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内迁“大移民”的岁月缩写

合集下载

“三线建设”大揭密

“三线建设”大揭密

“三线建设”大揭密作者:曹永胜李旭之来源:《中国军转民》 2017年第9期开展三线建设国家共投入2052亿元的资金和几百万人力,历时1 5年之久,在三线地区和一二线地区腹地,建设起了以国防工业、基础工业为主的近2 000个大中型工厂、铁路、水电站、科研院所等基础设施。

三线建设规模堪称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战略的宅前壮举。

三线建设,是1964年在毛泽东同志和中共中央的决策下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中心的经济建设战略。

所谓三线地区,是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山西、河南、湖北、湖南等省区的中西部地区。

一线地区是指东部沿海和边疆省区。

处于二者之间的缓冲地带则被称作二线地区。

开展三线建设国家共投入2052亿元的资金和几百万人力,历时15年之久,在三线地区和一二线地区腹地,建设起了以国防工业、基础工业为主的近2000个大中型工厂、铁路、水电站、科研院所等基础设施。

三线建设规模堪称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战略的空前壮举。

核打击威胁之下的“三线建设”1994年,尘封在美国档案馆中的一批机密档案已满30年,由于美国历史学家的不懈努力,其中一部分终于被曝光解密,证实1964年美国确实制定了对中国进行突然袭击的计划,且不仅仅是设想而是变成了具体实施方案。

1963年4月.通过卫星U-2高空侦察机侦察,美国确认中国将在1964年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十分惊恐。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拟定了打击中国核计划的方案。

1963年9月,蒋经国到美国,商谈使用空降兵部队打击中国核设施问题。

1964年9月16、17日,也就是美国最后讨论对中国核基地进行袭击的时候,周恩来主持了由军委和国务院负责人组成的第九次中央专门委员会会议,研究是否按时爆炸原子弹。

9月21日,周恩来给毛泽东写去特急信,附上罗瑞卿起草的请示报告,提出三种方案:一、“今年爆炸”;二、“明年4、5月与空投航弹连续试炸”;三、“推迟爆炸”,到西南的第二批核试验基地建好以后。

三线建设内迁“大移民”的岁月缩写

三线建设内迁“大移民”的岁月缩写

三线建设内迁“大移民”的岁月缩写引子重庆川仪九厂是由南京内迁来渝的。

到今年六月三十日,已经度过了整整四十个春秋。

作为一个参与三线建设和扎根三线企业的内迁职工,四十年的风风雨雨留给我们这一代人太多的回忆与感慨。

时值建厂四十周年,谨撰此文聊以纪念。

前言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国际局势日趋紧张。

为了应对复杂的国际政治局势以及可能发生的大规模军事冲突,逐步实现我国生产力布局由东向西转移的重大战略决策,遵循“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最高指示,沿海许多对国民经济有着重大影响的企业乃至科研单位纷纷向被称为祖国大三线的川、黔、甘肃等省迁移。

这次的“内迁大移民”并不亚于当时知青的上山下乡运动,更比现今的三峡移民工程更加壮观,而且时间紧、任务重,速度还要快。

地处西南的重庆,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较强的工业基础,自然成为了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

当时中央决策:“以重庆为中心,逐步建立西南的机床、汽车、仪表和直接为国防服务的动力机械工业”, 提出以重庆为中心,迁建、新建200多个项目。

计划从上海地区迁入122个,从广州、南京等城市迁入20余个……。

在这种“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政策感召下,数以万计的工人、干部、工程技术人员,怀着一腔热血,满腹豪情,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大西南的深山峡谷,落户到重庆这座陌生的城市,用血肉之躯为重庆地区的三线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当时,中央提出的口号是“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身献子孙,”鼓励这些内迁的三线建设者们扎根山区,一代一代地传承这一重大使命。

今天,回顾内迁的四十年岁月,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们做到了。

当时,仅重庆北碚地区就从江苏和上海迁来一二十家工厂,比较大的工厂有浦陵机器厂(上海)、宁川机器厂(南京)、红岩机器厂(无锡)、曙光仪表厂(川仪四厂<上海>)、花石仪表材料厂(川仪一厂<上海>)、四川分析仪器厂(川仪九厂<南京>)、水文仪器厂<南京>等等,估计当时迁入重庆北碚地区的内迁职工和家属就有上万人。

三线建设诗歌

三线建设诗歌

三线建设诗歌以下是十条“三线建设诗歌”:1. 《三线岁月》那三线建设的时光啊,就像一首激昂的歌!咱工人兄弟们挥洒汗水,日夜奋战,这不就像战士在沙场上拼搏吗?每一块砖,每一根钢,都是我们的勋章!例子:“哎呀,那时候大家干起活来真是带劲,就像上了发条似的!”2. 《三线豪情》三线建设,那可是咱心中的一团火呀!照亮了那片土地,温暖了我们的心窝。

这难道不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在推动吗?例子:“你看看现在的发展,不都是当年三线建设打下的基础嘛!”3. 《三线记忆》还记得那三线的故事吗?如同璀璨的星星在脑海闪耀。

我们的青春在那里绽放,多像那绚烂的烟花呀!例子:“当年的我们啊,真的是充满了激情,啥困难都不怕!”4. 《三线情怀》三线啊,是我们永远的牵挂!就如同孩子对母亲的眷恋。

那里有我们的欢笑与泪水,这是多么珍贵的财富啊!例子:“说起来三线,那真是有说不完的话呀!”5. 《三线精神》三线建设的精神,像一座巍峨的山峰!屹立不倒,激励着我们前行。

这不就是我们的灯塔吗?例子:“哇,那三线精神真的太震撼人心了!”6. 《三线之路》那三线的道路啊,崎岖又漫长。

但我们勇敢前行,如同无畏的勇士!难道这不是最值得骄傲的吗?例子:“想想当年走在那三线的路上,虽然艰辛,但心里特踏实!”7. 《三线风采》三线的风采,如诗如画!那热火朝天的场面,至今还历历在目。

这不是一段传奇吗?例子:“嘿,那三线的风采真的让人难以忘怀啊!”8. 《三线力量》三线建设,凝聚着强大的力量!像汹涌的浪潮,推动着时代前进。

这力量多惊人啊!例子:“哇塞,那三线的力量简直太牛了!”9. 《三线奋斗》三线的奋斗,是一首壮丽的史诗!我们用双手书写,用汗水浇灌。

这难道不是最了不起的吗?例子:“看看现在的美好,都是三线奋斗换来的呀!”10. 《三线梦想》三线的梦想,如同美丽的彩虹!高高挂在天空,指引我们的方向。

这是多么美好的憧憬啊!例子:“哎呀呀,那三线的梦想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啊!”我的观点结论:三线建设是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它所蕴含的精神和力量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传承。

三线建设工作感言

三线建设工作感言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转眼间,我国三线建设工作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作为一名参与三线建设工作的普通一员,我深感荣幸和自豪。

在此,我想以这篇感言,表达我对三线建设工作的几点感悟。

一、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与意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为了确保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党中央作出了建设三线的战略决策。

三线建设,是指在我国西部和中部的广大地区,建设一系列以国防工业为主,兼顾地方经济发展的工业基地。

这一决策,对于我国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三线建设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我国面临着来自周边国家的军事威胁。

通过三线建设,我国在西部地区建立了大量的军事工业基地,为维护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三线建设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线建设不仅带动了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还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再次,三线建设改善了人民生活。

三线建设使得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教育等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二、三线建设工作的艰辛与付出三线建设工作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但同时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在建设过程中,广大建设者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首先,建设者们克服了自然环境的恶劣。

西部地区地势复杂,气候恶劣,许多地方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艰苦。

然而,建设者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为三线建设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其次,建设者们发扬了艰苦奋斗的精神。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物资匮乏,条件艰苦。

然而,建设者们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克服了重重困难,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

再次,建设者们树立了良好的团队精神。

三线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各行业的协同配合。

在建设过程中,广大建设者们紧密团结,互相支持,共同为三线建设事业奋斗。

三、三线建设工作的成果与启示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我国三线建设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以下是我对三线建设工作成果的几点感悟:首先,三线建设为我国国防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于三线建设的作文题目

关于三线建设的作文题目

关于三线建设的作文题目《那段激情燃烧的三线建设岁月》嘿,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是三线建设吗?我一开始也不太清楚,后来听爷爷奶奶讲起,才慢慢了解了那段特别的历史。

听爷爷说,那时候的国家面临着好多困难和挑战呢!国际形势紧张得很,为了让咱们国家有更强大的工业基础,能保卫自己,就搞起了三线建设。

奶奶跟我讲,那时候全国各地的人们,都怀着一腔热血,响应国家的号召,纷纷奔赴那些偏远的山区。

他们就像一群勇敢的战士,毫不犹豫地冲向了战场。

我好奇地问奶奶:“他们不怕吃苦吗?”奶奶笑着说:“傻孩子,他们心里有信念,有对国家的爱,这点苦算啥!”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叔叔阿姨们,背着大包小包,从繁华的城市来到了荒无人烟的地方。

他们住的是简陋的房子,吃的也很简单。

可他们的眼神里,充满了坚定和希望。

有个叫李叔叔的,他本来在大城市有一份很好的工作,可他还是毅然决然地来到了三线。

有人问他:“你为啥放着好日子不过,来这吃苦?”他大声回答:“国家需要我,我不来谁来!”这声音,多响亮啊!还有王阿姨,她是个很厉害的工程师。

在三线建设的工地上,她整天忙得脚不沾地。

别人劝她休息休息,她却说:“这工程一天不完,我心里就一天不踏实!”这不就像我们考试前努力复习,不到最后一刻不放松吗?他们白天干活,晚上还一起学习,一起讨论怎么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那股认真劲儿,真让人佩服!就这样,在大家的努力下,一个个工厂建起来了,一条条铁路修通了。

原本寂静的山区,变得热闹起来,充满了生机。

三线建设,不就像是一场伟大的接力赛吗?一棒接一棒,每个人都拼尽全力跑好自己的那一段。

他们的付出,换来了国家的强大和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我觉得,我们不能忘记那段历史,不能忘记那些为了国家无私奉献的人们。

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好生活,努力学习,将来也能像他们一样,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线建设内迁大移民

三线建设内迁大移民

三线建设内迁大移民1964年至1980年的三线建设,是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

它遍及我国中西部地区13个省市自治区,横贯3个五年计划,在中国当代史上是一个规模空前的重大经济建设战略。

它的发生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

20世纪60年代初期,国际局势日趋紧张。

为了应对复杂的国际政治局势以及可能发生的大规模军事冲突,逐步实现我国生产力布局由东向西的转移,中共中央作出了“备战备荒”的建设大三线的重大战略决策。

其重要步骤之一就是在中国广大的西北和西南部山区建设工业基地,特别是军事工业基地,以期在战争爆发的时候,能够保存工业生产能力。

而地处西南的重庆,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较强的工业基础,很自然地成为了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

1964年9月,重庆地区三线建设规划小组成立。

根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提出“用三年或者更多一点的时间”,把重庆地区“建设成能够制造常规武器和某些重要机器设备的基地”,以及“以重庆为中心,逐步建立西南的机床、汽车、仪表和直接为国防服务的动力机械工业”的初步设想,规划小组于10月编制出《重庆地区三线建设规划》。

该《规划》主要采取与一线相结合的方针,按照“分散、隐蔽、靠山”和“大分散、小集中”的原则,提出以重庆为中心迁建、新建的项目200多个。

计划从上海地区迁入122个,从广州、南京等城市迁入20个,从东北地区迁入27个,从华北地区迁入43个。

其中有分属兵器、船舶、航天、电子、核工业等部的90个国防企事业、科研单位,有与之配套的机械、仪器仪表、冶金、橡胶、化工、交通等行业的企事业单位。

同时还对重庆原有一些企业进行改建和扩建,增加交通运输等设施。

1965年2月,中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西南局三线建设委员会,由李井泉任主任,其下设由朱光、鲁大东等组成的重庆地区常规兵器配套建设指挥部,负责指挥重庆地区的三线建设。

重庆地区的三线建设,从一开始便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的战略决策,按照一线支援三线的原则,首先从东部沿海相对发达地区内迁了大批企事业单位。

贵州三线建设略述

贵州三线建设略述

贵州三线建设略述摘 要:贵州的第四次移民浪潮三线建设,对于贵州的影响是很深远的。

它不仅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还使贵州在经济上得到了长足发展。

与此同时,在贵州科教文卫、民族团结、社会人口结构的改变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文正是致力于此,将贵州三线建设进行研究并进一步地解释其历史贡献。

关键词:贵州 第四次 移民浪潮 三线建设研究一、贵州历史上的四次移民浪潮在贵州发展的历史当中,曾经有四次规模较大的移民浪潮为开放贵州作了极其巨大的贡献,第一次开放移民浪潮应当是在在明朝初期,由于为了防范云南蒙元的残余势力而在中国西部地区首次建立布政司,并且明政府把江南人口中的一部分迁移过来进行驻守屯兵,这种称为“屯堡制度”,它为贵州的最初开创和建设打下了最为原始的基础。

第二次移民浪潮则是在清代,但它已经远远不同于先前明代为了戍边而产生的军屯制度的移民性质了,则是一种在积极利益驱动之下,招徕的一批自由移民,他们这些“客民”在贵州进行生意买卖和手工业制造,为贵州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三次移民潮则是在新中国建立的1949年,为了巩固刚刚在解放战争中取得的胜利,建立人民政府的新政权,贵州迎来了一大批南下支黔的外省籍老干部及其干部家属。

因此,他们接管了贵州并建立各级人民政府,为贵州的发展也奉献出了自己的一片力量。

而最后影响最为深远的则当属第四次移民浪潮——贵州三线建设了。

二、贵州三线建设决策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由于国际环境变化风云诡谲,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中国也与周边国家关系日益紧张,而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都纷至沓来,形势极为严峻。

那时候,苏联由于推进大国沙文主义而造成中苏关系紧张,而以前亲如兄弟的关系日益被多起边境挑衅事件所冲淡。

而在南边,由于我国当时还陷入三年自然灾害之后的经济落后之中,当时台湾的国民党反动派想借助我国经济困难的窘境和与苏联之间关系破裂之一间隙,并依靠美国的力量来反攻大陆。

在西边,中印边境问题也同样威胁到了当时我国的领土安全,中印自卫反击战的打响也使得当时的形势日益严峻。

中国历史上的大移民 你知道几次 洪洞大槐树不可不知

中国历史上的大移民 你知道几次 洪洞大槐树不可不知

中国历史上的十次大移民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五千年历史进程中,因政治、经济、战争等三种主要原因,产生数次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对民族融合、调整人口分布、促进文化交流、推动经济发展等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永嘉之乱,晋室南迁,中原汉族南下江南、湖南、湖北。

西晋末年,发生了八王之乱,晋朝的实力大打折扣,北方的少数民族趁机南下,侵占了中原的腹地洛阳,这就是历史上的有名的五胡乱华。

中原汉族中王室贵族和富户、大户相继南迁,以致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很多侨乡。

如:南司州、南徐州、南兖州、南弘农、南新安指东晋南北朝时流亡江南的北方人的侨乡。

这很像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很多地名都是新什么的,如纽约,就是新约克郡的意思,还有新奥尔良,新威尔士,都是英国的地名,加上一个“新”字的。

就是今天,南方还有很多地名,还是古代中原的地名呢!这次移民成为吴、湘两大系南方汉族的基本源流。

南迁的流民计90万,约占刘宋人口的六分之一。

其中苏皖二省就占移民总数将近一半,江苏有些区段呈高度集中状态,今南京以东至镇江一带北方侨民甚至比当地原居民还要多。

二、安史之乱,中原涂炭,河南、河北、陕西的汉族居民南下江淮,西入川。

安史之乱历时八年,给唐王朝的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

更为严重的是,此后中原地区陷入了长达百年的藩镇割据的混乱状态,相对和平的南方再次成为中原居民逃避战火的首选之地。

从湖北荆州至湖南常德一带,因移民而增加户口十倍。

在太湖流域,人口也有显着增加,吴县移民可能占到全县户口的三分之一。

由襄州沿汉水南下经郢、复至鄂,诸州户口都有不同程度增加,连移民路线都斑斑可考。

三、靖康之耻,天子蒙尘,金兵南下,高宗南渡,中原居民大规模南迁。

关于这次他逃亡,很多明清小说、戏曲中都有记载。

累计南下移民500万,是最大的一次中原汉民族南迁。

今东南各省,甚至远至福建、广东都有大量北方移民,其中比较集中的地区是苏南浙江一带,更加密集的移民区则是从苏州至宁波一带,当然最高度集中是在杭州城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线建设内迁“大移民”的岁月缩写引子重庆川仪九厂是由南京内迁来渝的。

到今年六月三十日,已经度过了整整四十个春秋。

作为一个参与三线建设和扎根三线企业的内迁职工,四十年的风风雨雨留给我们这一代人太多的回忆与感慨。

时值建厂四十周年,谨撰此文聊以纪念。

前言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国际局势日趋紧张。

为了应对复杂的国际政治局势以及可能发生的大规模军事冲突,逐步实现我国生产力布局由东向西转移的重大战略决策,遵循“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最高指示,沿海许多对国民经济有着重大影响的企业乃至科研单位纷纷向被称为祖国大三线的川、黔、甘肃等省迁移。

这次的“内迁大移民”并不亚于当时知青的上山下乡运动,更比现今的三峡移民工程更加壮观,而且时间紧、任务重,速度还要快。

地处西南的重庆,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较强的工业基础,自然成为了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

当时中央决策:“以重庆为中心,逐步建立西南的机床、汽车、仪表和直接为国防服务的动力机械工业”,提出以重庆为中心,迁建、新建200多个项目。

计划从上海地区迁入122个,从广州、南京等城市迁入20余个……。

在这种“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政策感召下,数以万计的工人、干部、工程技术人员,怀着一腔热血,满腹豪情,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大西南的深山峡谷,落户到重庆这座陌生的城市,用血肉之躯为重庆地区的三线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当时,中央提出的口号是“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身献子孙,”鼓励这些内迁的三线建设者们扎根山区,一代一代地传承这一重大使命。

今天,回顾内迁的四十年岁月,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们做到了。

当时,仅重庆北碚地区就从江苏和上海迁来一二十家工厂,比较大的工厂有浦陵机器厂(上海)、宁川机器厂(南京)、红岩机器厂(无锡)、曙光仪表厂(川仪四厂&lt;上海&gt;)、花石仪表材料厂(川仪一厂&lt;上海&gt;)、四川分析仪器厂(川仪九厂&lt;南京&gt;)、水文仪器厂&lt;南京&gt;等等,估计当时迁入重庆北碚地区的内迁职工和家属就有上万人。

经历了四十年的变迁,工厂企业在计划经济转型到市场经济的浪潮冲击下,垮掉的有之,迁走的有之,倔强生存下来的也有之。

值得我们感到欣慰和骄傲的是,重庆川仪九厂历经千难万险,于内迁四十年后,仍然屹立在山城。

选址四十年前,中央为大三线的建设制定了“靠山、近水、分散、隐蔽”的八字战略方针和“大分散、小集中”原则。

当时号称中国分析仪器发源地的南京分析仪器厂(下称南分厂)为部属企业,第一机械工业部决定南分厂整厂搬迁。

遵照这一指示,厂领导开始选择内迁地点。

一机部规划,在湖南建湘西仪表总厂和在当时的四川重庆北碚建四川仪表总厂。

因此,南分厂的迁建只能从湖南的湘西和重庆的北碚两个地方选一。

据派往湖南湘西考察的人汇报,湘西那边迁建的地方有一小镇,一条小河,有山有景,环境不错,只可惜那里不通铁路。

且不说搬迁难度大,制约今后企业的发展是关键所在。

因为,这对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乃至对外联络影响极大。

厂里又派人到重庆考察选址。

在北碚,先考查了三花石地区,即当时的外语学院(今川仪四厂)。

因觉得这里紧靠公路灰尘较大,环境不宜于精密仪器生产,且总面积也不敷应用。

后经川仪总厂建议,把四川分析仪器厂(下称川仪九厂)厂址选在北碚澄江镇运河边的重庆23中学高中部,抗战时期名闻遐迩的美龄堂亦在厂区范围内。

南分厂领导来渝实地考察后认为,地处缙云山下,林繁木盛,环境优美。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隐蔽性极强,即便是从高空也很难观察到厂区的面貌,符合中央“靠山、近水、分散、隐蔽”的战略方针,也符合内建的“大分散、小集中”原则。

厂区面积也大,距澄江镇较近,方便今后职工生活。

最后决定迁渝。

在得到部里批准后,于一九六六年三月成立了以付厂长为内建筹备处主任的“四川分析仪器厂内建筹备处”,选派精干力量,组建10余人的内建小分队进入川渝。

内建开始一九六六年四月,内建小分队从祖国东海之滨的石城南京,来到了祖国大西南的山城重庆,开始了艰难的内建筹备工作。

那时建房可不像现在甲方发包,乙方承建,而是事无巨细,都得亲力亲为。

基建开始首先要搞好三通一平,为此就要招募临工(现在称为民工),如石匠、木匠、泥瓦匠和大量的抬工、普工。

招工也不像现在由甲方说了算,而是先要到省城成都申请用工指标,再到江津专区的机关所在地永川,审批具体的招工地域,然后再由内建筹备处的人员拿着用工介绍信前往批准的合川铜溪、渭沱、九岭等人民公社招人。

这几个公社距合川既远且又不通公路,只有一条水路相通,往返于公社与公社之间全靠步行。

招工指标到了公社还要由公社研究后分配名额到大队,再到小队,最后落实到个人。

公社社员被选做民工也不是一件易事,因为那里的社员很少有机会外出务工,而且,每个大队都有较多的人掌握石工、木工、泥瓦匠手艺,导致有的大队不得不采用抓阄的办法来决定谁胜出。

奔波近一个月,人员才逐步凑齐。

当时渭沱到合川还不通公路,为运送临工,由筹建处包了三条小木船,沿涪江顺流而下到合川。

这些淳朴可爱的社员们上了小木船后人人兴高采烈,会唱山歌和号子的还放声高唱帮着船工划桨。

到了合川找到旅店集中住下,每人发了一天的误餐补贴,这相当于社员近10天的劳动工分。

众人按捺不住,纷纷逛街去了。

交通与采购澄江镇距重庆市区55公里,离北碚10公里,川仪九厂到澄江镇步行需15分钟。

起初,厂区到澄江镇没有直通汽车的路,人们只有步行经过运河河坝才能到达对岸。

由于河坝的一边是水,一边是近二十多米深的河谷,河坝上又没栏杆,人在只有一米多点宽的坝上行走,真是提心吊胆。

上游涨水时河水漫上河坝,行走更是困难。

民工到达工地后首先要修筑一条厂区与外面公路连接的有两公里长的盘山公路,以便通汽车运输建筑材料。

川仪九厂的厂房和宿舍虽然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字203部队施工承建,但建房所用水泥、砖瓦、钢材、木材、沙石、钢窗等等,必须靠内建筹处材料供应组人员外出采购供应到位,部队方可施工。

在计划经济时代,采购是一项处处需要低头求人的苦差事。

首先得削尖脑袋去拿指标跑批文,有了它才能到指定的地点去采购、运输,其中的困难艰辛只有靠采购员自行克服解决。

例如当年采购木材,有了指标、批文,然后到指定的四川凉山雷波那边的一个小镇——新市镇提货。

几百立方米的木材,根根都是长2米以上直径一米左右的大原木,看着都吓人,怎么运?后经人指点,先将原木改小,请人捆绑成木排状,然后通过水路从长江运回重庆。

这一折腾至少也得花费两三个月时间。

当时的木材采购人员到新市镇出趟差,得先由重庆坐火车到内江,再转车到宜宾,由宜宾坐一天小火轮,才能到达目的地。

由此可见,交通的不便,给人带来多大的困难。

在这种困难的工作环境下,原先配备的10多个内建筹备处人员显然不够用了,只得请南分厂增援,六续从南京厂里调来政工干部、医生、汽车驾驶员、采购人员等五六十人充实内建队伍。

难难岁月一九六六年到一九六九年三年期间正值史无前例的文革时代,交通不畅,仃运罢运是经常的事,甚至生命安全都得不到保障。

这对内建工作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一日,筹建处某中层干部从重庆菜元坝火车站坐揽车上到两路口时,突遇武斗,枪声大作,吓得他趴在地上,好容易熬到枪声平息才敢起身离开这是非之地,匆匆赶到牛角坨准备乘汽车到北碚,可车站所有车辆仃运,没办法,只得硬着头皮徒步走到北碚。

从早上出发,一路走走停停,到达北碚总厂时已快夜间12点了。

在那个年代,北碚至澄江镇的公交车时断时续也是家常便饭的事,人们经常从北碚走回厂区,单边走一趟,一般得花三、四个小时,最快两个小时都不一定能到。

辛苦倒也罢了,甚至有人牺牲在这块热土上。

筹备处就有一位中层领导,为了三线的建设,不幸遇难在澄镇上,同时还有一个中层负责人也在那天负了伤。

总之经过三年多的风雨历程,在全体内建筹备处人员和203部队施工军人的共同努力下,一九六九年五月,机械加工车间、工具车间、试制车间、装配车间、中心试验室等主要厂房落成,七幢家属楼和二幢单身职工楼和其它一些辅助设施也同时完工。

搬迁六月里好阳光,六月里花儿香,六月里搬迁忙,从东北搬到甘肃,从东海迁到川江,好人好马好设备,支援三线保家乡!本来一机部是按排南分厂全迁的,大概考虑到搬迁不停产等战略因素,部里决定改为半迁。

这样,哪些人迁,哪些人留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了。

其时,文革中南分厂领导被造反派罢免,尚未恢复工作,故只有在军管会(南京炮司)的领导下,成立内迁办公室,全权处理内迁事宜。

一九六九年五月底六月初,二百多名第一批内迁和随迁人员名单张榜公布了。

领导动员大家“留者安心去者愉快”。

留者当然是安心了,去者有多少人能“愉快”呢?天晓得!随后,一道硬命令下达:凡内迁人员必须在六月二十日前将家俱行李整理好,由南分厂负责统一打包随船托运。

第一批内迁人员包括家属大约有六、七百人,由南分厂包了一条东方红63号轮,在军管会的一位副职干部带领下,于一九六九年六月二十四日开往二千多公里外的祖国大西南山城重庆。

出发的那天,码头上一片繁忙。

握手、叮咛、祝福、拥抱孩子,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达着依依不舍的心情。

当沉闷的开船汽笛拉响时,许多人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眼泪,心中反复呼唤着:再见吧我的金陵古城!再见吧长虹般的南京长江大桥!再见吧巍峨的紫金山!再见吧美丽的玄武湖、莫愁湖!再见吧中山陵、雨花台!再见吧夫子庙、秦淮河畔!再见吧我可爱的南京……轮船逆江而上,来到了壮丽的长江三峡。

可是人们还没有从离别的伤感中缓过气来,对于名闻遐迩的张飞庙、仙女峰、白帝城等三峡景色,根本没什么心情去欣赏,怅然若失的眼中看到的只是高山峻岭、峡江险滩,真正体会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急水向东流。

”东方红63号轮经过七天七夜的航行,终于在一九六九年六月三十日抵达重庆朝天门四码头。

这里欢迎的队五也早早拉着横幅敲锣打鼓等候内迁人员下船。

内建筹备处包了10余辆公交车,迎接首批来渝的内迁和随迁人员,并将他们接到北碚的红岩公寓住下。

两年后的一九七一年,第二批内迁人员100多人也抵达山城。

前后两批内迁和随迁人员共有300多人,加上职工子女一共有近千人来重庆安家落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