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物理相关院士风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物理相关院士风采
曾融生院士
固体地球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1924年出生,福建平潭人。1946 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理系。从1958年开始利用地震波方法研究地壳 结构,开创了中国地球深部构造探测的研究工作,著有《固体地球物 理学导论》 一书。 在中国首次应用地震面波的相速度来研究地壳构造, 发现1974年5月云南昭通大震的多重性, 从而对大地震的破裂过程有 了新的认识。在地球动力学研究中,提出张性盆地和盆地中强震发生 的统一动力学模式,以及印度一欧亚大陆碰撞过程的新模式。1980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丁国瑜院士
地质学家,中科院院士。?年出生,河北高阳人。1952年北京大学地 质系毕业。1959年获苏联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副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新 构造、地震构造和地震危险性预测研究。在建立我国地震监测、分析预 报系统方面作了大量开创性工作。提出了我国地壳现代破裂网络与地震 活动关系的模型, 率先编制了中国活断层滑动速率图和现代板内运动图, 并主编了中国活断层图集。在活动构造、古地震、活断层习性、活断层 分段以及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在许多重大工程地震危险性评价中的应用 作出了贡献。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85年
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
马宗晋院士
马宗晋,1955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普查系,1961年中国科学院地 质研究所研究生毕业。他是地质学家、减灾专家和全球构造的探索者, 节理构造定性分析、 渐进式地震预报模式和全球三大构造系统的创立者。 曾获首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现为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名誉所长,国家科技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自然 灾害综合研究组组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陈运泰院士

陈运泰,地球物理学家。原籍广东潮阳。1962年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毕 业。1966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1991年当选为中国 科学院院士。2000年2月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陈运泰主要从事地震学和地球物理学研究。从1970年代开始他利用地震 波、地形变、重力等方法综合研究发生于我国的大地震的震源过程,开 创了我国震源物理过程的研究工作;1980年代,他在地震震源动力学理 论的研究中对地震破裂的模式、地震序列的模拟做出了的贡献;1980年 代以来,他积极倡导和从事数字地震学研究,开展天然与人为地震的近 震源观测与研究及其在减轻地震灾害中的应用的研究,利用宽频带数字 地震资料反演从小地震直至大地震的震源过程,增进了对地震破裂过程 时空复杂性了解。
陈 顒院士
地球物理学家。江苏宿迁人。 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地震局研究员。曾任国家地震局副局长、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 长期担任国际地震预测和灾害委员会主席。70年代从事高温高压下岩 石物理学实验研究。发展了测量岩石变形的激光全息技术,研究了应 力途径对岩石性质的影响。发现的岩石热开裂现象已被应用于核电站 的安全性监测。90年代致力于地震预测和地震灾害研究。将地震学、 工程科学和经济学结合在一起,首次编辑了全球地震危险性图和全球 地震灾害预测图。该图已被联合国等机构用于减灾规划。
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马瑾院士
马瑾,构造物理与构造地质学家。江苏如皋人。1956年毕业于北 京地质学院。1962年获苏联科学院大地物理研究所副博士学位。1967 年以来从实验和理论方面对构造变形与地震活动的关系进行了系统 的研究,包括在断层几何与失稳类型及前兆特征方面一系列有特色的 研究工作,在断层力学性状和失稳条件与变形机制方面的实验研究

等,其中许多工作在我国实验地震学和构造地质学的发展中具有开创 性。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在地震预报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领导建 立了可研究地壳和上地幔物质物理力学性质、变形过程及其物理响应 且在我国相关学科发挥着带头作用的中国地震局构造物理开放实验 室。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邓起东院士
地质学家。1938 年生于湖南双峰。1961 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地质 系。曾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副所长,现任该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活动构造和地震地质研究,对我国华北、山西、天山、阿尔 泰山和青藏高原的活动构造和大地震区地震构造有深入的研究; 对走滑、 挤压和拉张等不同类型构造的几何学、 运动学和形成机制有创造性发展; 建立和发展了活动构造大比例尺填图技术,发展了古地震研究,领导了 全国活动构造地质填图和研究工作,推进了定量活动构造学研究;系统 编制了我国活动构造图,总结了我国活动构造和应力场特征,提出了新 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式;主编完成了我国第一份经国家批准使用的地震 烈度区划图,成为全国抗震设防标准;完成了大量城市和大中型工程活 动构造及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为经济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03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许绍燮院士 地震学专家。1932年1月1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 1951—1956年在南京大学、北京大学物理系听课学习。中国 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曾任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副所长,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地震灾害与预报委员 会副主席,国际地震与地球内部物理协会执行局委员等职。 从事核爆地震与天然地震监测工程技术研究。研究地震事件 的监测、判别;创建标准钟用铁木 许绍燮
铜补偿摆,机械地震仪弹性铰链连接器,581型电子微震仪; 组建微震台网,与他人合作创建北京电讯传输台网,首次实

现了地震准实时速报;提出地震相关、缺震、等间距性、地 震发震时刻与日月星辰宇宙环境有关等震兆,创导地层屈曲 变形模式以解释地震的分布图像;提出地震预报能力评分方 法;主持编写地震活动性地震预报方法程式,中国地震震级 标准化;首先用非几何相似定震相定测点测定中国(首次) 核爆当量;成功组建侦察国外核试验速报体系;创建多种测 定核爆地震方法; 代表中国参加禁核试地震核查的国际谈判; 提出的识别核爆筛选方案,被接受纳入国际禁核试条约
李 玶院士
李玶在地震构造方面的研究为我国许多重大工程的地震危险性 评价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研究发现我国东部具有新生代断块运动 的特点,并据此对三峡坝区进行了地震危险性评价,认为坝区不具备 发生强震的危险,未来地震的影响主要来源于断块外围的活动性大断 裂带;在深圳核电站厂址断层活动性评价中,查明了核电站外围活断 层的分布,核岛地区无能动断层存在,这为我国第一座核电站的选址 取得重要依据;他还指出,由于地应力场方向的改变,只有晚更新世 以来的活动性大断裂带,才具有发生强震的危险。此种认识已纳入有 关的规范中。他还根据我国强震多以一定的时间间隔在原地重复的特 点,利用地震活动的停歇时间,为云南阳宗海电厂的扩建提供了地震 危险性评价依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胡聿贤院士
地震工程学家。 湖北武昌人。 1946 年毕业于交通大学 (现西安交大, 上海交大)土木工程系。
1949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土木工程系硕士学位,1952年获博士学位。 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致力于地震学与工程学的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