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9.1认识浮力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第九章第一节《认识浮力》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第九章第一节《认识浮力》教学设计
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习题:
1.计算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
2.判断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
3.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浮力问题,如船舶设计、救生器材等。
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五)总结归纳
在课堂尾声,我将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浮力计算方法以及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等。强调重难点,提醒学生在课后加强练习和复习。
4.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分析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液体的密度等对浮力的影响,让学生了解不同因素对浮力大小的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此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以下问题:
1.浮力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
2.阿基米德原理是如何解释浮力现象的?
3.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
(四)课堂练习
4.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发表观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技能:组织学生进行浮力实验,引导他们观察实验现象,分析问题,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6.小组合作,促进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课内容: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提前了解下一节课将要学习的液体压强、气体压强等知识,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在作业布置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1.作业难度要适中,既要保证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要适当提高,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2.作业量要适当,避免过多导致学生负担过重,影响作业质量。
3.作业类型要多样化,既要涵盖理论知识,也要注重实践应用。
5.知识拓展:举例说明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设计、救生器材等。
6.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浮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促进学生交流与合作。

9.1认识浮力教案2023-2024学年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9.1认识浮力教案2023-2024学年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9.1认识浮力教案 20232024学年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一、教学内容1. 浮力的概念:让学生理解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叫做浮力。

2. 浮力的产生原因:引导学生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理解浮力与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排开的体积有关。

3. 浮力的计算公式:学习浮力的计算公式F浮=ρgV排,其中ρ为液体或气体的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V排为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排开的体积。

4. 浮力的方向: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5. 浮力的利用:介绍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浮力的概念、产生原因、计算公式及方向。

2. 培养学生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的概念、产生原因、计算公式及方向。

难点:浮力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实验器材(如金属块、烧杯、弹簧测力计等)、PPT课件。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感受浮力现象。

将一个金属块放入烧杯中,金属块会浮起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2. 浮力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浮力是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3. 浮力的产生原因:分步讲解浮力产生的原因,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和验证。

4. 浮力的计算公式:讲解浮力的计算公式F浮=ρgV排,并让学生通过实验数据来计算浮力。

5. 浮力的方向:讲解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并通过实验来验证。

6. 浮力的利用:介绍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让学生了解浮力的重要性。

7.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浮力的问题,让学生当场解答,检验学生对浮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8.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浮力的概念、产生原因、计算公式、方向及应用。

七、作业设计1. 完成实验报告单,记录实验数据和结论。

9沪科版物理八年级:.1认识浮力教学设计 (新版)沪科版

9沪科版物理八年级:.1认识浮力教学设计 (新版)沪科版
• (3)通过受力分析利用平衡力知识谈谈浮 力的方向和大小。
• (4)只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没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吗。
• 结论1、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竖直 向上的浮力。
• 2、浮力的大小可以测量——称重法
• F浮=G-F (F表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 拉力的大小)
(二)探究空气的浮力
• 问题(1)气球、气针和球的总重力发生变 化了吗。
平均每张处方不超过80元,至今还常开两毛钱的处方, 被百姓亲切的称为“小处方医生”。在平凡的岗位上, 燃烧生命,以行动坚守着医者的操守,诠释了医者的价 值。
拓展探究
• 情景一: • 你逛超市,忽然看到一件
心仪的衣服,马上兴奋地 请营业员把挂着的衣服取 下来给你试试。却没有一 个营业员理你。你回头一 看,两营业员正热烈地聊 天呢!
• 结论1、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竖直 向上的浮力。
• 2、浮力的大小可以测量——称重法 F浮=G-F (F表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即拉力的大小)
3、浸在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气体的竖直向上的 浮力。
4、产生原因:F浮=F向上-F向下
人生即燃烧
王蒙
走进作者
王蒙1934年10月15日出 生,河北南皮人。中国当 代作家、学者,著有长篇 小说《青春万岁》等近百 部小说,其作品反映了中 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 坷历程。王蒙是中国当代 文学走向现代写作技巧的 开拓者。
• 情景二:
• 你到医院看医生,一大早 就到医院排队挂号。终于 挂到了号,经导医护士指 引,好不容易才找到诊室, 你发现门口已经排了很多 人。此时已经八点已过, 大家都翘首盼望医生的到 来。可医生就是不来!知 道十点钟,医生才慢悠悠 的款款而来。总算轮到你 看病了。忽然,医生喊: “不看了!不看了!吃饭 了!吃饭了!下午再来 看!”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9.1《认识浮力》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9.1《认识浮力》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9.1《认识浮力》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九章第一节《认识浮力》。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浮力的概念、浮力的产生、阿基米德原理以及浮力的计算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浮力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浮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浮力及其产生的原因,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验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的概念、浮力的产生、阿基米德原理。

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实验装置、浮力计、液体密度计、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具:实验记录表、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浮力现象,如船只、游泳圈等,引发学生对浮力的兴趣。

2. 浮力概念讲解:通过浮力实验装置,演示浮力的产生,引导学生认识浮力的概念。

3. 阿基米德原理讲解:利用浮力计和液体密度计,演示阿基米德原理,让学生理解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与排开的液体体积和液体密度有关。

4. 浮力计算方法讲解:引导学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掌握浮力的计算方法。

5.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浮力计算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巩固所学知识。

6. 浮力现象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浮力的概念、浮力的产生、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的计算方法等内容,使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七、作业设计:1. 请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浮力现象:(1)为什么船只能够漂浮在水面?(2)为什么游泳圈能够浮在水面上?2. 计算题: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为19.6N,放入水中后,受到的浮力为18N,求物体在水中的重力。

答案:1. (1)船只能够漂浮在水面是因为船只在水中排开的体积较大,受到的浮力等于船只的重力。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9.1 认识浮力 - 教案设计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9.1  认识浮力 - 教案设计

9.1认识浮力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2)会用”称重法”测量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3)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探究,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2)培养实验操作、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思维;(2)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1)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受到的浮力。

三、教学难点:浮力产生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一、什么是浮力1、引入:活动:教师左右手各拿一个乒乓球,左手松开乒乓球下落(为什么下落?因为受到重力的作用。

)右手掌朝上,乒乓球静止在手上(为什么没有下落?因为手掌对它有个向上的托力)再将乒乓球放在水槽中,乒乓球也没有下落(为什么呢?因为水给它一个向上的托力)展示图片:轮船漂在海面上、树叶漂在水上、人在死海的水面上看书等(教师:其实这个水对物体向上的托力就是浮力。

)其它的液体对物体有浮力吗?(演示盐水对木块有浮力)2、感受浮力同学们感受过浮力吗?(学生回答)体验活动:把空矿泉水瓶逐渐压入水中,体验感受。

(学生回答。

)3、浮力的方向教师:静止在水面上的乒乓球受到浮力,它还受到其它的力作用吗?能画出受力示意图吗?这两个力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说是平衡力呢?(学生讨论画图,然后请学生上黑板画图)通过上面的图我们可以发现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与重力方向相反,竖直向上)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进一步观察一下浮力的方向。

(教师演示)然后学生练习画出图中的浮力方向。

强调:竖直向上4、我们发现漂在水面上的物体都受到浮力,那么浸在水中向上运动的物体受浮力吗?(演示在水中的乒乓球松手上浮)那么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吗?(学生讨论)能否利用身边现有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呢。

(提示:证明是否受浮力其实就是看看物体是否受水对它向上的托力。

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教案:9.1《认识浮力》

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教案:9.1《认识浮力》

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教案:9.1《认识浮力》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信,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自己的思考方式和学习节奏。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探究式学习法,通过让孩子们亲手操作,亲身体验,让他们在实践中认识浮力,理解浮力。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能够掌握浮力的基本概念,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和液体密度有关,以及能够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孩子们能够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和液体密度有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的概念,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和液体密度有关。

难点:如何让孩子们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和液体密度有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个浮力计、一个物体、一种液体。

五、活动过程1. 引入:讲述一个有关浮力的故事,如“乌龟和兔子赛跑”,引导孩子们思考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演示实验:将浮力计放入不同密度的液体中,观察浮力计的示数变化,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浮力的大小与液体密度有关。

3. 实践操作:孩子们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将物体放入不同密度的液体中,观察浮力计的示数变化,让他们进一步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和液体密度有关。

4. 讨论交流:引导孩子们分享自己的实验心得,讨论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只、游泳等。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浮力的概念,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和液体密度有关。

难点:如何让孩子们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和液体密度有关。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9.1认识浮力学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9.1认识浮力学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9.1认识浮力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一节“认识浮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浮力的定义、浮力的计算、阿基米德原理以及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浮力的定义,掌握浮力的计算方法。

2. 通过阿基米德原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与排开的液体体积的关系。

3. 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培养学生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浮力的计算公式以及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2. 教学重点:浮力的定义、浮力的计算方法以及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2. 学具:笔记本、尺子、量筒、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浮力计示数的变化,引发学生对浮力的好奇心。

2. 浮力的定义:通过讲解和示例,使学生理解浮力的定义,即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3. 浮力的计算:引导学生运用浮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并利用浮力公式进行计算。

4. 阿基米德原理:讲解阿基米德原理,使学生了解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与排开的液体体积的关系。

5. 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6.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浮力计算和生活应用的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浮力的定义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浮力的计算 F浮 = G F'阿基米德原理 F浮= ρ水v排g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船舶、救生圈等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一个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为10N,放入水中后,浮力计示数为5N,求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答案: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为5N。

2. 题目二:一艘船的排水量为1000kg,求船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答案:船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为9.8×10^4N。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使学生对浮力产生了好奇心。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第九章:9.1-认识浮力-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第九章:9.1-认识浮力-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第九章:9.1认识浮力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第九章第一节“9.1认识浮力”。

该部分内容主要包括浮力的概念、浮力的计算以及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图示,引导学生认识浮力,理解浮力的计算公式,并能够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知道浮力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的概念、浮力的计算方法以及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浮力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学具: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一些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如船只漂浮在水面上、物体在液体中浮起来等。

2. 浮力概念的讲解:通过浮力计的演示,让学生观察并理解浮力的概念,即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3. 浮力计算方法的讲解:介绍阿基米德原理,讲解浮力计算公式F浮=ρ液gV排,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公式的应用。

4. 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例讲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的载重、潜水艇的浮沉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大小、判断物体是否会浮起来等。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浮力现象,以及如何运用浮力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浮力概念: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计算公式:F浮=ρ液gV排应用:船舶的载重、潜水艇的浮沉等七、作业设计1. 请描述两个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一个体积为200cm³的木块一个体积为300cm³的石头一个体积为500cm³的铝块一个体积为600cm³的铜块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浮力概念讲解、浮力计算方法讲解以及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等内容,让学生较好地理解了浮力的相关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演示:介绍气体浮力演示器与实验过程
问题(1)气球、气针和球的总重力发生变化了吗。
(2)浸在空气中的物体受到空气的浮力的作用吗。
结论3、浸在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气体的竖直向上的浮力。
问题(3)从气体浮力的实验中,你能猜想物体在气体中受到的浮力的大小为什么发生变化了。
(三)浮力产生的原因
引入: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液体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而对容器底有压强,由于具有流动性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那么,液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课堂教学设计表
课程:物理设计者:苏庆华单位:福建省华安县第一中学年段:八年级
章节名称
沪科版第九章第一节认识浮力
学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课程
标准
2.2.7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知识
和能力
(1)知道浮力的施力物体和方向。
(2)知道浮力的一种测量方法——称重法,并学会量。
(3)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过程
与方法
回答:轮船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气球受到空所的浮力作用。
问:浮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
答:分别是水和空气。
演示:小烧杯(物体)漂浮在水面上。
问:为什么小烧杯(物体)不会下沉。
演示:小烧杯(物体)沉底。
问:此时小烧杯(物体)还受到浮力的作用吗?
(一)探究液体的浮力
探究目的:在水中下沉的物体还受到浮力的作用吗?
课堂练习P171作业:完成练习册
通过实例自然提出浮力的概念。
认识任何力都存在施力物体。
小实验设计目的:暴露学生的错误认知,下沉的物体不受浮力的作用。引出探究的课题。
可让学生谈谈猜想的依据。
通过问题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有方向性。
在表达的过程中给其他同学留下思考的时间和提高表达者的能力。
结论应明确:让学生知道什么情况下受到浮力,浮力的大小怎么测量。
(1)通过分组探究认识浮力,并在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敢于否定自己的错误认识,产生新的认识。
(2)通过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反复交叉,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实验探究中培养交流与合作意识。鼓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作法。
学习目标
1、认识浮力的大小、方向和施力物体及产生原因。
2、学会应用旧知探究新知。
从过程中得出结论不必深入分析,因为涉及杠杆的知识。
通过举例知道为什么要探究。
第一次了解实验过程,第二次边实验边分析。
介绍公式练习册中学生推导并引入下一节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反思
教研评课建议:(1)教学环节浮力概念的下定义应明确,学生对浮力只知其名不知其具体内容。(2)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石块碰底、与侧壁摩擦、测力计未正确使用现象应规避,探究过程随石块逐渐浸入过程浮力变化可引导学生观察。(3)演示过程可结合展示台投影或视频动画提高能见度,达到实验教学的实效性。(4)演示实验中的球可用排球替代,气球越大实验效果越明显。(5)浮力定义“浸在”表述要进一步强化。(6)浮力产生的原因把难度把握合理,知道产生原因,计算方法,又不深化推导。
演示:浮力产生的原因。(演示两次)
问题(1)为什么浸没在水中能上浮的物体不上浮。
(2)物体下表面水满的时候物体下表面受力了吗,如果受力,力的方向朝什么方向。
阅读书本P171
结论4、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是由于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产生的。
F浮=F向上-F向下
小结:这节课你应该从几个方面认识浮力。
猜想与假设:(1)没有受到浮力作用。(2)受到浮力的作用。
设计实验:利用桌面上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先交流设计方案。
进行实验:学生分组,教师指导。
分析与讨论:
问(1)物体受到的重力多大,在下沉的过程中重力减小了吗,为什么?
(2)会下沉的物体浸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吗。你是怎样判断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
(3)物体受到的浮力是多大?
(4)通过受力分析利用平衡力知识谈谈浮力的方向和大小。
(5)只有浸没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吗。
(6)漂浮的物体受到浮力吗,浮力与重力存在什么关系。
结论1、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竖直向上的浮力。
2、浮力的大小可以测量——称重法
F浮=G-F(F表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拉力的大小)
(二)探究空气的浮力
提出问题:物体浸在空气中受到浮力的作用吗?
项目
内容
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
做好三个实验,认识浮力。
分组与交流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多组同学自由发言
教具准备
弹簧测力计,烧杯和石块,(29套)大烧杯一个,气体浮力演示器,浮力产生原因演示器,
教学过程与步骤
教学设想
引入:万吨巨轮和辽宁号航空母舰在水中为什么不下沉?节庆日子,气球为什么能腾空而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