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有趣的空气

合集下载

2024年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有趣的空气

2024年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有趣的空气

2024年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有趣的空气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小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周围的世界》,详细内容为“有趣的空气”。

通过本章学习,使幼儿了解空气的存在,认识空气的重要性,并探索空气的性质。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无形的,并理解空气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

3. 培养幼儿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并描述空气的性质。

教学重点:让幼儿认识到空气的重要性,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吹风机、气球、塑料袋、透明瓶子、水、纸巾、吸管等。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吹风机吹动纸巾、吹气球等,引导幼儿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的共同点,引出本节课主题“有趣的空气”。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吹瓶子实验,让幼儿观察瓶子内外的变化,讲解空气的性质(无色、无味、无形),并让幼儿了解到空气充满在我们周围。

3. 随堂练习(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幼儿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与空气有关,如风、呼吸等。

4. 动手操作(10分钟)幼儿分组进行实验,用塑料袋、气球等探索空气的存在和性质,并记录观察结果。

5. 分享交流(5分钟)教师引导幼儿思考如何保护空气,避免污染,让幼儿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有趣的空气2. 主要内容:空气的性质:无色、无味、无形空气的重要性:无处不在,支持生命实验现象:吹瓶子、吹气球、吹纸巾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你心中的空气2. 答案:幼儿可根据课堂所学,画出空气的性质和生活中的应用,如风、呼吸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幼儿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2. 拓展延伸:教师可组织幼儿进行户外活动,观察风、云、雨等自然现象,深入了解空气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有趣的空气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有趣的空气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有趣的空气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材《有趣的空气》,主要内容包括:1. 空气的存在和作用;2. 观察空气的性质;3. 学习简单的科学实验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3.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空气的存在和作用,观察空气的性质。

难点:理解空气无形的概念,学习简单的科学实验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气球、水杯、透明胶带、吸管、颜料。

学具:每个学生一个气球,一根吸管,一份颜料。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气球实验,引导学生发现空气的存在。

2. 讲解:教师讲解空气的作用,如供给我们呼吸、支持物体等。

3. 实践:学生用水杯、吸管、颜料等工具进行实验,观察空气的性质。

4. 讨论: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空气的无形特点。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空气的存在和作用,观察空气的性质。

七、作业设计1. 学生画一画自己观察到的空气性质实验现象。

2. 学生和家长一起进行一次家庭科学实验,观察空气的作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师在课后要对本次课程进行反思,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

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科学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科学素养。

教学内容与过程:1. 引入:教师拿出一个气球,提问学生:“你们知道气球里面是什么吗?”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存在。

2. 讲解:教师讲解空气的作用,如供给我们呼吸、支持物体等,让学生了解空气的重要性。

3. 实践:学生用水杯、吸管、颜料等工具进行实验,观察空气的性质。

如:用吸管吹气,观察气球的变化;用颜料在水杯中吹气,观察颜色变化。

4. 讨论: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空气的无形特点。

如: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实存在。

6. 作业:学生画一画自己观察到的空气性质实验现象,家长协助进行家庭科学实验。

幼儿园科学教案《好玩的空气》含反思

幼儿园科学教案《好玩的空气》含反思

幼儿园科学教案《好玩的空气》含反思1.1 设计意图:1.1.1 通过本次活动,让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的特性。

1.1.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操作能力和想象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1.1.3 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1.1.4 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环境,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二、知识点讲解2.1 空气的存在:2.1.1 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存在于我们周围。

2.1.2 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水蒸气等组成,其中氧气是人类生存所需的气体。

2.1.3 空气的压力和密度会随着海拔高度、温度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三、教学内容3.1 活动主题:3.1.1 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环节,让幼儿了解空气的存在和特性。

3.1.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操作能力和想象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3.1.3 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目标:4.1.1 让幼儿了解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4.1.2 引导幼儿观察空气的压力和密度变化,培养他们的观察力。

4.1.3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5.1.1 空气的压力和密度变化的理解。

5.1.2 实验操作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5.1.3 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5.2 教学重点:5.2.1 让幼儿了解空气的存在和特性。

5.2.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操作能力和想象力。

5.2.3 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动手能力。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教具:6.1.1 气球、风扇、水杯、吸管、面粉等。

6.1.2 实验操作台、显微镜、放大镜等。

6.1.3 教学PPT、图片、视频等。

6.2 学具:6.2.1 每人一个气球、吸管、风扇等。

6.2.2 实验记录表、画笔、彩色纸等。

6.2.3 作业本、练习册等。

七、教学过程7.1 导入:7.1.1 教师通过实验或故事引起幼儿对空气的兴趣。

幼儿园小班《空气》教案(通用12篇)

幼儿园小班《空气》教案(通用12篇)

幼儿园小班《空气》教案(通用12篇)幼儿园小班《空气》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认识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

2.使学生认识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杯子、塑料袋、小降落伞、扇子、纸片。

每组一套:盛有水的水槽、杯子、砖头。

学生准备:每人一个塑料袋。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空气。

(板书课题)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找空气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但它不容易被发现,我们先来做几个实验,找一找空气。

实验一拿一只“空”玻璃杯,让学生观察杯子里装了什么东西,会有学生说:“杯子里面什么也没有,是空的。

”把“空”玻璃杯倒扣在水槽里。

让学生观察:当玻璃杯一歪时,杯口发生了什么现象?(许多气泡从“空”杯子里跑出来。

)组织学生讨论:“空杯子里怎么会有气泡跑出来?”指导学生认识:空杯子里并不空,杯子里面有空气。

实验二提问:谁能用桌上的塑料袋再做个实验,来证明我们教室里有空气?实验:学生用塑料袋“兜捕”空气,并用手压装满空气的塑料袋。

小结:瘪的塑料袋鼓起来了,是因为它被教室中的空气充满了。

实验三提问:谁能做个实验证明砖头里也有空气?实验:学生把砖头放入水槽中,从砖头里有许多气泡跑出来。

小结:在砖头的孔隙里有空气。

讲述:证明我们周围到处有空气的实验还有很多,例如,用手绢做“降落伞”从空中落下时,空气能把“降落伞”撑得鼓鼓的。

搧扇子时,头发会飘动,脸上会有空气拂过去的感觉。

(教师可边讲边演示这两个实验。

)2.指导学生认识空气是什么样的物体(1)认识空气是气体。

提问:用塑料袋装一袋空气,然后把袋口打开,用手挤压袋,会看到什么现象?学生实验讨论:塑料袋瘪了,空气跑了。

提问:点燃一枝蚊香,观察它的烟如何飞散?学生讨论:烟向四面八方飞散。

讲解:这两个问题都说明,空气会在空中向四面八方流动。

像空气这样能在空中向四面八方流动的物体叫气体。

幼儿园教案《好玩的空气》

幼儿园教案《好玩的空气》

幼儿园教案《好玩的空气》幼儿园教案《好玩的空气》「篇一」活动目标:1.初步让幼儿认识空气,培养好奇心和求知欲。

2.让幼儿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1.大小适中的保鲜袋若干。

2.水彩笔、橡皮筋若干。

活动过程:1.教师出示两个保鲜袋,一个是充满空气的,一个没有空气的,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幼儿自由发言)2.教师小结空气的概念: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闻不到,看不见但是我们不能离开的气体。

3.提问:怎样把扁扁的保鲜袋变鼓起来?4.操作活动:用保鲜袋装空气。

教师用橡皮筋帮助幼儿把变鼓的保鲜袋绑好。

5.打扮空气娃娃。

引导幼儿用水彩笔在保鲜袋上添画,把保鲜袋变成漂亮的空气袋娃娃。

6.幼儿和空气袋娃娃自由玩耍,结束活动。

活动目标:1.初步让幼儿认识空气,培养好奇心和求知欲。

2.让幼儿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1.大小适中的保鲜袋若干。

2.水彩笔、橡皮筋若干。

活动过程:1.教师出示两个保鲜袋,一个是充满空气的,一个没有空气的,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幼儿自由发言)2.教师小结空气的概念: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闻不到,看不见但是我们不能离开的气体。

3.提问:怎样把扁扁的保鲜袋变鼓起来?4.操作活动:用保鲜袋装空气。

教师用橡皮筋帮助幼儿把变鼓的保鲜袋绑好。

5.打扮空气娃娃。

引导幼儿用水彩笔在保鲜袋上添画,把保鲜袋变成漂亮的空气袋娃娃。

6.幼儿和空气袋娃娃自由玩耍,结束活动。

幼儿园教案《好玩的空气》「篇二」活动目标:1.感知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知道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2.能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学习探索空气的简单方法。

激发幼儿探索欲望,培养幼儿对科学实验的兴趣3.培养幼儿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4.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5.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活动准备:玻璃杯、盆子、毛巾、塑料袋、气球、蜡烛活动过程:一、变魔术,引起兴趣。

小朋友,早上好!今天,老师要变个魔术,你们想不不想看啊!(想)那小眼睛要仔细看哟!这是什么(毛巾),是干的还是湿的呢?来,小朋友用手摸一摸。

小班科学有趣的空气教案

小班科学有趣的空气教案

小班科学有趣的空气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章《有趣的空气》,主要内容包括:空气的存在、空气的性质、空气的组成以及空气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理解空气的性质,认识到空气的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空气的组成,了解不同气体在空气中的比例。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空气的性质、组成和应用。

难点:理解空气中各成分的比例,以及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空气演示器、气球、烧杯、蜡烛、火柴等。

2. 学具:每组一套空气演示器、气球、烧杯、蜡烛、火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吹气球的游戏,引导学生思考气球为什么会鼓起来,引出空气的概念。

2. 讲解:介绍空气的性质、组成和应用。

(1)空气的性质:无色、无味、无臭、透明。

(2)空气的组成: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3)空气的应用:呼吸、燃烧、浮力等。

3.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吹风机、气球等。

4.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计算空气中各成分的比例。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空气中各成分的比例。

七、板书设计1. 空气的性质、组成和应用。

2. 空气中各成分的比例。

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列举出空气的三个性质和三个应用。

答案:性质:无色、无味、无臭。

应用:呼吸、燃烧、浮力。

2. 拓展延伸:请查阅资料,了解空气污染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使学生掌握了空气的性质、组成和应用。

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但在拓展延伸部分,部分学生对空气污染的原因及防治措施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下节课中进行补充讲解。

整体来看,本节课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的深度。

3. 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指导。

小班科学有趣的空气教案

小班科学有趣的空气教案

小班科学有趣的空气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有趣的空气》。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三章“空气的性质”和第四章“空气的应用”,详细内容为空气的组成、无色无味的特性、空气的重量与浮力,以及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空气的基本性质和组成,认识到空气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3.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空气的浮力原理和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空气的性质、组成以及如何运用空气的性质进行实践操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气球、空瓶、水、沙子、蜡烛、火柴、塑料袋等。

学具:纸张、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吹气球、放风筝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引发学生对空气的兴趣。

2. 例题讲解:(1)空气的组成:讲解空气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组成,其中氮气占空气的78%,氧气占21%,其他气体占1%。

(2)空气的性质:讲解空气无色无味,具有重量和浮力等特点。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观察教具中的气球,了解空气的浮力原理。

(2)分组讨论: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风能、飞机、呼吸等。

4. 实践活动:(1)制作小风车,感受风能的作用。

(2)用空瓶、水、沙子进行浮力实验,了解浮力原理。

六、板书设计1. 空气的组成: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2. 空气的性质:无色无味、重量、浮力。

3. 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风能、飞机、呼吸等。

七、作业设计答案示例:(1)呼吸:人体通过呼吸吸入空气中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维持生命活动。

(2)风能:风力发电,利用风的动力驱动风轮旋转,产生电能。

(3)飞机:利用空气的浮力原理,使飞机升空飞行。

2. 拓展延伸:请查阅资料,了解空气污染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空气的性质、组成和应用。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有趣的空气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有趣的空气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有趣的空气教案主题:有趣的空气适用对象:幼儿园小班(3-4岁)教案目标:1. 让幼儿了解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2. 培养幼儿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式,探索空气的特性;3.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索兴趣;4.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分享精神。

教学准备:1. 图片或实物:气球、风车、吹风机等;2. 食材:瓶装白糖、酵母、温水、气球等;3. 其他教学辅助材料:黑板、彩色粉笔、实验器材等。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引导幼儿观察并感受空气:让幼儿将手掌贴在鼻子前方,轻轻呼气,感受到的热气。

2. 提问幼儿: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幼儿可能会回答是“呼吸”或“空气”。

3. 引导幼儿思考:空气是什么?它在哪里?为什么我们可以感受到它?教学主体:(20分钟)1. 展示图片或实物,介绍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如气球、风车等。

2. 进行实验活动:制作发酵气体。

(1) 教师示范:将一小勺白糖和一小勺酵母放入瓶子中,然后加入适量的温水,用气球将瓶口封住。

(2) 让幼儿们帮助倒入白糖、酵母和温水,并用气球封住瓶口。

(3) 观察并引导幼儿思考:等待一段时间后,观察气球的变化。

为什么气球会膨胀?(4) 解释:白糖和酵母会通过发酵作用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导致气球膨胀。

3. 进行实验活动:吹动风车。

(1) 准备一些风车,让幼儿分成小组,每组一人吹动风车,其他人观察风车的变化。

(2) 引导幼儿观察:吹动风车后,风车会转动。

为什么风能吹动风车?4. 教师总结:空气是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东西,它有很多有趣的特性。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索它的奥秘。

延伸活动:(10分钟)1. 引导幼儿思考:除了刚刚的实验,还有哪些方式可以观察和感受空气?2. 让幼儿尝试其他实验,如用吹风机吹气球,用吹风机吹东西等,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3. 让幼儿自由探索和分享:提供多样的材料,如吹风机、气球、吹管等,让幼儿自由探索和玩耍,并分享自己的发现和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有趣的空气
一、活动目标
1、知道我们是生活在空气中的,空气的流动便成了风;
2、知道人缺了空气便不能生存,初步懂得保护环境的重
要性;
3、萌发科学探究的热情,获得怀疑和探究的勇气。

二、活动重难点:知道空气对人生存的重要性,人缺了
空气便不能生存。

三、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没有破损的塑料袋(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自
己准备好)、扇子
2、经验准备幼儿有被风吹的经历,知道风吹在脸上和身
上的感觉。

四、理论依据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积极主动的情绪状态、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和获得真正内化的知识经验是判断幼儿
主动学习的重要指标。

首先,积极主动的情绪状态是幼儿主动学
习的基本前提和首要条件,活动前的情绪调动能够使幼儿的主动
学习进入良好的准备状态,而活动中幼儿积极主动的情绪状态的
维系,则是活动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其次,幼儿积极主动的学习
过程首先体现在幼儿能够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和速度进程进行学习,或者说按照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速度进程进行学习。

另外,幼儿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还体现在用相互作用的方式进行学习。

最后,由于幼儿获得的认识不是来自于教师由外向内的传递,而
是经过了发生在幼儿自身内部的建构过程,因此它是幼儿真正理
解和内化的知识经验。

兴趣是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基本前提,幼儿的经验水
平是其主动学习和探究的起点。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应从幼儿的兴趣、需求和原有水平出发,融入适宜的教育目标和内容,使教育
目标和内容内化为幼儿的需求。

从科学探究的角度来看,幼儿的探究过程具有如下特点: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二、幼儿最初关心的问题都和自然
环境有关,是基本的科学问题;三、幼儿通过直接经验来认识事物;
四、探究方法具有试误性;五、幼儿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具有"非科
学型"。

因此,在设计幼儿园科学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幼儿在这
一阶段所具有探究过程的特点,从而使开展的活动能够最大化的
有利于幼儿的学习和探究。

五、活动过程
1、用塑料袋收集空气,知道我们的周围存在着空气中。

幼儿分组拿着塑料袋往前跑,在跑的过程中使塑料袋里充满空气,然后收紧塑料袋的袋口,塑料袋里鼓鼓的就是空气。

2、用扇子扇塑料袋,知道空气的流动便成了风。

幼儿一
手拿着塑料袋,另外一只手拿着扇子,用扇子扇塑料袋,通过观
察到塑料袋的摆动,知道风的形成。

教师向幼儿讲解有关空气与风的形成的关系:
(1)空气是能够流动的;
(2)空气的流动便成了风。

六、活动延伸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大自然中的各种与空气有关的现象,同时注意培养幼儿保护环境的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