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学设计
语文版《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语文版《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杨万里及其代表作品。
2.理解《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意境和情感。
3.掌握现代汉语词汇“洞庭湖”的来历和文化背景。
4.能够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和文学素养欣赏杨万里的诗歌。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掌握语言运用和文化背景知识。
3.运用文学素养欣赏杨万里的诗歌。
三、教学难点1.理解杨万里诗歌中的意象和文学构思。
2.运用文学素养进行诗歌欣赏和表达。
四、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解读诗歌文字、韵律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杨万里的诗歌。
2.引导法:通过提问、讨论和演绎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3.欣赏法:通过听、说、读、写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文化的认知。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1.谈论“洞庭湖”的来历和文化背景。
2.谈论杨万里及其代表作品。
3.教师出示课程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程期望。
第二步:讲解与理解(20分钟)1.教师讲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写作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2.指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讲解诗歌的韵律和语言运用,提高学生的鉴别和表达能力。
第三步:分组讨论(20分钟)1.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针对诗歌中的内容、表达、艺术手法等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
2.强调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素养。
第四步:总结与展示(20分钟)1.分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总结诗歌的主旨和意境。
2.鼓励学生自主发言,展示个人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3.教师点评和评价学生的表现,引导学生在语言和文学方面的进一步发展。
第五步:课后拓展(10分钟)1.给学生推荐相应的阅读材料和诗歌作品,拓展个人的阅读空间。
2.引导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文章或诗歌,展示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思考能力。
六、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杨万里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首诗歌。
2.学生能够掌握文化和语言知识,理解《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首诗歌中的意象和文化背景。
高中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高中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理解诗歌的背景,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领会诗歌的哲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情感变化入手,欣赏古典诗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体会诗人对友人的敬重和思念之情。
(3)启发学生关注自然,珍惜友情,培养高尚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语句翻译。
(2)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情感分析。
(3)诗歌的背景知识和相关文化。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意象的解析和意境的领会。
(2)诗人情感变化的把握和哲理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孟浩然及其作品《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语句。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洞庭湖、湖光、秋月等。
(2)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如欣喜、敬重、思念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诗歌的情感。
(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全班交流。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情感分析。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2. 选取一首古典诗歌,按照本节课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下周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洞庭湖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诗歌描绘的景象,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诗的意象和意境,领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家园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掌握。
2. 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 诗歌意象和意境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 诗歌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注释、图片等。
2. 学生预习《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洞庭湖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提问:你们对洞庭湖有什么了解?2. 自主学习(1)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解析(1)教师讲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5. 情感体验(1)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
(2)分享自己的感受,感受诗人对洞庭湖的热爱。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精华。
7. 作业布置(1)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写一篇关于洞庭湖的短文。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考虑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以及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古典诗词。
七、评价与反馈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诗歌朗诵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对学生的努力和进步给予积极的反馈,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帮助学生不断提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公开课教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公开课教案这是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公开课教案,是优秀的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公开课教案第1篇目标:一、掌握诗歌中重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理解诗句的内容。
二、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理解和感悟诗人豁达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树立正确的情感观和价值观。
教学设想:一、安排一个教时。
(十三分钟)二、这首诗语言比较浅显,在讲解过程中由教师先作示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问题。
三、在诗句分析过程中,主要以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问题,同学间讨论交流,教师总结归纳的方式展开。
四、在学生理解了诗句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朗读全诗。
朗读要求语音准确,语调合适,读出感情。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同学们,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照片)准确来说,这是一张毕业照。
翻到照片的背面,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这样一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句诗经常被引用到各种毕业照、留念册上。
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这句诗出自何处呢?其实,它就出自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简介作者:(王勃(650-675),字子安。
初唐四杰之一,一生短暂坎坷。
有《王子安集》传世。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三、讲析诗歌:(一)教师范读,学生解决以下问题: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学生回答。
明确:五言律诗。
继续问律诗的四联分别称什么?(首联、颔联、颈联、尾联)2、诗歌中写的是什么事情?从哪里看出?学生回答。
明确:送别友人,从题目中看出。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公开课教案第2篇一、《送别》引入一曲长亭外古道边,将古道送别唱得悠扬婉转,催人泪下,那离别之伤已然铭刻在心间。
(此曲有学生会唱,一定强调只可轻声跟唱,重在用心体会送别之情)二、由曲到诗说道唐人的送别诗,我们首先要说的就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所写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齐读此诗。
2.解读此诗。
诗的第一句:写送别地点诗的第二句:写朋友将要去的蜀州就在那风烟迷茫之中。
高中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高中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3)了解唐代诗人与丞相之间的交往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历史、文化、艺术等多角度分析诗歌。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体会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2)理解诗人以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3)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提高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诗人与丞相之间的交往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深入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课件。
2. 相关背景资料。
3. 课堂讨论话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唐代诗人与丞相之间的交往背景。
(2)阐述本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分析诗人以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挖掘诗歌的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2)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感受。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7. 课后作业:(1)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等,以便在下一节课中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诗歌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优质课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优质课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优质课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及其代表作,掌握《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诗歌背景与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引导学生欣赏唐诗的艺术魅力,探究唐代文学与社会的关系。
3.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写诗体验”,促进学生锻炼自己的情感表达与文字组织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艺术评价和诗歌主旨,出能够合理解读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2.掌握读诗的技巧和方法,发掘唐诗的意境和艺术魅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请学生反思一下,你们对诗的看法是什么?你们喜欢诗吗?为什么?2.讲授请同学们听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并请学生先自读再集体朗读。
然后,老师给学生讲解《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诗歌背景及主题,重点讲解以下内容:(1)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诗中的洞庭湖,建安城和丞相张说;(3)诗中鲤鱼跳龙门的典故和其所蕴含的文化、历史内涵;(4)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历史典故的运用,表达了什么思想和情感。
3.学生阅读请学生们根据自己对《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理解,将其分成以下4个部分,分别为“洞庭湖的景色”,“建安城的遗址”,“丞相的史事”和“鲤鱼跳龙门的典故”,并在各自的阅读笔记中进行记录。
4.学生互动请学生们自由组合,两人一组共同探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意境和情感,交换意见和体验,并给出自己的解释和理解。
5.口头表达练习请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受,以“望洞庭湖”的体验为基础,试着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说出一个自己的小诗歌,或者是一个小故事(150-250字)。
6.课堂讨论请同学们就自己的体验和感受,交流分享自己的诗歌或故事,以及创作的过程中的感悟和所获得的启示。
四、作业请同学参考教材或其他课外读物,找出另外两首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比较相似或相反的唐诗,并结合古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内容,写一篇比较文章,说明其异同、端倪和特点通过学习《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了解了古人对自然景色和历史文化的深刻感悟与表达方式。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3篇

【教学设想】
1、学生说说他们见过的湖。引出孟浩然对洞庭湖的描写。
2、学生自读三次,参照注释理解每句诗歌的意思。
板书:“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3、找出对“洞庭湖“具体描写的诗句,并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概括:
八月湖水平——水平如镜、湖水平静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词的方法。
2.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品的写作背景缺乏一定的了解,给作品的整体感悟带来某种困《饮酒》诗,好比我们这个旅游团观赏了陶渊明经营管理的一处田园风光,领略了它特有的风味。今天我们继续旅行来到我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唐诗和宋词。这两座高峰郁郁葱葱,蔚然深秀,美丽的景色令游赏者目不暇接。由于时间紧,我们在这两处景观中,重点欣赏孟浩然和范仲淹,走马观花看一看李白和白居易。同学们,同意吗?
涵虚混太清——水天一色、水天相接
气蒸云梦泽——水气氤氲、水气迷漫
波撼岳阳城——湖水汹涌、波涛汹涌
4、以上是“望洞庭湖”的诗句,那么题目中“赠张丞相”表明什么?诗中有没有写到张丞相?
分析后四句的意思,能够认识到“垂钓者”暗指进入仕途的人,尤其是张丞相,“舟楫”隐喻仕途引见的途径。
突破口:“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到底是“羡鱼”还是“羡钓鱼”
(3)师:请你们谈一谈什么是“隐者”?
(4)生自由谈对“隐者”的认识。
(5)师: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赏析一位古代隐者的诗歌。
2.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赏析诗歌的方法,学会收集诗歌的有关资料。
3.批判性地学习诗人“含蓄、委婉地自我推荐”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勇敢地亮出自己、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的教育。
高中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高中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教学科目:高中语文教学年级:高一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诗文的意义。
(3)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的朗读与背诵。
(2)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诗文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2)诗文的意境与作者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诗文的朗读录音和相关图片。
(2)学生预习诗文,查阅相关资料。
2. 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简介诗人背景及诗文创作背景。
(2)朗读诗文:学生齐读、教师范读、分组朗读。
(3)解析诗文: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
(4)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5)课堂小结:概括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深入解读:分析诗文的意境与作者情感。
(3)应用拓展:欣赏其他同主题的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 写一篇关于诗文意境与作者情感的心得体会。
3. 收集其他描述自然景观的诗词,进行欣赏与分析。
六、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1)在课堂讨论中,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能力。
(2)在课后作业中,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和心得体会质量。
2. 终结性评价:(1)期末考试中,针对《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相关知识点进行考查。
(2)学期末,组织诗词鉴赏比赛,检验学生对自然景观诗词的欣赏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学设计
共一学时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了解孟浩然生平。
2、品味欣赏诗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学时难点
提升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四、教学活动
(一)导入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提问:诗中送别的故人是谁?
回答:孟浩然
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习孟浩然的一首五言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二)练习朗读,读准字音与停顿。
强调“混”和“楫”的读音。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三)翻译诗句,疏通大意。
1.涵虚混太清。
2.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3.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四)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风清淡自然,以五言见长。
提问:根据字数及格律等特点,可以判断这首诗的体裁是——
回答:五言诗。
(五)感受诗意
1、望洞庭湖
(1)朗读首联和颔联,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诗人“望洞庭湖”所见景象。
(2)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析前两联中你喜欢的词句。
2、赠张丞相
(1)朗读颈联和尾联,用简洁的语言谈谈诗人以此诗赠张丞相的意图。
(2)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析后两联中你喜欢的词句。
(六)写作背景
孟浩然在应举落第后,主要过着隐居和漫游的生活,但他并非无意仕进。
后孟浩然赠诗丞相张九龄,希望得到他的援引而一登仕途。
提问:根据内容及主旨等方面,可以判断这首诗的体裁是——
回答:干谒诗、酬赠诗。
(七)体裁简介
干谒诗: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
酬赠诗:古代文人用来交往应酬或者赠给亲友同仁的诗歌。
(八)走近诗人
引入另一首酬赠诗——
赠孟浩然唐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写作背景及意图:李白专程去襄阳拜访孟浩然,不巧孟浩然外出远游,李白写下这首诗,表达敬仰和遗憾之情。
这首诗描绘了孟浩然摒弃官职,白首归隐,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饱含对孟浩然风雅潇洒的钦慕。
提问:孟浩然是真正的“隐士”吗?请结合他的诗作及人生经历,谈谈你的看法。
资料补充:
1、人生经历
孟浩然早年隐居家乡读书,四十岁赴长安应举落第,归乡后漫游吴、越等地。
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襄州刺史韩朝宗想向朝廷推荐他,并约他同至京师,孟浩然因与朋友饮酒而负约。
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辟其为从事,此时孟浩然已四十八岁,不久辞归。
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孟浩然与之畅饮欢甚,食鲜疾动而卒。
2、代表作
《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旧游》尝读高士传,最慕陶征君。
日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
《岁暮归南山》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洗然弟竹亭》俱怀鸿鹄志,昔有鶺鴒心。
逸气假毫翰,清风在竹林。
总结:孟浩然:豁达潇洒、任性自由,盛唐诗风的开端诗人。
五、齐声朗读,感知经典
六、作业
尝试创作一首酬赠诗,向友人倾诉你的人生志向。
七、板书
望洞庭湖——夸张、拟人——浩瀚雄伟——强烈
赠张丞相——比喻、用典——渴望引荐——委婉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引导学生了解诗歌体裁的特点,运用小组互助学习的模式,促进学生提升赏析诗歌的能力。
另外,补充有关诗人的背景资料和代表诗作,引领学生加深对本诗主题的理解,并激发学生深入探究古典诗歌艺术魅力和古代文人内心的兴趣。
但是,本节课对学生诵读的指导和训练较少,在今后的古诗文教学中还需重视熟读成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