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藤野先生一文的理解
《藤野先生》读后感(精选36篇)

《藤野先生》读后感(精选36篇)《藤野先生》读后感(精选36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藤野先生》的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藤野先生》读后感篇1藤野先生,是鲁迅在异国他乡最关心他的一个人,一位恩师,藤野先生,是鲁迅的老师之中,最令他感激,给他鼓励的一个。
因为没有忘了藤野,因此鲁迅中年后才会写下《藤野先生》这篇文章;因为没有忘了藤野,鲁迅才得以有毅力继续不断地写下为“正人君子”所深恶痛疾的文章。
因此,我认为,我们要不忘恩师。
不忘恩师,是一种美德。
居里夫人发现镭后,名声远扬,当她回到祖国波兰时,波兰妇女界举行盛大宴会欢迎她。
大会期间,居里夫人被众人围在中间,然而她却分开众人,激动地跑到角落里拥抱,亲吻一位老年妇女。
这位妇女,就是居里的小学老师西科尔斯卡。
从此,居里夫人不忘恩师的美德,便成为世界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
居里夫人之所以成名之后,仍然会拥抱自己的小学老师,正是因为她拥有不忘恩师的美德,这种美德,也就是居里不断前进的动力之一。
在人生的成长道路上,最重的几个人之一,便有自己的老师,不忘恩师并不是谁的专利,这种美德,应得为我们大家发扬。
不忘恩师,不仅是美德,还要落实于行动。
张澜是朱德元帅上中学时的老师,朱德后来为国为民奋斗大半生,与张澜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革命成功后,朱德对老师关怀备至,一日,张澜来北京,朱德亲自到车站迎接。
而张澜病逝时,朱德便亲自担任治丧委员会主任,真正做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叩之以礼。
”俗话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朱德对待他的恩师,正是如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
也许,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需要像朱德一样等恩师去世后都要“祭叩之以礼”。
但是,我们不应该回去看望一下以前教过我们的老师吗?真正的不忘恩师,就是要落实于自己的行动之中。
不忘恩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需要我们中华儿女,以实际行动发扬光大。
《藤野先生》读后感(精选5篇)

《藤野先生》读后感(精选5篇)《藤野先生》读后感1看了《藤野先生》,有所收获。
《藤野先生》回忆鲁迅在仙台留学时期的生活,记叙了鲁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的过程和对他的怀念。
鲁迅初到东京时,看到的是清国留学生在饱含中国人的耻辱的上野公园的樱花树下的身影,听到的是留学生们傍晚学跳舞的喧闹。
这让鲁迅甚为厌恶,也正是这样,他去了仙台,在那与藤野先生相识。
藤野先生的衣着模糊,他为鲁迅添改讲义,他就正解剖图,他关心解剖实习,他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在这一个个片断中,我看到了那个对学生要求严格的藤野先生,那个对鲁迅关爱有加,毫无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那个对科学严谨求实的藤野先生。
这样一位有着高贵人格的老师,也难怪鲁迅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藤野先生》也同样记录了鲁迅的心路历程,学医救国到弃医从文的转变,表达了鲁迅深深的爱国主义情感。
在鲁迅留学日本之时,是“风雨如磐暗故园”之时,也是鲁迅个人处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时期。
他曾说:“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但从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中国人的麻木不仁中,鲁迅才深刻地认识到,学医可以拯救人的身体,却不能拯救人的灵魂。
鲁迅说:“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学医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强健,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
”《藤野先生》中的藤野一直鼓舞着鲁迅从事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下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了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藤野先生影响了鲁迅的一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藤野对鲁迅倾注了无私的爱。
2024年《藤野先生》读后感(15篇)

2024年《藤野先生》读后感(15篇)《藤野先生》读后感1这学期,我的家人帮我买了《散文大全》这本书。
这本书有许多篇散文,每一篇散文意义深刻,让人很难理解,不过你认真读,反复读,还是能读出一些其中的意义。
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想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在这么多散文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散文是鲁迅先生写的《藤野先生》。
这篇散文主要讲了鲁迅先生回忆在日本留学期间的生活片段,以诚挚的感情描写了对日本学者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并叙述了自己对当时现实的光感。
__重点写藤野先生。
首先是摹写他的外表,然后不惜笔墨挖掘他的精神气质。
选择了五个例子,用白描手法予以描绘。
整篇__步步近展,层层开拓,犹如大潮顺势直下,极有声势。
而作者的感情贯穿于三个层次之间,成为结构的纽带,这情就是对藤野先生的思念,对祖国的热爱,对黑暗现实的愤恨。
这样就使这篇散文十分紧凑而又气韵萌生,相当感人。
读了这篇__之后让我明白很多道理,学会做人。
《藤野先生》读后感2读完名著《朝花夕拾》,在著名学者鲁迅写下的十二篇中,有一篇让我感触最深那就是藤野先生。
为什么对我感触最深呢?在文中我能感到藤野先生是一个洒脱、懂得尊重他人的人。
藤野先生也是一个细心的人,会为鲁迅先生纠正他的语法,帮他做点笔记,一步步帮他提高成绩。
当鲁迅先生实习解剖尸体一星期后,藤野先生很高兴地说出自己对鲁迅解剖尸体不会恐惧而开心。
在后文看到日本人对鲁迅的态度,精准的说是:“对中国人的不屑和讽刺”,可藤野先生和那些日本人不一样,藤野先生不因“我”而以和他人们态度,在文中有一段话把他写得淋离尽致。
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没法改换它。
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画。
就是这段话可以表现出藤野先生沒有民族歧视,而且也反映出藤野先生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对学生也是严格要求的,可用一句话来说明“鲁迅先生遇到了藤野先生一样的伯乐”。
藤野先生读后感(5篇)

藤野先生读后感读了《藤野先生》这篇文章后,我深深切切地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
他直面人生,向善求真;他以笔代戈,战斗一生。
如果说英国文学不能没有莎士比亚,那我们的民族则不能没有鲁迅——他是现代中国的民族魂。
《藤野先生》一文彰显出鲁迅崇高的爱国情怀。
鲁迅为了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选择了去仙台学医,他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
他怀着“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远大抱负,一心一意救国,但这个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
鲁迅作为一个弱国子民,受到了日本一些“爱国青年”的歧视。
在他们的眼里,中国人都是“低能儿”,这是何等荒谬!鲁迅解剖学的成绩是59分,他们便怀疑他得了藤野先生漏泄出来的题目,鲁迅觉得十分辛酸和悲哀。
有一次下课前几分钟放电影,他看到一个中国人要被枪毙,一群中国人竟然在旁边若无其事地看热闹,鲁迅的思想受到极大震动。
这使他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
要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首先是文学和艺术。
于是,为了拯救中国人,鲁迅毅然选择了弃医从文,虽然他知道,文学这条路有多么艰难。
读了这篇文章,我联想到了我们的生活。
在升旗仪式上,同学们排成一列列整齐的队伍,随着音乐的响起,鲜艳的五星红旗徐徐上升,随风飘扬。
在这样一个庄严的时刻,却有几个同学在国旗下窃窃私语,还不停地发笑。
我感到非常愤怒,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难道不应该怀着一颗爱国之心,为自己的祖国感到自豪吗?我们现在享受着这么优越的学习条件,不都是党的领导人辛勤付出,艰苦奋斗换来的吗?想想我们自己,难道不应该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的发展艰苦奋斗吗?我们难道不应该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青春吗?在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时,我们难道不应该挺身而出吗?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时光,树立远大的理想,塑造美好的心灵,让我们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的发展作出贡献吧!藤野先生读后感(2)《藤野先生》是一本令人深思的小说,作者通过主人公藤野先生的经历,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现实。
《藤野先生》读后感5篇

《藤野先生》读后感5篇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的医学老师,他对鲁迅非常关怀。
他为人恳切公正,对自己的同学诲人不倦,对讨论一丝不苟。
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藤野先生》读后感范文,盼望能给大家带来关心。
《藤野先生》读后感范文1读完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这篇文章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安静。
这篇文章写的是我与恩师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相别的过程。
文中的藤野先生虽是一位教授,但因他穿衣服太模糊了,致使乘车时曾被管车的人疑心他是扒手,他的穿着是如此寒酸可笑,但对于学术,他却非常严谨。
讲义从头到尾用红笔添改,文笔错误一一订正……,更难能珍贵的是,对于当时被称为“东亚病夫”的中国留同学鲁迅,他能够热忱地鼓舞、耐烦地教育,没有丝毫的民族偏见。
藤野先生对鲁迅的谆谆教育,以及他本人正直高尚的人格,使鲁迅终身难忘。
正因如此,爱憎分明的鲁迅才意识到只有挽救国人的思想才能挽救国家的道理。
于是,他毅然确定弃医从文,走上了追求真理、用笔杆子揭示社会鄙陋的文学之路。
由此我认为我们不能遗忘恩师。
不忘恩师,是一种美德。
居里夫人发觉镭后,名声远扬,在一次盛大的宴会上她兴奋地跑到角落里拥抱、亲吻她的学校老师西科尔斯卡。
从今,居里夫人不忘恩师的美德,成了教育的一段佳话。
不忘恩师的美德,不是谁的专利,应当值得我们大家发扬。
在我的学习生涯中,我也有遇到这样一位好老师,那就是教了我六年的语文老师X老师。
她对待工作主动仔细,对待同学一视同仁,既给我们传授学问,又教会我们如何做人。
她就算生病了也坚守岗位,总是带病给我们上课,我深受感动。
而且在这六年里,她耐烦地指导我参与一次又一次大大小小的竞赛,并抱回了一张又一张喜人的奖状。
不知什么时候,她那头乌黑的头发染上了白霜的痕迹,我看着都心疼。
六年了,我从一个懵懂的小孩渐渐长大、懂事,而我的恩师却在一每天变老……作为一名同学,能够在生命中遇见一位好老师,是一件特别幸运而且美好的事情。
良师令人难忘,师恩更令人难忘!《藤野先生》读后感范文2《藤野先生》也同样记录了鲁迅的心路历程,学医救国到弃医从文的转变,表达了鲁迅深深的爱国主义情感。
藤野先生阅读心得体会(通用10篇)

藤野先生阅读心得体会(通用10篇)藤野先生阅读心得体会篇1在这一个星期里,我读完了鲁迅先生写的《朝花夕拾》。
那优美的诗句使我沉醉其中,似乎已身临其境。
其中,感触颇深的是《藤野先生》这一篇。
在《藤野先生》中,讲了“我”日本学医时,认识了藤野先生,并在他的教导下学会了行医。
但是,到了最后,我决定离开仙台市,从事文学著作。
无论我走到什么地方,总会想到藤野先生的面孔,永远都无法忘记。
在这篇*中,我十分厌恶其他的清国留学生,因为当他们和一些日本学生看到,日本和_发生战争,在中国的土地上战斗时,有一些中国人去给_当间谍,被日本人发现以后,把他们统统抓走,准备去枪毙时,一些日本学生在座位上高呼“万岁”,这些日本学生喊没关系,可是中国学生也高呼“万岁”,这就十分地反常理了:别的国家的人要枪毙自己国家的人,不应该是十分愤怒的吗?这点让我十分不理解。
同时,也让我想到了当时的情况,当时中国十分弱小,也许是因为这样,那些清国留学生才会高呼“万岁”的吧?在这篇*中,同时也有让我十分敬仰的人,比如题目中所写的藤野先生就是其中一个。
他十分地关注鲁迅,并且想让中国有一个新的医学。
在鲁迅先生要离开仙台的时候,他还给了鲁迅一张自己的照片,并且让他给自己一张照片。
看来,在日本还是有十分善良的人的。
正如书中所讲的,作者十分的内疚。
我也十分内疚,为什么中国人要为日本人欢呼呢?藤野先生阅读心得体会篇2假期中,读完了《我的藤野先生》后,总感到书中的老师如此熟悉,才发现我的老师和书中老师有几分相似。
他们对我充满了关爱和期待,但却对我十分严格。
可是从一些小事却体现出了浓浓的师爱,让我难以忘怀。
记得有一次,我们学了巴金爷爷写的《给家乡孩子的信》的课文,语文老师吴老师向我们推荐巴金的《家》这一作品。
我嗜书如命,总想一品《家》的滋味。
吴老师深知我喜欢读书,于是他透露出他藏有《家》这本书。
我迫不及待地向吴老师借阅,他很爽快的答应了。
于是第二天下课时吴老师就把书借给了我,借之前还让我细细地阅读,却没有提什么时候还给她。
八年纪上册语文藤野先生文章解读

八年纪上册语文藤野先生文章解读在八年纪上册语文课本中,我们学习了许多精彩的文章,其中一篇尤为引人注目,那就是《藤野先生》。
本文将为大家解读这篇文章,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深意。
《藤野先生》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日本乡村的故事。
主人公藤野先生是一位身经百战的老兵,他为人正直、坚毅,并且有着深厚的人生阅历。
文章一开始以夏夜的情境描绘了藤野先生的作坊,通过对细节的描写,使读者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宁静和藤野先生的谦和。
故事中,一位陌生的年轻人来到了藤野先生的作坊。
他虽然年轻却饱受挫折,希望能够从藤野先生那里得到一些建议和帮助。
藤野先生杜绝了固定模式的教诲,而是通过开放性的对话引导年轻人找到自己的方向。
他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和生动的例子,向年轻人解释了人生的真谛和成功的秘诀。
藤野先生告诉年轻人,人生就像一片宽广的草地,我们需要用自己的双脚去踏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在路上,我们会遇到不同的荆棘和挑战,但只有坚持不懈,努力奋斗,才能到达自己想要的彼岸。
同时,他还告诉年轻人,要秉持一颗感恩的心,珍惜每一个机会,因为成功的背后往往是辛苦付出和智慧的积累。
通过与藤野先生的对话,年轻人逐渐明白了自己应该如何面对生活的困难和选择。
他感叹道,藤野先生并没有直接给予他答案,而是通过启发他的思考和触动他的心灵,让他自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篇文章通过藤野先生的形象,传达了诸多深刻的人生哲理。
它告诉我们,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积极进取,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同时,它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倾听他人,启发他人,这样才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网络。
总之,《藤野先生》这篇文章以其深刻的主题和生动的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藤野先生的教诲,我们学到了许多关于人生和成功的道理,这将对我们的成长和未来产生重要影响。
让我们珍惜这篇文章,用心体会其中的智慧,并将其贯彻于自己的生活中。
藤野先生解析

藤野先生解析
藤野先生是鲁迅在仙台学医期间的一位老师。
鲁迅在《藤野先生》这篇散文中,通过回忆自己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过程,歌颂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表达了自己对藤野先生的敬重和怀念之情。
藤野先生是一个治学严谨、认真负责的老师。
他对鲁迅的学业和生活都非常关心,经常给予指导和帮助。
鲁迅在仙台学医期间,藤野先生不仅在课堂上讲解医学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
他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但同时也非常关心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鲁迅在文章中还提到了藤野先生的一些特点,比如不修边幅、生活简朴、对学生一视同仁等。
这些特点反映了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质,也表明了他作为一个老师的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
鲁迅通过回忆藤野先生,也反映了自己先学医后弃医从文的原因。
他认为学医只能治疗身体上的疾病,而不能治愈心灵上的创伤。
只有通过写作,才能唤醒国民的意识,才能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贡献。
因此,他最终放弃了医学,专注于文学创作。
总之,《藤野先生》这篇散文通过回忆自己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过程,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敬重和怀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自己先学医
后弃医从文的原因和对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先,我想说一说鲁迅。
很长一段时间里,对鲁迅我总感觉难以言说。
原因比较复杂,从客观的方面来讲,有两个。
其一,多年来语文教学中对鲁迅作品机械与僵化的理解,将鲁迅脸谱化为一名斗士,或者贴上某种标签,这种简化的解读方式极大地损害了鲁迅本身的意义,也使得中学生在面对鲁迅的时候不能有更为真实的感受,甚至产生反感。
其二,鲁迅作品本身的艰涩也是一个原因。
因为所见愈深,所知愈广,鲁迅作品中意味深长的地方便愈多,如果要将鲁迅的作品作为寻常作者的文章一般解读,这确实意味着对鲁迅的降低。
因为鲁迅太丰富了,也太深刻了,在我们企图走近鲁迅的时候,经常变得无所适从。
其次,我想说说我的这堂课。
鲁迅给人的整体感觉是冷峻。
这种冷峻是通过他的作品、他的言说方式带给我们的。
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那面对十三、四岁的中学生而言,如何读鲁迅呢?我很赞成钱理群教授的话,他说:“在跟中学生一起读鲁迅的时候,其着力点,便在于鲁迅作品的温暖。
”在我读先生的作品时,也更偏爱那个饱含温情的鲁迅,偏爱那本《朝花夕拾》。
我也总想到,在那个寒冷的冬日先生离开绍兴后,此生再也没有一次踏足故土,而《朝花夕拾》恰恰是先生在异地回望故乡时,对过往生活的一种反顾。
反顾童年,发现了鲁迅的天真、可爱、淘气、好玩,这些东西,正是一个人内心深处最为隐秘的心灵密码,使我们最大程度地接近了真实的鲁迅。
“反顾”仙台时期的留学生活,“藤野先生当年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从自我生命的底蕴里,寻找光明的力量。
《藤野先生》是一篇中学语文的传统课文,要讲出新意,恐怕很难。
而对于十三、四岁的中学生来说,要读懂这篇文章里蕴含的情感却又不易。
依照王荣生教授对语文教材选文的四种类型的界定,鲁迅先生的作品,无论基于何种理念的何种教材,都应该享有“定篇”的待遇。
明确了鲁迅先生作品的选文类型,我们就应该按照其“定篇”的本性,合理地设计教学。
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每每面对鲁迅的作品,却出现了两难境地:教师感到鲁迅先生的作品最难教、学生感到鲁迅先生的作品最难学。
如何克服鲁迅先生作品教与学的困难呢?这是我们语文教师都应该反思的问题。
回到《藤野先生》这篇文章,从“定篇”的本性出发,进行合理地设计,或许可以对此状况有所改观。
《藤野先生》这篇课文出自人教社版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这个单元的选文都为文学类作品,内容上讲述的都是名人的人生当中一段难忘的经历。
《藤野先生》一文思想内涵丰富、语言表达精妙,当我们在执教时,却发现在主题理解上、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分歧颇多。
这就给我们教师备课时带来很大难度。
我们应该关注什么呢?正如王荣生所说两个方面:合宜的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设计。
首先是合宜的教学内容,即先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鲁迅先生自己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么写’。
”那么语文名篇里也全部隐含着“教什么”。
“可一篇课文可教的东西越多,教师在设计时往往越无所适从,越容易抓不住重点,越容易被人指为‘教错了’。
”一篇名著就像一棵大树,任何一堂课都不可能面面俱到。
那如何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确定最有价值的教学点呢?一是教师自身对于文本的理解,二是学生阅读的实际情况,即我们常说的“学情”。
首先谈谈自己对于这篇文章的理解。
《藤野先生》一文向来作为我们解读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研究鲁迅先生思想变化的重要依据,是学术界作为阐释鲁迅先生思想发展的重要文献。
但对于十三、四岁的中学生而言,这样的理解容易吗?按照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每每执教时讲到这里学生总是糊涂的,在他们眼里鲁迅先生的作品好像是一部天书,怎么读也读不懂。
反观我们的课堂,这就说明是我们教师自己在鲁迅先生和学生之间划了一道长长的银河,学生觉得很难跨越。
那么哪种文本解读是最适合学生的呢?我赞同钱理群教授的观点.
钱理群教授说:“在我看来,《藤野先生》就是写自己的恩师的,是《朝花夕拾》里人物系列(《范爱农》《阿长与〈山海经〉》等)中的一篇,这一点不应有什么怀疑。
”阅读全文也可以看出《藤野先生》是一篇纪念性回忆文章,不仅以藤野先生的人名入题,还详细描写了藤野先生的外貌、性格等特点,尤其介绍了先生对“我”不同寻常的帮助,最后表达了强烈的怀念之情,是典型的怀人文章。
再从单元教学内容来看,这个单元的文章都是一些回忆性作品,记叙了作者们的一段难忘经历,《藤野先生》一文放在这个单元中也是如此。
同时它与八年级上册选自《朝花夕拾》的另一篇怀人文章《阿长与〈山海经〉》也一样。
基于这样的理解,本课的教学点把它确定为一篇典型的纪念性文章,按照“定篇”选文的教学要求进行“熟知经典”、“了解和欣赏(理解和领会)”。
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我发现文本内在的一个矛盾处——藤野先生仅是一位普通的医学教授,况且鲁迅先生后来也弃医从文,为什么二十年后,鲁迅先生给这位普通的教师评价如此之高呢?这可能也是学生在阅读此文时的一个困惑。
正如钱梦龙老师曾说:“我备课的时候,自己觉得理解起来有点难度的地方,就想学生可能也会较难理解,因此我首先考虑的不是学生将会怎样配合我的教,而是我的教怎样去配合学生的学。
”因此这一点是我们备课时的关注点。
我赞同钱理群先生说过的这段话:当我们把握了鲁迅“怎么写”(在“我”的生存、精神困境与藤野先生对“我”的态度的对照中来展开描写)的用心时,我们也就同时理解了鲁迅要“写什么”——他要通过藤野先生在自己精神成长中的作用来表示他对这位老师的永远的敬意。
鲁迅先生写回忆人生的作品,虽然中学生对社会人生已有了初步的感受和了解,但这种感受还是初步的,可能有些内容需要我们用一生的经历不断地去补充、去挖掘。
对于十三、四岁的中学生来说,从语言入手、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思想和情感,从而能感鲁迅先生之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