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态学讲稿-第六章森林群落演替

森林生态学讲稿-第六章森林群落演替
森林生态学讲稿-第六章森林群落演替

森林群落的演替

一、裸地

(一)裸地概念和类型

裸地:即指从来没有植物生长的地段。裸地通常有极端的环境条件,如极为干旱、潮湿、缺乏有机质等。分为两种:原生裸地和次生裸地

原生裸地;指从来没有生长过植被、或原来生长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连原有植被下的土壤条件均已不存在的地段。

次生裸地:指那些原生植被虽然被消灭,但原有群落下的土壤条件还多少保留着,并且土壤中还多少保留着原来群落某些繁殖体的地段。

(二)裸地形成的原因

地形变迁:地形变迁形成的裸地多为原生裸地。如风积作用形成的沙丘和土堆、重力侵蚀形成的山崩、火山活动形成的熔岩等。

气象因素:气象因素形成的多为次生裸地。如干旱使水库、河流或湖泊变干、风灾和雪灾引起的植物毁灭等。

生物作用:生物作用形成的一般为次生裸地。如灾害性昆虫的大发生。

人为影响:人为影响形成的一般为次生裸地。如砍伐森林、过度放牧、垦荒等。

二、植物群落的形成过程

植物群落的形成过程一般包括四个阶段:迁移、定居、竞争和反应等。

迁移:即繁殖体传播到裸地的过程。繁殖体包括植物的种子、孢子以及能起作用的任何部分(如某些植物地下茎、具无性繁殖能力的枝、干等)。

定居:繁殖体传播到新的地点后,即进入定居过程。定居包括发芽、生长和繁殖三个环节。各环节能否顺利完成,取决于物种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和定居地的生境条件。

竞争:在一定的地段,由于不同物种的同时入侵或随着个体的增长和繁殖,必然导致营养空间和资源的竞争,结果是适者生存。

反应:通过植物的定居和生长,群落内生物和非生物环境间会不断发生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原来的生境条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改造的结果往往是不利于早期入侵者的生存,从而为另一些更适应种的进入创造了条件,即另一个群落形成的开始。

三、森林群落的发育

从一个群落形成到被另一个群落替代,每一个群落都有一个发育过程。这个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发育初期、盛期和末期。

发育初期:在发育初期,建群种的良好发育是一个主要标志。建群种的生长和变化会引起其它种类的生长和个体数量的变化。因此,在发育初期,种类成分不稳定,每种植物个体数量变化也较大;群落的结构尚未定型,层次分化不明显。在生态方面,群落所特有的生境正在形成中,特点还不突出。

发育盛期:到了发育盛期,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相对比较一致,从而有别于不同类型的其它群落。其次,群落结构已经定型,主要表现为有良好的层次分化。在生态方面,群落的生活型组成及季相变化,以及群落内生境都比较典型。

发育末期:在群落的整个发育过程中,群落会不断地对内部环境进行改造。起初这种改造作用是有利于自身群落的发育。但当改造作用进一步加强时,则被群落改变的环境条件往往不利于自身群落的生存,主要表现为建群种长势衰退,不能正常更新,这就为另一建群种的出现和下一个群落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四、森林群落的演替

(一)群落演替概念:

1演替:即某一地段上,一个植物群落被另一个植物群落所替代的过程。

2演替系列:演替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的群落类型。

(二)群落演替的原因

1内部因素:

建群种对环境条件的改变;

不同树种的生态学特性与生物学特性的差异;

2外部因素:

渐变的环境条件:冰期的进退,气候的改变等;

突然改变的环境条件:干扰是指发生在一定地理位置上,对生态系统结构造成直接损伤的、非连续性物理作用或事件。如火灾、风害、病虫害等。

(三)演替的类型

1按初始生境水分条件划分(美国的Daubenmire)

(1)水生演替:在潮湿的或水生的生境中开始的演替。如湖泊、池塘等。

水生演替系列:以湖泊为例。一般湖泊中,如果水深超过4米,因为光照和空气的缺乏,体形较大的绿色植物无法生存,只有一些浮游生物活动。由于从湖岸上冲刷上来的矿物质淤积以及浮游生物大量的残体堆积,湖底逐步抬高,依次出现下列群落的演替系列:

沉水植物阶段:在水深超过4米左右的池塘,常有许多沉水植物生长,它们整个植株全在水中,这些植物死亡后,死亡体向池塘底沉积,池塘日益变浅,不适于原来植物生长,让位于浮水植物;金鱼藻、眼子菜等

浮水植物阶段:当水深1-3米时,开始出现浮水植物,它们有地下茎,根扎在底土中,繁殖很快,有高度堆积水中泥沙的能力,加快湖底抬高的速度;睡莲、菱角等挺水植物阶段:水深1米左右时,挺水植物逐渐迁移过来,它们也都有地下茎,繁殖特别快,个体数量多,阻留泥沙和累积腐质殖的速度很快;芦苇、香蒲等湿生草本植物阶段:当水浅到一定程度时,在干季土面可以露出时,已经不能适应挺水植物的生存,喜湿草本植物取而代之。在比较干燥的条件下,一些新的植物迁移过来,在干燥气候区域,形成稳定的草原;在湿润气候区,则向木本植物群落发展;

木本植物阶段:耐水湿的灌木出现,并很快过渡到乔木时期,逐渐形成稳定性较大的群落。

(2)旱生演替:在旱生的或干燥的生境开始的演替。如裸露的岩石表面。

地衣阶段:在岩石表面首先出现地衣,其顺序为壳状地衣-叶状地衣-枝状地衣,它们能利用短期的少量水分进行生长,并能在较长的干旱时期休眠,它们分泌的有机酸能腐蚀岩石表面,为土壤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其残体也参加到土壤的形成和积累中去,岩石生境开始改变,为其他种类提供了立足之地;

苔藓阶段:在地衣积累了少量的土壤上,耐旱的藓类开始生长,它们个体较地衣高大,具有丛生性,能积聚集更多的矿物质和有机质,促进了土壤的形成;

旱生草本阶段:在土壤具有保持水分能力时,一些耐旱喜光的草本植物相继出现,多年生植物也逐渐生长起来,土壤条件逐步改善,耐旱的地衣日益衰退,草本植物也逐渐失去优势;

木本植物阶段:草本植物把生态环境改善后,耐旱的灌木逐渐侵入,灌木增多后,草本植物又受到庇荫,生长受到抑制,这时耐旱的乔木树种可以生长,形成森林。

(3)中生演替:中生演替开始于有一定肥力的土壤母质上。如火烧后发生大面积表层土壤侵蚀,母质层以上全部被冲失的地段或塌方,冲积物质的沉积等,成为原生中生演替系列的起点。以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沿岸水碛物为起点,从原生裸地到形成森林的演替系列为例说明如下:

裸露矿质土阶段:这种矿质土是矿质颗粒混合物,这些颗粒都有融化的冰水使它们保持湿润,对植物侵占来说是一种有利的生境;

草本植物阶段:在矿质土常常草本植物首先取得优势,但在氮素非常贫乏的立地上,可能缺少草本植物先锋阶段;

木本植物阶段:灌木首先侵入,如越橘属、接骨木属、悬钩子属等。如果立地贫瘠,红赤杨可能更早地出现,由于有共生固氮根瘤菌,能在这种生境正常生长,且早期生长迅速,形成茂密植丛。北美黄杉、铁杉、北美乔柏陆续更新生长,耐庇荫,最后终将被气候顶极群落的组成种铁杉所取代,形成稳定林分。

2按演替起始裸地性质分(美国的Clements):

原生演替:开始于原生裸地的植物群落演替;经历的时间比较漫长;

次生演替:开始地次生裸地的植物群落演替;通常速度比较快。

3按演替时间分:

世纪演替:其经历的时间以地质时期计算。它是指一个区域的植被类型(如森林、草原、荒漠等)的发展过程,与植物区系的进化有关。

长期演替:长达几十年或几百年。一般森林群落之间的演替即为长期演替;

快速演替:在不多的几年间发生。摞荒地上的群落演替可作为例子。

4按演替的主导因素分

群落发生演替(群落发生):在裸地上先锋植物开始侵入,逐步长满空间,又被其它物种取代的过程。

内因性(生态/动态)演替:群落中生物的生命活动结果首先使它的生境发生改变,然后被改造的生境又反作用于群落本身。如此相互促进,使演替不断向前发展外因性(生态/动态)演替:由于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所引起的群落变化。如气候、地貌、土壤、火和人为因素

5按演替方向分:

进展演替:群落的演替显示着群落是从先锋群落经过一系列的阶段,到达中生性顶极群落。这种沿着顺序阶段向着顶极群落的演替过程称之为进展演替。

逆行演替:发生在人为破坏或自然灾害干扰因素之后,原来稳定性较大,结构较复杂的群落消失,代以结构简单、稳定性小的群落,利用环境和改造环境能力相对减弱,甚至倒退到裸地。

循环演替:进展演替和逆行演替都是定向演替,有时演替可以在局部任何一演替阶段下开始循环的演替。如在美国北方硬叶阔叶林中,山毛榉林-糖槭林-黄桦林-山毛榉林-糖槭林等,没有一个终点。

进展演替和逆行演替比较

进展演替逆行演替

群落结构的复杂化群落结构的简单化

优势度从以低级小型植物为主朝着高级大型植物发展,优势种寿命越来越长优势度从以大型植物为主趋向于小型植物为主,优势种寿命越来越短

物种多样性有增加趋势物种多样性有减少趋势

生活型多型化生活型简化

种间相互依存增强,窄生态幅种增加生态幅较宽以及适应特殊生境的种增加群落趋向中生化群落趋向于旱生化或湿生化土地生产力利用增加土地生产力利用减少

群落生物量趋向增加群落生物量趋向减少

土壤剖面的发育成熟土壤剖面弱化

群落生境的优化群落生境的恶化

(四)演替理论

1促进作用理论:Clements(1916;1936)提出的。物种替代是由于先来物种的活动改造了环境条件,使它不利于自身生存,而促进了后来物种的繁荣;因此,物种替代有顺序性,可预测和具方向性。多出现在环境条件严酷的原生演替中。

2抑制作用理论:Egler(1954)先来物种抑制后来物种,使后者难以入侵和发育,因而物种替代没有固定的顺序,各种可能都有,其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哪个种先到。演替在更大程度上决定于个体的生活史对策,因而难以预测。在该理论中没有一个物种可以被认为是竞争的优胜者,而是决定于谁先到该地,所以演替往往是从短命种到长命种,而不是有规律、可预测的物种替代。

3忍耐作用理论:Connell和Slatyer(1977)提出来的,认为:早期演替物种的存在并不重要,任何物种都可以开始演替(到达先后不重要)。较能忍受有限资源的物种将会取代其他物种,演替是靠这些物种的侵入或原来定居物种逐渐减少而进行的。某些物种可能占有竞争优势,这些物种最终在顶极群落中有可能占有支配地位。

4三种理论的比较

以上三种演替理论都一致预测:在一个演替过程中,先锋物种总是最早出现,因为这些物种有许多适于定居的特性,如生长速度快、种子产量高和具有极大的散布能力等。但这些定居物种通常都是短命的和易消失的,因为它们总是使环境变得对它们自己不利。3种演替理论的重要区别在于物种取代的机制不同,在Clements的经典理论中,物种取代是受前一个演替阶段所促进的。在Egler的演替理论中,物种取代则受到已定居物种的抑制,直到这些定居物种受到损害或死亡为止。在Connell的理论中,物种取代则不受现存物种的影响。

(五)稳定性与顶极群落

1演替顶极(Climax)或顶极群落概念:

指演替最终阶段相对稳定的成熟群落。

2演替阶段群落和顶极群落特征的比较

演替群落和顶极群落特征比较

群落特征演替阶段群落顶极群落

群落组成和结构

1种群结构迅速变化逐淅变化

2物种多样性一般较低、偶尔较高相对较高

3优势种替代优势种不稳定优势种稳定4分层性简单复杂

5种间关系类型简单复杂

6生活史特征r对策K对策

7繁殖体寿命长短

群落能量和物质循环

8群落总生物量(B)较少较多

9总生产量/群落呼吸(P/R)≥1 =1

10总生产量/生物量(P/B)高低

11单位能流维持的生物量(B/E)低高

12群落净生产量(Pn)高低

13无机物循环开放封闭

14营养物质的主要贮存库土壤生物体

15有机残余物在养分还原中的作用不重要重要

群落生活与环境条件

16生境状况极端中生性

17群落环境的重要性较不明显明显

18土壤剖面不成熟成熟

19地形部位或高或低平缓高地

20稳定性、抗干扰能力不强强

从表中可归纳出以下几点:

(1)顶极群落的种群结构应该处于一种稳定状态,即从种群中因死亡而消失的数量应等于由种子发芽而获得新个体的数量。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看到优势种的完整的金字塔形的种群年龄结构,如果是森林群落,林冠层大树的死亡,将得到相同幼树的补充,反之,大树的死亡由不同幼树代替,则说明这类森林大多是演替阶段群落。当然,用这种标准来判定是有限度的。

(2)顶极群落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就处于稳定状态,群落的生物量、种的多样性以及层次结构的复杂性都趋向于增大。在顶极群落中总初级生产量与呼吸量的比率(P/R)接近于1,此时生物量的积累(净生产量/生物量之比)趋向于稳定。较高大的、寿命长的以及在现存群落中较耐荫的植物趋向于代替那些较小、寿命短的和耐荫力差的种类,结果可以缓冲种群变化速度,增加群落达到自我维持的相对稳定状态。然而,这些趋向在演替中都是可以倒转的,生产量和物种的多样性都可以从后期的演替阶段群落向顶极群落降低。

(3)最大的中生性常被规定为顶极群落的特征。演替的一般规律都是从旱生或水生向中生性群落发展,但在一个景观区域内的不同群落中要指出哪一个最为中生性常常是困难的,而且最中生的群落是否就是区域顶极群落也有问题,因此不如说区域的气候顶极是分布在这个地区适中的生境中,既不是谷地底部,也不是干燥的西南坡或特殊的母质上,而是适中的坡地地形部位和通常的母质上的群落。

(4)顶极群落和生境条件应是一致的。一种特殊的生境类型应该生长着一个适应于这种生境的顶极群落,这种一致性表现为相似的顶极群落分布在相似的生境中。区域的气候顶极群落应是这个区域内广泛分布的群落,因此也可以称之为盛行顶极群落。

(5)顶极群落应该占有最成熟的土壤。一般说来气候顶极应该和成熟的地带性土壤相对应。

(6)顶极群落的外貌和气候是协调一致的。

(六)关于演替顶极的三种理论

1单元演替顶极学说(monoclimax)

美国的Clements提出的,其要点是:(1)一个气候区只有一个潜在的气候顶极,它是与该地区气候相适应的最稳定的群落;(2)在一个气候区所有演替系列的群落,如果给予充分时间的话,最终趋向于一个中生的单一顶极,这个顶极是由该地区的气候所决定的,因此称为气候顶极。

在一个气候区内,除了气候顶极外,事实上还会出现一些由于地形、土壤或人为等因素所决定的稳定群落。为了和典型气候顶极相区别,Clements对上述各种情况有一套顶极术语来解释:

亚演替顶极(subclimax):由于某种原因(火灾、采伐、放牧等)反复作用的结果,使演替长期停留在紧接气候顶极阶段前的一个阶段,也会具有较长期的稳定性。

前顶极(预顶极)和后顶极(超顶极)(preclimax和postclimax):在某一气候区内,由于受大气候条件的变化方向影响或局部环境条件的差异,出现了相邻区域的群落。

如在草原区内出现了荒漠植被,则为前顶极(预顶极);如出现了森林群落,则为后顶极(超顶极)。

偏途或干扰顶极(disclimax):由于某种干扰因素(通常是人为的,如耕作、造林或长期放牧等),使真正的演替顶极被全部或部分的改变,成为一种表面的演替顶极。如我国南方的人工杉木林等。(并非处于紧接气候顶极前的阶段,甚至可以在演替系列之外)。

2多元演替顶极学说(polyclimax):

以英国的Tansley为代表,认为:(1)如果一个群落相对稳定,能自行繁殖,并终结了演替过程,就可称为顶极群落;(2)在一个气候区内,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不一定都汇聚于一个共同的气候顶极;(3)在一个气候区内,除了气候顶极之外,还存在同等重要的土壤顶极、地形顶极、火烧顶极、动物顶极等。

3顶极格式学说(Climax-pattern hypothesis)

以美国的怀梯克(Whittaker)为代表,实际是多元顶极学说的一个变型,认为:(1)在任何一个区域内,环境因子都是连续不断变化的,随环境梯度的变化,各种类型的顶极群落,如气候顶极、土壤顶极、地形顶极、火顶极等不是呈截然离散状态,而是连续变化的,因而形成连续的顶极类型,构成一个顶极群落连续变化的格局;(2)在这个格局中,分布最广泛且通常位于格局中心的顶极群落,叫优势顶极,它最能反映该地区的气候特征,相当于单元顶极学说的气候顶极。

4三种演替学说的关系

相同之处:三个学说都承认顶极群落是经过单向的变化后,已经达到了稳定状态的群落,而顶极群落在时间上的变化和空间上的分布,都是和生境相适应的。

三者不同之处在于:

(1)单元顶极理论认为,只有气候才是演替的决定因素,其它因素只是第二位的,但可阻止群落发展为气候顶极;其它两个理论则强调生态系统中各个因素的综合影响,除气候以外的其它因素,也可决定顶极的形成。

(2)单元顶极理论认为,在一个气候区内,所有群落都有趋同性的发展,最终形成气候顶极;而其它两种学说都不承认所有群落都趋于一个顶极。

(3)单元和多元顶极理论都承认群落是一个独立的不连续的单位,而顶极格式理论则不承认群落是独立的不连续的单位。

五演替实例(次生演替)

1云杉林采伐后的演替:采伐迹地(光照条件变化)→杂草群落(莎草科、禾本科)→小叶树种阶段(喜光的桦树、山杨等)→针阔混交林阶段→云杉林阶段

2阔叶红松林的演替

3我国亚热带阔叶林次生演替规律:

知识点16 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

知识点16 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 1.(2019·全国卷Ⅱ·T6)如果食物链上各营养级均以生物个体的数量来表示,并以食物链起点的生物个体数作底层来绘制数量金字塔,则只有两个营养级的夏季草原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牧草,第二营养级是羊)和森林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乔木,第二营养级是昆虫)数量金字塔的形状最可能是( ) A.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 B.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 C.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 D.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 【解析】选A。题目要绘制的是数量金字塔,夏季草原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是牧草,第二营养级是羊,牧草的数量远远大于羊的数量,所以两者的数量关系符合金字塔形;森林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乔木的数量不如第二营养级昆虫的数量多,一棵乔木树上往往有许多昆虫,所以两者的数量关系最可能为倒金字塔形。 2.(2019·江苏高考·T15)我国生物多样性较低的西部沙漠地区生长着一种叶退化的药用植物锁阳,该植物依附在另一种植物小果白刺的根部生长,从其根部获取营养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锁阳与小果白刺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B.该地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恢复力稳定性较高 C.种植小果白刺等沙生植物固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锁阳因长期干旱定向产生了适应环境的突变,并被保留下来 【解析】选C。锁阳叶退化,从小果白刺的根部获取营养物质,二者为寄生关系,A项错误;西部沙漠地区的生物多样性较低,自我调节能力较差,由于环境条件恶劣,恢复力稳定性也较低,B项错误;沙生植物可以防风固沙,维持生态平衡,属于间接价值,C项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D项错误。 3.(2019·北京高考·T5)为减少某自然水体中N、P含量过高给水生生态系统带来的不良影响,环保工作者拟利用当地原有水生植物净化水体。选择其中3种植物分别置于试验池中,90天后测定它们吸收N、P的量,结果见下表。 结合表中数据,为达到降低该自然水体中N、P的最佳效果,推断应投放的两种植物及对该水体的生态影响是( )

森林生态复习总结

—、名词解释 1.森林环境:是指森林生活空间和外界自然条件的总和。 2.生境:是指植物或群落生长的具体地段的环境影子的综合。 3.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和间接影响 的环境要素。 4.物候期:又叫物候相,是指受当地气候的影响,植物从形态上所显示的各种变 化现象。 5.树种的耐荫性:是指树种忍耐庇荫的能力,或树种在浓密林的冠下更新和生存 的能力 6.光周期现象:是指动物和植物对昼夜长短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反应。 7.生长期:1年中树木从树液流动开始,到落叶为止的日数称为生长期。 8.温周期现象:植物对温度昼夜和变化个季节变化的反应称为温周期现象。 8,.温室效应:指由于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增加而引起地面升温的现象。 9.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的烟尘微粒、SO2、CO、CO2、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等有害物质 排入大气,达到一定浓度和持续一定时间后,破坏了大气原组分的物理、化学性 质及其平衡体系,使生物受害的现象。 10.种群:在一定空间中,能相互进行杂交的,具有一定结构和一定遗传特性的 两种个体的总和。 11.生理死亡率:又叫最小死亡率,是指在最适条件下个体因衰老而死亡,即每 个个体都能活到改种群的胜利寿命,因而使种群死亡率降到最低。12.生态死亡率: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实际死亡率,可能有少数个体能活到生理寿 命,最后死于衰老,但大部分个体将因饥饿、疾病、竞争、被寄生、 恶劣的气候条件或意外事故等原因而死。 13.生命表:把观测到的种群中不同年龄个体的存活数和死亡数编制成表。 14.种群调节:当种群量偏离平衡水平上升或下降时,有一种使种群返回平衡水 平的作用,叫做种群调节。 15.种群的自然希疏:同龄纯林中,郁闭的林分随着年龄的增长,单位面积木株数不断减 少的现象。 16.生态对策: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而朝不同方向进化获得的生存对策称生态对策。 17.它感作用:也叫异株克生,指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 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18.种内竞争:是指两种或更多物种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时产生的相互竞争作用。 19.寄生:指一个种(寄生物)寄居于另一个种(寄主)的体内或体表,靠寄主体液、组织 或已消化物质获取营养而生存。 20.全寄生:完全从寄主体内吸取养分和水分而生存的寄生植物。 21.半寄生:只从寄主体内吸收水分、蛋白质,其他靠自己合成而生存的寄主植物。 22.偏利共生:两个不同物种间共生,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无害的关系。 23.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两这相互有利,甚至达到彼此间相互依赖的程度。24群落: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植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特定的功能的 植物集合。 25.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优势种。 26.建群种:优势层(乔木层)的优势种起着构建种群的作用,称为建群种。 27.亚优势种:是指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

森林生态学考试知识点

森林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海克尔(Haeckel 1896)首先对生态学作了如下界定: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 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IGB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 3.森林:是以乔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构成这个群落的成分处了乔、灌木外, 还包括其他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其所居住的环境。 4.生境:是指植物或群落生长的具体地段的环境因子的综合。 5.光补偿点:当光照强度增加,植物光合速率随之增加。光合作用吸收CO2与呼吸作用放出 的CO2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 6.光饱和点:当光照强度超过光补偿点继续增加,光合速率随之增加,到一定水平不再随光 照强度增加而增加,光合速率达到光饱和时的强度称为光饱和点。 7.光周期现象:是指植物和动物对昼夜长短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反应。 8.耐荫性:树种的耐荫性是指树种能够忍耐庇荫的能力,或树种在浓密林冠下更新和生存的 能力。 9.温周期现象:植物对温度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的反应称温周期现象。 10.土壤结构;指土壤颗粒的排列方式。 11.种群:是同一物种占有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的个体集合群。 12.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内个体的年龄分布状况,即各年龄或年龄组的个体数占整个种 群个体总数的百分比结构。 13.赤潮:是水中一些浮游生物暴发性增殖引起水色异常的现象,主要发生在近海,又称红潮。 14.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该生态

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渐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15.最后产量衡值法则: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初始播种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差 不多都是一样的,即最后产量衡值法则。 16.生态型:在生态特征上有差异的不同个体类型。 生态型主要有以下3大类: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17.生活型:是植物对外界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特别是能反映特定气候区内各种植物的越冬 方式。 陆生植物的5类生活型: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隐芽植物、1年生植物。 18.他感作用:也称异株克生,通常指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 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19.Gause假说:或称之为竞争排斥原理,两个对同一种资源产生竞争的种,不能长期在一起 共存,最后导致一个种占优势,一个种被淘汰。 20.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 21.种间协同进化:相互适应、相互作用的共生进化的关系即为种间协同进化。 22.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优势种。 23.建群种:优势层(乔木层)的优势种起着构建种群的作用,常称为建群种。 24.最小面积:至少要有这样大的面积,才能包含组成群落的大多数植物种类。 25.层片:即每一个层片均由同一生活型的不同植物所构成。 26.群落交错区:当两个不同群落相邻存在时,群落之间可能有一个过渡带,这个过渡带是相 邻生物群落的生态张力区,通常称为群落交错区,也称为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27.边缘效应:在生态交错区内的物种种类和个体数目都比邻近生态系统里要多的这种现象, 称为边缘效应。

森林生态学讲稿-第六章森林群落演替

森林群落的演替 一、裸地 (一)裸地概念和类型 裸地:即指从来没有植物生长的地段。裸地通常有极端的环境条件,如极为干旱、潮湿、缺乏有机质等。分为两种:原生裸地和次生裸地 原生裸地;指从来没有生长过植被、或原来生长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连原有植被下的土壤条件均已不存在的地段。 次生裸地:指那些原生植被虽然被消灭,但原有群落下的土壤条件还多少保留着,并且土壤中还多少保留着原来群落某些繁殖体的地段。 (二)裸地形成的原因 地形变迁:地形变迁形成的裸地多为原生裸地。如风积作用形成的沙丘和土堆、重力侵蚀形成的山崩、火山活动形成的熔岩等。 气象因素:气象因素形成的多为次生裸地。如干旱使水库、河流或湖泊变干、风灾和雪灾引起的植物毁灭等。 生物作用:生物作用形成的一般为次生裸地。如灾害性昆虫的大发生。 人为影响:人为影响形成的一般为次生裸地。如砍伐森林、过度放牧、垦荒等。 二、植物群落的形成过程 植物群落的形成过程一般包括四个阶段:迁移、定居、竞争和反应等。 迁移:即繁殖体传播到裸地的过程。繁殖体包括植物的种子、孢子以及能起作用的任何部分(如某些植物地下茎、具无性繁殖能力的枝、干等)。 定居:繁殖体传播到新的地点后,即进入定居过程。定居包括发芽、生长和繁殖三个环节。各环节能否顺利完成,取决于物种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和定居地的生境条件。 竞争:在一定的地段,由于不同物种的同时入侵或随着个体的增长和繁殖,必然导致营养空间和资源的竞争,结果是适者生存。 反应:通过植物的定居和生长,群落内生物和非生物环境间会不断发生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原来的生境条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改造的结果往往是不利于早期入侵者的生存,从而为另一些更适应种的进入创造了条件,即另一个群落形成的开始。 三、森林群落的发育 从一个群落形成到被另一个群落替代,每一个群落都有一个发育过程。这个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发育初期、盛期和末期。 发育初期:在发育初期,建群种的良好发育是一个主要标志。建群种的生长和变化会引起其它种类的生长和个体数量的变化。因此,在发育初期,种类成分不稳定,每种植物个体数量变化也较大;群落的结构尚未定型,层次分化不明显。在生态方面,群落所特有的生境正在形成中,特点还不突出。 发育盛期:到了发育盛期,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相对比较一致,从而有别于不同类型的其它群落。其次,群落结构已经定型,主要表现为有良好的层次分化。在生态方面,群落的生活型组成及季相变化,以及群落内生境都比较典型。

生物课后巩固作业人教版必修344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

课后巩固作业(十二) (30分钟 50分)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将A、B两种单细胞生物分别放在两个容器内培养,得到图a所示结果。将这两种生物放在一个容器中混合培养,得到图b所示结果。从实验结果可知,这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是( ) A.竞争 B.捕食 C.互利共生 D.寄生 2.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 ) A.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彼此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 C.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 D.物种组成及比例 3.(2011·海南高考)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围湖造田活动对群落的演替有影响 B.演替过程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C.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D.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 4.从裸岩到森林的演替过程中会发生的是( ) A.有机物越丰富,土壤的透气性越差 B.地衣使土壤中有机物减少 C.灌木容易得到阳光而取代草本植物 D.微生物随有机物增加而减少 5.下列关于群落演替过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到达森林阶段时,群落中还能找到苔藓阶段、灌木阶段的植物种群 B.在任何环境下,都会发展到森林阶段 C.人类活动可以改变演替的速度,但是不能改变方向 D.不论哪种演替,最先出现的都是地衣 6.如图表示云杉林被采伐开垦为农田、农田退耕后的演替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多选)( ) A.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着促进、抑制、改造和重建的作用 B.图中的演替类型既有初生演替又有次生演替 C.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稳定性逐渐降低

林学概论

1、林业的概念与内涵 概念林业是培育、保护、管理和利用森林的事业。 内涵“培育和保护森林以取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培育和保护森林以取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的生产事业。”“经营培育用材林的生产事业。” 上述引证说明人们多把林业看作为挖坑栽树,伐木砍树的产业,忽视林业的社会、环境与文化效益。中国林业面对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辽阔国土,治理生态环境是最重要的使命。 2、林学的概念与内涵 林学是有关林业生产(特别是营林生产)科学技术的知识系统及与其有关的科学基础知识系统的集合,基本上是一门应用科学。广义的林学包括以木材采运工艺和加工工艺为中心的森林工业技术学科;狭义的林学以培育和经营管理森林的科学技术为主体,包括诸如森林植物学、森林生态学、林木育种学、森林培育学、森林保护学、木材学、测树学、森林经理学等多学科。 3、林学在国家学科分类中的地位 国家学科分类共13个,分别是: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哲学、文学、历史学、军事学、艺术学。林学是农学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农学涵盖8个一级学科,分别是:作物学、林学、农业资源利用、园艺学、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水产。 4、林学的二级学科

林学的二级学科有7个:森林培育学、森林经理学、林木遗传育种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森林保护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水土保持与沙漠化防治 6、林学专业开设情况 全国开设林学本科专业的院校40所左右,实力最强的当属北京林业大学和东北林业大学、其次有南京林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福建农林大学。以上8所大学的林学都是一级学科博士学科授权单位,同时也都有林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林学综合实力较强。 浙江林学院西南林学院四川农业大学 河北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宁夏大学 7、和林业有关的专业 本科专业:林学、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园林、水土保持与沙漠化防治、农林经济管理、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消防工程。 植物保护、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生态学、地理信息系统。 森林工程、木材科学与工程、林产化工。 研究生专业:森林培育学、森林经理学、林木遗传育种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森林保护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水土保持与沙漠化防治、植物学、森林工程、木材科学与技术、林产化工加工工程。 [摘要] 从解放后,我国开始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此工程的实施,为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从工程实施的过程与结果分析,目前,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为此,应加快实施林业生态工程步伐,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生态、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森林生态学复习提纲

森林生态学复习提纲 填空题(10分,共10题) 名词解释(20分,共4题) 简答题(30分,共6题) 论述题(40分,共2题) 一、绪论 1、生态学的定义(黑克尔):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物理环境(温度、可利用水、风速、土壤等);生物环境(其它生物对于有机体施加的任何影响,包括竞争、捕食、寄生和合作)。 2、论述生态学的几种定义,并以此说明生态学的发展过程 (1)英国生态学家埃尔顿(Elton ,1927 )把生态学定义为"科学的自然历史" (2)前苏联生态学家克什卡洛夫(1945 )扩展了这个定义,认为生态学研究应该包括生物的形态、生理和行为上的适应性,即达尔文的生存斗争学说中所指的各种适应性。 (3)澳大利亚生态学家安德列沃斯(Andrewartha,1954)认为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的分布和多度的科学。 (4)纳乌莫夫(1955,1963 )认为生态学的定义是:动物生态学研究动物的生活方式与生存条件之间的联系,以及动物生存条件对繁殖、存活、数量以及分布的影响。 (5)加拿大学者克雷布斯(Krebs ,1972)的定义是:生态学是研究决定有机体的分布与多度的相互作用的科学 (6)澳大利亚生态学家安德列沃斯:研究有机体的分布和多度的科学。 (7)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0dum,1953 ,1959 ,1971 ,1983 )提出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 (8)中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对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定义归纳起来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研究重点是自然历史;英国生态学家埃尔顿、克什卡洛夫; 第二类:研究重点是动物种群生态学和植物群落生态学;澳大利亚生态学家安德列沃斯、纳乌莫夫、加拿大学者克雷布斯; 第三类:研究重点是生态系统生态学;奥德姆、马世骏。 自然历史→种群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 3、种群、生态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的定义 种群:种群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的复合体。 生态群落:生物群落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复合体。群落特征包括群落的结构、演替、多样性、稳定性等。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同一地域中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 生物圈: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层和大气圈的下层。 4、生态学按照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划分,生态学应该包括哪几个分支学科。 生态学研究的重点在于生态系统和生物圈中各组成成分之间,尤其是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间的相互作用 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 其他组织水平,分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 概括各分支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

《森林生态学》习题及答案

1 生活型:生活型是指植物长期在一定环境综合影响下所呈现的适应形态特征。或者,生活型是指植物地上部分的高度与其多年生组织之间的关系。 2 最小面积:能够包含群落绝大多数物种的群落的最小面积称为最小面积。 3 种群:在一定的空间内,能够相互杂交、具有一定结构和一定遗传特性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 4 生物群落:在特定的空间和特定的生境下,若干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执行一定的功能。 5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所需的养分元素从生态系统的非生物部分流入生物部分,并在不同营养级间进行传递,然后又回到非生物部分,养分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这种传递过程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6 耐性定律:由谢尔福德于1913 年提出: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为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其中包括最适生存区。 7 叶面积指数:一定土地面积上所有植物叶表面积与所占土地面积的比率 8 环境因子:环境中所有可分解的组成要素 9 食物链:能量或食物依存关系具有高度的次序性,每一生物获取能量均有特定的来源。这种能 量转换连续依赖的次序称为食物链或营养链。由于生物之间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而形成的链锁状结构。 10 顶级群落:一个群落演替达到稳定成熟的群落叫顶级群落。 11 生物量:任一时间某一地方某一种群、营养级或某一生态系统有机物质的总量。 12 环境容纳量:对于一个种群来说,设想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以k 表示,当种 群达到k 值时,将不再增长,此时k 值为环境容纳量。 13 生态入侵: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不断扩大, 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这个现象叫生态入侵。 14 原生演替:开始于原生裸地或原生芜原上的群落演替。 15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耐受性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16 建群种:群落中存在于主要层次中的优势种。 17 生态因子: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叫生态因子。 19 种间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二、简答题1. 举例说明生态因子间的补偿作用和不可替代性?答:生态因子的补偿作用是指,当一种生态因子的数量不足时,可以通过另一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补偿。如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增加CO2 的浓度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光照的不足;不可替代性是指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完全由另一因子来替代。如光合作用中,CO2浓度的增加并不能完全替代光照的作用。 2. 简述生物多样性的含义及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答:生物多样性指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它包括植 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

2020高考人教版生物复习练习题:第31讲 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演替+Word版含解析

[新题培优练] [基础达标] 1.(2019·云南昆明高三摸底调研)为解决某市市民饮用水源而建设的大房郢水库已经是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下列关于大房郢水库的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水库中所有的鲫鱼是一个种群,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B.水库中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不再发生变化 C.水库浅水区域和深水区域有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D.不同水层分布的动物不同,与群落中植物垂直结构造成多样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解析:选B。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称为种群,故生活在水库中的全部鲫鱼为一个种群,由于鲫鱼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 正确;水库中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也会发生变化,B错误;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水库浅水区域和深水区域生物分布不同,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C正确;动物的垂直分层由植物的分层决定,因为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D正确。 2.(2019·湖北沙市中学高三模拟)某区域中有a、b、c、d四个生活习性相近的种群,若环境因子由A(以“K”表示)逐渐变为B(以“K”表示),如下图所示,则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a、d两个种群间将消除竞争关系 B.d种群中的个体数量较以前会有所增加 C.a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会发生定向改变 D.d种群生物性状更适应B环境 解析:选A。据图可知,随着环境因子由A逐渐变为B,a种群中的个体数量逐渐减少,d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有所增加,说明a种群比较适应A环境,而d种群比较适应B环境,但a 和d之间的竞争关系不会消失。 3.(2020·高考预测)下表为三个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据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草原类型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 植物总种数160 100 80 平均种数(种数/平方米) 20 18 10

高二生物会考必考知识点归纳【五篇】

高二生物会考必考知识点归纳【五篇】 高二年级有两大特点:一、教学进度快。一年要完成二年的课程。二、高一的新鲜过了,距离高考尚远,最容易玩的疯、走的远的时候。导致:心理上的迷茫期,学业上进的缓慢期,自我约束的松散期,易误入歧路,大浪淘沙的筛选期。因此,直面高二的挑战,认清高二,认清高二的自己,认清高二的任务,显得意义十分重大而迫切。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二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二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1 1、水生单细胞生物直接与水进行物质交换。从水中获得氧和养料,向水中排放代谢废物。如草履虫。 2、体液:指多细胞生物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也是人体内液体的总称。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3、细胞内液:指细胞内的液体。包括细胞质基质、细胞核基质、细胞器基质。 4、细胞外液:指存体内在于细胞外的液体。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 5、血浆:指血液中的液体部分。是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主要含有水、无机盐、血浆蛋白、血糖、抗体、各种代谢废物。 6、组织液:指体内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成分与血浆相近。是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7、淋巴:指存在于淋巴管内的液体。是淋巴细胞的生活的内环境。 高二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2

1.群落外貌 群落外貌是指生物群落的外部形态或表相而言。它是群落中生物与生物间,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陆地生物群落的外貌主要取决于植被的特征,水生生物群落的外貌主要取决于水的深度和水流特征。陆地生物群落的外貌是由组成群落的植物种类形态及其生活型所决定的。 2.生活型类型 目前广泛采用的是丹麦植物学家raunkiaer提出的系统,他是按休眠芽或复苏芽所处的位置高低和保护方式,把高等植物划分为五个生活型,在各类群之下,根据植物体的高度,芽有无芽鳞保护,落叶或常绿,茎的特点等特征,再细分为若干较小的类型。下面就raunkiaer的生活型分类系统加以简介: ①高位芽植物休眠芽位于距地面25㎝以上,又可根据高度分为四个亚类,即大高位芽植物(高度﹥30米),中高位芽植物(8-30米),小高位芽植物(2-8米)与矮高位芽植物(25厘米~2米)。 ②地上芽植物更新芽位于土壤表面之上,25㎝之下,多为半灌木或草本植物。 ③地面芽植物更新芽位于近地面土层内,冬季地上部分全部枯死,多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④隐芽植物更新芽位于较深土层中或水中,多为鳞茎类块茎类和根茎类多年生草本植物或水生植物。 一年生植物以种子越冬。 ⑤raunkiaer生活型被认为是进化过程中对气候条件适应的结果,因此它们的组成可反映某地区的生物气候和环境的状况。

13 第十二章 森林演替

第十二章森林演替 第一节森林演替的概念 一、森林演替的基本概念 1.森林演替的概念 森林演替是在一定地段上,一个森林群落依次被另一个森林群落所替代,称为森林演替,或森林树种更替。演替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它不但包括树种的变化,而且还有灌木、草本、动物和微生物的变化,以及土壤和周围环境的一系列变化。森林演替是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和功能随时间的变化,一般情况下被定义为:自然群落在物种组成方面的连续的、单方向的、系列变化。按着演替的性质和方向可以分为: (1)进展演替:在未经干扰的自然状态下,森林群落从结构较简单、不稳定或稳定性较小的阶段(群落)发展到结构更复杂、更稳定的阶段、后一阶段比前一阶段利用环境更充 分,改造环境的作用风强烈。 (2)逆行演替:在干扰条件(包括人为干扰和自然条件的改变或群落本身的原因),原来稳定性较大、结构较复杂的群落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较简单、稳定性较小的群落,利 用和改造环境能力也相对较弱的群落。 演替这个术语可用于两方面,一方面是指某一地区一定时间内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群落相继定居的序列,例如弃耕农田经过百年之后可以观察到的那类变化;另一方面,它还可以指在一定时期内生物群落相互取代核物理环境不断变化的过程。当此术语表达后一意义时,演替的结果被称为演替序列(sere),即在某特定环境中,原生群落受到破坏或新的次生裸地形成后,物种随着时间的推移相继定居和相互更替的许多生物群落形成的特征序列。 在没有有机质且从未被有机体以任何方式改变的环境中开始的演替称为原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山崩后新裸露出的岩面,冰川消融后的冰渍保护层、坝堰构成的新湖泊以及火山喷发形成的岛屿,都可能会经历原生演替。在已经或多或少地被火有机体定居过一段时间并受到其改变的环境中发生的演替,称为次生演替(secondary succession),森林采伐和火烧後在采伐基地和火烧及地上的延替就是次生演替。 根据开始演替时的环境开可以把演替分为旱生演替、水生演替和中生演替,同时,无论演替的起点环境特征如何,最终都会向着中生环境的方向发展,称此为中生性化。尽管生物区系组成随时间所发生的变化是所有森林的一个基本特征,但是不同的演替序列或一个演替序列的不同阶段的变

森林生态学讲稿-第七章森林群落类型划分

森林群落类型的划分 一、森林群落类型分类的意义 森林有两种类型,即天然林和人工林,就天然林而言,每种天然林都有其自身在时间上的动态规律(发生发展过程包括发生、生长、发育以及外貌特征)和空间上(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分布规律。 而就人工林而言,即使森林的组成、起源、年龄等相同,但由于立地条件的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森林类型,如有生产力高的杉木林,也有生产力低的杉木林。显然,这些特性不同的森林应采取不同的经营措施。 划分森林群落类型就是研究、揭示森林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规律,为林业经营提供依据。 二、植物群落分类的单位和原则 (一)分类的单位 植物群落分类的单位,通常是采用群丛(association)、群系(formation)和植被型(vegetation type)作为三大基本单位,并把群丛作为分类的基本单位,而各单位之上采用组、纲,在各单位之下采用亚(sub-)级作为辅助单位。 (二)分类的原则 植物群落分类一直是个复杂的问题,至今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统一的分类原则。植物群落分类的原则按各个学派而有差异,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外貌分类 按外貌分类是较常用的分类原则之一,因为外貌易于掌握和区分。外貌分类主要是以优势植物的生活型作为分类基础。 该分类原则的缺点把生态关系相差很大的群落混淆在一起(如同为常绿针叶林,有暖性的和寒性之分)。 2按区系分类 特别强调群落中种类成分的一致性,以特征种作为确定划分等级的依据,凡特征种相同的群落可划分为同一类群。是法瑞学派采用的分类原则。 按植物区系分类的不足之处是忽视了整个群落结构的生态特点。 3按优势度分类 主要以优势树种的生态学特征作为基础,有的以最高层的优势树种作为分类依据,有的以各层的优势种来进行分类。 对于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特别是优势种不明显的植被类型,完全以优势种来进行分类是困难的。 4按演替分类(动态分类) 按顶极群落类型以及各个顶极群落下的所处演替阶段分类,英美学派采用的分类原则。 但有人认为演替本身只能看作为群落的一个特征,不能作为植物群落分类的依据。而且要弄清真正的演替顶极群落,以及演替系列群落在顶极演替过程中的位置是很困难的。

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森林生态学-论述题[8]汇总

1、现代生态学发展的特点和主要趋势是什么? (1)研究层次向宏观和微观方向发展。现代生态学一方面向区域性、全球性乃至宇宙性方面发展;另一方面是向微观方向发展,与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理学、微形态解剖学结合。 (2)研究范围的扩展。一是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扩展到人类社会,渗入到人类的经济活动,成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接的桥梁之一;二是应用生态学得到迅速发展。 (3)研究方法手段的更新。野外自计电子仪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生态建模等现代化测试技术、设备和手段得到广泛应用;系统分析方法以及系统生态学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本学科的方法论。 (4)生态学研究的国际性日益增强。 3、试述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1)综合作用。生态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态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都是在其他因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发挥作用,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都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在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中,其中必有一个或两个是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称为主导因子。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也发生变化。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环境中的一些生态因子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如地形因子;另外一些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状况则对生物起直接的作用。 (4)阶段性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具有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性变化所造成的。 (5)生态因子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不尽相同,但都各具有重要性,不可缺少;但是某一个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靠另外一个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 (6)生态因子限制性作用。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5、试述光的生态作用。 太阳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源泉,地球上生物生活所必需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太阳光。 (1)光照强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影响。 (2)不同光质对生物有不同的作用。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只是可见光区,红外光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紫外光主要是促进维生素D的形成和杀菌作用等。此外,可见光对动物生殖、体色变化、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发育等也有影响。(3)日照长度的变化使大多数生物的生命活动也表现出昼夜节律;由于分布在地球各地的动植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昼夜变化格局的环境中,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了各类生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即光周期现象。根据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类型可把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大多数动物尤其是鸟类的迁徙和生殖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 6、论述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 温度影响着生物的生长和生物的发育,并决定着生物的地理分布。任何一种生物

2020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后精练【32.群落的结构和演替】附答案详析

2020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后精练 32.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一、选择题 1.下列所举实例中不能体现群落结构的是( ) A.温带落叶林的外貌随季节变化 B.草原上的植物形成斑块状和镶嵌状的分布状态 C.田间的玉米有高有矮 D.森林里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分层分布 解析:选C 田间的玉米有高有矮体现的是种群的特征。 2.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森林火灾后和森林被火山岩全部覆盖后的演替类型相同 B.从光裸的岩地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营养结构逐渐趋于复杂 C.任何区域内的群落经过演替最终都会形成森林生态系统 D.人类活动一定会使群落演替按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进行 解析:选B 森林火灾后的演替是次生演替,森林被火山岩全部覆盖后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从光裸的岩地演替为森林的过程是初生演替,该过程中营养结构逐渐趋于复杂;群落演替最终是否形成森林生态系统要受环境条件的制约;人类活动有可能会使群落演替按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进行。 3.下列有关种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蝉吸取树的汁液、蝗虫啃食植物叶片都属于寄生关系 B.两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捕食关系是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 C.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则二者不存在竞争关系 D.互利共生的关系体现在某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间 解析:选B 蝉吸取树的汁液属于寄生关系,蝗虫啃食植物叶片属于捕食关系;研究各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属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则二者在食物上不存在竞争关系,但二者在生存空间上会存在竞争关系;互利共生属于种间关系,发生在不同种生物的种群之间,不能发生在某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间。 4.如果进行菜园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土壤小动物的采集与调查 B.可能用到解剖针、放大镜或实体显微镜等实验用具 C.可依据土壤小动物趋光、趋热等特性来设计诱虫器 D.可用记名计算法来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解析:选C 土壤小动物常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等特性,故设计诱虫器时应注意根据这些特点设计。 5.疟原虫在人体内只能进行无性生殖,在按蚊体内才进行有性生殖。人被感染疟原虫的按蚊叮咬后可患疟疾。在水中,按蚊幼虫(孑孓)以藻类和细菌为食,同时又被鱼类捕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疟原虫与人是寄生关系

林学专业森林生态学习题及答案考试重点

《森林生态学》习题及答案 一、名次解释 1.生态梯度:生物群落沿一环境梯度的变化序列称为群落梯度,环境梯度与群落梯度的 综合称为生态梯度。 2.生活型:生活型是指植物长期在一定环境综合影响下所呈现的适应形态特征。或者, 生活型是指植物地上部分的高度与其多年生组织(冬季或旱季休眠并可存活到下一个生长季节)之间的关系。 3.最小面积:包含群落中最大物种数的最小面积称为最小面积。 4.蒸发散:土壤水经植被蒸腾和地表水分蒸发进入大气,植被的蒸腾和蒸发作用称为蒸 发散。 5.竞争排斥原理:又称为高斯(Gause)假说,指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物种不能同时同地 生活在一起,一个物种必将取代另一个物种。 6.种群:在一定的空间内,能够相互杂交、具有一定结构和一定遗传特性的同种生物个 体的总和称为种群。 7.生物群落:在某一特定的空间和特定的生境下,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间以 及它们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 8.温室效应:由于CO2、CH4、H2O等温室气体的存在,大气阻挡了地球表面的长波辐射, 而使地球表面温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之内,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9.生态趋同:不同种类的植物生长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受主导因子的长期作用,产生 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 10.三向地带性:随着地球表面各地环境条件的规律性变化,植被类型呈现有规律的带状 分布,这种规律表现在纬度、经度和垂直方向上,称为植被分布的三向地带性。 11.净生产力:除去呼吸消耗以后而剩余的有机物的积累速率称为净生产力。 12.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态系统内部化学元素的交换,其空间范围一般不大,植物在系 统内就地吸收养分,又通过落叶等归还同一个地方。 13.净初级生产力:在单位时间和空间内,去掉呼吸所消耗的有机物质之后生产者积累有机物质的量. 14.食物链: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取食和被食 的关系而排列的链状结构。 15.生物量金字塔:表示各营养级生物体的生物量的金字塔图形叫生物量金字塔。 16.动态生命表:是跟踪同一时间出生的一个种群的死亡或存活动态过程而获得的数据编 制的表。 顶级群落:一个群落演替达到稳定成熟的群落叫顶级群落。 17. 森林群落交错区:当两个不同森林群落相邻存在时,群落之间群落之间的过渡地带 是相邻生物群落的生态张力地区,通称为森林群落交错地区。 18. 生物量:在单位面积内动物、植物等生物的总重量。 19. 环境容纳量:对于一个种群来说,设想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以k表 示,当种群达到k值时,将不再增长,此时k值为环境容纳量。

【人教版】初中生物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复习知识点

【人教版】初中生物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复习知识点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功能及稳定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越多,自动调节能力越强 B.农田生态系统中,植物以农作物为主,因此农作物的作用非常关键 C.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能够长期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 D.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都限定在某一条食物链的固定位置上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能力大小由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有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越多和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但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超过自我调节能力限度的干扰会使生态系统崩溃。【详解】 A.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这种能力就越强,反之,则越弱,而并不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越多,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A错误。 B. 农田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种类最少,其自动调节能力较差,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B错误。 C.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繁多,能够长期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C正确。 D.并不是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都限定在某一条食物链的固定位置上,如果一条食物链上某种生物减少或消失,它在食物链上的位置可能会有其他生物来代替,D错误。 故选C。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各种生态系统的特点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2.在一个由草、兔、狐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假如把狐全部杀灭,图中可以正确表示兔数量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A.B. C.D.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若某种生物的数量发生变化会影响其它生物数量的变化,最后趋于达到生态平衡。 【详解】 在食物链“草→兔→狐”中,如果“狐”突然灭绝,兔的数量将会先增加,草随着兔的增多而减少。后来兔的数量又因草的数量减少而减少。可见D符合题意。 【点睛】 在分析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数量变化时,既要考虑种间斗争,又要考虑到种内斗争,做好全面分析。 3.诗词歌赋是我国传统文化瑰宝,许多诗词蕴含着生物学知识。下列诗句能体现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是 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D.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在自然界中动物、植物的遗体、遗物不会一直保留着,因为大量的腐生细菌、真菌等会把动物、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归还土壤,供植物重新利用,可见它们作为分解者促进了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如题中叙述的把“落红”化作“春泥”,其原因就是被土壤中的腐生细菌等微生物给分解掉了。故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考点: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 4.如果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了食物链的关系,某时间内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四种生物中,丁是生产者 B.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可表示为:甲→乙→甲→丙 C.若乙的数量增加,短期内,甲、丁的数量会增加,丙的数量会下降 D.若乙的数量增加,短期内,丙、丁的数量会增加,甲的数量会下降 【答案】D 【解析】 【分析】 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统计图展示了某时间内四种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横坐标表示生物种类,纵坐标表示相对数量。【详解】

中国东北森林生长演替模拟模型及其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植物生态学报 2000,24(1)1~8 Acta P hy toecolog ica S inica 中国东北森林生长演替模拟模型 及其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收稿日期:1999203205 修订日期1999210221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KZ 95T 204202,KZ 9512A 12301)和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9730110)资助,谨表谢意 延晓冬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29) 赵士洞 于振良 (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北京 100101) 摘 要 N E W CO P 模型是一个新的适于模拟东北森林的种类组成动态的林窗类计算机模拟模型,它通过模拟在每一个林分斑块上的每株树木的更新、生长和死亡的全过程来反映森林群落的中长期生长和演替动态。由于 N E W CO P 模型是一个由气候变量驱动的生态系统模型,故可用于评价气候变化对东北森林生长和演替的影响。在 东北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对N E W CO P 模型进行了验证和校准。沿环境梯度对N E W CO P 模型的数字模拟实验表明:它能准确地再现顶极森林中树种组成及其在东北地区的垂直分布规律和水平分布规律;能准确地再现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的主要类型森林的生长和演替规律;在一定的场合N E W CO P 还可反映林分的径级结构;N E W CO P 模型还具有对现有森林的跟踪模拟能力。应用N E W CO P 模型评估了东北森林生态系统对可能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在GFDL 2×CO 2和G ISS 2×CO 2气候变化情景下,东北森林的种类组成将发生很大变化,落叶阔叶树将取代目前长白山、小兴安岭的红松(P inus koraiensis )和大兴安岭的兴安落叶松(L arix gm elinii )成为东北森林主要树种,而针叶树将在地带性森林中占很小的比重,阔叶树中蒙古栎(Q uercus m ong olica )将是最重要的树种,它将成为小兴安岭和大兴安岭最主要树种;东北地区适于森林生长的区域将大幅度减少,这些变化主要发生在气候变化过渡期。东北森林对不同的气候变化情景有不同响应。但是,总的趋势是未来东北森林中落叶阔叶树的比重将大幅度增加。这些结论对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东北合理地选择造林树种和制定现有森林的保护经营策略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 林窗模型 东北森林 气候变化 森林演替 树木生长 MOD E L I NG GR OW TH AND SUCCESSI ON OF NORTHEASTERN CH I NA F ORESTS AND I TS APPL I CATI ONS I N G LOBAL CHANGE STUD I ES YAN X iao 2Dong (Institu te of A t m osp heric P hy sics ,the Ch inese A cad e m y of S ciences ,B eij ing 100029) ZHAO Shi 2Dong and YU Zhen 2L iang (Co mm ision f or Integ rated S u rvey of N atu re R esou rces ,the Ch inese A cad e m y of S ciences ,B eij ing 100101) Abstract N E W CO P (N ortheast W oods Competiti on O ccupati on P roccess or ),a gap classmodel computer si m ulati on model has been built to si m ulate the s pecies compositi on dyna m ics of the northeast China forests ,w hich si m ulates generati on ,grow th and death of every tree on a forest stand .N E W CO P classifies the tree’s regenerati on into 3types :seedling ,s p routing and diffuse s o that the ecol ogical theories such as seed bank ,seedling bank and effect of environm ental factors on regenerati on can be app lied to regenerati on modeling .N E W CO P can deal w ith the incomp lete shading deciduous trees on evergreen trees reas onably to si m ulate annual regenerati on and grow th of evergreen trees before the deciduous leave return during earlier summ er .N E W CO P finds a ne w type of mortality :death induced by s m all relative dia m eter grow th ,w hich can si m ulate the death of bigger or old trees .The si m ulati on validati on al ong the environm ental gradient show s :N E W CO P model can rep roduce correct distributi on of forest types ,correct tree s pecies compositi on of cli m ax forests,correct successi on pattern of m ain forest types in northeastern China forests,and correct DBH distributi on of forest stand at s om e cases .The app licati on si m ulati on under cli m ate change scenari os show s :D ifferent cli m ate change scenari os have different effects on the forests ;The deciduous tree s peciesm ay increase in tree s pecies compositi on in the future ;There m ay be a great decrease of the area in w hich forest can grow in the future,and most decreases m ay occur w ithin the first 100year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