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诗经》的评价 - 初高中语文123资源网 首页中考
汉代《诗经》历史化解读的诗学意义

汉代《诗经》历史化解读的诗学意义一真正体现《诗》史结合,对《诗》进行全面的历史化解读的是《毛诗》。
而在《毛诗》系统中,它又特别突出地体现在《毛诗序》和郑玄的《诗谱》中。
二以《诗》为史,对《诗经》作历史化的解读,是汉代诗学一个基本倾向,对这一点,学术界多不否定。
但怎样评价这一倾向,则多有争议。
学术界有一种常见的观点,那就是认为汉人以《诗》为史、以史证《诗》,没有什么历史根据,只是一种违反《诗》的本义的穿凿附会,掩盖了《诗经》的真实面目。
这一观点早在古史辨学者那里就已经提出。
比如,顾颉刚在《论诗序附会史实的方法书》中就认为汉儒是用“无中生有”的方法随意解释诗意。
郑振铎在谈到《毛诗序》的这一特点是,也以不容置疑的口气说到:“《毛诗序》是没有根据的,是后汉人杂采经传以附会诗文的。
”⑦同时,这一看法,也得到现代《诗经》研究学者的广泛赞同。
比如,夏传才就这样评价《毛诗序》的“以史证诗”:“小序,即属于三百零五篇诗的题解,它所说的世次、故事,绝大多数是附会史传、杂说,用的是‘以史证《诗》的穿凿方法,提示的各诗的题旨,有许许多多谬误,歪曲了诗的原义。
”又说,“小序的那些穿凿附会的曲解,像瓦砾和迷雾,掩盖了《诗经》的真面目,必须彻底抛开它们,用新的观点和方法作出正确的题解。
”⑧这一观点当然并非全无道理。
汉儒“以《诗》为史”的确存在着穿凿附会的弊端。
而汉儒试图建立一个按照时代排列来解释诗的完整体系,将《诗经》中的人物、事件与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事件完全对应起来,作历史的还原,这在事实上也不可能。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汉儒这种解《诗》方法就完全不可信,就背离了汉代乃至中国诗学理论发展的实际。
笔者认为,汉人以《诗》为史,对汉代乃至整个中国古代的诗学理论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说来,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见出:第一,汉人以《诗》为史,将历史上的具体人物和事件与《诗》中的诗篇对应起来,赋予《诗》的本事,虽不能复原《诗》的本事,但其中许多诗篇的解读,却是有充分的历史根据的,为读者更好地了解《诗》与作者、时代的关系,了解《诗》的文本意义提供了可能。
关于《诗经》“国风”采集问题的再探讨

关于《诗经》“国风”采集问题的再探讨金荣权【摘要】班固等人的“采诗说”值得怀疑,它是根据汉代采诗行为的一种推测;“十五国风”最早的采集人当为西周至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乐官,“国风”中绝大部分乐曲的谱制者也为诸侯国的乐官;“二南”之诗是流行于当时江、汉、汝流域的众诸侯国之间的诗歌的合集.当这些诗歌被献给周王朝的太师之后,周太师对之重新选择、加工、编辑成册,在社会上流传开来,这就是今天所见的《诗经》“十五国风”最早的底本.【期刊名称】《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34)001【总页数】4页(P29-32)【关键词】诗经;采诗;十五国风;二南【作者】金荣权【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信阳46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22.2《诗经》作为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籍,对中国后代的文学、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汉代以来,随着“删诗说”、“采诗说”的相继提出,对诗序作者、《诗经》结集过程和成书时代、《诗经》性质的争论,推进了《诗经》研究的逐步深入,从而也形成了学术界聚讼纷纭的诸多不同观点。
由班固等人提出的“采诗说”是有问题的,甚至不存在于先秦时代,它是根据汉代采诗行为的一种推测;“十五国风”最早的采集人当为西周至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乐官,“国风”中绝大部分乐曲的谱制者也为诸侯国的乐官;当这些诗歌被献给周王朝的太师之后,周太师对之重新选择、加工、编辑成册,在社会上流传开来,这就是今天所见的《诗经》“十五国风”最早的底本。
弄清楚这个问题之后,可以解释学术界诸多有争议的问题:为什么在周代八百诸侯国中只有十五国风;为什么在当时有影响的大国没有诗歌入集,而一些小国家的诗歌反而被收入诗集中;各国诗歌为什么在篇数上相差极大。
一、对“采诗说”的质疑关于《诗经》的来源,有“献诗说”和“采诗说”两个著名的观点。
《国语·周语上》载邵公语曰:“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
部编语文教材《诗经》中四首诗的理解与教学

部编语文教材《诗经》中四首诗的理解与教学程翔一部编本《语文》八下遴选了《诗经》中四首名篇,深受师生欢迎。
对这四首诗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
教材将《关雎》《蒹葭》《子衿》的主题定位于“爱情”,将《式微》的主题定位于“劳动者对君王的怨言”。
这是受了程俊英《诗经注析》观点的影响。
本文对此谈点个人看法,以就教于各位同仁。
纵观两千年《诗经》接受史,对这四首诗的解释存在很大争议。
近代学者,颠覆旧说,创出新意;当代新著,审视反思,尊重旧说。
可以说,对这四首诗的解释史,折射出两千年来不同时代的风云变幻。
如今,四首小诗入选部编《语文》八下,给广大师生提供了学习《诗经》的机会,同时也将广大语文教师推到了一个无法回避的文化现象面前:“经学”与“文学”。
部编《语文》八下“预习”中这样表述:《诗经》中有不少歌咏爱情的诗,或表达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或抒发爱而不得的忧伤和怅惘。
这些诗,今天读来仍会让人怦然心动,获得美的愉悦。
诵读这两首诗,用心体会诗中歌咏的美好感情。
诵读时,要注意感受诗的韵律,初步了解《诗经》的语言特点。
课本依据程俊英《诗经注析》1991年中华书局版为底本,将《关雎》和《蒹葭》作为爱情诗来理解。
这当然可以,但不够完整。
《诗经》是儒家经典,排在“五经”之首,位列“十三经”第三,历来是学子必读之书。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儒家经典在古代属于政治书籍,代表国家意志。
孔颖达作《毛诗正义》是奉唐太宗之诏。
《毛诗正义序》指出:“感天地,动鬼神,莫近于《诗》。
此乃《诗》之为用,其利大矣。
”古人读儒家经,不止于科举,目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至近代,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儒家经学地位虽时有起伏,但作为主流文化的地位不曾撼动。
儒家经学,不限于学术,总与政治血肉融合。
到了近代,西学东渐,儒家文化受到强烈冲击。
胡适说:“儒家经典中,除《论》《孟》及《礼记》之一部分外,皆古史料而已……其他《诗》则以文学眼光读之……”(见《论六经不够作领袖人才的来源》)胡适把《诗经》当成文学作品,不再作为经典看待。
晚明时期《诗经》评点的变化

晚明时期《诗经》评点的变化《诗经》的评点冲破了经学的大门,满足了人性审美的生命体验。
《诗经》本来是一部诗集,其中大部分作品充满着诗情画意,是中国古代的文学精品。
可是自从汉代被认定为官方的最高“经典”之后,中国古代绝大部分士人学子都以遵循儒家思想为原则,以维护官方利益为目标,去解读与阐发其中的义理;或者致力于一些为此服务的注、疏、考证、集解等文献工作,被“神圣”的“经学”两字牢牢地禁锢了自身的生命体验。
当然,历代也不乏一些论者用“诗”的眼光去扫描过它的奥秘,如六朝的刘勰、钟嵘到唐代的李、杜、元、白等,都发表过一些很好的意见。
实际上,再早的汉代的《毛诗序》,甚至从孔子起,对于《诗》的认知也包含着若干文学的因素。
只是大多显得鸡零狗碎,不成体统。
再如宋代的朱熹,尽管他很有文学的灵性,对《诗经》也作了全面的研究,一部《诗集传》常常不自觉地透露出他对诗学的精辟见解,但总体上还是被理学所笼罩。
因此,在晚明之前的《诗经》研究者,一般都是“知《诗》之为经,不知《诗》之为诗”。
在真正意义上将《诗》当做“诗”读,当做“诗”来研究、批评的,当从明代万历以后风行一时的《诗经》评点本开始,而不是等到“五四”以后。
最早看到这种转型的,实际上就是徐光启、钱谦益、顾炎武等人,不过他们是从反面来看的。
第一个从正面来肯定这一转型的是周作人。
1936年,周氏曾高度赞扬了戴君恩的《读风臆评》与陈继揆的《读风臆补》,说两人“谈《诗》只以文学论,与经义了不相关,实为绝大特色,打破千余年来的窠臼”。
可惜他没有细论。
今天看来,晚明的安世凤、孙鑛、钟惺、戴君恩、陈组绶等《诗经》评点派,在“以经解《诗》”到“以诗评《诗》”的转变过程中,最大的贡献表现在两个方面:1)在理论上明确提出将《诗》当做“诗”读;2)由以“理”为中心、以“理、事、情”为重点来解《诗》转向以“文、法、趣”为重心来评《诗》。
有关《诗经》的最早评点本,一般认为是刊于万历三十年(1602)的孙鑛的《批评诗经》,但实际上在万历二十九年就有安世凤的《诗批释》,只是由于安氏的名声没有孙鑛与稍后的钟惺大,所以不太受到《诗》学研究者的重视。
一、师旷论学 - 初高中语文123资源网 首页中考 高考 作文

一、师旷论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①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②乎?”平公曰:“安③有为人臣而戏④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⑤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⑥;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⑦昧⑧行乎?”平公曰:“善哉!”注:[炳烛]炳,点燃。
炳烛,使动用法句式,义为“把蜡烛点燃”。
[臣]瞎眼的臣子。
师旷是个瞎子,故这样自称。
[孰与]一种固定格式,主要用来表示比较,当“比……怎么样”讲。
[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练习: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①暮:②戏:③闻:④善: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臣闻之B、如日出之光C、默而识之D、学而时习之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文言句子4、这则短文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答:二、欧阳修论作文顷岁①孙莘老②识欧阳文忠公③,尝乘间④以文字问之。
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⑤;世人患⑥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在至者。
疵⑦病不必待人指摘⑧,多作自能见之。
”注释:[顷岁]近年来。
[孙莘老]即孙觉,字莘老。
[乘间]乘着间隙,乘机。
[患]毛病、弊端(在于)。
[疵]小毛病。
[指摘]挑剔,批评。
练习: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①尝:②工:③过:④疵:2、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①尝乘间以文字问之()②唯勤读书而多为之()③多作自能见之()3、欧阳修认为写好作文的诀窍是三、孟母戒子孟子①少时,诵②,其母方织。
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諠④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⑤刀裂⑥其织,以此戒⑦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諠矣。
注释:[诵]背诵。
[辍(chuî)然]突然停止的样子。
[諠(x u ān)]遗忘。
[裂]割断。
[戒]警告。
练习:1、解释各组加点词的含义①孟子辍然中止( ) 处士笑而然之( )②呼而问之:“何为中止?”( ) 何有于我哉?( )2、在文中找出同义词填在下面横线上①失:②此:3、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A、呼而问之B、以此戒之C、多作自能见之D、自是之后四、凿壁借光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诗经》二首

不是我(故意)拖婚期,你无良媒失礼仪。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将:愿,请。]
求你别生我的气,重订秋天好日期。
第二章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乘,登上。垝垣(音guǐyuán): 破颓的墙。复关:诗中男子的住地。代男子 ] 登上那堵破土墙,面朝复关凝神望。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复关:借代复关地方的那个男子]
使用 桑葚“比兴”,痛说恋爱教训。
第四章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陨:坠落。 ]
桑树叶儿离了枝,干黄憔悴纷纷落。
﹡自我徂(cú)尔,三岁食贫。[徂尔:往你家,嫁与你。徂,往 ]
打我嫁到你家去,多年挨穷来过活。
﹡淇水汤汤(shāng),渐(jiān)车帷裳。
[汤汤:水势很大的样子渐:浸湿]
淇水波涛滚滚来,过河打湿半帷帐。
朗读字词(正音) 氓:méng 蚩:chī 愆: qiān
将: qiāng
筮: shì
垝:guǐ
咎: jiù
垣: yuán
于: xū
说: tuō
汤:shāng 靡: mǐ
陨: yǔn
渐: jiān 夙: sù
徂: cú
wǎng 罔: 咥:xì
隰: xí
裳: cháng
泮:pàn
注释译文和简析
第一章
童年。宴,欢聚。晏晏,欢乐之状。]
少时玩耍何等欢,说说笑笑哪儿有烦。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信,真实;旦旦,诚恳 ;反,违反]
你诚恳许下当年愿,从未想过会违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是,这。已,了结。焉哉,了吧。]
违背誓言真绝情,大家只能彻底散!
本章写她绝然与他决裂,表现她清醒刚烈的性格
高中语文阅读:《芣苢》的文本解读

《米莒》的文本解读大家好,我是李煜晖,今日要给大家解读的课文是《诗经•周南•米甘》。
首先,我们来读一下这首小诗。
采采茉首,薄言采之。
采采茉莒,薄言有之。
采采米莒,薄言掇之。
采采米莒,薄言捋之。
采采米莒,薄言秸之。
采采米莒,薄言襟之。
总的来看,这首诗把《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全诗共三章,寥寥四十八字,除虚字外,仅有“采采紫莒”和六个不同的动词而已。
这样的篇章结构特点,打算了《紫苜》的解读必定是极简而又极繁的。
说它极简,是由于凭借书下注释就可以大体了解全诗的字面意思;说它极繁,是由于全诗留给解读者的文字信息极少,加上时代久远,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大不相同了,一些看似简洁的语言现象背后,有大量的谜团等待我们破解。
这一讲,我将从语言文字的解析入手,研讨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采采”究竟是动词还是形容词“采”字是一个常用汉字,甲骨文中就已经消失。
上手下木,本意是从树上摘果子,动词。
后来演化出了名词、形容词的意思。
例如,殷商钟鼎铭文有“大采”“小采”,指朝霞时分和晚霞时分,进而引申出“光明、光荣”等形容词义项。
历代学者对“采采”这一叠词的词性和意义莫衷一是,分歧主要集中在《诗经•周南•卷耳》和《诗经•周南•米甘》。
一种观点将“采采”作为动词,释为“采了又采二另一种观点将“采采”作为形容词,释为“茂密的样子二两种说法都有肯定的道理,过去当动词讲占了大多数;而今更多学者实行了后一种解释。
我们看一些理由。
有学者统计,《诗经》中有17篇消失“采”字,其用法主要有三种状况。
1.单字用法(1)《周南•关雎》:参差若菜,左右采之。
(2)《邮风•谷风》:采蔚采菲,无以下体。
(3)《小雅•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4)《周礼•乐师》引逸诗:行以肆夏,趋以采茶。
2 .叠字用法(1)《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2)《周南•米营》:采采米营,薄言采之。
(3)《秦风•兼葭》:菜葭采采,白露未已。
(4)《曹风•蜉蜷》:蜉蜷之翼,采采衣服。
从《郑笺》看郑玄对诗功用价值的认识

从《郑笺》看郑玄对《诗》功用价值的认识及其影响摘要郑玄是两汉时期的学术巨匠,他在两汉社会生存环境极为恶劣的情况下,本着“述先圣之意,思整百家之不齐”的崇高理想,在两汉传统的今古文经学进行了全面的加工改造,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他的《郑笺》中透漏出的对诗歌的社会功用价值的认识和理解远承先秦诸子的思想,直接的影响乃是自《诗经》以降的儒学思想,其中又以孔子的“诗言志”和“兴观群怨”和孟子“”以意逆志”等思想为影响的源头,近受两汉重视经学,兼容并蓄的社会时代背景的影响,郑玄对《诗》的公用价值的认识主要体现在“美刺”和“谶纬思想”两方面。
在承前的基础上又影响到唐宋以致后世。
影响了《毛诗正义》《诗集传》等一大批学术论著。
在中国学术文化传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郑笺》;社会功用价值;认识;影响From the "Zheng Jian"see Zheng Xuan on the "poetry" and itsawareness of the value of the functionABSTRACTXuan Han Dynasty is an academic master, he in the Han community living environment is very harsh circumstances, the spirit of "the meaning of the above sage, thought the whole hundred of the missing," the lofty ideal of the traditional Ancient Texts in the Han study conducted by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process, and then later on had a profound and dramatic impact. His "Zheng Jian" reveal out in the social function of poetry awareness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value of pre-Qin philosophers thought much commitment, but from the direct impact, "Book of Songs" dynasty of Confucianism Confucius Among them, "Poetry Expressing "and" Xing Guan "and Mencius," the "intention" and other thoughts of the source, near by Han importance of classical studies, inclusive of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Zheng Xuan on the "poetry" of the public awareness of the value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Ugliness" and "Divination" in two ways. on the basis of the commitments before the Tang and Song which will affect future generations. of the "Mao justice", "Collection of Poetry" and a large number of academic treatises. in Chinese academic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Key words:Zheng Jian;The value of social functions;cognition;nfluence目录前言…………………………………………………………………11《郑笺》的“诗歌社会功用价值”思想形成的渊源…………21.1 先秦儒学的思想余绪………………………………………………21.1.1 《诗经》文本对《郑笺》的影响…………………………………21.1.2 先秦儒学对《诗经》的认知传统对《郑笺》的影响……………21.1.2.1 孔子“思无邪”“诗言志”等思想的影响……………………21.1.2.2 孟子“以意逆志”及“知人论世”等思想的影响……………31.2 社会时代背景的影响熏染…………………………………………32 《毛传郑笺》对诗歌社会功用价值的认识和特点………………52.1 美刺之说……………………………………………………………52.2 谶纬思想……………………………………………………………63 《郑笺》思想对后世的影响.............................................83.1 对《毛诗正义》的影响......................................................83.2 对《诗集传》的影响.........................................................9结语 (11)参考文献 (12)致谢 (13)前言郑玄是两汉经学的集大成者,《后汉书·郑玄传》中记载郑玄“博稽六艺,粗揽传记,时睹秘书纬术之奥”他在前代及同时代学者研究的基础之上,又取得了开拓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