席,而东西立。

证婚、介绍人入席,而南立。

纠仪人人席,而北立。

男女宾相引新郎、妇人席,俱面北立。

奏乐。

证婚人读证书,并为新郎新妇交换饰物。

新郎、妇行结婚礼,东西向立。

双鞠躬。

奏乐。

主、征婚人致训、箴词,新郎、妇谢证婚、介绍人,三鞠躬。

男女宾代表致颂词、赠花,两鞠躬。

奏乐。

新郎、新娘致谢词,两鞠躬。

女宾代表唱文明结婚歌。

证婚人、介绍人、男宾、女宾俱退。

新郎、新娘谒见男女主婚人及男女全族全体礼,奏乐,男女主婚人及各尊长面南立,三鞠躬,男女平、晚辈面东而立;两鞠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