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写的3个史记故事摘抄
司马迁史记中的10个经典故事

司马迁史记中的10个经典故事一、导言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之一,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历史巨著。
本文将选取其中十个经典故事,带您领略《史记》的魅力,让我们一起走进司马迁的历史记忆。
二、故事一:黄帝战蚩尤《史记》记载了黄帝与蚩尤的战争。
黄帝在与蚩尤的激战中,通过智慧和勇气取得了胜利,成为中原地区的统治者。
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黄帝的英勇智慧,还揭示了古代部落之间的冲突和融合。
三、故事二:大禹治水大禹是黄帝之后的又一位伟大领袖。
为了解决洪水泛滥的问题,大禹挺身而出,成功治理了洪水,为人民带来了福祉。
这个故事表现了大禹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也体现了古代人民对领导者的期望和要求。
四、故事三:烽火戏诸侯周幽王为了博取褒姒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
但当敌人真的来临时,诸侯们不再相信周幽王的信号,最终导致西周的衰落。
这个故事揭示了诚信的重要性,以及君主与臣民之间的信任危机。
五、故事四:孔子问礼孔子在年轻时曾向老子问礼。
老子对孔子说:“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
草上之风,必偃。
”这个故事反映了孔子对道德的重视和对老子的尊敬。
同时,也体现了古代对于道德教化的重视。
六、故事五:赵氏孤儿赵氏孤儿是一个著名的复仇故事。
赵盾被诬陷谋反,全家被屠杀。
唯一幸存的赵武在程婴和公孙杵臼等人的帮助下,最终长大复仇,为赵家平反昭雪。
这个故事表现了正义必胜的信念和人性的力量。
七、故事六:卧薪尝胆越王勾践在吴越战争中战败后,为了复仇,卧薪尝胆,励精图治。
最终在勾践的努力下,越国成功复仇,吞并了吴国。
这个故事揭示了坚韧不拔和毅力的重要性。
八、故事七:孟母三迁孟母为了让孟子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曾三次搬家。
最后,当孟子成为儒家大师时,孟母感到欣慰。
这个故事体现了母亲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和环境对成长的影响。
九、故事八:萧何月下追韩信萧何为了追回韩信这位未被重用的军事天才,不惜在夜晚月色下骑马狂奔。
最终,在萧何的极力推荐下,刘邦重用了韩信,并取得了楚汉战争的胜利。
司马迁史记里的三个故事

司马迁史记里的三个故事帝尧十分欣赏舜的为人与功绩,于是赏赐给他细葛布衣和琴,替他构筑仓库,还给他一些牛、羊。
看到舜逐渐富有起来,瞽叟等人开始感到眼红嫉妒,便又想杀害他以吞并这笔财富。
有一次,瞽叟让舜去涂抹谷仓,等到舜爬到仓顶后,他便放火焚烧仓库,想把他给烧死。
面对紧急情况,舜临危不乱,用两顶斗笠护住身体并将它们当做翅膀,纵身跳下了仓库,逃离了火海。
瞽叟的诡计没有得逞。
后来,瞽叟又让舜去挖井,这一次舜多长了一个心眼儿,在挖井时特意设了一个秘密通道,可以从旁边的井口出去。
当井已经挖得很深的时候,瞽叟和象便一起往井下填土,打算把舜活埋了,舜便从那个暗道里逃了出去。
瞽叟和象都认为舜这一次是必死无疑了,两人欣喜若狂,赶紧回到家里,开始分割舜的家室、财物。
象分得了舜的两位妻子和一把琴,而瞽叟则分得了舜的牲口和仓廪。
接着,象就搬进了舜的居室,悠闲自得地弹起了舜的那把琴。
这时,舜忽然从门外走了进来,安然无恙地站在象的面前。
象大吃一惊,脸上流露出不高兴的神情,却仍然虚情假意地说:“哥哥,我以为你不幸去世了,正在伤心难过呢。
”舜却平静地回答说:“是啊。
我们兄弟之间的情义可以说得上是深厚无比了。
”从那时起,舜不仅没有怨恨他的父母和兄弟,而且更尊重地服务和爱他们。
非子是蜚廉的五代孙。
当时,蜚廉的另一支后代宗族,即造父一族受到了周王室的宠信,被封在了今山西省境内的赵城。
非子一支由于与造父一族的亲缘关系,也蒙恩居住在赵城,姓赵。
菲兹和他的家人住在陕西省兴平市东南部的狗山。
他喜欢马和其他牲畜,擅长饲养。
勾秋人向周孝王报告此事,周孝王命令飞子负责射水盆地和渭水盆地的皇家养马。
从那时起,皇家马被大量饲养。
大骆是蜚廉的嫡传后代,周孝王想把非子改立为大骆的嫡子,以便日后承袭祖先的爵位。
但是,大骆的妻子,即当时申侯的女儿,已经生下了嫡子成。
因此,申侯对孝王说:“以前,臣的祖先娶妻子郦山氏并且生了一个女儿。
后来将她嫁给了戎胥轩作为妻室,生下了中潏。
司马迁史记励志故事精选四篇

司马迁史记励志故事精选四篇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行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以下是我整理的司马迁史记励志故事精选四篇,欢送阅读与保藏。
司马迁史记励志故事1《史记》既是大一统社会的产物,又是这个大一统社会所不容的“谤书”,因为它敢于冲出为尊者讳的藩篱,把如椽之笔伸向统治阶级内部,揭露其丑恶行径,甚至把至高无上的皇帝头上的神圣光圈剔除干净。
又由于它敢于把热忱洋溢的笔墨付诸下层人物,对刺客、游侠表示极大的怜悯,敢于儒家罕言之“利”挑战,表现出卓越的经济思想,所以,在正统思想家眼里,《史记》又成了叛经离道之作。
从另一方而看,当时的文人学士,舞文弄墨,喜爱的是铺张扬厉、对偶工整、语言华美的辞赋,而司马迁的《史记》那么是用一种自由奔放、参差不齐的散体长短句与世相争。
这就确定了它在当时文化气氛中的命运,正如司马贞所叹:“《史记》比于班书,微为古质,故汉晋名贤未知见重所以魏文侯听古乐那么生怕卧,良有以也。
”(《史记索隐序》)又说:“其人新奇而词省,故事核而文微,是以后之学者多所未究。
”(《史记索隐后序》)同时,史学在两汉对期还没有它应有的独立的地位,它被作为经学的附庸而列入《春秋》类中。
这儿股势力的融合,使《史记》的流布和探究都很难迈开大步。
魏晋以后,强大的思想解放潮流冲击着儒家的传统思想,人们从禁锢中解放出来,在新的文化气氛中,人们的相识、思想都有了新的特色。
与此同时,学术上的一大改变就是:史学摆脱了经学附庸地位,在学术领域内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西晋秘书监苟勗《中经新薄》把史学从经学的附庸中划分出来,列为丙部,表达出史学的独立性。
东晋著作郎李充《晋元帝书目》又把史部提升到仅次于经学的地位。
史学本身也取得了辉煌成就,数量繁多,甚至出现了“一代之史,至数十家”的局面。
人们对史学相识的提高,尤其是“正史”地位之尊,也使《史记》的身价得到相应的提高。
司马迁史记三个故事

司马迁史记三个故事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司马迁史记三个故事》的内容,具体内容:《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通史。
书中记述了黄帝以来的传说,商周的史迹,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
那你知道司马迁史记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阅读。
:皇帝的支持...《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通史。
书中记述了黄帝以来的传说,商周的史迹,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
那你知道司马迁史记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阅读。
:皇帝的支持匈奴经不住汉军打击,来汉朝请求和亲,群臣都到天子跟前议论此事。
博士狄山认为和亲有利。
皇上就问他有什么好处。
狄山说:”武器是凶险的东西,不可以经常动用。
当年高帝想攻打匈奴,被围在平城,就和匈奴结成和亲改善关系。
所以孝惠、高后时期,天下安定快乐。
待到孝文帝时,想征讨匈奴,结果北方就骚扰不安、百姓屡受战争的迫害。
孝景帝时,吴、楚七国叛乱,景帝忧心忡忡了几个月,七国叛乱平定后,直到景帝去世也不再谈论战争,天下却因此殷实富裕。
如今自从陛下发兵攻打匈奴,国内财用空虚,边境百姓极为困苦。
由此可见,用兵不如和亲。
”皇上又问张汤,张汤说:”真是愚蠢无知的儒生。
”狄山当时恼了反驳说:”我固然是愚忠,像御史大夫张汤却是诈忠。
他用严刑酷法处理淮南王和江都王的案子,*罗编织罪名诬陷诸侯,离间骨肉亲情,搞得诸侯们人人自危。
”皇上听后却脸色大变,十分生气,因为张汤的做法是他默许的,这么骂张汤也就是在骂自己,心想非给你点教训不可,于是说:”我派你驻守一个郡,你能阻止匈奴来抢掠吗?”狄山说:”不能。
”皇上说:”驻守一个县呢?”狄山回答说:”不能。
”皇上又说:”那驻守一个边境城堡呢?”狄山怕皇帝治罪,就硬着头皮说:”能。
”于是皇上就派遣狄山驻守一个边塞城堡。
一个多月后,匈奴就把狄山杀了。
群臣得知后,都震恐不已,再也不敢轻易得罪张汤了。
:含怨自杀三位长史合谋对庄青翟说:”开始张汤同你约定一起向皇上谢罪,紧接着就出卖了你。
司马迁的史记故事

司马迁的史记故事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
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司马迁的史记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司马迁的史记故事篇一:拔山扛鼎项羽是楚国下相人,他从小跟随叔父项梁生活。
项家世代为楚将,项羽的祖父就是楚国名将项燕。
项羽年少时曾读过书,但没什么进展,后又去学剑,仍然不行。
叔父项梁生气了,问他到底要学什么。
项羽说:“读书只要能写自己的名字就足够了,学剑只能对付一个人,我要学能对付万人的本领。
”项梁只好教他兵法。
项羽这才高兴起来。
后来项梁杀了人,为了躲避仇家报复,他带着项羽到吴中居住。
有一次,秦始皇到会稽巡游,很多百姓在路边观看,项梁带着项羽也在人群中。
项羽指着秦始皇说:“这个人,我可以取代他。
”项梁急忙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要诛灭九族的。
”但心中暗暗称奇,觉得项羽不平常。
这时项羽已长得很高大,大约有八尺多点,力气大得能举起青铜鼎,当地的年轻人已没人是他的对手,对他非常敬畏。
后来,陈胜吴广起义,随后各地义军蜂拥而起,项羽也随着叔父项梁率军起义。
他凭着自己的勇气和兵法在战争中逐步扩大势力,并成为重要的义军首领。
他和刘邦率领的另一支强大的义军共同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随后又同刘邦展开了争夺天下的楚汉战争。
项羽在战争中失利,被刘邦包围在垓下。
由于项羽部下大部分是楚国人,刘邦命人在四周唱起楚国歌谣,项羽以为自己的老家已被刘邦占领,心中惊慌。
军士们也都无心恋战。
项羽预感到自己大势已去。
就作了一首《垓下歌》,歌中唱道:“我力能拔山英雄盖世,但天时不利连骏马也不肯走了。
骏马不走我还有办法,虞姬我可拿你怎么办呢?”不久之后,战败的项羽在乌江自刎而死。
后来,“拔山扛鼎”这一典故,用来形容人力大无穷;或用来借称项羽。
司马迁的史记故事篇二:焚书坑儒秦始皇统一天下称帝后,又打败了强大的匈奴,非常高兴。
就吩咐犒赏三军,大宴群臣。
席间,有个博士说道:“殷、周两朝的王位传了一千多年,是因为分封子弟功臣得到各地诸侯辅佐的缘故。
司马迁史记中的三个故事

司马迁史记中的三个故事《史记》的叙事结构系统不仅仅是一个形式问题,而且包涵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思想观念。
那你知道司马迁史记中的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司马迁史记中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司马迁史记中的故事:知音鲍叔牙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
他年轻的时候,与鲍叔牙交往甚密,因而鲍叔牙知道他贤明且有才干。
管仲家贫,经常受到鲍叔牙的接济,鲍叔牙对此从来没有过怨言。
不久,鲍叔牙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两人各为其主。
后来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接着便让鲁国杀了公子纠,管仲也为此被囚禁起来。
于是鲍叔牙多次向齐桓公举荐管仲,最终受到齐桓公的赦免并得到了重用。
管仲说:“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每次分财利时自己总是多要一些,鲍叔牙并不认为我贪财,而是知道我家里贫穷。
我曾经替鲍叔牙谋划事情,反而使他陷于窘境,更加困顿不堪,鲍叔牙不认为我愚笨,却认为是我正时运不济。
我曾多次做官,但都被国君驱逐,鲍叔牙不认为我不成器,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机。
我曾经多次打仗逃跑,鲍叔牙不认为我胆小,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需要赡养。
公子纠失败,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鲍叔牙不认为我没有廉耻,知道我不因小的过失而感到羞愧,却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感到耻辱。
生养我的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啊。
”鲍叔牙推荐了管仲以后,情愿把自己置于管仲之下。
于是他的贤良也影响了他的子孙后代,鲍叔牙死后,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
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牙能够识别人才。
司马迁史记中的故事:两次称王熊绎的后代熊渠生活在周夷王的时候。
当时周王室日渐衰落,有的诸侯不肯朝觐天子,诸侯间也经常互相攻伐,战祸时常发生。
熊渠德政爱民,忍爱宽厚,得到了长江、汉水一带民众的拥戴。
为了老百姓能过上安稳的日子,他就带兵四处征战。
熊渠说:“我处在蛮夷这样的边远地区,不必和中原各国的名称谥号一样。
”于是他就分封了自己的三个儿子为王。
司马迁史记小故事

司马迁史记小故事中国拥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各种典籍记载的历史故事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文化经典。
其中的史记就是不可或缺的经典,那么你对司马迁的史记故事了解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司马迁史记小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司马迁史记小故事篇一:伊尹放太甲伊尹名叫阿衡。
他一心想辅佐成汤,但是他们并不认识,而且也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见面。
于是,他想了个奇怪的办法,当时在今陕西省陈留县附近的有莘氏部落女子要嫁给成汤做妃子,他便跑去作为男仆一块儿陪嫁过去,他背着炊事用具来到了成汤的宫殿里。
阿衡用烹饪中的各种滋味作比喻来游说成汤,让他致力于实施王道政治。
成汤听了他的话之后非常赞赏,决定重用他,便任命他为自己的宰相。
关于伊尹的出道,还有这样的说法:相传伊尹是位隐居的贤者,成汤打算任用他,便派人去迎请。
经过五次往返,伊尹才肯出山任职、辅佐成汤。
他向成汤讲述了远古帝王的事迹以及九类国君的不同状况。
成汤很受启发,便任用伊尹管理国家政务。
据说,伊尹还曾经离开成汤而到夏国去谋取功名。
因为看到夏桀荒淫残暴,政局败坏,民不聊生,已经无药可救了,于是他又重新回到了成汤身边。
成汤的嫡长孙太甲在位时,伊尹已经是几朝元老了。
他在太甲即位之初,创作了《伊训》、《肆命》、《徂后》等文章,希望借此来辅导新君。
但是,太甲在即位后的三年里,统治暴虐,背叛道义,不遵守成汤制定的各项制度。
于是伊尹把太甲流放到成汤的葬地桐宫,让他在那里反省自己。
在这段里,伊尹代理行使君王权力,主持国家事务,并且接受诸侯朝见。
太甲在桐宫居住了三年。
经过深刻的反省,他终于悔悟了自己的罪过,下定决心改过自新。
于是,伊尹把太甲帝接了回来并把国政交还给他。
从此以后,太甲帝修治德政,勤于治国,四方诸侯又重新归顺于殷朝,百姓也获得了安宁。
司马迁史记小故事篇二:背水一战韩信,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
他是汉王刘邦手下的大将。
为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他为刘邦定计,先攻取了关中,然后东渡黄河,打败并俘虏了背叛刘邦、听命于项羽的魏王豹,接着往东攻打赵王歇。
司马迁史记三个故事(5篇)

司马迁史记三个故事〔5篇〕司马迁与《史记》篇一司马迁与《史记》中国历史上每一个有责任感的、有成就的史学家,都会以他们的心血凝聚起来的思想,留给后人许多有益的启示。
对此,我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太史公司马迁。
司马迁写的《太史公书》——后人称作《史记》,一方面展示了他那时的一部辉煌的中国通史,一方面凝聚了他对史学和历史的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严谨认真,实录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
他写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史实反复作了核对。
司马迁早在二十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安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轶事以及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开扩了眼界,扩大了胸襟。
汉朝的历史学家班固说,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也就是说,他的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这便高度评价了司马迁的科学态度和史记的记事翔实。
司马迁要坚持“实录〞精神,就必须面对现实、记录现实,这就不可防止地会发生“忌讳〞的问题。
可是他在给人物作传记时,并不为传统历史记载的成规所拘束,而是按照自己对历史事实的思想感情记录。
从最高的皇帝到王侯贵族,到将相大臣,再到地方长官等等,司马迁当然不会抹杀他们神奇、光荣的一面,但突出的是揭露他们的腐朽、丑恶以及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尤其揭露了汉代统治阶级的罪恶。
他虽是汉武帝的臣子,但对于他的过失,司马迁丝毫没有加以隐瞒,他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盛行的封禅祭祖、祈求神仙活动的虚妄。
在《封禅书》中,他把汉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计祈求不死之药的荒唐无聊行为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
正因为揭露现实的透彻,司马迁被处以宫刑。
腐刑是个大辱,污及先人,见笑亲友。
司马迁在狱中,又备受凌辱,“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那么头抢地,视徒隶那么心惕息。
〞几乎断送了性命。
他本想一死,但想到自己多年搜集资料,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马迁写的3个史记故事摘抄
《史记》作为我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大规模作品,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和多种可能性。
那你知道司马迁写的史记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司马迁写的3个史记故事摘抄,欢迎大家阅读。
司马迁写的3个史记故事摘抄:太公佐周西伯从羑里逃脱之后,就暗中和吕尚策划如何推行德政以推翻商纣政权,其中很多是用兵的权谋和奇计。
天下三分之二的诸侯跑来都归顺周国,这多半是吕尚谋划筹策的结果。
文王去世后,吕尚继续辅佐刚刚继位的武王。
在武王准备伐纣之前,派人占了一卦,可是卦文显示不吉利,并且将有风雨来临。
群臣都很恐惧,认为现在不宜出兵,只有吕尚坚持劝武王进军,武王听从了他的建议,出兵伐纣。
经过牧野之战,周武王取得了伐纣战争的胜利。
武王随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安定民心。
他进行祭天仪式,向神祇禀告攻打罪恶商纣之事;并散发商纣积聚在鹿台的钱币和屯积在钜桥的粮食,用来赈济贫民;他还加高被纣王害死的大臣比干的墓,释放了被囚禁的箕子;把象征天下最高权力的九鼎迁往周地,修治周代政务,这些措施大多是采用了吕尚的谋策。
在吕尚的辅佐下,武王统治下的周朝很快就兴盛起来。
司马迁写的3个史记故事摘抄:子产相郑子产是郑成公的小儿
子,他为人仁慈、忠诚老实,深受人们的尊敬。
郑简公时,国相子驷想立自己为国君,公子子孔知道后,就派人杀死了子驷,自己做了国相。
子孔后来又想自立为国君。
子产知道后就对他说:“你怎么这么糊涂啊,子驷自立是不行的,所以你杀了他,今天你又仿效他,说不定别人又会来杀你。
这样下去,内乱哪天才会平息啊?”于是子孔听从了子产的建议,仍然做郑简公的国相。
但是,简公对国相子孔专揽大权很愤慨,于是他就杀死了子孔,让子产做了上卿。
吴国曾派延陵季子出使郑国。
延陵季子到郑国后,与子产一见如故,他语重心长地对子产说:“你们郑国执政的人行为放纵,灾难快要降临了,大权将来一定会落到你手中。
如果你当政,希望你能够按礼仪治国;不然的话,郑国将会惨败。
”子产厚待了季子,并按照他的建议小心行事。
后来果然像延陵季子警告的那样,郑国的各位公子因争宠而互相残杀,接着,有人又想杀死子产。
有个公子说:“子产是仁爱之人,郑国之所以能生存就是因为子产,千万不要杀死他!”公子们这才罢手。
子产曾经跟从郑简公会盟诸侯,他多次对外宣扬为政要秉从仁义道德,赢得了各国的尊重。
公元前496年,子产逝世。
郑人都为他哭泣,如同失掉自己的亲人一样悲伤。
孔子听到子产死去,悲哭道:“子产仁爱的品格,真有古代遗风啊!”
司马迁写的3个史记故事摘抄:圣人为人孔子在家乡的时候,谦恭的像个不善言谈的人。
但是,在宗庙祭祀和朝廷议政的时候,他的言辞却明晰通达、滔滔不绝,但却很谦恭、小心。
上朝的时候,孔子
和上大夫交谈,态度和气、中正自然;和下大夫交谈,理直气壮、和乐轻松。
他进入国君的宫门,就保持低头、弯腰的恭敬姿势;快到国君跟前的时候,他小步快行,两臂后伸,恭敬有礼。
国君命令孔子接待宾客,他的表情便十分庄重认真。
国君如果召见他,孔子不等车驾备好,就先出发了。
鱼如果不新鲜,肉已经变了味,或者不按照规矩切割,孔子都不吃。
席位不端正,孔子就不就座。
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孔子从来不吃饱。
别人哭泣的时候,孔子从来不唱歌。
如果看见身着丧服的人或者是盲人,即便那人是小孩,孔子也必定改变面容,来表示悲戚、同情。
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
”他又说过:“道德的不修明,学业的不探求,听到正义的事情不能前往学习,对于缺点、错误不能马上改正,这些都使我忧虑。
”孔子请人唱歌,如果人家唱得好,孔子就请他再唱一遍,而自己也跟着一块唱。
对于怪异、暴力、霪乿、鬼神的事情,孔子从来不谈论。
子贡曾经对孔子说:“先生在文献方面成就卓著,这我们是知道的。
而您讲的天道与人生命运的深奥见解,弟子们就不懂了。
”颜渊也曾经感慨地说:“弟子对老师的学问越敬慕,就越是觉得它无比的崇高;钻研越深,就越觉得它坚实深厚。
先生善于循序渐进的诱导学生,用典籍文章丰富弟子的知识,用礼仪道德规范弟子的言行,弟子纵然想要停止学业都是不可能的。
我已经竭尽了自己的才智,好像有所收获,而老师的学问却依然高不可及。
达巷这个地方的党人对我说
过:‘孔子是多么的伟大啊!他博学多才却不专一名家。
’”孔子听到这些话以后,都随之一笑地说:“我要专于什么呢?专于赶车?还是专于射箭?我还是专于赶车吧。
”对此,弟子子牢回忆说:“老师曾经说过:‘因为没有被世主任用,所以我才有闲工夫学了许多的技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