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卿七律送别诗创作特点
刘长卿诗歌的艺术风格

刘长卿诗歌的艺术风格本文是关于刘长卿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刘长卿是唐代“诗国”里的“名家”之一,是中唐前期诗坛的重要诗人。
下面是其诗歌的艺术风格分析,欢迎阅读借鉴。
刘长卿字文房,郡望河间,籍贯宣城,因成长洛阳,故又自称洛阳人。
他一生创作了五百余首诗歌。
他的诗歌类型众多,且各体皆工。
他的五绝,篇篇可诵。
五律写得最多,佳作屡现,造诣尤高。
五古有盛唐馀风,以此高棅奉他为名家。
他的五排,才气横溢,情感真切,除杜甫外,少有人能超过。
他自诩为“五言长城”,实是有所恃而言。
他的七绝仅三十余首,但名篇甚多。
而七律尤为后人所推重,许为中唐之首。
七古在诸体中稍弱,然亦有可观者。
从中可以看出,他在诗的艺术上造诣颇深,其创作了许多独具艺术个性的诗篇,并逐渐形成了个人独特的艺术风格。
历代诗评家对他的诗也多有赞誉。
如皇甫湜在《答李生第二书》中说:“诗未有刘长卿一句,已呼阮籍为老兵矣。
”卢文弨在《刘随州文集题辞》中也说:“随州诗,……,子美之后,定当推为巨擎。
”薛雪《一瓢诗话》说:刘随州“得意处竟可与少陵索笑,”这些评论虽不免有溢美失实之处,但从中也可看出他的诗在后世评论家心目中的位置。
通过对刘长卿诗歌的粗浅阅读,我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概括其诗歌的艺术特色:一是含蓄蕴藉,兴在象外;二是“工于铸意,巧不伤雅”;三是清冷淡远,细密委婉;四是整赡流畅,工秀炼饰。
一、含蓄蕴藉兴在象外唐诗自陈子昂力倡汉魏古风的传统,力主兴寄之后,诗贵含蓄的原则为越来越多的诗人所接受,许多人以此指导自己的创作实践,也有些人对此作了理论上的探讨。
戴叔伦说:“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诗式》则更明确提出诗应当“旨冥句中”“情在句外”,这样一种思潮也给刘长卿的创作以很深的影响。
“直而鄙”、“正而质”、“有力而意薄”、“有态而语嫩”⑴的诗歌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而作为唐诗名家刘长卿当然力避此陈陋。
刘善于用白描的手法对景物作细致的描写,但他取于物象,而又不滞于物象,而是从诗内外作认真的追求。
刘长卿诗歌创作类型与特点

刘长卿诗歌创作类型与特点本文是关于刘长卿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大历时期,是唐诗风格的重要转变期,是盛唐与中唐的分野,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重要转变期,刘长卿即是这一时代诗风的最典型代表,他的创作既继承了盛唐余韵又有新的变化。
1刘长卿诗歌的创作类型刘长卿诗歌创作的类型非常广泛,有赠别诗、咏史诗、思乡诗、感伤诗、政治诗、山水诗、边塞诗、爱情诗、登高诗等,包括了盛唐已有的大多数题材。
盛唐诗,以风骨取胜,多直抒胸臆、形象玲珑之作,刘长卿的早期创作中亦多有此类作品。
但刘长卿的诗歌最多的还是反映中唐风格的作品,即后人评价的宁静淡远、细致省净那些作品。
1.1 酬唱赠别刘长卿创作的诗歌中,题目中带有酬唱赠别字样诗作在他的所有诗歌中占全部作品的一半以上。
此类作品数量如此之大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刘长卿是个心灵敏感、用情极深的诗人,对亲情友情极为珍重,另一方面是因为刘长卿的一生仕途坎坷,两遭贬谪,生活的颠沛流离使他对离别的感受体会得异常深刻。
因而这些酬唱赠别的诗作不同于一般的敷衍应酬之作,绝大部分都是作者真实感情的释放,流露出作者发自内心深处的深情挚意,同时艺术水平也比较高。
1.2 隐逸山水个人身世的坎坷和时代乱离的痛苦,使刘长卿常常陷入一种消沉的情绪之中。
他在社会中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只能吟咏自己的不幸,描写人生的哀愁。
由于仕途的不顺利,他开始把目光转向优美恬静的大自然。
如《使还至菱陂驿渡水作》、《东湖送朱逸人归》、《齐一和尚影堂》等等,这些作品隐隐透露了作者悟禅退隐的心境,意境清远,有得鱼忘筌之妙。
1.3 感伤身世作为一个性格耿直而心灵敏感的诗人,人生的种种不如意,尤其是忠而被谤的打击,作品中经常流露出对个人身世的感伤、曲高和寡的孤独感,代表作如《听弹琴》、《送王司马秩满西归》、《负谪后登干越亭作》等等,内容不胜穷愁哀苦。
1.4 时事民生刘长卿的的诗歌中也不乏忧国忧民的思想,早年的作品受盛唐高适、王昌龄等边塞诗人的影响,写了一些优秀的从军征戍之作。
刘长卿七律送别诗的创作特点分析.docx

刘长卿七律送别诗的创作特点分析刘长卿在唐代七律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的七律送别诗大多倾注了强烈的个人情绪,作品真挚感人,反映了一位长期羁旅漂泊的江南地方官诗人对友情亲情的珍视和渴望。
刘长卿在唐代七律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整个唐代七律的创作数量来说,除“七律巨擘”杜甫151 首无人能及之外,接下来就数刘长卿七律的数量最多了。
据笔者考证,可以确定为刘长卿所作七律共有58 首。
{1} 其中,送别诗所占数量最多,共 28 首, {2} 占总数的 48%,比例相当高。
只要对中唐前期主要诗人的七律送别诗留存情况做一个粗略的统计,就会发现,刘长卿并非该时期唯一热衷运用七律来创作送别诗的人{3} :从上表可见,中唐前期主要诗人的七律送别诗大多占其七律存诗总数的 20%以上。
可见,送别是当时七律的主要题材之一。
邓仕梁先生在《刘长卿在唐代七律发展的地位》中认为“谪居为别倍伤情” ( 刘长卿《送卢侍御赴河北》 ) 最能概括刘长卿七律的内容。
这个“印象式”的评价并不十分准确。
刘长卿七律之所以容易给人造成这种印象,主要是因为送别诗所占比例高的缘故。
确切地说,“谪居为别倍伤情”最适合概括的还是送别诗的内容。
“谪居为别”――客中送客引发诗人无限身世感慨。
“倍伤情”――诗人既伤别也自伤,他对自身经历的感受常常寓于送别诗当中,悲愁是送别的主旋律。
送别诗是抒情性很强的交际性诗,该抒什么样的情、怎样抒情都有讲究。
这个特点是由送别诗的传播方式决定的。
一般的诗歌可以有读者,也可以没有读者。
送别诗为他人而作,创作的目的性很强,送别对象就是诗人送别诗的第一位读者。
在唐代,士人迁调、征行频繁,送别成为他们交游的重要场合,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送别诗还成了交游存在、交情深浅程度的证明。
在这样的风气下,假如送别诗写得不好或不符合规矩,影响了个人诗名不说,还会影响两人的交情。
因此,当时的诗人在创作送别诗时都比较慎重,尽可能充分考虑送别对象的实际和感受,避免自说自话。
浅析刘长卿贬谪时期的诗歌创作

浅析刘长卿贬谪时期的诗歌创作
刘长卿是中国晚唐时期的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被世人所推崇,以其高超的诗意,艺术性和体裁精致而广受赞誉。
同时,刘长卿还是贬谪时
期名家中的典型代表。
他受封为谪仙官,贬在江淮,被谪至青阳、安徽等地,在这期间,刘长卿产生了深刻的诗歌创作。
刘长卿的贬谪时期的诗歌体现了他的心态和精神状态。
诗歌中有一种苦
恼的情绪,表达了他遭受贬谪时的痛苦和绝望。
在他的诗歌作品《安徽行见
郑令公》中,刘长卿用古调表达了对贬谪生活的不甘心:“壮烈山河成叹息,安营南游永莫回。
风尘苦难几度行,驿路饥寒处处歧”。
此外,刘长卿还在诗歌中表达了他失去了官职而饱受官僚制度枷锁的深
深哀思。
他在《安徽行见郑令公》中说:“困掩金门岩坟前,久居鹿鸣空归去。
昔看卢桐名垂帆,今来佐梁歌已止”,表达了自己的封建状态的痛苦,
以及伴随贬谪而来的没落感。
另外,刘长卿在贬谪期间还流露了自己的抗争意识。
《至潼关行见赵令桂》中,他写道:“醉眼苦视归昔少,江城今日谁守护?五岳有纷今不谨,
家国困乏凶饥艰”,表达了他抗贪官僚理想和为民除恶的痛心疾首。
总之,刘长卿贬谪时期的诗歌深刻揭示了他身处封建社会枷锁中无奈哀
思和不服从的愤怒情绪。
他的诗歌不仅充分体现了他的精神状态和心态,而
且还体现了晚唐时期壮志凌云,抗贪官僚的理想精神,因而被人们所深受感动。
诗人介绍之刘长卿

诗人介绍之刘长卿诗人介绍之刘长卿刘长卿以五言律擅长,玄宗天宝进士。
肃宗至德间任监察御史、长洲县尉,贬岭南南巴尉,后返,旅居江浙。
代宗时历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诬再贬睦州司马。
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乱后中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
如《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疲兵篇》、《新息道中作》等,笔调苍凉沉郁。
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
五律简练浑括,于深密中见清秀。
如《新年作》、《岳阳馆中望洞庭湖》、《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海盐官舍早春》等。
七律也多秀句,如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别严士元》)、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长沙过宅》)。
五绝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中对月》、《送上人》,以白描取胜,饶有韵致。
但他的大部分诗内容单薄,境界狭窄,缺少变化,有字句雷同之感。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集10卷。
较流行的是明翻宋本《唐刘随州诗集》(10卷诗,1卷文),《全》编录其诗5卷。
【生平】刘长卿是由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一位杰出诗人。
关于刘长卿的生平一直没有确考,《旧唐书》和《新唐书》都没有他的传记,闻一多先生认为其生年为公元709年,傅璇琮先生认为是710年左右或725年左右,还有其它的说法。
卒年一般认为是在789至791年之间;也就是说,刘长卿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朝。
刘长卿因官至随州刺史,也称刘随州。
宣城(今属安徽)人,郡望河间(今属河北)。
天宝进士。
肃宗至德间任监察御史、长洲县尉,贬岭南南巴尉,后返,旅居江浙。
代宗时历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诬再贬睦州司马。
德宗建中二年(781),任随州(今属湖北)刺史,世称刘随州。
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之乱后中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
如《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疲兵篇》、《新息道中作》等,笔调苍凉沉郁。
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
五律简练浑括,于深密中见清秀。
刘长卿诗词特点

刘长卿诗词特点引导语:诗人刘长卿是中唐时代的名家,他的作品不是很多,但这丝毫不影响他的地位,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诗人刘长卿的诗词特点。
刘长卿诗词鉴赏一刘长卿的一生大部分是在逆境中度过的,长期的郁郁寡欢,使他的诗歌于冷落寂寞的情调中,又平添了一些惆怅衰飒的心绪,显得极为凄清悲凉。
他的主要创作活动在安史之乱之后,是位地道的大历诗人。
一、反映士人孤独冷漠心态的诗《送李录事兄归襄邓》:“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逐转蓬。
白道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二、融失意凄凉之感于暗淡萧瑟意象的诗《陪王明府泛舟》:“花县弹琴暇,樵风载酒时。
山含秋色近,鸟度夕阳迟。
出没凫成浪,蒙笼竹亚枝。
云峰逐人意,来去解相随。
”《长沙过贾谊宅》:“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三、抒发怀才不遇之感,写迁谪之怨和离别之情,及描绘山水景物的诗《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的诗多写得省净流畅,既有极工的对偶句,又有结构自然、不讲字句对仗的流水对句,整散协调而节奏流畅,风格清冷淡远。
刘长卿诗词鉴赏二刘长卿(709-780?),字文房,河间(今河北河间)人。
开元二十一年进士,大历中,官至鄂岳转运留后,为观察使诬奏,系姑苏狱,后贬南巴尉。
终随州刺史。
刘长卿“以诗驰名上元、宝应间”(《唐诗纪事》)。
他的诗多写贬谪飘流的感慨和山水隐逸的闲情。
擅长近体,尤工五律,曾自称为“五言长城”。
风格含蓄温和,清雅洗炼,接近王孟一派。
他集中也有少数反映现实的诗,如《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用很简炼浑括的诗笔,写出安史乱后荒凉雕敝的景象: 逢君穆陵路,匹马向桑干。
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
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
处处蓬蒿遍,归人掩泪看。
《送严士元》全诗翻译赏析

《送严士元》全诗翻译赏析第一篇:《送严士元》全诗翻译赏析送严士元刘长卿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注】①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
水国:水乡春寒:早春。
阴复晴:忽阴忽晴。
闲花:树上留着的残花。
日斜:夕阳。
去:离开。
若:假如。
逢:碰到。
相:我。
识问:询问。
“青袍”官服上的色彩。
据资料记载,唐贞观间,八九品官服为青色。
上元间规定,八品官服深青,九品官服浅青。
作者当时是八九品官员,穿青色官袍。
参考译文春风之中你停船靠边,将要告别这苏州古城。
江南的水乡春寒料峭,时阴时晴地变幻不定。
目力难见的牛毛细雨,不知不觉湿润的衣襟。
树上的残花飘然落地,轻轻漾漾地无一点声音。
薄暮时分你解缆开船,夕阳之下剩下一片帆影。
湖南无边的碧绿春草,充满了我的惜别深情。
你去若碰到相识的朋友,向你把我的情况打听。
你就这样地告诉他们,我官职卑微误了前程。
赏析:《送严士元》是唐朝诗人刘长卿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是为赠别友人严士元所创作,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作,通过描写送别友人严士元途中所见景色,来表达诗人对当下处境的感叹。
这也是一首伤别诗,诗人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首联“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阖闾城”即苏州城。
“阖闾”是春秋时吴国国君。
这里,写两位朋友在苏州城外江边偶然相遇,搁起船桨,在岸上携手徘徊,谈笑叙旧。
时值早春,南国水乡寒意未尽,天气一儿会阴一儿会晴,变幻不定。
其中第一句中的“倚”字,不仅表明了春天来临,而且把春天拟人化,富有生气,以此表现朋友相见的喜悦心情。
第二句中的“寒”字,不仅表明季节属于深秋初春,而且也为诗人与朋友相聚相别营造了氛围。
颔联“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这一联是景联。
诗人和朋友在笑谈之际,天上,飘来一阵毛毛细雨,雨细得连看也看不见,衣服却微微润湿。
刘长卿七律送别诗创作特点

刘长卿七律送别诗创作特点刘长卿七律送别诗创作特点刘长卿所存七律近半数是送别诗。
他的七律送别诗大多倾注了强烈的个人情绪,联系个人的身世经历体会离情别绪,作品真挚感人。
刘长卿在唐代七律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整个唐代七律的创作数量来说,除“七律巨擘”杜甫151首无人能及之外,接下来就数刘长卿七律的数量最多了。
据笔者考证,可以确定为刘长卿所作七律共有58首。
其中,送别诗所占数量最多,共28首,占总数的48%,比例相当高。
只要对中唐前期主要诗人的七律送别诗留存情况做一个粗略的统计,就会发现,刘长卿并非该时期唯一热衷运用七律来创作送别诗的人:从上表可见,中唐前期主要诗人的七律送别诗大多占其七律存诗总数的20%以上。
可见,送别是当时七律的主要题材之一。
邓仕梁先生在《刘长卿在唐代七律发展的地位》中认为“谪居为别倍伤情”(刘长卿《送卢侍御赴河北》)最能概括刘长卿七律的内容。
这个“印象式”的评价并不十分准确。
刘长卿七律之所以容易给人造成这种印象,主要是因为送别诗所占比例高的缘故。
确切地说,“谪居为别倍伤情”最适合概括的还是送别诗的内容。
“谪居为别”――客中送客引发诗人无限身世感慨。
“倍伤情”――诗人既伤别也自伤,他对自身经历的感受常常寓于送别诗当中,悲愁是送别的主旋律。
送别诗是抒情性很强的交际性诗,该抒什么样的情、怎样抒情都有讲究。
这个特点是由送别诗的传播方式决定的。
一般的诗歌可以有读者,也可以没有读者。
送别诗为他人而作,创作的目的性很强,送别对象就是诗人送别诗的第一位读者。
在唐代,士人迁调、征行频繁,送别成为他们交游的重要场合,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送别诗还成了交游存在、交情深浅程度的证明。
在这样的风气下,假如送别诗写得不好或不符合规矩,影响了个人诗名不说,还会影响两人的交情。
因此,当时的诗人在创作送别诗时都比较慎重,尽可能充分考虑送别对象的实际和感受,避免自说自话。
那么,刘长卿在送别诗中倾注强烈的个人情绪对送别诗的创作有什么影响?大历时期主要有两大诗人群体,一是以“大历十才子”为代表的台阁诗人,再就是以刘长卿、韦应物、李嘉佑等为代表的江南地方官诗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长卿七律送别诗创作特点刘长卿所存七律近半数是送别诗。
他的七律送别诗大多倾注了强烈的个人情绪,联系个人的身世经历体会离情别绪,作品真挚感人。
刘长卿在唐代七律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整个唐代七律的创作数量来说,除“七律巨擘”杜甫151首无人能及之外,接下来就数刘长卿七律的数量最多了。
据笔者考证,可以确定为刘长卿所作七律共有58首。
其中,送别诗所占数量最多,共28首,占总数的48%,比例相当高。
只要对中唐前期主要诗人的七律送别诗留存情况做一个粗略的统计,就会发现,刘长卿并非该时期唯一热衷运用七律来创作送别诗的人:从上表可见,中唐前期主要诗人的七律送别诗大多占其七律存诗总数的20%以上。
可见,送别是当时七律的主要题材之一。
邓仕梁先生在《刘长卿在唐代七律发展的地位》中认为“谪居为别倍伤情”(刘长卿《送卢侍御赴河北》)最能概括刘长卿七律的内容。
这个“印象式”的评价并不十分准确。
刘长卿七律之所以容易给人造成这种印象,主要是因为送别诗所占比例高的缘故。
确切地说,“谪居为别倍伤情”最适合概括的还是送别诗的内容。
“谪居为别”――客中送客引发诗人无限身世感慨。
“倍伤情”――诗人既伤别也自伤,他对自身经历的感受常常寓于送别诗当中,悲愁是送别的主旋律。
送别诗是抒情性很强的交际性诗,该抒什么样的情、怎样抒情都有讲究。
这个特点是由送别诗的传播方式决定的。
一般的诗歌可以有读者,也可以没有读者。
送别诗为他人而作,创作的目的性很强,送别对象就是诗人送别诗的第一位读者。
在唐代,士人迁调、征行频繁,送别成为他们交游的重要场合,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送别诗还成了交游存在、交情深浅程度的证明。
在这样的风气下,假如送别诗写得不好或不符合规矩,影响了个人诗名不说,还会影响两人的交情。
因此,当时的诗人在创作送别诗时都比较慎重,尽可能充分考虑送别对象的实际和感受,避免自说自话。
那么,刘长卿在送别诗中倾注强烈的个人情绪对送别诗的创作有什么影响?大历时期主要有两大诗人群体,一是以“大历十才子”为代表的台阁诗人,再就是以刘长卿、韦应物、李嘉佑等为代表的江南地方官诗人。
为了考察刘长卿强烈个人情绪对送别诗创作的影响,我们可以将刘长卿和大历十才子的七律送别诗做个简单的比较。
先看钱起、卢纶、韩三位诗人的七律送别诗:玉柱金醉不欢,云山驿道向东看,鸿声断续暮天远,柳影萧疏秋日寒。
霜降幽林沾蕙若,弦惊翰苑失鸳鸾。
秋来回首君门阻,马上应歌行路难。
――钱起《送李九贬南阳》出山车骑次诸侯,坐领图书见督邮。
绕郭桑麻通淅口,满川风景接襄州。
高城鸟过方催夜,废垒蝉鸣不待秋。
闻说元规偏爱月,知君长得伴登楼。
――卢纶《送邓州崔长史》还家不落春风后,数日应沽越人酒。
池畔花深斗鸭栏,桥边雨洗藏鸦柳。
遥怜内舍著新衣,复向邻家醉落晖。
把手闲歌香橘下,空山一望鹧鸪飞。
――韩《送客还江东》以上三位诗人的七律送别诗数量仅次于刘长卿,皆属于“大历十才子”之列。
上举诗歌结构完整、创作技巧娴熟、辞藻华丽,但相比刘诗,内容空洞,别情更显浅淡。
再来看刘长卿的几首送别诗:南客怀归乡梦频,东门怅别柳条新。
殷勤斗酒城阴暮,荡漾孤舟楚水春。
湘竹旧斑思帝子,江蓠初绿怨骚人。
怜君此去未得意,陌上愁看泪满巾。
――《送马秀才落第归江南》若为天畔独归秦,对水看山欲暮春。
穷海别离无限路,隔河征战几归人。
长安万里传双泪,建德千峰寄一身。
想到邮亭愁驻马,不堪西望见风尘。
――《送耿拾遗归上都》长江极目带枫林,匹马孤云不可寻。
迁播共知臣道枉,猜谗却为主恩深。
辕门画角三军思,驿路青山万里心。
北阙九重谁许屈,独看湘水泪沾襟。
――《送侯中丞流康州》我们大体上能从以上三首诗归纳出刘长卿七律送别的主要模式:题目和首联交代离别事件,中间两联结合行人的身世,融情入景,尾联归结于自己的感慨。
与上举三位台阁诗人的送别诗相比,共同点在于结构上都非常注意结合送别对象的具体经历,差别就在刘诗更多地融入了强烈的个人情绪。
刘诗情绪强烈的典型表现是常给人以“逢别即挥泪”的感觉,28首送别诗有6首以“泪沾巾”“泪沾衣”等模式结尾。
刘长卿是一个比较喜欢夸张的诗人,但是,当送别之时,于众目睽睽之下,明明没有感动流涕,却强说自己“泪沾巾”,这种情形想必不大合理。
真情实感是打动人心的前提。
和台阁诗人相比,刘长卿的送别诗更加真实感人。
这是因为,诗人善于将个人的遭际、感受和送别对象的实际联系起来,拉近了两人的关系,令人感觉非常亲切。
以《饯王相公出牧括州》为例:缙云讵比长沙远,出牧犹承明主恩。
城对寒山开画戟,路飞秋叶转朱,江潮淼淼连天望,旌旆悠悠上岭翻。
萧索庭槐空闭,旧人谁到翟公门。
题目和首联交代送别对象的遭际。
王相公即王维之弟王缙。
两《唐书》云王缙性贪冒,结附元载。
大历十二年三月与元载同时得罪下狱。
元载赐死,唐代宗念王缙年事已高,免他―死,贬为括州{4}刺史。
对王缙来说,这已经是万幸了。
况且,括州属江南道,算得上是比较丰腴的地方,与许多被贬岭南、剑南、黔中等穷恶之地的左降官相比,已经是非常幸运的了。
刘长卿有过被贬南巴{5}的经历,曾到过今天的湖南、广东一带,深知那里环境的险恶。
因此他在开篇就劝慰道:“缙云讵比长沙远”,意思是说能够出牧江南道的括州,而不是像元载一样被处死,真是皇帝开恩了。
中间两联描写前往括州行旅的艰辛和凄凉,尾联则想象王缙到贬所后寂寥孤独的生活,体会王缙的悲凉心境。
这首送别诗,从方方面面体察送别对象的遭遇和心情,足见诗人的真诚和体贴,真情实感顿时体现。
再如《陨上送韦司士归上都旧业》:前朝旧业想遗尘,今日他乡独尔身。
郧地国除为过客,杜陵家在有何人。
苍苔白露生三径,古木寒蝉满四邻。
西去茫茫问归路,关河渐近泪盈巾。
这首诗作于刘长卿刺随州之时。
送韦司士归上都勾起了诗人浓浓的羁旅愁恨和思乡之情。
刘长卿是洛阳人,自天宝末年逃难到江东之后,由于种种原因就一直没能再回去。
他和那些南渡的中原游子一样,时刻都在怀念在战火笼罩之下的故土、亲人,哪怕自己的故里已是一片荒芜:“旧国无家访,临歧亦羡归。
”写这首诗的时候,诗人已过花甲之年,离开家乡有三十多年了,但是当他遇到得以北归的朋友时,他还是感慨万千。
他在诗中怜惜韦司士在战乱后只身归乡,替他想象故乡的荒芜冷寂,设想韦司士“关河渐近泪盈巾”。
很难说这不是诗人思乡情结的写照。
正是相似的遭遇使他能如此真切地体会朋友的心情,从而写出真挚感人的诗歌。
刘长卿和钱起等诗人在送别诗创作上的这些差异,正体现了江南地方官诗人和台阁诗人在创作特点上的差异。
这些差异,归根到底,是由两个诗人群体不同的人生态度、生活环境等现实因素造成的。
第一,生活环境影响两派诗人的诗歌内容。
台阁诗人生活内容单调,范围狭窄,相同的题材难以写出新的内容。
江南地方官诗人的交游范围相比更加广泛。
以刘长卿为例,身为转运使留后期间频繁出使鄂岳各个州县,需与当地的大小官吏进行接洽;任地方长官之时,常常要迎送往来官吏。
他所接触的人物形形色色。
即使在诗歌结构呈现程式化的情况下,丰富的生活依然能够保证诗人有足够新鲜的内容来填充。
第二,送别对象的身份影响送别诗的创作。
台阁诗人出入王公贵族府第,陪侍燕饮,所交多为达官贵人。
这就使得他们在下笔之时不免自矜身份,以华丽的辞藻掩饰情感的贫乏,形成了雍容典雅的风格。
地方官诗人由于交往对象形形色色,其送别诗的内容、形式,情感表现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和台阁诗人相比,更显率性和真诚。
第三,不同的生活态度是造成两派诗人送别诗风格迥异的根本原因。
以“大历十才子”为代表的台阁诗人由于依附于权贵,在酬唱送别之际,专事逢迎,为文造情,难以写出有生命力的感人作品。
江南地方官诗人首先是地方官吏,然后才是诗人。
储仲君先生发现包括刘长卿在内的一批大历诗人,在刘晏所主持的战后王朝经济秩序的重建工程当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工程,刘晏需要有十分得力的助手。
在选用人才方面,刘晏是绝不含糊的。
“凡所任使,多收后进有干能者。
”“当时权势,或以亲戚为托,晏亦应之,俸给之多少,命官之迟速,必如其志,然未尝得亲职事。
其所领要务,必一时之选。
”而这“一时之选”中,我们发现,有不少是后来著称于世的大历诗人。
张继自然是一个。
……刘长卿是一个。
当时天下财赋仰给江淮,刘长卿则作为转运使判官驻守淮南,其作用自不可等闲视之。
高仲武《中兴间气集》称长卿“有干吏”,显然是他在江淮任职期间功效卓著,有充分的表现,也正因此他才得以升任鄂岳转运留后。
{6}储仲君先生在文章中所列举的这些诗人不少都是江南地方官诗人的代表人物,例如张继、刘长卿、戴叔伦、包佶、窦叔向等。
他们关注现实,直面王朝的衰蔽,切实投身到国运攸关的财经活动中去。
正是因为他们扎根、立足于现实,和“大历十才子”等台阁诗人相比,他们就更为独立,更有魄力和骨气。
因此在诗歌当中,他们就能肆意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宣泄自己的情绪,把难舍难分的送别场合,当成交流情感的机会,诗歌自然真情流露。
刘长卿在七律送别诗中所体现的强烈个人情绪,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对友情的珍视。
刘长卿早年频繁来往于京洛之间。
入仕之后,两遭迁谪。
任转运使判官、转运留后等职时,频繁出使辖区各州县。
可以说诗人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奔波行役之中,饱受羁旅之苦,所以诗人特别渴望亲情和友情的慰藉。
但是大历、贞元之际正是唐朝历史上战争最频繁的时期,战乱和藩镇割据造成交通不便,诗人及其周围的人际环境多处在频繁转移之中,相聚实属不易。
早在他入仕之初就发出过“故老相逢少,同官不见多”(刘长卿《谪官后却归故村将过虎丘怅然有作》)的感慨。
因此,对于短暂的相聚,诗人向来十分珍视,对于重逢,往往怀着近乎绝望的心情。
这就使得送别之时不论是送者还是别者,皆相顾凄然。
大历诗人面对离别的这种情绪是时代的产物。
遥想大唐全盛日,“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李白《上安州裴长史》)是少年的壮举。
“时物堪独往,春帆宜别家。
辞君向沧海,烂漫从天涯”(常建《闲斋卧病行药至山馆稍次湖亭二首》之二)则是一派轻松潇洒的风度。
在送行时,哪怕在歧路稍有感伤:“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也会旋即自行为之振起:“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盛唐人少年般英气勃勃的风貌和大历人小儿女般泪洒作别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对照。
一场安史之乱,摧毁的不仅是唐帝国如日中天的国势,更摧毁了一代人的朝气和信念。
同样的别离,两代人的体验完全不同。
刘长卿等江南地方官虽勤勉王事,恪尽职守,但是令人失望的现实却难以激起他们勃然的热情,豪迈的气概。
萍飘蓬转的羁旅行役让他们倍感艰辛,贬谪、流放等坎坷的经历对他们的信念更是毁灭性的打击。
即便如此,他们也不会放弃仕途,因为,仕宦是封建文人实现自我的前提。
他们别无退路,只得继续被鞭赶着在夹缝中前行。
人越是在孤苦之际,越是需要亲情和友情的慰藉。
但是对亲情友情的渴望和这种渴望难以充分满足之间的矛盾,造成了他们对相聚和离别怀有强烈的悲痛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