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特色与翻译
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翻译技巧与特色研究

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翻译技巧与特色研究摘要:世界上有很多的语言,他们之间存在着普通的现象,即很多的词语在表述的时候所呈现的概念和意义不能让人非常理解,他们表达的很笼统,不是很精确。
造成这种现象的客观原因就是在表达过程中的模糊性,特别在翻译一些国外的文学作品的时候更能体现出来。
关键词:语言;概念;模糊;文学作品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4-0102-02一、前言翻译家在翻译一些国外文学名著的时候,常常都会出现这种现象:他们会利用一种很笼统的语言来解释文章的意义,翻译出来的文章往往比较模糊,感觉有好几种深层的意义在里面,不能够看一眼就能明白其中的含义。
因此,很多国外的文学作品翻译过来,被赋予一种很神秘的色彩美,为广大的读者提供了更加广泛的想象空间,给予他们更多的思考领域。
在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不仅仅是作品当中字面的理解,更多的是作者延伸的意思。
在下面的文章中我们会呈现在翻译过来的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所产生的一种意境美。
二、模糊语言的特性语言的诞生是人类思维的进步。
从语言的起源来看,语言固有的属性――不确定性与多重性来源于人类对于大自然中万事万物认识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比如,在文言文中,有些形容大小的词,如巨擎、麦芒、如渊、蜗脚等,在使用过程中,往往形容的仅仅是日常生活中相当普通的事物,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使用者自身心情的影响,因此这些词语使用没有固定而明确的规则。
此外,我们描述一个人的高度,使用的高和矮,高为多高,矮为多矮,这两个概念的边界不确定。
为什么一个语言会出现如此暧昧模糊的用法呢?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语言模糊性在使用过程当中的区别。
从最初的语言到当今流行的语言,其发展脉络正是在含糊、模糊与清晰、明了之间曲折波动,相比较清晰明了的用语,模糊词语与其说是一种语言,倒不如将它们概括为一种修辞的范畴。
其次,模糊语言在特定语境中只有一个意思,没有其他意义的词义,在同样的情况下,可能包含几个意义,如果情况不同,模糊语言的意义也会发生变化。
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性翻译

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性翻译摘要:世界上有很多的语言,他们之间存在着普遍的现象,即很多的词语、句子在表述的时候所呈现的概念和意义会使人们的理解产生分歧,他们表达的很笼统,不是很精确。
造成这种现象的客观原因就是在表达过程中的模糊性。
模糊性是语言的固有属性,也是英美文学作品常见的表现手段之一。
在文学作品中充分语言模糊性的特征,既能够表现出作者高超的语言使用方法,也能使作品的审美意蕴得到极大的增强,同时作品中留下的空白也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
如果在翻译中对这些模糊性语言不加注意甚至没有了解它们的重要性,没有真正译出原文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就会使读者对作品的理解有误差甚至片面扭曲,产生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话。
为了使翻译的英美文学作品更加原汁原味,让读者通过翻译了解到英美国家有别于中国但同样绚烂多彩的历史文化,满足广大读者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所以我们必须去了解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性语言,利用翻译策略来实现对模糊性语言的完美翻译。
关键词:英美文学;模糊性翻译;语言一、语言的模糊性语言的模糊性与语言的精确性是人类语言天然具备的两种客观属性。
作为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的的表达方式,模糊性这个名词术语是指一些语言单位没有精准的界限,一些比较难以反映的模糊性概念恰恰是利用了这种不精准的界限较为准确地表达出来。
从本质上看,有限的语言是无法表达世间无数对象的,因此以英国哲学家罗素和我国著名学者汪培庄为代表的中外理论家一致认为语言都是模糊的。
语言的模糊性由很多方面的因素造成,其中主要的原因在于事物经常是连续性的,而人类所使用的语言是离散的,人类用离散的语言去表示连续性的事物,模糊性自然也就不可避免。
在日常的生活中,这种语言的模糊性我们经常遇到。
例如小明24岁,在我们向其他人介绍他的年龄时,我们只需说他只有20出头或他是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别人就明白我们言语所要表达的意思了。
再比如对于西红柿是属于水果还是蔬菜,就存在很大的争议,这三者之间的界限并不明确,存在非常明显的模糊性。
浅谈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翻译

浅谈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翻译浅谈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翻译模糊性是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的重要属性之一,在每一种文学语言中都有重要体现;另外,相对于其他语种,英美文学语言的模糊性格外明显,这当然也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英美文学独特的模糊性韵味。
因此,要想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翻译英美文学作品、让译文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到英美文学的模糊性美感,就决不能只是将英语和中文或者其他语种之间进行简单的意思转化,更多的应该是在深刻理解英语原文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美学方面的特性,对原文中的模糊性进行适当的文学翻译上的艺术创作。
一、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翻译技巧分析的基础要想彻底搞定一个事物,首先要做的就必需是彻底搞清楚事物本身的特征;所以,要想真正做好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翻译,我们就必需先彻彻底底地了解好英美文学翻译。
另一方面,翻译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间的转化,在更大意义上,翻译应该被提升到艺术的高度上,因此,除了了解英美文学翻译本身之外,我们还必须对美学方面有着深刻的把握。
一个提出了意义空白及意义未定性的理论,一个则提出了期待视野以及审美经验的理论,同为美学界中不可或缺的人物,伊塞尔和姚斯二人虽然在对于美学的内在理解上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细微区别,但是在文学作品、尤其是英美文学作品总是为读者创作的这一问题上,两人却奇迹般的达成了共识;从这个角度进行剖析,英美文学作品的深远意义不仅仅是源于文本本身,更多的是来自读者的赋予。
然而,英美文学中的不确定性和空白意义,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模糊性,却是连接创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座不可缺失的桥梁,通过它,双方在意识上才能够引起共鸣,所以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翻译技巧在生活、文学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也有必要对它进行深入分析。
翻译是文学中重要的角色,英美文学翻译更是上升到了艺术的高度,其中包含着对原文作者的特殊情感。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再次强调,对英美文学进行翻译绝对不能只是对词、对句形式上的完美对应,更多的是对原文中语意信息和美感因素的整体吸引和再度创造。
浅谈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

浅谈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在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它是作者通过模糊和含糊不清的语言表达出特定的意义或情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更多的联想和想象。
这种语言的运用不仅仅是为了增加作品的艺术感和神秘感,更重要的是为了引发读者对于作品的思考和探索。
本文将就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运用进行深入探讨,并分析其在作品中的作用和意义。
模糊语言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普遍存在是因为它可以增加作品的含混不清的氛围,让作品更加深邃和神秘。
在许多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运用模糊语言来描述一些抽象的情感和思想,比如爱情、恐惧、孤独等,这些情感和思想往往是无法用直接的语言来表达的,因此作者通过模糊语言来表达这些情感,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更多的情感和思想的涌动,让作品更加震撼和感人。
英国诗人约翰·克兰夫特的《夜鹭》中写道:“细雨绵绵,晦暗人心。
狂风肆虐,掩盖星辰。
心中烦乱,难以安稳。
”这里的“晦暗人心”“心中烦乱”等模糊的词语,正是作者对于情感的含糊表达,让读者在阅读中深切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忧郁和不安。
模糊语言还可以为作品增添更多的想象空间,让读者产生更多的联想和想象。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运用模糊语言来描述一些虚幻的情境和意境,让作品更加富有想象力和新奇感。
美国作家爱德加·爱伦·坡的《黑猫》中就充满了模糊的语言和情感,作者通过黑猫的形象和行为来引发读者对于幻觉和恐惧的联想和想象,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更多的思考和探索。
模糊语言还可以让读者产生更多的联想和情感,让作品更加有深度和内涵。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通过模糊语言来描述一些晦涩的哲理和思想,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更多的思考和探索。
英国作家乔治·艾略特的《中间马洛基》中描述了一个复杂的家庭关系和社会现实,作者通过模糊的语言和情感来表达对于人性和命运的思考,让读者在阅读中深切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命运的无常,让作品更加有深度和内涵。
浅谈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

浅谈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模糊语言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十分常见,它呈现的是一种褪色而肃穆的美。
藉此,读者便能够更好地体会其中所包含的情绪和主题。
下文将从几个角度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
一、情感的暧昧性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经常表现为情感的暧昧性。
这种模糊不明的情感通常表达着一种未能具体表达的复杂情绪,读者需要通过一系列的隐晦暗示来理解其真正的含义。
以经典小说《呼啸山庄》为例,作品中的主要情感线索延续了整个小说,但是经常是通过一些含糊不清的语言和隐喻来表现。
这种情感上的模糊语言不仅仅是在情感描述上的,也涉及到人物的发展和心理状态。
例如,即使是相当开放的作家,如《了不起的盖茨比》的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也经常使用这种模糊的语言来描述人物,尤其是主角盖茨比的性格和内心世界。
二、现实主义与神秘主义的平衡模糊语言在英美文学作品中还用于现实主义和神秘主义手法的平衡。
许多经典作品包含神秘或不可解释的元素,作家通过运用模糊的语言,来巧妙地平衡现实主义和神秘主义。
毫无疑问,这种方式需要极高的技巧和韵味,因为作家必须找到一种让读者在不降低作品真实性的前提下接受书中存在的事物。
经典小说《十二个陪审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通过细致入微的语言和情境描写,让读者感受到无法言说的鬼魅和神秘。
在这种情况下,模糊语言不是让读者误解或者迷惑,而是让读者感受到无法理解的神秘和深刻的内在理念。
三、自省的隐喻隐喻是另一种运用模糊语言的方法,它用于描述一些抽象的情感和概念。
这种手法被广泛应用于自省小说,因为自省作品大多数是关于内心自我和真实性的。
在这种情况下,作家通过隐喻、比喻和调和等手法来暗示读者内心的个人感受和态度。
例如,《永别了,武器》中的现实问题以及《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爱和追求,都被隐喻为更深层次的精神问题。
这些问题和主题对于读者来说,更能够用隐喻方式描述,因为它们在许多不同的情况下保持了某种模糊和暧昧的状态。
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及其翻译策略探究

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及其翻译策略探究杨慧【期刊名称】《绵阳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00)012【摘要】Fuzziness is an intrinsic feature shared by most languages. Fuzzy language in English literary works has the special function of pragmaticand rhetoric aesthetics. In the course of fussy language translation,both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ive language and the translation strategy should be emphasized,which can express the exact idea and enrich the literary beauty.%语言的模糊性是语言的内在本质属性之一。
在英美文学作品里,模糊语言发挥着特有的语用和修辞审美功能。
模糊语言的翻译既要深刻理解源语言的意义,又要注重翻译的策略和技巧,才能准确传情达意,使文学作品的内在涵义更为丰富。
【总页数】4页(P91-93,108)【作者】杨慧【作者单位】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川广元 62801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相关文献】1.模糊语言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特色及翻译技巧 [J], 杜娟2.浅谈日语翻译中模糊语言的文化背景问题--由「無神経な者」一词的翻译说开去[J], 汉娜3.略谈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 [J], 刘小洁4.关联理论翻译观中模糊语言之翻译 [J], 张颖5.浅谈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 [J], 胡二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英语语言文学中的模糊语义的翻译

英语语言文学中的模糊语义的翻译1. 引言1.1 介绍英语语言文学中的模糊语义的翻译In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he translation of fuzzy semantics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capturing the nuance and complexity of the original text. Fuzzy semantics refer to the ambiguity, vagueness, and subtlety of meanings that are often present in literary works. Translating these nuances requires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source language and culture, as well as a creative approach to convey the intended message accurately in the target language.2. 正文2.1 模糊语义在英语文学中的表现模糊语义在英语文学中的表现是一种常见现象,它通常出现在文学作品的描写和对话中。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利用模糊语义来增加作品的深度和魅力。
模糊语义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表现,例如模糊的描述、暗示和隐喻等手法。
在描写中,作者可能使用模糊的词语或短语来刻画场景或人物,使读者产生模糊的印象或感受。
这种模糊的表现方式不仅增加了作品的神秘感,同时也让读者更加投入到作品的世界中。
在对话中,模糊语义也经常被运用。
人物之间的对话可能包含着暗示和隐喻,需要读者通过细致的品味和推理来理解其中的含义。
这种模糊性不仅激发了读者的思考,也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和层次。
模糊语义在英语文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既能让作品更加生动和深刻,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和启示。
英美文学模糊性翻译的特点及技巧初探

2372019年45期总第485期ENGLISH ON CAMPUS英美文学模糊性翻译的特点及技巧初探文/赵晓岚因此,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时,不单单是将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单词进行翻译,还要对原文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把握,结合原作者在创作时的历史背景,将模糊性合理的运用到翻译的作品中。
要想将一篇英美文学作品翻译成功,就要求我们一定要牢牢掌握英美文学翻译的理论与技巧,并对原作品中所具有的模糊性进行加工和在创造,使的翻译后的作品也具有模糊性。
通过这样的方式,读者才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内涵。
3.英美文学作品的模糊性特征。
根据笔者多年从事关于翻译的工作经验来说,可以将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性特征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每一种文学作品中的语言都具有模糊性。
英美文学之所以成功,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为语言增添了模糊性,具体表现在英美文学在语言的用法上的模糊,同时在语言的含义上增添了模糊性,例如《达·芬奇密码》。
第二,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呈现给读者一种模糊的意境。
作者在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艺术构思时,通常会运用大量的形象思维,以这样的方式使作品能够更加充分的反映人们的生活和艺术,达到作者的目的。
其中,模糊的意境可以使众多读者进行深思,使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意境之美、朦胧之美。
第三,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意象也具有模糊性。
在英美文学中要想成功,还需要具有意象的模糊性。
作者通常在创作时,将自己的情感也融入作品中,因此也就需要添加一些美的意象。
将情感通过意象转化为美,就使意象产生了模糊性。
读者在阅读时,通过意象的模糊性不仅可以感受到作品的美感,还能够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二、 基于美学视角下英美文学的模糊性翻译技巧1.基于美学视角下去理解和表达原作品含义。
英美文学作品之所以广受好评,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它具有审美模糊性。
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要从美学的角度去理解和表达这些作品中所具有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汉语将其表达出来,使英美文学作品中的美学和美感依然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特色与翻译摘要模糊语言广泛存在于英美文学作品之中,正是由于模糊语言的存在,使文学作品有着朦胧美,为读者创造了更为广泛的想象与思考的空间。
本文首先将会介绍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应用,其次选取英美文学作品中使用模糊用语较为明显的经典作品片段进行分析,最后说明对模糊语言的翻译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模糊语言英美文学《老人与海》《威尼斯商人》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一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文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
语言是文学最重要的属性之一,是文学的灵魂所在。
著名学者刘再复认为,“文学与科学最显著的区别就在于,科学是通过数字和抽象概念来表达,文学则依赖于语言的艺术来传达思维的图像,使读者在脑海想象出文学艺术的画面。
”他还认为,艺术的最本质特征是通过有限的模糊的艺术形象或语言,表现出无尽的社会生活。
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是指作品中的用词不仅具有字面意思,更是有着朦胧而广远的语意外延。
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运用,并非是运用不当,相反,更能使读者超越于文字而独立思考,享有足够的想象空间。
模糊语言在文学作品中多以模糊词语、模糊语句、模糊段落、模糊修辞方式等形式出现,通过模糊词语的表达,使读者对作品的表达产生模糊的意境,从而增强文学语言的表达效果。
模糊的语句及段落能够促使读者产生对上下文语境的联想与思考,最后模糊的修辞方式又能够提升作品语言的表现力,使模糊的意境更加逼真、生动,寓意更为深刻、丰富。
这就是文学作品的“模糊美”。
二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特色文学作品的创作是作家形象思维的书面化,而形象思维即是大脑中的模糊思维,因此,一部文学作品的构思创作也就是作家模糊思维的演绎。
通过文学语言将作家的模糊思维展现在读者面前,在品读的同时又是对作家模糊思维的接受与重塑。
连接作家与读者之间的只有文学语言,其将作者的生活感悟与情感通过作品表达,但语言的表达往往具有局限性,不可能完全将作者的微妙心理与复杂情感准确传达。
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读者对作品的品读都会加以自己的思考,这也是文学语言的模糊性体现。
模糊语言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选取以下几篇作品进行分析。
1 《老人与海》模糊词语在《老人与海》中多主要体现在形容词的运用,使作品所描绘的意境更具感染性。
如在对海滨景色的描写中,作者写道:“the clouds over the land now rose like mountains and the coast was only a long green line with the gray blue hills behind it.the water was a dark blue now,so dark that it was almost purple.”(陆地上升起如山一般的云彩,海岸就像一条绿色的长线,几座灰蓝色的小山在背后映衬着,此时的海水已变成深蓝色,深得几乎发紫。
)几句简单的勾勒,使读者眼前仿佛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这其中几个对景色颜色描写的词“green line”,“gray blue hills”“dark blue”“purple”,虽然颜色表达很明确,“绿色”、“灰蓝”、“深蓝”、“紫色”,但结合到具体景色中,颜色的深浅、明暗又是不能确定的,不同的读者也会有不同的概念。
正是由于这种不确定的色彩描绘,才使读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审美经验去对作品进行再造,使作者所表达的美更为真实、生动。
模糊语句的运用主要体现在翻译作者意识流的语句中。
意识流语句多是人物的自言自语,是其对外界做出的即刻反应,因此缺乏周密的语言组织,更多的是反映人物的真实内心,因此也就不必去讲究句式结构的完美与雕琢。
如:“the line went out,out,out,but it was slowing now and he was making the fish earn each inch of it.”一句中出现了三个“out”,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感官冲击,犹如正在自己眼前,看到鱼线再被“嗖、嗖、嗖”地快速拖动,同时也能感受到水下这条大马林鱼是如此的有力,拽的鱼线嗖嗖作响。
除此以外,似乎在读者眼前呈现出一幅老人与大马林鱼较量的画面,大马林鱼强壮有力、势不可挡,同时老人也是寸土必争、全力以赴。
三个“out”的连用,虽不是准确的动词描述,但是确实给予了读者想象的空间,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不仅仅需要语言文字的独到、精炼,更需要其语言文字能够使读者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
由模糊语句组成的段落自然构成了模糊段落,但除此之外由特殊语境所造成的模糊信息片段也是模糊段落。
法国著名诗人马拉美曾经说过:“过分精确的语言会使模糊的文学变得面目全非。
因此,模糊的语句、段落对于一部文学作品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作品中出现的老人的自言自语、回想以及梦境,他与鱼较量时的心理活动都是老人知觉过程的对外的传达与表现,是斗争时老人头脑中飘忽的思绪和混沌的意识的描述,因此这些段落具有模糊性,正是特定语境的模糊段落,尽管语言模糊但始终体现着“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这一主题。
如:“after that he began to dream of the long yellow beach and he saw the first of the lions come down onto it in the early dark and then the other lions came and he rested his chin on the wood of the bows where the ship lay anchored with the evening off-shore breeze and he waited to see if there would be more lions and he was happy.”这一段是对老人的梦境的描写,出现在老人同大马林鱼艰难的较量过程中,此时梦境中的老人看到的狮子象征着勇敢坚强,老人感到很快乐。
对老人梦境的描写全段共四个句子,但无任何标点和停顿,一般是不合语法的,但这一特征是意识流小说的常用手法。
“由于意识流技巧着重表现的是那种见诸文字之前尚属模糊的思绪与浮想,因此它在作品中运用的语言也常常是不符合语法规范、缺乏逻辑条理的、甚至是颠三倒四的、混乱不堪的”。
不难看出,作者多次有意使用“and”一词,将老人深层的心理活动与老人对“勇敢、坚强”的精神渴望紧密联系,即从梦境中的狮子身上汲取勇气和力量去挑战极限,不惜忍受一切痛苦努力击败大马林鱼这一目标。
2 《威尼斯商人》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应用还往往体现在一语表达多意,有时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意义。
此类模糊语言多出现在喜剧中,这是由于戏剧中的多人物对话,且有贯穿整个作品语境,因此利用模糊语言来间接、委婉地传达目的。
作品中人物有意利用模糊用语来造成语义歧义,使作品的表达更为深刻,刻画人物个性以及推动剧情的发展,吸引读者的注意。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早期的重要作品,是一部具有极大讽刺性的喜剧。
剧本的主题是歌颂仁爱、友谊和爱情,同时也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商业资产阶级与高利贷者之间的矛盾,表现了作者对资产阶级社会中金钱、法律和宗教等问题的人文主义思想。
这部剧作的一个重要文学成就就是塑造了夏洛克这一惟利是图、冷酷无情的高利贷者的典型形象,而莎士比亚也正是通过语言来刻画其人物形象的。
下面,特选取几段具有代表性的对话来分析模糊语言的这一应用。
剧中的佣人朗斯洛特由于对夏洛克不满,宁愿做穷绅士巴萨尼奥的跟班。
他还帮助夏洛克的女儿杰西卡和情人罗兰佐私奔。
罗兰佐拜托朗斯洛特告诉杰西卡他会遵守承诺,朗斯洛特就运用了模糊语言在夏洛克在场的情况下传达了罗兰佐的信息。
shylock:… hear you me,jessica,lock up my doors;and when you hear the drum.and the vile squealing of the wry-neck’d fife,clamber not you up to the casements then,nor thrustyour head into the public street.to gaze on christian fools with varnish’d faces,but stop my house’s ears,i mean my casements.let not the sound of shallow foppery enter my sober house.…launcelot:i will go before,sir.mistress,look out at window,for all this,there will come a christian boy,will be worth a jewess’eye.夏洛克提到要关好窗户,而朗斯洛特则利用这一点,他的回话同时传达了两种信息,一是表面意思即自己要走了,向旧主人夏洛克和杰西卡小姐告别;另一个意思则是将罗兰佐的答复暗示给杰西卡小姐。
他利用夏洛克叮嘱杰西卡关好窗,巧妙地让杰西卡留心窗外,还特别加上了一句夏洛克不明白但杰西卡却能听懂的话:“there will come a christian boy,will be worth a jewess’eye.”朗斯洛特通过语用模糊来传达罗兰佐的话,同一句话对不同的听话人表达出不同的言外行为,模糊语言的运用跃然纸上。
人物对话是戏剧中凸显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莎士比亚巧妙运用了一语多义语的模糊语言,突出了朗斯洛特机灵的通风,讽刺了夏洛克的愚蠢。
再如,《威尼斯商人》中最为经典的第四幕,夏洛克与安东尼奥在法庭上的对峙。
无论公爵如何劝说,夏洛克仍固执己见,一定要割下安东尼奥的一磅肉。
此段夏洛克对公爵劝言的回答也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具有多种言外之意。
对于公爵的质问,夏洛克所给予的是肯定的答复,并非是自己没有怜悯之心,而是拿到自己应得的东西,言语间表现出夏洛克作为一个商人的刻薄与残忍。
夏洛克语言的模糊性正是作者莎士比亚在创作时所想借此来揭示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手法。
语言的模糊性是戏剧家们在创作时最管用的手法,他们充分运用模糊语言去侧面刻画戏剧人物的性格与内心,使作品中人物的形象更为生动与鲜活。
三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随着各国间文化交流的加深,越来越多的英美文学作品被我国民众所接受,因此不同语言间的翻译显得尤为重要。
优秀的翻译会推动成功的沟通,相反,则可能导致交流的误解,大为影响交流的质量以及文学作品的美感。
但无论何种语言都具有模糊性,这也是语言间翻译所不能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