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分泌科室三年建设规划

合集下载

内分泌学科发展规划

内分泌学科发展规划

内分泌学科发展规划引言概述:内分泌学是研究内分泌系统结构、功能及其疾病的一门医学科学。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内分泌学科在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

为了更好地推动内分泌学科的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一、加强基础研究1.1 深入研究内分泌系统的生理功能:通过深入研究内分泌系统在人体中的生理功能,探索内分泌激素在维持机体稳态中的作用机制。

1.2 推动内分泌疾病的病因研究:加强对内分泌疾病的病因研究,探索疾病的发病机制,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1.3 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加强内分泌学科的基础研究团队建设,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提升研究水平和科研成果。

二、促进临床应用2.1 推动内分泌疾病的早期筛查:建立完善的内分泌疾病早期筛查体系,提高疾病的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效果。

2.2 发展个性化治疗方案:结合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情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内分泌疾病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2.3 推广新技术、新方法:积极推广内分泌学科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提升临床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三、加强学科交流合作3.1 拓展国际交流渠道:加强与国际内分泌学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吸收国际先进理念和技术,促进学科的国际化发展。

3.2 加强学科内部交流:建立内分泌学科内部的交流平台,促进学科内部专家学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学科的整体发展。

3.3 加强跨学科合作:积极开展内分泌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跨学科合作,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与创新,推动整体医学水平的提升。

四、加强人才培养4.1 建立内分泌学专业教育体系:建立完善的内分泌学专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水平的内分泌学专业人才。

4.2 推动临床实践教学:加强内分泌学专业的临床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临床诊疗水平。

4.3 加强继续教育培训:开展内分泌学相关的继续教育培训,提升医生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适应学科发展的需求。

五、推动学科发展5.1 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建立内分泌学科的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学科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推动学科的健康发展。

内分泌学科发展规划

内分泌学科发展规划

内分泌学科发展规划一、引言内分泌学是研究内分泌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调节机制的学科,对于人体正常生理和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内分泌学的研究和应用逐渐得到了重视。

为了进一步推动内分泌学科的发展,制定本发展规划,旨在指导内分泌学科的研究、教学和临床实践,提高内分泌学科的学术水平和临床应用能力。

二、学科发展目标1. 提高学术水平:加强内分泌学科的基础研究,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高学科的学术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

2. 培养优秀人材:建立完善的内分泌学人材培养体系,培养高水平的内分泌学人材,满足社会对内分泌学专业人材的需求。

3.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与国际内分泌学界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促进学科的国际化发展。

4. 推动临床应用:加强内分泌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提高内分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学科发展策略1. 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建立一流的内分泌学科研平台,提供先进的实验设备和科研条件,吸引优秀的科研人材,推动科研工作的开展。

2. 提升学科带头人的科研水平:加强对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引进,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支持,提高其科研水平和影响力。

3. 建立学科交流平台:组织定期的学术交流会议和研讨会,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进行学术报告和讲座,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 推动临床研究与转化:加强临床研究的力度,提高内分泌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水平,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5. 加强人材培养:建立完善的内分泌学人材培养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内分泌学人材。

6.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与国际内分泌学界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开展联合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活动。

四、学科发展重点1. 内分泌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加强对内分泌系统的研究,深入了解内分泌腺体的结构和功能,揭示内分泌系统在调节机体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内分泌科专科科室的综合发展规划

内分泌科专科科室的综合发展规划

内分泌科专科科室的综合发展规划1. 背景介绍内分泌科专科科室是医院内的重要部门之一,负责诊断和治疗与内分泌系统相关的疾病。

为了确保科室的综合发展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制定一份综合发展规划至关重要。

2. 目标设定- 提高内分泌科的医疗技术水平和学科建设水平。

- 提升内分泌科医生和护士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意识。

- 加强内分泌科与其他科室的协作与合作。

- 提升科室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3. 发展策略3.1 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学科建设水平- 加强内分泌科医生的继续教育培训,提高其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 提供现代化的医疗设备和技术支持,以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

- 鼓励科室医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活动,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3.2 提升医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意识- 加强内分泌科医生和护士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良好的医疗服务态度。

- 提供持续的培训和研究机会,提高医务人员的沟通和技能。

- 设立患者满意度调查机制,及时了解患者需求和意见,优化医疗服务流程。

3.3 加强内分泌科与其他科室的协作与合作- 建立内分泌科与其他相关科室的跨学科团队,共同研究和治疗疾病。

- 加强科室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调,提高患者的就诊体验。

- 鼓励内分泌科医生参与多学科会诊,提供综合性的医疗方案。

3.4 提升科室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建立科室的规范化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 加强科室的人员培训和团队建设,提高管理和协作能力。

- 建立绩效考核机制,激励医务人员积极工作和提供优质服务。

4. 实施计划- 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包括时间节点和责任人。

- 分阶段实施,注重过程监控和效果评估。

- 定期召开内分泌科工作会议,总结经验和解决问题。

5. 结论通过制定内分泌科专科科室的综合发展规划,我们将能够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学科建设水平,提升医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意识,加强科室与其他科室的协作与合作,以及提升科室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这将有助于提高内分泌科的医疗服务质量,满足患者的需求,实现科室的全面发展。

内分泌学科发展规划

内分泌学科发展规划

内分泌学科发展规划一、引言内分泌学是研究内分泌系统结构、功能、调节和相关疾病的学科,它对于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维持和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推动内分泌学科的发展,制定一份详细的内分泌学科发展规划是必要的。

本文将详细阐述内分泌学科的发展目标、发展策略和实施措施。

二、发展目标1. 提高内分泌学科的研究水平:加强内分泌学科的基础研究,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提高学科的研究水平和学术声誉。

2. 培养高水平的内分泌学人才:加强内分泌学专业的教育培训,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内分泌学专家和学者。

3. 推动内分泌学临床应用:加强内分泌学临床研究,推动内分泌学的科学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提高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三、发展策略1. 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增加内分泌学科的科研经费投入,建立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和实验室,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和条件。

2. 拓宽国际合作交流:加强与国际一流内分泌学研究机构的合作交流,引进国际先进的研究技术和理念,提升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加内分泌学专业的教师编制,引进高水平的内分泌学专家和学者,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4. 加强学科交叉融合:与相关学科建立合作关系,推动内分泌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促进学科的发展和创新。

5. 加强临床实践应用:建立内分泌学临床研究中心,加强内分泌学临床实践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高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四、实施措施1. 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增加内分泌学科的科研经费投入,支持科研项目的开展和人才培养。

2. 建立科研项目评审制度:建立科研项目评审制度,确保科研项目的质量和效益。

3. 建立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内分泌学人才培养体系,包括本科、硕士和博士培养,提供全面的教育和培训。

4. 加强学术交流活动:组织国内外学术会议、研讨会和讲座,加强学术交流和合作。

5. 建立学科评估机制:建立内分泌学科的评估机制,定期对学科的发展进行评估和调整。

6. 加强社会宣传和科普教育:加强内分泌学科的社会宣传和科普教育,提高公众对内分泌学的认知和理解。

内分泌科专科科室的综合发展规划

内分泌科专科科室的综合发展规划

内分泌科专科科室的综合发展规划1. 引言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专科科室在医院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内分泌科作为医院中的重要科室之一,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医院的整体实力。

为了提高内分泌科的诊疗水平和服务质量,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至关重要。

本规划旨在为内分泌科未来五年的发展提供指导,确保科室的可持续发展。

2. 发展目标2.1 总体目标到2027年,内分泌科在诊疗技术、科研水平、人才培养、服务质量等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成为区域内内分泌疾病诊疗中心。

2.2 具体目标1. 提高诊疗水平:开展新型内分泌疾病诊疗技术,提高科室对疑难病例的诊断准确率和治愈率。

2. 加强科研能力: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推动内分泌学科的发展。

3. 人才培养: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内分泌科医护团队,提高科室整体服务水平。

4. 扩大科室规模:优化科室布局,提高科室床位数量,满足更多患者的就诊需求。

5. 提升患者满意度:通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优化就医流程等方式,提升患者满意度。

3. 发展规划3.1 技术发展1. 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如糖尿病足激光治疗、甲状腺结节射频消融等。

2. 开展新技术和新项目,如基因检测、生物制剂治疗等。

3. 加强与其他科室的合作,实现多学科联合诊疗。

3.2 科研发展1. 积极申请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增加研究经费。

2. 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提高科研水平。

3. 设立科研奖励制度,激发科室人员的科研积极性。

3.3 人才培养1. 引进高水平人才,提升科室整体实力。

2. 制定科室培训计划,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

3. 鼓励医护人员参加各类学术活动,拓宽知识面。

3.4 服务提升1. 优化就医流程,提高就诊效率。

2. 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医疗信息的便捷查询和管理。

3. 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3.5 科室规模扩大1. 优化科室布局,提高科室床位数量。

2. 增加科室设备投入,提高诊疗水平。

内分泌学科发展规划

内分泌学科发展规划

内分泌学科发展规划一、背景介绍内分泌学是研究内分泌系统结构、功能和调节机制的学科,涉及到人体内分泌腺体的分泌物质及其作用机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内分泌相关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对内分泌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推动内分泌学科的发展,制定一份内分泌学科发展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二、发展目标1. 提高内分泌学科的研究水平和临床应用能力,为人类健康服务。

2. 培养和引进优秀的内分泌学科人才,提升学科的整体素质。

3. 加强内分泌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研究,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三、发展策略1. 加强学科建设(1)建立完善的内分泌学科体系,包括教学、科研和临床三个方面。

(2)加强内分泌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3)建立内分泌学科的实验室和临床研究中心,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条件。

2. 深化科研工作(1)加强基础研究,探索内分泌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开展临床研究,提高内分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3)加强学科交流与合作,与国内外相关学科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内分泌学科的发展。

3. 加强人才培养(1)培养内分泌学科的研究生和博士生,提供良好的培养环境和条件。

(2)引进国内外优秀的内分泌学科人才,提升学科的整体素质。

(3)加强内分泌学科的继续教育,提高医生的专业水平。

四、重点任务1. 建立内分泌疾病的数据库,收集和整理相关疾病的临床数据,为研究提供基础。

2. 推动内分泌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防,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 开展内分泌疾病的新药研发,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4. 加强内分泌疾病的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对内分泌疾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五、预期成果1. 内分泌学科的整体水平得到提升,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的影响力。

2. 内分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3. 内分泌学科的师资队伍不断壮大,学科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4. 内分泌学科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与国内外相关学科的合作成果丰硕。

内分泌学科发展规划

内分泌学科发展规划

内分泌学科发展规划一、背景介绍内分泌学科是研究内分泌系统结构、功能及其对整个机体生理和病理变化的影响的学科。

随着人们对内分泌系统的认识不断深入,内分泌学科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促进内分泌学科的发展,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内分泌学科发展规划是必不可少的。

二、发展目标1. 提升内分泌学科的研究水平: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内分泌学科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领域的深入研究,提高学科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

2. 建立完善的临床诊疗体系:加强内分泌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合作,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3. 培养高水平的内分泌学科人才:加强内分泌学科的人才培养,提供优质的教育和培训,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

三、发展策略1. 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建立一流的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提供先进的仪器设备和技术支持,吸引优秀的科研人员参与内分泌学科的研究。

2. 拓宽学科交流与合作渠道: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组织学术会议和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和合作研究,促进学科的交流与合作。

3. 加强临床实践与教学:建立内分泌学科的临床实践基地,提供临床实践机会,培养临床能力和实践经验。

加强内分泌学科的教学力度,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环境,培养高水平的内分泌学科人才。

4. 加强科普宣传与健康教育:开展内分泌学科的科普宣传活动,普及内分泌学知识,提高公众对内分泌疾病的认识和防治意识,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

四、实施步骤1. 制定内分泌学科发展规划:成立内分泌学科发展规划工作组,由相关专家和学者组成,制定内分泌学科的发展目标、发展策略和实施步骤。

2. 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增加科研经费投入,购置先进的仪器设备,招聘优秀的科研人员,建立一流的实验室和研究中心。

3. 拓宽学科交流与合作渠道:组织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和合作研究,加强学科间的合作与交流。

4. 加强临床实践与教学:建立内分泌学科的临床实践基地,提供临床实践机会,加强内分泌学科的教学力度,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环境。

内分泌科重点专科科室发展规划

内分泌科重点专科科室发展规划

内分泌科重点专科科室发展规划目标本规划旨在为内分泌科重点专科科室制定发展方向和目标,以提升科室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

背景内分泌科是医院中重要的专科科室之一,负责诊治与内分泌系统相关的疾病,包括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

随着患者需求的增加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内分泌科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发展方向1. 提升专科科室硬件设施:我们将致力于提升内分泌科的硬件设施,包括购置先进的医疗设备和仪器设备,以提高科室的诊疗水平和效率。

2. 加强团队建设:我们将加强内分泌科医生团队的建设,包括招聘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技能的医生,培养和引进优秀的医疗技术人员,以确保科室拥有高水平的医疗团队。

3. 推进学术研究:内分泌科作为一个专科科室,应积极参与学术研究,提升科室的学术影响力和研究水平。

我们将鼓励医生参加学术会议、发表论文,并与其他研究机构合作开展科研项目。

4. 加强医患沟通:我们将注重改善内分泌科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和关系,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通过开展健康讲座、提供健康指导等形式,增强患者对科室的信任和满意度。

行动计划为实现以上发展方向,我们将采取以下行动计划:1. 进行设备升级和更新,以确保科室的医疗设备与技术保持先进水平。

2. 招聘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技能的医生,并建立医生培训计划,提升医疗团队的整体水平。

3. 鼓励医生参与学术研究,为其提供研究经费和支持,与其他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

4. 定期开展健康讲座和患者教育活动,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促进医患沟通。

结论通过本发展规划的实施,我们将努力提升内分泌科重点专科科室的整体水平,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并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健康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分泌科室三年建设规划(2007-2009年度)
一、三年建设目标:建设成省级重点专科,向国家级重点专科进军。

通过三年的建设,力争使内分泌专科成为具有一定规模、专业与地域覆盖面广、具有中医特色突出、疗效显著、创新能力强、示范带动作用明显、服务规范、科研及教学水平一流、人才梯队合理、设备先进、双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的全国一流的现代化的中医内分泌疾病医、教、研基地。

二、三年建设具体任务和内容:
1、医疗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
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
①中、西医双重诊断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②严格进行规范化的内分泌科单病种质量管理,逐年增加,不断优化诊疗方案,并在临床全面推广应用;有计划地制定内分泌疾病诊疗及护理常规,数量与质量每年滚动式提高。

③开展消渴病的证的客观化诊断研究,以进一步提高中医特色诊断的准确率及可推广性。

④中医治疗率、病床使用率、急危重症患者比例高于全国三甲中医医院相同病种的平均水平;平均住院费用、专科人均门诊费用、平均住院日低于本地区同一病种水平;接受其他医院转诊、会诊;出院患者随访率≥20%。

⑤在2个相关疑难病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的中医治疗上有较突出的疗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及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达到国内或国际领先水平。

⑥查房种类齐全,落实三级查房制度,不断提高中医查房质量;建立学术指导小组,保证医疗质量。

⑦积极开展以病人为中心、有中医特色的整体护理及相关领域的护理研究。

⑧自制中药制剂品种数>2种,临床使用率≥50%。

⑨中医治疗率逐年递增。

2、主攻方向的研究和科研建设
主攻方向之一: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病之一,发病率高达90%,它又是糖尿病足的主要病理基础之一,致残率较高,目前尚未有特效药物,根据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理关键是痰瘀阻络,提出益气化痰、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理论,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研究复方糖痹胶囊及芪桃片益气化痰、活血通络,并配合非药物中医特色治疗,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进行治疗和研究,总有效率达92.5%。

临床疗效在国内同行处于先进水平。

今后所要做的主要工作:
①开展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辨证论治规律的研究;中医证型的微观和客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进一步完善诊疗常规。

②研究有效中药单方、复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研究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症状及客观指标疗效较佳的方剂。

③在进一步总结糖痹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的基础上,对糖痹胶囊配伍规律进行系统研究,阐明该制剂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物质基础及形成规律,拟制定新药研制开发项目和计划,在此基础上争取开发新药制剂。

④按计划完成现有课题的研究和成果申报工作;在原课题基础上,从应用细胞分子生物学、免疫病理学等技术探讨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地位及作用机制。

进一步申报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

⑤建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动物模型。

⑥进一步研究桂蜡外敷涌泉穴、肌肉神经电刺激、针灸或腹针等非药物治疗的中医特色疗法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作用机理研究;进行优化中医临床治疗方案研究,开展诊疗标准和疗效评价标准的研究;进行辩证论治规律的研究。

⑦开展文献研究,对文献记载的相关诊疗方法进行全面挖掘、整理与应用研究。

⑧进一步整理名老中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⑨建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信息资料库。

主攻方向之二:糖尿病肾病的研究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严重慢性并发症之一,是一种以血管损害为主的肾小球病变,最终发展为肾衰竭。

患糖尿病l0~19年后死于糖尿病肾病肾衰竭者约占53%,是糖尿病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效地治疗糖尿病肾病,控制并逆转早期糖尿病肾病,延缓其肾功能减退的进程,研究早期防治、延缓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及控制肾衰进一步发展的中医药疗法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糖尿病是肾病发生发展的基础,除了控制血糖、血压、调脂、抗凝及低蛋白饮食治疗外,几乎无特效药物治疗。

根据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理关键是气阴两虚夹瘀,随病程发展终致虚劳或虚损,出现阴阳俱虚、浊毒内蕴,根据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规律,以“未病先防、已病防变”为原则,提出早期以益气养阴活血治疗,研制“参芪降糖片”、“糖肾清”防治糖尿病肾病,后期以益阴养阳活血化浊之“尿毒灵”治疗,以提高临床疗效及延缓病情发展为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总有效率达90%以上。

临床疗效在国内同行处于领先水平。

今后所要做的主要工作:
①开展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规律的研究,进行中医证型的微观和客观
指标的相关性研究,进一步完善诊疗常规。

②进一步加强研究糖尿病肾病的中西医综合治疗的最有效方案,从分子生物学、免疫病理学及基因学等方面研究其临床作用机制,在现有各级课题的基础上,继续申报国家级课题。

③拟制定新药研制开发项目和计划,在此基础上争取开发新药制剂。

④完成现有课题的研究工作。

进一步进行优化中医临床治疗方案研究及开展诊疗标准和疗效评价标准的研究;进行辩证论治规律的研究。

⑤完成古代文献有关糖尿病肾病诊疗方法的发掘、整理与应用研究工作。

⑥进一步整理名老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⑦建立糖尿病肾病的信息资料库。

科研建设的具体计划:
①争取国家级科研课题1项以上或省部级科研课题3项以上。

②争取国家级科研成果或国家级专利1项或省部级科研成果2项。

③有新药研制开发项目和计划,争取自制制剂开发成为新药制剂(≥1种/3年)。

④开展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特点与微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进行证的客观化诊断研究。

⑤在国家级专业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3篇/年,出版专著≥1部/3年。

⑥对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及实践经验进行系统性整理和研究。

出版专著1部,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0篇。

⑦建立内分泌疾病实验室。

3、中医特色的开展和研究
①开展证的客观化诊断研究,以进一步加强中医特色诊断。

②积极开展以病人为中心、有中医特色的整体护理及相关领域的护理研究。

③开展特色疗法,引进新技术、新成果,每年1种以上,水平为国内同行领先。

④自制中药制剂品种数>4种,临床使用率≥50%。

⑤对本专科领域古代文献记载的诊疗方法进行全面的发掘、整理与应用研究;开展非药物疗法及民间验方、疗法的整理研究。

4、人才培养
①面向全国接收内分泌科进修医生≥5名/年。

②师承全国名中医、院内知名专家跟师学习≥1名/年,并顺利出师。

③培养硕士研究生≥3名/年,博士研究生≥2名/年。

④所有住院医师都必须轮转各个内科、急诊、ICU病房、外科及介入科,每半年轮转一次,要求做到一专多能。

⑤继续派出有关人员到国内外一流西医院内分泌专科进修≥1名/年,学习时间不少于3个月。

⑥培养学术继承人1~2名。

5、教学和学术网络建设
教学建设
①对大学课堂教学及临床带教达到一定课时。

②对临床医学生每周进行一次以上临床小课,进行临床及科研的培训。

③每年具有1篇以上教学论文,3年内有教学课题。

学术网络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