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水运概况

合集下载

武汉交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武汉交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武汉交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武汉市交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作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武汉拥有便捷的水陆空交通网络,并逐步实现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全覆盖。

本文将对武汉交通发展的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分析,探讨其对城市经济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首先,我们将对武汉交通发展的现状进行梳理。

武汉作为湖北省的首府和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拥有发达的水运网络。

长江、汉江和东湖通过城市,为武汉提供了良好的水路交通条件。

同时,武汉还拥有完善的道路和桥梁网络,连接着不同区域和城市。

此外,武汉还拥有四个民用机场,为国内外的航空交通提供了便利。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覆盖了市区和周边地区。

目前,武汉交通发展的重点是提升交通网络的综合能力,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出行需求。

政府致力于改善交通出行环境,推动交通的智能化和绿色发展。

例如,武汉市正在逐步推行电动公交车和新能源汽车,并建设充电桩网络,以减少对传统燃油车的依赖。

此外,武汉还加大了对城市轨道交通的投资力度,不断扩大轨道交通的覆盖范围和运营线路。

对于未来的趋势,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明显的发展方向。

首先,武汉将继续加大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发展,争取实现全市轨道交通的无缝接驳。

这将进一步提高市民出行的便利程度,减少私家车和公共汽车的拥堵程度。

其次,武汉将进一步推行交通智能化,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提高交通管理和调度的效率。

通过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武汉将实现交通流量的优化和调控,提供更快捷、安全的出行体验。

另外,武汉还将加强与周边城市和地区的交通连接,进一步拓展交通网络的辐射范围。

随着中部地区的经济腾飞,武汉将成为重要的枢纽城市,承担更多的交通流量和运输任务。

这将促进武汉市与周边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形成更加完善的交通枢纽网,提升中部地区的发展实力。

然而,随之而来的也是一系列的挑战。

城市交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建设过程往往伴随着交通拥堵和施工噪音等问题。

长江及市内水系与武汉市的发展

长江及市内水系与武汉市的发展

长江及市内水系与武汉市的发展江河文明与城镇和谐发展(作者:方立娇)——长江以及武汉市内水系与武汉的发展在武汉市,汉水注入长江形成武昌、汉阳、汉口的三镇格局,我们看了武汉市地图便可知道,不仅长江从市中心穿过,同时武汉市也有大大小小城内湖泊100多个,所以武汉市可以说是研究江河文明和城镇发展的重要案例。

拥有3500多年文明传承与积淀的武汉,早在宋元之际,就成了知名的港口城市,素有“东方芝加哥”之称,被认为是振兴长江全流域经济,带动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协调发展的“命脉”所在。

图一:武汉市水系图第一篇:长江以及市内水系与武汉的历史沿革据近年考古工作发现,一万多年前,武汉地区已有先民生息繁衍。

市郊黄陂的盘龙城遗址,考证为距今3500年前的商代方国宫城,也是迄今为止在长江流域发现的唯一商代古城。

武汉在夏代属荆州,殷末属南国,周初属周南,秦属南郡,汉属江夏郡。

明成化年间,龟山以北的汉水支流逐渐成为汉水入江主流形成武昌、汉阳、汉口的三镇格局。

1856年鸦片战争后,陆续有十几个国家涌进汉口,设领事,开租界,办商行。

清朝中期,汉口成了非常繁荣的城市,与汉阳、武昌形成“三镇鼎立”。

1926年12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决定以武昌、汉口、汉阳三城为一大区域,定名武汉”。

1986年12月,国务院公布武汉市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上发生在武汉的故事总也离不开“水”。

比如东汉末年,曹操初步统一北方后,于建安十三年(208)赤壁之战;汉口开埠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规定增开汉口等11座城市为通商口岸。

说不清是武汉拥抱了长江,还是长江选择了武汉。

第二篇:长江及市内水系与武汉的和谐发展一.长江与武汉的发展近代,武汉借助得天独厚的水利优势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的中国重点建设由苏联援助的156项工程,武汉受到重点安排,成为这一时期国家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打造了“武钢”“武船”“武重”“武锅”等一批响当当的“武”字头企业,使“武汉制造”大到船舶、桥梁,小到皮鞋、手表、螺钉等都享誉全国。

湖北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印发湖北省水运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湖北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印发湖北省水运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湖北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印发湖北省水运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北省交通运输厅•【公布日期】2022.01.24•【字号】鄂交发〔2022〕7号•【施行日期】2022.01.2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运正文湖北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印发湖北省水运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各市州交通运输局,省港航局(港航事业发展中心):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湖北省水运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湖北省交通运输厅2022年1月24日水运是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流域经济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服务对外开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构建现代化水运体系,是湖北融入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实现“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发展的客观要求。

根据交通运输部《水运“十四五”发展规划》和《湖北省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四五”规划》等文件,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一)发展成就“十三五”时期,湖北水运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加快推进高等级航道和重点港口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拓展航运服务功能,推进水运绿色平安发展,持续保持健康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

水运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38.8亿元,内河航道通航里程8667公里(高等级航道2090公里),港口吞吐能力4.3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502万标箱。

“十三五”规划的目标任务全面实现,发展水平跃上新台阶。

主要成就体现在七个方面:1.高等级航道建设快速推进,互联互通的水运骨架初步形成全省航道里程9067公里(含长江1038公里),可通航里程总计8667公里,居全国第五位。

其中三级及以上高等级航道里程达到2090公里,占全省通航里程24%,互联互通的水运骨架已初步形成。

长江宜昌至城陵矶段航道维护水深达到3.5米,城陵矶至武汉段维护水深达到4.2米,武汉以下至安庆段6米深水航道工程基本建成,长江“中梗阻”瓶颈得到一定程度缓解。

武汉理工大学余家头校区原属武汉水运工程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余家头校区原属武汉水运工程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余家头校区原属武汉水运工程学院(隶属交通部)1946年,国立武昌海事职业学校、广东省立潮汕高级商船职业学校(部分)合并组建国立武昌海事学校1949年,国立武昌海事学校升格为中南交通学院1952年,全国多所高校船舶专业并入中南交通学院1954年,大连海运学院(航运专业)并入中南交通学院,中南交通学院更名为武汉交通学院1957年,武汉交通学院更名为武汉水运工程学院1957年,全国多所高校水运专业并入武汉水运工程学院1963年,全国多所高校造船专业并入武汉水运工程学院1993年11月,武汉水运工程学院、武汉河运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武汉交通科技大学2000年5月27日,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合并组建武汉理工大学。

2011年海乘招生要求及收费标准海乘招生要求及收费标准招生要求:所有学员必须经过面试合格方能录取。

面试要求:年满16周岁,身高女生1.60米以上,男生1.70米以上,无色盲、无色弱、无口吃、无平足、无纹身、无犯罪记录,肝功能正常,无大小三阳,无慢性疾病和传染病,无家族精神病史,形象端正。

招生人数为400名,男女比例为1:4。

收费标准:国际海乘2.4万元,国内海乘1.6万元(包括培训、办证、就业费)海乘培养流程培养流程:一、面试、录取1、报名登记、填写相关资料;2、由公司安排统一面试、确定录取学员名单并签订《定向培养协议书》;3、上交身份证复印件、毕业证复印件、白底彩照2寸20张(穿西装、打领带)以及生活照2张。

二、培训、颁证由公司统一组织在国家规定的海事机构进行海员培训、考核、颁证。

1、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培训合格证2、国际航行船舶船只专业英语考试合格证3、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特殊培训合格证4、客滚证5、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服务薄6、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员证2011年海乘学员报名时间国际海乘大专班学员报名时间为:2011年8月10日-14日(按省考试院规定,各高校成教专科学员必须于2011年8月15日统一注册完毕);其他学员报名时间为2011年8月10日-2011年9月1日。

武汉市物流市场分析2024

武汉市物流市场分析2024

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市场在武汉市也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

本文将对武汉市物流市场进行详细分析,从市场规模、发展趋势、竞争格局、政策环境、创新模式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从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概述:武汉市作为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物流市场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物流效率的追求,武汉市物流市场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调整,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和科技变革的新形势。

目前,武汉市物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竞争格局逐渐形成,创新模式也开始出现。

下面将从市场规模、发展趋势、竞争格局、政策环境、创新模式五个方面对武汉市物流市场进行深入分析。

正文:一、市场规模1.1.市场总体规模:武汉市物流市场的总体规模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年货运量逐年攀升。

1.2.各物流子行业规模:武汉市物流市场的规模主要由公路物流、铁路物流、水运物流、航空物流等子行业组成,各子行业规模的发展情况各异。

二、发展趋势2.1.信息化与智能化:武汉市物流市场将逐步实现信息化和智能化转型,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2.2.多式联运:随着交通网络的完善和多式联运政策的推进,武汉市物流市场将实现多式联运的全面发展。

2.3.跨境物流:随着中国市场的对外开放不断加深,武汉市物流市场将进一步推动跨境物流的发展。

三、竞争格局3.1.主要竞争者分析:武汉市物流市场的主要竞争者包括国内外的物流企业和自有物流部门。

3.2.竞争优势:竞争胜出的物流企业主要依靠自身的规模优势、专业化服务、高效运输和先进的信息化技术。

四、政策环境4.1.政府支持政策:武汉市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物流业的支持力度,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物流企业入驻。

4.2.政策调整:政府将加强对物流市场的监管,适时调整市场准入条件和监管标准,促使物流市场健康发展。

五、创新模式5.1.供应链管理创新:武汉市物流企业开始将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引入到实践中,通过优化供应链的协同和集成,提高整体运作效率。

武汉市水资源现状概述4600字

武汉市水资源现状概述4600字

武汉市水资源现状概述4600字本篇论文目录导航:武汉市水资源危机化解路径探究武汉市水资源发展新思路探析绪论武汉市水资源现状概述武汉市水资源危机化解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国外水资源危机化解成功经验借鉴化解武汉市水资源危机的途径探析武汉市水资源治理问题研究结束语与参考文献2 武汉市水资源现状概述2.1 武汉市基本水情2.1.1 河流、湖泊数量多,水域面积广武汉市对水资源的开发以地表水为主,拥有众多的河流及湖泊,水域面积广。

全市5km 以上的河流共165 条,境内总长2166.4km,河道水面面积471.31 km2,河道水面率(水面面积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比例)为 5.57%.以市区内部的长江为例,在武汉市的境内流程达到144.5km,水面宽度1000~2000m.而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在武汉市境内的流程也达到62km,水面宽度100~400m.全市共有湖泊166 个,湖泊水域面积达到779.56 平方公里,占全市水域面积的36.8%,中心城区有湖泊40个。

在全市的湖泊中,面积在3.33 平方公里以上的有31 个。

武汉市最大的湖泊是梁子湖(跨行政区湖泊,在武汉市内面积158.7 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最大湖泊是东湖,东湖也是全国最大的城中湖,面积33 平方公里。

2.1.2 少数河流及湖泊的污染程度加剧尽管武汉市呈现出总体水质情况较好的特征,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河流和湖泊的污染加剧。

2006 至2011 的武汉市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据统计,河流方面,在2009 年之前,作为武汉市主要引用水水源的长江武汉段以及汉江武汉段的水质均呈现了好转的态势但蚂蚁河的水质较2009 年有所下降。

在湖泊方面,全市主要检测湖泊按功能类别统计如下(表2.1),水质劣于Ⅴ类的湖泊的数量除2007 年,其它年份与上一年相比逐年减少,但是到2011 年劣V 类湖泊的数量又略有回升。

其中,部分大型湖泊如南湖和东西湖的水质每年都被检测出为劣Ⅴ类。

总结武汉交通

总结武汉交通

总结武汉交通1. 引言武汉是中国内陆地区的交通枢纽城市,也是湖北省省会。

其交通发达,包括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运等多种方式。

本文将对武汉交通的发展历程、主要交通方式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总结和分析。

2. 历史发展武汉作为交通枢纽城市的地位源远流长。

早在古代,武汉就是长江水系和汉水水系的交汇点,通过水运连接北方和南方。

随着时代的发展,交通的形式逐渐多样化,包括公路、铁路和航空等。

3. 主要交通方式3.1 公共交通武汉的公共交通系统发达,包括地铁、公交车和轻轨等。

目前,武汉地铁已有多条线路开通运营,方便市民和游客出行。

公交车也覆盖市内各个角落,为居民提供便捷的出行选择。

轻轨作为快速交通方式,也在武汉得到推广和应用。

3.2 铁路交通武汉作为重要的铁路枢纽城市,有着发达的铁路网络。

包括北京-Guangzhou高速铁路、武汉-Guangzhou高速铁路和武汉-南京高速铁路等。

这些高铁线路将武汉与国内其他城市紧密连接,提供便捷的交通选择。

3.3 航空交通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是湖北省的主要机场之一,也是华中地区最大的机场。

它连接了国内外多个城市和地区,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航空交通为武汉乃至整个华中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4 水运交通由于武汉位于长江和汉江交汇处,水运交通在该地区具有重要意义。

武汉港是中国内河港口系统的重要节点,通过水运联系了长江流域和整个中国内陆水域。

4. 未来发展随着武汉政府对交通发展的高度重视,未来武汉交通仍将继续发展壮大。

计划中的武汉地铁新线路将进一步扩容,提高交通运输能力。

同时,武汉还将加快铁路枢纽建设,提升铁路交通的效率和便捷性。

此外,武汉计划在长江上建设新的航运基地,以提升水运交通的发展。

5. 结论综上所述,武汉交通的发展历程丰富多彩,各种交通方式的公共交通、铁路交通、航空交通和水运交通相互配合,形成了多层次、多领域的交通网络。

未来,随着武汉交通发展的深入推进,武汉将进一步成为中国内陆地区乃至整个中部地区的交通中心城市。

各省水运对比情况汇报

各省水运对比情况汇报

各省水运对比情况汇报各省水运情况对比是一个复杂而又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水运在我国交通运输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各省水运发展情况的对比分析,对于促进我国水运事业的发展,推动各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对各省水运情况进行汇报和对比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东部沿海地区。

东部沿海地区的水运条件较为优越,拥有长江、珠江等重要河流,以及黄海、东海等重要海域。

江苏、浙江、广东等省份的水运发达,港口设施完善,航运线路密集,水上运输网络发达,是我国水运事业的重要支撑。

与此同时,东部沿海地区的水运运输量也较大,货运量占比较高,对比其他省份水运情况较为优越。

其次,中部地区的水运情况相对较为一般。

中部地区的水运条件一般,虽然拥有长江等重要河流,但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水运发展相对滞后。

湖北、河南等省份的水运发展相对较为落后,港口设施和水上运输网络相对不够发达,水运运输量较少,对比东部沿海地区存在一定差距。

再次,西部地区的水运情况也较为落后。

西部地区地势复杂,河流多为山间小溪,水运条件较差。

新疆、西藏等省份的水运发展相对滞后,水运运输线路较为单一,港口设施和水上运输网络不够完善,水运运输量较小,对比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存在较大差距。

最后,我们来看东北地区的水运情况。

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运资源,拥有黑龙江等重要河流,以及辽宁、吉林等省份的海港。

东北地区的水运发展较为优越,港口设施完善,水上运输网络发达,水运运输量较大,对比其他省份水运情况较为优越。

综上所述,各省水运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水运发展较为优越,中部地区次之,而西部地区的水运发展相对较为滞后。

未来,我们需要加大对中部和西部地区水运的投入,加强港口设施建设,完善水上运输网络,推动全国水运事业的协调发展。

同时,还需要加强各地区之间的水运合作,形成良好的水运运输网络,促进我国水运事业的全面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水运概况
(一)港口
武汉港是长江中游第一大港,全国内河主要港口(2004年),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1980年对外开放,1992年对外轮开放),逆江而上1278km至重庆,顺江而下1102km到上海,沿汉江532km抵襄樊。

主要承担华北、华中、华东、西南地区的煤炭、钢铁、金属矿石、石油、粮食等的进出口和中转,通往亚洲的外贸运输,以及湖北、河南南部(信阳、南阳)、湖南北部(长沙、益阳、常德、岳阳)、陕西南部(安康)和重庆、南京、上海等地的集装箱集并中转任务。

武汉港辖区范围:长江左岸水洪口(汉南•洪湖)~大埠(新洲•团风)145.5km、右岸双窑(江夏•嘉鱼)~白浒山(洪山•华容)91.2km,汉江左岸新沟(东西湖•汉川)~汉江口(汉江•长江)51.6km、右岸谢八家(蔡甸•汉川)~汉江口61.3km,两江四岸自然岸线总长349.6km。

此外,武汉港还管辖举水(32km)、倒水(13.8km)、滠水(49.5km)、府河(33km)、通顺河(68.6km)、金水河(42.5km)等长江支流的水域岸线。

2006年末,武汉港共有港区22个。

其中,分布在长江上的港区有17个(纱帽港区、沌口港区、鹦鹉港区、杨泗港区、汉口港区、谌家矶港区、阳逻港区、金口老港区、涂家巷港区、鲇鱼套港区、余家头港区、红钢城港区、青山港区、武石化港区、武钢工业港区、青山外贸港区、白浒山港
区),分布在汉江上的港区有5个(舵落口港区、陈家墩港区、韩家墩港区、蔡甸港区、永安堂港区)。

全港共有生产泊位211个(不含临时泊位),最大靠泊能力5000t,年货物通过能力4565万t,集装箱通过能力31万TEU,商品汽车通过能力13.9万辆,客运通过能力918万人次(其中武汉客运港900万人次)。

港区水域面积131.8万㎡,陆域面积543.1万㎡,仓库面积22.6万㎡,堆场面积272.2万㎡,客运设施3.7万㎡。

各类装卸机械932台套。

港口铁路专用线28.65km。

目前,全市共有港口经营企业77家,其中集装箱经营企业2家、商品汽车滚装经营企业1家、危险品经营企业38家、外资企业4家。

2006~2007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详见下表。

(二)航道
武汉境内共有通航河流23条(含长江),通航总里程
649.9km。

其中,长江武汉段航道里程145.5km,武汉长江大桥以上74.5km为二级航道,以下71km为一级航道,全年通航。

除长江航道属交通部管辖之外,全市地方航道总里程为504.4km。

其中,三级航道33km(占6.5%),四级航道42km(占
8.4%),五级航道77.4km(占15.3%),六级航道163.5km(占32.4%),七级航道62km(占12.3%),等外里程126.5km(占25.1%);全年通航里程201.4km(占39.9%),季节性通航里程303km(占60.1%);天然河流通航里程392.6km(占77.8%),湖泊水库航道通航里程94.5km(占18.7%),运河渠道航道通航里程17.3km(占3.4%)。

主要河流航道情况如下表。

内河航道(不含长江)设标里程165km,其中发光航标里程75km(均设在汉江),设有各类航标335座(其中发光航标204座),通航船闸3座。

拥有2个航道管理机构,5艘航标艇,3艘航道管理趸船。

(三)运输
武汉通江达海,地处长江干支水系的中枢—长江与汉水交汇处,在长江水系航运体系乃至全国内河航运体系中举足轻重,是长江中游航运网的中心。

以武汉为中心的水运航线辐射约占全国总面积三分之一的地区,面积达287万平方公里,其通航里程之长、沟通地域之广,均居我国内陆城市首位。

目前,全市共有地方水运企业93家(其中集装箱运输企业2
家、危险品运输企业11家),水运服务企业53家。

拥有各类运输船舶328艘、55.2万载重吨、15.1万千瓦,单船最大载重吨为
4.39万吨(国裕海驳1号),平均载重吨1682吨。

其中,集装箱
船17艘(最大的为长海东湖号,245个箱位)、2398个箱位,危险品船61艘、4.5万载重吨。

先后开通了直达日本、韩国、东南亚诸国及港澳地区的货运航线,开通了武汉至上海集装箱直达班轮航线。

2006~2007年地方水路运量详见下表。

(四)其他
全市共有船舶修造企业30家,年造船能力50万吨,其中武昌造船厂、青山船厂、南华高速船公司等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

长航集团总部设在武汉,拥有各类船舶1150艘、165万载重吨、32万千瓦,是全国最大的内河航运企业,其控股公司长航凤凰于2006年7月上市。

COSCO在武汉设立的武汉中远国际货运有限公司,拥有总资产1.37亿,经营集装箱货运代理、散杂货运输代理、船舶代理等业务。

丹麦、挪威、韩国、日本等国家的近20家外籍船运公司在汉设立了分公司或代表处。

此外,交通部长江航务管理局、长江航道局、长江海事局、长江通信导航局,以及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均设在武汉,武汉理工大学、中交二航院、长江航道规划研究设计院、长江航运规划设计院、长航科研所等水运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也云集武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