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六国论 定

合集下载

《六国论》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六国论》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他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论点 鲜明,论据有力,语言犀利,纵横捭阖, 雄奇道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

贰 写作背景

政治上:采用中央专制集权政策 军事上:军权、财权、人权均归中央,将帅不 得专兵,外出作战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将 官经常轮换,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军队没有 凝聚力。 外交上:北宋统治者沿用妥协政策,向他们纳 银输绢,以求苟安,只能靠割地赔款以求和平。

赵 齐
魏 韩 秦
楚越

壹 作者介绍



大器晚成传美名, 言兵六国出奇声。 三苏共逐文坛盛, 不负老泉劳半生!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北 宋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 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儿子苏轼、苏辙 也以文学著名。后人并称他们为“三苏”

叁 解题

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发展, 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 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 纵”。外交上,秦采取“连横” 这一有针对性的远交近攻的军事 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 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 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 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 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 灭亡。
假设论证

引论 一
谈古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并力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西向
拒秦方略
论今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治国方略

引论 二
借古
在六国下矣
六国
诸侯
秦国
从六国破亡
讽今 北宋 天下
全文 结构


数量上
六 国

六国论——高中语文背诵

六国论——高中语文背诵

六国论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年少不学,二十七岁才发愤学习。

庆历七年(1047)参加进士及茂才异等考试,失败。

归家尽焚文章旧稿数百篇,闭门潜心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

嘉祐初,携二子赴京师考试。

以文章谒翰林学士欧阳修,其文深为欧阳修称赞。

被授为秘书省校书郎,后为霸州文安县主簿。

高中语文《六国论》 课件

高中语文《六国论》  课件

势:势力,力量 可以:可以凭借 以:凭借
下:名作动,吞下 苟:如果 下:名作动,降低身份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用不割地贿赂而战胜秦国的形势。 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降低身份反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文章结构

在 赂
第 一 段

总 分
赂秦 总 力亏 分
数量上 程度上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
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然则:既然这样
至于: 古:以致、以至于 今:表让步的连词
之:助词,的
颠覆: 灭亡、覆灭
暴:形容词,凶残 之:助词,的 厌:通“餍”,满足
固: 本来 ;宜:动词,应该 ;然:代词,这样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凶残秦国的
成语
1.分庭抗礼——原指宾主相见,站在庭院的两边,相对行礼。现在用来 比喻平起平坐,互相对立。用于两者〖错例〗最后几年,由于市场竞争 加剧,小家电生产企业加速整合,目前只剩下五六家分庭抗礼,占据了 全省60%的市场份额。2.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正例】和煦的春风带来生机盎然的季节,学校社团的招新活动再次成为 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男女学生纷至沓来,踊跃报名3.发指眦裂——发指 ,头发向上直竖;眦裂,眼眶睁得开裂。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4.飞扬跋 扈——飞扬,放纵;跋扈,蛮横。多指蛮横放肆,目中无人。5.放浪形 骸——放浪,放纵,不受拘束;形骸,形体。行动没有拘检。旧指不受 世俗礼法的束缚。
研读——第三段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 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学资料--苏辙《六国论》原文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学资料--苏辙《六国论》原文

苏辙<<六国论>>原文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睢jū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

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 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yì)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译文: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内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肴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

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因此我总是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的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啊!秦国要和诸侯争夺天下的目标,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目标,也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

高一语文资料:李桢(明)六国论 原文与译文

高一语文资料:李桢(明)六国论 原文与译文

高一语文资料:李桢(明)六国论原文与译文高一语文资料:李桢六国论?李桢(明)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作,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

未必不复增一秦也。

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当苏秦之始出也,固尝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

诚知其易也。

使秦过用之,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忧夫张仪也。

惟其不用,而转而说六国以纵亲,彼岂不逆知天纵约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苟以弋一时之富贵,幸终吾身而约不败。

其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意可见也,洹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齐、魏之师已为秦出矣。

夫张仪之辨说,虽欲以散纵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覆,所以状衰世人之情,非甚谬也。

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

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

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

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

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

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

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

焉独存,虽王可也。

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译文:宋朝苏洵和苏辙认为六国只会割地贿赂秦国,(六国的割地)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16课《六国论》知识点总结精讲+导学教案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16课《六国论》知识点总结精讲+导学教案

学习活动课文朗读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二、古今异义1.思厥先祖父..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以致 ,以至于,终究今:表示另提一事3.可谓智力..孤危古:智慧、智谋、力量今: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4.后秦击赵者再.古:两次今:又一次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旧事,前例今: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6.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古:不去今:能力差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咽下咽喉今:吞咽8.其实..百倍古:其,代词,那。

实,副词,实际上。

今: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9.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古:这样以后今:连词10.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可,可以,以,凭借今:表示认可1.实词:弊、率、固、厥、举、判、与、迁、速、再、殆、使、当2.虚词:而、之、也、以、则、其、于、者二、识记通假| 奥妙无穷方块字①暴霜露(同“曝”,pù,冒着)②暴秦之欲无厌(同“餍”,满足)③当与秦相较(同“倘”,如果)三、一词多义| 看我七十二变例:①小则得邑,大则得城(得到,获得)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得到,获得)较秦之所得(得到,获得)②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具备)③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心得,收获)④聚精会神,相得益彰(中意,适合)⑤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得意,满足)⑥戒之在得(贪得)⑦诚不得已(能够,可以)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能够,可以)未得与项羽相见(能够,可以)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能够,可以)⑧吾得兄事之(应该,应当)⑨此言得之(适宜,得当,对的)⑩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恩惠,感恩)⑪尚得推贤不失序(同“德”,道德,有德之人)四、古今异义| 词语的昨天和今天①其实百倍(其实:它的实际数量)②思厥先祖父(祖父:祖辈和父辈)③然后得一夕安寝(然后:这样以后)④至于颠覆(至于:以致,以至于)⑤可谓智力孤危(智力:智谋和力量)⑥刺客不行(不行:不前往)⑦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可以:可以凭借)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旧事,前例)五、词类活用| 词性变化含义迥①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②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③以地事秦(名词作动词,侍奉)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名词作状语,按道理)⑤义不赂秦(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⑥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名词作状语,在……之后)⑦李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⑧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形容词作动词,坚持到底)⑨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事:名词作动词,侍奉。

部编版高中语文 六国论

部编版高中语文 六国论

焉。
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才招致
了(灭亡的)祸患。
赵尝五战于秦, 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 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 邯郸为郡,惜 其用武而不终 也。且燕赵处 秦革灭殆尽之 际,可谓智力 孤危,战败而 亡,诚不得已。
赵国曾经对秦国五次作战。打 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 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 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进 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 死的时候,(赵国都城)邯郸 变成(秦国的)郡,可惜赵国 用武力抗秦没能坚持到底。而 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 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 可以说(他们的)智谋和力量 都很单薄,战败了因而亡国, 确实是不得已的事。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 尤长于策论,主张“言 必中当世之过”。为文 见解精辟,论点鲜明, 论据有力,语言锋利, 明快酣畅,纵横捭阖, 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 横家的风度。著有《嘉 祐集》。本文即选自 《嘉祐集·权书》, 《权书》都是评论政治 和历史的。
背景介绍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 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 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往后一百 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 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 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 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 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 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 写《六国论》的。
向使三国各爱其 地,齐人勿附于 秦,刺客不行, 良将犹在,则胜 负之数,存亡之 理,当与秦相较, 或未易量。
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 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 附秦国,(燕国的)刺客 不去(刺秦王),(赵国 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 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假若 与秦国相比,也许还不容 易判断呢。

高一语文资料:李桢(明)六国论 原文与译文

高一语文资料:李桢(明)六国论 原文与译文

高一语文资料:李桢(明)六国论原文与译文导读:高一语文资料:李桢(明)六国论李桢(明)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作,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

未必不复增一秦也。

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当苏秦之始出也,固尝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

诚知其易也。

使秦过用之,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忧夫张仪也。

惟其不用,而转而说六国以纵亲,彼岂不逆知天纵约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苟以弋一时之富贵,幸终吾身而约不败。

其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意可见也,洹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齐、魏之师已为秦出矣。

夫张仪之辨说,虽欲以散纵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覆,所以状衰世人之情,非甚谬也。

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

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

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

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

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

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

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

焉独存,虽王可也。

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译文:宋朝苏洵和苏辙认为六国只会割地贿赂秦国,(六国的割地)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 赂秦 意 率赂秦耶 字 思厥先祖父 音 无厌
下咽
洎牧以谗诛
当与秦相较
悲夫
苟以天下之大
六国互丧 小则获邑 暴霜露 草芥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革灭殆尽 或未易量 日削月割
注 赂lù秦 意 率shuài赂秦耶yé 字 思厥jué先祖父 音 无厌 yàn
下咽 yàn
洎jì牧以谗诛
当tǎng与秦相较 悲夫 fú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 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 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 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 征殂cú逝,遂亡一镜矣!”
(选自《贞观政要》唐吴兢编著)
六 国苏


时代背景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 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 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
通假字和词类活用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选项是( D)
A、 B、 C、 D、
暴霜露
暴秦之欲无厌
暴,通“曝”,这里指“冒着”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所劫厌,通“餍”,意思是“满足”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无,通“毋”,意思是“不要”
日削月割:名词作状语。 以地事秦:名词作动词,侍奉。 义不赂秦: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 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存。 李牧连却之: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 退却。
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
,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 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 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 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课文分析
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的是什么?
赂秦力亏 破灭之道 (赂者)
诸侯所亡 不
固不在战 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
战 胜 负 判
齐附于秦 智
盖失强援 燕行刺客 力
不能独完 (不赂者)
始速祸焉 赵诛良将 用武不终
孤 危 败 亡
无使为积 威之所劫 与 承上启下 秦 (借古) 相 较 或 勿从六国 未 破灭之故事 易 量 北宋王朝
(讽今)
知识累积
古今异义
C、后秦击赵者再(两次。今表示又一次。)
D、始速祸焉 (速:招致。今指速度快。)
E、可谓智力
(智谋和力量。今为一个词,指 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
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F、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前例、旧事。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
物有情节的事情。)
2、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D)
A、暴霜露 “暴”同“曝”。读pù,晒,引申为“暴露”,意为“冒着”
课文分析
文章第一段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
(1)赂秦而力亏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2)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 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 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 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 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
B、暴秦之欲无厌
“厌”同“餍”。读yàn,满足。
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所劫哉 “无”通“毋”,读 wù 不,不要。
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3、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 A、日割月削 “日”“月”,名词作状语 B、以地事秦 名词“事”带宾语“秦”,用作动词:侍奉 C、义不赂秦 “义”,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D、不能独完 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课文分析
从最后两段看,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明确:劝告当政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对
于强敌应不赂而胜之。
文章最后一段作者有没有隐含对统治者的批评? 明确:有。
“苟以天下之大”针对北宋最高层统治者 “又在六国之下”是对北宋高层统治者的严厉 批评。
文章结构
中心论点 分论点
事实
论断
结论
六 国 破 灭 弊 在 赂 秦
著有《嘉祐集》。本文即选自《 嘉祐集·权书》,《权书》都是评 论政治和历史的。
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 他为“老苏”,将三人合称“三苏”,均列 入“唐宋八大家”。
一门三父子, 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 峨眉共比高。
——朱德
当年苏老泉,年已二十七。 方知需用功,发奋读书籍。 并同儿与女,思究圣人语。 寒窗多少年,青丝根根白。 父子同进京,三人皆中举。 皇城咸震惊,争诵苏洵名。 读书从不晚,辛勤为第一。
判断句 判断句
(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被动句
(4)洎牧以谗诛
被动句
(5)举以予人
省略句,省略宾语
(6)至丹后置
其实百倍:那实际情况;今:实际上。
思厥先祖父: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
后秦击赵者再:两次;今:表示又一次。
始速祸焉:招致;今:指速度快。
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今:一个词,指人 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 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前例、旧事;今:真 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件。
小邑 大城

得百倍 失百倍 数量上 大欲 大患
赂 秦 力
得难 献易

有限 无厌
程度上


奉繁 侵急
不尽 不灭
道理上
灭 之 道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 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 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
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 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 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
赵 用武而不终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 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
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 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
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
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 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 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 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 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课文分析
第三段中,齐、赵、燕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齐 与嬴而不助五国


者 以
燕 以荆卿为计



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旧,形容词
强弱胜负已判矣
胜利,名词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战胜,动词
较秦之所得 此言得之 诚不得已 暴秦之欲无厌 则秦之所大欲 暴霜露 暴秦之欲无厌
得到,获得,动词 适宜,得当,形容词 能,能够,动词 想要,追求,动词 欲望,名词 暴露,显露,动词 凶暴,凶恶残酷的,形容词
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苟gǒu以天下之大
六国互丧sàng 小则获邑yì 暴pù霜露 草芥jiè 与yǔ嬴而不助五国也 革灭殆dài尽
或未易量liáng
日削xuē月割
远交近攻 各个击破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 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 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 秦也。
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 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 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
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 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 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 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 写《六国论》的。
解明题意
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 其特点是善于说理。 “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 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 论”。 文章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 讽今。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 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 家,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 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
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 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 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 的风度。
E、李牧连却之 却,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或曰……
有人,有的人,无定代词
或未易量
也许,或许,连词
以地事秦
事奉,动词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事情,名词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起初,副词
始速祸焉
才,副词
终继五国迁灭
终于,副词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用到底,坚持到底,动词 故曰“弊在赂秦也” 所以,因此,连词
文言句式
判断句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介词结构后置句
赵尝五战于秦
被动句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后牧以谗诛。
省略句
举以予人 至丹以荆卿为计
字词回顾
课堂练习
1、指出下面古今异义词的古今不同含义
A、其实百倍 (那实际情况。今:实际上)
B、思厥先祖父(祖辈父辈。今指父亲的父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