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以内数的守恒》幼儿园中班
幼儿园中班教案《10以内数的守恒》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教学计划《10以内数的守恒》带反思中班教学计划《10以内数的守恒》包含了对适用于中班的数学主题教学活动的反思,以便孩子们可以体验到有趣的保护现象。
等效项数量的初始感知不会随实际对象的大小,颜色,类型,排列和排列形状而变化。
准确计算出10个项目以内的数量,逐步建立自信和创新意识。
来看看带有反思性教学计划的幼儿园中班《10以内数的守恒》。
活动目标1.最初,等效项目的数量不会随对象的大小,颜色,类型,排列和排列形状而变化,并且准确计算10个对象之内的项目数量。
2.体验有趣的保护现象。
3.逐步建立自信和创新意识。
4.培养孩子在手术时教导的习惯。
5.可以与您的同龄人一起尝试记录结果。
教学重点,难度可以尝试不同的对齐方式活动准备教具:泡沫卡,数字拼图,雪花或干燥。
不同大小的穿孔珠和棉线活动程序1.筹备活动:互相问候2.集体活动。
*创造情况:泡沫表演队来到幼儿园表演。
看,他们的20位玩家分为两组,每组演员都准备了一个精彩的节目,让我们来看一下。
指导孩子取出学习工具“吹泡泡”,根据大小或颜色分类将两种类型的泡泡分成不同的形状,计算泡泡的数量,无论大小,颜色和形状变化,都可以感觉到泡泡,每个类别总数相同,都是10个气泡。
*进一步理解在10小时内对同等物品的保存。
要求您的孩子找到10个雪花片,然后尝试其他安排。
要求个别孩子展示他们的结果。
3.小组活动。
老师:表演很精彩,但是我发现演员们没有服装和配饰。
让我们一起帮助他们!第一组:制作手镯。
将10套不同大小的珠子放入手链并写下价格标签第二组:制作服装。
孩子们手中的彩色珠子形成龙,并按顺序排列,规则不受限制。
4,交流总结,清理学习工具。
每个小组要求1-2个孩子交换他们刚刚玩过的游戏,进行了哪些活动以及在交换和安排相同数量的物品后发现了什么。
5,活动结束教学反思对于中班的孩子来说,保存数字更加困难。
如何将这样一个困难的数学概念形象化,使孩子们接受呢?我想利用这种情况来发展和贯穿教学活动,使孩子们可以体验到保护的现象。
幼儿园10以内的数的守恒教案

幼儿园中班数学活动《10以内数的守恒》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活动目标1、能初步感知相同数量的物品不随实物的大小、颜色、种类及排列的变化而改变。
2、引导幼儿体验数学活动中数守恒的趣味。
二、教学重点、难点能尝试不同的排列方法三、活动准备教具:小猴样板10块、数字拼板、桃子图片、长短不一定的彩带、长绳若干条四、活动过程(一)情景导入小猴进入教室,和小朋友问好。
“小猴子们今天来咱们班做客了,他们要和咱们班的小朋友们一起进行一场音乐律动游戏。
”10只小猴,分为两队,在律动中,不断地进行两队人员的变化。
(二)初步感知10的变化。
小朋友们,你们刚才看到了吗?10只小猴子,都分成了几组表演方法?请小朋友来演一演。
10名幼儿不断的摆成不同的造型,10名幼儿不论造型如何变化,都是10个人。
(三)进一步感知10以内等量物品的守恒。
小猴们给每个小朋友带来了10条彩绳,请小朋友们尝试不同的排列方式做彩色手带,并请完成的幼儿给猴子戴上。
分组活动。
(四)巩固练习戴上彩带的小朋友和小猴们太漂亮了,现在我们和小猴一起来进行一场模特走秀,让所有人看看我们的精彩瞬间吧!每组10对小朋友,变换不同的人数造型,进行展示。
(五)拓展延伸各组请1-2名幼儿交流自己组如何做的造型,左右两边各是多少人,合起来一共是多少人呢。
教师并进行总结梳理。
(六)活动结束五、教学反思数的守恒如何让中班小朋友们来掌握,爱好似乎比较难得,最好的方法就是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让幼儿在情景体验中了解数守恒现象。
活动中幼儿基本掌握理解数的守恒概念,但也有不足:集体活动中的幼儿自主操作,感知物品数量不因排列形式的变化而改变仍然不充分;其次,幼儿在操作中排列还有很多不同形式,没有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10以内数的守恒中班数学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感知和理解10以内数的守恒概念。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学习10以内数的守恒概念,理解数的增减变化。
2. 学习使用数词和数字表示10以内的数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感知和理解10以内数的守恒概念。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数词和数字表示10以内的数量。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观察法、操作法、讲解法、提问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具:数字卡片、小物品(如积木、小球等)、计数器等。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册、小物品(如积木、小球等)。
教案一、热身活动(5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数数游戏,让学生自由发挥,用数词和数字表示10以内的数量。
2. 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10以内数的掌握情况。
二、教学新课(15分钟)1. 讲解10以内数的守恒概念,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数的增减变化。
2. 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活动,每组用小物品进行数的守恒实践,让学生亲自体验数的增减变化。
3.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操作活动的感受和理解。
三、巩固练习(10分钟)1. 老师出示数字卡片,学生能迅速说出对应的数词和数字。
2. 学生进行数的守恒练习,老师及时进行指导和评价。
3. 学生分组进行数的守恒游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总结10以内数的守恒概念。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不足,老师给予鼓励和建议。
3.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除了10以内数的守恒,还有哪些数的守恒概念?2. 学生进行探索,老师给予引导和提示,让学生了解更多数的守恒概念。
中班《10以内数的守恒》教案

中班《10以内数的守恒》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10以内的整数,能够准确地读、写、比较和组合10以内的整数。
2.能够理解和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法,能够用加、减法计算10以内数的和、差,并动手实践。
3.能够理解“10以内数的守恒”概念,掌握不同运算方式对10以内数的变化规律,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二、教学准备1.10以内数字卡片、数字积木、加减法练习卡片等教具。
2.视频资料或音频资料,用以引导学生感知10以内数的守恒规律。
3.课件、PPT和板书等教学辅助工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活动1:认识10以内数字将数字卡片逐一呈现,引导学生指认数字,熟悉10以内数字及其排列规律。
活动2:数字组合将数字积木随机放在课桌上,让学生根据指示,将数字积木进行组合。
2. 主体活动活动3:认识加减法以两个数字输入的方式呈现简单的加减法,让学生自行模仿输入数字,并通过计算得到结果。
活动4:加减法练习借助加减法练习卡片,让学生分组进行加减法的计算练习。
活动5:10以内数的守恒通过对不同运算方式的演示,引导学生体验10以内数守恒的变化规律,理解“10以内数的守恒”概念。
3. 结束活动活动6:小结通过简单的练习题,对本课所学知识进行体验和巩固。
活动7:归纳总结总结本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对10以内数的认识和运用有更清晰的认识。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认识10以内数字,掌握加减法和理解10以内数的守恒规律展开,通过听、说、看、动手等多种方式的训练,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对数字的理解能力和计算能力。
同时,本节课所使用的教具也充分地丰富了教学资源,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我将教学过程设置为增量式,通过前后呼应,渐进推进,逐步提高学生的教学效率。
同时,本节课所涉及的一些数字概念,对于学生而言,可能是较为抽象的概念,故在课后要适当巩固。
中班数学活动《10以内数的守恒》教案

中班数学活动《10以内数的守恒》教案一、活动目的通过老师导入,简单活动游戏,理解并掌握10以内数字的加减法守恒性质。
二、活动准备1.调整好教室环境,准备好凳子和桌子。
2.准备好10以内的数码卡片,可用磁性拉杆来制作数码卡片;准备好柿子汤或小球等物品作为可视化辅助教具,以便更好地展示加、减法。
3.为每个孩子准备好练习册子和笔。
三、活动过程导入1.引导幼儿通过问题,了解数字的概念:让孩子数点个数,然后告诉他们这叫数字。
例如,计数加练习:1、2、3、4、5、6、7、8、9、10 ……2.让孩子们数数字卡片。
告诉他们用十个手指全都伸直着,可以轻易数到十个。
每个数字代表一个手指,一直数到十个。
3.以孩子的喜好爱好出发,让孩子拿着不同数码卡片,尝试用自己的话语解释这些数字和他们的相关知识点,如多少个,比多一些还是少一点等。
主体1.加法的呈现:用柿子汤装作星星,将两组星星放在一起,然后吆喝孩子一起数总共的星星有多少个。
然后再说:小朋友们,我们用拉杆和卡片加魔法叫10以内的数字呢,再玩一遍,看看14加上6等于多少。
最后告诉孩子们,这就是加法,也可以写成14+6=20。
2.减法的呈现:同样,用柿子汤和星星呈现。
先放下13个星星,然后将3个星星移走,然后数数剩下多少颗星星,告诉孩子们那是减掉了3个。
再玩一次,告诉孩子们这就是减法,可以写成13-3=10。
总结1.向孩子提问:14加6等于多少?13减3等于多少?2.回顾课堂中出现的关键词:数字、数码卡片,加、减法,守恒性质等。
四、拓展1.让孩子们在练习册子上写出自己的算式,例如4加上3等于多少。
2.玩游戏:让孩子们最初准备10颗小球拿着,然后让他们把小球放进某个盒子里面,然后拿出一些,读出数字,问他们要怎么计算才能算出桓宇总共拿了多少?总共还剩多少?等等。
五、注意事项1.活动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视觉和身体健康。
比如活动桌子要宽敞,孩子们要把手腕放平,以便舒适地写字。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10以内的数的守恒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10以内的数的守恒教案名称:探索10以内数的守恒教学目标:1.认识10以内的数字,并能正确读、写和比较大小;2.通过各种实际情景和游戏的活动,培养幼儿对10以内数的守恒性的认知;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认识10以内的数;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幼儿对10以内数的守恒性的认知。
教学准备:数字牌、链接珠、计数棒、小动物模型、小车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知(10分钟)1.引导幼儿回顾之前学过的数字,并进行简单的数字游戏,如找出数字1、2、3等。
2.准备数字牌和链接珠,让幼儿使用链接珠串成相应的数字,并帮助他们认识10以内的数字。
Step 2:引入活动1-数学宝箱(15分钟)1.准备一个数学宝箱,里面放着一些小动物模型和小车等。
2.按照幼儿的兴趣,出示一些数字牌,让幼儿伸手从数学宝箱中取出相应数量的物品。
3.引导幼儿观察,询问他们取出的物品数量是否有变化,为什么?Step 3:引入活动2-小车接力(15分钟)1.将幼儿分为若干小组,每组有一个小车。
2.在教室外的跑道上设置障碍物,障碍物上标有数字1-10。
3.每个小组的一名幼儿将小车推向一个障碍物,并根据障碍物上的数字,让队友取出相应数量的链接珠。
4.小车接力结束后,观察每组取出的链接珠数量是否相等,引导幼儿发现数的守恒性。
Step 4:练习活动1-配对游戏(10分钟)1.准备一些卡片,上面分别写着1-10的数字。
2.将卡片打乱放在桌子上,让幼儿一一取出两张卡片,看数字是否相同。
3.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数字相同或不相同。
Step 5:练习活动2-小组合作游戏(10分钟)1.将幼儿分为四五人的小组,给每个小组分发计数棒和数字牌。
2.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组长,组长负责将计数棒排成一个10以内的数。
3.其他小组成员观察、记录并判断数是否正确。
4.每轮游戏结束后,让幼儿讨论为什么数保持不变。
中班数学教案10以内数的守恒

中班数学教案10以内数的守恒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数的守恒概念。
2.学生能够通过游戏和实际操作体验数的守恒。
3.学生能够运用数的守恒解决简单问题。
二、教学准备1.教学工具:计数球,计数器。
2.教学材料:游戏卡片,小数量模型。
三、教学过程1.手指游戏:数的守恒–老师带领学生进行数的守恒游戏,每个学生用手指表示一个数字。
–老师先说一个数,然后学生依次说下一个数,直到老师说“停”。
–学生数了多少个数?是不是和老师说的一样?2.游戏:数的捉迷藏–老师将教室中准备好的游戏卡片藏起来。
–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派出一名学生进行寻找。
–找到卡片后,学生要数一数上面的图案有多少个,并用计数球进行计数。
–将卡片归位后,下一位学生再次寻找。
–每组在规定时间内找到的卡片越多,得分越高。
3.实际操作:水果分装–为每个学生发放4个水果,例如苹果和香蕉。
–老师给出一个数字,例如3,学生需要将自己手中的水果分成两堆,每堆的数量相加都等于3。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数的守恒,感受到分组数量的变化。
4.游戏:数字抓抓乐–老师将小数量模型放在桌子上,每个模型上有一定数量的小球。
–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派出一名学生进行抓捕。
–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用计数器记录自己所抓到的小球数量,记为一轮。
–停止后,学生会发现每轮抓到的小球总数是一样的,这就是数的守恒。
5.总结和归纳–老师引导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
–学生通过今天的活动,体验了数的守恒的概念和应用。
–老师总结数的守恒的特点,即数量的变化可以通过合理的分组保持不变。
四、教学延伸1.继续进行数的守恒相关的游戏和实际操作,加深学生对数的守恒概念的理解。
2.引导学生应用数的守恒解决更复杂的问题,例如物品购买和分发等场景。
以上是本次数学教案的内容,通过游戏和实际操作,学生能够理解数的守恒的概念,运用守恒解决简单问题。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提高学习效果。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进度,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中班数学10以内数的守恒教案与反思

中班数学10以内数的守恒教案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10以内的数,熟悉数量,掌握数的守恒规律。
2.能够将题目中的数字进行合理分组。
3.能够通过加减法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数的守恒规律。
2.合理分组。
难点1.如何正确进行数的分组。
2.学生是否能够理解数的守恒规律。
三、教学内容1. 核心概念数的守恒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在特定过程中,某一物理量的值保持不变。
对于小学生而言,数的守恒常用于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在10以内加减法中,数的守恒是常见的现象。
即如果5+3=8,那么8-5=3,8-3=5。
这里的“5”和“3”就是守恒的数字。
2. 教学方法1.情境导入:通过举例,让学生感受数的守恒规律。
2.互动探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数的守恒规律。
3.案例教学:通过提供实例,让学生理解如何使用数的守恒规律解决问题。
4.练习巩固: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数的守恒规律的理解。
3. 教学步骤第一步:情境导入老师出示一个小汽车,小汽车有4个轮子。
老师问:这个车有几个轮子?学生回答:“四个轮子”。
老师问:如果车旁边停了一辆车,总共有几个轮子?学生回答:“八个轮子”。
老师再问:如果再来一辆车,总共有几个轮子?学生回答:“十二个轮子”。
然后,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如果有5辆车,总共有几个轮子?学生想想回答:“20个轮子”。
第二步:互动探究老师提供一些数字,例如:5+2+3=10、8−2−4=2等,让学生在小组协作中,通过讨论来探究这些数字之间是否存在守恒规律。
第三步:案例教学老师出示一个问题:“小鸟和小熊在一起游戏,小鸟有3颗蓝色的石子,小熊有2颗绿色的石子,他们一起把石子放到一起,并开始分配。
最后,小鸟和小熊每人的石子数量相等,问:他们每人最后各有几颗石子?”。
通过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分别拿出蓝色和绿色的石子,进行分组,最终得到答案:小鸟有2颗蓝色的石子,小熊有1颗绿色和1颗蓝色的石子。
第四步:练习巩固老师出示一些加减法练习题,例如:7−4=3、4+2=6、3+2=5等,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