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 初一上册历史期中考试卷

济南市初一上册历史期中考试卷

一、选择题

1.以身作则、公而忘私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中国历史上曾经为治理黄河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是

A.尧B.舜C.鲧D.禹

2.华夏儿女同根同祖,血脉相连。被尊称为华夏儿女“人文初祖”的是()

A.炎帝和黄帝B.汉武帝C.唐太宗D.成吉思汗

3.参考如下图:假如你在电影中看见一个中国原始人脖子上戴着这样的石珠饰品,并且在用一根骨针缝衣服,可以推测他可能最早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现代人类

4.东汉后期,政治统治的突出特点是()

A.皇帝专权B.宦官专权C.外戚专权D.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5.“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君王。下列关于“汉武”的评价最准确的是()

A.他实行大一统,实现了西汉的鼎盛,真乃盖世英雄

B.他为了做皇帝杀了很多人,是历史罪人

C.他虽然实行大一统,实现了西汉的鼎盛,但是他为了加强统治,实行残暴的专制统治,因此过大于功

D.他为了加强统治,虽然实行残暴的专制统治,但是他实行大一统,实现了西汉的鼎盛,因此应该充分肯定。

6.商鞅变法最能体现哪一学派的思想( )

A.法家B.道家C.儒家D.墨家

7.公元前210年,在辽东守卫长城的弟弟写了一封家书寄给南方家乡的兄长。下列各项是对这封家书描述,正确的是()

A.用甲骨文刻写,刻在牛骨上B.用楔形文字刻写,刻在泥版上

C.用小篆(或隶书)书写,写在木片上D.用楷书书写,写在纸上

8.“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此联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分别发生在秦末和

A.商朝B.西周C.春秋D.战国

9.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讲话中经常引经据典,展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里的东方智慧。2015年,他在浙江乌镇举行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讲到:“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习近平主席引用的这一观点出自于()

A.老子B.孔子C.墨子D.韩非

10.某考古学家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们在这里发掘过一座完整的土木建筑的房子,在里面发现了一些小罐罐,打开一看,竟然是小米,只是没有米瓤。”文中的主人可能是

A.山顶洞人B.浙江C.砖木瓦房D.西安半坡人11.司马迁将汉武帝一生的文治武功概括为:“外攘夷狄,内修法度。”这里的“夷狄”主要是指

A.蒙古B.匈奴C.羌族D.犬戎

12.在远古的农耕时代,我国长江流域原始居民的主食最有可能是

A.水稻

B.粟

C.小麦

D.玉米

13.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有力地促进了当时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下列“诸子百家”及其思想对应正确的是

A.孟子﹣﹣民贵君轻

B.韩非子﹣﹣“兼爱”“非攻”

C.墨子﹣﹣无为而治

D.庄子﹣﹣以“法”治国

14.原始农业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下列能反映这一进步的是

A.北京人采集狩猎

B.河姆渡人种植水稻

C.半坡人制作陶器

D.相传黄帝造船只

15.“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材料反映了北京人

①会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②会种植庄稼③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④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A.①③④B.①③C.①②④D.②④

16.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征求“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卫鞅就在此时入秦。这段材料讲述了商鞅变法的

A.目的B.性质C.结果D.影响

17.战国时期,社会风雷激荡,战火连天,出现了七个主要的诸侯国,其中位于最西端的是

A.秦国

B.魏国

C.齐国

D.楚国

18.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片断摘录。空白框中应填的朝代是( )

A.商朝东周B.商朝战国C.战国东周D.战国西晋19.西汉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这一局面史称

A.诸侯争霸B.战国七雄C.百家争鸣D.文景之治

20.以身作则、公而忘私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他曾经为治理黄河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后来他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他”是

A.禹B.启C.桀D.鲧

21.促使原始定居的主要因素是

A.原始农业的发展

B.木构建筑的发明

C.饲养家畜家禽

D.原始艺术的发展

22.著名学者夏鼐说:“商代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明……”()

①青铜制作工艺高超②创制了比较成熟的文字③广泛应用铁制农具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③④

23.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的是

A.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

B.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

C.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夏朝

D.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

24.某考古学家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们在这里发掘过一座完整的土木建筑的房子,在里面发现了一些小罐罐,打开一看,竟然是小米,只是没有米瓤。”文中的“土木建筑的房子”可能是()

A.山洞B.半地穴式房子

C.砖木瓦房D.干栏式房屋

25.历史学家钱穆说:中国“学术思想最灿烂的时期是秦以前,政治社会最理想安定时期莫过于汉唐”。秦以前“学术思想最灿烂”是指()

A.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

B.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C.铁器和牛耕的普遍使用

D.出现了儒、道、佛并立局面

26.有人认为,汉初政治制度在继承秦制的同时,又“犹豫不决,进两步退一步”。文中的“退一步”是指

A.开始重视儒家学说

B.完全抛弃法家学说

C.部分推行了分封制

D.大杀汉朝开国功臣

27.著名作家余秋雨说:“我是汉族,我讲汉语,我写汉字,这是因为我们曾经有过一个伟大的王朝——汉朝。”西汉的建立者和都城分别是

A.汉高祖、长安

B.汉高祖、洛阳

C.周武王、镐京

D.秦始皇、咸阳

28.下列不属于周朝贵族的是

A.诸侯

B.卿大夫

C.士兵

D.士

29.2018年安徽颍上举办第13届管子文化旅游节。管子即管仲,被誉为“春秋第一相”,他辅佐成为春秋首霸

A.秦孝公

B.晋文公

C.秦穆公

D.齐桓公

30.下图为清代潍县籍收藏家陈介祺收藏过的青铜器毛公鼎,是毛公为铭记周王册封而铸。它属于

A.酒器

B.食器

C.乐器

D.礼器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D

解析: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禹治水非常专心,据说他在外黄河水患13年,三次经过自己家的大门,也顾不上回家看看。这反映了大禹持之以恒的优秀品质。也因此演化出一个成语:三过家门而不入,D符合题意。ABC项人物与题干内容无关,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2.A

解析: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大约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有炎帝和黄帝,他们结成联盟打败东方的蚩尤部落,黄帝部落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选项A 符合题意;汉武帝是西汉皇帝;唐太宗是唐朝皇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3.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内容“用一根骨针缝衣服”说明已经掌握了钻孔的技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最早掌握钻孔技术的原始人类是山顶洞人,他们懂得缝制衣服,具有审美的意识。元谋人和北京人都没有掌握钻孔技术;现代人类不是原始人,故选C。

4.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东汉中期以后,政治统治的突出特点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前期,即光武帝、明帝、章帝时期,皇帝本人能够控制国家的政治权力,但进入东汉中期以后,从和帝开始,东汉政权内部,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这种情况,贯穿于整个东汉中后期的历史,成为东汉政治史的一个重要特点,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的内容不符合东汉时期的政治特点;故选D。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学生具有较高的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后期政治统治的突出特点,知道东汉后期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

5.D

解析: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是有名的皇帝,他为了加强统治,虽然实行残暴的专制统治,但是他实行大一统,实现了西汉的鼎盛,因此应该充分肯定,他功大于过,故D符合题意,C 不符合题意。A、B的评价均不全面,故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本题以汉武帝的评价为切入点,考查对汉武帝的全面认识。掌握,汉武帝虽然实行残暴的专制统治,但是他实行大一统,实现了西汉的鼎盛,因此应该充分肯定,他功大于过。

解析: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变法设立郡县,加强中央集权,是法家主张的实施,故A符合题意。道家主张无为,儒家主张仁,墨家主张兼爱,故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7.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10年,秦朝已经建立,秦始皇以小篆作为全国统一文字,当时的书写材料是竹简,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8.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关键词“破釜沉舟”可知,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破釜沉舟,巨鹿一战,大破秦军;春秋时期吴越争霸,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打败吴国,成为霸主,故C符合题意;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9.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他提出了“兼爱”、“非攻”,C项符合题意;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A项不符合题意;孔子是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仁”,B项不符合题意;韩非是战国时期的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以法治国,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0.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关键词“土木建筑的房子、小米”,结合所学可知,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陕西西安,地处黄河流域,干旱少雨,居住半地穴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人类,故D符合题意;ABC与题干信息无关,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抓住题干关键词“土木建筑的房子、小米”是解题的关键,考查学生识记能力。

11.B

解析:B

【解析】

【详解】

根据“外攘夷狄,内修法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外攘夷狄”主要指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12.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题文要求选出原始社会在长江流域的食物,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长江流域原始农耕居民培植的作物是水稻。所以答案选A。

13.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子﹣﹣民贵君轻,这组搭配是正确的。儒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孟子,他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观念。故A正确。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故排除B项。庄子主张无为而治,故排除CD项。故选A。

14.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于距今约七千年,生活于浙江省余姚的河姆渡村。河姆渡原始居民开始种植水稻,是我国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生活的代表,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种植水稻的国家。B项符合题意;北京人采集狩猎时,我国还没有原始农业。A项不合题意;半坡人制作陶器反映了原始手工业的发展,C项不合题意;相传黄帝造船只反映的原始制造业的发展。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点睛】

“原始农业的出现”的出现是解题的关键,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河姆渡原始居民是我国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生活的代表,会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人工栽培水稻的国家。

解析:B

【解析】

根据题干的“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表明北京人会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故①③符合题意;北京人不会种植庄稼,故②说法错误,不符和题意;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在题干材料中未涉及。故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CD,B符合题意。故选B。

16.A

解析:A

【解析】

【详解】

据题干“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可知,这段材料讲述了商鞅变法的目的。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商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使得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灭六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A符合题意。BCD项题干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

17.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最终灭掉东方六国,所以秦国位于战国七雄中的最西端,故A符合题意;魏国、齐国、楚国位于秦国东方,故B、C、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18.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600年,汤打败桀。夏朝灭亡,商朝建立,经过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公元前453年,韩、赵、魏推翻智氏,三家分晋,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战国时期开始,由此可知,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19.D

解析: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西汉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稳定,当时的国力有很大

的增强,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文景之治”,D符合题意;诸侯争霸指的的春秋时期,不是西汉时期,A不符合题意;战国七雄指的是战国时期,不是西汉时期,B不符合题意;百家争鸣发生在战国时期,不是西汉时期,C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C都不符合题意,故选D。

20.A

解析: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禹治理黄河水患,曾三个家门而不入,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消除了水患,禹治水有功,被尊称为“大禹”。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A符合题意;启是禹的儿子,禹死后继承了王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B不符合题意;桀是夏朝最后一位国王,B不符合题意;鲧是禹的父亲,曾主持治理黄河水患,用了9年时间没有成功,后被处死,D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BC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A。

21.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促使原始人过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原始农业出现即原始农耕出现,农耕生活使人类有了定居的生活,并从事更多的生产劳动,进一步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所以A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是主要因素,排除,故选A。

22.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夏、商、西周的兴亡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点睛】

试题分析:春秋时期铁器开始在农业上使用,提高了生产效率,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是在西汉;所以③④不是商朝的成就。商朝青铜制作工艺高超是青铜文明的灿烂时期;商朝创制了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故选A。

23.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从此以后,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小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米即粟,我国古代原始居民中种植粟的居民是半坡居民,他们居住的房屋是半地穴式的房屋,为土木结合,故选B。

25.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各派就战争和统治者如何统治人民发表了各自的见解,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秦朝实行“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春秋战国那种自由思索的精神受到严重的打击,故B项符合题意,ACD 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应选B。

26.C

解析: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高祖刘邦在继承秦的郡县制时,犹豫不决,进两步退一步,在郡县制与封建制之间采取折中主义。他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部分恢复了封建制,封建了大批异姓诸侯王、同姓诸侯王。因此文中的“退一步”是指汉初部分推行了分封制。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C。

27.A

解析: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8.C

解析:C

【解析】

【详解】

在西周的贵族阶层时,天子为最高一层,下面依次为诸侯,卿大夫和士,士是统治阶级里最低的一层。士下面就是平民、士兵,平民下面是广大的奴隶。所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29.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强大的诸侯以“尊王攘夷”的名义争夺霸主地位,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春秋末期,吴国和越国先后北上争霸。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实行改革,发展生产,改革军制,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选项D 符合题意,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30.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西周的青铜器毛公鼎,是毛公为铭记周王册封而铸,是重要的礼器。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