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

高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古人曰:“事必有法,然后可成。

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

”诚如斯言,教学方法对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而课堂提问与教学的关系,其价值远远不止于形式上的热闹。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有一定的技巧,也有一定的要求。

一、课堂提问设计的要求“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若想在课堂上问得准确巧妙,首先要在课外下功夫,做好充分的准备。

比如深研教材,了解学生。

1.提问要联系教材,并从学生出发。

提问要求教师吃透教材,对教材的重点、难点、训练点烂熟于胸,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人施问。

2.提问要紧扣目的。

提问的设计,要依据课堂教学目标,围绕教材中心,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出,切忌缺乏目的性和计划性。

3.提问要具体、准确、严密。

所提问题的语言要准确、完整、明了,要让学生明确回答问题的方向。

教师设计的每一个提问必须严谨科学,做到在语言设计和运用上精心思索,巧妙安排,体现教师在语言文字上的教学技巧和方法,使课堂提问成为运用语言的课堂艺术。

4.提问要难易适中。

课堂提问既不能高不可攀,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而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后获取正确的结论。

5.提问要有新颖性、启发性。

提问千篇一律,老调重谈,会使人生厌。

具有适度的新颖性,才能适应学生好奇求胜的心理,才能引起其探索活动。

提问具有启发性,也就是具有挑战性。

这样的问答可以使学生产生自豪感,促进能力的提高,增添信心产生的快乐,并锻炼意志力和自制力。

二、课堂提问的设计那么,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并实施提问呢?1.创设情境,作铺垫式引导型提问比如在教《五人墓碑记》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我就引用“感动中国”中佘幼枝为守袁崇焕墓多方奔走,呼吁政府不要拆迁袁墓的事做情景导入。

讲佘幼枝为此生活拮据、痛失爱子仍不改初衷,最终获得赞扬、支持。

学生为之唏嘘不已。

我就趁机问佘家这样做为的是什么,政府支持的又是什么。

高中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艺术探析

高中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艺术探析
口探 索者 口
谍 毂
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 陈姬怡

【 摘 要】
在 语文课 堂教 学与学生 学习 中,提 问艺术起 着至 关重 要 的作 用。通过提 问可 以帮助 学生认 识到语 文 中的文 学知 识 ,而且 可以提 高 高中生的整体 素养 。在 高 中语 文教 学中 提 问艺术让学 生互相 交流 ,培养 学生的表 达能 力和智 力开 发 。本 文在 探讨 高 中语 文教 学中提 问的现 状及对 策进行 分


学 习是 充实组织和个人的 内在 力量 ,是实现组织和 个 人 的发展 目标 与 自我价值 。情感教 学涉及 到的是 一个集 体 组织 ,也 是一个可 以成为 专业学 习的共 同体 。情 感教学 就 是集学 习 、教学 、情感交 流为一 体的组 织 ,教师在 建立 共 同愿景 的基础上 ,通过更 新教 育观念 ,从情感教 学整体 发 展考虑 ,开展 团队学 习 ,最终 实现 自我 超越 。在 高 中语 文 教学 中 ,建情感 式教学模 式 已然成为教 学改革 发展 的新 趋 势 ,在促 进高 中语文教师 专业 化发展 、提高学校 竞争 力 、 推动新课程 改革进程 等方面 贡献很大 。 学生 的思维没 有得到绝 大多数老 师的重视 ,更有 甚者 武断地 加 以否 定 ,导 致学生 的思维能 力受到 弱化和 抑制 , 逐渐 地扼杀 了学生的创 造能 力和学 习高中语文 的兴趣 。所 谓想 象 ,实际 就是大脑 对 已存 储的表 象施 以改 造加 工 ,产 生新 形象 的思维过程 。它是人 脑所 特有的 ,哪怕没 有已有 事物 或符号 呈现于眼 前 ,人类 也一样 可以不 受约束 地构造 出新 的符号 、事物和关 系 。人 们也 可以借助于 猜测和 想象 形成 一个大概 的假设 和判断 ,而后寻 求原 因 ,以验证 自己 初始判断正确与否。

怎样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怎样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 短暂 与永恒” 的矛盾 ; 在学 习《 间最美 的坟 墓》 , 世 时 要 能设 置出“ 凡与伟大” 平 的矛盾 ; 而在学 习《 迢迢牵 牛星》
时, 能设 置出“ 远和近” 的矛盾等 。
证和提高教学质量 的有效 途径。 愿广大 同f 能存高 f 语 ■ { 1
文课 中用好 课堂提 问这种 教学方式 , 培养好祖 同未术的
栋梁 。
参考文献 :
这些 问题看似简单 ,却又难 以一下子找准答 案 , 学 生们 就会认 真地研读课文 了。我们此 时 , 可以顺势引 便 导学生认识它们编在一起 。而另一些学生认为 , 车在 火 海 子看来是一种现代文 明的象征 , 这正是海子一 生所反
来谈谈本人 的几点拙 见。 问题设置新 颖 , 以此激发学生探索 的兴趣 好奇之心人 皆有之 , 如果 能够 利用好学生们强烈 的


好奇心 , 则会增 强他们对外 界信息 的敏感性 , 高他们 提 的注意力 , 进而可 以培养他们 的 自主学习意识 。 因此 , 课 堂提 问 , 要努力做到设置新颖 , 发人 深思 。 例如 : 讲《 在 我有 一个梦想 》 , 师导 入新课 时可 时 教 以这样设 计问题 : 同学们 , 人们常说 “ 人人都 有梦 想 , 美 国黑人裁缝马丁 ・ 路德 ・ 同样也有 着他 的梦想 , 金 这个梦 想改变 了一个人 生 , 这个 梦想改变 了许多家 庭 , 这个梦
亚 里士多德曾说 :人的思想是从疑 问开始 的。” “ 恰 到好处 的提 问 , 以揭 露学生认 识 中的矛盾 , 可 引起学 生
能故弄玄虚 , 不然学 生会 如坠雾 里 , 不知所 云了。
三 、 问变 直 为 曲 , 提 引导 学 生 深入 文 章 的 内涵

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基本途径

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基本途径

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的基本途径课堂教学成效的提升,很大一部分源自教师“提问”水平,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一要看学生的主体性思维活动的强弱,二则要看教师提问的适切与否。

教师能准确把握课文肯綮,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思维习惯,灵活采用曲问、逆问、比较式发问等多种设问技巧设计课堂问题,引导学生的鉴赏性阅读和个性表达,以达成教学目标。

笔者认为,教师提高提问艺术的基本途径有三:一是深入钻研文本;二是充分了解学生;三是勤于思考,乐于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一、深入钻研文本问题出自文本,提问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教师要知道如何从材料中挖掘问题。

问题质量的高与低,关键在于对材料钻研力度的深不深,准不准。

教师研读材料的自身素质是挖掘高质量问题的前提。

(一)深读课文,注重“深”教师对所教的文章要真正地读通、读懂、读化,读出自己的感悟来,才能设计出合理而有价值的问题。

教师不能依赖教参,教参也是一家之言,教师若没有将课文转化为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必然把握不住课文的重点难点,也就提不出引导学生读懂全文的有价值的问题。

即使用教参上的问题,由于结论不是教师自己得出,对思路不甚了解,在学生答不上来的时候,教师很难对其进行思路上的引导。

只告诉学生教参上所给的答案,学生也只能一知半解。

最糟糕的是,如果教师没有理解课文,整堂课的教学就可能出现偏差甚至错误。

(二)细读课文,突出“细”教师要准确把握住课文知识点与能力训练点,正确地领悟到课文的形式美与内容美。

只有教师读得细,在设计问题时才能设置得明确,让学生有思路可循。

在“问题的基本要求”一节我们举例说到“问题的表述中要明确指出要答案的属性”“问题的表述最好限定范围”,也只有在教师研读课文“细致”情况下,问题才能问得明确。

像“这篇文章写得好,好在哪里?”这样大而化之的问题才能避免。

另外,细读课文,还可以发现许多作者独具匠心的地方,有助于教师深刻理解课文。

比如前文所举细节的例子:“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论高中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艺术

论高中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艺术

论高中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艺术摘要:本文就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其所存在的潜在问题,同时也对提问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进行探讨,进而对课堂提问艺术提出新颖问题的设置,准、巧、悬的提问,因人施问,转变提问方式,分层设计问题对策建议,来提高今后高中语文教学的课堂提问艺术,促进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语文教学;提问技巧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8-0076-01一、目前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现状目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师自身原因而使课堂提问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过于简单的提问,并未能到到目的教师在课堂教育中所设计的问题,有些过于肤浅、简单化,并不能很好地达到提问的目的,甚至有些问题太浅显,混淆学生思维,使其不知老师通过此问题到底想要了解什么。

因此,在问题的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问题的用意,有什么目的,想让学生从中了解什么,掌握什么知识,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真正起到提问的目的,达到考验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与水平,对于问题回答中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所提问题涉及到的相关知识。

2.只为提问而提问目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的要求而对学生进行提问的不良现象。

因教学大纲中涉及知识提问这一环节而为了提问而提问。

针对此现象、此做法,只能说明教师并未真正理解提问的意义,这并非是工作必然要求,而是知识掌握与深化的客观要求。

3.为预设“标准答案”应付提问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只对已有答案的问题进行提问,这样便于其进行问题的回答。

对于有问题却无答案的问题却避而不提,同时问题的答案设置只能是标准答案,不进行类似答案总结与概括。

为预先设计的“标准答案”而进行应付提问的消极工作,严重影响提问的效果,并对学生语文知识的概括、归纳总结能力造成影响。

4.依据兴趣提问教师对学生的思维给予否定的意见,导致弱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受到和压制学生兴趣,长时间将逐渐地扼杀了学生学习高中语文的兴趣。

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课堂主要提问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课堂主要提问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课堂主要提问设计教学博苑12-06 0612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课堂主要提问设计1、原文后三个语段中分别能够概括感情的一个字是?明确:第一段是“乐”,第二段是“痛”,第三段是“悲”。

2、第一段为何而乐,第二段为何而痛,第三段为何而悲?明确:(1)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景色十分优美、许多贤人在一起集会饮酒作诗,所以十分高兴。

(2)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

痛的是生命本体永难满足的内在欲望、外在世界的流无法掌控、个体生命的长短难以把握。

(3)看到古人死去,自己感到悲伤,想到自己死后,后来人也会感到悲伤,人类摆脱不了死的命运,由此感到悲伤。

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更加深刻感人。

3、我们又该怎样去面对生与死这个问题?是否有些消极悲观?怎么评价这种思想?(1)是对人世无常的一种消极感慨,是一种悲观厌世的情感。

(2)这并不是一种消极的观点,在良辰美景面前能够有一种理性的思考,正如所说人生是短暂的,好景是易逝的。

我们不能沉溺于乐事之中,要对自己的状态做一下思考,要在有生之年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3)在感叹人生苦短,是在告诉我们要珍惜现在的时光,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4)王羲之的悲叹不等于悲观,历史上留下叹声的人往往也留下了不朽的业绩,他们凭借自己的精神与成就获得了永恒的生命。

(5)王羲之关于人生的悲叹,但悲叹不等于悲观。

人类虽然无法改变死亡的命运,但是人类的精神却可以永照千古。

王羲之虽然已经作古,但他的书法艺术却永远散发着魅力,他为我们留下了千古不朽的《兰亭集序》。

为此,我们更应该珍惜美好的青春时光,努力读书,学有所成。

(6)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

先声夺人 “引”人入胜——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方法例谈

先声夺人 “引”人入胜——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方法例谈

清朝戏 曲理 论家李渔在《 闲情偶寄》 中说 : “ 开卷 之初, 当以奇句夺 目, 使之 一见 而惊 。 ” 课 堂导入就如 “ 开卷之初” , 虽只 占很少时间 , 但 它关 系到整个课 堂 教学 的效果 。 优秀 的课堂导入 , 犹如 一把 开启 学生兴 趣 闸门 的金钥匙 , 能起 到先声夺 人 , 扣 住学生心 弦 , 激发学 习兴趣 和求知欲望 的作用 ,为教学活动 的顺 利展开创造有利 的条件 。 高 中语 文课 堂教 学 的导入 方式 大致 有 以下几
四 提 问式 导 入
语 文教材每 一单元都有 一定 的内在逻辑联 系 , 那 么在开课 时 , 将 前后两课相 比较 , 由此及彼 , 能 让 学生在 比较 中很 快进 入课 堂情境 。 如在学 习毛泽东的《 = ; j 园春 ・ 长 沙》 一课时 , 可进 行 如下导入 : 《 沁 园春 ・ 雪》 写 于1 9 3 6 年, 词 作上 阕写 景, 句句有情 , 在 描写长城 、 大河 、 高山 、 高原时 , 倾 注 着 赞美祖 国河山 的爱 国深 情 ; 下 阕议论 , 兼用抒 情 , 在评说 古代帝王 和当代英雄 时 ,注入颂扬 当代英雄 力演示仪 面板上 的文字太小 , 大部分学生看不清楚 , 讲解 洛伦兹力演示仪 的使用方法时就有 困难 ;如 电
创新课堂

引" 人 入 脞 ◆ 先声夺人 “

高 中语 文课 堂导 入 方 法例 谈
■ 熊家成
之情 。《 沁园春 ・ 长沙》 一词写 于1 9 2 5 年, 作者选取 了 哪些景物 ?又抒发 了怎样的感 情呢?
通 过 比较 导 入 , 既温 习 了 已经 学
教师在开课时有意识 地设 置悬念 ,诱发学生 的 好奇心和求知欲 ,让学生 的思维处 于高度兴奋 的状 态, 急于探个究竟 , 而后教 师顺势 引出要讲 的内容 。 如于漪在讲 授《 孔 乙己》 时是这样 导入 的 : 凡读 过鲁迅小说 的人 , 几乎没有不知道《 孔 乙己》 的, 凡读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艺术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艺术

4 、 创造性提 问。 仅仅是书本上的问题 根本无法 让学生
掌握 阅读这 种类 型文章的技巧 , 所以老师还需要适 当的进
行 一些有创造 性的提 问 , 拓宽教材 上 内容 , 对课本 上一些
人、 物以及情节再 深入 的做一些探究 , 还 可 以从课 外杂志
或者期 刊上 找一 些类似的文章来让学生进行剖 析 , 不断 的
对” , 一点的意义也没有。 ( 二) 问题 超出难度 往往 好多老师认为 自己提 的问题学 生回答 不上来 , 那
接提问的方 式 ,往往会使课堂变得枯燥 没有什么乐趣 , 让
学 生 失 去 学 习语 文 的 兴趣 。
2 、 设情提问。有的 问题往往难 以直 接提出来 , 或者 说 直接提出来 达不到预期 的学 习效果 , 这时老师 可以为问题
( 一) 精心设置 问题 老师在备课 的时候 ,一定要先把文章理解 的很透 , 精 心的去准备 一些 典型 、 有新 意 的问题 , 所提 的问题不仅要
的策略 , 每个学生 都有 自己的优点 和缺点 , 老 师可 以根据
学生学 习效果 以及性格的不 同展开不 同的提 问 , 在课堂上
紧扣 文章 主 旨, 而且难度不能太 大 , 也不能太过 于简单 , 不 能让 学生思考 半天都没有结果 , 也不能让学生一下子就 回
( 一) 问题没有价值 有的老师在讲课 中提 出的问题 没有 经过慎重 的考虑 , 导致所提出的问题没有任何 的价值 , 不仅不能训 练学 生的
次的思考 , 最终达 到预习的效果 。但是这种直 接提问的方
式 在课 堂上 不能运用的太多 , 如果课堂上 出现 了太 多的直
思考能力 , 无法 检验学生 的掌握程 度 , 还浪费 了课堂 宝贵 的时间。 比如有的老师会 问“ 你们觉得李 白的想法合 不合 理?” 、 “ 李 白的这些做法对 不对 ?” 紧接着的后面就没有什 么问题出现了 ,学生只需 回答 “ 合理或不合 理” 、 “ 对 或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可否自始就不多讲,而以提问代替多讲,提问不能答,指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即入更深。

”这一段话充分说明了提问的启发性和重要性。

然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问什么,如何问则是提问的关键。

然而,“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

”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课堂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思维水平,而且能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使师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作为教师,我们的提问,决不应是随意发问,想问什么就问什么,而应课前周密准备,掌握多种提问的方法,做巧问的“智者”,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促学的目的。

标签:课堂提问;语文;艺术
教育部新制定并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理想的课堂提问模式应该是深与浅,远和近的最佳结合,即问题应该有趣味性、挑战性而又有充分的延展性。

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好奇知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因此,课堂提问要力求新颖,讲求新意能到激发情趣,切忌问题提出平平淡淡,老调重弹。

趣味性提问应注意:提问要符合学生心理。

学生心里关心、感兴趣的问题总是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课堂探究氛围浓烈,因此教师结合教材重难点设计课堂提问时,要结合高中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提问须适度,问题设计要有广度、深度、坡度,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具有挑战性,让学生在通过积极的思维中不断取得成功,增强学习信心,保持对学习知识的兴趣。

同样一个问题,采用不同的问法,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问法的样式要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入手。

兴趣是推动学生探寻知识最好的原料,会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比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中,可以提问:三国时涌现出许多英雄豪杰,辛弃疾很是仰慕孙权,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而《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十分喜好刘备;现在的新加坡著名歌手林俊杰有一首歌,唱起了一代枭雄《曹操》,那在《念奴娇》中,东坡先生为何单单钟情于周瑜呢?这样的问题,囊括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诸多元素,这就容易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自然而然地引出东坡单写周瑜的目的,是用周瑜的春风得意、年少有为、功成名就和自己被贬失意、年老无为、一事无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以突出主题、抒写情怀。

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高中语文课堂提问一定要注意问题的衔接,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和课堂教学的顺畅性。

如果教师提问缺乏衔接,学生就会感觉摸不着头脑,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逐步深化的过程,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的问题设计时也要注意循序渐进、难易结合。

如果教师提问的问题过于简单,不仅会导致学生思考注意力的分散,而且学生普遍地都能够对答如流,就形成了“泡沫教学效应”;如果教师设计的问题偏难,学生普遍应对错误,那就容易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破坏课堂教学氛围。

教师的问题只有难易结合,由浅入深地提出,才能逐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动力,从而更好地配合教师的教学。

笔者在讲授《项脊轩志》时问学生:“作者在项脊轩生活的总体感受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学生明确“多可喜,亦多可悲”后,笔者接着问学生:“文中哪些段落是写‘多可喜’,哪些段落是写‘多可悲’的?”学生明确具体段落后。

笔者让学生进行了朗读。

接着问学生:“从这些段落,你可以看出作者为什么而喜,又为什么而悲?”这样环环相扣,学生较好地把握了文章的思路和感情。

高中语文课堂提问。

要做到前后衔接,一定要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

问题的设计要注意一线穿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前后的问题要注意有坡度,能让学生拾级而上。

如果学生答不出来,一定要注意及时降低问题的难度,尽量让学生找出问题的答案,保证学生思维的连贯和课堂进程的順畅。

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课程实施的核心。

教师在授课中提出发散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纵横联想所学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多途径去分析、概括、评价问题,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好处。

提问具有发散性并不等于放任不管,教师要适时引导,使学生的思路始终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书本的奴隶,不是老师的“应声虫”,而是一群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独特个体。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生命体验、情感世界与精神世界,应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允许并鼓励他们创造性地理解作品、表达思想和情感,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并支持鼓励他们探究性地学习。

笔者结合诗歌意象内涵,提示学生朗读了戴望舒《雨巷》,笔者问道:“诗人希望遇到一个像丁香花一样,结着愁怨的‘她’”,如果把“她”换成“他”或者“它”还有没有之前的表达效果?这时,学生的思维一下就打开了。

很显然,诗歌作品中的“她”代表的是“美好的值得追求的东西”。

接着,笔者又提示学生,在古典诗词中,闺怨诗就常常借用思妇、弃妇的形象来表达诗人自己仕途不顺,人生多舛的情感。

诗中的“她”也可以指诗人自己。

这样“她”的内涵解读一下就丰富起来。

总之,教师的课堂提问要注意灵活处理不同的问题提出形式。

正如《学记》中所说:“君子之教,喻也。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喻”即强调教学重在启发诱导,不越俎代庖。

要优化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灵活多样的课堂提问方式和民主艺术的课堂提问氛围,对提高教学质量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参考文献
[1]余影堂.有效教学十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邓朝永.课堂提问的原则和技巧[J].教育革新,2011.
[3]倪亚华.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吉林教育,2012(22).
[4]魏忠元.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发散性思维训练[J].昌吉学院学报,2007(6).
[5]李尚志.语文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新课程,201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