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五项指标定量检测的正常值

合集下载

告诉你怎样看体检血化验单

告诉你怎样看体检血化验单

怎样看血液体检报告单临床生化检验正常值参考:血清总胆红素(TB)、血清直接胆红素(DB):当红细胞破坏增加或肝细胞损害或胆道梗阻胆汁排泄障碍,临床出现黄疸。

胆红素代谢试验可以帮助诊断和鉴别各类黄疸以及了解肝脏损害程度血清总胆红素(TB):血清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的总和称为总胆红素。

总胆红素能准确反映血清中黄疸的程度。

各种原因造成的黄疸,如溶血性、肝细胞性、阻塞性黄疸均可使血清总胆红素升高,升高的值反映黄疸程度。

血清直接胆红素(DB):见于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

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白蛋白/球蛋白(A/G):肝脏合成的蛋白质占人体蛋白质总量的40%以上。

当肝脏发生病变时,肝细胞合成蛋白质的功能减退,血浆中的蛋白质就会发生质和量的改变。

临床意义:1、肝病时总蛋白通常无显著变化,虽然白蛋白合成减少,但球蛋白合成增加,因此总蛋白量不变,不能单纯根据TP判断肝损害程度。

2、白蛋白在急性肝病时一般不具有预后的作用。

3、白蛋白/球蛋白比值( A/G )大于1.5以上为正常,<1为倒置,提示肝脏损害严重,持续时间长,则预后较差。

4、总蛋白低于60g/L称为低蛋白血症,病因基本同白蛋白。

白蛋白降低常见于①肝细胞病变;②蛋白质丢失过多如烧伤、肾病综合征;③蛋白质摄入不足,慢性营养障碍、吸收不良;④慢性消耗性疾病,恶性肿瘤。

5、球蛋白增高见于①慢性肝脏疾病;②胶原性疾病;③慢性感染性疾病;④恶性疾病。

肝脏是人体含酶最丰富的器官,当肝细胞损伤时,可因肝细胞坏死、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有些酶释放出来,使血清酶活性增高。

有些酶在肝脏病变时合成减少或病理性生成亢进或排泄障碍,致血清中活性降低或升高。

因此,测定血清酶的变化可诊断肝脏病变、观察病情和判断预后。

谷丙转氨酶(ALT):轻微的肝细胞受损,活性可增高一倍,是肝损害最灵敏的试验之一。

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活动及酒精、药物和化学毒物等各种因素致肝损害均可升高;ALT虽非病毒性肝炎的特异性诊断指标,但也是不可缺少的诊断指标之一;原发性肝癌若ALT持续增高可能并有肝坏死存在;胆道疾病如胆石症、胆道梗阻,ALT可有轻中度升高。

乙肝五项检验报告单模板

乙肝五项检验报告单模板

乙肝五项检验报告单模板报告日期:___________ 检验人员:___________检验项目:1. 乙肝表面抗原(HBsAg)2. 乙肝表面抗体(Anti-HBs)3. 乙肝e抗原(HBeAg)4. 乙肝e抗体(Anti-HBe)5. 乙肝核心抗体(Anti-HBc)检验结果:1. 乙肝表面抗原(HBsAg): ___________2. 乙肝表面抗体(Anti-HBs): ___________3. 乙肝e抗原(HBeAg): ___________4. 乙肝e抗体(Anti-HBe): ___________5. 乙肝核心抗体(Anti-HBc): ___________正常值范围:1. 乙肝表面抗原(HBsAg): < 0.05 IU/mL2. 乙肝表面抗体(Anti-HBs): < 10 mIU/mL3. 乙肝e抗原(HBeAg): 阴性4. 乙肝e抗体(Anti-HBe): 阳性5. 乙肝核心抗体(Anti-HBc): 阳性解读说明:1. 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表示感染乙肝病毒2. 乙肝表面抗体(Anti-HBs):阳性表示免疫力保护3. 乙肝e抗原(HBeAg):阴性表示病毒复制较低4. 乙肝e抗体(Anti-HBe):阳性表示病毒复制受到抑制5. 乙肝核心抗体(Anti-HBc):阳性表示曾经感染乙肝病毒建议:1. 阳性结果需要进一步就诊并接受医生的指导2. 根据医生建议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注意事项:1. 本报告仅供参考,最终诊断需由专业医生进行2. 若有任何疑问,请及时咨询医生进行解释和指导签字:__________________地址:_________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此为模板示例,实际报告单内容需根据具体情况而异。

乙肝五项定量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乙肝五项定量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乙肝五项定量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乙肝五项乙肝五项定量检查正常值乙肝五项定量正常值如下;HBSAG 乙肝表面抗原定量(TRFIA) 0-0.5ng/mlHBSAB 乙肝表面抗体定量(TRFIA) 0-10miu/mlHBEAG 乙肝e抗原定量(TRFIA) 0-0.5PEI U/mlHBEAB 乙肝e抗体定量(TRFIA) 0-0.2PEI U/mlHBCAB 乙肝核心抗体定量(TRFIA)0-0.9PEI U/ml乙肝五项检查临床意义1、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HBsAg是乙肝病毒的外壳蛋白,本身不具有传染性,但它的出现常伴随乙肝病毒的存在,所以它是已感染乙肝病毒的标志。

临床意义:为已经感染病毒的标志,并不反映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强弱。

2、乙肝病毒表面抗体 HBsAb一般简称表面抗体。

当乙型肝炎病毒侵入人体后,刺激人的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反应,人体免疫系统中的B 淋巴细胞分泌出一种特异的免疫球蛋白G。

它可以和表面抗原特异地结合,在体内与人体的其他免疫功能共同作用下,可把病毒清除掉,保护人体不再受乙肝病毒感染,故称表面抗体为保护性抗体。

临床意义:为中和性抗体标志,是否康复或是否有抵抗力的主要标志。

3、乙肝病毒e抗原 HBeAg一般通称e抗原。

它源于乙型肝炎病毒的核心,是核心抗原的亚成分,或是核心抗原裂解后的产物。

e抗原是可溶性蛋白。

当核心抗原裂解时,可溶性蛋白部分(即e抗原)就溶于血清中,存在于血液循环中,若取血化验就可查出来。

临床意义:为病毒复制标志,持续阳性3个月以上则有慢性化倾向。

4、乙肝病毒e抗体 HBeAb-ee抗体是乙型肝炎e抗体的简称(抗-HBe),它是由e抗原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出来的特异性抗体,这种特异性e抗体能够和e抗原结合。

临床意义:为病毒复制停止标志,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较弱但,抗-HBe和抗-HBs不同,e抗体不是保护性抗体,不代表患者有了免疫力。

5、乙肝病毒核心抗体 HBcAb核心抗原虽然在血清中查不出来(它在血中很快被裂解),但是它具有抗原性,能刺激身体的免疫系统产生出特性抗体,即核心抗体,故检测抗-HBc可以了解人体是否有过核心抗原的刺激,也就是说是否有过乙肝病毒的感染。

肝功能检验指标

肝功能检验指标

肝功能检验指标化验检查>>类别列表>> 非结合胆红素(SIB或IBIL)正常范围:小于11.1微摩/升(<0.65毫克/分升)。

检查介绍:总胆红素是由非结合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组成,非结合胆红素即不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胆红素。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严重烫伤、败血症、疟疾、血型不合输血、脾功能亢进、恶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铅中毒、新生儿生理性黄疸、药物性黄疸、体质性黄疸、哺乳性黄疸等总胆红素和非结合胆红素增高,为溶血性黄疸;总胆红素和结合与非结合胆红素均增高,为肝细胞性黄疸;结合胆红素与总胆红素的比值,>35%为阻塞性或肝细胞性黄疸;比值<20%为溶血性黄疸。

化验检查>>类别列表>> 结合胆红素(SDB或DBIL)正常范围:小于6.0微摩/升(<0.35毫克/分升)。

检查介绍:未结合胆红素在肝细胞内转化,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结合胆红素,又称为直接胆红素。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Dubin-Johnson综合征、Rotor综合征。

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增加,为阻塞性黄疽;总胆红素和结合与非结合胆红素均增高,为肝细胞性黄疸。

根据结合胆红素与总胆红素的比值,>35%为阻塞性或肝细胞性黄疸;比值<20%为溶血性黄疸。

化验检查>>类别列表>> 总胆红素(TBIL或STB)正常范围:3.4~17.1μmol/L。

检查介绍:总胆红素包括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中毒性或病毒性肝炎、溶血性黄疽、恶性贫血、阵发性血红蛋白尿症。

红细胞增多症、新生儿黄疸、内出血、输血后溶血性黄疽、急性黄色肝萎缩。

先天性胆红素代谢异常(Crigler-Najjar综合征、Gilbert综合征、Dubin-Johnson综合征)、果糖不耐受等,以及摄入水杨酸类、红霉素、利福平、孕激素、安乃近等药物特别说明:一般来说小于34μmol/L的黄疸,视诊不易察出,称为隐性黄疽;34~170pmol/L为轻度黄疽;170~340μmol/L为中度黄疸;>340μmol/L为高度黄疸。

乙肝五项检验报告单详细解读

乙肝五项检验报告单详细解读

乙肝五项检验报告单解读医院乙肝两对半的报告中会出现OD值、Cut off值、S/C.O.值。

以上数值是乙肝五项检测时候仪器读取出来的几个数据。

OD值表示吸光度,Cut off值表示对照样本的临界值,S/C.O.比值即用来判断阴阳性结果的数值。

对于乙肝两对半前三项(HBsAg、HBsAb、HBeAg)OD值S/C.O.>1,则表示阳性,后两项(HBeAb、HBcAb)OD值S/C.O.>1则相反,表示阴性。

正常组合模式1、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 (-)乙肝五项检查全阴。

未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

2、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 (-)乙肝五项第2项阳性。

注射乙肝疫苗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已康复,具有免疫力。

常见阳性组合模式一、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 (+)俗称大三阳,即一三五项为阳性。

在新版的《中国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大三阳”的规范医学名称应该有两个,分别是慢性HBV 携带者和e抗原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或者乙肝病毒携带者体内乙肝病毒的免疫指标,即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乙肝核心抗体(抗HBC)三项阳性,这三项指标阳性往往提示体内病毒复制比较活跃,但是否引起了严重的肝细胞损害,还要看肝功能检测情况和患者的自觉症状! 简单地说,“大三阳”并不意味着病情严重程度。

其临床意义可归纳为:急性期、慢性期、有较强的传染性。

二、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 (+)俗称小三阳,即一四五项阳性。

新版的《中国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小三阳”的规范医学名称有两个: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和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

以上组合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体(HBeAb)、乙肝核心抗体(抗HBC)三项阳性。

乙肝五项指标

乙肝五项指标
中文名:乙肝五项指标外文名:Second liver 5 indexes包括: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等检查方式:验血也称:乙肝两对半
检查时间
乙肝五项的检查是比较简单的,一般情况下上午检查,下午就能拿到结果,一天的时间就足够了。如果是乙肝携带者,建议每隔三个月到六月左右定期检查一次,不需要过于频繁检查。[2]
肝病专家表示,根据外科临床观察,部分原因不明的肝癌是由“慢性隐匿性乙肝”转变而来的。“慢性隐匿性乙肝”的隐匿性不但表现在如疲倦、消瘦、发黄等病症不明显,重要的是在乙肝五项检查的结果中也表现不明显。有的患者在检测乙肝五项时,发现表面抗原(HbsAg)阴性,仅表面抗体(抗-HBs)、核心抗体(抗-HBc)和(或)e抗体(抗-HBe)阳性;甚至有的患者5项结果(包括2项抗原和3项抗体)全部阴性,但HBVDNA结果阳性,转氨酶高。
2带来消极作用、恶化性质的转阴。有的患者反复用药治疗,有的患者未经特殊治疗,也会出现乙肝病毒指标的阴转,最常见的是乙肝大三阳转为乙肝小三阳或是乙肝小二阳,有时甚至于转为e抗体和核心抗体阳性。病毒指标虽然转阴了,病情却越来越严重。具体表现为:症状、体征不断加重,疲乏劳累,腹胀纳差,面色萎黄或黎黑,肝掌,蜘蛛痣明显等等;肝功损害加剧,转氨酶、黄疸反复升高,白蛋白下降明显,球蛋白日见上升,凝血机制恶化;影像学检查揭示病情向严重方面演变。如果遇到这种情况,说明上述病毒阴转带来了不良的后果,这些阴转大都是病毒变异造成的。病毒变异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变异的后果也是相当复杂的。病毒变异本身说明病毒是一种适应性极强的、生命力顽强的生物体,它并非那么容易被消灭。乙肝病毒前c区基因变异是最常见的一种变异,变异后,使乙肝病毒e抗原不能产生,以致检查e抗原为阴性,但它并不代表病毒复制的减轻或消失,病毒复制依然在暗中进行,使病情迁延不愈,容易发生肝硬化,甚至于发生爆发性肝坏死。

解读乙肝五项

解读乙肝五项

解读乙肝五项乙肝病毒(HBV)标志物有三对,由于技术方面的原因,核心抗原无法测出,便成了二对半。

二对半的阳性与否仅反映是否感染了HBV 和病毒复制状态,而不能反映炎症状况,与病情轻重无因果关系。

为叙述方便,今将二对半中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HBSAB)、E抗原(HBEAG)、E抗体(HBEAB)、核心抗体(HBCAB)、按顺序编号为一二三四五、并将其最常见的组合模式释疑如下:1、一五全部阴性:未感染过,属正常状态。

可注射乙肝疫苗,以获得被动免疫。

2、一五阳(小二阳):为急性乙肝恢复期或既往感染过,传染性较弱。

①若临床无症状,ALT等肝功正常,则为无症状携带者。

②有症状,ALT等明显升高,为急性乙肝早期。

③有症状。

ALT等正常,为慢乙肝。

3、一三五阳(大三阳):为急慢性乙肝,提示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较强。

4、一四五阳(小三阳):为急性感染趋向恢复或慢乙肝,病毒复制不强,传染性较弱,但需检测DNA。

5、单二阳:感染过乙肝或注射过疫苗,现已具有免疫力。

滴度越高,保护力越强,免疫时间越长。

6、单一阳:①乙肝感染早期,病毒复制,有传染性。

②若持续六个月以上阳性,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

若滴度低,<1∶16,则无传染性。

7、单五阳:(1)低滴度,又IGG阳性:既往感染过,现已康复,为“带毒者”,无传染性。

(2)若高滴度,又IGM阳性:为现时感染,是病毒复制持续的标志,有传染性,不能献血。

(3)IGG、IGM均阳性,易发展为慢乙肝或病毒携带者。

8、二四阳、二五阳或二四五阳:感染后康复期,已产生抗体,开始有一定的免疫力。

9、四五阳:(1)为恢复期或近期感染,有低度复制与弱传染性。

(2)病毒量少,其它标志物不易测到。

(3)检查误差,可三个月后复查。

10、一三阳:急性感染早期,有极强感染性。

11、一二阳:亚临床感染早期或不同病毒亚型第二次感染。

12、一四阳:无症状感染者或病毒携带者;急性感染趋向恢复。

己肝五项定量标准

己肝五项定量标准

乙肝五项定量标准
乙肝五项定量的标准会因不同的检查项目而有所差异。

以下是乙肝五项定量检查中各项目的正常值范围:
1. 乙肝表面抗原(HBsAg):定量检查正常值应小于0.5ng/ml。

2. 乙肝表面抗体(HBsAb):定量检查正常值应小于10miu/ml。

3. 乙肝e抗原(HBeAg):定量检查正常值应小于0.5PEIU/ml。

4. 乙肝e抗体(HBEAB):定量检查正常值应为0-0.2PEIU/ml。

5. 乙肝核心抗体(HBCAB):定量检查正常值应为0-0.9PEIU/ml。

如果检查结果不在上述范围内,可能表示肝脏存在某些问题,建议咨询医生并结合具体某项的结果进行调理或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乙肝五项指标定量检测的正常值
1、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正常值是<0.5ng/ml。

大于0.5单位,就是阳性,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是感染乙肝的标志。

2、乙肝表面抗体(HBsAb)的正常值是<10miu/ml,大于10miu/ml,就是阳性,乙肝表面抗体阳性一般表示有抗体,不会被传染。

3、乙肝e抗原(HBeAg)的正常值<0.5PEI U/ml,大于0.5PEI U/ml,为阳性,这是乙肝传染性强弱的重要指标,数值越大,传染性越强。

4、乙肝e抗体(HBeAb)定量0-0.2PEI U/ml,大于正常值为阳性,这表面乙肝的复制趋于停止,传染性较小。

5、乙肝核心抗体(HBcAg)定量0-0.9PEI U/ml,阳性表示曾经感染乙肝病毒,或正处于康复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