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释式自体输血教(学)案
稀释式自体输血

稀释式自体输血稀释式自体输血通常是在麻醉后临手术前或手术主要出血步骤前,抽取患者一定量的自体血,在手术室常温下短暂储存,同时输入血浆代用品稀释血液,使机体维持正常的血容量。
采血后患者处于血液稀释状恋,术中失血流出的是稀释血,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红细胞的丢失,也就减少对同种异体输血的需求。
在手术即将结束时,将术前所采集的血液全部回输给患者。
由于自体血在体外存放仅几个小时,富含血小板及凝血因子,可减少患者术后出血。
随着该项技术的发展,稀释式自体输血已有4种方式:①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②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③急性超高容量血液稀释;④急性非等容性血液稀释。
这些血液稀释方法各有优缺点,目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仍然是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
稀释式自体输血不需要特殊设备,费用相对低,倘能与储存式自体输血和回收式自体输血联合应用,则可明显降低同种异体血的使用率。
一、血液稀释的生理变化血液由细胞成分与非细胞成分组成。
细胞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与血小板;非细胞成分主要是血浆,其中包括胶体成分和晶体成分。
血浆占血液总体积的50%-60%,红细胞占血液总体积的40%-50c/0。
血液稀释时,红细胞容量相对降低,会影响血液的携氧能力,但血液稀释在一定限度内,机体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代偿,包括组织氧的摄取增加,心排血量增加,血液黏稠度降低以及氧离曲线右移等,使组织氧代谢不受影响。
血液稀释,可以改变血液的流变学特性,对血流动力学产生有益的影响。
(一)对血液黏度的影响血液黏度与红细胞容量及血浆蛋白的浓度密切相关,其中Hct是影响血液黏度的重要因素。
血液黏度的增高主要是由于细胞-血浆蛋白质相互作用引起的红细胞的聚集和叠连。
稀释式自体输血时,部分血液黏度高的患者在人工放血的同时输入外源性液体置换血液,此时血液中红细胞容量减少,液体容量增高,聚集的红细胞出现解聚,叠连的红细胞分散,使血液黏度显著下降。
血液黏度的降低,可改善组织灌注,即血黏度越低,血的流速越快。
输血科稀释式自体输血管理规程

输血科稀释式自体输血管理规程1.目的为节约血液资源,减少手术中输异体血,规范稀释式自体输血的操作,依据《临床愉血技术规范》附件二“自体输血指南”及《血液保护管理程序》4.2.5条款的要求制定本规程。
2.适用范围适用于麻醉医师施行稀释式自体输血。
3.职责3.1经过培训的麻醉医师1.1.1负责实施稀释式自体输血,并履行告知义务。
3.2输血科(血库)临床输血咨询服务人负3.2.1负资提供稀释式自体输血的咨询服务。
4.管理要求4.1严格掌握稀释式自体输血的适应症、禁忌症及病历选择标准4.1.1适应证(1)患者身体一般情况好,无明显肝功能障碍及心肺疾患。
Hb>110g%L(Hct>0.33"G+手术中有大量失血,可以考虑进行稀释式自体输血。
(2)手术需要降低血液赫稠度,改善微循环灌注时,也可以采用。
4.1.2禁忌证:Hb<lOOg∕L,低蛋白血症,凝血功能障碍,静脉输液通路不畅及不具备监护条件者均不宜进行血液稀释。
4.1.3病例选择标准(l)Hb>110g∕I-Hct>0.33o(2)血小板数>100XIO9ZLo(3)PT正常。
(4)无心肺及肝肾疾患。
4.2操作步旅4.2.1放血:在麻醉后,待患者病情稳定,手术尚未开始时放血。
按采供血机构采血方法进行无菌操作,选择两条较粗的静脉,用16G穿刺针穿刺。
采血速度以动脉血压、心电图监护维持正常为条件。
成人按20~40ml∕min的速度抽取血液。
血液收集与枸椽酸钠葡萄糖(ACD)保存液的血袋中,在室温下保存备用。
若手术时间较长液科置4C冰箱保存。
采血量根据患者的体重、Hct及预期的失血量确定。
身体状况较好的患者可采血达全身总血容量的20%~30%.4.2.2血液稀释:人工放血是要输入等量的胶体液和晶体液,以使血容量维持正常。
稀释剂常用佳乐施、万汉,50%自蛋白、平衡盐液、勃脉力A等,根据不同病情选用。
血液稀释度以Hct不低于0.25为适度。
《临床输血检验技术》课程标准.

《临床输血检验技术》课程标准课程名称临床输血检验技术课程代码YLCSXY课程类型B类课程总课时72理论课时50 实践课时22教学场地要求多媒体教室,中心血站、医院输血科任课教师要求具备扎实的临床输血理论知识,并具有临床输供血检验的工作经历。
一、课程定位本课程是高职高专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临床输血方向的专业限选课程。
本课程系统的讲述了安全献血、血型检测技术、输血相关感染病原学标志物检测、血液成分制备技术、血液及成分制品的管理与运输、临床输血流程、血液成分的临床应用、自体输血技术、输血不良反应、新生儿溶血病的实验室检查、临床输血管理等临床输血学检验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输、供血的基本理论及基本技术。
本课程开设在第四学期,前导专业核心课程为《临床检验基础》、《微生物检验技术》、《免疫检验技术》,与本学期的《血液学检验技术》、《生物化学及检验技术》、《寄生虫检验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密切联系,为后续顶岗实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目标1.能力目标(1)能正确进行献血者的招募、教育和动员,并能采集血液。
(2)能正确进行献血者血液标本的检测;(3)能正确制备血液制品的。
(4)能够正确进行输血前血容性相关检测、新生儿溶血病的相关实验室检查、自体输血。
(5)能够指导临床合理用血。
2.知识目标(1)具有采血、输血技术规范的基本知识;(2)知道采供血机构及其职责,输血安全的技术和管理保障;(3)知道临床输血基本条件的控制、室内质控与室间质评要求与操作。
3.态度目标(1)具有高高尚的医德医风和团队合作精神;(1)树立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职业意识;(2)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设计1.设计思想本课程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献血员的教育、动员、招募→献血员体检→血液采集→血型及输血相关感染病原学标志物检测→血液成分制备→临床输血整个流程进行编排,在此基础上,对医疗卫生单位输血科(库)和中心血站工作环节与流程、工作任务进行了解构与重构,在强化现代输血的基本理论知识、相关的检测技术的同时,也介绍了血液辐照等输血新技术的应用,力求使课程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对接,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临床输血检验技术》课程标准.

《临床输血检验技术》课程标准课程名称临床输血检验技术课程代码YLCSXY课程类型B类课程总课时72理论课时50 实践课时22教学场地要求多媒体教室,中心血站、医院输血科任课教师要求具备扎实的临床输血理论知识,并具有临床输供血检验的工作经历。
一、课程定位本课程是高职高专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临床输血方向的专业限选课程。
本课程系统的讲述了安全献血、血型检测技术、输血相关感染病原学标志物检测、血液成分制备技术、血液及成分制品的管理与运输、临床输血流程、血液成分的临床应用、自体输血技术、输血不良反应、新生儿溶血病的实验室检查、临床输血管理等临床输血学检验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输、供血的基本理论及基本技术。
本课程开设在第四学期,前导专业核心课程为《临床检验基础》、《微生物检验技术》、《免疫检验技术》,与本学期的《血液学检验技术》、《生物化学及检验技术》、《寄生虫检验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密切联系,为后续顶岗实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目标1.能力目标(1)能正确进行献血者的招募、教育和动员,并能采集血液。
(2)能正确进行献血者血液标本的检测;(3)能正确制备血液制品的。
(4)能够正确进行输血前血容性相关检测、新生儿溶血病的相关实验室检查、自体输血。
(5)能够指导临床合理用血。
2.知识目标(1)具有采血、输血技术规范的基本知识;(2)知道采供血机构及其职责,输血安全的技术和管理保障;(3)知道临床输血基本条件的控制、室内质控与室间质评要求与操作。
3.态度目标(1)具有高高尚的医德医风和团队合作精神;(1)树立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职业意识;(2)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设计1.设计思想本课程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献血员的教育、动员、招募→献血员体检→血液采集→血型及输血相关感染病原学标志物检测→血液成分制备→临床输血整个流程进行编排,在此基础上,对医疗卫生单位输血科(库)和中心血站工作环节与流程、工作任务进行了解构与重构,在强化现代输血的基本理论知识、相关的检测技术的同时,也介绍了血液辐照等输血新技术的应用,力求使课程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对接,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输血、自体输血和血液稀释技术

石龙人民医院麻醉科输血、自体输血和血液稀释技术培训Blood transfusion,Autohemotransfusion and Hemodilution第一节输血一、现代输血观念和指征输血的主要目的是:1.维持组织的氧供;2.维护机体的止血、凝血功能;3.维持有效的容量负荷。
以上功能由血液的不同成分完成,故从节约用血及治疗有效性的角度考虑,在有条件的地区应不遗余力地推行成分输血。
此外,关于输血还有其他一些观念上的改变,比如:限制输血适应征;提倡使用浓缩红细胞;慎重使用血浆;提倡自体输血;钙剂及碳酸氢钠不应作为输血常规; 血液中不能随意加用药物。
2000年卫生部制定的《临床输血规范》是我国输血指征的第一部法规,该规范指出:Hb >100g/L不必输血;Hb<70g/L应考虑输入浓缩红细胞;Hb为70~100g/L,则根据病人代偿能力、一般情况和病变决定,出血量>30%可输入全血。
1996年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制定的成分输血指南指出:1.Hb>100g/L时极少需要输血,当Hb<60g/L时,几乎都需要输血,特别是急性贫血时;2.当Hb为60~100g/L时是否需要输入红细胞取决于病人乏氧状态下出现并发症的风险大小;3.不建议对所有病人均用某一特定Hb浓度作为“扳机点”来判定输血指征,或者应用其他判定方法却忽略了影响氧合的所有重要的病理和外科影响因素;4.为减少输血风险,适当的术前自体血采集,术中和术后血液复苏,急性等容血液稀释,以及可以减少失血的措施(控制性降压和药物应用)都可能是有益的;5.自体红细胞输注的指征可以比异体红细胞输注的指征更宽松,因为出现输血风险的可能性较低。
二.失血量的估计(一) 在手术麻醉前,需估计病人的创伤失血量,以判断病人对手术麻醉的耐受力,制定节约用血措施或准备输血量。
正常人体血容量在性别和年龄上有差异,男性平均为75ml/kg,女性65ml/kg ,新生儿85ml/kg ,其中红细胞占2/5,血浆占3/5。
稀释式自体输血技术管理制度

稀释式自体输血技术管理制度1.目的明确稀释式自体输血技术要求与操作规范,保障稀释式自体输血患者的安全。
2.范围本文件的执行部门/科室主要为麻醉科;执行人员主要包括麻醉医师和手术室护士。
适用于术中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及血液回输等工作。
3.术语、缩略语和定义稀释式自体输血(acutenormovolemichemodilution,ANH):是指患者在麻醉后或者手术中可能引起大量出血的关键步骤前抽取一定量的自体血并合理保存;与此同时,为了维持患者正常血容量,按比例补充晶体液和(或)胶体液,当主要出血过程停止或者即将停止时,再将抽取的自体血回输给患者的一种输血技术。
根据采集方式,也可使用血液成分分离机将自体血分离为不同成分使用。
4.目标稀释式自体输血技术操作规范,无患者不安全事件发生。
5.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5.1麻醉科负责建立稀释式自体输血标准操作程序。
5.2麻醉医师负责实施血液稀释技术、自体血液回输以及稀释式自体输血全过程中患者生命体征监护和相关指标监控。
5.3手术室护士负责协助麻醉医师开展稀释式自体输血工作。
6.工作程序6.1适应证:适用于预计手术出血量较大的患者;无贫血,无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无血液感染;拒绝接受异体输血的患者。
6.2禁忌证:贫血、低蛋白血症、止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以及不具备监护条件和快速静脉通路时。
6.3病例选择标准(1)估计失血量范围600~1500mL(丢失20%~30%血容量)。
(2)术前Hb≥110g/L(在等容的情况下)、Hct>35%。
(3)血小板>150×10°L,PT和APTT正常。
(4)心电图和心肌正常(无任何心肌缺血症状,无S-T 段升高和下移,无不稳定心绞痛,无心功能不全,射血分数≥50%)。
(5)无限制性和/或阻塞性肺疾病(术前肺X线片和肺功能试验基本正常)。
(6)无肾脏疾病(血肌酐和尿素氮正常,无尿少,无单肾功能障碍)。
(7)无未治疗的高血压(收缩压≤160mmHg,舒张压≥100mmHg)。
输血科实施稀释式自体输血的规定

输血科实施稀释式自体输血的规定I目的为了稀释式自体输血的管理,特制定此规定。
Il范围本制度适用于输血科工作人员。
Ill规定一、适应症和禁忌症(一)适应证1•术前备血2400mL,ASAI—II级(其中HbeIIOg∕L,Hct20.33),择期手术。
2.PLTmiOOX109/L。
3.预计出血量大于患者全身血容量20%。
4.凝血系统功能正常。
5.红细胞增多症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慢性缺氧造成的反应性红细胞增多。
6.稀有血型。
7.己产生不规则抗体,配血发生困难。
8.为了避免异体输血引起感染、免疫抑制。
9.因宗教信仰而拒绝异体输血。
10.血源困难地区的手术。
对长期贫血者,其Hb、HCt标准可根据氧供需平衡监测和临床表现放宽至Hb2100g/L,Hct≥O.30:对长期血小板减少且无任何出血倾向者,PLT可放宽至N80X109/L,但两者都应选择轻度稀释式自体输血。
(二)禁忌证1•贫血HCt<0.30、Hb(100g/L者,或伴有造血系统疾病者。
2•凝血功能障碍。
3.血小板功能异常或PLT<80×109∕L o4.伴有感染性发热或菌血症。
5.重要脏器(心、肝、肺、肾)功能不全者,该脏器需要手术治疗的除外。
6.未纠正的休克、低蛋白血症伴有组织水肿者。
7.颅内高压者(脑水肿、脑疵、脑缺氧性损害)。
适应证与禁忌证是相对的,并可相互转化,主要取决于患者状况、医疗条件及相关输血技术。
稀释式自体输血的相对禁忌证为低血容量、贫血、凝血异常、充血性心力衰竭、近期心肌梗死、肺疾患、微血管病、小儿及老年人等。
二、操作规程稀释式自体输血操作简单、适应证广泛,但仍存在操作失误、人为差错等医疗隐患,必须精心操作才可确保预期效果。
(一)人员资质熟练掌握血液采集技术和采血反应处理的麻醉科医师负责实施。
(二)准备工作1.评估:复习病史,补充完善相关检查。
2.告知:遵循自愿和知情同意的原则,将稀释式自体输血适宜性评估的结论告知患者。
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式自体输血(优质特选)

20
ANH稀释液的选择
➢晶体液:平衡液、林格氏液等 ➢ 胶体液:羟乙基淀粉、右旋糖酐、海脉
素、血定安等 晶:胶=2:1(1:1) 稀释液:采血量=2:1
21
ANH采血量
➢ 估算法:成人采血500ml→HCT↓4% ➢ 按体重计算:15~20ml/kg ➢ 按公式计算:可抽血量=CV(HCT1—HCT2)/HCT
23
ANH血液保存
预计6h内可回输完毕: 室温下(22℃)保存
预计6h内不能回输: 送输血科专用储血箱保 存
24
ANH血液回输
➢ 回输时机:参照卫生部输注异 体红细胞指征HCT<21%或Hb <70g/L;术中出血不多则在手 术止血后回输。
➢ 回输前需按异体血输注常规仔 细核对!
➢ 回输顺序:与采集时间相反,后 采的先输,先采的后输
12
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
在麻醉后,手术主要出血 步骤开始前抽取患者一定 量的自体血在室温下保存 备用,同时补充等效容量 的晶体或胶体液,使血液 稀释,降低红细胞压积, 使手术出血时血液的有形 成分丢失减少。然后根据 术中失血及患者情况将自 体血回输给患者。
13
ANH的适应症
患者一般情况好,血红蛋白≥110g/L(HCT≥0.33),估计术中有失血 量大的患者(年龄不是该技术的禁忌症) 手术中需要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时也可以使用。
急性等容量血液稀释--麻醉后、 手术前采血,同时补充等容量的晶、 胶体液稀释血液,术中必要时再将 保存的自体血回输给病人。 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通过加深 麻醉程度扩张容量血管后,短时间 内快速补充超出传统生理需要量的 晶、胶体液,使机体血容量维持在 超过基础容量的20%左右,以降低 HCT,减少术中红细胞的丢失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利医院
麻醉学教案
(2)温度:室温保存(22℃左右)不超过6h,4±2℃冰箱保存不超过24小时
四)自体血回输:
(1)回输指征:一般在手术基本止血完成后或当患者出血量>600~1000ml时开始回输。
(2)避免误输:自体血不得离开手术间,回输前应详细核对,在手术间完成输注或在输注过程中离开。
(3)监测:注意回输过程中循环的容量负荷,必要时使用利尿剂或血管扩张剂调节容量负荷。
五)注意事项:
(1)血液稀释可依据病情,遵循“多出少进或等量进出”的替代原则,以氧供/需平衡和血流动力学稳定为前提。
(2)自体血回输顺序:以相反顺序将采集自体血回输,即后采12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