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虞美人》原文和译文

合集下载

虞美人李煜古诗解析

虞美人李煜古诗解析

虞美人李煜〔五代〕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什么时候结束的,以前的事情还记得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都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滚滚东流的春江之水没有尽头。

注释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

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春花秋月:指季节的更替。

了:了结,完结。

故国:指南唐故都金陵(今南京)。

砌:台阶。

雕栏玉砌:即雕花的栏杆和玉石砌成的台阶,这里泛指南唐宫殿。

栏,一作“阑”。

砌,台阶。

应犹:一作“依然”。

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君:作者自称。

能:或作“都”、“那”、“还”、“却”。

几多:多少。

鉴赏《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

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

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

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

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

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

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

李煜《虞美人》的翻译及赏析

李煜《虞美人》的翻译及赏析

李煜《虞美人》的翻译及赏析李煜《虞美人》的翻译及赏析李煜的《虞美人》是一曲生命的哀歌,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语语呜咽,令人不堪卒读。

接下来店铺搜集了李煜《虞美人》的翻译及赏析,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李煜《虞美人》的翻译及赏析篇1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释1、虞美人: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

此调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

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2、了:了结,完结。

3、故国:指南唐故都金陵(今南京)。

4、砌:台阶。

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

应犹:一作“依然”。

5、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朱颜,红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

6、君:作者自称。

能:或作“都”“那”“还”“却”。

译文这些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又知道有多少呢?昨天晚上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创作背景此词与《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均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是时李煜归宋已近三年。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

三年后,即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这种心境下,李煜写下了这首《虞美人》词。

赏析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国君,李煜是失败的;但正是亡国成就了他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地位。

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

虞美人原文译文及赏析

虞美人原文译文及赏析

虞美人原文译文及赏析虞美人原文译文及赏析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

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虞美人原文译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虞美人原文译文及赏析 1原文:虞美人陈与义张帆欲去仍搔首,更醉君家酒。

吟诗日日待春风,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

歌声频为行人咽,记著樽前雪。

明朝酒醒大江流,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

虞美人字词解释:1、搔首:以手搔头,意为有所思的样子。

如:《诗·邶风·静女》“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2、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化用苏轼《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词的“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表达不忍惜别。

虞美人春翻译:船已经挂起帆来了准备离去,可作者却搔首踟蹰不忍离去,一杯杯地饮着好友送别之酒。

以前天天写诗作词翘首盼望春天的到来,可等到了春天桃花刚了却要与友人匆匆离别。

歌姬的歌声常常因离别之人而呜咽,还清楚记着离别席上的情形。

明天酒醒后就要随着大江行舟离去,只能满满带着一船的离别之恨驶向衡州。

虞美人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在席益举行的告别宴会上所作。

席益字大光,洛阳人,是陈与义的同乡。

与义宣和六年(1124)在汴京任符宝郎时与他相识,不久与义遭贬,别后还有诗札。

建炎三年(1129)席益离郢州知州任,流浪于衡山县(今属湖南),与义同时躲避金兵至湖南。

同年腊月,两人相遇于衡山。

次年元旦后数日,与义离衡山赴邵阳,有《别大光》诗,别宴上并作此词。

虞美人赏析:这首词的写法是:“紧扣别宴,思前想后”。

他把离别的情绪融贯到对过去的回忆和对前途的想像之中去,不同一般,别有一番风味。

词的上片由别宴写起,进而追忆到过去相聚的时日。

一开就说船已经挂起帆来了准备离去,久久不能离去,只是一杯杯地饮着好友送别的酒。

这就把不得不离去又不忍离去的矛盾心理形象地表现出来。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原文翻译及赏析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原文翻译及赏析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原文翻译及赏析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原文翻译及赏析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原文翻译及赏析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翻译」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注释」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

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了:了结,完结。

砌:台阶。

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

应犹:一作“依然”。

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君:作者自称。

能:或作“都”、“那”、“还”、“却”。

「赏析」《虞美人》是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李煜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意思是,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

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

李煜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

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

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修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修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修原文: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五代〕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栏同:阑)译文: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什么时候结束的,以前的事情还记得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都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滚滚东流的春江之水没有尽头。

注释: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

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春花秋月:指季节的更替。

了:了结,完结。

故国:指南唐故都金陵(今南京)。

砌:台阶。

雕栏玉砌:即雕花的栏杆和玉石砌成的台阶,这里泛指南唐宫殿。

栏,一作“阑”。

砌,台阶。

应犹:一作“依然”。

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君:作者自称。

能:或作“都”、“那”、“还”、“却”。

几多:多少。

创作背景:此词与《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均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是时李煜归宋已近三年。

宋太祖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

三年后,即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这种心境下,李煜写下了这首《虞美人》词。

赏析:《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

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

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

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原文、翻译及赏析_李煜_古诗文网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原文、翻译及赏析_李煜_古诗文网
赏析二
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国君,李煜是失败的;但正是பைடு நூலகம்国成就了他千古词坛的“南面 王”(清沈雄《古▼
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1、将李煜的词纳入中国古代帝王诗歌文学这个背景中去品味,增加其文化积淀 韵味和历史厚重感▼
赏析四
这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 生命落空的悲哀,语▼
赏析
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 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
赏析三
这首词,是李煜被俘到汴京后所作。开头说,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何时了结。因为一看到春 花秋月,就有无数往▼
简析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 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
收藏 app下载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 空的夜晚,怎承受得▼
参考赏析
鉴赏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 夕”),在寓所命▼
创作背景
此词与《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均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 是时▼
作者介绍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 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
这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语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原文、翻译及赏析 _李煜 _古诗文网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
(6876人评分) 8.6 朝代:五代 作者:李煜 原文: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雕栏 通:阑)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虞美人》的原文、译文、注释和赏析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虞美人》的原文、译文、注释和赏析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虞美人》的原文、译文、注释和赏析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仅仅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仅仅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注释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

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了:了结,完结。

砌:台阶。

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

应犹:一作“依然”。

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君:作者自称。

能:或作“都”、“那”、“还”、“却”。

赏析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水准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

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能够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

因为“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

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

“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翻译及欣赏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翻译及欣赏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翻译及欣赏《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原文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翻译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注释⑴虞美人: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

此调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

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⑵了:了结,完结。

⑶故国:指南唐故都金陵(今南京)。

⑷砌:台阶。

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

应犹:一作“依然”。

⑸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朱颜,红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

⑹君:作者自称。

能:或作“都”“那”“还”“却”。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赏析此词与《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均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是时李煜归宋已近三年。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

三年后,即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这种心境下,李煜写下了这首《虞美人》词。

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