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情入境的作用

合集下载

入情入境调动情感体验

入情入境调动情感体验
陈胜 、 吴广吗?我讲的就是他们领导
桥》 教师带来一些搭桥用 的硬纸板 , , 让学生上台搭成平桥和拱桥 ,并 比较 它们的承受能力 。以此导入课文 ,学 生能获得具体 、 可感的课文知识 ,既 激趣 ,又引思 。
二. 感情朗读
三. 生动讲解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 自主学习 , 有 些教师 在课 堂上就 不敢讲 解课文 了 ,生怕 戴上 “ 办代 替” 和 “ 包 灌 输”的帽子 。其实 ,适当的讲 解不但
收到事半功倍 的效果 。
五 . 关联 想 相
就是李京京,处于那种情况下 ,你的
心情如何?有什么心里话要说 ?这么

换位 , 学生 自然就进入 了课文 中所
教材之后 ,将 自己的感受融入到课 文
所表达的情感中去,然后在课堂上生 动地讲解 ,有助 于学生兴趣盎然地进 入课文情境 ,深刻理解课文。讲解要
入 情 入 境 调 动 情 感 体 验
●那 先华
阅读教学是学生 、教师 、文本之 间对话的过程 ,在教学 中,要通过解
读文本 , 让学生沉迷其 中,实现学生
农 民起义 的故事 。 ”于是教师依照课 文 内 ,加进一些细节 ,把课文 内容 容
讲给学生听。讲完后 ,教师说 : “ 这
动”就会成 为一句空话。那么如何促
进学生 主动积 极地思 维和 情感活 动
如,教学
鼠之迷》 之前 ,教师可
上音乐 ;二是要求学生凝神静 听,边
听边想像 出所描绘 的一幅幅画面。这
样, 优美的朗读使学生如临其境 ,进
以生动地描述 “ 旅鼠死亡大迁移”的
情景 :数百万旅鼠逢山过 山,遇水涉
趣 ,而且对学生理解文言词语 和课文

入景,入情,入境

入景,入情,入境

入景,入情,入境—浅谈古诗文解读的深度与广度李群山三洲镇中心小学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是中华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却依然光彩夺目。

几千年来,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以至于中国历史上出现了无数杰出的诗人和他们留下的无数千古佳句。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诗文亦是如此。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该如何使学生从古典诗文中感受到是的魅力呢?我认为解读古诗文的深度和广度也是教学的一项重要的内容。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个人见解。

例文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一、走进作者,了解时代背景李白一生七次游历宣城,而这首诗作于761年秋。

这是李白最后一次游宣城,那时李白已经60岁了。

离开长安后,他经历了十多年的漫游。

长期漂泊的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心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更是增添了孤寂之感。

然而,倔强、豪放的李白通过大量的游历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文。

《独坐敬亭山》正是诗人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是作者想大自然寻求安慰的真实写照。

更多的了解李白,还看他的另外一首七言绝句。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在这首诗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豪迈,一个意气风发的李白,公元725年,25岁的李白,正当壮年,风华正茂,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写下了这首名篇。

我们从这首诗中感受到的是一幅气势宏阔,极富动态美的壮丽画面。

尤其是最后一句:孤帆一片日边来。

两首诗中“孤”字给人的感受并不孤独。

《独坐敬亭山》中的“孤”表现的是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寂寞,他的内心是消极的。

而《望天门山》中的“孤”表现的是一种高大的形象,“帆”不是远去的,而是“日边来”。

日出东升,与太阳同光辉,好一幅气派的画面,好一个雄心壮志的李白。

时过境迁,同一个李白,却创作出了不一样的感受,不一样的内心世界的作品。

只有跨时间的了解李白,了解时代背景,才能更好地了解诗意。

入情 入神 入境

入情 入神 入境

入情入神入境作者:杨其坤来源:《文理导航》2013年第01期《语文新课程标准》七至九年级学段要求:“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小说作为文学的样式之一,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因为它不仅是中学阅读教学任务之一,而且对于完成新课标中提出的每学年不少于两三部课外名著阅读任务具有引读作用。

如何才能达到上述要求和作用?为此,我在多年的小说教学中,根据小说体裁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特点,架构了“入情、入神、入境”教学结构,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现以小说《社戏》为例,谈谈我的尝试。

一、入情。

即从故事情节入手,找出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让学生融入故事情节之中,感受故事氛围。

在教学鲁迅的小说《社戏》时,为了引导学生把握故事情节,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你们看过社戏吗?什么是社戏?课文写的是什么社戏?围绕社戏,课文主要写了哪几部分。

每部分又是怎样写的?因为同学们都没有看过社戏,所以大家都怀着好奇的心理,快速阅读小说,很快弄清:社戏是旧时某些地区的农村中,春秋两季迎神赛会所演的戏,用以酬神祈福,一般在庙台或野外设台演出。

小说里指的是在浙江绍兴一带每年为祭祈土地神而在社中所演的“年规戏”。

小说围绕社戏,主要写了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三部分。

这三部分中,作者详写了去看社戏的全过程,略写了看社戏前在平桥村的情况和看社戏后的余波及对社戏的怀念。

小说开头三段虽没有写社戏,但却是为下文对看社戏的盼望作了铺垫;最后写看社戏的余波,也是突出了对社戏的怀念,使得文章余味无穷。

二、入神。

即在故事情节中重点抓住矛盾冲突情节与人物形象描写的语段,让学生融入人物精神世界之中,感受人物形象。

如何才能引导学生从较长的小说内容中准确把握人物的形象呢?我的教学体会是,一是将人物与故事发展的情节,特别是矛盾情节联系起来,恩格斯就曾经说过:“矛盾越冲突,越能反映人物形象”;二是注意人物动作、语言、行为等描写的语句,因为这能直接反映出人物的特征。

入情与入境导新课

入情与入境导新课

浅谈入情与入境导新课摘要: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的确,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要从起跑线上就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奠定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抓住课的开始这一关键时机,利用各种形式,设计出每节课开始部分的最佳方案,使一开始上课就能深深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点燃起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使学生能精神饱满地、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

长期的实践证明,精彩而成功的导语在一节课中确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

一、入情式。

常言到:“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一大特点,学生本身就具有一种情感潜势。

所以,只有引发情趣,使学生进入课文境界,置身其中,才能获得亲切的体验,愉悦身心,从而接受真、善、美的熏陶(一)谈话人情。

如《早发白帝城》诗,既有诗情的抒发,又有画意的展示,教这首古诗时,如将导语设计为;“李白在唐乾二年春天突遇大赦,就在他离开白帝城乘舟东下时作了这首诗,他在诗里描绘出一幅富于神话色彩的艺术画面。

你看,晨曦初露,朝霞满天,从白帝城飞出一叶扁舟沿着滚滚的长江,顺流直下,两岸猿叫声不断地响在耳边,重叠起伏的山峰,像在夹道迎接着小舟。

啊,这是一幅多么壮美的长江行舟图!同学们,你们说李白的诗写得好吗?他为什么能写出这么优美的诗句呢?”使学生通过教师的开讲,想象诗人所描绘的图画,从而自然地透过导语中的一幅幅动人的图画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能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物我两化。

(二)朗诵人情。

一位教育家曾说:教师的个人范例作用于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最有用的阳光。

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诵来展现课文的画面与情境,触发学生的情感,学生自然能情动于衷发之于外了。

如《趵突泉》一课,一上课,教师便满怀激情地朗读:“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现在单讲趵突泉,出了济南的西门在桥上就看见一溪活水,清浅……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会失去它一半妩媚。

入情入境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入情入境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入情入境法在教学中的运用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教学中,要通过解读文本,让学生沉迷其中,实现学生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和精神世界的自由交流。

那么如何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呢?必须运用恰当的手段,让学生进入文本特定的情境,有效地与文本进行沟通。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以下几种“入情入境”法。

一、情景导入导入课文是语文课堂教学重要的一环。

课文导入的方法很多,从创设情景以帮助学生走近文本的角度看,主要有故事式、描述式、图画式、演示式几种。

故事式就是用讲课文故事的方法导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理解课文。

这种方式比较适合故事性强的文言文。

如:教《陈涉世家》,课一开始,教师说:“这节课我给大家讲个故事。

”学生精神为之一振。

教师接着说:“同学们知道陈胜、吴广吗?我讲的就是他们领导农民起义的故事。

”于是教师依照课文内容,加进一些细节,把课文内容讲给学生听。

讲完后,教师说:“这个故事哪里有?请大家翻到课文《陈涉世家》,它会原原本本地告诉你。

”这样导入,不但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对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和课文内容,翻译、复述、背诵课文都有好处。

图画式导入是教师运用能体现课文内容的图画,引起学生学习课文兴趣的一种导入方法。

如教学《岳阳楼记》时,可以以一幅含有洞庭湖远景的岳阳楼照片导入。

为了把教学的内容更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可以使用演示式导入。

如教学《中国石拱桥》,教师带来一些搭桥用的硬纸板,让学生上台搭成平桥和拱桥,并比较它们的承受能力。

以此导入课文,学生能获得具体、可感的课文知识,既激趣,又引思。

二、生动讲解讲解要做到生动,必须感情充沛,具体细致,准确流畅,干净利落,调动多种感官,配合身段、手势、神情等肢体语言,将作品中的情感淋漓尽致地传达给学生。

当然,“讲”要讲在关键处,讲在点子上,要“讲”中有“导”,做到“导而弗牵”、“开而弗达”,不能滥用,多用,一讲到底。

如,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宜联系到苏轼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七年不见的背景对“把酒问青天”、“起舞弄清影”两处进行生动的、启发性的讲解,这对学生理解课文,与作者达到心灵上的共鸣是很有好处的。

入境-动情

入境-动情

入境\动情纵观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确系“文质兼美”,形神俱佳,贮藏着大量的情感因素: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著;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男女之情、手足之谊;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天地动容的悲壮、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这里有开怀的笑、号啕的哭、会心的喜悦、无名的烦愁。

可以说这些富含情感因素的美文使得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具有了不可多得的先天性优势,其为语文教师进行情感教育所提供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是中学其他学科难以企及的。

一、入境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王国维说:“景非独为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人间词话》)好的作品都有优美的艺术境界,语文教学首先要把学生引导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境界是作者描绘的,包含深意的艺术形象,它是形象思维的产物,不仅诗、词中有境界,小说、散文、戏剧中也有。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

看到《窦娥冤》中窦娥蒙冤受屈被绑赴刑场与婆婆诀别的悲壮画面,听到她那怨天恨地地呼号,谁不洒一掬同情之泪?当我们欣赏《长江三峡》中长江三峡各具特色的美丽画面时,能不为作者抒发的催人奋发的宽阔胸怀而动情吗?玩味杜甫在“安史之乱”中写的《春望》,只要深入作品的境界,谁不为诗人那种爱国、伤时、忧民、思家的真挚情感而震动心扉?读着《屈原》中的“雷电颂”,其问那无比高昂的战斗激情、火一般的语言、雷霆万钧的磅礴气势,谁又不为之心动?在教学时,如果能绘声绘色地描摹出作品的境界,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陶醉其间,使之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必然能产生“豁人耳目”的美感,从而自然受到情感的熏染。

二、身临其境后动之以情那些脍炙人口、古今中外的名篇所以能使人爱读或流传不衰,不仅因其语言文字美,更重要的是文中渗透着作者炽热的情感,情感是作品的生命。

法国文学家狄德罗说过:“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

入情 入境 入迷

入情 入境 入迷

入情入境入迷作者:孙红飞来源:《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7年第02期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2-0085-03新课程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事实上,儿童具有潜在的学习欲望,就在于教师能否去激活。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能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以一种主动的精神去汲取知识、运用知识。

《游园不值》为宋代诗人叶绍翁所作。

诗中描写诗人春日游园观花的所见所感,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

全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景中含情又景中寓理,既能引起读者的许多联想,又能使其受到哲理的启示,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以下就古诗《游园不值》的教学课例赏析,谈谈杭州市拱墅区实验学校吴丽君老师在教学中采取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吸引学生对古诗入迷的做法。

一、激趣导入师:春天到了,春姑娘迈着轻轻的脚步走来了,现在正是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

同学们,你们眼中的春天,亲身感受到的春天,或者是在书上看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生:春天来了,小鸟在空中飞舞,小草发芽了,小孩子在树下玩耍。

师:是呀,可是春天美在哪里呢?生:小鸟在枝头在叽叽喳喳地歌唱。

生:春天来了,鲜花盛开,绿草如茵。

生:小燕子也从南方飞回来了,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着。

生:柳树发芽了,露出嫩绿的叶子,看着这碧绿的柳枝,不禁让人想起贺知章的诗《咏柳》。

师: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他的诗,感受一下春天的美。

生齐背: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师:春天是美丽的,是诱人的,令人陶醉。

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用诗文来赞美春天。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赞美春天的诗——《游园不值》。

生读题。

【评析:古诗云:“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

”读罢上述教例,给人的感觉真可谓是自然而然,没有一丝矫揉造作之感。

不是吗?春季谈春,见证春天,用古诗来感受春天美好的意境,正适合时宜。

情境导入在语文教学中作用

情境导入在语文教学中作用

浅谈情境导入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利用情境导入,能直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很多学生之所以对课文不感兴趣,主要是因为他们觉得这些课文自己都已经读过了,内容已经知道了,没有新鲜感了。

这时,好的情境导入就显得举足轻重。

它能使学生对熟悉的课文产生新鲜感,能重新燃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所以,笔者很注意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教学生动有趣,学生朗读基本熟练后,由教师范读或用多媒体让学生边看图边听本段的配乐朗读,接着让学生闭上眼睛,细细品味,这可以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能让课堂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入情入境,品味人生,在文本中培养兴趣情境导入缩短了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距离,形成了最佳学习状态,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活动的主体,促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创设情境导入,可设置问题,以燃起学生学习的激情,设置好的课前问题是激发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的关键。

学生的思维富有好奇性、挑战性,只有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学生才会主动去体会、感悟。

在备课过程中,我精心设计引导学生阅读的思考题,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把问题由浅入深地构成一条清晰的教学思路,将文本还原生活,用生活解读文本。

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我用ppt课件展示圆明园的美景后,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读课文:圆明园的布局有什么特点?在建筑上有什么特点?文章除了圆明园的建筑还写了什么?是用哪句话把这两部分连在一起的,有什么作用?课文的哪段是写圆明园的毁灭的,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经过这一连串的启发,引发了学生探究课文的兴趣。

二、得知得智,学以致用,走进生活激发兴趣“良好的兴趣是积极学习动机的源泉。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兴趣有个共同的趋向,那就是倾向于他们喜欢的物品、活动。

教师应善于利用儿童的兴趣趋向和积极的表现欲,联系生活实际,合理安排组织或设计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入情·入境的教学与作用_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我国语文教育家于漪说:“语文课要上得美。

优美的语言伴随着丰富的感情.精湛的思想流入学生的心田,带学生在美的世界里倘徉。

让学生学得愉快,学得兴趣盎然.获得艺术享受。

”于教师的真知灼见给了我很大启迪。

在教学实践中,注重情感教育,把作品中的“情”移入学生心中,并带他们在优美的意境中尽情想象,以激起学生的饱满热情,从而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去理解和感悟作品,以此达到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一、入情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本着“文质兼美”的原则,选编的有不少是古今中外名篇,“字字句句皆关情。

”倘若教师只是从字面上讲解,而不从整体构思上把握和理解作者的达意,就无法让作品与学生产生共鸣,就不能达到预定的效果。

这样就使语文教学缺乏美感,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易产生厌学情绪。

要从根本上读懂这些作品,教学必须是作品、教师、学生三者的感情交流。

教师从中起媒介作用,若教师能依据作品创设情境,自然可激起学生思想感情的涟漪。

在教学中,教师可用动情的导语,可用文章中的生动情节,可用传神的语句,可用教具等,以情打动学生,使之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高中语文教学论文,从而感悟作品中的“情”。

比如本人在教授蒙田的《热爱生命》时,恰好发生了矿难事件,我抓住了这一新闻素材作为导入,用“这些在尘世间摸爬滚打久经历练的兄弟,吃树皮,喝脏水,把矿灯收集起来,以保证救援到来的那一刻它们还能准确指示自己的方位。

生的信念,生的毅力,让这些平日里默默无闻的兄弟成为光彩照人的群体。


这样一段深情的导语,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

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在读课文时就格外的用心,这就是带领学生“入情”。

品课文,我抓住了课文中“生之本质在于死,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亡苦恼。

”这样一句关键性的话让学生品读讨论,已经“入情”了的学生深刻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而且在理解的基础上谈自己对生命的看法,最让人欣喜的是他们跳出书本,举出了更多的例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有鲁迅弥留之际的坚持,有卡尔·施密特为科学冒险的勇敢,更有巴斯德为了让别人活得更好,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做一次实验的壮举。

至此,教学的知识与能力、态度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就都实现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没有感情的支持,人的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是软弱无力的,只有激起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才能入迷,教师才能开发出学生的潜力,课堂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又如在执教《窗》这一篇课文时,这样说:“人确实就是这样,比如说我,每次听到《回家》这首乐曲,都深有感触论文怎么写。

…回家‟,我认为它不仅是呼唤我们回到身体栖息的场所,更重要的是呼唤我们回归灵魂升华的家园——那就是人类要永远求真、求善、求美。

”最后用顾城的一首诗“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

”结束了课堂。

这部分内容融合了音乐、诗歌以及文化哲学等多种“入情”的元素,极大地触动了学生的心灵与精神,使课堂真正充满了“语文味”,从而促进了学生的主体性开放与创造性升华。

而对于借景抒情的散文和诗、词等,就不仅要领“入情”还得领“入境”。

二、入境
境即意境。

该词早在唐代就提出了。

在刘勰的《文心雕龙·物色》里说:“写气图貌。

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

”“图貌”是描绘形象,是写象。

“与心”是表达情意是写情。

二者结合就做到了情景交融,构成了意境。

教师的作用就是对课文描绘景象的再现,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即带领学生“入境”。

在教王羲之《兰亭
集序》时,我先用古琴曲《高山流水》作背景音乐,再配以竹林、小溪等自然风景图导入,再展示一张“流觞曲水”图,激起学生们的兴致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让学生体会本文作者极力营造的这种素淡、雅致的格调。

文字格调的淡雅正是作者人格性情的体现。

巴甫诺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教师明确的教学要求一旦能被学生接受,就可在他的大脑皮层中形成一个优势兴奋中心,使神经细胞处于高度积极的活动状态,这样极易形成神经的暂时联系,迅速地接受信息,产生智慧”。

因此,学生经过适当的点拨,进入了这“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之中,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力,让学生在自由飞翔的想象过程中完成审美创造,使之达到“入境”的高度。

“入境”就等于打开了作者情感的钥匙,教材中还有很多非常典范的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是需要学生在“入境”的基础上去体验、去感受的。

如《荷塘月色》中月光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似笼着轻纱的梦;《山居秋暝》中的松间月影、石上流泉、晚归的浣女和顺流而下的渔舟;《石钟山记》中暮夜孤舟、侧立如猛兽奇鬼的大石;《沁园春·长沙》中漫山红遍的橘子洲头;《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等等,这一切,通过课文声、色、形、态等描写,从听觉、视觉、触觉等多方面去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存和生活经验,使文中的图景在学生的脑海里呈现出来,产生“身在画图中”的美感,以激起感情上的共鸣,从而领略自然风光的情趣和作者的情感。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活动存在着一个感知——思维——知识能力过程。

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感知”过程中充满激情,进入意境,在独特的思维空间里不断地增添知识,从而培养综合能力(审美、表达等),使语文教学做到以“入情”促“入境”,“入境”启“获知”、“训能”,从而不断提高语文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