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图案的历史范例及分析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纹样发展进化史(一)

中国传统纹样发展进化史(一)

中国传统纹样发展进化史(一)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纹样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不仅是装饰和美化的手段,更是古代文化与审美观念的结晶。

中国传统纹样丰富多样,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与进化,对后世的艺术和设计影响深远。

本文将以时间顺序为线索,论述中国传统纹样的发展进化史。

商代纹样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商王朝的兴起标志着古代中国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在商代,纹样的应用开始出现明显的特点和规律。

商代青铜器上的纹样以动物、神话人物、贝壳和几何形状为主要元素,线条简练,寓意丰富。

例如,常见的纹样有蛇纹、龙纹、云纹等,它们象征着财富、权力和神秘力量。

这些纹样的运用不仅让青铜器具有实用的功能,也赋予了它们一种神圣和神秘的气息,体现了人们崇拜和敬畏自然的心理。

周代纹样周代是中国历史上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一个时期,它是中国传统纹样发展进化史的重要里程碑。

周代的纹样以《周礼》为参考,注重礼仪的规范和秩序的建立。

在铜器上,出现了象征国家力量和威严的纹样,如锥纹、羽纹等,它们传达了统治者的权威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同时,周代纹样中仍然保留了商代纹样的某些元素,如蛇纹、龙纹等,但其线条更加清晰流畅,寓意更加深远。

汉代纹样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之一,它不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在纹样的发展进化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汉代纹样注重对自然的描绘和表达,大量运用了植物和动物的形象,如桃纹、莲花纹、云纹等。

这些纹样细腻而繁复,体现了汉代人们对自然美的追求和享受。

此外,汉代纹样还注重对物质生活的描绘,如丝缎、器皿等,给人一种富贵和奢华的感觉。

唐宋时期纹样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巅峰时期,也是纹样发展最为繁荣的阶段之一。

唐代纹样注重线条的曲线美,以花鸟、人物为主要元素,形象生动,寓意丰富。

花纹中的花卉和植物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唐朝诗人们也给予了它们深情的赞美。

宋代纹样则更加注重形式的规整和结构的均衡,以几何图形和线条的排列为主要手法,如鱼纹、兽面纹、云纹等,给人一种秩序和和谐的感觉。

传统图样赏析

传统图样赏析

掐丝法郎莲花纹器
青铜莲花纹镜
牡丹纹
指以牡丹花为主题的纹饰。唐代人崇尚牡丹,金银器等常以 牡丹纹为装饰题材。宋代人受其影响,视牡丹为富贵花,瓷 器上盛行牡丹纹饰,宋定窑、磁州窑、耀州窑、景德镇窑等 在瓶罐、盘碗、盒枕等器皿上大量采用。表现技法有刻花、 印花、绘画等;形式有独枝、交枝、折枝、串枝、缠枝等。 定窑器上常出现一枝独秀的单朵牡丹,耀州窑瓷器上多见花 朵两两相对,磁州窑枕面上还可见随云头形曲线绘画3朵牡 丹。构图方式有适合式、对称式、均衡式等。
皮球花纹瓷器
人物画像纹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有着祖先崇拜的国度,先贤的故 事不仅仅是历史,更是一种信仰和精神的体现。人 物画像纹多为讲诉一个故事或是一群人。人物造型 往往飘逸自在。将中国天人合一的精神很好的体现 了出来。
花瓶上的人物画像纹,整体线条流 畅自然,生动
瓷人 器物 画 像 纹 青 花
彩绘人物画像纹瓷器
饕餮纹
青铜兽面纹器
饕餮纹是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之一,盛行于商代至 西周早期。饕餮纹是古代汉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息息 相关,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 能力。此兽是古人融合了自然界各种猛兽的特征, 同时加以自己的想象而形成的,其中兽的面部巨大 而夸张,装饰性很强,研究者称为兽面纹,常作为 器物的主要纹饰。兽面纹有的有躯干、兽足,有的 仅作兽面。
夔纹 器具
蟠虺纹
蟠虺纹,汉族传统寓意纹样,青铜器纹饰之一。又 称‚蛇纹‛。以蟠屈的小蛇(虺)的形象,构成几 何图形。有的作二方连续排列,有的构成四方连续 纹样。一般都作主纹应用。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有三角形或圆三角形的头部,一对突出的大圆眼, 体有鳞节,呈卷曲长条形,蛇的特征很明显,往往 作为附饰缩得很小,有人认为是蚕纹。个别有作为 主纹的,见于商代青铜器上。

中国民俗吉祥图案.ppt

中国民俗吉祥图案.ppt

同偕到老
富贵耄耋
马上封侯
连年有余
山东高密年画
上海剪纸 山东潍坊年画
三、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功能与意义
(一)传统吉祥图案对于中国民众来说,至少 具有以下三方面的功能:
1.心理层面的祈愿功能 2.是生活层面的实用功能 3.是精神层面的审美功能
1.心理层面的祈愿功能
传统吉祥图案是民众祈求 幸福美好生活愿望的一种表现, 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的流 露;每到春节期间家家户户要 更换门神、对联、年画,就是 表达了人们在新的一年的期盼。 在家中张贴倒“福”,就是希 望“福到”。中国的老百姓就 是借助吉祥图案这种便利的形 式来表达心愿和对未来生活的 祝福。它是一种熔于血液的情 结。
• 高密扑灰年画
二、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内容与解析
(一)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内容
1.求吉类
其目的是祈求生活的幸福美满,包括人丁兴 旺、生活富裕、健康长寿、子女成才、家庭和睦 等等。代表作品如喜鹊登梅、吉祥(鸡、羊)如 意、龙凤呈祥、吉庆(击磬)有余(鱼)、福 (蝠)自天来、祝(竹)报平(瓶)安、凤栖梧 桐等等。
• 最令人担忧的南朝石刻-萧正立墓石刻:萧正立 是萧宏的第五子,萧正立墓前现存石辟邪两只, 南北相对。(萧正立墓石刻位于江宁区淳化镇刘 家边 )
镇邪神兽——辟邪
镇邪的狮子、老虎
钟馗镇鬼
扫晴娘
• 汪曾琪《我的家》:
雨老不停,我的一个堂姐就会剪一个纸 人贴在墙上,这纸人一手拿着簸箕,一手 拿笤帚,风一吹,就摇晃起来,叫“扫晴 娘”。也真奇怪,扫晴娘扫了一天,第二 天多少会放晴。
?它们之所以美不在于这些形象如何具有装饰风味等等如时下某些美术史所认为而在于以这些怪异形象有雄健线条深沉凸出的铸造刻饰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一种无限的原始的还不能用概念语言来表达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想配上那沉着坚实稳定的器物造型极为成功地反映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那进入文明时代所必经的血与火的野蛮年代

中华十大吉祥图案及其来历

中华十大吉祥图案及其来历

中华十大吉祥图案及其来历中华十大吉祥图案及其来历吉祥图案作为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中的一种文艺表现形式,与人们的生活、习俗以及文化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部落图腾以及当时一些器皿上的装饰性图案。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一些装饰性图形逐步完善,构成具有某种寓意的标志或象征,产生相应固定的表现形式,这便出现了吉祥图案。

1【狮子滚绣球】中国古代工艺中狮纹样,是历代民间艺人加工、提炼并加以图案化的结果,较真狮英武而活泼。

绣球是用丝织品仿绣球花制作的圆球。

古代视绣球为吉祥喜庆之品。

据《汉书·礼乐志》,汉代民间流行狮舞,两人合扮一狮,一人持彩球逗之,上下翻腾跳跃,活泼有趣。

狮子滚绣球图案来源于此。

舞狮子为民俗喜庆活动,且寓意祛灾祈福。

由绣球组成的图案又叫绣球锦、绣球纹。

2【象驮宝瓶】《汉书·王莽传上》:天下太平,五谷成熟。

温庭筠《长安春晚》诗:四方无事太平年。

又指连年丰收。

《汉书·食货志上》:进业曰登,再登曰平……三登曰太平。

象寿命极长,可达二百余年,被人看作瑞兽。

象也喻好景象。

宝瓶,传说观世音的净水瓶,亦叫观音瓶,内盛圣水,滴洒能得祥瑞。

太平有象也叫太平景象、喜象升平。

形容河清海晏、民康物阜。

3【三阳开泰】羊、古同祥字,寓吉祥。

三羊喻三阳。

三阳,卦爻之初九、九二、九三,阳气盛极而阴衰微也。

开泰,泰卦名;乾上坤下,天地交而万物通。

开泰即启开的意思,预示要交好运。

三阳开泰图案,寓意祛尽邪佞,吉祥好运接踵而来。

4【连年有余】用爆竹,民间玩具等寓意年节的到来。

鱼与余同音,比喻生活富裕,到年节之时,家境殷实。

这表达了古代人们追求年年幸福富裕生活的良好愿望。

在中国,无论城乡,把这愿望形之于图画的习惯,至今未颓。

过新年的时候,家家挂一张儿童抱鲤鱼的年画,既表达欢庆之情,又图来年吉利。

5【和合二仙】和仙、合仙,是指高僧寒山和拾得。

寒山,一称寒山子,唐代僧人,相传他居丰县(今浙江天台)寒岩,喜吟诗饮酒,与天台国清寺僧人拾得为好友。

中国传统纹样 几何纹样篇

中国传统纹样 几何纹样篇

精心整理中国传统纹样几何纹样篇中国传统纹样纹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个流程,贯穿于人们生活的始终,反映出不同时期的风俗习惯。

从原始社会简单的纹样到奴隶社会简洁、粗犷形的也单称云纹,方折形也称雷纹,云雷纹是两者的统称。

云雷纹有拍印、压印、刻划、彩绘等表现技法,在构图上通常以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式展开。

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可能从漩涡纹发展而来。

至商代晚期,云雷纹已经比较少见,但在商代白陶器和商周印纹硬陶、原始青瓷上,云雷纹仍是主要纹饰。

商周时代云雷纹大量出现在青铜器上,多作衬托主纹的地纹。

到了汉代,随着青铜器的衰退,陶瓷器上的云雷纹也消失了。

青铜器上一种典型的纹饰。

基本特征是以连续的“回”字形线条所构成。

有的作圆形的连续构图,单称为“云纹”;有的作方形的连续构图,单称为“雷纹”。

云雷纹常作为青铜器上纹饰的地纹,用以烘托主题纹饰。

也有单独出现在器也是雷纹形象的一种,有单体间断排列的,有作一正一反相连成对的,俗称“对对回纹”,也有连续不断的带状形等,多用于装饰器物的口4、弦纹 古代陶器纹饰。

纹样是刻划出的单一的或若干道平行的线条,排列在器物的颈、肩、腹、胫等部位。

是古器物上最简单的传统纹饰,在青铜器上呈现为凸起的横线条。

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商周普遍流行。

弦纹是作为界栏出现的。

弦纹有细弦纹和粗弦纹两种。

细弦纹像一条细长的带子平缚于陶器之上;粗弦纹作宽带状,中间呈凹槽状,犹如板瓦,亦称瓦纹。

两种纹饰有的在一件器物上同时出现,有时弦纹5、条纹 条纹指塑料制品表面或内部存在的线状条纹缺陷,或指动物身上的纹装线条。

泛指纵走的细刻纹。

粒或有萌芽线的谷粒成为“涡纹”,把具有粗壮圆实萌芽线的谷粒称作“卧蚕纹”,到了汉代有简化出了乳钉纹。

落,后代所仿制的分割线一般较小,且较毛糙,纹饰较小不大气。

装饰纹样之一。

是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陶器最常见的纹饰。

因为在陶坯用缠有绳子的工具拍印,故在陶器上印有密排的绳纹,多在陶器的腹部。

中外传统图案鉴赏

中外传统图案鉴赏
龙凤虎纹刺绣
4、富于韵律和气势之美的汉代纹样
汉代盛世兴工,以石刻砖雕为工艺承载的图案纹样笔简意繁,以少胜多,为以后 各代的装饰开辟了新途径。
铜镜
四神纹
5、魏晋南北朝纹样
魏、晋、南北朝的题材、内容许多都与佛经故事有关:常用的纹样有:忍冬草 (即金银花,也称:宝花,四季常青不枯,取其吉祥之意)、莲花纹(别名“芙 蓉”、“鞭蕖”等,取其出污泥而不染和“守—茎—花之节”之意,是美德的象 征)
2、康茄纹样(KHANGA DESIGN)
以矩形的印染织物作为独立单位数块分别包缠头部、肩部及身体,非成衣 概念,禁忌动物题材。
3、基坦卡纹样(KITANGA DESIGN)
非洲民族服饰用料之一,与蜡染织物相似,以靛蓝,深棕色的线与面 连接图案的各部,蜡染冰裂纹组织形成装饰意味的网状体组织,以动 物、植物、景物、几何题材、宗教题材等。
复古风格图案设计强调传统的造型、沉 稳典雅的色调、在和谐中寻求文化意蕴 ,图案形象排列规整秩序,理性而严谨
欧普艺术风格源于 20世纪60年代的欧 美。“OP”是 “Optical”的缩 写形式,意思是视 觉上的光学。“欧 普艺术“所指代的 是利用人类视觉上 的错视所绘制而成 的绘画艺术。因此 “欧普艺术”又被 称作“视觉效应艺 术“或者“光效应 艺术”
宝花四季常青不枯取其吉祥之意莲花纹别名芙蓉鞭蕖等取其出污泥而不染和守茎花之节之意是美德的象丰富多彩的唐代纹样隋唐盛世气象万千文化内外碰撞融合图案装饰手法有写实的夸张变形的并采用了花中套花叶中套花果中套花等理想化的方式构成巧妙气韵生动敷彩绚丽是我国传统图案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
服饰图案
主讲:陈志军
第二部分 中外传统与现代图案鉴赏
一为排列上的波形连缀结构式,二是连圆结构式,三是 区域性质的对称结构式。

中国传统图案的历史、范例及分析

中国传统图案的历史、范例及分析

4.2 中国传统图案的历史、范例及分析4.2.1 原始社会时期中国原始社会的图案往往具备实用与图腾的双重特点;在满足了实用功能的前提下;随着社会的发展;图案是实用性功能逐渐地让位于部落图腾、祭祀或满足人们的装饰审美需求等更高级的精神需求..在图案的形象与构成形式上也经历了从单一到多样、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1. 彩陶图案中国的传统图案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便已经出现..在距今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开始在制作的陶器上绘制大量的装饰纹样;这一类陶器被统称为彩陶..在彩陶图案所使用的题材上;大多来自人们对于当时渔猎生活的描写及图腾等精神诉求;在创作手法上也主要分写实与抽象两种..2. 仰韶文化彩陶人面鱼纹仰韶文化活跃于距今7000~5000年前;主要分布于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广大地区..人面鱼纹盆是彩陶中代表作品;盆内壁内用黑色颜料绘制了对称的人面鱼纹..人面呈圆形;额头及嘴部均涂黑;眼睛及鼻梁的线条处理细而长;整个人物面部神态显得非常&&&详..在人面的耳朵旁边各画了两条小鱼;并作黑白处理..在人物的嘴两旁有类似鱼&&&&饰;在人物头顶也有类似的装饰物;应是人物的发髻..3. 马家窑文化彩陶旋纹在马家窑彩陶中主要使用的纹饰是旋纹..旋纹一般是以4个旋心为中心;个别的有6个或者更多;旋纹均作逆时针方向旋转..旋心由多道黑色锯齿带与红带相间线条或宽带连接组成二方连续的图案;更增加了视觉的旋转效果..这种以流畅的线条所描绘出来的线条纹路;就像奔腾的波涛一样;反映了当时人们逐水而居的渔猎生活..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绘制中以毛笔作为绘画工具、以线条作为造型手段、以黑色同于墨作为主要基调;奠定了中国画发展的历史基础与以线描为特征的基本形式..4. 玉器图案玉器在原始社会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既是祭祀等宗教场合的重要礼器;又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饰品..5. 良渚文化玉琮人兽面纹良渚文化是距今5250~4150年前;活跃于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一直重要古代文明..良渚文化的玉器非常发达;有琮、璧、璜、蝉等多种..其中尤以琮工艺精湛;制作精美;是古代玉器中的珍品..良渚文化玉琮形状外方内圆;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圆地方”的阴阳思想学说暗合..在四面直槽内上下各琢刻一神人与兽面复合的图像;共8个;单个图像高约3厘米;宽约4厘米;用浅浮雕和细线刻两种技法雕琢而成..神人兽面纹的上部是神人的脸面;头戴羽冠;圆脸、宽鼻、阔嘴;下部是兽面;椭圆形的眼睑、凸额、宽鼻、阔嘴;图案线条清晰;栩栩如生..人兽结合的图案象征着威严与至高无上的权利..4.2.2 商周时期商周时期;我国已进入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奴隶社会;这一时期的手工业不但从农业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门类;而且分工细致;生产规模庞大..商周时期的工艺种类有青铜器、玉器、陶器等;其中以青铜器最为杰出..青铜器作为当时祭祀和礼乐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祭器或礼器;承载了超越实用功能之上的宗教、政治及装饰审美等精神性功能;而这些功能正是通过各种造型与纹饰图案来体现的..1. 商代青铜饕餮是传说中的一种怪物;十分贪婪;见什么吃什么;连自己的身体都吃掉了;只剩下一个头部;所以人看见的饕餮纹大都是一个大大的怪兽头部..从形象看;饕餮纹以中间的鼻子为中线;左右对称;各有一个睁圆凸起的大眼睛..头上部还有两个弯曲的角..早期的饕餮纹比较简单;以有力的粗线条勾勒出平面形体;不加纹饰..中后期以后的饕餮纹造型更完善;装饰也更加丰富..饕餮纹以其狰狞的形象作为祭祀用器上被异化或神化了动物牺牲;以此来显示统治阶级的权威和起到驱邪避鬼、戒贪等精神作用..2. 商代青铜器夔龙纹龙在中国传统图案中是一个长盛不衰的形象..龙的图案也经过了一个长期演变的过程才形成今天所看到的形象..龙的图案在最早出现时更类似于蛇的形象;到商代出现的夔龙纹则已经开始脱离了原始形态;变得更加复杂起来..夔龙纹也是商代青铜器中常见的纹样..在中国古代书籍山海经等很多作品中;都把夔描述成一种形状类似蛇的神兽..其造型为头型如兽;有着巨大眼睛和张开的大口;头上有角;身躯朝侧面展开;卷曲如蛇的形状;有的有一只足或两只足;有的没有足..3. 周代青铜器凤鸟纹凤和龙一样是中国古代人民综合多种鸟类的特征所创作出来的一种神化的飞禽形象;在早期也曾作为氏族的图腾..凤鸟纹在商代末期已经出现;不过造型比较简单;更像现实的鸟类原型..而周代的凤鸟纹则变化多端;内容丰富..周代的凤鸟纹多是侧面形象..鸟身有羽毛并装饰有云雷纹;鸟头或向前或向后;整个造型呈一个躺着的“S”形;富有生气..4. 周代青铜器窃取纹窃曲纹是在商代夔龙问的基础上进化而来的一种纹样..也叫双头兽纹..窃曲纹在夔龙的基础上加以简化;构成横向的躺“S”形造型;有的窃曲纹进一步简化;只保留了相反的曲线构成..4.2.3 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带动了手工业的繁荣..错金、镏金、镶嵌等新工艺的使用;使得春秋时期的图案风格趋向精细和繁杂;以追求豪华和精巧为能事..1. 蟠螭纹蟠螭纹是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装饰的主体纹样..“蟠”是穿插、纠结的意思;而“螭”是指一种没有角的小龙..蟠螭纹是由周代的窃曲纹发展而来的;因此它实际上也叫龙纹的一种;很多龙蛇形象交错缠绕在一起;构成盘绕、复杂的图案组合..蟠螭纹到了后期更加强调穿插的构成形式;注重华丽烦琐的装饰效果;同时形象更加的复杂和具体化;用来迎合当时上层贵族阶级追求豪华奢侈的审美心理..2. 人物纹样人物纹样中最有特色的是春秋战国青铜器图案;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生活;题材包括水战、步战、采桑、狩猎、宴饮等..如在宴乐渔猎攻占纹壶中;共有人物37个;动物50个;植物37棵;建筑6处..如此丰富的内容被巧妙的组织在一起;将不同的情节内容的图案分层进行装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4.2.4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我国出现了大一统局面;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对于其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农业及手工业生产也比春秋战国时期有了显著的发展..1. 秦代建筑图案秦代的建筑材料主要是砖和瓦..秦砖主要以模印和刻画的手法来装饰浮雕或阴纹线刻图案..在纹样上以夔龙纹和夔龙问空心砖为秦砖的精品..秦砖夔龙纹以阴画刻线的手法画出一条卷曲的夔龙纹样;龙头部与尾部呈S形对称;龙头的刻画比较具体;龙爪和龙鳞都已经出现;与近代的龙纹形象更加接近..2. 汉代铜镜图案汉代的铜镜形式多样;工艺精湛;主要作为日常使用和陪葬品..汉代铜镜的基本形制为圆形;薄;带有圆纽;在背面铸有纹饰;纹样大多程式化;并大多铸有铭文..连弧纹镜是汉代铜镜的样式之一;其特点为以内连弧线作为构成格式;将铜镜连续分割;连弧线既可作内装饰;也可作边饰;与中心的纽纹组成复合纹样..重圈纹镜是在纽座外围绕一圈或更多圈的凸起圆弧线;将圆形铜镜分割成内外两层或多层装饰区;并在其中填充纹样..3.汉代瓦当图案瓦当;是建筑檐头前端的的遮挡与装饰;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汉代的瓦当形式多样;纹饰精美;所以有“秦砖汉瓦”的美称..汉代瓦当形制一般为圆形;有宽而整齐的边轮;装饰立体的浮雕花纹..动物纹瓦当是汉代瓦当图案中题材最为丰富的;其中四神瓦当是汉代瓦当动物图案中典范..所谓四神;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代表着方位;四季等;用以表示辟邪、祈福等含义..四神瓦当的纹样形象;采用的是侧面剪影式的手法;注重形态特征及动态的刻画..纹样的构图以瓦当的中心点为基准;以圆形为规范;将四神的纹样作适合纹样的组织;使其适合瓦当的造型..4.2.5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刻;中国经历了将近400年的战乱;国内各民族之间进一步的交流与融合..这一时期;佛教开始大行其道;中国的四大石窟都是这段时期开凿的..佛教艺术的传入与我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使得中国工艺美术及其装饰图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 忍冬纹忍冬纹原为希腊、罗马的装饰纹样;是一种写实风格的植物纹样..忍冬纹一般作为莲花纹样的主题陪衬;多用于次要部位的装饰..忍冬纹以波浪形作为骨架;将忍冬花叶组织起来构成二方连续的带状装饰;样式写实而简洁..2. 飞天、胡人等人物纹飞天、胡人等外来人物图案;主要出现于瓷器装饰上;多为乐舞人物;从人物的形象、服饰到乐器和舞蹈的形式;都有中亚波斯的风格与特点..4.2.6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峰;经济文化异常繁荣;对外交流频繁..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融合完成了民族化的改造;形成以社会道德规范、文化规范和艺术规范为准则的真、善、美的审美风格..1、联珠纹联珠纹是波斯撒珊王朝的典型纹饰;在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成为唐朝时的流行纹样..联珠纹的基本构成是由大小相同的圆环平行连接而成;圆环上点缀以散点排列的圆点..在圆环内以内适形装饰动物、人物或植物等主体纹样..联珠纹多用于唐代的织棉..2、团窠纹团窠纹是将单独纹样组合成圆形;然后将团窠纹按照规则散点的排列方式组织起来;构成散点排列的四方连续图案..单独纹样中的宝相花是唐代的代表性纹样;也是佛教的象征性纹样;由莲花纹演变而来..3、唐草纹唐草纹是以波浪线为构成骨架;在波峰与波谷间适形填充花卉纹样的连续纹样形式..唐草纹也是在吸收外来纹样的基础上;融合了本民族传统纹样所产生的新纹样;富丽饱满的造型;奔放流畅的旋律;达到了十分完美的程度..4.2.7 宋元时期宋元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城市经济繁荣;手工业及工艺制品欣欣向荣;生产规模和工艺水平超过了唐代..这一时期的装饰图案不仅自然生动;更加写实;而且绘画直接进入装饰领域;风格清晰、简洁自然、格调高雅..1、折枝花式折枝花式是由花头、花叶和花枝组成的单个花卉纹样;用这种方法表现的花卉纹样比较接近花卉自然生长的状态;具有写实和自然生动的艺术特点..同时由于相对集中的纹样与大片的空白形成了图与底、黑与白等的对比;因而使得图案具有图案分明、纹样突出的装饰效果..2、缠枝花式缠枝花式是在唐草纹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极富中国民族特色的纹样构成形式;盛行于宋代;并在以后各朝代流行..缠枝花式的构成形式是将多个牡丹、莲花等图形图案散点分布;以S形的枝茎围绕组织;并彼此相连;构成四方连续的装饰图案..4.2.8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工艺美术全面繁荣发展;在继承唐宋传统样式的基础上;又出现了许多新的工艺和品种;技艺精湛、纯熟;注重美观与实用的和谐统一;装饰图案端庄大方;明亮艳丽..这一时期;中国工艺美术品大量销往欧洲;对欧洲巴洛克、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形成产生影响..同时;西方的文化也影响到了中国的工艺美术;带来了西方的装饰题材..1、明代青花瓷图案明代的青花瓷使用进口的青料;色泽鲜丽纯正;浓淡有致..图案的线条有晕散的现象;具有水墨画的艺术效果;风格简朴厚重..青花瓷图案的题材主要以植物纹为主;如缠枝花、牡丹、松、竹、梅等..图案构图组织多根据器物的造型而采取如锦地开光、缠枝花等组合形式;主体纹饰则根据情节和内容组成固定的程式..2、清代五彩瓷器图案五彩瓷器在清代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成熟阶段;绘制的图案色彩更为和谐自然;所绘人物等形象更加生动突出;大大增加了瓷器的艺术表现力和装饰效果..五彩瓷器图案题材丰富;包括牡丹、梅花等花卉纹样;仕女、戏曲故事等人物纹样;以及山水、花鸟画等应有尽有..而在构图组织上;锦地开光是最普遍的形式在不满花卉或几何纹样的锦地当中;流出某种形状的空地;在其中填充主体纹样..4.3 传统图案与现代设计的融合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2008年奥运会的标志..从申办奥运会时所设计的会徽;到正式的奥运会徽;都充分展现出了中国特色..申办会徽由奥运五环构成;其形来自中国传统工艺品中的“中国结”;同时又像一个打太极拳的人形..“中国结”象征着吉祥如意;也体现了每一个中国人心心相印、团结一致的精神;太极拳则是中国的国粹..整个图案和谐生动;一气呵成;充满动感;象征着团结、协作、交流、发展;携手共创新世纪的深刻内涵..正式标志明为“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它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与奥运会的运动特征结合起来;表达了多层含义:一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篆刻艺术作为图案的基本表现形式;选用中国的传统汉字作为图案的基本元素;选用中国传统颜色红色作图案的基准色;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点;二是作品主体部分既是一个北京的“京”字;又是一个张开双臂的“人”形;充分反映了古老而又现在的中国的开发形象;传递这友好、真诚与热情;三是作品中奔跑、迎接胜利的人形;充分体现了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宗旨;强调了健康向上的精神;充满动感与活力..这个标志把中国文化和奥运会的精神表达的淋漓尽致;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认为它的设计“既展现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又传递了一个前途光明的伟大国家青春和富有朝气的精神”..练习与思考1、优秀的图案设计包含哪两大要素装饰手法有哪些2、结合身边实例;简述传统图案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3、运用图案设计和装饰手法;设计一副以植物为元素的图案..4、通过了解各个朝代的图案纹样;结合现代设计;谈谈你的看法..5、通过对比各个朝代的图案纹样;总结各自的特征..。

中国古代装饰纹样的演变

中国古代装饰纹样的演变

中国古代装饰纹样的演变中国古代的装饰纹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远至今。

在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人们都根据当时的社会、文化、宗教等因素创造了不同的装饰纹样,这些纹样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从古代装饰纹样的起源、演变和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

中国古代的装饰纹样起源于原始社会。

最早的装饰纹样是原始人在石器、陶器、竹木器具上所刻画的一些简单的图形,这些图形多为一些具象图案,如太阳、月亮、星辰、动物、植物等。

这些图案反映了原始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依赖,也体现出他们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开始在陶器、玉器、铜器等器物上刻画一些装饰性图案。

这些图案多以简单的线条、几何图形为主,如波纹、曲线、圆形、菱形、方块等。

这些图案往往具有象征意义,代表了生命、祭祀、祈福、祈雨、庇护等内涵。

这些装饰纹样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的装饰纹样开始逐渐走向成熟和丰富。

在中国古代,装饰纹样的演变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的变迁和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商代、周代、秦汉、唐宋等时期的装饰纹样演变。

商代是中国古代装饰纹样的萌芽期,商代的青铜器、玉器、陶器上所刻画的装饰纹样大多以动植物和几何图案为主,这些图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地域特色。

商代的装饰图案大多继承了原始图案的元素,融合了更多的象征性和神秘性,反映了当时社会信仰、生产、生活和宗教的需求。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装饰纹样的整合时期,秦汉时期的装饰纹样多为龙、凤、花鸟、山水等为主题的图案,这些图案多为精美细致,富有象征意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和谐、繁荣和富裕。

秦汉时期的装饰纹样不仅在陶器、织物、建筑等领域有所体现,还在宫廷、宗教场所、礼器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装饰纹样的精髓时期,唐代的装饰纹样多为花鸟、山水、人物等为主题的图案,这些图案多为细腻、典雅,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开放和自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2 中国传统图案的历史、范例及分析4。

2.1 原始社会时期中国原始社会的图案往往具备实用与图腾的双重特点,在满足了实用功能的前提下,随着社会的发展,图案是实用性功能逐渐地让位于部落图腾、祭祀或满足人们的装饰审美需求等更高级的精神需求.在图案的形象与构成形式上也经历了从单一到多样、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

1. 彩陶图案中国的传统图案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便已经出现。

在距今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开始在制作的陶器上绘制大量的装饰纹样,这一类陶器被统称为彩陶。

在彩陶图案所使用的题材上,大多来自人们对于当时渔猎生活的描写及图腾等精神诉求,在创作手法上也主要分写实与抽象两种.2。

仰韶文化彩陶人面鱼纹仰韶文化活跃于距今7000~5000年前,主要分布于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广大地区。

人面鱼纹盆是彩陶中代表作品,盆内壁内用黑色颜料绘制了对称的人面鱼纹。

人面呈圆形,额头及嘴部均涂黑,眼睛及鼻梁的线条处理细而长,整个人物面部神态显得非常&&&详.在人面的耳朵旁边各画了两条小鱼,并作黑白处理.在人物的嘴两旁有类似鱼&&&&饰,在人物头顶也有类似的装饰物,应是人物的发髻。

3。

马家窑文化彩陶旋纹在马家窑彩陶中主要使用的纹饰是旋纹。

旋纹一般是以4个旋心为中心,个别的有6个或者更多,旋纹均作逆时针方向旋转。

旋心由多道黑色锯齿带与红带相间线条或宽带连接组成二方连续的图案,更增加了视觉的旋转效果。

这种以流畅的线条所描绘出来的线条纹路,就像奔腾的波涛一样,反映了当时人们逐水而居的渔猎生活.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绘制中以毛笔作为绘画工具、以线条作为造型手段、以黑色(同于墨)作为主要基调,奠定了中国画发展的历史基础与以线描为特征的基本形式。

4。

玉器图案玉器在原始社会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既是祭祀等宗教场合的重要礼器,又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饰品.5。

良渚文化玉琮人兽面纹良渚文化是距今5250~4150年前,活跃于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一直重要古代文明.良渚文化的玉器非常发达,有琮、璧、璜、蝉等多种。

其中尤以琮工艺精湛,制作精美,是古代玉器中的珍品。

良渚文化玉琮形状外方内圆,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圆地方”的阴阳思想学说暗合.在四面直槽内上下各琢刻一神人与兽面复合的图像,共8个,单个图像高约3厘米,宽约4厘米,用浅浮雕和细线刻两种技法雕琢而成。

神人兽面纹的上部是神人的脸面,头戴羽冠,圆脸、宽鼻、阔嘴;下部是兽面,椭圆形的眼睑、凸额、宽鼻、阔嘴,图案线条清晰,栩栩如生。

人兽结合的图案象征着威严与至高无上的权利。

4.2.2 商周时期商周时期,我国已进入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奴隶社会,这一时期的手工业不但从农业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门类,而且分工细致,生产规模庞大。

商周时期的工艺种类有青铜器、玉器、陶器等,其中以青铜器最为杰出.青铜器作为当时祭祀和礼乐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祭器或礼器,承载了超越实用功能之上的宗教、政治及装饰审美等精神性功能,而这些功能正是通过各种造型与纹饰图案来体现的.1。

商代青铜饕餮是传说中的一种怪物,十分贪婪,见什么吃什么,连自己的身体都吃掉了,只剩下一个头部,所以人看见的饕餮纹大都是一个大大的怪兽头部。

从形象看,饕餮纹以中间的鼻子为中线,左右对称,各有一个睁圆凸起的大眼睛。

头上部还有两个弯曲的角.早期的饕餮纹比较简单,以有力的粗线条勾勒出平面形体,不加纹饰。

中后期以后的饕餮纹造型更完善,装饰也更加丰富。

饕餮纹以其狰狞的形象作为祭祀用器上被异化或神化了动物牺牲,以此来显示统治阶级的权威和起到驱邪避鬼、戒贪等精神作用。

2。

商代青铜器夔龙纹龙在中国传统图案中是一个长盛不衰的形象。

龙的图案也经过了一个长期演变的过程才形成今天所看到的形象。

龙的图案在最早出现时更类似于蛇的形象,到商代出现的夔龙纹则已经开始脱离了原始形态,变得更加复杂起来.夔龙纹也是商代青铜器中常见的纹样.在中国古代书籍《山海经》等很多作品中,都把夔描述成一种形状类似蛇的神兽。

其造型为头型如兽,有着巨大眼睛和张开的大口,头上有角,身躯朝侧面展开,卷曲如蛇的形状,有的有一只足或两只足,有的没有足。

3. 周代青铜器凤鸟纹凤和龙一样是中国古代人民综合多种鸟类的特征所创作出来的一种神化的飞禽形象,在早期也曾作为氏族的图腾。

凤鸟纹在商代末期已经出现,不过造型比较简单,更像现实的鸟类原型。

而周代的凤鸟纹则变化多端,内容丰富。

周代的凤鸟纹多是侧面形象。

鸟身有羽毛并装饰有云雷纹,鸟头或向前或向后,整个造型呈一个躺着的“S”形,富有生气.4。

周代青铜器窃取纹窃曲纹是在商代夔龙问的基础上进化而来的一种纹样.也叫双头兽纹。

窃曲纹在夔龙的基础上加以简化,构成横向的躺“S”形造型,有的窃曲纹进一步简化,只保留了相反的曲线构成。

4.2。

3 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带动了手工业的繁荣。

错金、镏金、镶嵌等新工艺的使用,使得春秋时期的图案风格趋向精细和繁杂,以追求豪华和精巧为能事。

1.蟠螭纹蟠螭纹是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装饰的主体纹样。

“蟠”是穿插、纠结的意思,而“螭"是指一种没有角的小龙。

蟠螭纹是由周代的窃曲纹发展而来的,因此它实际上也叫龙纹的一种,很多龙蛇形象交错缠绕在一起,构成盘绕、复杂的图案组合。

蟠螭纹到了后期更加强调穿插的构成形式,注重华丽烦琐的装饰效果,同时形象更加的复杂和具体化,用来迎合当时上层贵族阶级追求豪华奢侈的审美心理。

2. 人物纹样人物纹样中最有特色的是春秋战国青铜器图案,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生活,题材包括水战、步战、采桑、狩猎、宴饮等.如在宴乐渔猎攻占纹壶中,共有人物37个,动物50个,植物37棵,建筑6处。

如此丰富的内容被巧妙的组织在一起,将不同的情节内容的图案分层进行装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4.2。

4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我国出现了大一统局面,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对于其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农业及手工业生产也比春秋战国时期有了显著的发展。

1. 秦代建筑图案秦代的建筑材料主要是砖和瓦.秦砖主要以模印和刻画的手法来装饰浮雕或阴纹线刻图案。

在纹样上以夔龙纹和夔龙问空心砖为秦砖的精品。

秦砖夔龙纹以阴画刻线的手法画出一条卷曲的夔龙纹样,龙头部与尾部呈S形对称,龙头的刻画比较具体,龙爪和龙鳞都已经出现,与近代的龙纹形象更加接近。

2。

汉代铜镜图案汉代的铜镜形式多样,工艺精湛,主要作为日常使用和陪葬品。

汉代铜镜的基本形制为圆形,薄,带有圆纽,在背面铸有纹饰,纹样大多程式化,并大多铸有铭文.连弧纹镜是汉代铜镜的样式之一,其特点为以内连弧线作为构成格式,将铜镜连续分割,连弧线既可作内装饰,也可作边饰,与中心的纽纹组成复合纹样。

重圈纹镜是在纽座外围绕一圈或更多圈的凸起圆弧线,将圆形铜镜分割成内外两层或多层装饰区,并在其中填充纹样.3。

汉代瓦当图案瓦当,是建筑檐头前端的的遮挡与装饰,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汉代的瓦当形式多样,纹饰精美,所以有“秦砖汉瓦”的美称。

汉代瓦当形制一般为圆形,有宽而整齐的边轮,装饰立体的浮雕花纹.动物纹瓦当是汉代瓦当图案中题材最为丰富的,其中四神瓦当是汉代瓦当动物图案中典范。

所谓四神,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代表着方位,四季等,用以表示辟邪、祈福等含义.四神瓦当的纹样形象,采用的是侧面剪影式的手法,注重形态特征及动态的刻画。

纹样的构图以瓦当的中心点为基准,以圆形为规范,将四神的纹样作适合纹样的组织,使其适合瓦当的造型。

4.2。

5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刻,中国经历了将近400年的战乱,国内各民族之间进一步的交流与融合.这一时期,佛教开始大行其道,中国的四大石窟都是这段时期开凿的。

佛教艺术的传入与我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使得中国工艺美术及其装饰图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

忍冬纹忍冬纹原为希腊、罗马的装饰纹样,是一种写实风格的植物纹样。

忍冬纹一般作为莲花纹样的主题陪衬,多用于次要部位的装饰.忍冬纹以波浪形作为骨架,将忍冬花叶组织起来构成二方连续的带状装饰,样式写实而简洁。

2。

飞天、胡人等人物纹飞天、胡人等外来人物图案,主要出现于瓷器装饰上,多为乐舞人物,从人物的形象、服饰到乐器和舞蹈的形式,都有中亚波斯的风格与特点。

4.2.6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峰,经济文化异常繁荣,对外交流频繁。

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融合完成了民族化的改造,形成以社会道德规范、文化规范和艺术规范为准则的真、善、美的审美风格。

1、联珠纹联珠纹是波斯撒珊王朝的典型纹饰,在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成为唐朝时的流行纹样。

联珠纹的基本构成是由大小相同的圆环平行连接而成,圆环上点缀以散点排列的圆点.在圆环内以内适形装饰动物、人物或植物等主体纹样.联珠纹多用于唐代的织棉。

2、团窠纹团窠纹是将单独纹样组合成圆形,然后将团窠纹按照规则散点的排列方式组织起来,构成散点排列的四方连续图案.单独纹样中的宝相花是唐代的代表性纹样,也是佛教的象征性纹样,由莲花纹演变而来.3、唐草纹唐草纹是以波浪线为构成骨架,在波峰与波谷间适形填充花卉纹样的连续纹样形式。

唐草纹也是在吸收外来纹样的基础上,融合了本民族传统纹样所产生的新纹样,富丽饱满的造型,奔放流畅的旋律,达到了十分完美的程度。

4.2。

7 宋元时期宋元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城市经济繁荣,手工业及工艺制品欣欣向荣,生产规模和工艺水平超过了唐代。

这一时期的装饰图案不仅自然生动,更加写实,而且绘画直接进入装饰领域,风格清晰、简洁自然、格调高雅。

1、折枝花式折枝花式是由花头、花叶和花枝组成的单个花卉纹样,用这种方法表现的花卉纹样比较接近花卉自然生长的状态,具有写实和自然生动的艺术特点。

同时由于相对集中的纹样与大片的空白形成了图与底、黑与白等的对比,因而使得图案具有图案分明、纹样突出的装饰效果。

2、缠枝花式缠枝花式是在唐草纹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极富中国民族特色的纹样构成形式,盛行于宋代,并在以后各朝代流行。

缠枝花式的构成形式是将多个牡丹、莲花等图形图案散点分布,以S形的枝茎围绕组织,并彼此相连,构成四方连续的装饰图案。

4.2。

8明清时期明清时期工艺美术全面繁荣发展,在继承唐宋传统样式的基础上,又出现了许多新的工艺和品种,技艺精湛、纯熟,注重美观与实用的和谐统一,装饰图案端庄大方,明亮艳丽。

这一时期,中国工艺美术品大量销往欧洲,对欧洲巴洛克、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形成产生影响。

同时,西方的文化也影响到了中国的工艺美术,带来了西方的装饰题材。

1、明代青花瓷图案明代的青花瓷使用进口的青料,色泽鲜丽纯正,浓淡有致。

图案的线条有晕散的现象,具有水墨画的艺术效果,风格简朴厚重。

青花瓷图案的题材主要以植物纹为主,如缠枝花、牡丹、松、竹、梅等。

图案构图组织多根据器物的造型而采取如锦地开光、缠枝花等组合形式,主体纹饰则根据情节和内容组成固定的程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