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

合集下载

医患沟通学96分答案

医患沟通学96分答案

医患沟通学-结业考试• A. 医患双方归因上的偏差、经济上的矛盾• B. 医患双方情感上的物化• C. 医患双方地位上的落差、形象上的差异• D. 以上都是•5)医院内部事务沟通的主体是•A。

医院的工作人员• B. 患者•C。

家属• D. 以上均正确•6) 《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在()实施。

• A. 2005年11月1日• B. 2001年12月1日•C。

2005年10月1日•D。

2005年9月1日•7)诉讼中的原告/被告和第三人就他们对案件事实的感知和认识所发表的陈词及叙述,是指:• A. 证人证言•B。

当事人陈述• C. 勘验、检查笔录•D。

鉴定结论•8) 卫生部《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显示,医疗纠纷呈:•A。

下降趋势•B。

持平趋势•C。

上升趋势•D。

基本没变化•9)推动短期伴侣相互吸引的主要动力是()。

• A. 相似性•B。

接近性• C. 相补性•D。

接纳性•10) 如何来认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并发症是难以避免的呢?• A. 告知义务的履行• B. 是否履行其法定注意义务和危害结果回避义务•C。

病历书写是否规范•D。

由患者决定最后处理办法•11) 接近性被视为人际吸引的()。

• A. 充分条件•B。

必要条件• C. 二者均是•B。

12•C。

13• D. 10•16)自杀的外因不包括:•A。

自杀者的生活环境•B。

自杀者的学习环境•C。

自杀者的心理健康问题•D。

自杀者的工作环境•17) 关于医患双方地位上的落差,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医患关系上存在天然的不平等•B。

患者在医疗过程中的主体平等地位和知情同意权尚未立法确认• C. 医方对患者隐私权和“知情同意权”的漠视和剥夺• D. 医学专业术语是患者难以真正行使知情同意权的拦路虎•18)( )指交往双方沟通的范围深入到自我的人际关系和自我概念等较深层次.•A。

中度卷入状态•B。

深度卷入状态• C. 较深卷入状态•D。

2003年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中文摘要

2003年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中文摘要

内容摘要一、调查基本情况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目的是为了系统了解城乡居民健康状况、卫生服务需要与需求量、卫生服务利用与费用、卫生系统的反应性以及社会各方面对卫生改革与发展的看法和评价等信息,为制定卫生规划、卫生改革政策和评价提供客观依据。

家庭健康询问调查的对象是全国抽中样本住户的常住人口。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全国共抽取县(市、区)95个;每个样本县(市、区)抽取5个样本乡镇(街道),全国共抽取 475个乡镇(街道);每个乡镇(街道)抽取2个行政村(居委会),全国共抽取950个村(居委会);在每个样本村(居委会)中随机抽取60户,全国共抽取57000 户。

调查内容包括:家庭成员人口社会学特征,家庭经济状况、居住条件、农村改水改厕、家庭成员的医疗保障等;调查前两周内患病、调查前半年内慢性病患病情况;15岁及以上人群健康行为及健康知识了解情况;调查前两周内就诊情况,患者未就诊的原因、采取自我医疗情况、调查前一年内住院情况及应住院未住院的原因、患者对卫生服务的反应;已婚育龄妇女及5岁以下儿童保健情况等。

家庭健康询问调查采用入户询问的方法收集资料。

经培训合格的调查员在对调查户进行摸底调查后,深入样本户按调查表的项目对该户所有成员逐一进行询问调查。

家庭健康询问调查设调查员和调查指导员。

调查员负责入户调查,主要由当地医务人员承担。

调查指导员由乡镇卫生院及以上卫生机构的医生承担,负责调查的组织、指导、检查及验收工作。

本次调查加强了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

调查结果看出:成年人本人应答率为77.8%,复查与原调查结果的符合率为95%。

调查数据质量和一致性的检验显示:玛叶指数为3.32,说明调查结果无年龄偏好;拟合度检验结果说明调查样本年龄分布与总体分布无显著性差异;DELTA不相似系数与GINI集中比计算结果说明调查家庭规模与总体的一致性好。

二、家庭健康询问调查结果(一)调查人口基本情况本次实际调查57023户、193689人,平均家庭人口为3.4人。

【精品推荐】救护车是什么颜色的牌照

【精品推荐】救护车是什么颜色的牌照

救护车是什么颜色的牌照
小编希望救护车是什么颜色的牌照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有必要请您下载收藏以便备查,接下来我们继续阅读。

本文概述:群众对卫生工作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是看病难、看病贵。

2003年卫生部组织开展的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48.9%的群众有病应就诊而不去就诊,有29.6%应住院而不住院,充分说明了群众看病难的基本状况。

出现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卫生资源总体不足,卫生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二是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农村和城市社区缺医少药的状况没有完全改变;三是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相当多的群众靠自费就医;四是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出现市场化倾向,公益性质淡化;五是药品和医用器材生产流通秩序混乱,价格过高;六是社会资金进入医疗卫生领域存在困难,多渠道办医的格局没有形成。

救护车是什么颜色的牌照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小编郑重提醒大家要重视这个问题。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的医疗资源分布不均。

大医院、好医院都在大城市里,拿北京来说,就有几十多家三甲医院。

但是在广大中小城镇和农村,尤其是西部地区,医疗资源却是非常匮乏的,病人只认大医院,集中跑到大医院治疗在基层小医院就可以医治好的普通门诊小病,很显然就浪费了基层小医院的医疗资源,而且增加了大医院的工作量,加重了大医院的看病难问题,导致一床难求现象的发生。

2007公务员考试《申论》标准模拟试题(1)及答案

2007公务员考试《申论》标准模拟试题(1)及答案

2007公务员考试《申论》标准预测试卷(1)及答案一、注意事项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作答。

二、资料(1)近10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的确提高了,但是,人们在富裕的同时,“看病难、看病贵”的呼声却日渐高涨。

12月2日,卫生部公布的《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显示,我国医疗服务费用增速已超过人均收入的增长,医药卫生开销成为家庭食物、教育支出后的第三大消费,最重要的是,将近五成(48.9%)的居民生了病不去医院看病。

在去看病的患者中,经医生诊断应该住院治疗却未住院的比例也达到了29.6%。

卫生部副部长朱庆生目前在新闻发布会上说,至今,中国农村有一半的农民因经济原因看不起病。

我国中西部农民因看不起病,死于家中的比例高达60%~80%。

浙江大学一项调查进一步表明,哪怕是农村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的浙北地区,还是有30%~40%得了绝症的农民,因为无钱医治而死在家早。

(2)“我国曾于1993年、1998年和2003年,分别进行过3次卫生服务调查。

此次调查意义深远,它表明,从1993年到2003年,我国城乡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利用率在下降,有效需求发生了转移。

”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克玲分析说,在这将近半数有病不去看的居民中,主要有三种表现:一是得病后自己买药吃。

以前说“久病成医”,现在是“有病自医”。

调查表明,36%的居民生病后不去医院就诊,而是跑到药店购药,采取自我治疗,且这一比例比5年前明显增加,其中城市增加了3个百分点,农村增加了8个百分点。

数字是抽象的,但如果看看我们身边的人,就能发现“有病自己医’’的人比比皆是。

记者在报社编辑部进行的一次小规模调查就很能说明问题。

一年中,因为感冒发烧这种平常小病去医院看的,只有6个人,占总人数的10%。

规培医患沟通练习题

规培医患沟通练习题

规培医患沟通练习题1. 不属于患者治疗需要的是:资助2. 下列不属于医疗机构患者发生自杀主要原因的是:患者生活遇到挫折3. 医患双方经济上的矛盾发展表现为:医闹,黑社会性质的团伙也介入其中;逼着医生自己挣钱;医疗费用上升快。

4. 对鉴定人鉴定能力、鉴定资质、鉴定水平等诸多因素的考察属于:司法鉴定5. 诉讼中的原告/被告和第三人就他们对案件事实的感知和认识所发表的陈词及叙述,是指:当事人陈述6. 医院内部事务沟通的主体是:医院的工作人员7. 以下沟通中表现不适宜的是:多使用提问方式8. 卫生部《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显示,医疗纠纷呈:上升趋势9. 卫生行政部门启动的鉴定属于:行政鉴定10.下列关于医闹的说法,正确的是:医闹也可称为患方非理性维权11.医院沟通模式为:倾听-感受-需要-请求12.如因陪护人员工作不到位造成患者摔伤,责任承担者是:陪护人员13.病历中的关键部分指:反映病人病情及其变化和医师处理情况的文字记录、图形图像14.不属于《办法》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是:对医疗机构的处罚明显偏轻15.较常见的阻碍人际吸引的人格特征未包括:过于敏感16.自我意识水平,未指个体对自身行为举止的判断。

17.对于医闹,行政处理的方法包括:权衡利益,使医闹无利可图18.鉴定机构在适当的时候,下列哪一项不是考虑的范围:允许国外人事经营鉴定机构19.医院沟通中应少说什么:绝对的话20.医院沟通中应多说什么:褒扬的话21.下列不属于处理医闹事件要做到的是:有度22.患者在医疗机构自杀,医疗机构不承担责任的条件是:医疗机构与患者自杀没有因果关系23.下列关于自杀的说法,错误的是:自杀未遂是指自杀者未受到任何伤害24.医疗工作者与患者意见不一致时,所采取的沟通交流方法不包括以下哪一项:上报上级医师处理25.控制的分类包括:前馈控制(预期出现的问题)、同期控制(纠正发生的问题)、反馈控制(纠正发生后的问题)26.最近北京市卫生局发布了《北京市医疗事故行政处罚暂行办法》。

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内容与调查要求

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内容与调查要求

第三次国家卫生服第务18页调查
家庭调查工作要求—入户调查
入户后做好解释说明工作 确定正确应答者 按正确问询次序进行调查
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内容与调查要求
第三次国家卫生服第务19页调查
入户 入户致辞
入户调查问询
表1 家庭普通情况 表2A 个人基本情况
调查表 首页
表2B 表2C
患病调查 失能和残障
入户后做好解释说明工作 确定正确应答者 按正确问询次序进行调查 正确填写调查表 每户调查完成后要进行全方面检验
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内容与调查要求
第三次国家卫生服第务23页调查
家庭调查工作要求—入户调查
入户后做好解释说明工作 确定正确应答者 按正确问询次序进行调查 正确填写调查表 每户调查完成后要进行全方面检验 农村地域分发宣传材料
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内容与调查要求
第三次国家卫生服第务26页调查
家庭调查中主要概念
慢性病
调查前六个月内,经过医生诊疗明确有慢性 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六个月以前有医生诊疗慢性病,在调查前六 个月内有发作,并采取了治疗办法。
过去曾有,六个月内没有发作、没有症状不计为 慢性病
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内容与调查要求
一致
居委会表不够可另附
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内容与调查要求
第三次国家卫生服第务9页 调查
家庭健康问询调查表
第一部分:家庭普通情况调查(表1) 第二部分:住户组员健康调查
个人基本情况(表2A) 患病情况(表2B) 失能和残障(表2C) 健康影响原因(表2D) 妇幼保健及计划免疫(表2E)
第三部分:卫生服务利用调查
第三次国家卫生服第务29页调查
调查数据报送要求

卫生部公布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

卫生部公布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

卫生部公布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卫生部今天公布了2003年进行的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一、我国城乡公共卫生状况、居民卫生知识不断提高,健康行为逐步改善。

调查显示,我国重大疾病的预防工作不断加强,卡介苗、百白破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乙肝疫苗等接种率保持在较高水平。

爱国卫生运动得到进一步加强,城乡改水、改厕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自来水普及率与1998年相比有所增加,城市水冲式厕所比例与1998年相比显著增加,农村改厕的比例也达到了30%。

妇幼卫生保健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

前一年内做过妇科检查的农村妇女比率有了明显提高,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大幅增加。

健康教育不断普及,城乡居民卫生知识水平逐步提高。

15岁及以上调查人口中,47.2%能自己主动获取保健知识。

城乡居民健康生活方式逐步形成,不健康的行为逐步得到改善。

城乡居民吸烟率、经常饮酒率下降。

而我国居民主动参加走、慢跑、太极拳等体育锻炼的人数增加。

二、我国城乡居民卫生服务需要量增加,但医疗服务的利用明显下降。

我国城乡居民患病率随着人口老年化、城镇化持续增加,疾病负担不断加重。

排除季节性影响,据测算我国年患病人次数比1993年增加了7.3亿人次。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主导疾病,但重大传染性疾病的防控不容忽视。

高血压、糖尿病和脑血管病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循环系统、运动系统疾病等慢性疾病患病率在农村呈现明显增加。

城乡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利用下降,有效需求发生转移。

调查发现,患者中自我医疗的占35.7%,未采取任何治疗措施的占13.1%。

三、城乡之间卫生服务利用的差异明显,城市、农村不同人群之间卫生服务利用的差异有扩大趋势。

城市、农村在利用卫生服务上存在明显差异,农民缺乏医疗保险、经济条件差是影响卫生服务利用的主要原因。

调查结果表明,未就诊率、未住院率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降低。

卫生服务调查是制定和评价卫生政策的重要依据,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都定期开展卫生服务调查来了解居民卫生服务的需要、需求和卫生服务利用情况。

国家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初步报告

国家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初步报告
(可比价格)
150 100 50
30 35 66
单位:元
1993 1998 2003
49
65
120 22 25
50
0
合计
城市
农村
27
1993-2003年住院费用及其变化情况
(可比价格)
1993
4500 4000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
1355 916 2265 1607 541 837 2361 1455 4178
17
城乡居民两周就诊率及其变化(‰)
200 180 160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0
1993年
1998年
2003年
170 164 134
199 162 118
160 165 139
合计
城市
农村
18
我国城乡居民年住院率的变化(%) 我国城乡居民年住院率的变化
1993年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0.5 0.0
2003
25.3
19.5
低收入组
中低收入
中等收入
中高收入
高收入组
32
报告内容
I II III IV V VI. V
我国卫生服务调查简介:方法和质量 我国城乡居民卫生服务需要量及其变化 我国城乡医疗服务需求、利用及其变化 我国城乡公共卫生服务的进展 我国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 启示与相关政策建议
13
1998年
城市前六位慢性病患病率变化(‰)
120 100 80 60
106
1993
79
200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一、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基本情况调查目的:系统了解城乡居民健康状况、卫生服务需要与需求量、卫生服务利用与费用及其变化趋势;卫生系统的反应性、社会各方面对卫生改革与发展的看法和评价等信息,为制定卫生规划、卫生改革政策和评价提供客观依据。

调查对象: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全国共抽取95个县(市、区)、475个乡镇(街道)、950个村(居委会)、57000户、约20万常住人口。

调查内容: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由家庭健康询问调查和社会学评估调查两部分组成。

家庭健康询问调查的内容包括家庭成员人口社会学特征,家庭经济状况、居住条件、农村改水改厕、家庭成员的医疗保障等;两周内患病和慢性病患病情况;15岁及以上人群健康行为及健康知识了解情况;调查前两周内就诊情况,患者未就诊的原因、采取自我医疗情况,住院情况及应住院未住院的原因、患者对卫生服务的反应;已婚育龄妇女及5岁以下儿童保健情况等。

二、调查的主要结果一、我国城乡公共卫生状况、居民卫生知识不断提高,健康行为逐步改善。

1、重大疾病的预防工作不断加强,计划免疫覆盖率保持在较高水平。

计划免疫是控制重大传染病的重要手段,本次调查现场查看了儿童计划免疫接种卡或手册,城市94.7%、农村87.3%的儿童有计划免疫接种卡,通过查看计划免疫接种卡、询问家长及查看儿童身上计划免疫接种疤痕,卡介苗接种率为95.9%(城市97.7%,农村95.4%)、百白破疫苗接种率为88.4%(城市为93.3%,农村为87.0%)、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率为89.8%(城市93.9%,农村88.6%)、麻疹疫苗接种率为94.3%(城市96.7%,农村93.7%),乙肝疫苗接种率为80.2%(城市93.0%,农村76.7%)。

计划免疫在部分农村地区落实不够,如有些农村儿童计划免疫建卡率仅为82.2%。

2、爱国卫生运动得到进一步加强,城乡改水、改厕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我国城市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6%,比1998年提高2个百分点。

农村生活饮用水也大有改观,自来水普及率达到34%,手压机井水为34%,加井盖、定期投放消毒药品的井水为9%,三者比例达到77%。

与1998年调查相比,自来水普及率提高了7.5个百分点,手压机井水提高了4个百分点。

但经济贫困的地区,不安全饮用水的住户比例较高。

与此同时,城乡改厕工作也取得了明显进展。

与1998年相比,城市水冲式厕所由65%增加到79%;农村改厕(水冲式、粪尿分集式、三联沼气、双瓮漏斗式、三格化粪池)的比例达到30%,但农村不卫生厕所(如旱厕和深坑)比例仍比较高。

从总体上来看,农村安全饮用水、卫生厕所仍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改厕的任务十分艰巨。

3、妇幼卫生保健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

“两个纲要”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成效显著,妇女病防治工作、孕产期保健各项指标均有较大程度提高。

在调查近4万名15-49岁已婚育龄妇女中,前一年内做过妇科检查的妇女占34.5%(城市为48.9%,农村为29.8%)。

与1993年调查的24.5%(城市47.7%,农村16.4%)相比,妇科病检查的比例,尤其是农村有了明显提高。

调查地区产妇产前检查率为87.8%(城市为96.4%,农村为85.6%)。

与1993、1998年调查相比,孕产妇产前检查率有明显的提高。

全国产后访视率达到53.3%,比1993年(46.0%)有增长。

调查产妇中,住院分娩率为68.3%(城市92.6%,农村62.0%),与1993年和1998年相比,农村地区有十分明显的增加(1993年为21.7%)。

孕产妇死亡率和儿童死亡率下降在徘徊了近十年后又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但是,妇幼卫生保健工作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农村地区在家中分娩的比例仍比较高,为33.9%;在家分娩,由非专业人员接生的比例城市和农村分别为25.0%和41.6%。

4、健康教育不断普及,城乡居民卫生知识逐步提高。

随着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健康生活和生活健康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一些地区尤其是城市居民主动获取健康知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参加健身活动蔚然成风。

15岁及以上调查人口中,47.2%的15岁及以上调查者能自己主动获取健康保健知识(城市67.5%,农村39.5%)。

电视、报刊书籍是广大城乡居民获取健康知识的主要途径,71.6%的居民健康保健知识获取的渠道主要通过电视节目,27.3%主要通过报刊、书籍等。

在调查15岁以上人群中,城市有90.0%、农村有62.5%的被调查者知道艾滋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

62.3%的调查人口知道艾滋病的血液传播途径(城市80.0%、农村52.4%),64.1%知道性传播途径(城市80.7%、农村54.8%),37.6%的居居知道母婴传播途径(城市53.4%、农村28.8%)。

回答不知道艾滋病传播途径的占23.9%(城市9.7%、农村31.8%),认知错误的占1.9%(城市1.6%、农村2.1%)。

5、城乡居民健康生活方式逐步形成,不健康的行为逐步得到改善。

过去十年,城乡居民吸烟率、饮酒率持续下降,主动参加锻炼的人数不断增加。

我国城乡居民吸烟率下降。

15岁及以上调查人群中,吸烟者占26.0%(城市23.9%、农村26.8%)。

男性吸烟率为48.9%、女性为3.2%。

过去10年,我国15及以上男性居民年龄调整吸烟率由1993年61.2%下降到2003年47.3%。

吸烟者平均每天吸烟量15.9支(城市14.9支,农村16.2支)。

其中:男性吸烟量为16支、女性12支。

值得注意的是:人群中吸烟率逐渐下降,但吸烟者吸烟量在增加,严重程度增加。

城乡居民经常饮酒率下降。

15岁及以上调查人群中,经常饮酒(每周三次以上,并形成饮酒习惯)者占8.2%(城市7.1%、农村8.8%)。

男性经常饮酒比例为15.3%、女性为1.1%。

与前10年相比,有较大幅度下降。

我国城乡居民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增加。

在15岁及以上调查人口中,业余时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为14.8%(城市36.3%、农村6.4%)。

10.4%的被调查者采取走、慢跑、太极拳类形式进行体育锻炼,2.2%的人进行球类运动。

锻炼者平均每周锻炼次数为5.3次(城市5.5次、农村4.8次),平均每次锻炼时间约在50分钟左右(城市57分钟、农村33分钟)。

二、我国城乡居民卫生服务需要量增加,但医疗服务的利用明显下降。

1、我国城乡居民患病率随着人口老年化、城镇化持续增加,疾病负担不断加重。

本次调查了城乡居民两周患病和慢性病患病情况。

结果表明,调查地区居民两周患病率为143.0‰(城市为153.2‰,农村为139.5‰)。

如果排除季节性影响,由此测算我国年患病人次数为50.8亿,比1993年增加了7.1亿人次。

按患病的病种分析,城市居民依次是高血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鼻咽炎、急慢性胃肠炎、脑血管病、糖尿病;农村依次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鼻咽炎、急慢性胃肠炎、高血压、流行性感冒、类风湿性关节炎。

调查地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为151.1‰,其中:城市239.6‰、农村120.5‰。

由此计算,我国慢性病人数为1.6亿,也就是说每十人中有1.3人患有医生明确诊断的慢性病。

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主导疾病,但重大传染性疾病的防控不容忽视。

本次调查结果与前两次调查相比,城市居民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传染性疾病、皮肤病等感染性疾病呈明显下降趋势,而循环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内分泌与营养代谢疾病则呈现上升趋势。

高血压、糖尿病和脑血管病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慢性疾病将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老龄化进程加快,将进一步上升。

调查结果表明,年龄每增加10岁,慢性病患病率增加50%以上。

当前,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流动频繁、农村劳动力向城市集中,重大传染病(如SARS等)传播的潜在危险性加大。

我国平均外出时间大于6个月的流动人口超过1.27亿,每年以500万的速度递增。

“农民工”已成为城市中独特的边缘人群,他们对城市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回避的社会经济和卫生问题,他们劳动强度高、收入较低、工作环境、职业安全、居住条件、饮食卫生差,健康知识相对缺乏,是传染性疾病的高发人群。

过去十年,农村地区传染病发病由5.7%下降到2.7%。

但农村居民常见病、多发病仍以感染性疾病为主,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疾病,与前两次调查的结果相比下降趋势不明显。

感染性疾病主要与生活环境、卫生条件、生活习惯有密切关系。

同时,一些慢性疾病的患病率在农村呈现明显增加,如循环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其中:高血压患病率与1993年相比,增加了3.3倍。

农村在一定时期内面临感染性疾病和慢性疾病的双重威胁。

3、城乡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利用下降,有效需求发生转移。

调查地区两周就诊率为133.8‰(城市为118.1‰,农村为139.2‰),与1998年调查结果相比下降了18.4%(城市下降27.1%,农村下降15.4%)。

由此测算我国居民年就诊人次数为47.5亿,与1998年相比减少了5.8亿人次。

本次调查发现,患者中,去医疗机构就诊的占51.1%,自我医疗占35.7%,未采取任何治疗措施的占13.1 %。

也就是说,患者未就诊比例为48.9%(城市为57.0%,农村为45.8%)。

调查地区居民年住院率为3.6%(城市为4.2%,农村为3.4%)。

与前两次调查比较,城市住院率呈现下降趋势,农村基本没有变化。

调查发现,医生诊断应该住院治疗的患者而没有住院的比例为29.6%(城市27.8%、农村30.3%)。

居民对医疗机构的利用减少,有效需求发生转移。

许多居民生病后不去医院就诊,跑到药店购药,采取自我医疗。

本次调查显示,全国36%的患者采取了自我医疗。

自我医疗的比例逐年增加:农村由1998年的23%增加31%、城市由44%增加到47%。

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如下:(1)医疗保障覆盖水平不高。

调查发现城市享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口比例为30.2%、公费医疗4.0%、劳保医疗4.6%、购买商业医疗保险占5.6%,没有任何医疗保险占44.8%;在农村,参加合作医疗的人口比例为9.5%、各种社会医疗保险占3.1%、购买商业医疗保险占8.3%、没有任何医疗保险占79.1%。

(2)医疗费用增加过快。

过去十年,“看病贵”成为百姓关注的话题。

从这次调查结果发现,医疗服务费用增长速度超过了人均收入的增长,医药卫生消费支出已经成为家庭食物、教育支出后的第三大消费。

过去五年,城市居民年均收入水平增长8.9%、农村增长了2.4%,而年医疗卫生支出城市、农村分别增长了13.5%和11.8%。

(3)低收入人群、贫困农村居民卫生服务可及性较差。

“看病贵”对城市和农村低收入人群的影响更为严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