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高三语文教案
《陈情表》语文教案13篇

《陈情表》语文教案《陈情表》语文教案13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陈情表》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陈情表》语文教案1一、课文补注李密上《陈情表》后的经历及后人: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
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
”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
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臬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
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
”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及赐钱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
官无中人,不如归田。
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
后卒于家。
二子:赐、兴。
赐字宗石,少能属文,尝为玄鸟赋,词甚美。
州辟别驾,举秀才,未行而终。
兴字隽石,亦有文才,刺史罗尚辟别驾。
尚为李雄所攻,使兴诣镇南将军刘弘求救,兴因愿留,为弘参军而不还。
尚白弘,弘即夺其手版而遣之。
兴之在弘府,弘立诸葛孔明、羊叔子碣,使兴俱为之文,甚有辞理。
(节选自《晋书李密传》中华书局出版)二、课文赏析感天动地赤子情——《陈情表》分析魏家俊《陈情表》这篇文章一点都不讲究构思,作者把自己的困苦处境不厌其烦地从幼年的生活经历说起,而把要说的真正的意思,也就是“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这句请求的话,放到文章的最后,完全是平铺直叙。
但是,这里却表现出作者写作时颇费思忖。
他需要在这篇上奏给新王朝的皇帝的表文中,委婉地推辞皇帝的征聘,这就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忠和孝的关系;二是情和理的关系,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请求站得住脚。
《陈情表》教案模板10篇

《陈情表》教案模板10篇《陈情表》教案篇1【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明确__大意,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词语,充实文言仓库,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在叙事中表达的至真至诚的苦情、亲情、忠情。
3、激发学生孝亲意识,继承古人孝敬长辈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于层层叙事中表达的衷情,继承古人孝敬长辈的传统美德。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启发法、合作探究法【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臣以险衅( ) 悯( )臣孤弱夙遭闵( )凶终鲜( )兄弟常在床蓐( ) 猥( )以微贱责臣逋( )慢犹蒙衿( )育宠命优渥( )岂敢盘桓( ) 有所希冀( ) 日薄( )西山除臣洗( )马逮( )奉圣朝过蒙拔擢( )门衰祚( )薄更( )相为命2、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 常在床蓐( )零丁孤苦( ) 四十有四( )【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有一位蜀汉旧臣,幼年父亲早死,母亲改嫁,和祖母相依为命。
蜀国灭亡后,新帝晋武帝多次征召他为官,可这时祖母已是96岁高龄,疾病缠身,生活不能自理,如果赴朝为官他就没有办法孝敬祖母,同学们你们说他该怎么办?他写了一篇表文婉言辞谢,据说晋武帝看了他的奏表后很受感动,特赏赐给他奴婢两人,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表文。
(二)预习检查,解读文题1、检查预习小组自查,抽查部分学生,让他们介绍作者、写作背景以及__体例,解释“夙、凶、薄、息、寻、除、拔”等字的意义。
2、提问解题:__是谁在陈情?向谁陈情?为何陈情?小组抢答陈述李密( 224 - 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
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__著名于世。
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
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晋武帝。
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
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精选】《陈情表》教案4篇

《陈情表》教案【精选】《陈情表》教案4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陈情表》教案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陈情表》教案篇1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体会作者深挚的思想感情。
3、鉴赏本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表达效果。
学习重点: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体会作者深挚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品味本文挚朴恳切的语言,鉴赏本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表达效果。
学法指导:诵读法、质疑探讨法、品味涵泳法知识链接:1、作者与作品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
自幼丧父,母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成人。
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
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臣。
公元265年,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请李密出来做官,先拜郎中,后又拜为洗马(太子侍从官),李密拒绝应召,但这很容易招致武帝的疑虑,以为他怀念旧朝,于是李密上《陈情表》,以奉养祖母为理由辞不应征。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
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必不孝。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2、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
是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
它与一般上书奏折的不同在于常含有表示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
《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本文出自《文选》(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卷三十七,原题作《陈情事表》。
学习过程:一、初读:夯实基础,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a级)险衅()夙()遭闵()凶祚()薄期()年陨()首逋()慢茕茕()孑()立拔擢()矜()育日笃()优渥()终鲜()兄弟期()功强()近()洗()马猥()以微贱责臣逋()慢犹蒙矜()育2、积累文中出现的古今义词及表现官职变动的词语:3、思考:作者陈情的背景如何?试用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陈情表》教案(优秀5篇)

《陈情表》教案(优秀5篇)陈情表教案篇一一.导入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
千百年来,人们把忠《出师表》当成了忠的标准,则把《陈情表》当成了孝的典范,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板书“忠孝”二字)二、范背。
(5分钟)三、生读。
同时注意寻找古今异义词,等待汇报交流。
并划出文意不明白处以提问。
(10分钟)学习活动:条理缜密的构思品读精粹的语言四、李密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了这篇奏章?(除臣洗马;愿乞终养)五、1.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请作者究竟处在一种怎样的矛盾境地。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尽孝)?能否对这种尽孝的必要性作点解释。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尽忠)?能否对这种尽忠的必要性作点解释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可能司马氏王朝的猜疑,招来杀身之祸。
李密是如何,变被动为主动的。
提出“区区不能废远”的。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消除武地帝的猜疑。
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
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帝,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
5.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陈情表》教案

《陈情表》教案《陈情表》教案汇编九篇《陈情表》教案篇1中华民族有很多传统的美德,譬如勤劳、善良等,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便是“孝”字。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下面我们就来看以孝而著称的《陈情表》。
(解说:可请学生对“孝”字小议一二,以活跃思维,加强感性认识,为阅读本文和解决课后练习三作准备。
)二、解题1、出处: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卷三十七。
2、体裁:表,是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已见的一种奏章(如《出师表》)。
(解说:解题可先停留在题上,弄清“表”的意思,然后由点拨“陈情”直接过渡到文章内容,而将有关作者和背景知识穿插在课文内容品析中,以便于记忆。
)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①对照注释,自由诵读全文,自行圈点加注。
提醒学生注意“鲜”“期”“强”“洗”“有”等读音变化的字,以及“闵凶”“见背”“祚薄”“儿息”“逋慢”“盘桓”“希冀”等词语的解释。
②内容与形式梳理。
范读全文,由题目展开思考:为什么要“陈”?“陈”什么?如何“陈”?内容梳理:“陈”的原因:除臣洗马,辞不就职(或:不想到晋朝为官)。
“陈”的内容: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
(或:陈述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
结构梳理:“陈”的方法: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或以情动人)。
(解说:以宽泛的讨论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大意,初步了解本文写作的内容及意图,感受“情”的魅力。
内容、形式梳理可制作成投影片。
)2、具体研习1~2段①自由诵读第1段。
A.哪句话是作者陈述的总提?(抓住本段的纲)下面哪些内容属于“闵凶”?故不能废远(为下文伏笔)B.围绕“闵凶”,作者的叙述角度、层次是怎样的?语言特点及作用是什么?(解说:把握作者陈述思路,以便于理解、品味和记忆)提示:纵的方面(生孩六月……至于成立)品析:父死母嫁,写“躬亲抚养”的原因;多病不行,写“躬亲抚养”的不易。
语言简洁,寥寥数语表现了“躬亲抚养”的艰难、辛酸与劳苦,为下文“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张本。
《陈情表》教案15篇

《陈情表》教案《陈情表》教案1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陈情表》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陈情表》教案1本教案将通过《陈情表》的教学,引导学生对于古人“至孝”行为的理解,唤醒他们对亲情的珍惜。
学习目标:1.梳理课文情节,检查学生掌握的文言知识。
2.通过阅读对祖孙之情的描写,具体体会“孝”这一中华美德。
3.引导学生赏析李密说情的艺术以及至真至诚的说情语言。
教学流程(3课时):一、未成曲调先有情,以声激情充满真情的课堂一开始就要把学生引进我们设置的情境里,于是我在课前选择了满文军的一首《懂你》,把整个课堂引入深情的氛围,然后导入:读《出师表》不泪下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泪下者,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泪下者,必不友。
今天,让我们走进李密的陈情表,去体会一个孝子面对恩重如山的祖母和皇帝诏命时无奈的述说吧!二、涵咏功夫兴味长,以读诉情阅读能体味文本思想的多姿多彩,深化作品的情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升他们的审美境界。
语言形象是任何影视表演永远取代不了的东西,所以,品读语言,感受形象是教学的必备环节。
我在课前已经布置学生有层次梯度地三读了,即:第一读,读正确音;第二读,读准字词轻重;第三读,把握感情。
所以,上课时,我让学生伴着舒缓忧郁的节奏朗读时,他们已经把李密的感情处理得十分到位了。
三、润物无声潜人心,细节析情(课堂实录片段)在分析文本时,好的问题设置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我采用的创设情境法,不单停留在对课本的文字的解说上,更注重调动学生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构筑画面,我设置的问题如下:幻灯显示1:从第一段中,有几个数字,“六月、四岁、九岁”,这几个时期李密分别发生了什么变故?你能用自己的话去描述李密的童年遭遇吗?生:李密6个月的时候父亲就死了,四岁母亲也嫁人了,九岁还不会走路,他的童年非常悲苦。
《陈情表》教学设计(6篇)

《陈情表》教学设计(6篇)《陈情表》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在诵读中体会李密祖孙之间真挚深厚的感情,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美德;2、理清课文思路,学习本文劝说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3、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等文言现象重点难点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等文言现象2、学习本文高超的劝说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情景导学“忠则出师,孝则陈情”,我们今天来感受一下李密的拳拳赤子孝心。
一、作者及相关知识1、“表”:这种文体,我们在初中就接触过,学习过《出师表》,表:古代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内容多为劝谏、辞免、庆贺、贡物等。
它与一般上书奏折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常含有表示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
2、作者:李密(224—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
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
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
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二、朗读疏通课文,归纳知识点1、第1段2、第2段3、第3段4、第4段三、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文章脉络。
探究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章的艺术手法。
2、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重点难点1、学习文中设事明理的写法,注意以传记的方式说理、用类比说理、用鲜明对比说理的特点。
2、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意义。
情景导学结合现实,谈谈本文的现实意义。
以小组为单位,大家交流探讨。
学习活动一、深入学习理解《陈情表》1,请用文中语言回答,李密在什么样的背景下陈情?2,请用文中语言回答,李密所陈何情?想达到什么目的?3、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4、题目中的“情”字有几层含义?5、讨论: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陈情表》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文言词语,积累相关文化常识。
2、学习本文结构思路的缜密、严谨和语言表达的委婉、畅达。
3、体会文章深挚朴实的感情色彩,理解“忠”“孝”的含义。
高三上册语文第七课《陈情表》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优秀4篇

高三上册语文第七课《陈情表》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优秀4篇《陈情表》是三国两晋时期文学家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全文辞意恳切,真情流露,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这里是勤劳的编辑帮助大家整理的高三上册语文第七课《陈情表》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优秀4篇,欢迎参考。
陈情表篇一《陈情表》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本文的文体特征,了解本文作者以及相关的背景情况;2、梳理本文的文言知识点、本文的成语以及了解古代官职情况,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词和一些虚词。
3、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本文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特征。
过程与方法:1、感受本文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体会作者凄切婉转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的至孝深情,懂得感恩。
教学重点: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点、成语、重点实词和虚词。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至真至诚、凄切婉转的感情。
教学方法:以诵读、点拨为主,辅以讨论和练习。
教具:录音机、常规教具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语】记得《三国演义》吧?这部古典名著不仅给我们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还给我们留下了很多语言运用的宝贵财富,比如大家熟悉的“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那么,大家知道吗,徐庶为什么进曹营?(是曹操用劫持徐庶母亲要挟徐庶,为了一个“孝”);那又为什么一言不发呢?(是徐庶临走之时对刘备许下不为曹操设一计的诺言,为了一个“忠”)。
可以说,面对一个忠孝两难的选择,徐庶作出了一个比较恰当的决定。
而在这以后不久,又有一位古人同样也面临这样一个两难的选择,那他又是怎样做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古人关于这个问题的文章——————《陈情表》。
【解题】本文选自《文选》,是李密向晋武帝上的表文。
陈,陈述。
表,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已见的一种奏章,如《出师表》。
李密,名虔,字令伯,武阳人,西晋文学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情表》高三语文教案
自己整理的《陈情表》高三语文教案相关文档,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第一节课
首先,导入主题
通过介绍作者和后人对本文的评价来介绍。
李密早年丧父,母亲改嫁。
赖的奶奶刘没养过人。
李密孝顺地服侍他的祖母,所以他在村里被命名为“孝顺”。
李密为人正直,文名好。
他年轻时是蜀汉的学者,表现出很高的外交能力。
为了稳定局势,晋武帝打出了“以孝治天下”的大旗。
所以,李密被地方推荐为“孝顺”、“秀才”,却因为伺候奶奶而不去应召。
后来晋武帝叫他给太子洗马,很迫切,于是写了一张表,又一次委婉地说婉拒,理由是他奶奶年纪大了,没人照顾。
文章真挚感人。
读《出师表》的人不哭不忠,读了不哭不孝。
千百年来,人们常常把忠诚《出师》和孝顺《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施密的作品具有相当强的感动力。
第二,引导学生明确单词,理解全文
第三,反复阅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中“情感”的含义。
导读:这篇文章的题目是《表》是一种奏折,是臣下用来请君主陈感谢他的。
“陈”是陈述的意思。
情感:(1)情境(事实);(2)告白(孝、苦、忠);(3)合理(忠孝)。
第二节课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欣赏到这篇文章的意境,思想性强,思路清晰,富有表现力,情理之中;
2.引导学生欣赏结合自然本质的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过程:
先一起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是“陈”?“陈”什么?
提示:陈为什么用原文回答:除了洗马部长,他不能上岗。
(没想到晋朝当官了)
陈什么——用原文回答:被谋杀;更多的生活;不能废远;愿意乞求帮助。
(陈述年纪轻轻的孤独感,祖孙两人的依赖,自己的孝心。
——
第二,欣赏构思的艺术
1.讨论:施密在陈要求她领养外婆时遇到了什么困难?导读:作者处于忠孝两难的境地。
请阅读作者的困境
来吧。
进一步指导:你在哪里写的“孝”?
在第一段,请大声朗读第一段,并在第三段中找到一个句子来总结本段的意思。
我没有祖母,直到今天也没有;祖母没有大臣,所以活不了几年。
进一步指导:在哪里写“忠诚”?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在第三段找一句话概括本段意思。
如果你受到鼓励,你会享受你的生活。
2.祖母海洋之深,圣恩重如山;在这样的困境中,李密被动,言语稍有不慎,不但达不到陈邀请的目的,还可能导致死亡。
我们来看看李
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3.思考与讨论:请补充“付伟盛超以孝治天下,人老仍受教,匡辰尤孤。
”后面漏了一句,想想作者为什么漏了这句。
温馨提示:所以,臣当是终极养母,不可虚度。
指南:这是三段论推理。
作者有大前提和小前提,但结论没有说。
请说出结论,想想为什么作者没有直接说出这个结论,而是推掉了写自己的少官伪朝的事情。
4.想着:假设你是晋武帝,你在采访施密。
这时,施密直接提出了领养奶奶的要求。
能否用一两句话反驳施密?
导游:吴金可能会说,既然你想把奶奶养大孝顺,那你为什么要去蜀汉做官呢?
所以,李密知道这段历史是无法避免的,他只能告诉自己的内心:一、官方伪王朝,“此图为官方,不尊大义”;第二,在神圣的朝代,“娇纵生命,敢苟延残喘”,让晋武帝明白他的忠诚。
最后,晋武帝被一张他奶奶生病的照片深深打动,让他明白,他之所以不能当官,只是因为他奶奶病得很重,从而提出了不能废寝忘食的要求。
有人认为,李米在分析矛盾时,把孝道原则与祖母生病时应该孝顺的感觉进行了比较。
应该做什么选择,不言而喻。
5.大声朗读并思考:李米最终提出了什么来解决孝和忠的矛盾?他是怎么想出这个方法的?
导读:作者通过对比数字提出了矛盾的解决方案,合理,有道理。
此外,李米在最后表现出忠诚,这是晋武帝所不能质疑的,他不得不同意李米的要求。
小贴士:忠孝为长,孝为短:忠孝为先。
(投影)
6.调整这篇文章第三段和第一段的位置,先讲道理再做爱,好吗?
指南:出于情感,回归理性,先以情感动之,后以理智知之,以情感助之,情理结合。
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了个人的悲剧经历和家庭的苦难,突出了作为表达感情基础的母子特殊关系。
然后写道愿意奉圣旨,但因刘患病而狼狈,以博取晋武帝同情。
而且,他举着以孝治天下的大旗,苦苦哀求。
同时,他表现出了自己的真心,排除了不想当官的政治因素。
最后,提出了解决矛盾的方法。
全文构思巧妙,脉络清晰,逻辑力强。
第三,语言欣赏
有好的想法,也要有合适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
傅的语言特色明显保留下来。
《古文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